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三字经中子不学蚂蚁庄园(潍坊人文传:成语典故与宝都街道)

导读三字经中子不学蚂蚁庄园文章列表:1、潍坊人文传:成语典故与宝都街道2、谈科学漫画的发展与传播3、儿时诵读经典,长大后更加优秀,创造力也出类拔萃4、与张双南教授聊聊

三字经中子不学蚂蚁庄园文章列表:

三字经中子不学蚂蚁庄园(潍坊人文传:成语典故与宝都街道)

潍坊人文传:成语典故与宝都街道

“危在旦夕”

“危在旦夕”是一句发生在咱们昌乐县宝都街道,且和孔融有关的成语。说到孔融,大家会很自然的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即出处于此。

那么,“危在旦夕”这句成语如何发生在宝都街道?孔融和宝都街道又有什么关系?

那是在东汉末年。公元190年,孔融出任北海国相,人称“孔北海”。那时北海国下辖18个县,涵盖今天的潍坊市境域以及莱州市西部。说来这北海国的国都位于剧县,就在今天的昌乐县宝都街道高家河、戴家庄一带。

当时的北海国,是黄巾军起义闹的最凶的地方。孔融作为这里的地方行政官,出兵屯驻都昌,结果被黄巾军的管亥部包围。孔融见突围无望,形势危急,只好请东莱人(今龙口市)太史慈向平原国相刘备求救。太史慈见到刘备后,说:“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见《后汉书·孔融传》)。

那时,刘备和孔融虽为“同级干部”,但刘备“出道”不久,名气还不大。而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早已名满天下,“粉丝”众多。见到“大腕儿”有求于自己,刘备很是吃惊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于是,刘备“遂遣兵三千救之。贼乃散走”。

这也是《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的故事。同时,这个故事也留下了“危在旦夕”这句成语。意指危险就在早晚之间,后来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情况十分紧急。

孔融在北海为相六年,如《后汉书》所记,他“收合士民,起兵讲武”、“立学校,表显儒术,举贤良”,深受百姓爱戴。

“扪虱而谈”

“扪虱而谈”这句成语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了,该典故的主人翁是被范文澜称为“将相群中第一流将相”的昌乐宝都人王猛。

王猛,字景略,生于公元325年,北海剧(今昌乐县宝都街道,县治在该街道的高家河、戴家庄一带)人,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出身贫寒,曾以卖畚箕为业。但他“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公元354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驻军灞上。此时的王猛,只是一个寒士,他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到桓温的大营求见,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摸寻身上的虱子,一面纵论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他的见解和神态让桓温感受到他的非同凡响。后来,王猛被网罗贤才的苻坚重用,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辅佐苻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他成就的伟业,连同他的“扪虱而谈”典故流传下来。自此,在许多文人雅士那里,扪虱不仅不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反而是一件风雅的举止,扪虱而谈也成为言谈不凡、态度从容不迫、无所畏忌的代名词。

“东阁待贤”

昌乐县宝都街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了三国时吴国重臣滕胤、“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王猛等将相。“东阁待贤”的成语典故,则与出生于宝都街道的“布衣丞相”公孙弘有关。

公孙弘,字季,西汉柳泉国人。这柳泉国属于侯国,在今宝都街道南流泉村和北流泉村。这里三面环水,绿柳绕岸,因此被称为“柳泉”。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因他视公孙弘为偶像,就把“柳泉”改为“弘陆”,以纪念公孙弘。后人取源远流长之意,又改名为“流泉”。

公孙弘年轻时曾为狱吏,后因犯错而被免职。他40多岁开始潜心研究《春秋公羊传》,由于学习刻苦,很快成为著名学者。汉武帝时,63岁的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据史料记载,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但他却身穿布衣、食不重肉。因此,被称为“布衣丞相”。

公孙弘不仅为官清廉,而且深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为广招贤才,他特地在自家庭院的东边开了一个小门,建了房舍,用于招才引智,吸纳各地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国出谋尽力。他用自己的俸禄,供给这些有才能的人,以至于自己家无余财。这就是“东阁待贤”典故的来源。

由于公孙弘广开贤路,接纳人才,这一时期人才济济,成就了西汉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后来,“东阁待贤”这一典故,用来指广开贤路,款待、招纳人才。

“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说的是伯夷、叔齐兄弟俩儿的故事,出自《史记·伯夷列传》。这哥俩儿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位于今河北东部)国君之子。他们的老爸临终前让叔齐“接班”,但叔齐却让给老大哥伯夷做国君。俩人让来让去,索性一块儿离家出走。孤竹国人只好“立其中子”,也就是让老二接了班(按照古人“伯仲叔季”的排序,从名字上可以推测,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家里还有一个叫仲什么的老二)。

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于是便一起投奔。西伯昌去世,周武王继位后,便开始了讨伐商纣王的事业。当周武王的大军开拔到今河南孟津一带时,兄弟两人赶紧骑马赶去,建议立即停止对商纣王的动武,并批评周武王此举是不孝不义。周武王的手下一听,敢辱骂领导,那还了得,立马拔出剑来要杀这哥俩儿,幸亏被姜太公制止。姜太公说:“这俩人是有义之人。”要求将士们不要为难他俩儿。

商朝灭亡,天下归为周朝后,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件可耻之事。于是,哥俩一路向东,来到了今属昌乐县宝都街道的丹水河畔,那时属东夷之地。在这里,兄弟俩儿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不食周粟。粟,就是小米,泛指粮食。“不食周粟”,就是不吃周朝大地上出产的粮食。既然不吃粮食,他们就“采薇而食”。薇,俗称“野豌豆”,是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他俩儿就靠吃这种草本植物的种子为生。

后来,住在丹河附近的一位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你们采食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哥俩儿就离开丹水河畔,来到在今昌乐县城东八九里地的首阳山上隐居了下来。最终有一天,哥俩儿饿死在首阳山。

今天,在首阳山上仍留有“夷齐祠”,以表彰他们的品格气节和精神美德。在首阳山脚下的十里堡村大街上,据说曾立有大石碑一方,上刻:“几根傲骨头撑持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此碑虽已失存,但这两句话仍在民间流传。

(来源:潍坊新闻网)

谈科学漫画的发展与传播

漫画可以说是美术界的“另类”,其画面不大,通俗易懂,贴近大众。虽然有人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但它还是受到众多的读者喝彩。

漫画产生的历史并不长,可许多艺术身上都可看到它的影子,喜剧、小品、相声都是近亲。它题材漫无边际,形式无拘无束,更有表现力和亲和力,这正是我们科普工作寻找的合作“对象”,于是便形成了我们的科学漫画。

如今,许多报刊没了漫画专栏,科普报刊上也很少看到科学漫画了,这不能不令人忧虑。要改变现状,首先希望各级科普单位领导重视利用文艺形式(包括漫画) 宣传科普,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

当前进入新媒体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再推进科学漫画的发展和传播,迈出新的一步。

科学漫画的时代背景

科学漫画可说是漫画中派生出来的一个新品种,它具备漫画艺术的基本特征,又饱含科技知识的内容,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边缘学科”或“边缘艺术”。

对科学漫画的定义现在还很难作出。就其名称也还没有统一规定,有人称之为科学漫画,也有人称之为科技漫画、科普漫画。按照我的理解,科学漫画可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者,仅指具有科技知识内容的漫画。如从广义理解,那么除了有科技知识之外,表现人们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宣传科技政策的,歌颂报道科技新成就的,讽刺违反科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的,揭露封建迷信的,批评不讲卫生和破坏生态环境等的,都可算在科学漫画的范畴之内,甚至取材于科技生活的幽默画,也可以包括在内。

20 世纪80 年代,科学漫画应运而生,随势而长,在科普传播中施放了相当的能量。如中国科普研究所采用漫画来宣传环境保护、宣传破除迷信、宣传健康卫生,还精选部分佳作复印向全国报刊发通稿,数十家媒体转载。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长时间报道破除迷信漫画展,有声有色,影响甚大,显示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能量。

我转轨到科学漫画领域,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我的性格不喜欢随大流,我喜欢做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具有探索性的事情。同时,选择科学漫画也有当时的时代背景。20 世纪80 年代,国家大力宣传“四个现代化”,科普事业很繁荣,几乎每个省都有科普杂志,最需要科学漫画,但当时科学漫画没有人去画。政治、时事、儿童、旅游、生活、幽默题材的漫画我都画过了,最后我选择了科学漫画。

当时,科学漫画不仅发表园地较多,约稿的也多。比如《大众科学》《科学画报》《中学生》,它们都需要科学题材的漫画,这样客观上就把我引领到科学漫画上来了,同时还实现了我小时候的梦想——我在少年时代就很喜欢科普,希望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我接受沈左尧的约稿,一年内为《科学大众》画了五六期的扉页,内容涉及科学实验、科学趣闻等,还有玩具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这本杂志里面有的文章写得很有意思,我觉得有内容可画。

