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盗圣安地列斯密码(22Fall英国住宿信息汇总)
侠盗圣安地列斯密码文章列表:
- 1、22Fall英国住宿信息汇总
- 2、郑和下西洋深藏着不为人知道的秘密第5章
- 3、桐城邑 /潜山邑朝天坊、大陂堰 /霍山邑新田坂 /池州晏塘、长山浯村
- 4、佛教|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六
- 5、玉林市民卡获点赞:优惠更多出行成本更低
22Fall英国住宿信息汇总
22年的入学,随着很多大学开始安排线下授课,学生们对住宿的刚需也慢慢浮现出来,最近我们也收到越来越多的住宿咨询。
今天的内容,拾光留学为同学们汇总了一些热门大学的住宿申请信息,快来看看有没有你要去的学校吧!
1
南安普顿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宿舍(主课期间)申请已开放。满足条件的国际新生于2022年8月1日之前提交大学宿舍申请,将保证宿舍分配
✳ 申请截止日期:2022年8月1日
✳ 住宿时长:38周,40周,51周(硕士基本是51周的)
✳ 费用:具体费用详情可参考网页:https://www.southampton.ac.uk/student-life/accommodation/fees-contracts
✳ 何时出offer?uncon 硕士:递交后2周内
con 硕士:6月之后
✳ 收到offer后需要交钱和接受吗?收到offer后短期内需要接受,注意随时查看邮箱和住宿portal;
申请时无需缴费,
大学宿舍官网:www.southampton.ac.uk/student-life/accommodation/apply
2
诺丁汉大学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诺丁汉大学宿舍(硕士主课期间)申请已于4月4号开放。
✳ 房型和费用:具体费用详情可参考网页:https://www.nottingham.ac.uk/accommodation/options/
✳ 住宿申请流程:1,通过上方链接进入官网,点击学生公寓选项2,根据对应的价格,房型等,做出喜好选择3,每个学生有3个选项,最终根据申请的时间顺序分配,建议尽早申请。PS:提交之后不能修改选项
✳ 收到offer后需要交钱和接受吗?缴费建议在NottinghamHub的系统支付:https://hub.nottingham.ac.uk/
住宿申请系统:https://accommodation.nottingham.ac.uk/
3
兰卡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宿舍(硕士主课期间)申请已开放。
✳ 申请截止日期:2022年7月31日
✳ 房型和费用:可参考下图:
✳ 住宿申请流程:接受offer之后会收到大学邮件,邀请注册住宿申请账号和递交申请;
收到offer后一周内接受并支付押金;
到校前一周会收到学校邮件的invoice ,再相应支付住宿费用。
住宿申请系统:https://accommodation.nottingham.ac.uk/
4
圣安德鲁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圣安宿舍(硕士主课期间)申请已于3月1号开放。
✳ 申请截止日期:无,圣安住宿没有guaranteed
✳ 房型和费用:具体费用详情可参考网页:https://www.st-andrews.ac.uk/study/accommodation/halls/
✳ 住宿申请流程:1,注册/登录住宿系统,2,上传照片3,递交申请,可选择4个选项
✳ 收到offer后需要交钱和接受吗?offer最早于4月中开始下发,uncon之后才会处理住宿offer,offer将下发到大学邮箱,初次启用需要激活,接到offer后10天内需接受。
住宿官网链接:https://www.st-andrews.ac.uk/study/accommodation/住宿申请链接:https://accommodation.st-andrews.ac.uk/apply/
5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QMUL
QM宿舍(硕士主课期间)申请已于3月1号开放。
✳ 申请截止日期:6月30号
✳ 住宿时长
✳ 房型和费用:可参考下图
✳ 住宿申请流程:学生可以登陆申请系统MySIS,查看My Applications下方学生主课符合申请宿舍条件的专业下方的Accommodation选项登陆住宿申请系统,登陆信息为最初学生成功提交Queen Mary课程申请后学校发送到申请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
1,登录宿舍申请页面,注册账号,创建新的申请2,确认你的个人基本信息3,根据网页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并选择你希望签订的合同周期4,输入住宿偏好,我们将为你推荐合适的房源;然后从所有推荐房源中,选择你最希望入住的三个宿舍志愿5,若你有希望同住的朋友,请输入其个人信息,我们会尽量安排你们住在一起;有任何其他要求(例如喜欢安静,不希望男女混住等),也可以在页面上添加备注6,浏览入住时间、健身房会员等相关信息7,确认是否需要停车位,是否需要厨房卧室基本用品配置包等其他信息8,选择支付方式,并再次确认所有填写信息;确认无误后提交申请
✳ 发offer学生uncon之后,将分配宿舍,接受offer2天内支付押金300英镑,锁定床位
住宿官网链接:https://www.qmul.ac.uk/residences/college/qmaccommodation/学校官方公众号文章:https://mp.weixin.qq.com/s/XHmNtdqNOuBGS-ZMqbMfcA
郑和下西洋深藏着不为人知道的秘密第5章
北平兀自尚有余寒,京师却已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四月初六日辰时不到,金陵城外去十里处接官亭周围已是旌旗招展,号带飘扬,十几座彩棚搭成一条长龙,上百顶官轿沿着官道树荫直排出里许,官道两侧大小官员纷纷蚁聚,轿夫差役挤作一团,叽叽喳喳,煞是热闹。
这种阵势附近百姓见过多次,知是“郊迎”,乃是皇上钦点百官专门出城迎接立有大功的位高权重者入城,便都聚拢在一起,远远躲着看热闹,相互之间俱在问询:
“陈哥,知道今个儿是谁来吗?”
“不知道呀!不过看这架势,肯定来头不小呀!”
“嗯!就这派头,起码得是个二品大员。”
……
时近隅中,一乘八人抬竹丝亮轿出现在北方官道上,前后只有十几个兵弁扈卫。那京师乃是帝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如过江之鲫,哪个出门不是前呼后拥,山摇地动?是以谁也没有将这抬寻常小轿放在眼里,只当是金陵治下哪个府县的蝇头小吏也来凑热闹、攀高枝,有些人还指手画脚,掩嘴取笑。
不经意间,那顶轿子踽踽而行,堪堪来到接官亭外十丈左右,走在前头的一个扈卫忽然止步,变戏法般扯开一面路旗,一行大字写得真切:
钦封僧录司左善世
一干人等还在盯着路旗懵懂愣怔,几个脑子转得快的已经乍然梦醒:天哪!今天郊迎的正主儿已然近在眼前了。刹那间,各个手忙脚乱整衣冠,你推我搡站班次,乱七八糟闹成一锅粥。
挤在远处的百姓看不真切,猛见官道上陡起变故俱是心生诧异,面面相觑:
“来了吗?”
“不会吧!没看见前队仪仗,也没听见开道锣鼓呀!”
“那咋就乱了呢?”
过了半晌,郊迎队伍方才站好,一位身长九尺、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的太监越过众人,行如虎步,直趋向前,站在官道正中朗声宣示:“内官监太监郑和奉圣谕率百官人等恭迎太子少师、资善大夫、僧录司左善世姚广孝大人晋京。”
一时间,锣鼓齐鸣,鞭炮炸响,众人随声附和:“恭迎姚广孝大人晋京。”
听到郑和报出被迎官员的官讳,围观百姓满心疑惑:
“王兄,这僧录司左善世是个什么官呀?”
“不知道啊!没听说过。”
“我听说过,”一个老者叼着烟袋锅说:“礼部下面的一个冷僻衙门,是管和尚、尼姑的。”
“这官大吗?”
“大个屁,这左善世别说在礼部,就是在僧录司也就排个老三,上面还有正印、副印呢!”老者不屑地撇了撇嘴。
“我不信。你看,那郊迎的官儿里面不是还有礼部堂官李大人吗?哪有上司郊迎下属的?”
不惟百姓疑惑,就连各阶官员也暗中抱怨:那太子少师乃是朝廷“三孤”之一,官居从一品,便是资善大夫也是从二品职衔,这个正主儿却偏偏打出一个只比县官大出屁点的六品僧录司左善世旗号,分明是要出我等洋相呀!
抱怨归抱怨,可任谁也不敢说出口,因为大家都知道:普天之下,除了,别说郊迎的这些官儿,便是那天潢贵胄、王侯将相见了这个正主儿也不敢缺礼半分,他可是皇上金口玉牙钦定的靖难第一功臣。
此时,只见轿帘挑开,一位长须飘拂、瘦骨嶙峋的光头老者身着一袭淄衣僧袍迈步而出,在郑和面前颤巍巍匍匐在地,一丝不苟地躬行三跪九叩首大礼:“臣姚广孝恭请圣安,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经过旬日跋涉,道衍终于从北平来到了劫后余生的皇都金陵。
“圣躬安。”郑和先是挺身而立代天子受礼,然后赶忙俯身搀扶道衍:“弟子今日乃是奉旨公差,不便向师傅施私礼,待事后向师傅补过,祈请师傅赎罪。”
道衍苍声一笑,扶住郑和的手:“哈哈!为师自然晓理。听说皇上今年正月初一亲笔御书赐你‘郑’姓,此乃喜事,可喜可贺,为师恭喜你了。”
郑和连声称谢:“多谢恩师。皇上也请师傅复姓姚氏,赐名广孝,同喜同贺,弟子也恭喜师傅了。”
师徒二人寒暄已毕,郑和便向道衍引见郊迎各官儿。那些个官儿自然知道道衍的分量,借着机会人人献媚,个个逢迎,直恨不得认那老和尚作干爹。道衍却是无论官阶高低、身份贵贱,除了颔首微笑并在各人面前双手合十颂声佛号外再无他言。
将近小半个时辰,郑和方将众人引见完毕。一干人簇拥着道衍进到彩棚吃茶用斋。郑和虽是宦官,且官阶只有四品,却是钦封郊迎正使,自不客气,引着道衍径趋上首入座,其他官员各自拿捏着身份择席落坐。
郑和亲手为道衍奉上一盏香茗,殷殷说道:“皇上已为师傅赐下府邸,待用罢斋饭,弟子当恭迎师傅回府歇息。”
道衍摆了摆手:“此事为师已再三回禀皇上,府邸、宫人万不敢受,你替为师择一寺院或者道观,能住即可。”
郑和素知道衍秉性,情知无法相劝,无奈之下颇费踌躇:“这……,寺院道观倒有几处,只是匆忙之下难以备置妥帖,这可如何是好?”
道衍哂笑一声:“神乐观即可,何须备置?”
郑和略一沉吟,点头说道:“既如此,就委屈师傅了,弟子这就传告神乐观提点。”说罢,点手指过一个宦官,吩咐几句,那宦官忙不迭地跑出彩棚,自去安排。
在座各位俱是官场琉璃猴子,官样文章做得精熟拿手。听说道衍要住神乐观,马上祭起马屁经,这个要送厨子,那个要派仆僮,直是比郑和还要殷勤。道衍心里厌恶,一概拒绝。
不一刻,斋饭上来。因道衍乃是佛门中人,席宴自然是素食。那些官儿们平时无肉不欢,哪能吃得下素席?碍着官面,无奈之下只得强咽。道衍看在眼里,烦在心间,也不说话,只是埋首用餐。郑和心知师傅不喜应酬,便催着赶紧上菜,一边不时地捡着师傅喜欢的菜肴给道衍添上几筷,一边说些闲话给道衍解闷。
待到道衍放下碗筷,漱口净嘴已毕,郑和便站起身来,向着坐陪众人团团一拱:“各位,少师年高,旅途劳顿,理应好生歇息。我等既已接到少师,自可向皇上复旨。请各位大人即刻回衙理事,咱家自陪少师往神乐观去。”
众人本想借机巴结道衍,无奈那老和尚总是油盐不进,哼哈不语,早就感到无趣,加之一席素斋着实难以下咽,现在正差既然发话,正好就势下台,一个个站起身来躬身搭礼,嘴里叨咕几句咸淡客套话,不一时便星散而去。
郑和未待众人散尽就引着道衍回到轿前,亲自挑起轿帘将道衍让进轿中,然后翻身上马,打马走到轿前自作前导;八名轿夫同喝一声“起”,轿子稳稳离地,向着神乐观逶迤而去。
道衍坐在轿上原想闭目养养精神,忽觉胸闷气涩周身发冷,轿外似有鬼物冲撞。他师从异道席应珍多年,深得师傅真传,端得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阴阳数术、奇巧淫技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略一感应便知端倪。他打开天目四处一扫,但见周遭阴气大盛鬼影重重,即便是在正午时分也能感到怨气冲天,心知是破城时被乱兵所杀的冤魂仍在逡巡徘徊,不禁暗自摇头:哎!老衲也算是这场兵祸的始作俑者,过几日老衲必会延请天下高僧,为尔等连作七七四十九日道场,助尔往生。
等到进得城来,道衍猛然感到心头悸跳,汗毛乍起。他大吃一惊,又打开天目各处扫视,只见金陵城内凶雾缭绕,怨愤直冲霄汉,各种鬼物满身血污披头散发,直在目力所及之处横冲直撞张牙舞爪,其状甚是狰狞恐怖。
就在这时,他袖中的戒尺突地跳起,几近把握不住。他赶紧攥住戒尺,感觉尺身颤动,仿佛隐隐发出金石微鸣,顿时心中起栗。那戒尺乃席应珍采用异材亲手为道衍量身秘制,看似与普通戒尺无异,实则尖利无比,且加了禁制,既可防身,还可灭鬼,而且还可感知各种异端。以前,在道衍面临小厄时,戒尺虽也有过几次异动,但浑不似这一次剧烈。
他心惊胆战,赶忙默诵《往生咒》。过了很久,心绪方稍有平复,暗说:这金陵城已被怨气充斥,直是一座人间地狱,阿修罗居所,万不可再做帝都矣!老衲也须速速离开此座凶城。
再说那神乐观六品提点纯阳真人王升自从听到郑和派来的宦官传告,便安排一干人等洒扫庭院,准备静室,自己带了几个门徒早早就走出门外迎候。
话说这神乐观原为真武大帝行宫,专为供奉道教“真武大帝”而建,曾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曰“神乐仙都”。洪武十二年,高皇帝敕建为“神乐观”。虽然观中仍由道士打理,却从此披上了官衣,属太常寺,专门执掌祭祀天地、神祗及宗高、社稷乐舞,由提点、知观等官员主管,其中提点竟是官拜六品。
直至未时,纯阳真人方见郑和率领一队人马簇拥着一乘亮轿款款而来,立刻整束衣冠,走上前来躬身施礼,恭声说道:“神乐观提点纯阳子王升恭迎太子少师、资善大夫、僧录司左善世姚大人莅临神乐观。”
那纯阳真人王升乃是清微派传人,本名李闻举,因受高皇帝赏识而赐名王升。清微派本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因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只见纯阳真人年已六旬开外,长眉遮目,白须飘拂,束发盘髻,头戴玉制三台冠,身着紫袍,手展红规,脚踏云鞋,端得是仙风道骨,鹤发童颜。
道衍正被郑和搀扶着下轿。他与纯阳真人本是至交,自来熟不拘礼,见纯阳真人此时一本正经,全是一套官派做法,不由得心下疑惑,刚待戏谑几句,只见纯阳真人眼波一转使了个眼色,情知有异,便顺势还礼,口中也打起了官腔:“老衲唐突,叨扰大师,还望大师海涵。”
“请姚大人移足观内检视。”
纯阳真人惺惺作态将道衍和郑和迎进观内。郑和立刻向道衍躬身回禀:“师傅,弟子乃钦封郊迎正使,既已将师傅迎进城里,此刻须回宫中向皇上缴旨才是。弟子就此拜辞,晚间略备素席,与王景弘等共为师傅洗尘,祈请师傅哂纳。”
道衍点头,与郑和客套几句,目送郑和离去。
纯阳真人长吁一口气:“早知郑和是老秃子的徒弟,谁与你作这些虚礼!”
道衍恍然大悟,原来纯阳真人那一套官派文章竟是做给郑和看的,便解释说:“郑和原名马和,小名三保,本是,因在郑村坝一役中立下大功,被皇上赐姓‘郑’氏,早就被老衲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也是老衲所赠。老道为何防他?”
纯阳真人仰天打一哈哈:“哈哈!贫道拜老秃子所赐,身蹈灭族祸事,不得不谨小慎微。”
道衍刚待接话,忽见神乐观中心植有一株硕大无朋的槐树,以槐树为中宫,分别从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位置引出一条红绳至槐树冠顶,红绳上挂满符箓、铜钱和铃铛,不由脱口而出:“老牛鼻子布了好大一个九宫通幽阵,为四方冤魂亡灵指向引路,功德无量矣。”
原来槐树最是通阴,可与幽冥地府相连,红绳、符箓等法器便是指引器物,配以密咒,可以引导亡灵魂魄回归阴间,乃是道家独有的驱鬼度灵法门。
纯阳真人长长叹了一口气:“唉!此阵已布年半有余,至今不能撤得。时至今日,每到夜间仍是红绳摇曳,响声大作,闻之见之令人胆颤矣!罪过,罪过。”
道衍心下骇然。距离金陵城陷已近二载,如今仍是冤魂塞城,遮天蔽日,可见皇上破城之时当真是无论人畜皆屠戮殆尽,可怖甚矣。
道衍沉思一二,恍惚不解:“老牛鼻子,城陷之时玉石俱焚,何以神乐观得以独善其身未罹兵祸?”
纯阳真人恨恨连声:“哼哼!城破之时,贫道在神乐观四围连布七场迷魂阵方引开乱兵,堪堪累散贫道这把老骨头,此累亦拜老秃子所赐。”
朱棣靖难的大政方略全赖道衍谋划,金陵被屠道衍自是难逃干系,不禁心中惨然,兀自强辩:“道兄所言却不尽然。当今皇上与建文伪帝势不两立。试问,若靖难事败,北平屠城可能免否?”
