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血狐杀戮(蜀地作家系列访谈 | 走近踏遍高原大漠的军旅作家杨献平)
网游之血狐杀戮文章列表:
- 1、蜀地作家系列访谈 | 走近踏遍高原大漠的军旅作家杨献平
- 2、我印象最深刻的十本小说,若星汉的天空当之无愧排名第一
- 3、湖北人到底是什么性格?为什么都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 4、东亚貉席卷欧洲,将对狗獾种群造成什么影响?
- 5、第八章:臆想的幸福
蜀地作家系列访谈 | 走近踏遍高原大漠的军旅作家杨献平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写作地理,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但凡卓越的作家,都是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文学的地理的。比如莫言的高密乡、王安忆的上海等等。作家杨献平无疑也找到了自己的文学地理。少年时代生长在南太行山脉河北一个乡地莲花谷,青壮时期在西域沙漠从戎近20年,2010年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定居工作。
他生命的三个阶段,形成地理版图上的三角形,进而也形成写作的三个重点突破方向点。尤其是,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杨献平对故乡南太行乡村,河西走廊北侧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高原)的书写,在文学圈子有了一定承认和知名度。
杨献平的创作以散文为主要抓手,兼顾诗歌和小说,并进行融合,在文学的高地上,默默耕耘。近年来,杨献平的散文在文学圈越来越显山露水,创作力旺盛,陆续出版《生死故乡》《沙漠里的细水微光》《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时期的丝绸之路》等多部在散文界有影响力的散文、历史随笔作品。2016年,长篇小说《匈奴秘史》出版,2017年,长篇散文《自然村列记》《河西走廊北151公里》面世,引发读者和评论界热烈阅读兴趣。2018年,《作为故乡的南太行》《乡关日暮》,以及关于西北史地的《丝路上的月光马蹄》即将出版。除了出书,杨献平的文章在网络上也传播甚广,业内和广大读者中口碑甚高。写散文者众,优异者也不乏其人。但要写得超拔,让业内和大众都喜欢、认可,却非易事。杨献平的散文能立足,能传播,他的“绝活儿”是什么?本期“蜀地作家系列访谈”专访杨献平。
“卑微者为卑微者树碑立传”
“乡愁”二字对中国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是故乡,是根,是血脉,是心中放不下的结。对于杨献平来说,这些好像都是,又好像绝不仅仅是。《自然村列记》中,他用文字直白而又尖锐的刺向“日渐溃败的乡村”,毫不避讳的讲述乡村中某些人周而复返而又逃脱不得的卑微命运,却又用小心翼翼的笔触抚摸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一草一木。
“他们生前所住的房屋,栽种的树木,说过的话,做过的令人觉得有趣的事儿,却都还在,还都与他们发生关联。可我一直担忧,倘若知道他们的人也都不见了呢?再有趣的事情也会消失,不被人传。多年以后,对于层叠的后人来说,他们之前,一切乌有。他们卑微,我也卑微。卑微者为卑微者树碑立传,当是对等的吧。”在《自然村列记》中,杨献平将目光投向南太行山区莲花谷,深情而克制地凝望着他的乡土,记录着北方农村的乡民们最平凡最普通的悲欢和宿命。并由“南太行山”这一文学典型来看整个中国北方农村的生存状态与乡村变迁。书中分为八个章节:在口碑之间,自然村列记,羯羊圈,南太行风物记,人世何卑微,消失的手艺,成长的大地,溃败的乡村。在其中“
南太行风物记”中,他对故乡的流水、树木、群山、神话、民间传说进行了详尽的描摹。
在泥土上活着、活下去,并以泥土为生,是数千年来常态性的农民生存、生命和社会标示及其毫无悬念的“生生宿命”。类似“我”父亲一样的农民,几乎一生都在一“肉身的劳动力”,每天必须与由人(资本)控制和支配的自然物作“斗争”。这是最低级的生存方式,但“父亲”们也知道他这一生无力改变命运。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儿女能有出息,在他们人老力衰、疾病满身的时候给予他们一些回报。在杨献平行文悲悯,力透纸背。描写自然乡村,也探讨时间与死亡。人的死去与村庄的荒芜都是生命交替轮回过程中的一环。在南太行山区这片土地上,作者亲身经历、观察着至亲的死去与乡村的消逝。他在老宅看到破败的窗棂偶尔有阳光钻进来,照在逝者肉身摩擦过的事物上。那时候,才感觉到时间的本质,它强大得不可比拟。它是这世界唯一永恒之物,比神灵更具有次序感和连贯性。在后记《时间之心》中,他写道:“人生是一种不断消失的过程,我们永远都在失去。这种宿命般的过程看起来顺乎自然,可落在每个人的心里的声响及印迹,是残酷且充满昭示意味的。每个人的生命中,光阴无际,人乃至万物,不过是时间的祭品而已。我们所爱的,都是逐渐减少,且又无线增长的。每个人都一颗心,时刻盛放着与自己生命、生活乃至灵魂、信仰紧密相关的那一些人,或许,每个人生命,也都是一个世界。”
杨献平有个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为熟悉的逝者写一篇文章,记叙他们的生平。在杨献平看来,就像司马迁《史记》那样。只不过,司马迁记叙的都事关宏大,浓墨重彩且影响他人的,“而一个村庄的农民,连自己的子孙都无法影响。记载他们,无非是求个心安而已。他们卑微,我也卑微。卑微者为卑微者树碑立传,当是对等的。”正如他在《自然村列记》后记当中所说:时间当中,那么多人没了,世界也不寂寥。村庄也是,一些人没了,一些新的就来替补。这种交替和轮值,是有些残酷。新来的人厌倦了乡村,远走城市;实在走不了的,也不愿在老地方住,在村子别处修建了房屋。如此一来,先前的村庄逐渐空了。荒草、兔行狐奔、鸟雀做窝、蚊虫成家。我渴望,通过自己的文字,留下我和他们在这一个时代的生命痕迹、命运遭际和精神、灵魂上的,大相迥异而又无限幽微与辽阔的纷纭景观。”
“我们更需要星空与大野”
1991年冬天,一场大雪之中,18岁的南太行山少年杨献平第一次出门远行,并且离家千里。他在河西走廊北侧,位于甘肃酒泉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之间一个叫巴丹吉林的瀚海沙漠上,著名的弱水河畔,从军十八年。沙漠何其苍茫,大地迢遥无疆。起初他被失望的情绪长期缠绕。因为那时候,农民子弟对城市的渴望都无以复加。他起初的想法是跻身于城市,“哪怕是一座县城,也足可安慰我心。”
慢慢地,杨献平感受到巴丹吉林对他生命的意义和文学写作的价值。天如穹井,白云宛如丝绸,赤地千里,浩瀚汹涌,这种阔大与苍凉,“非常适合我的性格,天长日久中,我的骨子和精神当中也忽然有了沙漠的这一种元素和品性。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地理位置,而沙漠,可能是最适合他的地方。”
