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神奇宝贝剧场版2011(关于神奇宝贝剧场版正确观影顺序你知道多少呢?)

导读神奇宝贝剧场版2011文章列表:1、关于神奇宝贝剧场版正确观影顺序你知道多少呢?2、想当年丨回家的诱惑,国产狗血剧的巅峰3、信条中身高1米9的女主角,差点被脸盲的诺兰错过丨人物

神奇宝贝剧场版2011文章列表:

神奇宝贝剧场版2011(关于神奇宝贝剧场版正确观影顺序你知道多少呢?)

关于神奇宝贝剧场版正确观影顺序你知道多少呢?

#冬日鉴片官##动漫##神奇宝贝##剧场版#

1、《精灵宝可梦:无印篇》

播放时间:1998年7月18日—2002年7月13日。

系列动画《神奇宝贝》第一部,因为没有副标题,为了方便称呼并与后续作品如“超世代”区分,而有“无印”这个代称。

2、《精灵宝可梦:超世代》

播放时间:2003年7月19日—2006年7月15日。

系列动画《精灵宝可梦》的第二部,由日本动画公司OLM制作,是《精灵宝可梦:无印篇》的续集,共有192集。

3、《精灵宝可梦:钻石与珍珠》

播放时间:2007年7月14日—2010年7月10日。

系列动画《精灵宝可梦》的第三部,是《精灵宝可梦:超世代》的续作,其蓝本是第四世代游戏《口袋妖怪钻石·珍珠》,也是第一部直接采用对应游戏名称的原创动画。

4、《精灵宝可梦:超级愿望》

播放时间:2011年7月16日-2013年7月13日。

系列动画《精灵宝可梦》的第四部,《精灵宝可梦:钻石与珍珠》的续作,作品设定在游戏作品《口袋妖怪黑·白》中的合众地方。

5、《精灵宝可梦XY》

播放时间:2014年7月19日—2016年7月16日

系列动画《精灵宝可梦》的第五部,其蓝本是第六世代游戏《口袋妖怪XY》作品在日本东京电视台于2013年10月17日开始放送。是《精灵宝可梦:超级愿望》的续作。

6、《精灵宝可梦:太阳&月亮》

播放时间:2017年7月15日

是系列动画《精灵宝可梦》的第六部作品。动画由OLM Team Kato制作,新的冒险舞台是自然资源丰富的阿罗拉地区。

文章仅作阅读分享,侵删

想当年丨回家的诱惑,国产狗血剧的巅峰

曾于里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2011年初播出的《回家的诱惑》,是2011年电视剧收视冠军,该剧城市收视率最高时达5.2%,收视份额高达26.7%,这一收视纪录曾保持了多年。《回家的诱惑》接档湖南卫视2011年开年大剧《宫》播出,当时《宫》已经相当火爆,没料到《回家的诱惑》走势更加凶猛。

《回家的诱惑》海报

《回家的诱惑》改编自韩国电视剧《妻子的诱惑》,《妻子的诱惑》的编剧就是这几年来大名鼎鼎的金顺玉,她的《皇后的品格》《顶楼》之狗血程度,很多中国观众也都领教过了。中国版由林添一执导,简远信、陈晓冰编剧,秋瓷炫、李彩桦、凌潇肃、雷佳音、迟帅主演。

当时金顺玉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该剧的一众主演当时也多是三线演员,谁也没有料到《回家的诱惑》会成为一部创下收视纪录、并且长红多年的“传奇”剧。

《回家的诱惑》是如何做到的?

典型狗血剧

《回家的诱惑》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回家的诱惑》共33集,下部《回家的欲望》共35集。上部主要讲述的是,温良恭俭让的传统女性林品如(秋瓷炫 饰)嫁给丈夫洪世贤(凌潇肃 饰)后,受尽豪门婆婆的虐待和冷落。因“小三”艾莉(李彩桦 饰)的挑拨、插足和陷害,林品如被扫地出门,并经历怀孕、流产、失足落海等种种磨难。洪世贤与艾莉眼见林品如落海却不愿相救,林品如经历一次“死亡”。

林品如(秋瓷炫 饰)

洪世贤(凌潇肃 饰)

艾莉(李彩桦 饰)

可以说,上部的特征是苦情戏:善良女主角经受没完没了的磨难,她无力反抗,只能一再忍受,打碎牙齿和血吞,要么在哀求要么在流泪。

前半程林品如都在受苦

下部的风格摇身一变,主题变成了复仇爽剧。林品如被高富帅高文彦(迟帅 饰)所救。绝处逢生的她决定复仇,在高文彦和其养母高虹的帮助下,林品如以新的身份高珊珊“复活”,成为上流社会的名媛。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昔日艾莉怎么抢走她的男人,她就怎么“绿”了艾莉,并全力打击艾莉的事业;在成功诱惑了洪世贤的同时,也把洪世贤的家底掏空……

林品如华丽转身为高珊珊

毫无疑问,《回家的诱惑》是一部狗血剧。实在没必要因为它收视率高,就非得抬高它的美学价值。就美学层面上看,这部剧的确乏善可陈。在它身上,也有着狗血剧的三个典型特征。

其一,剧情为追求刺激性、猎奇性,无所不用其极,用各种最夸张的矛盾制造戏剧冲突和看点,突破种种伦理道德底线,剧情呈现极端化、奇情化的倾向。譬如剧中,艾莉对洪世贤的色诱就表现得颇为赤裸裸;洪家对林品如的种种虐待,都到了应该打电话报警的程度;而之后林品如换个发型就成为另外一个人的复仇,你几乎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