说是强辩,却也有理。当初朱棣与朝廷势如水火,双方都恨不得将对方啖肉喝血,若朱棣靖难失败,北平作为朱棣的老巢当然也逃不脱屠城厄运。二人均心下默然,道衍至此方恍然大悟:金陵城破的捷报传至北平时,北平百姓欣喜若狂,纷纷敲锣打鼓,鸣炮放鞭,与其说是庆贺朱棣大胜,毋宁说是庆幸逃脱屠城之惨祸。
沉默片刻,道衍复又开腔:“不知城破之时,神乐观可曾救得些许难民?”
纯阳真人垂下眼帘,黯然神伤:“除了老秃子所托之人,贫道实是无能为力。那迷魂阵不仅迷了乱兵,也迷了乱民,贫道罪过大矣!”
道衍却步站定,满面肃穆,躬身向纯阳真人深施一礼:“老衲虔心谢过大师!大师之罪,老衲受矣。”
纯阳真人凄然一笑,伸手来扶道衍:“老秃子又闹虚礼,贫道趟这浑水是为你谢吗?”
道衍拂开纯阳真人的双手,坚执对其拜了四拜方立正身子:“老道,老衲还有一事不明,请老道开释:神乐观既布了九宫通幽阵为亡灵度化,如何又在观外加了结界?那岂不是将亡灵拒之门外?”
结界乃道家或阴阳师常用术数,便是以法术将某个区位与其他区位隔离开来。一旦施为,则除非大能者,其余无论人妖鬼怪皆不得进入。道衍精通术数,自是早有察觉。
纯阳真人喷然一笑:“贫道竟不知老秃子究是佛家还是道家,身披僧袍却熟知我道家法门,不愧深得席真人嫡传矣!今日贫道是为着与老秃子作一席长谈,怕着泄话,是以才加了结界,事后自然撤去。”
原是为了谈话保密。道衍不由得慨叹纯阳真人行事缜细。
二人边行边聊走进正房,分宾主落座后,早有道童奉上春茗,燃起熏香。一应事毕,纯阳真人挥袖遣出众人,将门闩紧,又四处巡检一番,确认无人偷听后方在主位坐定,一脸凝重地端详着道衍:“老秃子,说吧,你为何要连累老道趟这汪天字第一号的祸水?”
道衍也是倏忽间一脸正容:“我那徒儿悟真……”
纯阳真人断然挥手截住道衍的话头:“王钺死于宫乱,余者尚好,在我观中密室由贫道亲自照料,奉养至今,无人疑之;月半之前,侯显又奉你之命,将密获的方家子侄潜送观内,亦是由贫道和小徒刘静修亲自看顾。这些情事,贫道早已密函告你,老秃子尽可放心。贫道想知道究竟老秃子为何如此?下一步又作何打算?”
道衍站起身来,在房间内逡巡一遭,且手持戒尺四下检视,再次确认无可泄露后方俯在纯阳真人耳边低声轻言良久。
纯阳真人紧皱眉头听罢道衍窃窃私语,不禁起身在房间内踱步徘徊。过了约一袋烟功夫,纯阳真人长出了一口气:“唉!悟真那档子事,贫道信你。只是你说,方孝孺是因你而死,贫道却是百思不得其解。”
道衍方要解说,忽闻院中一阵嘈杂,一个小道童急急奔来,近到门前,匆声禀告:“启禀师傅,袁珙先生求见。”
“哈哈!癫子来了。”道衍不禁莞尔,纯阳真人也是一叠声连说:“袁癫子来了何须禀告,快请!快请!”说着径与道衍迎出门来。
那道童嗫嚅几声:“师傅,那袁先生进不来……”
纯阳真人这才醒悟,原是结界阻了来客,赶忙默诵几句咒语,撤了结界:“让他进来吧!”说罢,与道衍相视一笑。
片刻功夫,一双木履踩着青砖地面“踢里踏拉”由远而来,随即响起一个苍老粗哑的声音:“大白天的加什么结界?老秃瓢子在哪儿?快点出来比一比,是你的秃瓢子亮,还是老夫的酒葫芦亮?”
人随声至。只见墙角拐弯处闪出一个蓬头垢面的老者,年近七旬,身材矮胖,圆脸庞,肿眼泡,厚嘴唇,长着一蓬乱糟糟的胡须,穿着一袭脏兮兮的长袍,腰间松垮垮地系着一条旧布腰带,赤脚趿拉着一双木履,左手背在身后,右手却提着一个硕大的酒葫芦。
“酒肉癫子,别来无恙?”道衍远远地打了个问询。
“老夫但能吃酒便是无恙。”
说话间,那老者已经来到道衍身旁,眯起眼睛扫了扫道衍:“老秃瓢子,你印堂发亮,眼见是春风得意得紧,可别忘了天道循环,祸福相随呀!”说完道衍,又望了望纯阳真人:“嘿嘿!老道莫急,你这道录司左玄世的职分还得过两年才能举发。”
“癫子取笑,”纯阳真人咧了咧嘴:“老道要那道录司左玄世的职分作甚?难不成你要让老道和这老秃子一般不知修为,穿一身道袍去那寺院打坐?”
老者伸出左手拽住道衍的衣袖走进屋里:“听说老秃瓢子今日打着六品官儿的旗号作弄了一班郊迎的达官显贵,好玩得紧呀!哈哈!”
这老者对着两人左一句右一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竟是自说自话,四六不靠。道衍和纯阳真人素知他的秉性,全不怪罪,只是相顾大笑。
进得屋来,那老者也不谦让,径自盘腿坐到一把太师椅上,顺手取过一个茶盏,双手抱起酒葫芦“咕咚咚”满满倾了一杯酒,一仰脖喝了下去。
各位,这袁珙看似猥琐癫痴,实际上却是大大了不得,与道衍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话说这袁珙字廷玉,乃浙江鄞县人氏,曾师从珞珈山异僧别古崖专门研磨相术且已臻化境。洪武年间,袁珙游历嵩山偶遇道衍,大为惊叹:“你真是个奇怪的和尚,三角眼,形如病虎,有嗜杀之相,更有辅国之才,乃是刘秉忠之流,望君珍重。”道衍闻言大喜,自此便与袁珙惺惺相惜。
后来,道衍将袁珙引荐给朱棣,力赞其相术天下无敌。朱棣半信半疑,为验袁珙相术真伪,便装扮成普通兵士模样,与其他八名卫士一起在校场操练,同时唤袁珙来辩。袁珙见后微微一笑,径奔朱棣而去:“殿下身份高贵,如何能轻身至此矣?”八名卫士故意笑话袁珙眼拙,那袁珙干脆在朱棣身前跪了下去:“殿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乃太平天子之相。待殿下四旬过后,胡须及脐,便是龙登大宝之日。”
朱棣又让袁珙为自己的下属相面,袁珙一一点出姓名,谓之均为将相之属。此说如今皆应验矣。
袁珙与道衍、纯阳真人都是熟极之人,自然不拘礼节。道衍听他说及“祸福相随”,触及目下心境,喟叹一声:“唉!不瞒癫子,你来之前,老衲正和老牛鼻子论及现下情事,老衲确乎身处危境矣。”
“老秃子危言耸听,竟说是自己害死了方孝孺。那方孝孺明明是抗旨不遵,拒不为皇上起草即位诏书且辱骂皇上方被处了磔刑,此由天下皆知,与你老秃子何干?何须自揽罪名?”纯阳真人不屑地盯了道衍一眼。
“哦?方孝孺是因你而死?为何?说来听听。”袁珙也瞪大了眼睛。
说话间,道衍听到九宫通幽阵内法器作响,展开天目略看一眼,只见阴风飒飒,冤魂累积,正聚在八条红绳上爬向槐树,便道:“先请老道结下结界再说不迟。”其实道衍也是个中高手,只是碍于宾位,不便擅自出手而已。
纯阳真人登时想起,掐指念诀后复将结界结好,道衍方幽幽说道:“皇上忌惮老衲久矣,剐了方孝孺十族便是警示老衲矣。”
纯阳真人和袁珙不再说话,只是齐齐地瞪着道衍。
“皇上靖难之前恐朝廷势大,民心难向,委实忐忑难以决断,是老衲和癫子以天道说之,皇上方才下了决心,”道衍看了袁珙一言,袁珙点头应承,此事他的确有份,是他和道衍一起回禀朱棣:“臣等唯知天道,不知百姓。”
道衍继续说下去:“靖难既起,皇上挥师在前袭取大宁,老衲留守在后拱卫北平,灵犀相通;建文二年,皇上先是久围济南不破,后又挫于东昌,张玉战死,皇上心灰,又是老衲极力劝谏,皇上方继续进兵,击败盛庸,攻破西水寨;建文四年,还是老衲建言皇上,不必计较城池得失,兵锋直逼京师,皇上依老衲之策,接连取得淝水、灵璧大胜,终破金陵。不过三年有余,皇上即获天下,若你等二人似皇上一般猜忌狐疑的心性,能不忌惮老衲?”
简直说,朱棣三年多的靖难之役不过就像提线木偶一般按着道衍提前摆下的棋谱下了一盘棋而已。一个棋谱就能换得一个花花江山,那道衍既能摆出第一个,焉知不能摆出第二个?任谁不忌?任谁不惮?
“其实,皇上在直取金陵之时便对老衲忌惮几分,曾屡屡直言让老衲随军征南,明说‘参襄’,实则对老衲放心不下,不欲老衲离开左右矣。老衲每每以年迈体衰和辅佐世子为由婉拒,皇上心内已然大大不悦。那方希直本与皇上不共戴天,偏偏老衲又劝其赦他,皇上焉得不疑?忌惮复又猜疑,那方希直便成了皇上儆示老衲的刀下鱼肉矣。老衲原是心存侥幸,欲说动皇上,谁想却是催着将方希直送上了砧板。哎!老衲罪莫大哉!”
一番话说得明白。方孝孺明面上是因为抗旨不遵,拒不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且辱骂朱棣方被其处了磔刑,实际上竟是被朱棣当成了“鸡”杀给道衍这只“猴”看的,目的便是儆醒道衍莫做非分之想。
纯阳真人倒吸一口凉气:“不惟方孝孺被磔,且剐其十族、合八百七十三人竟是为了儆示老秃子断了再起炉灶的念想?实实骇人听闻矣!”
袁珙冷冷一哼:“哼!君上臣下授受相疑,自古如此。想那刘玄德为得孔明曾三顾茅庐,与孔明情如鱼水。及至白帝城托孤,不也一样疑心孔明?指着刘禅对孔明说什么‘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直吓得孔明屁滚尿流,几欲剖心明志。功高震主,主心必疑,概莫出此。老秃瓢子确乎危矣,须图自保良策。”
道衍面沉似水:“自皇上登基,老衲便辞封辞赏,向皇上宣示绝无异心贰志。最先,皇上封老衲为勋国公、王师统建大元帅,俸禄十万石,田庄十万顷,并要老衲还俗,赐建府宅一座,宫女二人,老衲一概谢辞。只是,若全部辞去封赏,又恐皇上疑我自恃功高,嫌弃赏赐太少,另启祸端。两难间,只好向皇上讨了个僧录司左善世的芝麻官儿聊表心愿。谁知,这官儿的品次太低,竟上不得朝堂议事。皇上无奈,又加封老衲太子少师和资善大夫两个虚衔。癫子适才说老衲戏弄郊迎众官,老衲是有此意,却不尽然,实是老衲韬光养晦,不得已而为之矣。”
见道衍面色不豫,纯阳真人出言安慰:“以贫道观之,方孝孺与皇上势同水火,即便老秃子不为其说项,恐其也难逃皇上诛戮。老秃子不可自责过甚。”
道衍苦笑一声:“哼!若老衲不为其说项,方希直的确难逃一死,然莫可祸及十族矣。究竟还是老衲害了那八百七十三命,老衲焉能不疚?”
“是以老秃子竟要再冒奇险,救那方孝孺的子侄?”纯阳真人幽幽问道。
袁珙大惊失色:“老秃瓢子居然要救方孝孺的子侄?那方孝孺被屠了十族,居然还有遗孤?”
道衍耷下眼皮,先冲纯阳真人说道:“不惟内疚。实则吾师三十年前便料到方孝孺有此劫难,也曾吩咐老衲设法搭救,老衲却辜负了恩师,不仅弄巧成拙,更搭上十族性命,总得设法补救一二。”
复冲袁珙再说:“不瞒癫子,方希直全族尚有一子一侄幸存,已被老衲想方设法寻获,目下正隐在神乐观矣。”
袁珙直愣愣地看着道衍和纯阳真人,掩着嘴巴过了好一会儿才喃喃说道:“好大胆的和尚、老道,竟在天子脚下埋了偌大一笔奇货,却还瞒着老夫,哼!”
道衍讪讪一笑:“嘿嘿!‘天子脚下’正所谓‘灯下黑’矣!”
纯阳真人轻咳一声:“咳咳!老秃子下一步意欲何为?”
道衍默思片刻答道:“还是等老衲见过徒儿悟真再说吧!老牛鼻子,带老衲见一见悟真如何?”
说罢便携着纯阳真人站起身来向屋外走去,只留下袁珙兀自愣怔呆坐。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再说郑和辞别道衍之后径直率领郊迎仪仗回宫缴旨。朱棣听说道衍已至,内心松了一口长气。原想即刻宣旨召见,却听郑和言说道衍疲惫,不堪驱策,只好另派宦官去那神乐观给道衍传旨,令其次日早朝时分上朝相见。
郑和辞了朱棣,直奔后宫而来。路过一个偏殿,见殿内砖地上直挺挺地捆着一个中年宦官,已被勒了口条,旁边另有两名宦官持杖看守。其中一名宦官见到郑和走过忙迎上前来,躬身施礼:“禀郑公公,御用监内侍秦四儿今日在奉天殿当值时摔了御砚,污了皇袍,皇上吩咐杖毙,请公公监刑。”
污染龙袍乃是死罪,罪无可赦。郑和心里一寒,走上前去俯下身来,伸手扯下秦四儿口条:“秦四儿,你犯的事儿大,咱家保不下你。一会儿喂你壶酒,灌你一醉,临了时不让你遭罪,咱家也只能将就到这个地步了。你还有何话说?咱家可以给你传言,说吧。”
那秦四儿早已吓得呆痴,呜呜咽咽不知说些什么。郑和叹了一口气:“罢了。你的父母家人,咱家自然会资助些银两帮他度日,你放心去吧。”说完,他向两名看护挥了挥手:“给他打一壶烈酒,灌他一醉,再候我吩咐。”又亲手将口条勒好,起身向内官监衙门走去。
刚刚拐过一片竹林,恰见王景弘从游廊内匆匆而出,老远就冲着郑和急切挥手:“三保,师傅安否?”
郑和朗声大笑:“哈哈!师傅身康体健,好着哩。”
王景弘此时已走到郑和身边,闻言大喜:“师傅康健,我便放心矣!前次我去北平向世子报捷,见到师傅时还替你向他老人家请安。今日,你可替我请安否?”
郑和两手一摊:“哎!今日我乃郊迎正使,不便向师傅行私礼。不过,师傅已经答允晚间由你我二人为他老人家洗尘。届时,你我共同请安吧!”
王景弘喜不自禁,拍手大笑:“好极。拜他老人家所赐,世子现今对咱家另眼相看,咱家可要好生谢他老人家。”
郑和纳闷:“哦?此话怎讲?竟有这等妙事?”
王景弘莞尔一笑:“哈哈!天机不可泄露,还是晚间和师傅一起说与你听吧。”
郑和也不勉强,扯着王景弘的袖子并肩而行,脸色已阴了下来:“贵通,你快把新近选募的内侍都召集起来,咱家今儿要演一出杀鸡儆猴的戏,让这帮子泼货长点记性。”
王景弘脸生狐疑:“杀鸡儆猴?这是出什么戏?”
郑和冷着脸先将秦四儿犯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说:“皇上入宫后将原有宫人尽数斩首,然而从潜邸带来的宫人确乎太少,虽然急切间阉了一帮小厮送进宫来,可人手还是捉襟见肘。事出无奈,咱家禀过皇上后又从市井里精募了少许残余的建文旧侍权备不时之需。这些子泼货良莠不齐,兴许还有那天轮堂余孽亦未可知。咱家今日想借秦四儿的脑袋儆一儆这帮子泼货,立下点规矩,后边应景时休说咱家不教而诛。”
王景弘眼内精光闪烁:“三保,你欲如何?”
郑和俯在王景弘耳边轻声低语了几句,王景弘听后咬着牙发出一声冷笑:“那好,你等着。”说罢,他快步走了几步,点手指过一个青年宦官:“李珏,你速去传话,凡是今年正月初一后选进宫中的不当值内侍,限半个时辰内都给咱家滚到内官监衙门听训。另外,你再在内官监衙门院子里给咱家摆十张长凳,加派十个藤条手,快办。”
李珏垂手而立,待王景弘吩咐完后答应一声,立时跑去办了。王景弘自拉着郑和回到内官监衙门里吃茶等候。
不到半个时辰,内官监衙门院子里先是走进十个各执藤条的藤条手,在院中四角站定,然后又陆陆续续踅进百十个内侍,竟是高矮胖瘦、老幼丑俊应有尽有,挤作一团唯唯诺诺,缩首耷肩,全无一点精神。郑和同王景弘看在眼里,厌在心中,也懒得搭理他们,只是人手一个茶盏,径自喝茶聊天。
半个时辰既到,李珏小跑着来到二人跟前:“禀二位公公,十个藤条手并正月初一后进宫的不当值内侍共一百零三员尽数来齐,请二位公公吩咐。”
郑和与王景弘对视一眼,相互揖让一番便携手走出房外,在屋檐下台阶上站定了。郑和眯着眼用冰冷的目光向院内众人挨个扫视一番,大喝一声:“都到院子中间给咱家站齐整些个。”
众人见台阶上二人面似寒霜便知今日有大事发落,却又不知究竟会发作在哪个头上,个个心头七上八下,直似揣了个兔子,在院子中间挨挨挤挤,你推我搡,人人都想躲到后排,过了半晌才好歹立出个规矩。
众人既已排好,郑和却仍不发话,只是恶狠狠地从左看到右,从前盯到后,一干内侍更是头皮发麻,胆战心惊。
终于,郑和轻咳了一声:“咳!”