巴丹吉林沙漠孕育了杨献平野生的文字。在这里,十九岁的他挥笔写下平生第一首诗:“这沙漠由来已久,而我却像一个含苞待放的故事/刚刚发生,而且在起伏的沙丘/和孤单的杨树及其阴影里/一个人从远处来到,被河流敲醒/也肯定会被风抖动”。杨献平发现,一个人用文字说话,借以阐述对人生、万物和世界的态度,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行为与令人羡慕的才能!当我写下那些诗句,内心甚至灵魂里瞬间有了一种轻盈与愉悦的感觉。”这也正式开启了杨献平的文学之心。
做人要大,作文也要大。做人要从大处观察世界,写文要从细微处感知并顿悟和提升。杨献平的文章,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小说,开始都有了一种与沙漠氛围非常切合的气息:悲壮、肃穆、深切、疼痛。他才意识到,巴丹吉林沙漠不仅是容留和损耗他青春的地方,也是塑造我个性和文学作者的根本所在。“它俨然成为了我一个精神背景和文学地理,当然还有灵魂版图。千里黄沙,苍茫瀚海,绿洲和河流静默其中。尽管风暴不断,个人前途迷茫而又苦痛,但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人,偌大的中国有一个收留我的地方,已经是上帝格外开恩了”。
在巴丹吉林沙漠不起风暴的夜晚,杨献平一个人在沙漠上行走,脚下的粗沙发着星星的光,鞋底的石头几乎触到骨头。此时若是有风,便将各色的塑料纸吹得飞起来,与沙砾一同飞行,盘旋上升。杨献平写了很多西北题材的作品。其中《河西走廊北151公里》是其中一部,是以巴丹吉林沙漠为背景,叙写自己的沙漠边地生活的散文合集。全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第二辑“花朵上的尘暴”,第三辑“能不能在传说中找到你的名字”。全书除去代序“南太行与巴丹吉林:同一个方向的沦陷”外,一共有十八篇文章。他探访沙漠各处,写男孩和红狐的故事,……但书中的内容不仅限于杨献平沙漠中的经历,还有他在沙漠广袤的沙尘中战栗与反思,审视自己十八年的乡村生活,在沙漠农村两地如若电影插叙式中,逐渐总结出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对于家乡血脉的无法舍弃和对沙漠也有的心灵归宿感。
在梦想的边疆,心怀历史的乡愁
在西北从戎18年,对丝绸之路,杨献平自然是早就念念于心。也写过不少作品。比如《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时期的丝绸之路》《历史的乡愁》等。在《历史的乡愁》中。他追述张骞、李陵、杨坚杨广父子、唐帝国对开拓丝绸之路的切实作为,对丝路重镇历史的全景式再现,使得被时间淹没已久的中西交流大动脉再次拥有了鲜活的风貌,并对陆上丝绸之路的当下状态有着客观的表达。书中既有对历史的文学化钩沉与解读,也有基于史实的想象力呈现。考证详实,虚构得体,文本自由,故事好看。是近年来书写陆上丝绸之路作品中较为独特和出彩的一部。在杨献平的思考看来,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从这条路上经过的人和事物,都是文明的载体。如怛罗斯之战、郭元振对西域的 经略、张孝嵩驰援拔汗那、高仙芝多次用兵大小勃律、王忠嗣及其后任哥舒翰在河西一带对吐蕃的打击等等,尽管其间不免杀戮,但都体现了当时人的勇气和血性, 能量与梦想。
一个优秀的作家必然对历史有着深刻的见解。在杨献平的思考中,丝路的开凿与畅通最先是由马蹄和长刀完成的,当然,催动它们的是政治梦想与施政者的远见智慧。杨献平认为,隋唐时期杰出的人,不仅仅是人所共知的几个皇帝,还更有切实的实际运作者与践行者,“如几乎被历史遗忘了的真战神与卓越政治家、军事家王忠嗣、李祎、侯君集、张孝嵩、张 仁愿、封常清、娄师德、郭元振、李晟等,正因为这些人,唐帝国的版图才扩大至今中亚两河流域,对伊朗乃至西亚甚至欧洲先后崛起的诸多强大王朝形成震慑力, 也确保了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无威胁,从蛮夷之地直达唐三都(长安、洛阳和太原) ,将这条文明之路推向繁盛高峰。”
西北的地理融入杨献平的血液之中。杨献平是一位重情的人。坐飞机在高空看到黄色的浩大的巴丹吉林沙漠,他可以看出,哪里是老营房和飞机场,还有岳父母的家所在的方位。他的眼会潮湿。“十八年的时间,与在故乡等同。沙漠容纳了我。西北成全了我。这非常奇妙。就像嫁接,还像再生。”这次我才明白,一个人终究是逃不过地域的浸染与塑造的。我虽是河北太行山人,但后来的性格乃至精神的形成,却源于西北。”
对话杨献平:
散文该怎么写?
“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1973年生。作品见于《天涯》、《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大家》、《北京文学》、《山花》、《诗刊》等刊。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首届三毛散文奖一等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数十项。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长篇文本《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长篇小说《匈奴帝国》,散文集《沙漠之书》、《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生死故乡》《作为故乡的南太行》《历史的乡愁》《自然村列记》《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以及诗集《命中》等。现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高研班学员。现任职于四川省作协《星星》诗刊,担任主编助理。
z
“历史的深邃而可亲,时间的神秘而可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丝绸之路”是当下写作、出版的一大热点。而我注意到,早在1990年代末开始,你就已经关注到这个,写了不少文章。谈谈你当时的心路吧。
杨献平:1991年我从河北来到西北当兵,在那里度过近20年的戎马生涯。我慢慢意识到,在看起来表面荒凉的西北大地,有着辉煌的过去,深深吸引着我这个来自外地的年轻人。求知的渴望,把我带进入历史的隧道之中。只要有业余时间,我就阅读资料,实地寻访,试图获取关于时间、历史和地理的秘密。西北土地曾经承载着中国历史在陆地文明时期的重大文明。物质交流、商旅来往、宗教文化、故事传奇,战争政治,连结欧亚大陆的通道,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等等,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是一所巨大的求知的殿堂,也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尤其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从河北到西北,闯入一个陌生的场域,不管是从感性层面还是理性层面,都带来很大的触发点。就是一站到大漠雪山之上,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历史的深邃而可亲,时间的神秘而可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写历史随笔,并不是记录传奇故事,历史秘闻那么简单。就您的经验看来,历史应该如何更好地进入写作?