其二,极端化的剧情,必然导致整部剧的逻辑漏洞百出。甚至说,我们跟它较真故事逻辑,反倒显得我们太“可笑”,因为但凡哪一个环节讲一点逻辑,这部剧就诞生不了。看《回家的诱惑》你会纳闷,它到底发生在哪个时空:做坏事都不会被发现,因为没有监控;警察不知道都到哪里去了;全市似乎只有一家高尔夫球场一家游泳馆一家医院;每到关键场合艾莉就会刚好出现,并且偷听到关键对话……

无所不在的偶遇

三则,人物刻画扁平化、脸谱化、模式化。别的不说,剧中的艾莉虽然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但她的人设也是国产剧中“小三”形象的一大退化。从1990年代的《牵手》中的王纯到2000年代《蜗居》里的海藻,你当然可以从道德层面各种指责她们,但这些“小三”都有血有肉,她们是个性鲜明、浓缩着普遍性悲剧的人物。但《回家的诱惑》中的艾莉,自私自利、忘恩负义,贪婪冷漠,纯粹就是恶的化身。

林品如落海,艾莉拒绝施救

狗血剧美学价值虽然不高,但作为一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剧集类型,存在即合理。它接续的是源远流长的通俗文学传统,既满足了老百姓业余时间娱乐消遣的需求,也常常传递着朴素的正义观,比如邪不压正、好人有好报、做人要善良、恶人必有坏下场,等等。再加上狗血剧成本低,收视群稳固,每一年荧屏上也都会有狗血剧的身影,其常见的戏剧套路是家族纷争、身世之谜、多角虐恋、渣男小三、恶毒女配、车祸失忆……

一部年轻人也追的狗血剧

《回家的诱惑》之后,也不乏收视率亮眼的狗血剧。湖南卫视就照搬《回家的诱惑》的模式,改编了好几部韩剧,动辄六七十集,也分为上下两部播出。譬如2013年的《因为爱情有多美》、2014年播出的《因为爱情有奇迹》、2016年播出的《因为爱情有幸福》,均有韩剧的原型,这三部剧的总集数超过280集,前两部播出时集数都超过了100集。

很多年轻观众没看过“因为爱情”系列,但它们播出时都获得极高的收视率,尤其是《因为爱情有奇迹》,当时全国网收视率连续多日破4%,颇受大妈观众的认可。

相较之下,《回家的诱惑》的特别之处在于:狗血剧那么多,为什么这一部不少年轻观众也在追?

首先,它与湖南卫视的排播模式有关。《回家的诱惑》接档《宫》播出。《宫》播出期间,正值春节 寒假,收割了一大批年轻观众,收视率不断攀升;《宫》还未结局时,《回家的诱惑》就是开始贴剧各种宣传。湖南卫视还有一个常见操作,把爆款剧的大结局接到新剧后面播出,为新剧引流。《回家的诱惑》也是这样,《回家的诱惑》首播后,再播《宫》的大结局。年轻观众也顺势看了《回家的诱惑》。

《回家的诱惑》首播后,才播《宫》的大结局

其次,《回家的诱惑》虽然是常见的家庭伦理剧,但它又不止于恶婆婆欺负小媳妇,原配大战“小三”。一上来就是大尺度,该剧播出期间,男主的离婚风波余波未平,剧集的热度也因此大增。

再则,一般的苦情戏几乎是全程又苦又虐,直到快大结局时正派的主角才扬眉吐气。《回家的诱惑》上一部极尽苦情,但下一部女主角华丽归来、大杀四方,轻松地把渣男渣女碾压,充分释放出爽剧的魅力。

爽剧是全民刚需,这也直观体现在收视率上面。第一部收视率从最低的1.31%攀升到3.75%;第二部播出后,林品如在高虹的调教下华丽转身,成功色诱洪世贤,正式展开复仇,收视率第一次突破4%。复仇大戏拉开后,收视率一直稳居4%以上,最高突破5%。

最后,跟很多古早剧一样,《回家的诱惑》也经历了一番二次解读、再次走红的过程。很可能昔日观众看剧时,都是以一种很“纯洁”的心态,并没有察觉到台词中暗藏的玄机。等观众成年后再次重温时,才发现年少时追过的一些剧,台词其实很“毁童年”。

《回家的诱惑》的二次走红,B站功不可没。2018年后,《回家的诱惑》在B站又火了起来,剧中一些经典场面被重新发现,配合高能弹幕,掀起了网络解构热潮。年轻观众参与其中,不仅获得社交货币,也收获欢乐和身份认同。很多人重温《回家的诱惑》,看的不再是剧中的狗血桥段和高燃复仇,而只是把它当做欢乐源泉。

从这一视野出发,渣男洪世贤也得到新的发现。虽然渣男到处有,但洪世贤渣得“清新脱俗”,知道自己有多渣、渣得明明白白、从不以爱情的名义掩盖自己的渣。凌潇肃甚至也因此“翻红”。

洪世贤被“誉为”本世纪最清醒渣男

《回家的诱惑》是一部可以在2011年走红的剧集,如果放在十年后的今天播出,观众很可能已经不吃这一套,或者对这一套不再那么上头。去年有一部与《回家的诱惑》同一风格的狗血剧《好妻子》播出后,几乎没什么反响,观众也给出一致差评,“居然还有人用回家的诱惑那一套”。这是狗血剧的短板,它缺乏美学价值,剧情很容易显得过时,只能靠不断加码的狗血才能提起观众的兴致。就像金顺玉最新的《顶楼》,狗血程度就远超《妻子的诱惑》。