虽是轻轻一咳,却似在众人头顶炸起个响雷,偌大的院子顷刻间鸦雀无声。
“你等听好了,”郑和的声音清晰尖利:“你等入宫不久,可能还不识得咱家。咱家御赐郑姓,唤作郑和,乃是这内官监太监,和你等一样,也是皇上豢养的犬马,职分就是侍候皇上。”
郑和咽了一口唾沫,继续说道:“按理说,咱家和你等都是身残之躯,卑贱之人,理应同病相怜,相互照应。不瞒你等,咱家本意也是如此。可是…”他的声音陡然飙高:“既是皇上家奴,就得对得起皇上豢养之恩。反观你等,心不在焉者有之,偷懒厌作者有之,使刁耍滑者更是有之,竟全然没了廉耻,忘了规矩,直似一班腌臜泼货。”
台下众人眼见郑和暴怒,个个股栗筛糠,抖作一团。
“既然你等不想要脸,那咱家必当成全。今日,咱家就当面给你等立个规矩。凡是那不要脸甚或不要命的,咱家对他就只一条:照规矩办。来呀,把秦四儿给咱家拖上来。”
随着郑和一声断喝,两个内侍拖着秦四儿走进院内,两双手同时一扠,将秦四儿直挺挺地摜在众人面前,又取出随身携带的麻绳将秦四儿的手脚紧紧绑住,捆的直似粽子一般。那秦四儿因已被灌醉,当下已人事不省,只是口吐白沫,兀自挣扎。
“就是这个秦四儿,今日在奉天殿当值时竟然全不经心,将御砚打落,污了皇上的龙袍,直是吃了熊心,吞了豹子胆。你既要作死,咱家何须怜你?咱家今日就奉旨棒杀秦四儿,也算是给你等立个样子。来人,准备行刑。”
两个内侍叉手领命,将那秦四儿俯卧在青砖地上,勒紧口条,又在脑袋上套了一个黑布口袋,在项下系紧。随后,一个内侍退后几步,操起一根前端镶了尺余长铜箍的粗大木棒高高擎起,对准秦四儿的脑袋目视郑和,等待发号。
郑和目射寒星,对着众人剜心一闪:“你等都给咱家瞪大了眼睛看着,谁敢闭眼,咱家下一个就收拾他。你等,”他对附近站立的藤条手伸手连指:“给咱家盯紧了,凡有闭眼者,立时给咱家拖出来。”
郑和和王景弘虽然也是宦官,但都是从刀马战阵中厮杀出来的汉子,见惯了杀人惨状,自然不觉恐怖,其余众人却已被骇得汗湿重衣,两腿发软。
郑和盯视众人良久,方从口中狠狠地迸出一个字:“绝。”
那行刑内侍毫不迟疑,手中木棒划出一个弧线,裹着风声重重砸在秦四儿的后脑勺上,只听“噗”的一声闷响,秦四儿的脑袋立时瘪了下去,随后一阵抽搐便再也不动。
院内众人眼见污血顺着口袋汩汩流出,个个魂飞魄散,两眼翻白。一个少年内侍终究没有挺住,“啊哦”的一声瘫在地上昏死过去,可众人谁也不敢上前搀扶,只是禁不住地筛糠哆嗦。
“把他给咱家拖出来,”郑和狰狞一笑:“摁到凳子上,先揍他二十藤条。”
两个藤条手冲进人堆,老鹰捉鸡般擒了少年内侍便走,扠到一张凳子上俯身朝下用绳子缚住,剥掉裤子,露出屁股。然后,一个藤条手举起藤条狠狠抽下,另一个藤条手随即唱数:“一、二、三……”。不过三五下,少年内侍已被揍得哭爹喊娘,屁股上也泛起一条条血棱。
众人直吓得头晕目眩,屁滚尿流。那藤条看似抽在少年内侍的屁股上,实则抽在众人的心坎里,直随着藤条起落蹿激灵,悸跳不能自已。
堪堪二十藤条抽完,少年内侍的屁股已经开满了血花,人也再次昏死过去。郑和拧着眉毛连连冷笑:“哼哼!咱家的话还没有说完呢,你就敢睡死过去?来呀,把他给咱家用水泼醒。”
一个藤条手端起墙边一桶冷水劈头盖脸地浇在少年内侍身上,生生把他浇醒过来,那内侍趴在凳子上只是张着大嘴拼命喘息,早已说不出话来。
郑和不再管他,任那少年内侍趴在凳子上倒气,又转向众人森森说道:“咱家是跟随皇上从死人堆里拼杀出来的,惯于军法御下,咱家今儿就把规矩给你等立下。丑话说在前头,凡是坏了规矩的,咱家轻则是揍,重则就杀,除此没有二话。规矩,咱家只说一遍,你等都给咱家竖起耳朵听好了:
头一条,奉高皇帝谕旨,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
二一条,既是皇上家奴,就得效忠皇上,不得叛主;
三一条,不得给咱家嚼耳朵根子,把嘴巴都给咱家闭紧了,除了替皇上传旨,别的话你给咱家咽到肚子里头;
……”
郑和林林总总一共说了二十几条,最后顿了顿口气,咬牙切齿地说道:“还有一条,你等给咱家下死心听好了:咱家知道你等这帮泼货中尽有那天轮堂余孽。咱家今儿有言在先,你若洗心革面,咱家既往不咎;你若想闹什么幺蛾子,再把那天轮堂从茅坑中刨出来,哼哼……”他一指秦四儿的尸首:“那秦四儿的今日便是你的下场。你等都记住了?”
众人惶惶不可名状,七嘴八舌纷纷嗫嚅:“记住了……”
郑和把眼一瞪,嘶声怒吼:“你等都在放屁吗?给咱家说话大声些。”
“记住了。”众人不得不高声附和。
郑和冷冷地扫视着众人,忽然“格”地一笑:“既然都说记住了,那好……”他用眼神在人群中来回寻了几圈,伸手戟指:“你、你,还有你,凡是伺候过建文伪帝的前朝内侍都给咱家滚出来。”
九个内侍战战兢兢地走出人群,挪到郑和面前,直吓得脸色蜡黄,腿肚子转筋。
“咱家刚才说的话,你等记住了?”郑和又问一遍。
“公公的话,小的都记住了。”九个宦官哆嗦着嘴唇悄声回了一句。
“哦?是吗?那好,你等把咱家刚才立的规矩重说一遍。”郑和斜着眼睛瞄了那帮宦官一眼。
九人立时慌乱。刚刚连杀带打处置了两人,众人皆在肝颤,郑和又洋洋洒洒说了一篇长言,片刻间众人哪能记得齐全?一时间顿感大祸临头,魂飞九天。
“你。”郑和随手指出一人。
那宦官呆立当场,扎煞着腿脚,咬牙定神回想片刻,艾艾诺诺说了没几句便卡了壳,急的直翻白眼。郑和也不多言,飞起一脚将那宦官踹倒在地:“跪一边去,等着咱家发落。”
如是者三,郑和接连踹倒三人。轮到第四人,却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内侍。那内侍闭着眼睛,狠低着脑袋,虽然也是心中恐慌,却硬是从第一条依次背了下去,待背到十几条时,连郑和也心中称奇,王景弘更看的发呆,心说:竟是个奇货。
郑和本来就是借机寻事,原想狠狠整治一番这班建文旧侍,没成想却被这个内侍断了章程,心想:断不可让这小厮再说下去,否则有可能被这帮泼货翻了篇。想到这儿,他厉声截住那内侍:
“住。想不到你个狗崽子竟长了副好脑子。你叫什么名字?”
那内侍满头的冷汗直似雨水般落下,颤声回道:“回公公,小的叫董平。”
“董平?哼!狗崽子倒起了个好名。你先滚一边站着,今儿算你命好,暂且饶你一回。你,该你了。”郑和手指下一个。
长话短说,除了董平以外,其他八人无一例外,俱被郑和踹跪在地上。
“哼!他娘的,这就是你等给咱家说的记住了?”郑和站在台阶上,眉毛拧成一团:“咱家今儿就让你等看看啥叫赏罚分明。你们这八个兔崽子,”他先是用手散点八个跪着的内侍,然后猛地伸手一指:“都给咱家乖乖地脱了裤子,自己趴到那凳子上,每人揍二十藤条。”说罢,他又转向董平:“小子,今儿你既然给咱家长了脸,咱家就成全你,这每人二十藤条就由你去代咱家赏他们。”
一个藤条手立刻走上前来,将一根指肚般粗细的藤条扔到董平脚下。
那董平面如死灰,站在旁边只是缩肩埋首,呆立不动。迟疑许久,他方颤抖着手捡起藤条,迅疾又像被火燎了一般将藤条扔在地上。
“嗯——?”郑和拉着长音“嗯”了一声,缓步踱到董平面前,狰狞地盯着他:“如何?你不敢动手?你把心给咱家放到肚子里,你是代咱家行赏,事后谁敢报复与你,便是与咱家作对,咱家一定让他悔青了肠子。”
董平终是打熬不住,“扑腾”一声跪在郑和面前:“公公,小的全家历来信佛,爹娘自小教导小的不可心生恶念,平日小的连蝼蚁都不敢伤害,如何敢殴打他人,求公公绕过小的吧。”
“什么?你敢驳了咱家的赏?你胆子不小。”郑和怒喝。
董平跪在地上连连叩首,只一个劲连说“请公公放过小的”,却决然不取藤条。
郑和一把提起董平,凑到自己脸前咬牙说道:“咱家给你两条路任选,其一是代咱家给彼等行赏,其二是和彼等一起领咱家的赏,你想仔细了。”说完一甩手将董平搡回地上。
董平跪在地上以袖掩面放声大哭,半晌竟对郑和说道:“小的情愿领赏。”
“哼!”郑和豹眼环睁,满面涨红:“既是给脸不要脸,咱家就连你一并成全,滚过去,揍他三十藤条。”他又将董平提起来,兜屁股一脚,直接踹趴在凳子上。
院中十个藤条手见郑和已经发落下来,立时二话不说,将董平连同其他八人一并按在凳子上,扒下裤子狠揍起来。一时间,只听整个院子里杀猪般嚎成一片,众人俱是唬得脸色煞白,直欲掩耳。
嚎叫声中,有一年轻宦官兀自趴在凳子上咬牙硬挺,只是想尽办法护住衣袋里一个巴掌大的鼻烟壶和一个小小的瓷瓶,不时瞪起眼来恶狠狠地剜视郑和几眼。
王景弘附在郑和耳边轻声说道:“三保,秦四儿已被开销,只是奉天殿本就人少,去了秦四儿人手更是紧凑。我见这董平脑瓜灵光,崇佛老实,似可充到奉天殿当值,不知三保意下如何?”
郑和略一思忖,点头说道:“也是,这小子伶俐的紧。脑瓜好使,传旨就不易出错,信佛亦不会走了歪道。他今日敢驳咱家面子,咱家不得不揍他,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依贵通。”
一会儿工夫,九人“领赏”完毕,连那先前被揍的小内侍算在一起,竟是十条凳子上各趴一人,目下已经没了力气喊叫,只在哀声呻吟。
金乌西坠,郑和惦记着晚上要为道衍洗尘,不愿再拖延时辰。他站在台阶上冷眼看着十堆血肉大声说道:“今日,咱家先给伪帝内侍行赏。明日,咱家继续考校你等,答不齐全者,这就是下场。咱家立的规矩,你等若记不齐整,可去问这董平。以后,凡募选进来的伪帝旧侍,进宫后先揍二十藤条,让他们记住新主子。今日领赏之人可将息三日再行当值;董平将息四日,其后到奉天殿当值。”
说完,他又从怀里摸出几锭银元宝扔给藤条手:“这是给你等的赏钱。另外,买一口棺材,把秦四儿拉出去埋了,再去他家送五十两银子。”
吩咐完毕,他又转向院中众人厉声喝道:“你等欠咱家的账今日暂且记下,待咱家日后连本带息讨还。把这十人背回去,买些棒疮药给彼等敷上,免得误了当值。滚吧!”说毕,又掏出几个银角子扔在众人面前,径自回头拉着王景弘回屋去了。
……
当夜,一个年轻宦官自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瓷瓶,旋开瓶塞,从身上抹了几滴鲜血涂在瓶口,又念了几句咒语,一团似有若无的白雾自瓶中冒出,在瓶口周围逡巡,待瓶口上的血迹消失之后,年轻宦官又对着白雾私语几句,那幽灵便倏忽而去……
桐城邑 /潜山邑朝天坊、大陂堰 /霍山邑新田坂 /池州晏塘、长山浯村
汪长富 汪封林 汪湧/整理
絨公下六十七世諱小一分遷桐城邑至七十八世圖 凡三圖
【附注】 六十七世祖小一為桐城始祖
【附注】
七十四世祖淑字本清義官
七十四世祖潛以了居安貴贈奉政大夫
七十四世祖洋義官字本亮
七十五世祖居敬字行簡陰陽官
七十五世祖居易字行素今庠生七十五世祖居業今庠生
七十五世祖居仁字行健今庠生
七十五世祖居正字行道
七十五世祖居安進士至奉政大夫進階中憲大夫
七十六世祖惟賢字君聘今庠生
七十六世祖耘義官
七十六世祖耜字時用今庠生
七十六世祖耜字時成今庠生
七十六世祖耦紹居中庠生
七十六世祖敢字時達今太學生
七十六世祖彭年太學生字汝壽
霍山縣新田畈續譜原序
古今來脩譜者,不一姓矣。然深切著明,有裨於人心世道,而足為後世法者,莫如蘇氏。今讀《亭讬》一篇,恍令我仁孝之心油油焉,不能自己也。葢憂相弔,喜相慶,恤孤憐貧,仁孝之心,所積而形焉者也。而其所告于族人者,致詳且悉,不誠有裨于人心世道,而宗族間宜奉之以為法者哉?夫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以故脩譜。譜顧不重乎哉?吾族系出根源,詳于經傳。暨魯黑肱次子有文在手曰汪,遂名焉。食采穎川稱汪公,後世子孫因以為氏。我汪之得姓,葢自此始也。迨四十四世華公,生而神靈,少有異志,長有才畧,膂力過人。當隋之末,保障歙宣杭睦婺饒六州,使六州人民安者不知兵革。及唐高祖定鼎,奉表稱臣,勳業爛焉。封越國公,家於新安。生子九人,予族葢七子爽公裔也。四十八世至仁素公遷涇縣,後復居歙。歷八世道安公膺兵馬使都虞候,移鎮婺源,遂家焉。道安公傳十世至和公,生三子:長小一,次小二,幼小三,偕客於安慶府桐城縣。小一畱桐城,小二遷懷寧,其遷潛山者季子小三,公是為潛之始祖也。系圖井然,前人叙之詳且備矣。
小三公四傳至鐸公,生五子:仲亨、仲才、仲芳、仲富、貴昆弟五人,深相友愛。迨元失其政,明太祖肇興,仲才公由潛遷霍山縣南鄉,是為霍山始祖也。生三子:長德旻,次子克旻,幼覺旻。德公遷潛之大陂堰,克公遷潛之石橋頭,惟覺公畱霍,是為霍之二世祖也。數傳而後有明,綱簌紐馳,闖寇昌熾,屠毒生靈,枕骸遍野,惟我霍邑西南殄滅更甚,兼以飢饉洊臻,吾族人顛沛死喪播遷者,不知凡幾。生年卒葬,多莫可考。先大人欲續脩之而天奪之年,有志未逮。今族人公議重脩,商之於余。余曰:此鉅典也,亦吾光大人之志也。顧家之有譜,猶國之史也。如書人、書事、書德行、書學問,宜而確;書諱、書字、書號、書生年卒葬,宜而詳,或無子而繼本宗之子必書之。曰某子過繼某為子,非多事也。所以正世系,而厘宗派,抑亦水源木本之意也。至若鰥寡廢疾,死喪無告者,則蘇氏譜記云云,可取法也。是為序。
大清康熙癸酉處孟冬月穀旦
穎川八十一世孫 映璠 謹序
新田畈續修通譜序
嘗讀蘇氏族譜,不禁慨然有感也。曰親盡則疎族也,又推而遠焉,則塗人也。其相視如塗人者,原其初不過一人也,以一人而分而至於千萬人甚且為塗人者,亦勢之無如何者也。幸未至於塗人,勿忽忘焉可也。而欲勿忽忘,非族譜不為功,有族譜而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故夫族譜之脩,非苐列名氏,紀世代之謂謂,夫敦本睦族,俾繩繩繼繼,相與永其本支,敦厥倫理,使祖宗血脈聯屬于罔問。此古昔聖賢所由仡矻孜孜以族譜為急務也。
余族始自穎川,迄于平陽,而汪始著姓。至漢文和公南渡江,遂衍江浙。迨唐越國公保障六州,誕生九子,連枝並秀,遍滿海宇。道德文章,功名勛業,光昭史冊,不可殫述。而所遷潛山,遷霍山者,則絨公之四世孫小三暨九世孫仲才也。舊譜所垂彰彰可考,苐自康熙癸酉歲,先嚴映璠公纂緝重脩,積今六十餘年。缺焉未舉,能無忽忘之感哉?然欲致功家乘,無如地有遐邇,家有饒乏,謀議參羗,幾等道旁之築,亦唯致歎於莫可如何已耳。
今幸徽之宗人大脩譜來霍會宗,此誠水源木本之大者也。能勿亟起而理之乎?夫譜所以收族,即所以尊祖而敬宗也。故由吾仲才公而上遡之小三公,由小三公而上遡之絨公,更上而溯之越國公、文和公以迄於穎川侯,由是一人之身而何至相視如塗人也哉?後之覽者仁孝之心不油然生乎?是為序
乾隆二十年仲秋月穀旦
八十二世孫 静 謹序
絨公下六十七世諱小三分遷潛山邑朝天坊至七十二世圖 凡一圖
祺按:青山居士絨公有子三人,長敦禮,再傳和生三子,長小一遷桐城,次小二遷懷寧,後俱繁衍。三曰小三遷潛山,始居堯年鄉之鐵鎖塘,繼遷東門朝天坊,居數世至仲才轉遷霍山邑新田畈。生有三子,長德旻、次克旻,俱遷潛山邑。德旻居大陂堰,克旻居石橋頭。惟三子覺旻地著故里,至孫文唘生萬寬、萬榮,俱似續延綿。而萬寬支尤極蕃盛,書香蟬聯,籫纓濟美,允稱比沛望族。而其族彥又常以敬宗睦族為念,如子元樸淳際美諸人,奕世纂輯家乘,仁慈孝友之意永矢勿諼,誠深明水源木本之義者歟。爰繪圖如后。
【附注】
六十七世祖小三又名祖三潛山邑始祖配蔡氏合葬高營壩下有碑
六十八世祖華一生婺源大畈幼從父遷潛邑配童氏附葬父母穴右共塚有碑
六十九世祖汝文後居山東
六十九世祖德銘字妙淵配韓氏合葬潛邑鐵鎖塘有碑
七十世祖思誠字繼祖配笵氏
七十世祖思義勅賜義士繼宗配陳氏方氏葬壽泉鄉
七十世祖思讓字繼善配杜氏
七十世祖思常字繼慶配張氏
七十一世祖鏞居陶埠河
七十一世祖鐸居胡墩坂字廷振配餘氏全葬亂墩下有碑
七十一世祖鑑居柳林橋
七十一世祖鐤居青山渡
七十一世祖銓居黃□湖
七十一世祖銓居車輞畈
七十一世祖銓居車輞畈
小三公下七十二世諱仲才分遷霍山邑新田畈至八十五世圖 凡四圖
【附注】
七十二世祖仲才霍山縣南上青新田畈始祖字子才配張氏葬邑南上青新田畈花屋後
七十三世祖德旻遷潛山縣大陂堰
七十三世祖克旻遷潛山石橋頭
七十三世祖覺旻葬河品寺配李氏葬雙河口
七十四世祖榮六配胡氏合葬邑南上青廟
七十四世祖榮友福建福寧衛千戶遂居焉
七十五世祖廣啟葬邑南上青廟配程氏葬上青葉家灣
七十六世祖萬寬配王氏合葬邑南上青新田畈
七十六世祖萬榮葬上青牛欄沖配儲氏葬邑南洞光山
七十七世祖嵐字通山葬潛邑衙頭畈團凸山配余氏葬姚家沖 繼孫氏王氏
七十七世祖巍配王氏合葬潛邑西溪河大鋪屋後
七十八世祖潮源字新河配孫氏全葬潛邑石門山江家垅
七十八世祖潮深舉人字九河葬上清石升河配蔡氏萬氏
七十九世祖樘邑庠生字會南配鄒氏合葬邑南沖有碑
七十九世祖桂舉人字秋南配胡氏葬邑南上青賀家山
七十九世祖模配梅氏合葬潛邑上馬石屋基後
七十九世祖晶宣庠生原名槿字玉沖葬陰山溝配胡氏
八十世祖文煥葬邑南上青廟口內河北生雞宕有碑
八十世祖濬哲配劉氏合葬邑南上青界有碑
八十世祖文諱配張氏合葬邑南上青莊園屋基下首
八十世祖文昆配方氏合葬邑南上莊園
八十世祖文朋配程氏合葬邑南上青土莊園
八十一世祖映正配金氏合葬邑南上青賀家山
【附注】
七十八世祖潮淙鄉飲賔字十河葬邑南上青小石升河配項氏葬潛邑郝家沖
七十九世祖檄邑庠生原中檯字賔名葬上莊園有碑配周氏葬潛邑北鄉黃泥畈皷兒墩
七十九世祖權邑庠生字我中葬磨石沖配楊氏葬倉下塆
七十九世祖標庠生字吾先配張氏合葬新田畈菱角塘山
七十九世祖楫邑庠生字群元葬田家沖配余氏
七十九世祖���欽選徐州守備字興之配項氏合葬林家園
七十九世祖格字湛虛配范氏合葬上青廖家山茶園
七十九世祖極庠生葬大步河配程氏葬青小石升河
七十九世祖檸字和中配項氏合葬黃泥畈河南大鋪屋基
八十世祖允徹廩生字元周配項氏葬下九河有碑配項
八十世祖允進廩生字盈之葬紗帽尖下配王氏
八十世祖允中字爾正配程氏合葬潛邑九河
八十世祖允亨邑庠生字乾叔葬下莊園配孫氏杜氏
八十世祖允爝字君佐配葉氏合葬洞光山師姑坪
八十世祖允吉邑庠生字詳甫葬倉下塆配黃氏童氏
八十世祖允祥葬倉下塆老屋白虎外甲山
八十世祖允魁葬潛邑團凸山嵐公墓前案內
八十世祖允昌副榜一名國柱字聖甫葬涼亭畈配王氏
八十世祖允洋邑庠生字碧潭配葉氏夫婦合葬中九河
八十世祖允重邑庠生字鍾斗配黃氏合葬廟口內
八十世祖允濬邑庠生字公會配吳氏合葬生基宕
八十世祖允淅邑庠生字公演配項氏與兄同塚俱有碑
八十世祖允江字宿海配陳氏合葬廖家山
八十世祖允漣字文生葬廖家山住宅左邊
八十世祖允炎庠生字白上配李氏
八十世祖允常字子晉葬邑南上春牛欄沖庄屋後配王氏
八十世祖允康字寧之葬老屋下手
八十世祖允文庠生字蔚也配孫氏
八十世祖允庠生字子建配項氏繼孫氏
八十世祖允恭字子牧配徐氏繼吳氏孫氏洪氏
八十世祖允嘉字子遇配周氏
八十世祖允愷字子元葬大步河配孫氏葬郝家沖 繼吳氏葬本邑南鄉小石升河
八十一世祖映奎字文燦葬下庄園荒田灣配胡氏
八十一世祖映良葬潛邑石門山江家垅
八十一世祖映���字連城葬潛邑下九河配和氏葬上庄園
八十一世祖映水字霞生葬白菒瓏配曹氏
八十一世祖映箕字南有葬母同處配孫氏繼李氏
八十一世祖映言兵亂遺落江家嘴遂居焉
八十一世祖映斌字金子葬龍鳳沖配王氏葬上陳家沖
八十一世祖映慧字頴徵葬倉下塆住宅左塋配余氏
八十一世祖映芳字秀徴葬倉下塆配鄭氏葬夫左塋
八十一世祖映參字魯徵葬倉下塆住宅左配蔡氏
八十一世祖映時字昌伯配李氏葬夫同處
八十一世祖映斗這惟垣葬涼亭坂老屋配程氏葬隆家沖
八十一世祖映婁字次魯配余氏夫婦合葬母墓右庶樊氏
八十一世祖映鯉字群識葬新田畈配程氏桂氏
八十一世祖映龍字雲濟葬涼亭畈塘頭後山上配吳氏
八十一世祖映鰲與兄同塚共向止
八十一世祖映張洋幼子紹字雲先配鄭氏合葬新田畈
八十一世祖映純字宇燦葬新義社
八十一世祖映清字又伯配鄭氏
八十一世祖映雪字又康配何氏
八十一世祖映孔字文先配何氏
八十一世祖映琛字淮獻配鄭氏
八十一世祖映球字在東配鄭氏
八十一世祖映璠庠生字樸淳葬大步河配王氏葬新田畈
八十一世祖映瑚太學生字夏珍配項氏
八十一世祖映瑤字昆友配程氏
八十一世祖映選兵亂無考
八十一世祖映奇兵亂無考
八十一世祖映張紹允江
八十二世祖開源字啟公號鹿泉葬上庄園配孫氏
八十一世祖恆源字缶公號石齋配張氏合葬上庄園
八十二世祖甲源字長公葬下莊園河東白菒樹宅旁配孫氏葬下莊園繼沈氏葬上莊園
八十二世祖彰源字湘一葬下莊園配王氏繼沋氏
八十二世廷源字獻公葬鷂兒坪蓮花地配鄭氏葬下莊園
八十二世祖鉅源字以介葬允進公塋右共塚向配陳氏
八十二世祖銓源字字選士配何氏葬上莊園麻園嘴
八十二世祖伯源字首千配彭氏
八十二世祖永源字漢三葬滾壩堰配王氏葬查家河
八十二世祖登源字漢如葬與祖妣童共塚共向
八十二世祖學源字紹三配葉氏葬倉下塆老屋右手
八十二世祖文源葬倉下塆老屋青龍外
八十二世祖武源字畧三葬倉下塆配劉氏葬倉下塆
八十二世祖仲源字紹宗葬配鄭氏鲍氏葬何家畈北单
八十二世祖振源字以圣葬新田凉亭坂配何氏葬青龍嘴
八十二世祖麟源字以贤配包氏
八十二世祖德源字以哲配程氏
八十二世祖本源字以衡配鄭氏合葬星聖甫公塚右
八十二世祖逢源字宜有配王氏继魯氏葬陷田冲
八十二世祖进源字登士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傳源字輝璽葬廟口有碑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錦源字妃織配彭氏合葬南鄉小河大坪
八十二世祖釣源字述僑配曹氏柯氏合葬新田畈廖家山
八十二世祖銘源字紹箴配王氏孟氏合葬新田畈
八十二世祖鎮源字未英葬程家冲住宅後配金氏
八十二世祖鉁原字若璋配楊氏葬西鄉繼劉氏潘氏
八十二世祖興源字才臣配項氏
八十二世祖開源字以臣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江源字爾達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漢源字倬雲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綬源字廣三配金氏
八十二世祖組源字織文配鄭氏
八十二世祖紱源字方來配張氏
八十二世祖紀源字會周配朱氏
八十二世祖紹源字克家配杜氏繼胡氏
八十二世祖綸源字霍書配王氏合葬本邑南鄉賀家山
八十二世祖靜庠生字條美葬掛車河項家畈配鄭氏周氏
八十二世祖紑源庠生庠名一字華逸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潔太學生字聚奎配蔡氏合葬東石門郎家沖