转行之后,我觉得可画的东西太多了,上到天,下到地;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都能画。宏观世界比如银河、黑洞;微观世界比如中子世界、电子世界都可以画。别的画不能画的题材和内容,漫画可以画。漫画还能通过一定的技巧画出无形的世界,比如云彩可以画,空气也能画。所以,用漫画的手段表现科学是很科学的,而且青少年也特别容易接受。

我画科学漫画是从画科学插图开始的,但是画插图等于是为他人做嫁衣。别人的主题,让你来帮助图像化,没有个人的思想。所以,除了画科学插图之外,我开始进行独立的思考,画独立的科学题材的漫画,包括关于环境污染、吸烟的危害等方面的科学漫画,慢慢地完成了从画科学插图到独立的、正式的科学漫画创作的转变,也就是开始进行独立的科普创作。

如果说自20 世纪80 年代,我开始用漫画来独立反映科学知识,那么90 年代后,我的思想观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科学漫画不能停留在反映科学知识领域内,应利用艺术手段去普及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这才能更具广泛的作用和影响。比如,揭露邪说歪理、愚昧迷信,借用漫画来批驳,无疑是最有战斗力和普及性的。

一般漫画与科学漫画的区别

一般漫画的内涵和科学漫画的内涵有所不同,一般漫画的内涵更宽一些,包含科学漫画,还有生活、风俗、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其他题材的内容插图比较好画,但是科学插图不好画。比如,20 世纪80 年代叶永烈写了一篇介绍红外线测距仪的文章,要我画插图。我发动全家人找了一个晚上关于红外线测距仪的资料,最后只找到了一张原理图,但是这张图对我没有帮助,因为我需要知道它的外观,所以最后这张画还是没有画出来。如果是画文学插图就较好找资料,比如画汽车、火车,到处都能找到资料,实在不行就去街上写生。再比如,原子弹我没见过,只知道是个“小胖子”,圆墩墩的,但是没见过实体,就画不出来。所以科学插图不好画,科学插图要求准确性。文化插图可以夸张,可以想象,但是科学插图只能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夸张,不能随意夸张。

现在,科学和艺术结合得不够深入,不是什么都可以搞成科学漫画的,有的适合搞,有的不好搞,有的搞起来群众也不一定喜欢。像环境保护这个题材群众看得懂,就能接受,但是如果做核聚变,群众看不懂,也画不出来。所以,科普漫画要注意选择题材,适合大众看的我们就做科普漫画,如果是给专家看的,就没有必要画成漫画。

漫画对提升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想象力是有一定作用的。用漫画这种形式传播科学本身就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趣味是无声的、无形的老师,当你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之后,不用老师督促也会主动地去学习。漫画本身有趣味性,孩子看完之后就被它的艺术形式所吸引了,就像糖衣药丸似的,药是苦的,但是包上糖衣以后就很容易吞掉了,同时也把有益的成分吸收了。

科学漫画也是这样,把知识加以包装,不要让它又苦又涩,让大家可以接受,这是科普的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如果大家觉得科学很苦涩、很难懂,那就没有达到我们科普深入浅出的目的。把科学写得很深奥,别人都不懂,那有什么意思呢?

漫画是求新、求变的艺术,需要怪诞、与众不同、独树一帜,要和别人不一样,像新闻一样,需要反常的东西。冬天下雪穿棉袄不奇怪,夏天下雪穿棉袄就奇怪了。奇而怪之,怪就有趣,有趣就产生笑了,不奇不怪就不可笑了。

所以,我认为笑的因素就是反常。在这反常里面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失误的。我觉得需要研究一下漫画产生的笑,比如什么叫讽刺,什么叫幽默。讽刺和幽默是不一样的,幽默往往是因为机智而产生的,而可笑往往是因为愚蠢而产生的。幽默往往含蓄而又机智,我们要防止漫画的低俗化和庸俗化。

前几年我呼吁开展漫画进校园活动,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漫画进校园”,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漫画,而是用漫画的思想和科普的思想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接触漫画,在品德上也有收获。漫画进入校园不是为了培养漫画家,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因为漫画的创作更多地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从漫画入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敢于想、敢于创新,那么中国的青年将来大有可为,思维能力将比我们这一代人强。

做好科学漫画的传播

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中国科协办了很多次展览,油画、国画、剪纸艺术等都有涉及,题材很广泛,包括农村题材、破除迷信、绿化等等。但是这些大型展览会停留在展览会本身,没有再延续传播,没有将那些作品变成画册和科普资料就退稿了,工作好像只做了一半。

我后来办《全国科普插图展》,就把那些作品全部拍了照片,这样以后如果有需要,关于这次展览的资料就是现成的。过去办展览最后都会把参展的作品退给作者,退完之后还有没有保存就不清楚了,等到要用的时候找起来就很麻烦,也因此丢失了很多宝贵的资料。我们后来搞的科学漫画展,除了展出之外,还将精品发通稿,向全国百家传媒发送,请他们当二传手,进行再传播。报刊、电视台、网站等比出画册、搞展览会的影响更大、更广,这样可以使数百万读者见到,真正达到了科学传播的目的。

前20 年我们比较重视主题性科学漫画和知识性、故事性的科学漫画。实际上这方面做得不够,在少年儿童读物中占的比例很小,但我们仍要坚持做下去,还应拓宽领域,扩大知识面。例如,在少年儿童智力开发方面漫画大有可为,利用漫画具有形象的可视性、趣味性,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亲近感,变敬畏科学为敬爱科学。把讲科学、信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在少年儿童中扎下根,成为他们一生的信念。

我们应大力宣扬科学家的探索、学习、无畏的精神。用连环漫画故事性的插图生动地介绍。我们的学校里似乎很少悬挂中外科学家画像、塑像。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宣扬中外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成就,是科普美术家、漫画家应尽的职责。

我们应大力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通常的学习历程,就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比较多的是使用记忆方式、手段。例如珠算口诀、乘法口诀、历史朝代口诀……直到三字经、百家姓全文的背诵。然而,这些方式在提升少儿的想象力、思辨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却无所作为。少年阶段最爱幻想,天马行空,如果在此阶段加以引导,发挥想象力、创新思维,他们就很有可能走上发明、创造之路。

如何开发想象力?我想还是从兴趣入手,孩子们最易接受它,兴趣也可说是无声的老师,它不用约束,而是在无拘无束中让你接受你应接受的一切。

在能产生兴趣的手段中,漫画艺术可谓是其中有效的一种,它形象、直观、生动,它幽默有趣,它表达通俗易懂,正是我们科普需要的好伙伴、好帮手,它可以为我们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

过去我也看到过《趣味物理》《趣味数学》《趣味动物学》……可惜后来罕见了,放弃了这个好的传播方式。我们应当继承下去才是。和漫画这一形态的结合也是一种新的创造,新的思路。

如何进行科学漫画创作?各种形式的漫画创作都有各自的创作特点和要求。我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学会掌握漫画这项工具。一是学会漫画构思,二是学会漫画造型。这是创作科学漫画的基本功。

其次,平时注意积累文字素材,尤其是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材料,可以多读科普书刊。选材很重要,不太适合的题材,往往事倍功半。

第三,注意积累形象资料,并练习变形。

第四,要用有趣的构思来表达科学内容。要做到“有趣的”,首先要选择比较有趣的素材,然后进行巧妙的构思。继而用有趣的漫画形象画出,这样的作品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培养自己“巧思”的能力,可以多注意阅读一些漫画,看笑话,听相声,分析它们的“点子”和“包袱”,找出规律来。

第五,要充分发挥漫画的长处。漫画能富有风趣地表现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世界(如原子核),甚至无形的东西(如空气) 也能用拟人化把它画出来。只要不违反科学原理,艺术上的虚构、夸张都是允许的。

科普传播要与时俱进

如何推动科学漫画的发展?