《回家的诱惑》也基本是国产狗血剧的狗血巅峰了,剧中的一些“名台词”、“名场面”是不被允许出现在如今一线卫视的黄金档的。它所创造的收视传奇,以及在互联网集体狂欢中的二次翻红,都很难再现。

本期编辑 常琛

信条中身高1米9的女主角,差点被脸盲的诺兰错过丨人物

诺兰新片《信条》上映后,社交网络就被与诺兰有关的话题彻底占据,有人看完电影急忙找人“对答案”,看自己有没有看懂这部烧脑片;有人感慨在“诺神”镜头的加持下,罗伯特·帕丁森实现了职业生涯颜值巅峰;也有人大胆一试,看自己能否像女主角那样,坐在SUV后排伸腿按开驾驶座的安全锁——事实证明这件事只有身高190CM的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可以做到,“高妹”名不虚传,诚不我欺!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信条》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30岁礼物,她拥有着极为独特的先天优势,雕塑一般的美,这赋予了她更多被人看到的机会,而这一部榨干所有观众逻辑能力的高概念科幻电影标志着她第六次与好莱坞最具话题性的大导演合作,在这样的成绩面前,那些因为畏惧女演员太高而错过她的项目都显得不再重要了。

1995年

在她家,只看戏剧没人看电视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出生于法国巴黎,五岁时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并在这片充满自然气息和多元文化的地方长大成人。

澳大利亚有一部传奇肥皂剧名为《邻居》,从1985年连载至今,几乎每一位澳大利亚演员都在剧中出现过,包括本·门德尔森和玛格特·罗比;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希斯·莱杰则是出演过另一部澳洲本土传奇肥皂剧《聚散离合》。

而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则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她甚至连这两部剧都没有看过,事实上他们家几乎就没有人看电视。“我的父母都是前芭蕾舞演员,所以我们是从小看戏剧和舞蹈长大的,在家里母亲也从来不看电视,所以我对那个机器也没有任何兴趣。我第一次欣赏带台词的演出是一部改编自契诃夫小说《海鸥》的舞台剧。我一直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舞者,延续家族传统,但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对戏剧的爱。”

2002年

身高,成了压垮她舞蹈梦的最后稻草

伊丽莎白回忆自己也曾经拥有普普通通的身高,然而就在12岁那年,青春期的大门向她打开,骨骼开始疯长,从此她再也回不去了,只能在人群之中独自享受更高处的稀薄空气。

其实在青春期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是非常痛苦的,这是人类抱团和群体性本能激增的时期,那些可爱的姑娘谈上了恋爱,而伊丽莎白只能在舞蹈教室苦练,就连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光也变得垂头丧气,她像每一个高个子那样希望通过弯折自己的脊柱,和朋友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来守住这份友谊。“但我的父母都是舞者,所以他们总会走过来把我的背掰正。”

身高也成为压垮伊丽莎白舞蹈梦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她去参加夏令营发现自己比舞蹈老师还要高的时候,就暗自决定要调整未来的方向了。

“高妹”究竟有多高呢?就是横看、竖看,最少都有2米的那种感觉。

以门框和路人做对比。

再看这张和电影《秘密特工》主创们的大合影,伊丽莎白穿了低跟鞋,已知艾米·汉莫(中)官方身高1.96米,亨利·卡维尔(右三)官方身高1.85米。

17岁那年,她面前摆着两个选项,要么去表演学校,要么拿着奖学金去读法学院。对戏剧和语言表达的热爱终究占据了她的心,于是身高这件事成为她后来的经纪人时常要面对的难题。“但是我的经纪人从来不会跟我说这个剧组没有选我是因为我太高了,因为这件事我根本无能为力,难道要锯掉两条腿吗?我慢慢学会接受自己的身高,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那么这个角色不演也罢。巴兹·鲁赫曼(《红磨坊》导演)就非常喜欢我的特点,也是他在很早期就教我要拥抱这份天生的祝福。”

2011年

出道作品,只有一句台词

“高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的出道作品,是一部产自澳洲的爱情喜剧片《好男人不多》,导演是曾经创作了《沙漠妖姬》的斯蒂芬·埃利奥特。伊丽莎白饰演一名秘书,在演员表里排在十分靠后的位置,事实上这个角色总共只有三句台词,而且有两句并没有被剪进正片里,但伊丽莎白还是很开心——虽然“只剩一句关于羊的台词”,虽然因为摄制组资金短缺她这个小配角只能在车的后备厢里换衣服,但她在片场见到了澳大利亚的传奇人物奥莉维亚·纽顿-约翰,也算是近距离追星成功了。

2013年

有巴兹·鲁赫曼壮胆的戛纳初体验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伊丽莎白履历表上的第三部电影,她人生第一次踏入美国就是为了这部影片试镜。试镜当天,她和托比·马奎尔在床上蹦蹦跳跳,窗帘随风翻滚,外面是一片高尔夫球场,而导演巴兹·鲁赫曼就举着一台小型手持摄影机跟在他俩后面拍摄。“一切都太疯狂了!实拍中我的第一场戏,现场有400位群众演员,7台摄影机同时开工,那时我还以为这是好莱坞的工作常态,因为我从来也没有参与过特别重要的项目。”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与托比·马奎尔。