八十二世祖綿源字沛遠
八十二世祖則源字世模配張氏
八十二世祖道源字世安配蔡氏
八十二世祖灝太學生字繼武配王氏
八十二世祖陞太學生字聖安配唐氏繼彭氏又金氏
八十三世祖國仁國學生字端四配沈氏繼黃氏
八十三世祖國仕字豐貽號梅軒配孫氏七莊園繼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信田學生字瑞符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儀開源次子紹字淑士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俊國學生字秀儒配孫氏
八十三世祖國傑字倫英配胡氏張氏合葬下莊園
八十三世祖國傳國學生字輯五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純字紹周配江氏
八十三世祖國矩字有潔葬下莊園配蔡氏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任字台衡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偉字畏三配鄭氏葬下莊園
八十三世祖國佐字左仁配陳氏合葬允進公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佑字弼臣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仕仲遠配陳氏葬小右升河
八十三世祖國併字月杯配余氏葬新田畈鄧家垅
八十三世祖國任字孟才配杜氏
八十三世祖國□字玉三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國□字文璧配徐氏葬上莊園麻園嘴
八十三世祖國譽字位周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強這廷賛配孫氏
八十三世祖國省字廷相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玫字濟川配畢氏合葬霍邑東鄉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玤字瀛州葬霍邑南鄉濶灘河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課錦源幼子紹字注川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瑞學源次子紹字周義配彭氏
八十三世祖國璋字廷瑞配虞氏葬倉下塆老屋
八十三世祖國書字廷萬葬朱家
八十三世祖國狀字虎臣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武一名妙字锡文葬大升河
八十三世祖國崇一名虎字蔚文配彭氏
八十三世祖國龍字潛九葬配何氏葬夫同塚
八十三世祖國虎字若兒配方氏
八十三世祖國鳳原名豹字濟九配何氏
八十三世祖國富字晉鄉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貴字天爵配劉氏合葬上莊園劉家垅
八十三世祖國鼎字汝鼐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田葬關家坂
八十三世祖國四葬白徐塆
八十三世祖國榮字良佐配李氏合葬白虎嘴
八十三世祖國貞字吉士葬老屋後配熊氏
八十三世祖國儒字振遠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佩字彬士配曹氏
八十三世祖國璔原名瑞字志超配江氏繼鮑氏
八十三世祖國理字元佐配鄭氏繼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瑋葬新田畈河北茶葉塆
八十三世祖國譡字嘉謀配胡氏
八十三世祖國譽字間遠配程氏遷陜西鎮安縣
八十三世祖國綱字廷武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紀字馭南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紳字慕文配韓氏
八十三世祖國譁字如山配吳氏
八十三世祖國謙字良益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讓字周易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讓字周易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模字顯文配孫氏合葬本邑南鄉查家河
八十三世祖國議字廷賛配吳氏
八十三世祖國誦字廷耀配劉氏合葬南鄉小河大坪
八十三世祖國譜字世緒配王氏夫婦合葬新田畈廖家山
八十三世祖國諒字斌佐配江氏
八十三世祖國詩字廷佐葬新田畈倉下塆配陳氏
八十三世祖國諨字如佐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訊字賢佐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國誠鎮源次子紹字尊五葬新田畈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識字明高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談字明萬配孟氏
八十三世祖國譪字繩武配五氏合葬程家冲住宅後
八十三世祖國詳字相賢葬程家沖學堂垅有碑配徐氏
八十三世祖國國諭字天求配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誌字記芳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諏國學生字元長配江氏
八十三世祖國詔字天錫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誟字言則配朱氏
八十三世祖國���字靜臣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試字廷建配包氏
八十三世祖國詡葬新田畈住宅右邊井塆
八十三世祖國寵字豪士配項氏
八十三世祖國瑞字祥士配余氏
八十三世祖國敏字周賛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英字芳敏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敘字檢士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銓字榮藻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勳字凌標配韋氏
八十三世祖國倫字再梅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維字彌高配林氏
八十三世祖國益字其中配吳氏
八十三世祖國仕字良弼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式字儀臣配歐氏
八十三世祖國熙字愚勷配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道字迹賢配□氏
八十三世祖國熠字其羽配鄭氏繼劉氏
八十三世祖國燿字郁士配王氏繼余氏
八十三世祖國焯字熖昭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進字朝左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熊字漢昭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 字文昭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棟字楹若配項氏
八十三世祖國梁字屬西配楊氏繼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模字叔範配儲氏
八十三世祖選庠生字廷弼配儲氏繼吳氏
八十三世祖舉太學生字次瞻配李氏
八十三世祖泰太學生字松山配王氏繼張氏
八十三世祖上太學生字敦和配儲氏庶孫氏
八十三世祖源庠生字文藻配蔡氏
八十三世祖泌字獲田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滜字文光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勷庠生字廷獻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卓庠生字次超配儲氏繼項氏
八十三世祖濟字作舟配儲氏繼王氏庶江氏
八十三世祖芳字亭表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桐太學生字正交配王氏繼何氏又孫氏
八十三世祖淇字黑亭配唐氏
八十三世祖飛鵬字衣言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州太學生字廷英配何氏
八十三世祖梧太學生字扶南配儲氏繼王氏庶胡氏
八十三世祖鑑太學生字登雲配儲氏庶梁氏
八十三世祖淵字宗顏配陳氏繼劉氏
八十三世祖潢字學海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欽字全四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柱字棟村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相字弼材配金氏
八十三世祖國燦字容光配蔡氏
八十三世祖璿太學生字定邦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灃字東注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榮字廷祿配何氏
八十三世祖國侯字應天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儀字御天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值字雅南配陳氏
八十三世祖國珮字樂長配金氏
八十三世祖國伍字賡飏配王氏
八十三世祖國傛字作梅配張氏
八十三世祖國倯字作楫
八十三世祖國停這萬表
八十三世祖國侊字南交
八十三世祖國儀紹恆源
八十三世祖國傳殤
八十三世祖國蒲殤
八十三世祖國珠殤
八十三世祖國社字朝舉
八十三世祖國欲字明九
八十三世祖國課紹求源
八十四世祖瀚邑庠生字德昭號指峰配包氏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賢字克任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資字予懷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澄字履青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洙國學生字鏡川號蘭蘓配王氏蔣氏
八十四世祖朝泗國學生字卞南號岱峯配徐氏
八十四世祖朝漋國學生字會江號淮水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湘字雲階配儲氏繼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淳國學生紹國儀字宗唐號華山
八十四世祖朝洪字宗海號揚波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治字正南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法字維新號凌霄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璽字泰尊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式字邦憲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淳國學生國信三子紹號華山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棟邑庠生原名泓字雙池號墨浪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楨字西模配江氏葬下莊園繼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楹國學生字玷兩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棐字群華配胡氏
八十四世祖朝機字抒山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榳字漢冲配儲氏繼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鎮字思永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楷字式昭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桂字青巖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栻字惟亮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鰲邑庠生字扶青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柱字占左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朝權字宗政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松字超群配王氏繼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槐字晉封配江氏
八十四世祖朝杬字思回配吳氏葬朝松配王氏繼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材字萬宗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彬字青選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芝字潤華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蘭字永青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厚字廷重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榮邑庠生字仕俊號儕蘓配項氏
八十四世祖朝果字士健號浩雲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采字月山號松亭主人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棠邑庠生字依南號蘭谿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欽字廷賛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路字明賛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牌字元賛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書字璽榮葬國併配余氏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樂字則榮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元字聖榮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相字廷勳葬莊園梨樹塝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宗葬上莊園麻園嘴止
八十四世祖朝明字廷秀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谷字廷魁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柱字□□配沈氏
八十四世祖朝賞字時彥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神字坤南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稿字□□配彭氏
八十四世祖朝衛字中扶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律字法嚴紹國珍
八十四世祖朝德字孔惠配焦氏
八十四世祖朝貴字榮朝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縣字正冠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多字濟廷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移字選廷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雲字奎一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聘字召南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相字相五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言字懷三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與字西憲配王氏白虎嘴
八十四世祖朝朋字次西配程氏葬新田涼亭坂
八十四世祖朝年字國正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孝字華三葬涼亭坂河北老屋後
八十四世祖朝祚字元臣葬涼亭坂配楊氏葬管駕渡
八十四世祖朝輝字元章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光字元相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爵字王可止
八十四世祖朝望字建邦葬
八十四世祖朝進字憲文配杜氏
八十四世祖朝喻字在城葬朝望同塚止
八十四世祖朝能字磊邦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重字在玉配韓氏
八十四世祖朝守字秩廷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官字賛廷葬小石升河研盤塆
八十四世祖朝章字燦文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煥字兩文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煉字雨經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灴字燦然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典字帝書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熾字克昌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烔字獻書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旌字立萬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旂字立云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旋字士虁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旅字萬清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尤字長清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斾字佐清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旔字右清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祚字彩南配黃氏