杨献平:我认为,还是要将个人体验、思考与历史找到一个契合点,多阅读,多实地行走,进行场景还原,亲身感受。我常常有一个感受:当你阅读到一定程度,然后你站在一个历史点,你会发现,隔着几千年,你也可以跟那些历史人物发生联系。你会对一个历史人物的处境,突然就理解了。比如李广、张骞,他们当初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
我非常喜欢对西北历史的发掘式、感悟体验式书写,虽然我现在定居在四川成都,但我经常回去。比如我对敦煌很感兴趣,也读过大量的书。正在计划为敦煌写本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这样的文学理念,应该说,跟您个人的性格是一致的。
杨献平:对,完全是一致的。我的性格耿直,喜欢大气,不喜欢拐弯抹角。我是农民出身,长期从军,这两个在我个人生命和秉性里是最为持久和隆重的。尽管进城很多年了,开始以为自己真的身上没有泥巴了,忽有一天,我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军人这个身份和历练,对我的意义也很大,我知道自己血液里有相当比重的铁的成分,自己的灵魂有一些英雄主义的火苗和种子。一个男人,必须要血性足,一个男人,要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要有一种纵马沙场、横刀江湖的豪气与决绝之心。农民的自卑和卑微,自知和朴素,军人的铁血梦想与正直坦率,这对我的文学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再者,我还有点书生的羸弱和某种顾影自怜。关于这一些,我相信在自己文字中体现得更为真切一些。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的履历很丰富。从南太行山的乡村到河西走廊的沙漠,再到上海去求学,返回河西走廊,如今又到天府之国的四川定居工作。这形成地理方位上的三角形。在定居有几年的天府之国开始人生的又一旅程,有怎么感受?
杨献平:2010年我被调到成都工作,至今已经七年。蜀地很仙儿、灵、仙风道骨,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很别致,对于我这个在北方生活太久的人,是学习柔软的好机会。而且,四川既有南方细腻,也有北方的因素。而且这里离高原近,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这些都启发我对生命有更丰富的理解。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农村出身的人,有一种近乡情更怯的心情,往往并不太愿意写故乡。您有怎样的体验?
杨献平:一开始我也不想面对。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乡村背景,生怕给自己带来不好的东西。但是一个人过了35岁以后,对自己出身农村会感到是荣耀。因为农村离大地最近。而且,在农村的成长经验,对于写作者,也是一个好事儿。也会开始懂得,人与人没有高低不同,只是环境不同,境遇不同。而且农民往往对生命的根本,理解得更透彻。
“崇尚康健雅正、大气端庄、生猛自由的风格”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除了散文,你还写小说,诗歌。对文学的体裁,你有怎样的具体实践感受?
杨献平:我每年大概写三四个短篇小说。我正计划写一个长篇小说。我很看重小说。精神上的困境、思考,我愿意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因为小说、诗歌是藏的艺术,隐喻的艺术。而隐喻是最有力量的。散文是露的艺术,是“出卖”自己的艺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现在的农村,经济条件好多了,人们也开始富裕起来了。但是不可否认,功利主义盛行,精神文化生活贫瘠,留不住人才,等等也令人痛心。在你的书中,对此也有不少表现。你现在每年回南太行山里的老家吧,对此应该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杨献平:我现在回老家,还是有很多写作的冲动。不可否认,由于传统的东西失落,而新的精神还没生长起来,就出现了一个比较空白的状态。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实农村也在变化。农民在物质安康富足之后,必然会对精神文化有需求。我相信,将来的农村最终还会恢复生机。农村的生活,是自然的,健康的。人永远会回到最初的地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你的书里有疼痛,但你人本身的思考角度很正能量。
杨献平:我的正能量不是盲目的乐观。我相信,社会一定会向好的地方发展,是因为我相信宇宙能力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制衡的能力。眼光放得更长远。这是自然的规律。自然不跟人类争,但自然包容一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您是“原生态散文”概念的积极提倡者。为什么要强调“原生态”?
杨献平:我认为,散文要格外看重原创性。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众生关怀要占首位,而不是过于停留在历史考据、故事复述上。散文需要回到现实生活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场。具备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与众生关怀的品质。将时代的个人经验和个人的时代经验,结合起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写散文的人很多,怎么写出自己的风格,是一个问题。就您个人的想法,怎样的境界才是值得努力的散文写作方向?散文到底该怎么写?
杨献平: 在我看来,国内写散文最好的是张承志和于坚。他们的散文有自己的生命体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他们当然有渊博的知识,但他们将之内化在文章之中,而不是在文章的表面上把知识来回搬运。如果一直过多强调古今中外谁谁谁怎么说,我认为这是有碍于原创性的。写文章不是不可以引用别人的东西,但不能过多停留在引用上。我更注重文章的原生性。作者要更多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单刀直入比迂回曲折更好。总体来说,我崇尚康健雅正、大气端庄、生猛自由的风格,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正面陈述和思考的做法。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那样的气象。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胡闻文 徐思浩 上官国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我印象最深刻的十本小说,若星汉的天空当之无愧排名第一
特别想推荐一下这10部曾经的经典小说,在现在看来,它们不再是最好的,但在以前对我最意义非凡的!