就题材问题而言,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是知识面不广、不深,作品中不少是停留在吸铁石、气球、放大镜……等题材上,或者是机器人、太阳能的伞,因而造成表现方法的雷同。科学漫画要以知识性为主,但题材还是宽些为好。

形式问题。我觉得形式还不够多样,这是目前的现状。单幅、组画、连环的、图解、大场面的,都可以搞。新的形式的产生也是由于原有的形式不能表达内容而出现。不同的形式可以有不同的知识容量,比如单幅画总不如组画、连环画容纳的知识内容多。所以,形式要不断探索、创造。

队伍问题。目前科学漫画作者队伍是小的、不稳定的,缺少一支长期作战的队伍。不能仅靠搞一次展览才抓一次作品,需要建立一支精悍的作者队伍,开阔题材就会扩大作者范围,吸引专业漫画家来画这类题材。可以由各科普作协、科普美协来组织短期研究班、培训班来逐步扩大队伍,总结经验,促进创作。平时更需要各科普刊物的提倡和帮助,为科学漫画提供园地。此外,如有可能,编辑出版科学漫画年鉴,2—3 年选编一本。有了这许多广阔园地,科学漫画这朵科学之花才能开得更加茂盛,更加鲜艳。

科普可以充分运用漫画的手段,但也得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充分运用多媒体成果宣传科学,才能大有可为,让传播推进一步。

按理说,科学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科学在宣传自身方面也应走在前列。可是,科技界的各种新媒体多为工商企业、影视服务行业服务,为他们创名牌、造明星,而为我们科学普及做了什么呢?科技界有星也亮不起来,有成果也不见多少,宣扬力度大不如工商、文艺界。打开媒体,几乎成了广告的天下、明星的天下。人家商业广告乘的是“高铁”,我们科普宣传乘的是“普客”。

科普应该充分利用最新的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投入充足的资金。例如全景电影、字幕电影,3D 电影有多少人见到?电视机如今相当便宜,不知农村小学课堂能否挂一块平板电视配合教学?网络、手机相当流行,仔细看会发现里面还有不少伪科学,甚至传播迷信的内容。

目前有些媒体声、像俱佳,稍加配套就可使科普更新,为我所用。假如为中小学配制教学辅导片,扩大视野;为游戏机装配有智力开发内容的软件,在游戏中学会看出山形地貌,学会战略战术、交通规则……,那该多好!

我曾参观过两个航空公司,看到他们用模型驾驶舱培训驾驶员,驾驶员坐在椅子上就能看到“虚拟”的跑道、灯光,跟真景一样。在大连某家动漫公司参观,坐在放映室椅子上“观光大连风光”,犹如坐在真的轿车里穿街越野参观游览,如临其境。这些设备要普及到少年宫中该多好。

我们的科普漫画也不能停留在展览馆里、科普画廊上和报刊上,应该将精品复制成光盘、软件,通过电脑、网络、手机等各种渠道广为传播。当然,网络、手机也应有专人来做编辑出版工作。要重视“二传手”,重现“再传播”。

这里也有收视率的问题,关键要看我们的节目做得如何,做得精彩、丰富一样可以赢得观众。江苏卫视每周五有一台《超强大脑》节目,它是一个展示人类记忆力、观察力的节目。由于它采用了舞台银幕演示方式,加上主持人、嘉宾,以及真牛、真羊上台,场面宏大,相当吸引眼球。而邀请外国选手、引入“竞赛机制”更加诱人。这说明科普节目多动脑就有成果,出新才有出路。能吸引观众,就能吸引投资者。作为漫画也要出新,例如漫画可以和动画结合,把漫画、连环画改编成“微型动画”,动态化就能吸引孩子。如果可能,也可引入“竞赛机制”,搞“少年儿童科学幻想漫画赛”,更能吸引人们积极参加,提高作品水平。

我们还可以与小学、幼儿园合作,进行漫画开发智力的试验教学,取得经验,就可推广传播,成为教材。

作家、画家走出斗室,与各种新媒体多接触,就能创作出新类型的作品和佳作来。科学插上艺术、技术的翅膀,会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缪印堂,著名漫画家,曾先后在中国美协《漫画》杂志、中国美术馆、文化部文艺研究院、《民间文学》及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为中国科普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

本文原刊于《科普研究》

E N D

儿时诵读经典,长大后更加优秀,创造力也出类拔萃

幼儿时期接受过“素读”经典练习的人,长大后学习外语,比如学德语时记忆复杂的词形变化表没有一点困难。德语单词变化表非常复杂,让一般人挠头,但对受过“素读”训练的人来说却是轻轻松松尽入脑海。2岁、3岁或4岁时乃至13岁前练习过背诵的大脑的吸收力格外强,记忆复杂的词形变化也相当容易。

由此可知,幼儿时期的“素读”能够训练出一个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大脑。这种大脑不仅吸收力特别强,创造力也出类拔萃。

古今中外很多伟人、名人、名家、学者都是从小大量诵读典成长起来的,如中国的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吴仁宝、张瑞敏等。

毛泽东青年时代读过《十三经》(包括《诗》《书》《易》《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榖梁传》《左传》),还读过《老子》《庄子》。

鲁迅小时候就能背过《钢鉴》。茅盾能背《红楼梦》。胡适九岁之前就已熟记《四书》《五经》。周祖谟能背《汉书》。陆宗达能背《左传》。钱穆九岁能背《三国》《四书五经》《史记》。

张恨水在十四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易经》、《诗经》、《千家诗》、《礼记》、《左传》等经典著作。

辜鸿鸣、钱锺书、陈寅恪、南怀谨等中国国学大师更是以博闻强记而著述颇丰。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杨振宁5岁接受私塾教育,即能背诵2000多个典故的《龙文鞭影》,中学时,他利用一个假期全文背会了5-6万字的《孟子》。

外国的有:马克思能大段大段背诵《莎士比亚》。比尔·盖茨在7岁的时候也曾“素读”了三万多单词的《马太福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熟读《论语》,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中华文化根底深厚,并坚持用《论语》的智慧指导工作和生活。

日本学者中村正直3岁开始学习“素读”《四书》《五经》,学习唐诗选。获得诺贝尔奖的汤川秀树博士从3岁时就开始习读四书五经了。可以说,正是幼儿时期每天晚上的“素读”练习帮助汤川秀树博士提出了中子理论。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经典的练习。等等,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

韩国和日本很多著名企业家在介绍管理经验时,他们都能地大段大段地引用我们的经典文化和智慧。日本、韩国、朝鲜的孩子都必须要“背诵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很多书”。

犹太人是非常优秀的民族,他们为什么这么有智慧?因为他们从孩子1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大量诵读本民族经典《旧约》,孩子到了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

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占全世界不到0.03%的人口,诺贝尔奖获得者却占30%)

以上这些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伟人、名人、名家、学者,之所以能够成功,都与他们在孩童时期打下的基础(大量诵读经典)是分不开的。

因为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经典——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经典。

让孩子在13岁前潜心“素读”经典,夫唯不争,磨砺大器,13岁后,天下莫能与之争。

—— END ——

作者简介:君扬,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在读书和写作中找到向上生长的力量。学习研究家庭教育12年,专注国学经典教育5年。科学育儿路上,陪千万父母一起成长。微信公众号:智远亲子诵读。

与张双南教授聊聊 阴阳五行与天人合一

几周前,同学转来张双南先生的演讲视频。嘱我也录制一个视频,谈谈我的观点,当时我满口应承下来。反复观看张双南先生的演讲和他与孙小淳教授的辩论后,我食言了,完全没有与张双南先生隔空辩论的热情。

张双南先生自我介绍,他是天文学家,研究黑洞与天体演化。当他得知“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列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后,他的内心是崩溃的,崩溃的,崩溃的!

张双南先生说,他一九八六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感觉自己书读得不够多,于是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还是觉得书读得不够多,又去英国留学,这时候才知道自己书读的真的不够多。

地球人都知道,张先生这是假谦虚、真骄傲,是在标榜自己书读得多。他用大量的篇幅介绍西方科学发展史,还搬出了亚里士多德和哥白尼等西方先哲,试图证明科学属于西方、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并拿杞人忧天说事。

事有凑巧,我这位同学是张双南先生的校友,他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张双南还在读大三,依理双南先生应该叫他一声师兄。他同张先生一样,研究生毕业后,觉得书读得不够多,也去西方留学去了,也是西方愽士。看来张先生不孤独,读书多的大有人在,并非凤毛麟角。与张先生不同的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书读得多;相反,他觉得自己的内心更加空虚。

其实这不奇怪,爱因斯坦早就说过,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与未知的边缘拉得越长,才越虚怀若谷,越觉得需要学习,越不敢在人前夸耀。

看过同门师弟的演讲,我这位同学不仅没有惺惺相惜,似乎还不敢苟同,才怂恿我站出来与张双南先生辩论。

我没有与张双南先生辩论的热情,不是我懒惰,而是担心自己的语言功底差,措辞水平有限,一不小心伤了这位科学家的自尊。

我对科学家是十分敬重的,曾经也梦想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科学家在我心中近乎于神,知识渊博,下知地理,上知天文。

听了张双南博士的演讲,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家不是神,是人!不管他天文知识有多渊博,也存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盲点。

这样评价张双南先生并非贬损,而是基于事实。从张先生的演讲得知,他书是读了不少,但内容相对单一,几十年都在自然科学里面摸爬滚打,接触到的知识都源自西方,大部分时间在与洋人打交道,进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中国人与现代科学无关。

张先生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叫科学”,滔滔不绝讲了半天,都在谈西方自然科学发展史,居然忘了给科学下个定义。我只好帮张先生补上:

科学(Science)是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了的知识。按领域分类,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形式科学和交叉科学。

张双南先生与孙小淳教授争论了一年多,其间他曾经承认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属于哲学,却矢口否认它们属于科学。听他这么一说,可能大家的心也是崩溃的,崩溃的,崩溃的!