这部描述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极端贫富差距的电影也将伊丽莎白送到了戛纳现场,她从未想过自己人生第一趟红毯走的就是戛纳的红毯。“去戛纳总还是会有些不真实的感觉,而和巴兹·鲁赫曼同行比去戛纳本身要重要上百倍。”

飞去戛纳的前一天,伊丽莎白还在悉尼大剧院和凯特·布兰切特、伊莎贝尔·于佩尔排练舞台剧《女仆们》。“我跟凯特说‘排练好紧张’的时候,她还逗我说‘没有什么比戛纳更疯狂的事了’。最疯狂的地方在于,于佩尔是戛纳女神,凯特也是,现在她们在悉尼排练,而我在戛纳现场。”

伊丽莎白(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组一同亮相戛纳。图/视觉中国

2015年

盖·里奇眼中的复古蛇蝎美人

《秘密特工》改编自同名经典电视剧,是一部极具盖·里奇风格的上世纪70年代特工电影,按照伊丽莎白所言:“这部电影里有最典型的特工和任务,有最脸谱化的反派,有一切上世纪70年代特工片的经典配置,但因为是盖·里奇,一切又都变得不一样,更像是‘当代’对‘过去’的解构和戏说。”伊丽莎白就饰演片中这位集美艳、浮华、狡诈于一身的蛇蝎美人,是她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表现吸引了盖·里奇的注意。

电影《秘密特工》中与亨利·卡维尔。

制片人莱昂内尔·维格拉姆说:“伊丽莎白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样出色的演员阵容中都能脱颖而出,所以当她的名字出现时,导演盖·里奇和我都觉得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加上她的样子使我们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凯瑟琳·德纳夫,这正是那个时期的完美写照。”

2016年

花了四个月时间和“抖森”扮演恋人

《夜班经理》是伊丽莎白第一次出演电视剧,这时候的电视剧行业已经吸引了大量电影人,《夜班经理》也是当年著名的电影水平剧集之一。这部6集的迷你剧伊丽莎白拍了4个月,跨越4个国家,而她所饰演的这个角色大部分时候感情线都和“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饰演的卧底男主角纠缠在一起。

“在片场我和汤姆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毕竟我们花了4个月的时间扮演恋人。”两人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极其相似,这也是伊丽莎白所理解的两人相互吸引的原因,“她看上去是个脸谱化的角色,百万富翁身边的金发美娇娘,穿着华美的裙子过着富足的生活,然而当故事向前推进,你会了解到她复杂的背景故事,还有那些经历过的艰难抉择。我喜欢她身上这种双面性,这也是为什么她很快就捕捉到乔纳森(汤姆饰演的角色)身上的不对劲,看穿了他的真面目。因为他们都活在谎言中,都活在某个被创造出来的角色中。”

和官方身高1.88米的“抖森”在戏外也很有爱。

角色的多面性导致伊丽莎白在和不同人的对手戏中需要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有的时候她甚至觉得自己在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导演苏珊娜·比尔很好地帮助到了她,这是一位非常擅长捕捉不同阶段细腻情绪的丹麦导演。“她会帮助你厘清角色在这场戏中处于什么状态,口中所说和心中所想究竟是什么。所以当我演这个角色的时候,脑子里就在不停地运作。”

2017年

一点金色剧透了她在漫威宇宙里的身份

之前的影视作品中更多展现伊丽莎白雕塑般的美,而在《银河护卫队2》中,导演詹姆斯·古恩释放了她身上的神性。

伊丽莎白饰演的阿耶莎是一个极度夸张的漫画角色,一个全身金色、以精准和完美为原则的外星种族,她是种族领袖。“这是我画过时间最长的妆,但是我绝对不会抱怨,因为佐伊(佐伊·索尔达娜饰卡魔拉)她们坐在板凳上的时间更长,而且当你看到妆后效果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银河护卫队2》中金光闪闪的伊丽莎白。

当然,其金光闪闪的神性主要是用于强化和不靠谱英雄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可以说詹姆斯·古恩接棒盖·里奇,用荒谬拆解了伊丽莎白身上“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天然距离感,为她开辟了另一种荒诞的喜剧戏路。

拍摄期间,伊丽莎白身边所有的漫威粉丝都在“防剧透狙击手”的底线边缘来回试探,但是伊丽莎白始终守口如瓶,有一位死忠粉朋友,孜孜不倦地反复问她同一个问题:“你是什么颜色的?”终于有一天两人吃饭的时候,这位朋友仿佛寻到藏宝图的海盗船长,冲伊丽莎白惊呼:“你是金色的!”伊丽莎白还想装傻,却被对方指出她的耳朵上还残留着没洗干净的金色颜料……

2018年

与史蒂夫·麦奎因“以寡敌众”

《饥饿》《羞耻》《为奴十二年》……史蒂夫·麦奎因一度被奉为好莱坞继斯派克·李之后最受瞩目的黑人导演,于是人们对《以寡敌众》这部新片的期望值也很高,故事讲述四名罪犯离世后,他们的寡妇被迫面对巨额债务,并因此铤而走险。这部电影也是近些年热门的女性主义题材,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和独立性的重构。