八十四世祖朝祈字秉南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正字廣南配熊氏
八十四世祖朝社字定遠配韓氏
八十四世祖朝禧原名禮字定乾配戚氏
八十四世祖朝祖字定祥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禐原名元字定安號雲峰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祿字汝南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福字汝梅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裕字汝占配彭氏
八十四世祖朝祐字公達配李氏葬三塆冲繼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補字公彩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袚字懷清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寶字鳳階配項氏
八十四世祖朝宦字玉階葬竹山縣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客字升階葬廖家山住宅右邊
八十四世祖朝定字進文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安字滄海配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密字龍早配洪氏
八十四世祖朝宜字明早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寰字先早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寅字相九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宓字相元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寧字永康葬祖妣右塋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富字永泰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朝題字掄魁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頒這德宣配項氏
八十四世祖朝瑞字蘭階與父仝塚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珌字禹階配周氏
八十四世祖朝暄字華宇配江氏繼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旬字德配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春字華照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 字德清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暎字華清配江氏
八十四世祖朝曜字華明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時字德風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晧字德化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昊字德參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曉國學生字華東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旵這華林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曨字普照配項氏
八十四世祖朝暹字光照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晳字玉照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明字朗照配韓氏
八十四世祖朝暚字拔群配周氏
八十四世祖朝晙字東海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曈字南海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智字明洲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唐字元書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盛字萬青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端字孟飛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瑞字孟彩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順字孟先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宁字慶元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五字保元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浩字合章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淳字見龍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泮字思樂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清太學生字萬九配王氏繼邵氏
八十四世祖朝範字騰九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筞字簡書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笏字搢挺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玕字羣選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琰字縉紳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增字錦章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堂字士煌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秀太學生字鳳舉配王氏繼王氏程氏曾氏
八十四世祖靖字襄陵配項氏繼黃氏
八十四世祖德字應侯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軒字燦兩配杜氏
八十四世祖章字舜堂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潭太學生字立夫配鄭氏繼徐氏
八十四世祖鎬字慕韓配儲氏繼謝氏
八十四世祖澍字注川配鄭氏繼王氏
八十四世祖津字在川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宏鼎字務滋配李氏
八十四世祖洛字有年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濤字皖江配王氏庶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振庠生字逄年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璜字舒堂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玉字東川配金氏
八十四世祖朝會字同曙配張氏
八十四世祖朝京字逄春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陽字秀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步越增生字臨川配唐氏繼儲氏
八十四世祖步堂字會川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步青字翠含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步堦字環中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河清字配江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連吉字慶夫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徤字嘉會配何氏繼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桓字金池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敬字信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碩字階青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扆字詒穀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璣字介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瑛字金波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培字西園配何氏繼朱氏
八十四世祖運字南池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寧字錫九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琬字任夫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鴻字恆夫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琳字韞川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瑯字碧崖配王氏繼王氏
八十四世祖大勳字勁夫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大經字千尺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冕字脫頴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聘字東溪配何氏
八十四世祖朝浙字錢江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麗字奇北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澤字廷廣
八十四世祖朝搬字倫賛
八十四世祖朝攀字榮賛
八十四世祖朝等字文賛
八十四世祖朝柱字士均
八十四世祖朝臣字士扶
八十四世祖朝選字士榮
八十四世祖朝愉遷陜西
八十四世祖朝稿配彭氏
八十四世祖朝待字聘臨
八十四世祖朝律瑞次子紹
八十四世祖朝賁字明德
八十四世祖朝雙字明廷
八十四世祖朝戶字奎英
八十四世祖朝爵字王可
八十四世祖朝奉字玉明
八十四世祖朝賢字玉萬
八十四世祖朝炘字景炎
八十四世祖朝烑字周書
八十四世祖朝熏字又書
八十四世祖朝煋字在書
八十四世祖朝炯字廷書
八十四世祖朝方字士貴
八十四世祖朝旃字立群
八十四世祖朝褚字汝祥
八十四世祖朝宣配魯氏
八十四世祖朝字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宮配鄭氏
八十四世祖朝完字相臣
八十四世祖朝寗字相林
八十四世祖朝順字德宏
八十四世祖朝須字虛左
八十四世祖朝班字瑞玉
八十四世祖朝璉字帝玉
八十四世祖朝瑚字金玉
八十四世祖朝現字龍玉
八十四世祖朝玩字尚玉
八十四世祖朝珍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衡字載昂
八十四世祖朝嚞字時傑
八十五世祖顯昶字永浦配包氏
八十五世祖顯晃字旭浦配何氏
八十五世祖顯昇字曉詹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暹字旭初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暘字輪曕號碧池配鮑氏
八十五世祖顯觀字林翠號西池配江氏
八十五世祖顯邦字志顏號竹軒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芳字蒂沽號風月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芹字薄采號齊眉配李氏
八十五世祖顯玟字□□配徐氏
八十五世祖顯玢字耀文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珖字玉采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琋字煥采配蔣氏
八十五世祖顯琩字呈光配徐氏
八十五世祖顯琸字立吾配聞氏
八十五世祖顯璋字煥若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煇字欽堯配杜氏
八十五世祖顯煌字容光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燨字瞻原配李氏
八十五世祖顯忠字霖沾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化字雨蒼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發字綏九配潘氏
八十五世祖顯明字鵬飛配吳氏
八十五世祖顯照字黎光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相字英輔號鳴鹿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焵字金鑄號濟生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炤字熒臺號望生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琳字禹崇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珮字潛滋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綱字在彤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綸號飛龍配江氏
八十五世祖顯綍字翊黼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緒字治綂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綵字蘭翠配江氏
八十五世祖顯紀字騰翠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綏字芳翠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晅字道隆配杜氏
八十五世祖顯暉字滜晉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曨字初白配聞氏
八十五世祖顯晍字東賜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暤字翠郊配項氏
八十五世祖顯昭字榮光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昕字麗蒼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曦字榮表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暲字皜曝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顯皓字翠崗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猷邑庠生字軍霞號籌中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琮字鎮方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瑾字在中配戴氏
八十五世祖顯理字易簡配范氏
八十五世祖顯珍字席聘配杜氏
八十五世祖顯珽字搢伸號慕姚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瑤字容佩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珸字碧玉配徐氏
八十五世祖顯珩字上冠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璜字禮北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璨字明斗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琿字璨斗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瑋字珮璉配楊氏
八十五世祖顯璉字龍光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譽字汗彩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翼字南翠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耀字名翠配金氏
八十五世祖顯藻一名顯揚字之鵬號眉舒配胡氏
八十五世祖顯英字堦梧配項氏
八十五世祖顯蓮字蓬搖配沈氏
八十五世祖顯芬字翼剛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菼字邁倫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莘字之屏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隆字海萬配李氏
八十五世祖顯益字盛萬配鄭氏葬九河小龍塆繼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昭字百萬配程氏
八十五世祖顯苠字處中配項氏
八十五世祖顯招字士友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析字士羽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搖字佳榮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拔字其萃配戚氏
八十五世祖顯振字金聲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播字聲美配楊氏
八十五世祖顯攀字步月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承字丕烈配劉氏
八十五世祖顯擘字冠第配丁氏
八十五世祖顯拔字以道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擇字善從配何氏
八十五世祖顯鵬字萬裡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勝字凱旋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期字承鼎配周氏
八十五世祖顯貴字縉紳配韓氏
八十五世祖顯明字端木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明字見明配項氏
八十五世祖顯義字敘五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智字繩武配孫氏
八十五世祖顯仁字登五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宗字念修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宇字全修配楊氏