众所周知,哲学是科学的主干。如果有人说哲学不属于科学,人们一定认为此人是科盲,缺乏科学素质。看来这样的评价太武断,张双南先生就是一个例外。张先生是天文学家,不能说他是科盲、没有科学素质。

张先生被自然科学一叶障目,不知道山外有山,除了自然科学还有其它科学。他知道亚里士多德是西方自然科学的鼻祖,这很好!但别忘了,亚里士多德首先是西方哲学的鼻祖。

自然科学只是哲学众多分支中的一脉而已,没有古典哲学,就没有现代的自然科学。

张双南先生尚且不知哲学是科学,不知道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说明科技部、中宣部把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确实很有必要,让中国公民对科学有个系统的、正确的认知,不至于都像张先生一样,以为科学只有一种。

仅仅从定义上否定张先生的观点,或许张先生不服。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我们就简单聊聊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到底是什么,借此与张双南先生共同提高。

张先生是搞天文的,那就先说说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原本是“天地人合一”的简称,意思是说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

天人合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举不胜举,为便于张双南先生理解,就从张先生最擅长的宇宙说起。

什么是宇宙?“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所谓宇宙,就是所有空间、时间、物质以及事物的总称。《秒懂百科》上是这样定义的。

天、地、人,古称三才。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儿童的启蒙教材《三字经》里说:“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哲学之于人,其三大终极命题是:人从哪里来,活着干什么,死后往哪里去;之于空间的三大终极命题是:天地从哪里来,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将来会怎么演化。这些都是哲学要研究的课题。张双南先生研究的黑洞与宇宙演化问题,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

古人认为,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明变,以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

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天的研究,并很有成就,一度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张先生说中国的天文学仅限于占卜和二十四节气指导农耕,此话差矣。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用来指导农耕,还能描述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并且精确到分秒之间。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历法比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更精确、更直观。夏至到了,老百姓都知道这天昼长夜短,太阳对大地的入射角变得最大,未来的一个多月天气很热;及至秋分,昼夜平分,天气该逐渐变凉了;到了冬至,昼短夜长,太阳的入射角变得最小,未来的一个多月将成为全年最冷的时候;及至春分,迎来又一个昼夜平分日,此后天气慢慢回暖。

现在流行的西方公元历法,把一年简单平分为十二个月后,还被几位古罗马的长老们随意增减,弄得二月份只有二十八天,与二十四节气相比,全然没有什么先进性。这一点,张先生作为天文学家应该比谁都清楚,怎么也口不择言,把二十四节气说得一无是处,着实令人费解。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一切活动(包括科学研究)都受到天、地的约束,人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于天地之间。当代人都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据此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正在不遗余力去践行,并由此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环境科学。

天人合一的例子还可以举一大堆,比如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如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海潮与月亮的关系,也清楚女人的生命节律与月亮的关系,这便是“经潮”一词的来历。

由此可见,古人说的“天人合一”没有任何毛病,不知为何张先生不认同天人合一。好在他质疑天人合一时说的并不多,我也只好就此打住。

张双南先生认为阴阳五行只是算命的把戏,不是科学,这令我十分讶异。好在他还知道阴阳五行出自《易经》,这让我们有了讨论的切入点。

《易经》是什么?一般人不知道,张先生也未必知道。《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经,中国的其它经典、文学艺术、军事学、中医中药,乃至于天文学都以此为蓝本展开。

可悲的是,绝大多数人不仅没有真正研究过《易经》,反而道听途说,把易经和算命混为一谈,认为都是装神弄鬼的把戏。殊不知是算命先生扛着易经与阴阳五行的大旗,干坑蒙拐骗的勾当。

我们不能否认易经有预测的功能,但预测不等于算命,算命只是预测功能的一部分。况且,预测只是易经的一个分支,并非易经的全部。如果说易经是用来算命的,这是以偏概全。这就好比女人能生孩子,但不能说女人只是用来生孩子的。否则,你的头会被女同胞打破。回到家里,你的妻子、女儿,甚至你妈都说打得好。

阴阳五行在算命师嘴里是一码事,写在《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里,却不是一码事,而是两回事,它是《阴阳学》与《五行学》的统称。两者都是从《易经》里面独立出来的学说。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说说五行。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玩过锤子、剪刀、布的游戏。西方人也据此玩起了“三权鼎力”的政权架构,还在满世界招揺过市。殊不知,这些不过是“五行”的简化版本。

五行学的主旨是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是取象比类学,不是五种元素,而是将万事万物按照“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穑”的性质分别归属到水火木金土五个项目中,广泛应用于哲学、历法、军事、中医学、社会学,占卜当然也用得上。但由于篇幅所限,关于算命的问题没法在此展开。

中国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并叫它们为“五行”。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弯曲,舒张),金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意指播种收获)。

用在不同的场合,五行代表的内容也随之变化。当用于描述味道时,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要完整解释五行,还得说说阴阳。

易经认为,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易经中用“爻”来表示。后来孔子给它取了一个名称,叫太极。

太极有几个特点,一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二是不易,阳就是阳,阴就是阴;三是变易,特定条件下,物极必反,甚至阴阳可以互换;四是事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当代医学证明,男人体内有雄激素,也有雌激素;女人体内有雌激素,也有雄激素。男人之所以是男人,女人之所以是女人,只是各自体内的雌雄激素水平不一样。当男人体内注入大剂量的雌激素、颠倒体内雌雄激素比例后,男人就变成了泰国的人妖。

上世纪中叶,是物理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高潮期。毛泽东先后问过许多知名科学家,物质可不可以再分?科学家们都说不能再分了。毛泽东却不以为然,他说,“我认为可以再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果然,数年后物理界传来消息,发现了更小的粒子。国际上还有人建议,把最新发现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Maons)。毛泽东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为现代科学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革命是如此,科学更是如此。

毛泽东为什么有这个底气?因为毛泽东学了易经,知道“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典故和物质“其小无内”的道理。张双南先生是研究宇宙的,应该也相信宇宙“其大无外”吧。

起初物理学家知道电子有阴阳(正负)之分,发现了中子、质子时,科学家认为它们都是中性的,多年后才发现有反中子与反质子。

现在最热门的量子科学也证明,光子也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两个配对的光子,不论距离远近,在同一时刻其状态总是相反的。物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光量子纠缠”,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现象。如果用太极(阴阳)理论解释,这种现象就是一种必然。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了,其小无内,其大无外,阴阳变易。

这种现象要让爱因斯坦来解释确实有点难。两个相距十分遥远的光子,它们同一时刻收到对方的状态信息,这逾越了光速不可超越的假设,用相对论没办法解释。

爱因斯坦确实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对现代物理的巨大贡献上,更体现在他对自己的超越。他把狭义相对论发展到了广义相对论的高度,大胆预测光线在经过超大型天体时,光也会改变方向,并以此证明光子也是有质量的。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建立在某个假设之上,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公式假设没有空气阻力;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假设光速恒定且不可超越。

所有的假设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参照系。“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能让巍巍青山走起来,是作者把小小竹排当成了参照系。“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一站站灯火扑来似流萤飞走,一丛丛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诗人把列车当成了参照系。没有人觉得不妥,反而为作者的才气叹服。

与其说诗人能把竹排、列车当参照系,不如说诗人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系。那么,古人把地球当参照系,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就没有什么不妥。

张双南作为天文学家喜欢较真,一定要说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大家也可以理解。他还知道太阳也不是静止的,太阳在围着银河系转。人们认为张先生知道的真多。如果刨根问底,银河系围着什么转?张先生知道银河系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跑。跑到哪里去,围着什么转?张先生也不敢肯定。易经说这不奇怪,“其大无外”,宇宙无限。人类的知识与过去比进步不小,与宇宙比还十分有限。张先生也不能例外。

不管你会不会吟诗作对,不论你对诗歌感不感兴趣,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样美丽的诗画都能唤醒人们对江南的向往。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不论是百姓还是学者,没有人质疑“日出”表述不当。人是有理性的高等生物,不会用不相干的东西来否定约定成俗的东西。谁都知道,只能太阳晒我们、我们不能晒太阳的道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晒太阳,也不妨碍我们说日出日落。

像这样把被动态表述为主动态的事,不只老百姓干过,科学家也照样干。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经西方科学家定义,指向北面的磁针尖称为北极,用N表示;另一端称为南极,用S表示。根据异性相吸的原理得知,地球北极的磁场应该是南极(S极),南极的磁场是北极(N极)。

看来,西方的科学家也知道以人为本。

文化是文化,科学是科学,两者虽不完全绝缘,但大多并不相干。不知道为什么,张双南先生非要生拉硬拽,拿杞人忧天说事。

杞人忧天只是文学作品,作者无非是想以此讽刺不切实际担忧的人。其中的劝谏者也仅仅是就事论事,消除杞人的忧虑而已。可张先生非要他顺着杞人的思路,先研究天为什么不塌,地为什么不陷,等研究结果出来了再去安慰杞人,说根据我的研究,近几十亿年,天不会塌,地也不会陷,你不必担心。我想弱弱的问一下张先生,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杞人还在吗?

