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没有参与广州起义的是(111年前广州起义的革命党人:泪流满面与亲人诀别后毅然慷慨赴死)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起义遭到水师提督李准率领的北洋军镇压而不幸失败。本文讲述的是参加广州起义的这些革命党人在起义前夕,泪流满面与亲人诀别后毅然慷慨赴死。
林觉民
农历3月25日,林觉民和一批有志于革命的同志们一同乘船从福建赶往香港。林觉民深知一旦几天后举行起义,那就是生离死别了,不止他,这一批的同志们哪个不是要生离死别呢?
林觉民深知,这批同志都是随他一起行将赴死的人,哪个不是家里的支柱?哪个家里没有父母双亲要侍奉、妻子儿女要照顾?还有很多人家里的情况比林觉民要困难得多的。
比如刚刚21周岁的陈更新,他结婚不到3年,家里弱妻幼子,从炮术学校毕业后进入广西桂林投靠方声涛等同盟会实权派骨干,1911年春他生病期间得知革命党人将在广州举事。
陈更新因为自己重病在身不能参加广州举事而苦闷不已,等到病情稍好,刚好有同志李恢来接,他就和李恢星夜乘船前往广州。陈更新在船中和李恢的一番长谈让人满腹辛酸。
陈更新说,我结婚3年,内子不嫌我穷困,常鼓励我立志,我们沽酒对酌,形影相依,这种深情丝毫不逊于古人。此番举事必然遭遇不幸,要是我们膝下无子,我必定以死相殉!
但现在儿子尚在襁褓之中,我即使有一死了之的想法也无法去做,我家里贫困至极,无立锥之地,亲戚朋友人情淡薄,况且这种世道,我更是无法依赖他们!
我死不足惜,只是孤儿寡妇,以后托付给谁呢?陈更新说完神色凄惨,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李恢听了,也觉得满腹辛酸,两人相对无言,只是默默流泪。
但陈更新很快又振作起来,他说,大丈夫应当视死如归,怎能如此瞻前顾后,像个孩子似的悲悲戚戚?如果全国同胞能因为我的死而受到鼓励,那么,神州大地必有光明之日!
林觉民给父亲的绝笔书
农历3月25日晚,陈更新与林文、林觉民等人从香港进入广州,听说林尹民、郑烈第二天抵达香港,又特意与林觉民返回香港来迎接他们。
陈更新见到郑烈,笑道,一别7年,想不到临死还能见上一面,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他又笑着对林尹民说,听说你酒量很大,未逢对手,我酒量也不小,平生没有醉过。
等到起义成功后,我们直捣北京,到那时候,我再跟你捧酒坛一决雌雄!林尹民闻言连声叫好。
再比如冯超骧,他家里也是十分穷困,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常年生病,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劳力,很早就当家了,不仅辛勤工作赚钱养家,还对父亲特别孝顺。
冯超骧的妻子深明大义,和冯超骧同甘共苦而没有怨言,住的房子破败不堪,穿的衣服是破布败絮,吃的是糠豆杂粮,经常连填饱肚子都难,有时候甚至一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林觉民回福建招募同志,劝说冯超骧前往广州,冯超骧犹豫了。他内心虽然也迫不及待想同去广州,但想到父亲病重要人照料,而他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劳力,就有了婉拒之意。
林觉民也就没有勉强冯超骧。但不久冯超骧又想通了,他说,国家的事是公事,家事是私事,我爱父亲虽然远超常人,但现在应该放弃私事而投身公事!
我宁愿背负不孝的罪名,也不能失去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以至于最后沦为亡国奴!冯超骧向父亲言明,父亲坦然相告:儿子你尽管去,为国努力,不要挂念我!冯超骧闻言低头哭泣。
林觉民与妻书原版
冯超骧接着和妻子告别,妻子说,你赶紧去,如果你出现不幸了,3个月之后如果还没有你的音信,我就投缳而死(就是自缢而死),追随你到地下!
冯超骧凄然劝慰妻子,说,你绝不可以这样做,家中上有年老多病的父亲,下有年幼的弟弟,我的死已经难以挽回,如果你也如此,以后侍奉老人、照顾弟弟的事,托付给谁呢?
说罢,冯超骧和妻子抱头痛哭,冯超骧走后不久,父亲病情恶化,很快就去世了。冯超骧在途中听此噩耗悲痛欲绝,大口吐血,说,如果胜利,事成之后,我当自刎向父亲谢罪!
从这之后,冯超骧再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再也没有哭过,无论是为革命还是为了尽孝,在冯超骧的心中,其实已经把自己当作了已死之人。
起义之日临近,大家都抱着必死之心,纷纷向家人和亲朋告别。黄兴给好友梅培臣等人写信,宣称将身先士卒,努力杀贼,这封信就当是绝笔书。陈与燊也写好了两封遗书。
农历3月26日晚的半夜时分,林觉民想起父亲、弟妹和妻子、孩子,心潮澎湃,难以入眠,于是,挑灯写了两封绝笔书,向父亲和妻子解释自己已投身革命,向他们道歉并告别。
林觉民想到自己将要与世诀别,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顿时涌上心头,不觉泪流满面,他先写了绝笔书给父亲,称自己不能尽孝是大罪,但有益于全国同胞,希望父亲原谅他的不孝。
接着,林觉民在一块白绢上写下了令人泣血、读来肝肠寸断的《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1911年广州起义(油画)
凌晨3点左右,林觉民写完两封绝笔书,用布包好,第二天一大早带给一位朋友,托他转给家人。处理完此事,林觉民好像完成了自己的后事,了无牵挂,和同志们从容奔赴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