《以寡敌众》剧照,不看正脸只通过身高就能判断哪一个是伊丽莎白。

然而影片上映后反响一般,许多人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只记住了显眼的伊丽莎白。“我从来没读过这样四个女性主角的剧本,应该说我从来就没读过以四位女性为主角的剧本,而且角色属性还是如此的多元且鲜活。见到史蒂夫·麦奎因之后我发现他真的是大暖男,我想每个演员都希望遇到一个这样的机会,就是你面前的导演选中了你,一个完整的你,全部的你。而当你对他足够信任,你会将全部的自己注入他的作品之中。”

2019年

和摇滚传奇米克·贾格尔交换号码

“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真正称得上传奇,米克·贾格尔毋庸置疑是其中一位,他是最顶级的偶像。”

伊丽莎白从未想过自己会和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产生任何人生交集,而电影《焦橙邪说》的卡司列表让她意识到,这件不可能的事势必要发生了。她已经做好了十二万分的准备,在这次相遇的时候满脸通红、泪眼朦胧,就像每一个小粉丝见到偶像时那样失去对表情和情绪的控制,不可避免地搞砸一切。

米克·贾格尔进组的那天,剧组已经在拍摄的中期,伊丽莎白在全剧组的意大利口音环绕立体声中得知这一消息。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她正在补妆,当听见人群骚动的时候,她猛然抬头,就看到镜子反射的画面,“是米克·贾格尔!于是我觉得应该要主动打开僵局,我悄悄溜达到角落,我得主动上前,不然被人看到我偷偷摸摸的样子就太尴尬了,然后我凑近了,他正好转身,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场景,因为他正用一只脚环住另一只,嘴里塞着巧克力碎饼干。整个画面一度非常奇怪。”米克自然地打招呼并介绍自己的名字,伊丽莎白陷入憨笑状态:“我知道你是米克。”

《焦橙邪说》中伊丽莎白和米克·贾格尔。

伊丽莎白已经记不清和米克交换号码的细节,只记得许久之后的某一天,伊丽莎白正在伦敦的公寓里收拾厨余,这时电话响了,妹妹凑过去看了一眼显示屏,不可置信地问:“这上面显示的是米克·贾格尔来电吗?”

2020年

拍《信条》经常分不清正向逆向

伊丽莎白的美是毋庸置疑的,但或许是190CM这个关键特征被过多强调,人们对她身高之外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时候也就停留在“美”这个评价上了。

当诺兰在为《信条》中的军火贩寻找妻子人选时,他想要找一株极具代表性的英伦玫瑰,在制片伙伴兼妻子艾玛·托马斯推荐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之前,他甚至从未将她纳入过考虑名单。因为在诺兰的印象中,伊丽莎白就是史蒂夫·麦奎因上一部电影《以寡敌众》里那位看似脆弱的年轻寡妇。而当他意识到这位同时也是《夜班经理》中的双面母亲,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惊艳贵妇时,他看清了自己的脸盲,以及伊丽莎白的可塑性:“她拥有那种伟大演员的特质,你可能后知后觉,原来你看过许多她演的戏,但却并没有意识到都是同一个演员的表演。对于像她这样天然引人注目的人来说,拥有变色龙的能力,更能说明她作为演员的实力。”

于是诺兰邀请她参与这个项目,而伊丽莎白却主动请缨走试镜的流程。“作为导演,面对某些层级的演员,你已经不再需要这么做了。但我想她还是很迫切地想证明自己确实是我所寻找的人选,所以她来到了组里,用实力惊艳了所有人。在我心中,她所做的不过是再次印证了我已经确信的事情,而实践中她的表演也已经远超我的期待。她找到了一种方式,同时表现出脆弱和坚强,这样的高光时刻非常贴合人性,也非常真实。”

《信条》剧照,这场戏是在逆向中。

《信条》上映后,伊丽莎白也陆续收到亲朋好友“对答案”的要求,问她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中这个人是正向还是逆向……偶尔她也会被问住,要回忆一段时间才能答上来。对于她来说,《信条》是一段非常特殊且有意义的经历,从情感和技术两个层面将她带出了从前的表演舒适圈。“凯特这个角色有某种象征意味”,她是一名时刻惦记着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位爱已消失绝望至深的妻子,更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人,“她象征了人类现在的某种困境,也象征着人类可能发展成为的样子。代表了某种纯粹的爱,以及人愿意为了爱作出怎样的牺牲”。

她印象最深刻的,也是片中最为精彩的追车戏。“我们拍了三个星期,可直到我看到成片的时候,才终于明白这场戏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不是一个人,罗伯特和约翰·大卫都能懂我的感受,有时候我们拍着拍着,才发现整条都看错了方向,这段拍摄经历真的是在不断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

对话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新京报:你想象中与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工作的画面与现实中的差距是什么?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我认为我的期望比现实更充满压力和恐惧,但我很高兴自己迅速放弃了这个想法。真实拍摄是很有趣的,尽管故事有时会将我们带到非常黑暗的地方,我的角色在心理上也确实进入了比较黑暗的地方,但和这些演员合作的经历是一种乐趣,非常感谢他们救了我的命(笑)。因为我在拍摄中面临了很多挑战,也做了很多我从未做过的事情。诺兰确实是一位非凡的导演、一位工匠。他为让演员真正突破自己的界限,而投入的专注,以及给演员创造的空间,对我们确实是一份恩赐。