初二之前,都是跑去书屋租书看,记得是一天5毛,那时候黄易老师的书很受欢迎,一大本书夹在课本中看,很容易被老师逮到。
到了初二,我得到了老爸淘汰下来的砖头似的手机,续航能力杠杠的,于是开始了我的网络小说不归路。第一本小说:《若星汉的天空》。
01.《若星汉的天空》
在古老的故事中,骑士的胸怀总是像天空一样广阔,魔法师的智慧如同星星一样深远,而魔族却总是在黑暗里暗暗的酝酿着丑陋的阴谋。
若星汉却给了我另一种答案:腐朽的人类在堕落中已经丧失了高尚的信仰,而魔族为了种族为了重返阳光之土可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
这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写的却不是威风凛凛、跃马天下,而是羞辱与嘲笑、悲壮与牺牲,以及那颗藏在英雄盔甲之下,已经伤痕累累的心。
02.《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主人公谢文东由原本文弱、本分、听话、成绩优秀但被人欺负的好学生“成长”为杀人不眨眼的黑社会老大。
“正义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今天你可能觉得不对没有做,也许以后回过头再看却是正确的,到时连后悔的机会也没有,而且也不会有人感谢你,同情你。
为了发展,如果还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那就是良心和所谓的正义!”这就是谢文东的人生哲学,而我们在小说中感受到的不仅不是作者对这种哲学的批判,相反是对之的认同和欣赏。
03.《历史的尘埃》
小说往往是美好的幻想,但《尘埃》却更像是一个身处魔幻的现实世界。
这个世界不需要主角,没有金手指,也许你拼命努力也得不到结果,也许你一路挣扎得到的却毫无意义。这样一个公平的、真实的世界,才是我们读者真正想看到的世界。
在历史的舞台上,每个角色都在呕心沥血的演出,无论阿萨还是他的朋友或者那些反派、那些小人物,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所背负的东西去竭尽全力,可是个人的努力在众生的意愿下却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那我们就该就此沉沦逃避下去吗?我们要的当然不是一味的无病呻吟、或者无脑的叛逆精神。最后作者通过老船长给了我们回答:“天地间的轨迹不为人而改变,发生了的事永远不可挽回,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坦然勇敢地去接受,面对,不是让这些发生了的事成为束缚和包袱,而是成为前进的力量,活得更好,更勇敢的力量。”
04.《狩魔手记》
末世类作品的巅峰之作,作者成功的向我们展现出一个文明破灭后的肮脏混乱、辐射遍地、黑暗压抑的残酷世界。
小说开篇只交代了主角的名字——苏,让我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跟随苏的脚步,通过一点点细节去探寻隐藏在苏的身上的秘密。
通过苏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利益至上、弱肉强食,在生存面前、在欲望面前人类已不算是人类,当然也有光芒闪现:里高雷如父兄般的守护、莎莉为了梦想的努力以及苏最后的选择。整本书便是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05.《诛仙》
一部真正的仙侠文,文中对于世间正邪善恶,是非对错的拷问给人带来极大的思考。
主角张小凡:天资平平,不善言辞,暗恋失败会失意和恼怒,被人嘲笑会不甘心,会迷茫甚至迷失而浑浑噩噩,就如寻常大众一般,特别有代入感。
而他的两段感情线:陆雪琪,镇魔古洞手心相连,七里峒的街头诀别,命运给出了太多无奈;碧瑶,滴血洞中与他相依为命, 玉清殿上为他以身挡剑,从此世间只有鬼厉而无张小凡。
恩怨情仇,爱恨交织,情感与道义,命运与抗争,诛仙并非是诛仙而是诛心!
06.《神墓》
神墓这本小说便完美展现了辰东大神的文采。无论是对环境的描写,战斗的情形,还是人物的塑造都将作者的才华横溢体现的淋漓尽致。
整部小说看起来更像是两方高手下的一盘棋,主角辰南只是一颗棋子,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卒子,却成长为最后的决胜关键,打破了天地为局的棋局。以棋局为基础,紧紧抓着每一位读者的好奇心,伏笔一环接着一环,让人欲罢不能。
07.《仙逆》
读仙逆是读王林的人生,你会沉浸在王林的感情经历中,你会跟着他一起度过思想的升华,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
读仙逆,我不会去追求热血沸腾的场面,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未知的未来的期待,你会觉得主角也是会死的,就会为他担忧。
回顾王林的一生,亲戚的势力,父母的无奈,灭族之仇,失去挚爱之痛,每一次都刺痛着王林的内心,让王林这个曾经善良的心变得杀戮果断,心机过人,有底线,有原则,甚至很冷酷,但是很真实。
08.《回到明朝当王爷》
战争场面大气磅礴,金戈铁马,扑面而来;儿女情长,亦回肠九转亦血脉奔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亦逻辑丰富,似国手对决。
本文最大亮点在于,将诸多对于中国历史多次的思考注入架空的历史中,例如耕牧之争、大陆扩张与海洋扩张、政治集团间的博弈、经济理论的运用甚至对于邪教和农民运动的思考,也借杨凌之手隐晦地阐述了作者的主张与见解。
09.《盗墓笔记》
黑金古刀,山东的积尸洞,六角铃铛,尸蟞,鲁王墓,七星棺,血尸,青面狐尸,九头蛇柏,尸蟞王,大奎的死,八重宝函中的蛇眉铜鱼……
西沙沉船墓,阿宁,闷油瓶乔装的张顾问,海猴子,奇怪的箭,奇怪的尸体,闷油瓶的回忆,禁婆,奇门循甲,误入死门……
秦岭神树,老痒,食人的哲罗鲑,黄泉的瀑布,尸阵,火龙阵,奇迹青铜树,怪异的螭蛊,老痒的”超能力”,老痒与解子扬,烛九阴……
从最初的解谜变成最后的全是谜,谜是越解越多,越解越复杂,故事曲折的情节和人物离奇的遭遇,越看越被吸引。
10.《陈二狗的妖孽人生》
陈二狗,俗到让人闻之弃书的名字,一个小人物,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
他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担当,他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他有一张平静的脸,八风不动,心若磐石,什么事情都能装在心里。
所以,这本书有着不俗套的剧情,有着催人奋进的魔力,也有着感人至深的情节:二狗和小夭的没有结果让人惋惜,而蒹葭之死更是让人痛的愤然,得此蒹葭,夫复何求。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持续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精彩小说
湖北人到底是什么性格?为什么都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在中国的地图炮业界里,人尽皆知的一句是“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而这个诡异的别称让湖北人尴尬,倒不是其它原因,而是比起它四周的地图炮常客,湖北人的特征显得有些不清不楚。
“九头鸟”的意思是啥,别说外地的,估计有些湖北的同胞都搞不太清楚,是狡猾?精明?奸诈?干练?还是不屈不挠?是褒义还是贬义?又为何湖北人被称为“九头鸟”?