八十五世祖泗字連洙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國靖次子紹
八十五世祖和字竹猗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祖字斯盛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灼字瑤圃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彭齡字彥祖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延齡字秉鈞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應昌庠生字鳴岐十二歲入泮
八十五世祖顯達字效蓮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庸字懿修配程氏
八十五世祖上觀字文御配金氏
八十五世祖顯璐字象周
八十五世祖顯道字秉彝
八十五世祖顯鳳字鳴岐
八十五世祖顯時字運昌
八十五世祖顯玳字珩蒼
八十五世祖顯組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綬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紃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曞字昭臨
八十五世祖顯琦字羽豐
八十五世祖顯球字席東
八十五世祖顯琅字在西
八十五世祖顯玕字上珍
八十五世祖顯爭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懼配郎氏
八十五世祖顯聲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高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登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羽字元翠
八十五世祖顯習字傅翠
八十五世祖顯���字皓翠
八十五世祖顯翢字葆翠
八十五世祖顯翽字鳳翠
八十五世祖顯葆字葆光
八十五世祖顯莊字耿光
八十五世祖顯烈配鄭氏
八十五世祖顯忠配俞氏
八十五世祖顯樂字漣川
八十五世祖顯名字添籌
八十五世祖顯尊字榮萬
八十五世祖顯文字德萬
八十五世祖顯新字翠
八十五世祖顯揚字士表
八十五世祖顯提字屋綱
八十五世祖顯揭字舉常
八十五世祖顯捷字魁連
八十五世祖顯搆字新
八十五世祖顯揮配丁氏
八十五世祖顯操字光冊
八十五世祖顯麗配張氏
八十五世祖顯邰字相郊
八十五世祖顯都字相卿
八十五世祖顯貞字安美
八十五世祖顯賦字榮美
八十五世祖顯贊字清美
八十五世祖顯國紹秀
八十五世祖顯親字羣標
八十五世祖顯耀字光前
八十六世祖祖鼎字震霆配聞氏
八十六世祖祖璿字政齋配王氏
八十六世祖祖璞字學制配儲氏
八十六世祖祖珧字群斐配方氏
八十六世祖祖從字惋桃配張氏
八十六世祖祖述字憲章
八十六世祖祖鼑字隆綱
八十六世祖祖培字燕翼
八十六世祖祖張字林甫
八十六世祖祖弼字君甫
八十六世祖祖貽字培元
八十六世祖祖瑋字文炳
八十六世祖祖琦字寶光
八十六世祖祖珌字普貢
八十六世祖祖瑲字聲鸞
八十六世祖祖㻂字邁奇
八十六世祖祖玠字容貴
八十六世祖祖珍字泮藻
八十六世祖祖珩字侯
八十六世祖祖德字承懿
八十六世祖祖徵字以信
八十六世祖祖穎字待聘
八十六世祖祖美配桂氏
八十六世祖祖穩配方氏
八十六世祖祖興配徐氏
八十六世祖祖僖字保待
八十六世祖祖璇字衡玉
【附注】
七十七世祖峕葬棗樹壠配李氏苗竹園葉氏陶氏葬廟口七十八世祖潮溢葬新田畈配金氏葬郝家冲口
七十八世祖潮演配王氏合葬帋蓬前
七十八世祖潮洙葬廟口內配賀氏葬大花坪
七十八世祖潮淥葬兄演同處
七十九世祖梯字思車葬小石升河配周氏葬賀家山
八十世祖允亮葬潛邑壬丙向止
八十世祖允光字去楊配李氏合葬大石升河
八十世祖允貴字振遠葬洞光山配曹氏葬洞光山
八十世祖允星字永士葬陷田冲屋後配劉氏繼張氏
八十一世祖映霞字雲若配金氏合葬高祖告公同處
八十一世祖映軫字若海配邵氏合葬畈下賀家山
八十一世祖映心葬劉家壠
八十一世祖映哲字孔若葬小石升河配李氏葬洞光山
八十二世祖求源原名祈字以政葬大石升河止
八十二世祖懷源字以明葬兄仝處配劉氏
八十二世祖巨源字汝順葬石家塆配曹氏止
八十二世字汝臣葬黃士凸配高氏葬大石升河坪
八十二世條源原名佳字以忠配葉氏葬湖北竹山縣寶峰
八十二世祖佩源字以敬葬父同處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璽字產士配鮑氏
八十三世祖國珠字漢章配崔氏
八十三世祖國一名子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秦字尊達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具字尊三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瑞字明山配劉氏
八十四世祖朝清字坤山配楊氏
八十四世祖朝乾字雲山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譜字思榮配晏氏
八十四世祖朝諱一名長字思貴
八十四世祖朝端一名寅字思遠配王氏
仲才公下七十七世諱嵩至八十六世圖
【附注】
七十七世祖嵩邑庠生葬新田配陶氏葬學堂塆
七十八世祖潮濟字碧川配湯氏合葬牛欄冲
七十九世祖栺字雙源葬萬榮配程氏葬新田下莊園
七十九世祖耘配孫氏合葬牛欄冲
七十九世祖术字愛源葬牛欄冲配孫氏葬陶家嶺
七十九世祖架配程氏合葬梨樹塝
八十世允科字元甫葬牛欄冲配程氏黃氏胡氏葬新田畈
八十世祖允涇配劉氏合葬牛欄冲
八十世祖允郁字文甫葬牛欄冲配張氏
八十世祖允邦配曹氏合葬牛欄冲
八十世祖 允繼迁徽州
八十一世祖映昇字旭之葬新田徐家塆配劉氏葬廖家
八十一世祖映晨字白吉葬陶家嶺配王氏
八十一世祖映坤字象乾葬萬榮墳右配曹氏葬牛欄沖
八十一世祖映祥葬徐家塆配張氏
八十一世祖映海字啟之
八十二世祖有源字自公葬牛欄沖配胡氏葬徐家塆
八十二世祖準源字以則配程氏合葬陶家嶺屋後
八十二世祖起源字如恆葬廟口內嵩墳右配余氏葬墳左
八十二世祖佑源字以仁配鮑氏繼劉氏
八十二世祖麒源字以麟配周氏又桑氏俱葬陶家嶺
八十二世祖位源字列三葬廖家山配陳氏葬牛欄沖
八十三世祖國紅字武周葬潛邑九河配鄭氏
八十三世祖國子字明周葬廖家山程妣同塚同向配倪氏
八十三世祖國羅字廷柱葬附父塚配唐氏
八十三世祖國紛字明遠配程氏
八十三世祖國維葬陶家嶺
八十三世祖國緒字繡五配谷氏
八十三世祖國綂字聘五配方氏
八十三世祖國納字皖注配虞氏俱葬父塚旁
八十三世祖國約出紹周士
八十三世祖國緦字文秀配唐氏
八十三世祖國纔字紹遠葬梨樹塝屋後配曹氏
八十三世祖國緋字文遠葬纔同塚配徐氏
八三世世祖國子紹進源
八三世世祖國練字平五
八十四世祖朝則字克勤配歐氏
八十四世祖朝判字克儉配管氏
八十四世祖朝列字克從配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昇字祥瑞配謝氏
八十四世祖朝字祥信配葉氏
八十四世祖朝是字祥配朱氏
八十四世祖朝品字祥佑配孫氏
八十四世祖朝晶字祥榮配虞氏
八十四世祖朝星字祥倫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戥字祥玉配江氏
八十四世祖朝利字邦佐配虞氏
八十四世祖朝剛字亮彩配沈氏
八十四世祖朝博字言士葬張家嘴配曹氏
八十四世祖朝試字景元配唐氏
八十四世祖朝臘字德元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光字復榮配許氏
八十四世祖朝亮字聖榮配余氏
八十四世祖朝彩字貴榮配鮑氏
八十四世祖朝貴字倫義配程氏
八十四世祖朝棟字有年
八十四世祖朝七字有義
八十五世祖顯青則四子紹
八十五世祖顯享字東山配宋氏
八十五世祖顯榜字去鏊配翟氏
八十五世祖顯長字南山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幅字雲山配陳氏
八十五世祖顯開字龍山配王氏
八十五世祖顯順字雲龍
八十五世祖顯青紹朝判
八十五世祖顯進字金堂
八十五世祖顯學字鳳堂
八十五世祖顯快字惟高
八十五世祖顯府字惟其
八十五世祖顯崐字翠山
八十五世祖顯崙字華山
八十五世祖顯搬字恆山
八十五世祖顯元配陳氏
八十五世祖顯滕遷懷安
八十五世祖顯牽字懷仲
八十五世祖顯帷字雲海
八十五世祖顯□字雲和
八十五世祖顯帛字雲江
八十五世祖顯說字金山
八十五世祖顯秦字鳳山
八十五世祖顯綂字金千
八十六世祖祖甲字魁元
八十六世祖祖旬字群極
八十六世祖祖申字君達
德旻公下七十六世諱重現分遷粉壁嶺至八十五世圖 凡一圖
【附注】
七十六世重現粉壁嶺始祖葬河塆配袁氏許氏合葬河塝
七十七世祖潮慶配王氏合葬河塆繼嚴氏許氏魏氏
七十八世祖啟适配何氏葬有碑
七十九世祖永寧字心見葬粉壁嶺配儲氏陳氏方氏
八十世祖遠憲字爾章葬粉壁嶺配余氏葬捲硚老屋後
八十一世祖道達字天和附墓父塚配王氏葬捲硚老屋後
八十二世德侔字習文葬捲硚老屋配金氏余氏葬粉壁嶺
八十三世祖國宜字時措配儲氏合葬附父塚
八十三世祖國立字時舉配陳氏繼金氏
八十四世祖朝木葬粉壁嶺有碑
八十四世祖朝萬字大海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進紫字大淙配儲氏
八十四世祖朝玉字江一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碧字龍山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珍字賜黃配方氏
八十四世祖朝珠字鳳川配陳氏
八十四世祖朝璠字隱川配王氏
八十四世祖朝璵字耀川配吳氏
八十四世祖朝班字濟川
八十四世祖朝琦字鸞川
八十五世祖顯白字洪章配儲氏
八十五世祖顯學字知命配葉氏
八十五世祖顯田字程果
八十五世祖顯智字正觀
八十五世祖顯義字真祥
六十七代
小三,又名祖三,和公幼子也。生徽州婺源大畈,元順帝時與兄小一、小二偕客於桐城縣。嗣是小一留桐為桐始祖,小二遷懷寧縣為懷寧始祖。自桐遷潛山縣為潛始祖,初居潛邑堯年鄉沙滃澗社之鐵鎖塘,遭紅巾賊亂,轉遷東門朝天坊馬院社,娶婺源蔡氏,合葬高營壩下乾巽向。萬歷甲寅,九世孫勝志立碑。順治庚寅梁鎮建演武場,平塚去碑,族人訴之官,將場移於東郭,壬辰三月十七日復塚安碑,仍綿其祀。
七十代
思義,德銘次子,繼宗崇儒重道,好善樂施。正綂七年歲大飢,輸穀五千石助賬表義民,賜建旌義坊於所居之馬院社。歲久坊頹,萬曆壬寅五世孫騰志重脩,崇正乙亥二月初二遭宼焚毀。今為營基事載郡邑志,明英宗賜義坊勅。
皇帝詔曰:直隸安慶府潛山縣汪思義,國家施仁,養民為本,爾能出備租穀五千石用助賑濟,有司以聞,朕用嘉之。今特勅賜獎諭,勞以羊酒,旌為義士,盡免本戶雜泒差役。尚永中蹈忠貞表勵鄉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勅。
正綂八年二月二十日
七十八代
潮,淙嵐幼子,字十河,鄉飲嘉賓,豪俠好義喜施與樂周恤。明萬曆二十七年,邑大飢,公輸廩粟賬之,存活甚夥。後數月雲霧頓合,倉廩充盈,閭里爭相趨視,天之所以報施善人何如也,迄今百餘年,猶傳頌不衰云。
橦,潮淙三子附葬庶祖妣王氏墓,共塚共碑,癸酉譜載:潮淙八子,無橦,今考邑南上青大學下首有橦墓並碑。碑載季男汪橦、潮淙親立字棣。又考嵐公墓碑,載孝孫權後有橦無標,則橦係潮淙三子,或因幼喪無嗣,故未入泒,兵火之餘,遂遺焉,爰補之。
七十九代
杰。
杰 公 傳
古今最易朽者爵祿,終不朽者德義。然非表而彰之,則達士之異於恆流者不著。如汪公興之諱杰者,學窮經史,識冠群儒,理學中矯矯傑出者也。善騎射,膂力過人。明末禦亂,勅授徐州守備,一時賢士大夫羨其武備與其文章,爭相訂交。令嗣六,才學兼優,巳四露頭角。孫曾輩魁梧奇偉,磊落不羣。敬非發源之遠,培植之深,何以得此子也。齒危髪禿,久廢硯田,無能揄掦于萬一。第見公之裔,聞公之德業,可流芳徽于奕世也。爰述數言,以紀其大畧云。
康熙癸酉年孟夏月
六安徐州致覺拜撰
赞 曰
惟公之文韜武略兮,知能應變勇足持艱。赫威鎮乎徐州兮,卓卓秀毓乎名山。(新田比障有名山寨)友兄弟而式好八人兮,披詩書而閑戶。青氊應有會心於風月兮,豈無樂事於林泉。未幾天子求良將於舊族兮,於焉使者下御詔於新田。乃捧命之欽徵兮,遂彈冠而訴然昂昂焉。拋卷而行匡濟之素志兮,烈烈焉執銳而擅守備之重權。步代嫻訓乎六七兮,英雄總攝乎百千。維朝賔之故事兮,盡倉廩以濟乎時顛。想惠德得天心兮,鍾羣英而獨賢。而今百有餘歲兮,共景仰於從前。未能身親其勳烈兮,不勝凴虛以留連。山終古其蒼蒼兮,水長逝其潺潺。後有親於斯文兮,庶髣髴我公於萬年。
八十二代開源公德配孫孺人傳
外祖母孫孺人,舒邑之佑公之次女,溫惠淑慎其天性也。而人事特奇,少失瞻依,暨歸外祖父鹿泉公,翁姑未之逮事也。維時相夫子,黽勉同心,紡燈績月,未嘗告勞。提甕出汲,脩行婦道,古所稱淑媛不是過也。日者外祖遘疾,勢甚危急,醫者莫知所措,乃虔祝禱於天於祖。引刀刲其股,肉血涔涔,滴困而復甦,家人未之知也。忍痛怡聲,和藥以進,病如脫焉。嗣是聞雞戒旦,琴瑟靜好,歷有年所。無何翁病復作,彌畱之際,顧謂母曰:“吾大分將有限也。予三歲失怙,既無母依。每思古人希文令伯不禁涕泗橫流,艱艱萬狀,曷堪枚舉。所恃以芃芃左右者,惟季弟石齋一人,而中道溘逝,遺孀媳張,其何以盡餘生,汝舉丈夫子四人,唯長己受室,餘俱幼弱,何能異其成立,汝胥善撫之。”囑畢而逝。母于是呼天號慟,稱未亡人,以石齋公之不祀也。命舅氏儀為之後而督以常,則儀事母敬供脩脯,病則奉藥湯,朝夕無間焉。母茹蘗欽氷,事無鉅細必躬操之。怡怡一堂白首而田荊不分,訓諸舅父以義方,延師課藝。庸玉於成者,靡不備至。越有年,儀公即世,張母撫兩孫曰:“璽日式者亦先後繼逝。舅(諱仁、仕、信)公又皆以中年謝,母衰毀骨立,幾不自存,行自傷矣。又傷石齋公之乏嗣也”。詔諸孫曰:“汝祖同父兄弟兩人,伯道無兒,莫敖餒而古今同,慨其以孫淳嗣之。延祀事於不替,是汝祖之志也。予他日可相見於九京矣”。呜呼!人事奇,而母之血性尤奇,案舉齊眉,剝膚毀體,精誠至矣。慈分烏鳥,繼子承孫,仁孝周矣;艱老永錫,壽享九齡有八,春秋高矣。自舅父以迄於今,碧藻騰波,黌宮煥彩,後先輝映,家道盈盈,豐宜日中,大德者必有大福。亶其然乎?其與古之淑媛不少遜也。予小子往來門下,熟於耳目者有年。特表其大者薰沭為傳,以俟採風者取擇焉。
乾隆甲午歲季冬 上浣之吉
外孫 廩生 王經之 拜譔
八十二代甲源公贊
先生何許人也,貌端氣壯,言論超羣。交遊無媚態,居己惟率真。常廣交乎賢哲,最愛士而憐貧。排難解紛,寵辱不惊。白日當天,可照其心。洵乎行高如山之峋,品潔如水之淪。宜為聖朝推重,詔錫蒲輪。乃泉石以自樂,終身不染一塵。三鳳繼起,堂搆聿新。福駸駸其未艾,孫繩繩其若麟。廷源映璧,幼子字獻公,一字位列,好學善詩,得句即書,吟滿室中,葢襟懷磊落人也。年二十八寢疾,易簀時強意憑榻,遺屬教子,觀者莫不下淚,月餘而歿。配鄭氏。
潛山縣人 貢生 馬高鵬
八十二代錦源公贊
汪公錦源,賦質頎然。直本於性,真率其天。喜靜厭躁,多方少圓。棄煩囂之風土,購幽邃之林泉。廉貞自矢,于豕為緣。持家戒侈,涉世有權。正直必親,雖沒齒而樂為友善;傾邪必醜,即片刻而恥與周旋。故端方者年嘉其尊重,而狡狙者每目為拘牽。五丈夫子,奉教維嚴,至今後昆林立,或耕或讀。要行芳志潔,無黨而無偏。是可想貽謀之善,佑啟之賢。
紑源德配王孺人孝行紀畧
王孺人者,汪君莘逸德配也。出自右族,內則夙嫻,及歸莘老,小窓佐讀,相敬如賔,莘老昆季者五,遵父樸淳公庭訓,敦詩說禮,怡怡一堂。孺人亦肅肅雍雍,與諸姊姒相和協,孝養堂上兩尊人。姑王孺人寢疾危,百藥不效,舉家皆計無所出。孺人乃於夜半禱天,刳股肉和羹進之,姑食之而疾頓愈。翌日召眾子婦至榻前曰:“吾夜夢神人曰,爾大數己盡,上帝感爾新婦王氏孝思,特增以二紀,爾疾自此瘳矣。”因顧謂孺人曰:“吾昨所食者果何物乎?”孺人泣無語,姑亦默喻而泣,姊姒徐察之而得其寔,皆為之感嘆不己焉。自是姑得康寧越二十餘年,後卒。孺人亦室家和平,琴瑟靜好,連舉丈夫子七,皆秀穎不凡,而為青雲之器。長君廷獻、仲君次超,己並採泮水之芹,行將搏扶搖而上之矣。天之所以祚孺人者,不且如川之方至耶。予雖以道之雲遠第神交乎。莘老未及登華堂而聞環佩之聲,而予弟霖若,既陳生思成、謝生景文,相繼為潭府西賔。歸與予言其事者,彼此如出一口。予故深信其事之為真也。然非孺人孝思之誠積於平日,則雖有此一事,其遂足以感天地、動神明,為乃姑延其年、為乃身介其福也哉?是又不可以不知也。赞曰:
唐氏升堂以乳姑,盧氏冒刄以衛姑,王氏割股以救姑,其前後古今鼎立而為三者乎!唐、盧二氏往矣,王氏則福履緩之而偕老乎,君子惟天眷德,其必長畱此孝婦以為巾幗之楷模乎!
乾隆甲子年 三月 吉旦
潛陽姻弟橊村葉叢拜譔
八十三代芳德配王孺人傳
王孺人者,汪公亭表德配也。公父莘逸公以學行起家,生子七,皆克負荷。公行四,折節讀書以銳進遘疾。孺人憂舅姑失養,兩刲股肉,和藥以進。識者謂與伊姑王太君之救姑者,殆後先輝映焉。年念餘,公竟以書僻歿。孺人哀毀骨立,強畱人間世孝養高堂,義方訓後,閱數十年渾如一日。一峰子曰:盛名之下,殊難繼哉。吾適霍霍古名區也,都人士僉稱,孝婦王氏刲股以盡孝,其子婦王氏刲股以全孝。韓子曰:“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所謂二難并者,其是之謂乎?
清乾隆甲午年四月吉旦
潛陽眷弟 張必刚 拜譔
八十四代朝堂德配楊孺人傳
孺人楊姓,南衡望族也。少沉靜,寡言笑,年十八適汪子士煌。士煌幼孤,種學績文。甫弱冠,曰賫志以歿。方其將易簀也,謂孺人曰:吾失怙恃,鮮兄弟,幸汝身懷六甲,若生男是吾與汝猶有後也。雖然,汝則難矣。諺云:慷慨捐軀易,從容就義難。汝為其易者歟,抑為其難者歟?孺人鳴咽不能答,惟相對泣下,倐忽永訣。
弥月生子曰連洙。孺人由是稱未亡人,紡燈績月,以養教致於成立,閱今三十年矣。此三十年中,備極艱辛。有以慰士煌于地下矣。連洙純孝謹厚,被服不求鮮美,交遊務求真寔。丈夫子三人,慇懃課讀,欲繼詩書一脈,而其所以自處者,淡泊寡欲,不趨勢利,以故族黨咸稱“願愨之士”,雖其天性使然,然非盡荻之教,烏能致此?則甚矣,孺人之不可及也,吾友蕙圃丁子閱予傳而贊之。其畧曰:
十八為新婦,廿一苦孀居。勉稱未亡人,畱喘撫兒孤。閱今三十載,矢節終不踰。一朝捐軀死,較此易何如。又曰:衡山石並堅,衡泉清自如。芳名如可滅,石爛泉亦枯。
乾隆巳丑年六月吉旦
皖潛 陳昌平 拜譔
绒公下七十世讳雲分迁晏塘上畈楼下至七十三世图
七十代雲池州晏塘始祖。
七十三代裕贵池长山浯村始祖,娶胡氏。
佛教|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六
转载来源于:百度文库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六
《禅林僧宝传》三十卷 宋释惠洪撰
简称《僧宝传》。《晁志》衢本著录传记类,袁本及陈氏、《通考》均著录释氏类。清《四库》著录惠洪书,此书及《林间录》入释氏,《冷斋夜话》入杂家,《石门文字禅》入别集,又有《天厨禁臠》,附诗文评存目。
惠洪生平
惠洪又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事迹见《文字禅》二十四寂音自序,及祖绣撰《僧宝正续传》卷二。江西人,与黄山谷善,又习其乡欧阳.王、曾诸公之绪,故虽出家,而才名籍甚。惟性粗率,往往轻於立论,故生平毁誉参半。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云:“洪本筠州高安人,尝为县小吏,黄山谷喜其聪慧,教令读书为浮屠,其後海内推为名僧。韩驹作《寂音尊者塔铭》,即其人也。”
此外如叶梦得《避暑录话》,胡仔《渔隐丛话》,吴曾《能改斋漫绿》、陈善《捫虫新话》,俞文豹《吹剑外录》等,对之均有微词,胡、吴二家斥其缪妄,尤不止一次。然惠洪要为伉爽有才气,聪明绝世,同时僧中无两也。其居平评诗之语最多,以非本题,不具论,论其评史,为举一例,亦足见其立论之大略。
《宋僧传》十八《唐泗州僧伽传》云:“葱岭北何国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详何国在碎叶东北,是碎叶附庸耳。”洪撰《冷斋夜话》九,乃力斥其说,谓:“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间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李邕遂以梦为真,真痴绝也。赞宁以其传编入僧史,又从而解之,此又梦中说梦,可掩卷一笑。”
夫洪去僧伽五百年,何由知僧伽之“何国”非国名,不过偶尔触机,觉何为代名耳。羌无故实,以理想为故实,作一假设,未为不可,乃过甚其词,至诋前贤为梦中说梦,既自暴其不学,复自暴其寡养,其憎兹多口固宜。《东坡志林》二尝注意及此,曰:“泗州大圣《僧伽传》云:‘和尚何国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从来,故云不知何国人。近读隋史《西域传》,乃有何国”云云。岂特隋史,《通典》并载其武德.贞观中皆曾遣使来贡也。则僧伽之为何国人,有何可笑乎?惜东坡知之,而洪未之知也。
《晁志》别集类著录洪《筠溪集》,云:“洪著书数万言,如《林间录》、《僧宝传》、《冷斋夜话》之类,皆行於世,然多夸诞,人莫之信。”夫评诗,人不之信,其害小,作史人不之信,则可信者亦将为不可信者所累,岂不与作史初心相背哉!