新京报:凯特这个角色让人印象深刻,除了高挑的身材和出众的外表,你如何解读她的内心?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我将她形容为矛盾融合体。当初读剧本时我立生疑窦:为什么她要和这个人在一起?这种关系的根源是什么?我从一开始就对凯特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她为了生存而隐瞒了自己的大部分经历,她努力克服羞耻感和困惑,同时又试图避免陷入困境。她经常问自己:我怎么会陷入这种境地?我怎么会来到这里?即使她无法摆脱困境,也要忍受一切才能与儿子保持联系。整部电影中她都带着这种矛盾进行心理挣扎,这个角色的核心就是这种艰难的挣扎。但我很喜欢她在电影中经历的非常复杂的心理旅程,也参与了以前从未参与过的事情。她通过与尼尔和“主角”的经历来认知自己并成长,我爱凯特发现自我并治愈自我的这段旅程。

新京报:最让你心痛的角色牵绊是?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女人真正为自己的自由而战吧(笑),通过精妙的设定和人物感情来彰显她在故事情节中的自主性,我喜欢扮演这样的角色。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丈夫制造的困境,曾经有一刻觉得自己无法挣脱,但是她也明白那是她自主选择的结果,最终通过努力去解开生活中的束缚。我想,她处于寻求自由的状态令人心动。

新京报:你与“主角”、尼尔之间有着奇妙的化学反应,是在排练中谈到这么表演的?还是逐渐生成的?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是的,我们在排练中谈到了这件事,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它。我和这两个人的关系就像,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我都得围绕着这两个男人,不得不听他们的话边走边学。其实,表演中我们都喜欢发现火花,因为它对我来说某种程度上非常鲜活,并且可以相互学习,亲自进入他们的世界,所有角色都发挥了最佳的互动,我们三个做到了这一点。

伊丽莎白和《信条》两位主演罗伯特·帕丁森及约翰·大卫登上《娱乐周刊》。

新京报:诺兰一向坚持实拍,这对你的表演有何影响?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当你真正看到自己即将踏上的游艇时,会感觉到这真是演员的福气。有时,我意识到这些实景是多么的非同寻常,我认为这大有帮助。感觉到周围的物品在冲击你、感觉到小船在你身下摇晃,这当然对表演有所帮助,并能从根本上增进表演的真实性,这是如今电影制作中非常宝贵的。

新京报:诺兰几乎是所有演员选择参演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听说凯特本来是个老年角色,为你而做了改写,你如何看待这次合作呢?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这是生活赠与我的礼物,我尤其喜欢凯特擅长的冷幽默,诺兰认为那是充满怨恨的幽默。当你获得这样一个深刻、有趣的剧本和凯特这样的角色,以及还能与诺兰这样杰出的人物搭档,你就投降了。还有什么理由不投降?我们没有人能与诺兰媲美:他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电影,并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类故事。生活不会经常赠与你如此多的创意作为礼物,这就是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

撰文/道臣岚

部分内容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吴冬妮 校对 危卓

来源:新京报网

疫情期间,帕瓦罗蒂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再次来到中国

视觉中国 供图

帕瓦罗蒂曾经坐过的椅子。“数梦云聚愿”供图

《帕瓦罗蒂 ·一声为爱》“云播映”海报。“数梦云聚愿”供图

▌王洪波

看露天电影的记忆,还停留在幼年和童年。空旷的广场中,挂上一块大银幕,大人们早早拿了小板凳、小马扎、长凳、椅子来占座位,小孩子则在开演前的场子里跑来跑去,像一群撒欢儿的小狗,开演后还有人跑到银幕的背后去看那里到底有没有真人儿在活动。这种情景似乎已经非常遥远了,但谁曾想,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在中国的首都,首都的中心,紫禁城午门广场,人们又一次拥有了观看露天电影的神奇体验。

5月3日晚7点,一场名为《帕瓦罗蒂·一声为爱》“云聚愿”活动,经由优酷直播间,在虚拟的紫禁城午门广场,以独特的“沉浸式”方式,让数万名线上观众与帕瓦罗蒂一道向劳动者致敬、向中意两国50年的邦交友谊致意、为全球抗疫的战斗加油。毫无疑问,这再一次创造了奇迹。电影固然是大众的艺术,但即使是最火爆的电影,让电影成为一场有意义活动的服务角色之一,让这么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景,共同以沉浸式方式参与,是前所未有的。

影片把大家带到一代歌剧之王帕瓦罗蒂辉煌的人生旅程,也使帕瓦罗蒂的另一次梦想成真。帕瓦罗蒂不仅成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人,成为在紫禁城午门广场举办音乐会的第一人(与多明戈、卡雷拉斯一道),更成为记录他生平的电影,在紫禁城午门广场云播映的第一人。这次活动的策划方数梦告诉我:疫情期间由于电影院的关闭,网上云观影的活动很多。如何将观影变成一场活动,让观影和电影的主人公产生深刻的内在联系,从而丰富观众的云观影感受,触动了策划人的想象,并得到了优酷的大力支持,从而共同发起了这场独特的“云聚愿”活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选取一生为大众歌唱的帕瓦罗蒂,和他曾为申奥唱响的紫禁城,就成了“云聚愿”五一节当之无愧的最佳组合。

旅意男低音歌唱家栾峰担任了这部影片映后谈的嘉宾主持。之前,他还提供线索,经由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的努力,从中央歌剧院借来了帕瓦罗蒂曾经坐过的一把大椅子。帕瓦罗蒂在亚洲的唯一弟子戴玉强和我,也应邀作为影片映后谈的访谈嘉宾,来到了映后谈的直播现场。