九头鸟的出生
九头鸟最早源自楚地的九凤神鸟。《山海经·大荒北经》说:“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九凤,顾名思义,长着九个脑袋的凤鸟,民间称为九头凤,是楚人心中的神鸟,祥瑞之鸟。
武汉九凤山公园的九头鸟雕像
由褒义变为贬义经历了一个过程。
楚地最开始是华夏文化的边缘,属于苗蛮集团,跟当时的中原诸侯共主周朝一直有摩擦。
湖北一些方言中还有着一个词叫“不服周”,顾名思义,不服周的管理,和周相处不融洽,当时的周朝一直想教桀骜不驯的楚国怎么做人,结果周昭王还被楚人杀死在汉水,周朝也丧失了可以直接控制的武装力量,对诸侯不再有绝对优势,为春秋战国拉开了序幕。
人家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喊得口号是“尊王攘夷”,把遏制楚国和北逐戎狄相提并论。再说了,春秋五霸的几个都是称公,唯独楚庄王称“王”,楚庄王还大逆不道地问周王室的官员,象征王权的九鼎有多重。
影视剧中的楚庄王形象
这纯属和周王室叫板!
所以,周人看不惯楚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开始了对楚人传统的妖魔化宣传。
周人说道:南方出现一种凶兽,有9个脑袋,九头鸟肆虐天下。
于是天帝派出天狗去诛杀九头鸟,天狗咬掉九头鸟一颗头颅,九头鸟从此蛰伏人间,一旦出现便是大凶之年。
明刊本《山海经》中的「九头鸟」
传说九头鸟在民间被称之为“鬼车”,被咬掉的头颅一直流血不断,喜欢飞入百姓家捕食幼儿,又喜欢夜晚飞去人家吃人剪下的手指甲,以窥探别人的隐私。至今有些地方还禁止晚上剪指甲,就是从此来的。
周人对楚忌恨已久,故而从神话传说上将其祖先九头凤凰说成了妖怪。
秦始皇统一六国,楚国人反抗最烈,对秦造成的杀伤也最多。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书同文、车同轨,与中原地区信仰不同的凤凰崇拜自然不能保留,于是九头凤凰变成九头鸟,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压制。
为什么“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如果仅仅是因为“九头鸟”生在楚地,湖北人就有了这么一个诡异的别称是说不过去的,为什么湖北人被称为“九头鸟”而不是湖南人?
将湖北人和九头鸟挂上钩的还得说说身为湖北人的万历首辅——张居正。
影视剧中的张居正形象
明神宗时期,张居正为惩治腐败,肃正风气,派出了9个钦差大臣到各地明察暗访,对贪污腐败者当即正法。当时民间人人拍手称快,由于张居正是湖北人,因此百姓赞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颂扬张居正精明能干。
不过,刘基所著《郁离子》一书中编纂了一则寓言故事,九头鸟一体九头,为了争夺食物,九头相互啄对方,最后导致头破血流。但它们不明白的是,无论是哪个头吃下食物,最终都落在一个肚子里去。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地图炮专著《吾国与吾民》评价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须爆之以油。”
林语堂
这又说明了湖北人做事彪悍,欠缺圆融的手法,精明但不懂得如何协作。
春秋时期,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为了报仇,伍子胥率吴师兵入楚都,还觉得不够解恨。亲自下令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把楚平王鞭尸三百。其情感之炽烈、行事之偏激,可见一斑。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之后,曾对楚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楚国人很彪悍,但各自为战,保护起自己的家庭敢豁出去,但就是无法拧成一股绳。单个的秦兵未必是楚兵的对手,但是一旦大兵团作战,讲究纪律与配合,楚军就不如秦军了。
影视剧中的白起形象
其实我们平心而论,这些问题,不能全是湖北人的锅,一大部分是地理原因。
地理环境塑造行为模式,行为模式造成地域偏见,最广为人知的案例无“黄泛区”。由于黄河和淮河的定期泛滥,当地居民无法稳定的积蓄财富,长期以来形成了注重短期行为、为生存不择手段等行为偏好,进而导致周边的河南、安徽、苏北成了地图炮常客。
而相同的还有位处江汉平原的湖北,几乎每次洪水,都会迫使人们为了土地和生活相互争斗。随着洪灾频率越来越高,围绕洪灾的民间冲突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常态化。人畜无害的湖北农民,由此逐渐变成了以狡猾刁悍著称的“九头鸟”。
湖北同胞被迫继承了“九头鸟”的性格,但同样也继承了“九头鸟”的品质,那股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和意志力,那种不怕苦不怕险的精神,义无反顾,涅槃重生!
凤鸣四海,凰出荆楚
九头鸟代表生命力和意志力极强,俗话说猫有九条命、狐有九尾,干事创业有“九九八十一难”。楚国被秦所灭时,楚人发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呼喊,最终楚人陈胜、吴广起义,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灭了秦。
影视剧中的项羽形象
近代以来,湖北秭归人、革命家夏明翰在牺牲前写下一首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是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首义、灭亡满清的第一枪。
1936年10月,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毛主席曾对从湖北大地走出的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将领们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敌人四次围剿砍了你们四个脑壳,你们还剩五个脑壳,九头鸟不得了,九头鸟要翻天哩!”
毛主席的话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得到了印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南京失守后,武汉成了唯一的政治、外交、经济的中心,中日双方在武汉发动了大会战。
七年沦陷,血腥的占领,疯狂的杀戮,湖北省民众伤亡逾93万,九成县市被日机炸毁,但日寇的凶残从未击垮荆楚儿女的斗志,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尊严,谱写出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壮丽史诗!
武汉会战
在这场反复长期的争夺战中,湖北同胞打死打伤日寇15万人,日军高级将领9人在鄂毙命。众多抗战史学家评价:湖北抗战规模大,地域广,歼敌人数多,在全国十分少见!
湖北同胞除了要征战前线,还要提供成百上千的民夫来完成繁重的运输任务,他们跋山涉水,餐风宿露, 还时常遭遇日机轰炸,异常艰难,可他们却任劳任怨,如期甚至提前完成任务。
在新中国1614名开国将领中,湖北籍将军有235人,占总数的16%,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二。
徐海东(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人)
也正是因为这股“九凤神鸟”精神,湖北守住了底线,让“回首就是扬子江”成为一句“誓言”而不是“逝言”!我们也始终相信,这一次面对疫情,湖北同胞,依旧能守住底线,守住武汉!