也许在张先生眼里,帮助人解除眼前痛苦不重要,重要的是说话要有科学依据。他这算不算迂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四百多年,那时候张先生说的、西方科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还没有出生。

此刻,我想抖胆问一句:张双南同志,你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

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发生二千四百多年前。小孩问孔子,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孔子回答不了。作者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像孔子这样的智者也有知识盲点。张双南先生大概没有明白作者的用意,没有反省自己知识的盲点,反而一味往自然科学上去套。

有首歌名叫《我的眼里只有你》,歌中的你是指情人。张双南先生眼里只有天文学,只有自然科学,只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他把宇宙中的黑洞当成了自己的情人,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我要善意地提醒一下张先生,黑洞这玩艺,现在很时髦,老祖宗早就预言到了。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的大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次声波与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大象就是张双南先生研究的黑洞,凭肉眼和触觉没法感知其形状。因此,在黑洞研究领域难得出成果。

或许张双南先生在黑洞研究领域难出成果,又不甘寂寞,才跑出来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品头论足。

我们不烦看看《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原文是如何表述的:

文中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明确定性为哲学思想观念,是朴素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

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社会科学。张先生为什么非要用自然科学去检验呢?如果张先生认真阅读了原文,还没有理解原文的意思,那只能套用网络热词问问:语文是不是体育老师教的。

张先生一兴奋,说了很多话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什么“科学就是刨根问底”,什么杞人忧天是异想天开,什么“技术不是科学”……等等,等等。如果一一辩驳也太浪费时间。总不能张先生质疑一个问题,我们除了解释,还要质疑张先生在质疑中的所有问题。

质疑是科学家的特质。我对张双南先生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十分佩服,只是要提醒一下张先生,《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是由科技部、财政部、中宣部牵头,组织三十多个相关部门编写的,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该怎么表述应该是经过了充分讨论的,没有十足的底气,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研究不到位时,还是不要匆忙发声为好。

我也喜欢质疑,只是比张教授慢半拍。我是岳阳人,曾一度对陈列在楼上的《岳阳楼记》牌匾上字迹产生过疑问:怀疑牌匾是不是文物。好在当时没有说出口,后来经过讨教,证明我是错的。看来慢有慢的好处。

我真诚希望张双南先生也慢一点,尤其是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免得像天生丽质的马皇后一样,步履匆匆,露了马脚。

经典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和3岁宝贝读经典后的生命变化

吾家有女初长成,宝贝目前4岁半,入读德宜书院时刚满3岁,自从娃开始接受传统教育及诵读经典后,我们的三口之家也开启了一段“翻天覆地”的家庭改变,请慢慢聆听我的亲身故事,虽然篇幅长,但是我们可以有“心”的相遇,这一次我把自己感动哭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不是把我的文章当成“故事”阅览,而是一次生命的旅程,教育的心得。还请诸位多多包涵我的笔拙。

认识我的周边亲戚朋友邻居都非常好奇,这个娃的妈妈放着自家小区楼下“国家一级一类公立幼儿园”不送,为啥偏偏跑到距离住所二十公里外的“中英文经典式书院”去诵读经典度过童年呢?教学条件和环境没有高大上也更不是豪华奢侈金碧辉煌,反而映入眼帘的都是中外名画名字,人文气息浓郁,师资不是年轻的幼师也没有外教而是一群朴实的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交通和费用都需要自己承担,甚至小区里的其它宝妈,听说我放着国家的“羊毛不薅”自掏腰包,还每天那么周折去接送孩子,很不理解,每当这时,我都会发自内心的笑一下,不解释…… 因为,读经典的好处太多了,几句话根本说不过来,而明白的不需要说什么自然明白;不明白的,无论怎么说,没有体验也很难明白,不是吗?

我和经典的缘分

送我的宝贝去德宜书院诵读经典的缘分,要从我的一场意外说起。2012年,我得了一场大病,鬼门关周旋了45天,高烧不退,超强CT显示,双肺全白,肠镜,胃镜,肺活检等等一系列检查能做的都做了,每天都被那些高科技医疗仪器折磨着,有一些记不住名字的检查,好多天后还会因损伤而出血,排出来的痰都有一股蛋白质腐臭的味道,需要打止痛针才能入睡。身边病友换了一批又一批,也感受到了很多癌症晚期的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经历的那种心理折磨,这段时间,逼得我不得不去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应该如何活着?如果我能有三年生命,我会如何珍惜……想了太多太多,悄悄写下了遗书。我确实病了,不止身体,更多的是我的心和思想。很幸运,最后的诊断结果,以肺癌和肺炎一字之差,让我似乎重生了一次!我发现,这45天的思考,让我翻天覆地的改变,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渡你的桥梁,而面对死亡,会明白的更彻底些!

很幸运,可以在二十几岁人生刚要起步的时候,有过这样深刻的思考和自省!

出院后,我再也没有想过工作、赚钱、升职、加薪……,不在认为生孩子会耽误我的前程,也不再认为熬通宵交出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和方案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相反,这是非常“愚蠢”的;无论你在工作岗位级别经理也好,总监也好,总裁也好,出了公司的门,你还是你,没有任何的光环,又有什么可争可骄傲的呢?无论你薪资有多高,失去了健康,一样不会快乐!不要觉得你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家人才真的需要你,不是吗?我用一年半的时间配合医生治疗,吃了大量的激素类药物,又用两年半的时间调理身体,这四年我只做一件事,追回失去的健康!只有失去才懂得它的重要,可找回又谈何容易!!!

2016年一月,我终于如愿以偿,迎来了我的天使——女儿桐桐。这是我最大的愿望,面对死亡的时候,才感受到孩子的重要…… 孩子真的是你在这个世上,精神的寄托和延续……她是我新生命的第一份礼物,我意识到一个母亲对孩子幼年时的陪伴至关重要,我小心翼翼的呵护着,和绝大多数妈妈一样,总想把最好的给她,一千多一套的衣服舍不得给自己买,却舍得给一两岁的孩子买,一条薄薄的裙子980元,孩子爸爸眼睛都不眨一下;零食堆满四个大抽屉,大部分都是进口的零食,水果每天保证四种以上,凡事给孩子吃的,都从“山姆进口超市”精挑细选;玩具首选大牌子;八个月大时就给孩子买了她自己iPad,为了听英语学儿歌;怕孩子上学后出去玩的机会少,一岁不到就带着孩子出国游,每周末都周边自驾游,还要住在星级酒店,必须要有游泳池和儿童乐园,平时爸爸努力赚“米”,我和妈妈两个人带着孩子,那两年除了经济压力稍微大一些外,其它感觉都还好。

但在孩子两岁半以后,经常冲着我们拍桌子大喊大叫,随意发脾气,喜欢摔东西,姥姥需要每天追着喂饭,还三天两头积食,孩子长期积食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这无异切断了宝宝的营养供应。孩子夜里从来没有睡过一次不起夜的整觉,这无异于阻碍了孩子大脑和身体的生长发育,这样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我开始反思,带孩去医院测微量元素、营养科检查,每天各种营养品,鱼油,钙铁锌硒、维生素、DHA、一样也不敢落下,可仍然不见任何起色,儿童医院的专家们把这一切都总结为——喂养习惯不好。甚至孩子性格越来越暴躁,那个乖巧懂事,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在一点点消失,甚至因为每天的焦头烂额,经常会把脾气撒在家人身上,我只有用“一团乱麻”四个字形容我当时的困境!我确信我对孩子的教育一定出错了!我只有“养而没有尽到教”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一个好母亲可以影响家族未来三代人的命运!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在我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时候,我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平时虽然很少联系,但我们每次沟通都是坦诚相待,毫无保留,她告诉我有一个书院,专门教孩子读四书五经,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以弟子规为行为准则…… 我瞬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快就联系老师实地考察,来的那一天我惊呆了,在村里一个二层楼的院子里,这里没有五花八门的玩具和电子产品,简简单单的益智玩具和体能锻炼球类,更多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和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以及一个个知书达礼,天真无邪的可爱笑脸,那个时候老公连门都没进来,我知道他肯定是不同意把孩子送来的。我和第一次见面的子和老师推心置腹的聊了一个多小时,她给我看孩子们读的书,《孟子》、《易经》、《论语》…… 我随手翻开了一本,全是黑白繁体字,很多字我都不认识,但内心生起了恭敬心,当时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几千年的文化与智慧流露在文字见,这些文字是有它的能量和力量的!谈话未结束,我就已经下定了决心。