这一切,把我拉回了帕瓦罗蒂首次来华的1986年。

帕瓦罗蒂与中国有着特殊的缘分,1986年、2001年、2005年三次来到中国。在1986年的首次访华演出中,帕瓦罗蒂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成为在这座殿堂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世界第一人。在自传《帕瓦罗蒂的世界》中,他回忆说:“今晚是我艺术生涯的顶点。”在那次意义非同寻常的访华演出中,他为中国观众和中国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顶级歌剧殿堂的大门。很多人对那次帕瓦罗蒂访华记忆犹新,说那段时间,简直天天都是节日。帕瓦罗蒂还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大师班亲自辅导学生演唱歌剧曲目。有位当年曾经在那里读大二的前辈告诉我,帕瓦罗蒂访华期间,中央音乐学院几乎沸腾了,每天都沉浸在他的歌声中,从宿舍到教学楼,从食堂到澡堂,到处都是帕瓦罗蒂的歌声,有的是用录音机播放的盒带,有的则是情不自禁的学习和模仿。

当年,只安排了热那亚歌剧院在天桥剧场演出六场歌剧《波西米亚人》(其中帕瓦罗蒂本人演出三场),并在当时最大的北京展览馆剧场,举办帕瓦罗蒂个人演唱会。但是帕瓦罗蒂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观众纷纷涌来。据事后统计,当时有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音乐工作者专程来到北京观摩帕瓦罗蒂的演出。经特批,把他的个人演唱会办到人民大会堂,票依然供不应求。据年长的同事讲,卖票那天,中演公司所在地,北京东四十条甲25号门里门外,人们像长蛇一样排成阵型,蛇的前半截儿,盘成一团在院内,后半截儿,则远远地甩到大街上。票价也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五、六、八、十元四档,尤其是10元档的票价,是共和国有史以来最高的票价(注:当时的电影票还只是一两毛钱)。由中演公司打报告,层层批准,才算作数。

在中演公司的档案中,前期《谈话和谈判记录》记载有意方提出要在体育馆演唱歌剧的动议,被中方所否决。中方认为歌剧就要在剧院里演,到体育馆演,成个什么样子?无法想象。但那时西方已经出现在体育馆等大型场所举办歌剧演出的盛况,搭置大型实景,有的借助历史景观,成为一时演出市场的重大事件。这种形式,直到1998年,紫禁城太庙,由中演公司策划制作,邀请祖宾·梅塔执棒,张艺谋出任导演,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倾情演出大型历史实景歌剧《图兰多》,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之内。这中间,竟然相差了整整12年。据说,早年间,帕瓦罗蒂、卡拉扬等人,都曾有在中国紫禁城演出歌剧《图兰多》的梦想。

但不管怎么说,帕瓦罗蒂为中国人打开了通往歌剧殿堂的大门。这是中国之幸,也是帕瓦罗蒂之幸。大师第一次来,就为中国的观众所感动,之前曾经有人告诉过他,中国人比较含蓄,你不要期望他们有那种狂热的欢呼和掌声,但没有想到,他所获得的欢呼声和掌声,远远超出了他在西方世界所获得的。他在天桥剧场的首场歌剧演出最长的一次掌声长达6分钟,而在北展剧场举办的首场音乐会,终场谢幕达15次,加演了5个曲目,相对于12个曲目的整场演出而言,加演的曲目与时间,甚至超过了半场演出。当然这也不无遗憾地包括乐章甚至乐句中间的掌声,但帕瓦罗蒂并不为此感到烦恼,他觉得这些掌声是真诚的,而且他发现,当观众意识到他的演唱和乐队还没有完,就立刻把掌声停下来,继续观赏演出,他自己和乐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认为相较于“礼貌性的”掌声,这种“‘不礼貌的’掌声岂不非常可喜?”他说,“中国观众的热烈反应深深令我感动,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听众,他们欣赏的喜悦似乎是那么慷慨、开放,没有沾染丝毫的排外或嫉妒色彩,他们的反应源自内心深处,似乎是完全开放自己,来接受我们提供的音乐”。这次访问演出,让他对中国印象颇佳,并表示爱上了中国。

帕瓦罗蒂在中国并不是一味说好话,他关于严肃音乐、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的评论切中实弊。在回答记者提出严肃音乐、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的分类问题时,他说:“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这种分法不科学,把古典音乐都列为严肃音乐是不妥的,所有的古典音乐不一定都是严肃音乐;而民间音乐、通俗音乐(即现代音乐)同样也有严肃音乐。这主要取决于作品的本身。”当时的领导同志也注意到了他的回答,所以影响了改革开放早期相关文艺方面的政策导向,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了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并重的道路。

2007年,帕瓦罗蒂在他的家乡意大利逝世。在为他送葬的时刻,10架意大利空军的飞机,在天空中拉出意大利国旗的三条色带。由于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暨后来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共同组建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是帕瓦罗蒂1986年首次来华演出的主办方,我以《解密帕瓦罗蒂首次来华》为题,在媒体刊发了一篇长文。为此我阅读梳理了中演公司关于那次帕瓦罗蒂来华演出的全部历史档案,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请教当年参与接待的前辈同事。厚厚三大本卷宗,为我们打开了《请示报告》《谈话谈判备忘录》《明码电报》《外宾接待计划》《外宾接待简报》等极为珍贵的原始信息。所刊发的那篇拙作,也成为到目前为止,对帕瓦罗蒂首次来华最全面、权威、细致、准确的历史记载。十多年来,很多回忆文章和报道,从中援引了不少信息,来源和署名多数都很清晰,体现了对他人劳动和著作权的尊重,让我感到欣慰。但也有一些人,竟然直接抄袭,令人感慨。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显示了帕瓦罗蒂的影响力。