不死鸟长鸣
丘吉尔曾说过:传统精神从来不是用来抛弃的,而是在危难关头用来救命的。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湖北丢了那股骨子中“九头鸟”的“难缠”精神,现在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武汉归元寺
我们不知道这场疫情还会延续多久,还会带来多大的灾难,但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我们不知道未来还会有多少困难等着,但我们会告诉时间,往后,我们奉陪到底;疫情,我们也奉陪到底!
东亚貉席卷欧洲,将对狗獾种群造成什么影响?
现如今,虎、豹、狼和猞猁的分布和数量都已经大不如从前。有两种小型猛兽正在走向乡村和农田地区食物链的顶端,它们是狗獾和貉。它们都饱受人类迫害,又都受益于人类帮它们清除了天敌。今天,它们正在从东亚到欧洲的广阔战场上较量。
狗獾,鲁迅先生笔下的“猹”
狗獾和貉是什么动物?
狗獾,鼬科动物,体重约11千克。生活在欧洲及亚洲东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区。杂食性,因破坏农作物而被当成害兽捕杀,还被捕捉用于臭名昭著的“狗斗獾子”活动,但它们仍然在人类的迫害中顽强地生存着。
貉,犬科动物,不是狼也不是狐,体重约4.5-6千克。原产地仅限东亚。杂食性,成对生活,一雄一雌结成终身配偶。貉是种重要毛皮兽,现已广泛商业养殖。从养殖场里逃出来的貉已经在欧洲多地建立起稳定种群。来自东亚的貉席卷欧洲,导致多种本土小型食肉兽出现不同程度的数量下降,欧洲狗獾也面临着来自貉的挑战。
入侵白俄罗斯的貉
多数专家预测,貉不是狗獾的对手。如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高耀亭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八卷》中称貉性较温顺,而狗獾性情凶猛。还要给大家透露的是,狗獾有两个网红大表哥,一个是外号“金刚狼”的狼獾,另一个是外号“平头哥”的蜜獾。现在,在白俄罗斯的森林里,入侵的貉和原住民狗獾展开了激烈竞争,狗獾真的能轻易取胜吗?
早春抢肉吃
从2月下旬开始,貉与狗獾先后从冬眠中醒来,这时地面上还有较深的积雪,它们唯一可吃的东西就是有蹄类尸体。在早春,有蹄类腐肉在貉饮食中所占比重为58.4%,在狗獾饮食中占63.3%。这些兽尸要么是冬天冻死的,要么是狼和猞猁捕杀了吃剩下的,数量很有限,仅有1.67千克/平方千米。
貉,形似浣熊,西方人管它叫“浣熊狗”
当地貉的密度为0.5-0.8只/平方千米,而每只貉的食量为300克/日,这些腐肉只够貉吃五六天的。而貉和狗獾的食物拮据期要持续到3月底,前后有20-40天,因此它们在早春季节对腐肉的竞争非常激烈。
狗獾在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它们行动笨拙,因担心天敌攻击,不敢离巢太远,白俄罗斯的森林里有不少狼,猞猁密度更是全欧洲最高的。而在獾窝附近很难找到像样的腐肉,因为貉苏醒比狗獾早,它们早把附近的肉吃光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看来这话真没说错。
狗獾
当獾窝附近没什么吃的,狗獾就只能饿肚子了,貉却可以到别处找吃的。它们很灵活,而且遭到天敌攻击的时候可以躲进河狸窝里避难。而狗獾不喜湿,不会在河狸窝附近觅食,而且多数河狸窝对狗獾来说有些太浅了。
从4月开始一直到11月,各种食物资源都不缺,包括鱼类、青蛙、爬行类、鸟卵和雏鸟、小型哺乳类以及浆果,貉和狗獾就不存在食物竞争了。但在早春,高密度的貉会给狗獾带来不小的压力。
狗獾
獾窝争夺战
貉自己不会挖洞,但冬眠和夏季抚育幼仔都需要找个窝。貉常用的有狗獾窝、河狸窝和赤狐窝,其中狗獾窝在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有很大优势。后两者通常不够深,冬季保暖效果不好,在天敌面前也不能提供充分保护。
貉和狗獾的繁殖季节都在5-6月,又都有冬眠习性。它们有时候就住在同一个窝里,连动物学家都好奇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原来,凡是两者共居的獾窝都比较大,有四个以上独立入口,至少一个入口距其他的较远(10-20米),它们平时在窝里住在相隔较远的不同“房间”里,不会发生经常碰面的尴尬。
狗獾和貉住在同一个窝里
貉和狗獾有时都会闯入对方的“房间”,若遇到对付幼仔,必杀之而后快。在繁殖季节它们相互串门不多见,但貉光顾獾的房间远比反过来频繁(相差五倍)。在冬眠期间,獾睡得比较死,貉经常到隔壁探视沉睡的獾。
当森林里貉的数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獾窝被貉占领了,到冬天几乎每个獾窝里都住着一对貉,而獾的居住率和繁殖率却都在不断下降。这反映出貉这个“房客”很不厚道,不但强占了獾窝,还把獾这个“房东”坑害得不轻。
貉和狗獾共享獾窝的情况
面对面的杀戮
有一年7月初,两只狗獾幼仔被貉杀死,动物学家根据貉在现场留下的脚印、毛和尸体上的牙印找出了凶手。这窝獾规模不大,只有两只成体,貉趁成年獾外出觅食咬死了幼仔。如果是大群的獾,貉就很难得手,因为总有成年獾在家看护幼仔。
另一年的6月,在同一个獾窝附近有只貉幼仔被狗獾杀死,一周后又发现了另一具幼貉尸体,尸体已经开始腐烂,但上面的狗獾咬痕清晰可见。专家推测,貉总赖在獾窝里不走,还伤害小獾,这令狗獾很是恼火,于是它们发动袭击并杀死了两只幼貉,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彻底把貉赶走。
貉
人们已经目击到14次狗獾驱逐成年貉,但由于貉很敏捷,每次都能躲过獾的攻击。獾攻击的时候貉都会逃走,但过一会儿就又回来了。因此,獾很难通过攻击把讨厌的貉从它的住所附近驱离。
獾窝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对貉有很大吸引。但狗獾也不是好惹的,貉夫妻联手才能应付一只成年狗獾。成年貉可以凭借敏捷与狗獾周旋,全身而退不成问题,有时还能占点便宜。但当它们带着幼仔的时候,就必须加倍小心。
狗獾和貉的战斗痕迹,现场发现了狗獾的血
2018年3月,有只狗獾在离巢一千米的地方觅食,这时候一对貉袭击了它。狗獾背靠一棵小云杉树进行防御,但被貉咬伤了,只得继续逃跑。之后貉夫妻追着狗獾咬,狗獾先后三次逃脱。最后貉追着狗獾逃进了一片林子里,不知结果如何。
2019年夏天,动物学家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对狼挖了个窝并生了几只幼狼,但幼狼不久全被棕熊干掉,这个狼窝也就废弃不用了。貉夫妇带着8只幼仔在这个窝里住了至少一个月。之后狗獾夫妇攻打了这个窝,由于狗獾身强体壮,貉夫妇不是对手,被迫撤离,混战中有只貉幼仔被狗獾咬死了。