我很幸运,父母如此爱我,老公尊重我的每一次决定如此迁就我,他即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也尊重和配合我。主要的原因是老公没有了解过传统文化,没有接触过经典,所以他才没有那么接受,然而现在完全改变了。就这样,孩子三岁时来到了德宜书院。

经典给我上的第一堂课

我的娃在送到书院之前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穿鞋拖鞋,穿衣脱衣,自己睡觉,刷牙洗脸…… 一概不会,甚至开始上课连教室都不肯进,忽然换了一个环境,就像一个受惊吓的小猫咪一样,一直躲在老师身上不肯下来,几个老师轮流抱着。几个月都不肯上学,好几次送她时看着她哭的伤心的样子,我都是躲在车里,哭完了再走。我不止一次想过退缩,不止一次开始产生质疑,但我心里很确信,书院能教给孩子的,是我教不了的,而这些对孩子未来人生一定有很大帮助。谁都喜欢舒服和无拘无束,但任由孩子自由散漫的长大,而不加管教和约束,也许是爱,但绝不是明智的爱,因此而种下的苦果,要搭上孩子的一生为代价,不是吗?

明白了这些,我坚定了。我开始转变了思想,不再忧心忡忡,我告诉孩子:妈妈好爱你啊,读书越多长大后越快乐越幸福,所以妈妈送宝贝去读书,答应妈妈好好读书,好吗?我每天都给她重复这样的话,孩子是有灵性的,知道什么是爱,每次都会很认真的点点头。

直到有一天,老师给我发来她安静的坐在教室上课的视频,一节课90分钟,没有乱跑,没有哭,安安静静听老师一字一字的读《孟子》。再后来,老师一次次发来的视频中,看到她自己吃饭、喝水、排队打饭、自己刷碗、自己睡觉的小小身影,我又哭了,不同的是,这次因为开心而哭……

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孩子性格开始变化,不在随便发脾气大吼大叫,不再摔东西,不再对着长辈拍桌子,做事情开始有耐心,懂的关心身边人;”谢谢您””我爱您””妈妈你是最棒的””爸爸辛苦了”这样的话经常挂在嘴上,大人生气了,她会第一时间说:”我错了,请原谅”。同时好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回到家里自己穿鞋,天一黑就困了,关上灯盖好被子就睡着了;如果自己的杯子没有水了,要么自己倒水,要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喝其它杯子里的水,吃东西前要得到大人许可;从来不在超市里要零食和玩具而吵闹;身体状况开始变好,她不再起夜了,可以完整的一觉睡到天亮自然醒,跟着太阳规律的作息,积食从长期变成了偶尔现象。

孩子的的点点滴滴变化如待人接物,礼貌,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还有识字量等,我深深感受到我选择是对的。

再再后来,桐桐在家也能向在书院那样自立,和我一起读书两个小时不厌倦,看到姥爷做饭会说:姥爷辛苦了!姥姥照顾她时会说:谢谢姥姥,我爱您。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时,性格温和,谦让有礼…… 而这些变化,仅仅用了半年左右。孩子在书院这半年多的变化,让我看到:这世上没有不优秀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教育!

孩子刚刚开始启蒙,就遇到了如此负责和大爱的老师,遇到了如此智慧和宝贵的中国文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想桐桐的一生都会感恩书院这几位父母恩师!感恩中华几千年圣贤们无私博爱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指引她人生的前行之路……

经典帮我塑造了新的人生观

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我很惊喜,非常欣慰,我不再焦虑和束手无策,与书院结缘后,同时也开启了我的蜕变之路,德宜书院定期会给家长开课,我参加的最长的一次课程是三天,吃住都在书院,分文不要,刘校长说:孩子好教育,家长最难教,家长教好了,孩子自然就好了。每次学习都会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都能唤醒我沉睡在内心深处的一些觉知,老师会送给家长书籍,老师鼓励我一起坚持读经典,还会耐心的告诉我如何读这些生涩难懂的天书,分享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教我如何健康饮食和保健…… 我的第一本启蒙书是《孟子》,我开始每天晚上和孩子坐在一起,有节奏的大声读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到后来读了《大学》、《论语》、《中庸》、《孝经》、《弟子规》、《黄帝内经》、《老子庄子选》、《易经》……

其中,每日必读《朱子治家格言》,我深信这些文字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心里,成为约束她一生的行为准则,我多少次幻想过,未来的人生路上,她会遇到多少生活和心里的人生障碍,她会不会和我一样,在成长路上遇到数不清的困惑和不知所措,却在还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大好年华……。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时刻提醒她要懂得惜福不可浪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告诉她不可目光短浅;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叮咛她不可忘本,要为子孙后代积福;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教会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教会她该如何做事;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等等,教会她如何做人。这短短的一千多字,就像明灯一样,在迷惑之时为她指引正确的方向……每一句话都像是慈母般的敦敦教诲的。

当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上的时候,你会发现,真正驱动你的是积极热情的求知欲!

我开始沉浸在不断学习的快乐之中。我开始乐于购买书籍,比如《三体》、《黄帝内经》、《理想国》、《宇宙》、《曾国藩家书》等等,我越来越喜欢听高质量的音频,比如:王财贵、刘丰、王东岳、梁东、倪海厦、徐文兵、陈大惠……这一年多受益匪浅,太多次因为产生磁场共振而泪流满面,不经意间,我的思想,认知,人生观,世界观彻底颠覆了!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重新刷机并更换了新的系统。

真的很幸运,可以在面对过死亡后,在还算年轻的人生阶段,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与这些充满智慧的人畅谈心扉,而我是那个最受益的人,这一年多学习到的内容,是我三十年成长岁月中,远远不能企及的……

经典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自从那次大病以后,我彻底明白了健康的意义,所以对于中医养生非常重视,经过书院老师的指导和这一年多学习实践,收获颇深。同时反复听梁东和徐文兵的《黄帝内经》、倪海厦的音频,他们的节目表面上浅显易懂,内涵博大精深,我发现中医与古典文化、音韵、美食、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甚至宇宙能量等等息息相关,它完全就是使人获取智慧的便捷之路,与此同时还找到了为自己养生续命的密钥。现在中医的大环境的确很艰难,那是历史和社会体质问题导致的,但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和辨别,你会发现一颗又一颗闪光的钻石,总能带给你惊喜。这十年我跑了太多次医院,北京医疗条件在全国应该算是比较优越的,几乎每次都是三甲医院专家号,做了太多的检查,也吃了太多的药,不管是大病还是小毛病,除了发烧感冒外科创伤类,大部分都给你一个慢性病的定义,只要慢性就意味着基本靠维持,医生也表示很无奈,但他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了,一开始我不太愿意相信,现代医学不是已经很发达了吗,为什么我看好几次病都看不好,只能维持呢?一个个疑问一直装在心里,等待慢慢寻找答案。后来随着接触的黄帝内经的内容越来越多,我开始有一些明白了:人不是机器,五脏六腑也不是零件,人思想的一个小的波动都可以引起心脏乃至五脏六腑的一连串涟漪效应,抛开全局看个体,当然永远找到不问题所在,根本治愈也就无从谈起了,人的健康与否,不是一个小小的零件能决定的,要找到根源,找到那个启动生命装置的阀门,就像时钟一样,一旦指针走乱了,就要重新调整到正确的轨道上。

吃决定了一个人的健康情况,但如何吃,也许真正明白的人寥寥无几。现在主流的有素食、轻食、断食、低碳、生酮、纯肉等等,每一种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尝试并学习了其中的一些原理,个人的感觉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和保健的内容,是文化底蕴最深厚,最顺应天地自然,实践最充分最智慧的饮食方式,无可替代与超越!四季调和、子午流注、阴阳与五行、食疗与药赋、情志与脏腑等,哪一样不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与认知中?只有走进它,才能真正窥探到它的力量和智慧,而我们常常仅凭极其有限的认知,轻易的下定论,岂不是一种极大的损失?难道你的才智,可以超越古人五千年层层迭代积累的智慧吗?