祖琇为洪乡人,对洪时致不满,然其为洪传赞,独深恕之,曰:“觉范少归释氏,长而博极群书。观其发挥经论,光
辅丛林,孜孜焉手不停缀,而言满天下。及陷於难,著缝掖,出九死而仅生,垂二十年,重削发,无一辞叛佛而改图,此其为贤者也。”是真平情之论矣。
洪卒於建炎二年,年五十八。《冷斋夜话》九有绍兴初曾子宣在西府纪事,曾布卒於大观元年,此绍兴当是绍圣,《四库》本《夜话》未加订正也。
《僧宝传》之体制及得失
《僧宝传》为传记体,然舆以前僧传不同,以前僧传,统括十科,此则专详禅者。又与《灯录》不同,《灯录》详载语言,此则兼载行事。然同载行事,其文体又有不同,一则类聚众文,裁剪而成传,其作用为物理的;一则熔化众说,陶铸以成文,其作用为化学的。二者优劣,诚未易言,然洪则主张後说者也。
《文字禅》二十五有《题修僧史》一首云:“僧史自惠皎、道宣、赞宁而下,皆与《史记》、《两汉》、《南北史》、《唐传》大异,其文杂烦重,如尸婚斗讼按检,昔尝憎之,欲整齐使成一体之文,依仿史传,立以赞词,使学者临传致赞词,见古人妙处,不亦佳乎!於是仍其所科,促十四卷为十二卷。”
所谓僧史,未指何书,以卷数推之,当为《皎传》。十四卷促为十二卷,所促几何,何必多此一举。且一代有一代之文体,若以宋人之文,施之六朝,是犹饰古人以今服,岂非滑稽之甚。幸而其书不传,即传亦未必足观也。惟撰近代僧传则不然,尽可以近代文体行之,《僧宝传》其尝试成功者也。
《文字禅》二十六有《僧宝传》题词十二首,皆洪书成时,诸禅人抄写诵读,请洪题记者也。其第一首有曰:“禅者精於道,身世两忘,未尝从事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於讲师之手。道宣精於律,而文词非其所长,作禅者传,如户婚按检;赞宁博於学,然其识暗,又聚众碣之文为传,故其书非一体,予甚悼惜之。”
所谓一体者,即熔众说以成文,此文家之法也;所谓聚众碣之文为传者,此史家之法也。二者不同道,洪既以文家之法成书,故其书琅琅可诵。
其第三首有曰:“予初游吴,读赞宁僧史,怪不作云门传,有耆年曰:尝闻吴中老师言,尚及见宁,以云门非讲学,故删之。又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断碣,曰‘耽章号本寂禅师’。於是喟然念云门不得作传,曹山名亦失真,始有撰叙之意。”
今《僧宝传》既托始於曹山、云门,运用其崭新史料,凡得八十一人。然曹山名耽章,前此未闻,後亦无人信用,此与皇甫谧谓漠高父名执嘉,王符谓汉高父名煸、同其不易取信也。至《宋僧传》之不立云门传,自是采访未周,舆讲学不讲学何涉。且《宋僧传》六百余人,讲学者有几,此真不值一驳者,而洪公然著之书,无怪识者之讥评矣。
祖琇《僧宝正续传》末,附代古塔主《舆洪觉范书》,有曰:“尝闻足下有撰次僧史之志,某喜为之折屐。及足下成书,获阅之,方一过目,烂然华丽,及再三伸卷,考覈事实,则知足下树志浅矣。夫文所以纪实也,苟忽事实,而高下其心,唯骋歆艳之文,此杨子所谓从而綉其击蜕,君子所不
取也。”
淳熙末,者庵惠彬撰《丛林公论》,亦数攻击此书,以为“传多浮夸,赞多臆说。”《渔隐丛话》後集三七亦云:“《僧宝传》,洪觉范所撰,但欲驰骋其文,往往多失事实。至於作赞,又杂以诗句,此岂史法示褒贬之意乎。”当时缁素对《僧宝传》之批评如此,其书之内容可知。
明初恕中无愠撰《山庵杂录》上云:“觉范《僧宝传》,始名《百禅师传》,大意初见读之,为剔出一十九人焚之。厥後觉范致书黄檗知和尚云:‘宗杲窃见吾《百禅师传》,辄焚去一十九人,不知何意。’觉范虽一时不悦,彼十九人者,终不以预卷”云。
杲少洪十八岁,於法系视洪为从祖,竟贸然焚其初成之史稿,不知师子儿果有是事否,又不知其何所见而为此也。今此八十一人中,除未详所属者数人外,属青原者十一人,曹洞十人,临济十七人,云门、黄龙各十五人,法眼五人,沩仰一人,杨歧四人,足见当日云门、临济之盛。洪黄龙下二世,杲杨歧下四世也。惟《晁志》衢本、袁本均作八十七人,《通考》引《晁志》亦然,知是晁氏原稿错误,非後人传写之譌矣。
《僧宝传》板本
《僧宝传》最初刊本有宣和六年侯延庆序,今存。《文字禅》卷二十三有《僧宝传》序,今刊本俱无之。宝庆三年,杭州刻本有张宏敬序,洪武六年,明州刻本有戴良序。
今通行者有嘉兴续藏本、影印续藏经本、南京刻本,皆三十卷。《四库》著录者三十二卷,盖末有舟峰庵僧庆老补传三人,作一卷,又附《临济宗旨》,亦作一卷也。《晁志》衢本及《通考>>件三十二卷,袁本及陈氏作三十卷。
《四库》所据者,即明州刻本,卷首应有戴良序。《提要》只见宝庆三年张宏敬序,称钱塘风篁山僧广遇镘梓,而卷末题明州大慈山比丘宝定刊,疑为四明重锓本,是也;特因未见戴序,故不能定为何时重刻,不知戴序见《九灵山房集》二十一。洪武初,戴良游鄞,故为宝定作序,或书估去之,欲以洪武本充宋本耳。
舟峰庵在泉州,晓莹撰《云卧纪谈》上云:“泉州北山之顶,有横石如舟,世以舟峰名之。大比丘讳庆老,字龟年,结茅山麓,号舟峰庵主。大慧迁径山,舟峰为掌记室,词章华瞻,殊增丛林光润,绍兴十三年癸亥委顺”云云,即此书卷末撰补传之人也。《提要》以为北宋人,尚未大误。《宋诗纪事》庆老传乃不著一字,可以此补之。
《林间录》二卷、《後录》一卷 宋释惠洪撰
大观元年谢逸为之序。《晁志》著录,衢本四卷,袁本二卷,分卷不同,其实一也。《通考》採衢本,《四库提要》疑为误字,非也。嘉兴续藏本有万历十二年甲申冯梦祯跋。今通行者有影印续藏经本。此书为笔记体,所记皆僧家故事,文笔流畅,故人喜读之。《後录》—卷,所载皆《石门文字禅》卷十七至二十之文,盖後人附入,非《晁志》本所有也。
《提要》谓其书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譌,是也。然所订多不中,或为禅者一家之说,他宗不谓然也。且其语气之间,抑扬太过,如谓:“赞宁作《大宋高僧传》,用十科为品流,以义学冠之,已可笑’云云,夫赞宁特循慧皎、道宣之旧耳,有何可笑!又谓:“欧阳文忠游嵩山,闻老僧说定慧力,大惊,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此皆夸诞之词,不能令人起信。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为惠洪得意之句,既载之《文字禅》十,又载之《冷斋夜话》五。《提要》引《能改斋漫录》十一,谓王荆公女读至此曰:“浪子和尚耳。”此语传播,颇足损尊者威严,然亦洪有以取之也。
《渔隐丛话》前集五十六云:“忘情绝爱,瞿云氏之所训。惠洪身为衲子,词句有‘一枕思归泪’及‘十分春瘦’之语,岂所当然。又自载之诗话,矜衒其言,何无识之甚耶。”此洪自取之证也。
《文字禅》九又有赠尼昧上人诗云:“未肯题红叶,终期老翠微,余今倦行役,投杖梦烟扉。”《瀛奎律髓》四七评之曰:“红叶句似侮之,末句有欲炙之色,女人出家何益哉。”此洪所以不理於众口也。既犯绮语之戒,又好为妄语,《晁志》谓:“《林间录》多寓言,如谓杜祁公、张安道皆致仕居睢阳之类,疏阔殊可笑。”袁本述之尤详,曰:“祁公庆历六年致仕,冶平中薨,安道元丰末始请老,盖相去二十年矣。”
试尝考之,杜祁公衍以庆历六年告老,七年致仕,嘉佑二年卒,年八十。《宋史》三一O及《五朝名臣言行录》七、《欧阳文忠集》三十一墓志皆同。张安道方平,元丰末请老,元祐初致仕,元佑六年卒,年八十五。二人致政,相去凡四十年,不止如《晁志》袁本所云也。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八言:“《林间录》,《五灯会元》多采之,然其中率不可信,如谓杜祁公、张文定同居睢阳之类,前人辨驳已明。又载杜公呼文定字为安道,安道乃方平字,非文定也,则此事之诬灼然,然亦非无因,盖本《扪虱新话》而润饰之”云云。
又尝考之,张方子字安道,溢文定,《宋史》三一八、《东坡後集》十七墓志铭、《三朝名臣言行录》三,所载无异词。胡氏谓安道非文定,不知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果何人也。,
宋张文定本有两人,安道之前,张齐贤字师亮,亦谥文定,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七十二,见《宋史》二六五及《琬琰集删存》三,又《五朝名臣言行录》一。两文定相距凡七十余年,师亮下距杜祁公,亦三十余年,且好佛,淳化中曾刻僧肇等注《维摩诘经》,见袁本《晁志》。
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指师亮耶?然《林间录》以安道为文定,本不误,其误在谓安道与杜祁公致政同居睢阳耳。胡氏以不误为误,又谓其说本之《捫虱新话》,不知《林间录》撰自大观元年丁亥,《新话》撰自绍兴十九年己巳,後出四十余年,《林间录》何由本之,其疏阔又可笑也。
《提要》引晁氏说批评《林间录》,又引胡氏说,以不误为误,又自添一误,以文定为张咏,其疏阔尤可笑。咏字复之,号乖崖,谥忠定,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见《宋史》二九三及《五朝名臣言行录》三,《宋景文集》六二有张尚书行状,韩琦《安阳集》五十有神道碑。其与杜祁公相去亦三十余年。然张咏自是忠定,今乃谓文定为张咏,盖据《宋文监》—三五
张咏行状标题之偶误,以此攻《林间录》,几何不为浪子和尚所窃笑耶!
《提要》此段,文仅三行,乃有四误:
一、《林间录》之误,谓杜祁公衍、张文定方平,致仕同居睢阳。
二、《晁志》之误,谓杜祁公、张安道致仕,相去二十年。
三、胡氏《笔丛》之误,谓杜公呼文定字为安道,安道乃方平,非文定。又谓其说本之《捫虱新话》。
四、《提要》之误,又以文定为张咏。
四者之中以《晁志》之误为最轻,余皆不易为之解释也。《提要》又谓《五灯会元》多采此书,其说亦本之胡氏。然《会元》全部,采此书者,仅卷四湼盘和尚一条,曹山名耽章,惠洪以为得之断碣,特以冠《僧宝传》之首,此书耽章之名亦屡见,然《会元》並未采之也。《僧宝传》三十一《石霜圆传》,有康定戊寅纪事,戊寅非康定,当作宝元。以本朝人记本朝年号,石霜又为洪之曾祖,竟至误其卒年,《会元》十二且讥其失於考证,曷尝多采其书哉。《诗》曰:“无信人之言,人实迋汝。”可为《提要》咏矣。
《罗湖野录》二卷 宋释晓莹撰
嘉兴藏本及影印续藏经本,均二卷,《宝颜堂秘笈续集》本,分为四卷,《四库》著录者四卷,盖即宝颜堂本。嘉兴藏目录续藏第六十四函有《罗湖禅师语录》,即此书,书作“野录”,目作“语录”,误也。
晓莹,江西人,字仲温,大慧宗杲弟子。晚居丰城感山云卧庵,著《云卧纪谈》,亦号云卧庵主。是书与《纪谈》,皆笔记体,虽绮丽不及《林间录》,而徵实过之,南宋以来,修僧史者鲜不利用其书也。
绍兴十一年,秦桧将议和,罢韩世忠等军,下岳飞於狱。时宗杲正主径山,建千僧合成,徒众二千,侍郎张九成恒与往来。桧恐其议己,谪九成南安军,宗杲编置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十月桧卒,十二月复九成等官,宗杲亦听令自便,二十六年正月离梅州,二十八年复住径山,隆兴元年卒。计在衡十年,在梅六年,患难相随者甚众,莹即其中之一人。今《纪谈》末附有与逊庵宗演书,力正祖咏撰《大慧年谱》之失,故宗演重订《大慧年谱》多据之,亦以其从大慧久,见闻较切也。
是书前有绍兴二十五年自叙,云:“归憩罗湖时作,故名曰《罗湖野录》。”末有绍兴三十年,无着道人妙总跋,妙总,尼也,与莹同学,至契。跋云:“妙总穷居村落,不闻丛林胜事久矣。比者江西莹仲温远自双径来访山舍,娓娓谈前言往行,殊慰此怀。徐探囊得《罗湖野录》—编,所载皆命世宗师与贤士大夫言行之粹美,详览熟思,不忍释手,亦足见仲温为道为学之要,其操心贤於人远矣,当与天下好事者共之。”
《四库》著录本,此跋适阙题名,故《提要》云:“末有绍兴庚辰跋,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称曰妙总,则亦僧作也。”按藏本跋尾年月下原有“毗陵无着道人妙总谨书”十字,而《宝颜
堂秘笈》本无之,知《四库》所据者与《秘笈》本同;又藏本均作二卷,《四库》著录四卷,知所据即《秘笈》本也。
妙总为丞相苏颂孙女,与莹均见《大慧年谱》绍兴八年条,《嘉泰普灯录》十八及《五灯会元》二十有传。晚主平江资寿,开堂说法,道誉甚著。其语录有“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之句,慨当时国势之不振也。
莹撰《大慧正续传》,特附《无着传》,曰:“正续所嗣法,止於洋屿小溪及前住径山受记荆者,其衡梅与再住径山,并无与焉,至於收无着者,盖仿《达磨传》载尼总持,在无着则不忝耳。”其推重之如此。
莹在梅州,得大慧所用竹篦,妙总尝为之铭,亲写赠莹。引曰:“大慧老师以竹篦揭示佛祖不传之妙,几四十年,遂使临济正派勃兴焉。至於居患难中,亦不倦提击,所以梅州报恩有竹篦在堂司也。江西莹仲温尝掌其职,得之而归,岂特为丛林干载之荣观耶,无着妙总谨稽首为之铭”云。语见莹与逐庵宗演书。
《佛祖通载》卅一言妙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六。果尔,则绍兴三十年为莹跋《罗湖野录》时,年六十六矣,二人盖老同学也。《提要》以为僧,故特详之。
《佛祖通载》二十二卷 元释念常撰
此书全名《佛祖历代通载》。清《四库》著录。明北藏分为三十六卷,以目录为卷一,以卷一为卷二,卷十一以下,每卷分为二卷,卷二十二分为三卷。嘉兴藏、清藏、频伽藏及续藏经、砖桥各本皆因之,以是三十六卷遂通行於二十二卷。
念常略历
念常号梅屋,华亭人,事迹见本书觉岸序。至元十九年壬午生,至治三年癸亥赴京,缮写金字佛经,曾礼帝师,闻密乘之要。所谓帝师,当为公哥罗或旺出儿,《元史·释老传》谓公哥罗至治三年卒,旺出儿嗣。《通载》谓公哥罗泰定四年卒,则其所值者必公哥罗也。
八思巴,《释老传》谓其至元十六年卒,《通载》谓其十七年卒,皆在念常未生之前。《四库提要》谓其受法於八思巴,殊误。撰《提要》者仅知有帝师八思巴,而不知八思巴卒後,终元之世,嗣为帝师,名见《释老传》者,尚十余代。至治三年,念常至京时,八思巴卒後四十余年矣,何由向之受法,此不得不谓为疏陋者也。
本书之体制及内容
本书为编年体。先是有隆兴府石室沙门祖璘撰《僧宝正续传》,又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廿八卷,附一卷。始自汉明帝,终於五代。曰隆兴者,作书之时地;曰佛教者,书之内容;曰编年者,书之体制;曰通论者,每条之後,多附以论断也。其书采摭佛教碑碣及诸大家之文颇备。编纂有法,叙论娴雅,不类俗僧所为,然不甚见称於世,遂为《佛祖通载》所掩袭。
今《通载》前数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传灯录》,自汉明帝至五代十余卷,悉抄《隆兴通论》,其所自纂者,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论》,不独史料抄之,即叙论亦抄之;计所抄叙论三十八段,明著为石室论者,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论主体者,如《五代叙》云:“予尝以唐新旧本纪参校,粗见文忠师仰《春秋》纪事褒贬之妙,因采数十端著《新唐史本纪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阅其自发述作之意,舆予亦颇合。”
此所谓予,祖琇自谓也,今抄之於《通载》,而不明著为琇叙,则所谓予者,念常自谓乎?念常亦尝著《新唐史本纪略例》乎?“作奏虽工,宜去葛龚”,此《笑林》之所以为笑也。而卷首凡例,并未明言本书叙论悉采《通论》。又五代以後,汉明帝以前,不复见一叙论,不啻表暴其除抄袭外,不能自撰一论也。
至其自纂一部份,体例亦多可议。《通论》编年,悉依“正史”本纪之法,《通载》则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标题,而不尽著年号及年数,每条起始,多以“某月”或“是岁”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辄翻数叶或十数叶而未得其确数,此本书之大病也。
又《通论》所采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觉繁冗。《通载》於卷首载八思巴《彰所知论》,於金代载李屏山《鸣道集》,於元代载《至元辨伪录》,连篇累牍,不知所裁。凡此诸书,在当时皆有单行本也。
又如《元遗山集·紫微观记》,撰於金亡以後,时遣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系於泰和四年,时遗山年才十五。又瀛国公学佛法於土番,在至元廿五年,见《元史》十四《世祖纪》,时瀛国年十八,今乃系於至元十四年,时瀛国才七岁,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吽哈罗悉利,卒於金大定五年,无着妙总卒於宋乾道六年,今亦统系於嘉泰四年之末,此则失之移後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条,有元太祖、木华黎及耶律楚材纪事,移後且八九十年,瞀乱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谓其“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不知二十余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
虞集序为《道园学古录》所未载,抑《佛祖统纪》而扬《通载》。吾尝见崇祯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纲目序》则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统纪》,以天台为统.元僧念常复作《通载》,名依《统纪》,而立例则殊。始用史家编年之法,以宗为主,以教为辅,凡净行神足,性相义观,无所不备,而识者摘其漏误,至不可实辨,盖史之难如此”云云。则《通载》之缪误,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费隐容撰《五灯严统辨惑编》,乃极力推崇之,谓:“《通载》梵本,计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华亭念常禅师所集,历今几四百年”云。则以其载丘玄素伪碑,信有两天王道悟,谓云门、法眼二宗,皆出马祖,与费隐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则好而知其恶者鲜矣。
