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图片2020(众生恩者,即无始来——2020的第一个感恩节,你喝粥了么?)
了解西方感恩节的人都清楚,这是一个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节日。但因为寓意契合人心——在这个日子,人们记恩,感恩,报恩,对施恩于己的人,感恩戴德。所以这个节日慢慢走进国人眼中,成为了商家和人们消费、聚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浑然不知这种“思想侵蚀”已让时下年轻人忘却了我们自己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了上千年的传统“感恩节”——腊八。
人的一生都在施恩与受恩,知恩图报,于是记恩、感恩、报恩、施恩就成了一堂人生必修课。对于土生土长的腊八节来说,比年味更重要更深远的意义,就是感恩。
吃货们只知道这个节日里有好吃的腊八蒜,好喝的腊八粥,却不知吃蒜喝粥后,也要倒声“感恩”。
中国的腊八,没有像西方感恩节那样从国家法定层面上认定。
当然,中国的感恩节,在文字表达上,也没有那么直接,而是延续了中国式委腕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知道其真正意蕴的,不像西方感恩节那样普遍,那样全民皆知。
俗话说,过完腊八就是年。在很多人看来,腊八节只有一个年关临近,年味越来越浓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腊八节更大意义,应该是感恩——年关临近,饮水思源,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施粥喝粥,以实际行动,心存善念,感恩一年施恩于己,一生施恩于己的有恩之人。
寒冬腊月,熬一碗热气腾腾的八宝粥,或赠或吃,为家人、朋友、陌生人、熟人、国家、民族祈福,送上祝愿,正是腊八节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喝碗腊八粥,在心中默默地感恩父母,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养育之恩;感恩亲朋,希望出头之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陌路人,提醒自己“喝水不忘挖井人”;感恩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挥洒满腔热血,“精忠报国”。
在中国,腊八施粥,成为很多寺院的传统,这其中,千年名刹灵隐寺是我所知把“腊八节”感恩意义诠释和传承得最好,最到位的。
近年来,灵隐寺重新开放复兴“腊八节”习俗,造粥供佛、方丈讲经、千人传供和广施腊八粥等仪式以来,僧民共同参与,向民众馈赠腊八粥的数量逐年上升。
2006年之后,在灵隐寺住持光泉法师努力推动下,腊八节这天,灵隐寺开始熬制和施赠腊八粥。
2008年为8000份
2009年为20余万份
2010年为36万份
2011年为30万份
2012年为30余万份
此后数年至今,一直保持在30余万份左右,居全国之首,影响广泛深远,已成为杭州城腊八节这天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灵隐寺的腊八节习俗,也成为当地以及全国“心怀感恩”“一心向善”的人们一次体验“智慧、平等、宽容”的受禅文化和礼仪文化的宏大平台,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使灵隐寺腊八节习俗成了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2016年,“灵隐腊八节习俗”入选杭州市非遗名录;2017年12月,又升级为浙江省级非遗,目前正在致力于申请国家级非遗,相关民俗专家认为,将来灵隐寺腊八节习俗极有可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往今来,关于灵隐腊八节习俗,已有众多历史文献、诗词文赋和地方志书等做了详细记载和描述。苏轼写有《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惠思二僧》、陆游写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民间流传《岳飞与腊八粥的传说》、《阿二和尚用残羹再造香粥救济人的传说》等风俗志史。
腊八节感恩内涵及来源
在千年传承的中国式感恩节腊八节面前,西方感恩节只是小兄弟一个,不到四百年历史。但两者也是一源之水,都与宗教“向善”有关。
据说,西方感恩节源于1620年。这一年,英国一批饱受迫害的清教徒历经千辛万苦,抵达美洲。他们被好客的印第安人收留,印第安人教他们耕种狩猎。1621年,丰收季节,清教徒请印第安人一起,庆贺丰收,感谢帮助,以后感恩仪式流传下来。1941年,感恩节被美国国会正式确定,逐渐在西方世界流传开来。
中国式感恩节腊八节要历史悠久得多,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据《佛本行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前,曾尝试六年苦行,但毫无收获,身心疲惫,不得不放弃苦行,接受牧羊女奉献乳糜,恢复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参悟,最终走向以智慧解脱的正道,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八日。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都用米、豆等谷物和枣、粟、莲子等干果煮粥供佛。后来,为回报和感恩信众与施主供养,僧人开始在这一天向信施者赠送腊八粥,共沐佛恩,腊八施粥的习俗逐渐流行开来。
灵隐寺腊八粥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传承。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距今已有1670多年,为杭州最早名刹。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赐田扩建,灵隐寺初具规模。隋仁寿二年(602),南北禅宗合一,僧人慧诞携神尼舍利来杭,南北方佛教走向统一,释迦牟尼成道日等相关传说与纪念活动逐渐兴起。两宋时,灵隐寺因宋仁宗于皇祐三年(1051)赐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及回銮碑等,声名远播。宋朝大文人、就任杭州知府的苏东坡曾在《留题灵隐方丈》中用“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来描写灵隐腊八节的空前盛况。南宋杭州钟磬相继,寺院普遍举行腊八节活动,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云:“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俱设五味粥。”
到南宋,杭州是全国首都,城市繁荣,腊八节习俗多样有序,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位杭州寺院之首,煮施腊八粥,既是寺僧感念释迦牟尼得道,亦为顺沿我国农耕文化传统生活信仰需要,内涵丰富、积淀深厚。明清时期,灵隐腊八节习俗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僧俗并举,仪式规范隆重,意境空疏高旷,时有诗词文赋赞美,推陈出新,影响深远绵长,成为寺院文化与民俗文化结合的典范,在民间传为佳话。
古时腊月,灵隐僧人心怀感恩,熬制腊八粥,帮助穷人过寒冬。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包含的“平等、友善、和谐”等社会价值观,随着灵隐寺的广泛施舍,不断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今时今日,人们已经解决温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用为穿衣吃饭发愁,但融于腊八粥中的感恩文化内涵不减反增,于斯为盛,一碗腊八粥,风靡杭州城,也温暖了一座现代化城市,当然,也很有必要向全国人民阐明腊八节的真正含义。
当然,现在腊八节的那碗腊八粥,已经不再是昔日赈济贫寒的意义,而是已经升华,告诫人们不忘曾经的饥困,启迪大众多几分慈善积德之心、朴素纯净之心,共享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融融之乐,在这一天,不忘感恩父母、亲人、朋友或者其他帮助过自己的人,传递知恩、记恩、报恩、施恩的社会正能量,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腊八节是中国感恩节的别名,目前在中国还是限于民间认知。中国确实应该有自己的感恩节,感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节日的存在,意义重大,让人们言行得到净化,心灵得到升华,邻里和睦相处,社会空前融洽。
行文即收,忽而想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的一段: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想到这里,突发一念:说不定哪天腊八节就被认定为国家法定节日,就像西方感恩节那样——这也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用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