貉在狼窝里生了一窝幼仔,被狗獾赶走了
惨遭活埋的“房东”
貉打不过狗獾就玩起了阴的。动物学家通过无线电遥测、实地调查獾窝和走访有经验的观察者,至少确认了8例狗獾惨遭貉活埋的事。狗獾和貉在同一个獾窝里冬眠,而貉趁狗獾沉睡,把狗獾“卧室”与外界连接的通道(约0.4-1.1米)堵死,使狗獾窒息而亡。尸检发现,这些死亡的狗獾体况均良好,没有体外伤,貉堵塞通气道导致的窒息是它们的唯一死因。
有个獾窝里住了2-6只狗獾,它们在初冬进入冬眠。不久一对貉也进洞冬眠了,它们很快发现洞的主人在隔壁熟睡,就把通气道给堵死了。冬天过去以后只有貉醒来,整窝獾都不再有任何生命迹象。貉夫妻把獾尸体从洞里拖出来并吃掉了。
貉在狗獾窝里抚育幼仔
有个疑问是,貉也冬眠,它怎么能活埋狗獾呢?原来,貉冬眠时间比狗獾短,而且睡得也没那么死。狗獾通常从11月底一直睡到2月底,冬眠期间几乎没有任何活动。到2月底才开始每10天活动几个小时,3月中旬才每隔2-4天定期外出活动。专家只发现过一只狗獾在1月中旬出洞活动,但它走了几千米就死了。
貉的冬眠是从12月至2月中旬,进洞比狗獾晚,出洞比狗獾早。而且不同于狗獾,它们在整个冬天都很活跃,每隔15天就要到洞外活动几个小时;即使不外出,它们在洞里也很欢。从2月下旬开始,貉就每隔2-4天外出觅食一次,每次行走几千米。因此,貉有很多机会堵住狗獾的通气孔道。
貉
貉与狗獾共居同一个窝冬眠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对狗獾危害很大。貉的目标很明确,谋害狗獾并独占獾窝,给后代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据粗略估计,每年冬天被貉以这种方式谋杀的狗獾占种群总数的10%。
有的狗獾在挖洞的时候给自己的卧室挖了多个通往地面的孔道,这种情况下貉就不容易堵塞住。此外这和土地特征关系很大,砂质土地里的洞容易堵住,而硬质黏土貉是挖不动的,要堵住几乎不可能。因此,对狗獾来说,到黏土地里挖洞冬眠更安全。
狗獾夫妇守在窝门口
结论和启示
貉这个“房客”真是坏到家了,它强占狗獾窝,吃房东的食物,还杀房东的孩子。当狗獾忍无可忍奋起反击的时候,它干脆趁房东睡觉把房东一家都谋害了。可怜狗獾遇上这样的房客也真够倒霉,一家遭灭门之灾。
动物学家已经确认,前些年白俄罗斯狗獾种群的锐减,与貉的入侵与扩张有莫大关系。只有在最近10年,貉种群因疾病流行而大大下降,又一直被高密度的狼和猞猁压制在较低水平,当地狗獾才得以在恢复。
狗獾
受网上吹捧平头哥风气的影响,很多网友喜欢夸大鼬科战斗力,持“鼬科无敌、犬科废柴”看法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在白俄罗斯,小小的貉居然狠狠修理了狗獾,让人大跌眼镜。实际上,鼬科的狼獾、蜜獾、狗獾之类,它们厉害在皮糙肉厚,能与大型掠食者死扛。而由于不够敏捷,它们的进攻能力是严重不足的,这正是狗獾面对貉、蜜獾面对胡狼处处被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Irina Rotenko and Vadim Sidorovich, 2017. Badger and raccoon dog in Belarus: population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 for the decline in badgers.
Vadim Sidorovich, 2018.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badger and raccoon dog in Belarus.
Vadim Sidorovich, 2011. Analysis of vertebrate predator-prey community.
Don E. Wilson, 2009.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volume 1: Carnivores.
高耀亭等(1987),中国动物志·兽纲·第08卷:食肉目。
Andrew T.Smith, 2009. A guide to the mammals of China.
第八章:臆想的幸福
祖先的血酒一定很浓烈,很醉人。每次到午夜零点时分,我都会醉的,无论那音乐多么强劲,灯光多么诱人,我还是会醉的。一个人饮酒的最后只有一个归宿,便是进入醉乡。迪厅的高潮还在继续着,但已显出有些力不从心的疲态来。陆续地,已有人开始退场。往日里,我也是提前退场中的一员,迈着颠簸踉跄的脚步,一个人走在深夜的墙根下,独自忍受那由于酒精而带来的各种生理反应。然而,就在那一天,我并没有走,因为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在了我的对面。
这位姑娘穿着十分艳丽诱人。我并不知道她何时来到的,也许有了一会儿,是酒精让我的注意力变得迟钝。然而,我还是明白了面前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身份,从她那轻启的朱唇和勾人的双眸中,我看见了淫荡。在迪厅中有拉客的妓女,这我是知道的,不但是这妓女,还有牛郎,他(她)们在那一间间紧闭的包间里上演着生命中最为丑陋的一幕。对此,我虽然厌恶却从来没有鄙视过他们。虽然那青春的躯体已变得麻木,羞耻被看作一种享受,但我却没有理由蔑视她们,因为我也在将自己的躯体麻木着,甚至连同精神,也在追寻着羞耻的享受。但是,我并不想就此将我认为神圣的行为付于一个我并不认识的女人,更不愿这女人将我列入她的那本关于男人的书籍中,成为一页,或者仅仅是半页,轻而易举地便翻了过去。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囊中的羞涩则是我将自己封闭的枷锁。这里的女人很贵,而我却很穷。我在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清醒,不能让面前这个年轻的女人将我引入无底的深渊。我对这姑娘突然间有了一丝怜悯,并不是怜悯她将肉体轻易地变卖,而是怜悯她的短浅的眼光,为什么,为什么会将我作为猎取的对象,难道我真的醉了吗,还是桌上那瓶价格不菲的洋酒欺骗了你,我知道,当追捕我这个猎物失败后,你还会去搜寻其它的猎物,可时间在慢慢地流淌,在这么一个效率的社会中,你不该把精力浪费在我的身上。从这个迪厅走出去以后,我便又是那个不名一文的国企员工了。
这个女人一定是款款地走到我面前,侧身坐下的,一双丰润顺滑的双腿半裸着,从桌台的一边展现出来,她媚笑着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吗?”