惟此书撰自元代,时有佚闻,如瀛国公之死,《宋、元史》皆阙载,此书於卷末至治三年条,载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台尊死於河西,与洪武初无愠撰《山庵杂录》同,此释典之有补世典者。
《杂录》言:“瀛国公为僧後,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於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宋稗类抄》二亦载此诗,然未载其死。《元史》廿八《英宗纪》虽未载其死,然载:“至治三年四月朔,敕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同月又敕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皆似与此事有关。特恐瀛国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为缮写金字大藏,故载瀛国公之死为四月,然则瀛国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库提要》正误
《提要》谓念常所见之帝师为八思巴,误已见前。又夸其能自弥罅漏,如论唐宪宗.懿宗之迎佛,为崇奉太过,不知此祖琇《通论》廿七之言也。又谓其论王缙、杜鸿渐,但言福业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论》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论也。又谓韩愈为一代伟人,乃引西蜀龙氏之言,诋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论》廿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发掘有宋诸陵,事载《元史·释老传》及《世祖纪》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条,而《通载》不载。惟至元廿五年杨琏真加集江南禅教朝觐登对事,《通载》载之,凡二千余言。此径山长老云峰妙高与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辩论禅宗之旨,与杨琏真加无涉。杨固不知禅,亦未随同至京。盖其时释道之争甫完,又有教家谗毁禅宗之事,故令杨传集禅教诸僧,到京庭辩。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禅宗赖以安堵,此禅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见卷端有“杨辇真加”四字,遂谓“杨琏真加穷凶极恶,《通载》乃没其事迹,但详述其谈禅之语,俨然古德宗风”云云。此误认云峰妙高之言为杨琏真加之言,自是撰《提要》者阅书疏忽之咎,以此讥《通载》,《通载》惟有敬谢而已。
《释氏稽古略》四卷 元释觉岸撰
书极通行,《四库》著录。有砖桥本、杭州本、影印续藏经本。
觉岸字宝洲,乌程人,即为《佛祖通载》作序者。《五十万卷楼书目》谓念常亦为《稽古略》作序,疑误记也。
书亦编年体,後出於《通载》十余年,其中且有引《通载》者,如卷三贞元九年条是。《四库》以此书列《通载》前,因此书止於南宋,而《通载》则止於元元统元年也。
先是宋咸淳间有括山僧一庵本觉撰《释氏通鑑》,止於五代,此书多本之。於历代有名诸僧,及僧家通常掌故,搜采略备,颇便观览。惟不免有兔园习气,一知半解之说亦多,如卷二谓陈年祯明,宋《资治通鑑》避仁宗庙讳作祥明,又卷四云宋太祖讳玄朗等,皆似是而非,未经深考。
书中所注出典,亦粗率可笑,如《高僧传》、《弘明集》撰
於萧梁,今卷三记唐初事,乃数云出於《高僧传》、《弘明集》。又《续高僧传》、《佛道论衡》、《法苑珠林》,均撰於唐初,今记开元中不空三藏事,乃云出於《续高僧传》;记大历九年及太和七年事,乃云出於《佛道论衡》;记南唐事,乃云出於《法苑珠林》,皆可以常识判断而知为谬者也。又撰《欧阳文忠外传》及《华阳宫记》者,北宋末蜀僧祖秀,字紫芝;撰《隆兴佛运统纪》及《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者,南宋初江西僧祖琇,号石室,今卷四元丰八年及重和元年条,均误《佛运统纪》为紫芝撰,可见其多不足据。
惟此书本为释子之欲稍通世史者而作,故於列朝兴废盛衰,无关释氏者,亦复条分摘列,参杂成文,《提要》讥其伤於枝赘,未中此书之失。此书前有中山李桓序,桓见《元诗选》癸之丙,《提要》误作李恒;此书於唐代前後均载有濮王钏天寿年号,《提要》误作天焘,均应改正。
《神僧传》九卷 明成祖撰
明北藏、嘉兴藏、清藏、《明史·艺文志》,皆著录。今有频伽藏本、常州本。《四库》附存目,以为元人撰,误。
卷首有永乐十五年御制序,《四库》所据本盖阙之。是书专采僧传中之有神迹者,辑以为传,不注出典,所采皆习见之书。自汉摩腾,至元胆巴,凡二百八人。胆巴见《元史·释老传》,大德七年卒,《提要》误为八思巴,八思巴乾隆时改译为帕克巴,卒於至元十六年,《佛祖通载》作十七年,《提要》混为一人。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十九,有延佑三年《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赵孟頫书,此胆巴碑也。《元史·艺文志》三著录《神僧传》,注云:“起摩腾、法兰,终八思巴,不著撰人。”颇疑竹汀先生未见原书,仅据《提要》录之,故既误为元人撰,又误胆巴为八思巴也。
《大藏一览》十卷 明陈实撰
此书为类书体,分八门,六十品,凡千一百八十一则,每则以七言二句标题,有如歌诀,而杂引经典以释之。
《明史·艺文志》著录。嘉兴续藏本题“宁德陈实原编,秀水姚舜温重辑”,原编者,对重辑而言,《提要》误以“实原”二字为名。而天一阁、八千卷楼等目录,均循其误矣,故特正之。
《法喜志》四卷 明夏树芳撰
《四库提要》作三卷,今有影印续藏经本。树芳字茂卿,江阴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
此书为传记体,自汉东方朔至元杨维祯,凡二百有八人,取其言行有合於禅者录之,不注出典。前有顾宪成序,云:“茂卿以儒用禅者也,非以儒为禅用者也。以儒为禅用,
即儒亦化而禅,以儒用禅,即禅亦化而儒矣。”
序缺年月,《提要》以为万历六年序,不知何据。其首句称树芳为夏孝廉,万历六年,何能有夏孝廉之称。据《顾端文年谱》此序作於万历三十四年三月,《提要》误也。
《提要》又谓:“宪成所见,必不如是,序殆树芳嫁名。”今此序明见《泾皋藏稿》十五,名《法喜志题词》,稿为宪成手自编次,以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刻之,四十年五月宪成始卒。《提要》谓为树芳嫁名,殊属武断。
《长松茹退》二卷 明释真可撰
有《宝颜堂秘笈续集》本。真可字达观,号紫柏,行迹具《紫柏全集》卷首憨山德清撰《达观大师塔铭》。《四库提要》误作可真,《八千卷楼书目》等因之。明《艺文志》则作德清撰,盖循《千顷堂书目》之误。缘此书卷首题“紫柏憨头陀真可著”,而书中自称憨憨子,德清号憨山,与真可同时,二人并有大名,而憨山较後,误认憨憨子为憨山,故题德清撰也。
书为笔记体。长松者馆名,在浔阳城中高处,去庐岳不远,《紫柏全集》十四有《长松馆记》。万历二十一、二年间,江州孝廉邢懋颙、懋学兄弟,馆紫柏於此,而问道焉,紫柏遂为草此篇。凡百十有九章,出入释、老、庄、列之间,自以为无当,目曰《茹退》。茹退出《楞严经》注,牛粪也。王志坚《表异录》九,谓“《楞严经》注以牛粪为茹退,二字新”,其义盖取於此,《提要》以为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不检原书,不知其误也。
《吴都法乘》三十卷 明周永年撰
一九三六年上海石印抄本。书为志乘体,辑录法门文献之有涉於吴者。分三十篇,篇冠以韵语小序,所引多注出典,间附己作,卷帙厚者复分子卷,故名为三十卷,实有四十二卷,诚吴门法典之大观也。《四库》释家类附存目作十二卷,分十二篇,盖仅得前半部耳。
永年吴江人,字安期,与四库馆纂修历城周永年字书昌者同姓名,同好佛。钱谦益《有学集》三十一有周安期墓志铭,曰:“故太宰吴江周恭肃公用有曾孙二人,曰永年字安明,宗建字季侯,舆余俱壬午生。余与季侯相继中甲科,季侯入西台,忤奄拷死,赐谥忠毅。而安期为老生自如,家世奉佛,安期禀承父叔,刻藏饭僧,誓终紫柏付嘱,穷老尽气,若营其私。晚年撰《吴都法乘》余百卷。弘光南渡,诒余书数万言,条列东南战守中兴建置事宜,余将疏蔫而未遑也。乱後移家西山,与余执手嘘戏,酒半脱帽,垂顶童然,顾影长叹,以谓老可贱而死可贳也,丁亥八月卒”云云。则永年固明末义士也。
是书传本甚少,吾友李印泉采虎阜金石,得抄本於怡亲王祠,乃假抄一部,叶遐庵为影印叙而行之,始知《四库》附存目者为不全本。书中颇有後人附益,如《弘通篇》有毛奇
龄语,《普慈篇》有康熙十二年癸丑事,皆在永年卒後。又知归子彭际清撰《居士传》,成於乾隆四十年,《善女人传》尤在其後,是书《弘通》、《礼诵》、《憩寂》、《普慈》、《清信》、《提策》等篇,皆引及之,《清信篇》所引尤众。幸悉低一格缮写,尚易识别。
又书中颇有错简,如《袭灯篇》三之前三叶,应在《袭灯篇》一之前;又《坛宇篇》有卷下之上,无卷下之下;永年所自撰之《吴江接待寺殿堂修造记》,亦有目无书,似有脱漏;又《清信篇》後半,曾引《法苑珠林·敬佛篇》一则,书口遂以《敬佛篇》标题,故总目多出一篇,皆缮校时偶有疏忽,不足为本书病也。
《南宋元明僧宝传》十五卷
清释自融、释性磊同撰
《四库》释家类附存目,有影印续藏经本。自融字巨灵,一字幻[舟*聿],木陈忞弟子,康熙三十年卒,年七十七,潘耒为撰塔铭,见《遂初堂别集》二。
此书志在续惠洪《僧宝传》。融自序称九十七人,今本实得九十四人,然性磊後序言融所集者五十三人,磊所补者四十一人,则融序字之误也。九十四人中,目录明标为补辑者仅二十七人,又与磊序不合,则目有漏标,不复知谁为融集,谁为磊补矣。
惠洪书之後,本有石室祖琇撰《僧宝正续传》,止於南宋初,凡二十八人,曹洞、临济各一人,黄龙、杨岐各十三人,为六卷,另寓言二人,为第七卷。顾祖琇之名不甚显,其所著《佛运统纪》,为莹仲温所讥,今不传;其所著《佛教编年通论》,为《佛祖通载》所盗袭,《释氏稽古略》又误认为紫芝祖秀之书;其所著《僧宝正续传》,今虽传,然自来罕见,故融书卷一之竹庵珪,卷二之此庵元、文殊道,卷三之大慧杲,卷五之白杨顺,皆与《正续传》重出,知融师弟撰此传时,尚未见祖琇之书也。
此传九十四人外,卷末有拾遗一人,曰吹万广真。真,蜀人,即著《释教三字经》者,亦大慧之裔,与破山明同时,而早卒,两雄不并立,破山曾著《佛道声价》以非之,破山弟子丈雪醉辑《锦江禅灯》,摈吹万派於锦江之外。此书《吹万传》赞曰:“真师既出世於万历之间,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俱有书问往来,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何也?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未暇轻重之耶!康熙丙寅冬,余为天童封翕事经四明,过寿昌禅林访旧,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始悉真师三代全录,不得不为之补传,否则阙典之责,其在余乎!”
所谓余者,应为性磊,然康熙二十五年丙寅,自融尚未卒也。统公者普陀性统,吹万三传,康熙三十年撰《续灯正统》四十卷,附嘉兴藏以行,吹万之名始著。当天童派披靡一时之际,吹万派乃异军苍头特起,与之并驱中原,平揖不让,亦宗门豪杰之士矣。自融师弟为补传,有以哉!
《现果随录》四卷 清释戒显撰
《四库》附存目,一卷,云九十一则,今续藏经本四卷,百三则。所录皆明末清初因果报应之事,亲自闻见,故曰《现果随录》。
戒显俗名王瀚,字原达,太仓人。崇祯甲申国变後,恸哭别文庙,弃诸生为僧,改今名。字愿云,号晦山,得法於汉月藏弟子具德礼,为密云悟三传。少与陆桴亭、陈确庵、吴梅村为友,故各家诗集,皆有与愿云和尚诗。阎尔梅《白耷山人集》,钱澄之《田间集》,有与晦山大师诗,亦此人。《提要》作字晦堂,盖循《清诗别裁集》小传之误。
康熙六年具德卒,戒显继住灵隐,此书题灵隐罢翁晦山樵笔记,记事至康熙十年止,当是住灵隐时撰。《提要》谓其顺治间居灵隐,亦不确也。
後 记
此稿为余十数年前讲课旧稿,继“史学要籍解题”之後辄讲授此课,以介绍同学研究历史时如何掌握及运用有关材料。稿成於抗日战争时期,时北京沦陷,故其中论断,多有为而发,看法舆今不尽同。因曾费过一番功夫,其内容或尚有足资参考之处,特印出以为研究历史及佛教史者之助,并藉此就正识者,以便将来之修改也。
陈 垣
一九五五年十月
玉林市民卡获点赞:优惠更多出行成本更低
- 市民正在办理市民卡
近日,一条“在南宁地铁刷玉林市民卡享8折优惠”的消息刷爆朋友圈,用玉林市民卡在南宁搭乘地铁刷卡即进,不仅免去排队现金购票的麻烦,还可享受八折的票价优惠。据了解,玉林市自今年3月28日发行市民卡以来,玉林市民卡应用功能不断拓宽,实现了与全国165 个城市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互联互通,让市民在感受到公交出行和旅游便利的同时,还享受景区门票折扣。为了解玉林市民卡的使用及进展情况,记者走访了市内的市民卡服务网点。
市民卡获点赞
12月13日上午,记者在圣安大厦市民卡营业厅看到,不少市民来到该服务点办理玉林市民卡,两名工作人员正在热情地为前来办卡的市民服务。
“办了市民卡,以后去景点游玩,只要刷市民卡就可以进去了,不用那么繁琐,还可以在南宁刷卡坐地铁,方便又省钱。”市民胡女士从朋友圈了解到,持市民卡到玉林景区游玩可享受低折扣的门票优惠,正盘算着近期去容县游玩的她,便抽空到营业厅办理市民卡。
“市民卡去景区可以打折,很方便我到玉林周边旅游。而且用市民卡搭公交车不用掏钱,刷卡就可以了,省去了找零钱麻烦,很方便。”爱好旅游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在市民卡刚发行不久他便办理了市民卡,尝到使用市民卡的甜头后,特地为妻子办理了市民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申领市民卡的手续很简单,只需持本地有效身份证到市民卡联名银行营业网点办理,交20元工本费,再往市民卡存一点现金,设置好密码即可。而非玉林籍的在玉工作者也可办理市民卡,需携带所在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再按照相关手续办理即可。
市民卡功能丰富
市民卡能让市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还能促进玉林的经济发展,因为它让出行的成本更低,让更多人有了出游的想法,能促进旅游消费。据悉,玉林市民卡主要应用于公共交通、全国交通卡一卡通、景区旅游消费等。目前在玉林用市民卡刷卡乘坐公共汽车享8折优惠,并在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4市的城区公交线路刷卡享8.8折优惠。截至2017年11月30日,广西已实现玉林、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6个城市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一卡通行,并与北京、天津、南京等165个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互联互通,可谓“一卡在手,天下无忧”。
此外,玉林市民卡可实现支付五彩田园、大容山、都峤山、容州古城等玉林主要景区的门票、停车缴费、餐饮酒店消费等功能,并享受一定的折扣。
未来市民卡功能更多
“我们接下来争取在广西14个城市实现公交刷卡优惠,并争取在玉林更多景点实现门票消费结算,让市民在景区能享受更多的优惠。”玉林智慧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邦国表示,玉林市民卡下一步计划与医疗机构合作,实现居民健康卡与市民卡结合,实现挂号、自助就诊、医药费结算等一卡通,市民看病无需为到不同医院看病要办理不同诊疗卡而烦恼,只需凭卡就医,就能享受各种优质医疗服务,市民在减少看病负担的同时,也能享受医疗优惠。另外,市民卡将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医生可通过查询市民卡了解病人信息,保持医疗的连贯性,免除患者重复检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未来,在接入数据许可的情况下,市民卡将在部分小区实现刷卡进出、停放车辆功能,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小区环境。同时市民通过刷卡智能取件及自费洗车,快递员将快递存放在智能快递柜后,居民刷市民卡就可以领取自己的快递,既解决了因上班无法领快递的问题,也可保障居民取快递的安全。而居民在小区使用自助洗车机洗车,只需缴付水费和洗车液费用,方便又实惠。此外,市民卡将陆续推出水、电、气、通信缴费以及图书馆借阅等功能,实现多领域内一卡全通,为市民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据悉,玉林市民卡分为记名卡、不记名卡两种,目前玉林市市民卡共5个服务点,包括体育中心市民卡服务中心、圣安大厦市民卡营业厅、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售票处、容县都峤山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售票处、容州古城景区售票处。办理网点共有69个,其中包括玉林智慧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自有的2个网点、公司下属的子公司代理网点5个、移动公司的代理网点60个以及旅行社代理网点2个。
原标题:功能多样 优惠更多 市民卡获点赞 出行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