德宜书院对孩子们的饮食格外用心。严格按照黄帝内经和儿童身体发展特点制定食谱,要求学校家庭饮食方式要尽量统一。所有食材均有机,油,面,盐,蔬菜,小米,姜片,吃的是品质,不是数量,要注意食品安全,务必让孩子远离各种饮料、零食。五谷是最好的食品、姜汤水是最好的饮料。蔬菜水果中残存的农药、预防禽类发病的抗生素等,均可导致儿童各种病增多。因此,家长应选择绿色食品,防范餐桌二次污染。德宜书院的做法与社会上绝大多数幼儿园背道而驰 我听说有些"xx园"想方设法压缩孩子的饮食开支,只要吃不坏,什么都敢给孩子吃 。德宜书院全国各地寻找有机食材14块钱一斤的米面, 好几十一瓶的酱油, 连盐都是十几块钱一小袋的 ,买不到有机蔬菜就自己种 ,到处寻找老种子, 避免转基因食品伤害孩子, 还每天带着孩子学习养生知识, 安身才能立命 ,失去了健康 一起都无从谈起……要想子嗣绵延家族昌盛,保护好这一颗颗小小的幼苗得有多重要啊!这些林林总总 难道不是有福的人才拥有的吗?……对于书院为孩子的付出,我作为一个妈妈, 羞愧难当 。我还需要更认真的学习 、更努力的生活 ,更大毅力克服自身的懒惰……

孩子肠胃供能薄弱,基本以蒸煮炖为主,五谷为主,五菜为补,不撤姜食,截断一切垃圾和转基因食品,只吃有机绿色食材。买不到有机蔬菜,学校老师们自己种植,还经常带着孩子们到菜地里参观劳动,阳光下挥洒汗水的孩子们,透露出来的是天真纯洁,干净的笑容。为了寻找健康食材,老师们也是费劲了心思,空气、土壤、水源、种子、种植和加工过程都经过仔细筛选。作为家长我都看在了眼里,家里也都更换了同样的食材,确实和普通渠道购买的味道好吃很多。

重点是能孕育下一代新生命的种子作物,才是最有生命力最有能量的食物。有些肉食者肯定会说:种子不是用来吃的,所以里面的营养很难消化吸收,吃肉可以精力旺盛,身体强健。短期看确实是这样,但长期来看就是另一种结果了,比如种子虽然外壳坚硬不容易消化吸收,但我们古人的早就已经智慧的化解了,比如古人发明了豆腐,利用自然发酵方法,直接省略了胃部发酵的程序,还节省了自身的精气。按照流传下来的方式制作,不要在不懂原理的情况下自创制作方法。吃肉确实可以使人觉精力旺盛,但人维持生命是靠的精气神,靠肾精,人之所以衰老死亡就是肾气消耗殆尽,肾精就像一块蓄电池,电量耗完了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休养生息其实是在续命,在给肾精充电。人的生命质量不是高速运行就好,而要健康持久。

书院的小朋友启蒙时就在老师的带领下接受《黄帝内经》精髓的熏陶,除了饮食外,晒太阳接收天阳,经络穴位的认知和作用,起居有常饮食有度等顺应天道的健康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意义等等,可以让孩子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惜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习惯用数据指标作为判断健康的标准,不知是否发现,指标更多的是告诉你哪里不健康,至于如何健康很容易让人迷茫,而短暂的效果有可能会形成更大的隐患。真正获得健康要从自己内心找答案,比如你是否可以克服懒惰每天运动让身体充满活力?你是否可以对无处不在的垃圾食品视而不见?你是否可以有恒心规律作息保证好睡眠质量?你是否愿意拿出一定的精力学习如何养生和保健?你是否能够做到及时调整好情绪垃圾和负能量?你是否发现了每天都会让你开心的事和兴趣爱好呢……?就这样一点点带你寻找答案,直到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健康只有一条路可走——修身养性。而方法是”格物””致知””正心”,正是《道德经》所告诉我们的高维智慧!

不可小觑的正能量

有的时候书院的微信群里早上六点多就已经发来了 孩子们穿戴整齐上课的图片并附上一句话:《父母大学》刘昱瑛校长给孩子们授课,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唤醒生命,唤醒内在的动力,提升学习能力。我内心瞬间升起感恩 感动 感激之心!——我是谁 从哪来 到哪去·这九个字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是是引领人类发展的智慧 许多科学家 学者 智者……终其一生都在为此寻找答案我想 老师的用意是唤起孩子内在动力 内在的善良 让孩子 更智慧的读书 生活 做人 做事…… 从娃娃起充满正能量 感恩心 珍惜自己的福分 保留孩子至真至善的天性如果一个人充满正能量 会吸引更过的良师益友好运和福气如果一个人内心善良 老天都会护佑你一生平安顺遂如果一个人拥有更多的天性 会比社会上层层思想枷锁束缚的人 更容易了解真正的自己 更容易开启智慧的大门......从前我听到能量,高纬度空间等这样的词,感觉离我很遥远,太虚无缥缈。可是当我发现了自身的微妙变化后,深信不疑。曾经的我,自大自傲,年少轻狂,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总学着别人如何耍一些小心机来达到眼前的目的,念头繁杂,想法越来越多,烦恼也越来越多,消极、负面、憎恨、抱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常常夜里一个人偷偷不明原因的哭,对待家人稍有不顺心就火冒三丈,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对身边发部分人都是警惕心,设置一道道防线,看到路边乞讨的都会贴上骗子的标签……

我一直在努力的改变,知道其难度之大。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和老公吵架闹脾气,心中对孩子的那种愧疚和自责,让我下定决定,必须改变!先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发现中国的古典音乐,可以帮助我。我从音色唯美的古筝开始,每天一直听,直到后来着迷到睡觉时也必须听着水声鸟鸣才觉得完整,有时我还会陶醉在其中,越听越觉得美。后来开始听越来越多的中西古典音乐,对音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明白了什么是正音雅乐,音乐的确可以治病,通过旋律的频谱与人的内心产生磁场共振,从而调节到高能量的振动频率上。

听音乐时你的情绪会有波动,也会根据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心情,你也可以感受到陌生人的内心善良还是邪恶,脑电波是意念磁场产生的物质条件。

爱因斯坦说:没有物质,只有场。

他的《相对论》195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心源于两大实验。

尺缩效应:尺子的长度在三维空间相对不变,而在超越三维空间的速度下运行,速度越快尺子会越缩短。当速度越接近光速,尺子的质量接近于0(佛家称为“空”),揭示宇宙中空间的相对性。

钟曼效应:钟表的时间在三维空间相对不变,而在超越三维空间的速度下运行,速度越快钟表会走得越慢。当速度越接近光速,钟表的时间趋于停止(佛家称为“定”)。揭示宇宙中时间的相对性。

科学一步步发展的层级是:“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纳米-夸克……”但最终发现的物质,竟然在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这种物质被称为“夸克”——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或者类物质,或者根本不存在。

《道德经》“有,万物之母,无,天地之始”。“万物负阴而抱阳,中炁以为和”。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亦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爱因斯坦、老子和释迦牟尼的思维模式都超越了三维空间的世界观。

曾看到过一部纪录片《暗物质》给我不少启迪,科学家们已经在21世纪,以科学的角度证实” 暗物质”以能量场的方式存在,它们无处不在,且数量惊人,暗物质是理解宇宙起源的关键,宇宙大爆炸时就已经存在了,没有暗物质我们也将不复存在,科学家们知道它的存在,却不知道它是什么?

借用刘丰老师的观点,这世上的一切都是能量相干叠加所成的像。其实能量就是科学所说的波粒二象性原理,暗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波,波的相互叠加形成了能量,能量的叠加形成了场,反过来,你现在看到的一切,最终有一天也会再次分解成暗物质类,你能想到任何可以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吗?所以佛说:一切有如梦幻泡影……,既然不能永存的就是虚幻的,就是一场梦而已。

经典通俗讲就是经久不衰的最高智慧,是高维宇宙空间在这个空间的投影,投影就是空间降维的成像,文字是空间能量的载体,摄受眼耳鼻舌身意,读经典是很好的与高维智慧建立链接的方法,读的同时就是在与这个能量场共振,在我有限的认知里,真的想不到什么方法还能比读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更能获取智慧的途径了。

东方智慧的精髓是来自更高维度空间的,从最高宇宙空间向三维空间投影,所以东方智慧讲——天人合一。现代科学是建立在三维空间,向高维空间的探索。

是向下俯视看的通透,还是向上仰望更容易明白真理呢?蚂蚁是二维空间的代表,怎么会理解人类的世界?