我想起身离开,但另一种心情促使我用动作代替了回答,我将面前的那半杯残酒推了过去。这女人显然并不在意,仰头便一饮而尽,那低胸露出的脖子在这黑暗中依然显得很白净。
女人继续微笑,她抿着嘴,发出柔言细语:“半杯怎么够呢?不再请我喝点吗?”
虽然我的神志已经恍惚,但还是明白面前发生了什么,我用近乎于残酷的语言回应着:“对不起,你可以走了,我没有钱。”
女人还在笑,显然她有着一种职业性的锲而不舍,双手做了一个妩媚的梳头动作,然后将双肘拄在桌上,把一张年青而苍白的脸凑了上来,带着那种习惯性的含情脉脉看着我。在那双支撑着的小臂中间,低胸的领口微微向下耷拉着,一片丰满昏白的胸脯显得格外诱人,隐约中,我可以看见嵌着花边的内衣,也许是粉红色的,也许是白色的,散发着肉欲的与神秘的气息,这令我多少有些冲动。
我不由自主地打了个酒嗝,毫不避讳地将那口气吐了过去,女人显然是厌恶地皱了一下眉头,但那只是转瞬即逝的表情,继续软软地说:“别那么小气吗?一个人喝酒多没意思啊!”
“是挺没意思的,所以我要走了,我希望你先离开。”我并没有起身,因为我明白,无论对方是什么人,都必须尊重她。若是我站起身来扬长而去,将这个女人独自撇在这里,那么,这个女人的身份则被附近的许多人知晓。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何况,这个女人并不难看,在我心中多少对她存有一份好感。
女人似乎也听到了我言语中的坚定,她显得很失望,但另一种希望却浮现在她的脸上。她的目光左右巡视了一番,便将右手从领口伸进去,在内衣中摸出一个小纸包,放在桌上,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打开。这个举动令我很好奇,那不先行走开的念头愈发强烈,我意欲了解纸包中的秘密。女人的嘴角挂上一丝得意的,陶醉地笑,她似乎为我的眼睛放出好奇的神情而得意,而那陶醉的表情就象她在明月窗前抚弄着情人的礼物。纸包一层层地打开,露出几粒药丸,圆润的有着诱人的光泽。
我不由自主地问:“什么东西?”在问出这句话的同时,我的心中已隐然有了答案,只是希望再证实一下。
“糖,很好吃的。”女人轻轻地回答,然后用一种奇异的眼神盯着我。
“摇头丸吧!”我脱口而出。
我的声音并不大,但那女人还是仿佛受了惊吓,她赶忙偷眼向旁边扫视了一下,幸亏音乐的声音很响亮,没有人听得见。女人微微喘了口气,定下神来问我:“你吃过吗?”
“没有。”
“不想尝尝吗?”女人想将这陶醉传染给我,“没关系,只不过就像喝多了一样,而那感觉更加精彩。”
这是诱惑,强烈地关于堕落的诱惑。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不是未来,也不是希望,而是各种各样的诱惑,赤裸裸的诱惑,毒品、同性恋与杀戮,还有荣誉与政治,天啊,为什么你已经变成地狱,在地狱的边缘,青春的灵魂在茫然中游荡,也许看见天堂的光茫,也许听见炼狱中恶魔的哀嚎,但我们踌躇不前,没有方向,徘徊在罪恶与圣洁之间。全是悲哀,全是无助,像饿着肚子在一间阴冷潮湿的屋子中作爱一样,一次又一次,精力在耗竭,力量也在衰退,掏空了身体,榨干了灵魂。
但我们无法抵御这诱惑,它强大而暴戾,妩媚而又柔情,它无孔不入,它充溢着你的周围,幻化成一棵树与一根草,在你触手可摸,目所能及的地方,象空气一样横行肆虐,毫无怜悯,毫无悲伤,昭彰地嘲笑着你的脆弱。是的,我们是脆弱的一代,当美德向功利靠拢,当世界再没有怜爱的时候,我们也就变得极度脆弱,松驰的肌肉与损亏的骨骼经不起任何诱惑的重压,在人生抉择的时刻,除了顺从与投降,我们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不能做。没有主张,生活的无奈,生存的无助与生衍的无道将我们挤压,迫使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完全暴露于这光天化日之下,消解在这灯红酒绿的奢迷之中。剩下的只有放纵,而放纵的结果恰恰是一种解脱。我需要放纵,需要解脱,更需要幻境,即便付出昂贵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放心,不会上瘾的。”年轻的女人继续说道。
我伸手拈起一粒药丸,举在眼前,审视着,内心的波澜在澎湃。对罪恶的迷恋象一股强力的洋流,将静止的,波澜不惊的内海搅动得天翻地覆,无法遏制地冲动主宰了我这软弱的灵魂。我的眼前已经出现了迷乱的幻觉,对面的女人将美丽与丑陋完全融合,强劲的音乐也消失了,那灯光,那桌椅,栏杆以及迪池中摇摆的人群都在变形,在黑暗中迷失着本性,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心理在起着微妙的变化。我开始幻想当那丸药消融在胃中,刺激压迫着神经,我的头颅将带着变形的思维左右抑或前后甩动,那夸张的幅度,那疲乏的抽搐,还有天旋地转,晕乎乎的感觉,这一切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
在这臆想的幸福中,我将药丸放向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