帕瓦罗蒂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但提到歌剧,提到美声唱法,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帕瓦罗蒂,他几乎成了歌剧和美声唱法的代言人,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在他演唱歌剧的巅峰时期,他就大胆地与著名的摇滚音乐人合作,举办“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们”大型公益音乐会。后来的事实证明,不仅没有损害到歌剧本身,反而为歌剧走向大众和广阔的市场铺就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今天以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为代表的大型剧院设施的兴建,甚至也有帕瓦罗蒂的一份影响力。当年,有领导曾当着帕瓦罗蒂的面感慨,中国有容纳6000人的宴会厅,却没有容纳3000人的歌剧院,并首次向外界披露,10年之内,中国将建成国家大剧院,盛情邀请他再来演出。事实上,当时安排帕瓦罗蒂到人民大会堂举办他的个人音乐会,是对中国没有像样的大型歌剧院的一种弥补,但中国人的坦率和真诚不仅感动了帕瓦罗蒂,也成就了帕瓦罗蒂,他甚至把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视为“艺术生涯的顶点”。

通过1986年首次访华演出,帕瓦罗蒂认为“中国人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中国人自愿与人接近,是开放性的,富有创造力”。他还引用意大利一句谚语,说“放弃老路走新路,困难在所难免”,并且说,“中国人正在探索新道路,就像我在探索歌剧发展的新道路一样”。1986年,他就做过这样大胆的预言:“中国的经济正在发展,四五十年后将成为经济大国。”对于他的本行专业领域,甚至还提出具体建议,“中国的歌剧事业要发展,应考虑设立‘歌剧节’,第一次可以考虑演出三部歌剧,以后逐年增加。如果中国有朝一日组织第一次‘歌剧节’,我愿亲自来参加”。很可惜,首届中国歌剧节2011年举办时,帕瓦罗蒂已去世4年,无缘再来一展他那歌剧王者的歌喉了。

但是,疫情期间,帕瓦罗蒂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再次来到中国,为中意两国共同战胜困难,增添了精神力量。

最后,他们都忘记了311地震

中新网北京3月11日电 题:最后,他们都忘记了“311地震”

作者:张奥林

2011年,荒节子(音)在“311大地震”中痛失了儿子。

自那之后,节子每个月都会去儿子遗体被发现的地方默哀。但灾后遗迹逐年消失,她不禁无奈感叹:我真的很担忧。

随着灾区遗迹消失的还有记忆。很多福岛当地人也表示,对那场灾难的记忆正在逐渐淡薄。

同样忘记了惨痛历史的还有日本政府。东电对受灾者的赔偿仍未截止,但官方已经忙着计划如何将福岛核污水排放入海。

11年过去了,或许连福岛也忘记了那场伤痛。

【官方追悼仪式不再举办】

从2022年起,日本政府不再举办东日本大地震官方追悼仪式。

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菅义伟在宣布这一决定时给出的理由是——“10年象征着告一段落”。

资料图:日本政府在东京都千代田区国立剧场举行东日本大地震追悼仪式。中新社发 钟新 摄

根据日本媒体统计,在东日本大地震中受灾、每年3月11日举行追悼仪式的宫城县13个市町中,有10个市町计划在震灾11周年的今年不举行仪式,而是改为设置献花台等的形式。

日本各家电视台今年进行了震灾专题报道的也屈指可数。

日前,NHK对受灾最严重的福岛、宫城和岩手三县民众进行回访,其中有63%的人都认为,震灾的记忆和教训正在“风化”。

调查还显示,仍在持续参加避难训练的受访者只有2成。

这令人感到担忧。日本兵库县立大学教授木村玲欧表示,如何让没有经历过这场灾难的新一代了解并汲取灾难中的教训,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部分灾区民众也不认同日本政府取消官方追悼仪式:连“核能紧急事态宣言”都还没解除,“10年算什么告一段落?”

【遗忘的背后】

除了形式上的“遗忘”,行动上的“遗忘”更令国际社会不满。

11年前,发生在日本福岛沿海的这场9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超2.2万人死亡和失踪,并引发了福岛核事故,殃及全球。

截至目前,核污水仍然是善后处理的难题之一。

但令外界震惊的是,日本政府未经任何调查,擅自选择最省事省钱省力方案——将核污水直排入海。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经济上的划算。

对于一个以“核爆受害者”形象示人,谈“核”色变的国家来说,放射性核物质的危害几何,日本心知肚明。

并非不可为,而是不想为。将核污染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又何尝不是对福岛大地震的遗忘,以及对惨痛历史的抛弃?

多国权威学者已经指出,核污水自排放之日起,未来数十年,全球海洋每个角落都将遭污染,当然也包括日本。

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发布消息称,截至今年2月7日的检测结果显示,从福岛海域捕获的海鱼“许氏平鲉”中,检测出高达每千克1400贝克勒尔的辐射量,这是日本法律规定的食品安全上限的14倍。

在最近NHK的评论区内,一位日本网友发出“灵魂一问”——

“向前看的积极心态固然很好,但对于这种大灾大难,这么轻易就忘记,真的只是因为记忆力不好吗?”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