我通过正音雅悦清理内心,让自己先平静安定下来,定能生慧,通过感悟经典中的智慧,开始向内心追问,探索内在的自己,很多以前困惑的都解开了,我不再纠结,能发自内心豁达的看待周边人和事,对于一切发生的好与不好,都能尊重与接受,我明白人生其实是在追求更高的认知和智慧,而智慧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一切都可以作为开启智慧的钥匙,包括成功、财富、地位,也包括失败、疾病、灾难、甚至生死,如果你细心发现,一粒沙子,一朵花,一个苹果也可以帮你开启智慧,比如:牛顿通过坠落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世界间的一切看似毫不相干,却都有潜移默化的关联……,而你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外在一定会给你相对应的回应。

成功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的试错,然后找出正确的路线,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一百次一千次。一种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飞跃,你会选择哪种呢?明白了这些,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也能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在大好年华时不虚度人生,找到自己,走自己的路。

德行的培养

德宜书院老师经常教小朋友们要有感恩之心,开始我不理解,动不动就哭,总感觉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这种眼泪不是虚假的,是发自内心能量的激发。“爱”是我们这个三维空间能够感受到的最大的能量,当人的爱呈现时,可以驾驭一切其它能量。爱的能量越大,感召来的力量就越大,感恩心是一切大爱的基石, 历史不正是真理的缩影吗?所有伟大的人,绝大多数是心里装着他人、国家、世界、和全人类的,一切的狭隘与自私,最终都会把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短。

激发起孩子生命内在的感恩之心,不正式塑造一个伟大人格的第一步吗?

感恩心建立的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孝”,通过感知父母无私奉献的爱,延伸到对天地万物的爱,从而建立大格局,心能装的下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所以从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为他(她)的付出都是很不容易的,每天的衣食住行,学习、娱乐、身心灵成长的付出,每一样都夹杂着父母的血汗,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明白父母是有多么不容易,才会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书院的孩子们都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回家也要求帮助家长分担家务,每一项技能老师都不厌其烦手把手教,直到教会为止。每餐前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大声朗诵感恩词,从宇宙太阳,空气自然,国家农工、到每天的一粥一饭,父母、师长、朋友,方方面面教会孩子心存感恩之心。

现在社会中的孩子,贪图享乐,攀比富贵;吃不了劳动和学习的苦;十几岁疯狂追星,彻底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谈恋爱、甚至殉情都变成了轰轰烈烈的事;话说的稍重一些就寻死觅活,一件件一桩桩都让人心痛惋惜,这难道不是不明事理和无知吗?但从他出生到犯错有谁教过他(她)怎样是正确的吗?在家长都忙着挣钱的时候错过了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你又凭什么把所有错误都抛给孩子?他(她)难道不是受害者吗?梁冬有一段话很精髓:一个男人要想成功,35岁之前都是要获得贵人相助的,你必须要学会与比你大,比你有能力的成年男人关系的融洽,让那些人有因为喜欢你而愿意帮助你的态度,这是有贵人相助的底层原因,而这点是与这个人和他父亲间的关系和谐与否的外部延伸,孝对于一个男人一生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所以,忙着挣钱的父母们是否要好好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看得见的钱,随时都可以花光,隐在背后的财富,才是很正的金山。

三岁看大七岁知天命,三岁孩子的初步行为习惯开始养成,行为习惯可以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七岁时一生的性格品行基本形成,内在格局也开始逐步建立。一个每天都满脑子带着疑问不断寻找答案的孩子,和一个每天都打游戏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未来会有什么差距呢?有些父母是培养孩子长大成人,而有些父母真的只是看着孩子长大成人,甚至更有父母连看都没时间,这真的是本末倒置,德不配位。

各种能力的培养

我刚开始接触经典时,子和老师让我看了一段王财贵教授的演讲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让我坚定我会一直陪伴着孩子读“经史子集”,并持之以恒乃至成为每日必读的习惯。

过去的孩子读古书,三四岁唐诗宋词开蒙起,一直到十三四岁资治通鉴,左传,史记都已经读完了,并且可以做到整本背诵,中国几千年智慧精髓了然于胸。中国古代暂且不说,只说民国文化运动前,接受过古典教育的,还能出现很多文化大家,胡适之,徐志摩,朱自清、钱钟书、鲁迅、老舍、林语堂、毛泽东,白话文运动后,很难再出现这样的大家了,这确实值得每一个人,每一个父母为了孩子去思考。

一个孩子的基本能力是海绵似的吸收,越小吸收能力就越强大,你教他(她)什么,他(她)就吸收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三字经和论语比确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是句子长短不同而已,但是他如果记忆在大脑中,对于未来人生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理解力会越来越强,同样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直接给孩子植入更有价值的信息呢?孩子的关键期就那么几年,浪费不得。

桐桐到书院后,不仅矫正了很多坏的习惯和性情,在每天的学习锻炼中,她的专注能力大步提升,可以和我一直读书两个小时以上,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可以做到的。我相信将来上了小学,45分的课对她来说,也会显得格外轻松了。记忆力方面也让我很惊喜,学校每天都有闪字卡,我们后来在家里也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识字卡时只要当时记住的,三五天或者一周后再测试,依然记得。每天只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记忆十个以上新字。而且桐桐所有故事书,封面文字全都认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相信用不了多久,五岁左右她完全有能力实现自主阅读,并且不会太费力。拥有了自主阅读能力,她就可以培养更多的学习能力、理解力、思考力、求知欲…….。

书院老师每天都会带着孩子们打坐,不管是儒释道、禅宗、瑜伽、乃至中医,打坐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每一个人都很有必要在打坐中净化、整理和清理自己的内心,同时接通高维能量场,让自己获取智慧。据说苹果公司最重要的地方就是乔布斯的禅室,马云会带着高管团队到深山中闭关,他们是近一二十年,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还能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大步推进人类发展进程,其中的奥妙究竟是什么呢?

把自己清空,永远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不要让有限认知障碍了本能的判断力和直觉,每一次重大变革前都不被全社会看好,但一点不妨碍它在短期内成为社会主流的。所以静定能力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和开发我们内在的灵性与天性,减少所知障碍给我们带来的困扰和阻碍,随时清空心灵垃圾、调整内在能量场,思维上的高低,心量上的大小与内心的善恶,左右着人们能量频率的高低与德位的大小,亦是决定了一个外在的人际、事物与环境的变化,德行决定命运、态度决定未来。德位的高低既是能量场频率的高低,其位置乃由个人所行所思所致,非从外力而来。

当我们帮助孩子建立了自理能力、专注力、记忆力、学习力、静定的能力、他(她)自然就有了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自然就有了选择和判断的智慧,自然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还会担心孩子人生路不光明坦荡吗?而这一切都需要在7岁前打好基础!七岁以后有些天性的能力就逐渐消失了,纠错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难。

提升孩子的视野和认知高度

三岁孩子有必要告诉他(她),这个世界有多大、宇宙有多神奇、哥白尼、伽利略、比德格拉斯、老子、孔子、释迦摩尼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罗斯福、甘地、毛泽东他们有着怎样的伟大故事造福后人?想象一下,三四岁的孩子,就被这些有高度有能量的人和事感召下成长起来,他(她)的心量与高度还会低吗?还会因为一个半大娃娃唱一首流行歌曲就迷恋的不知所以吗?还会沉浸在游戏玩乐中一发不可收拾而贻误终身吗?知道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广,世界有多大,还会甘心做井底之蛙吗?我们做父母的真的不是希望孩子扬名立世,为自己脸上有光这么狭隘的想法,而是让孩子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活出精彩的自我,找到真正的人生乐趣并尽情的创造与享受!如果还可以帮助甚至造福更多的人,岂不是更圆满吗?

书院已经在给孩子们闪卡,各个行业领域的伟人,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事迹概述,第一次看到上课视频时,我感动的眼睛湿润了,书院这是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每一颗小小的种子,用心栽培与呵护,未来一定会发光,甚至成为新的奇迹不是吗?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高度与认知程度和视野是成正比的!!!

《宇宙时空之旅》是一个非常非常精彩的纪录片系列,可以帮助人们和孩子建立很好的认知与人生观世界观,类似于这样的珍贵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觉知,帮助和引领孩子开辟人生的康庄大道。

从一开始内心的凌乱和生活的鸡飞狗跳,婚姻不止一次徘徊在崩塌边缘,甚至年纪轻轻就不停的作到身体无法承受与死神擦肩而过。到后来扭转乾坤似的感悟和痛改前非,我珍惜现在的每一天,每一个当下,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努力做好孩子们的引路人,为家族后代的兴旺负起责任和使命感,用自己微弱的能量照亮身边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修行,人生就是一场心灵的攀登之路,目标到哪里很难知晓,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旅途中一定是不断的让人感到法喜的过程,人活的其实就是心灵的修行和攀登,您认同吗?

谢谢您耐心的阅览,祝福您。爱,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祝福德宜书院桃李满天下,孕育时代大英才,祈愿更多家庭早日加入经典,全家读全家福。

读经的孩子是有福的!

读经的家庭是有福的!!

读经的社会是有福的!!!

德宜书院链接介绍,点击即可:

德宜书院(经典教育)

联系我们

书院地址:
北京通州区潞城

咨询电话:
子和老师 150 1132 5618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