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水果忍者变态版ipad(全球首发!这款可折叠屏手机截胡了华为、三星!)

导读水果忍者变态版ipad文章列表:1、全球首发!这款可折叠屏手机截胡了华为、三星!2、奇遇 Dream Pro 体验:吹响 VR 元年下半场哨声3、水果忍者VR版上线Steam仅6天 好评收获率高达98

水果忍者变态版ipad文章列表:

水果忍者变态版ipad(全球首发!这款可折叠屏手机截胡了华为、三星!)

全球首发!这款可折叠屏手机截胡了华为、三星!

黑粉们,今年的“复古手机潮”看得过瘾不?我猜你一定是不过瘾吧~~今天,黑马就要向你们介绍一款你从前没有见过的“船新版本”,它也是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可折叠屏手机。

就在十月月底这一天,柔宇可以放了一次大招,正式面向全球发布了首款可折叠屏手机,Royole FlexPai(柔宇柔派)。

讲真,这造型看着就黑科技满满,不过,相信很大一部分人压根就,没有听过这个公司,也完全不了解这个公司。

这家2012年成立的公司,主要从是研发显示技术,柔宇在成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获得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四轮风险投资,并跻身全球价值超十亿美金公司俱乐部。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在2014年8月,柔宇发布的厚度仅为0.01毫米的,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在当时,这一壮举引起了行业的轰动。

(图自百度百科 最薄的显示屏)

不得不说,柔宇真的很厉害,当然,创始人刘自鸿博士在2006年,就在斯坦福大学研究柔性显示的课题。

(图自百度百科 柔宇创始人:刘自鸿)

事实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

而且新产品柔派的保密工作,也是黑马见过最厉害了一次,据传柔宇为此签下了一个亿的保密协议。

这次发布的柔派手机主打的,便是它的那一块可折叠屏幕,这块屏幕大小达到了7.8英寸。

如果你对这个大小没有概念,不妨和iPad mini对比下,为什么呢?因为iPad mini的大小是7.9英寸

不过在售价上两者却是相差巨大,FlexPai柔派最低起售价为8999元,售价上成功赶超iPhone XS。

在配置上面这款手机采用的,高通还未发布的骁龙8系处理器,猜测可能是骁龙8150。(猜测勿当真)

(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黑马实在查不到)

机身厚度在7.6毫米,并且支持柔性快充,充电效率达到了94%,比普通的快充速度快了40%,电池容量为3800毫安时,一个小时就能充满80%。

(图自新浪科技)

同时在拍照方面配备了1600万的广角镜头和2000万的长焦镜头组成的景深双摄,由于是折叠屏可以折叠拍照,所以就这两个摄像头可以担当前摄和后摄,根本不用再去区分前后摄像头。

这货的正脸照长这样

屏幕中间可以进行180°的弯曲,为此,柔派特地的针对双屏的翻转做了优化,比如官方宣传的帐篷双屏娱乐。

这让黑马想起了当初平板上的,水果忍者的双人对战,双方把屏幕一分为二的进行玩耍,还有新任务的拖放。

讲真,这个操作和iPad没有区别,另外,官方宣称柔派的屏幕,质量可以达到20万的折叠。好诱人的样子,按照一天开合300次来计算,也可以使用接近2年时间了。。。。(估计没有谁会这么的丧心病狂吧)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官方宣称的智慧事务中心,也是柔派的一大亮点,但是黑马怎么觉得那么像,普通手机的负一屏呢。

这么好的产品价格怎么样呢?

(图自新浪科技)

那么,此次折叠屏手机的出现,会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发展的风口吗?黑马觉得很有可能

今年的三星和华为都在说要首发折叠屏手机,,可如今却被这么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小厂”,抢了首发(存在感相对于手机圈而言)(在显示屏圈可是一匹不容小觑的黑马)

这对于众多友商而言,或许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当然,谁也没有想到那个做屏幕的厂商,会突然的做起了折叠屏手机,并且做的折叠屏手机还是全球首发。

在今年的众多“强行刘海”的手机中,Royole FlexPai就是一股“不跟风”的清流,从其配置来看定位的显然是高端旗舰级别,显然柔宇对于手机行业是“野心勃勃”,折叠下一个十年就是其“目的之一”。

要知道,柔宇在柔性屏方面可是行家,因为超薄的特性今后可以把屏幕,应用在任何固体的表面,完全不止是在手机方面折叠下一个十年,而是为未来十年的屏幕发展铺好了道路。

针对这款手机的话,黑马还觉得略显粗糙,不错能够抢到首发,再次印证了一点:国产慢慢的在崛起,黑马看好你喔。

奇遇 Dream Pro 体验:吹响 VR 元年下半场哨声

远在大洋彼岸的 Meta,不断地用新品曝光、线下店开张等新闻,不遗余力地宣传着元宇宙这一幅美好愿景;字节跳动也对这一新鲜事物展露出兴趣,通过收购 Pico VR 来布局相关领域。

但其实国内还有一名大玩家,它早已嗅到 VR 的潜力,并且通过自己在影视内容领域积攒下来的资源,反哺自身短板,如今已经成了 VR 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

这名玩家就是爱奇艺,而当我体验过他们家的新品奇遇 Dream Pro VR 一体机后,我看到了他们竞争国际一线的潜力。

平平无奇的外表,充满体贴细节

奇遇系列总共分为两条系列线,分别是数字系列和 Dream 系列,前者主攻高阶玩家,后者则更偏向入门。

如今 Dream 系列在后面加了个「Pro」的后缀,在高阶和入门之间劈开一条新的赛道,以满足更多玩家,我将奇遇数字系列和 Dream 系列作了一番对比,发现两者分辨率略有不同,此外最大区别就只是奇遇 3 用的是菲涅尔透镜,而两款 Dream 头显用的都是非球面透镜。

这一区别所带来的好处是扩大透镜的有效可视范围,菲涅尔透镜看似镜片大,但视线范围固定,只要瞳孔不是在透镜的居中位置,视线就会变得模糊,而且视觉边缘畸变化会比较严重,常年佩戴 Meta Quest 2 的我深受其害。

▲ 左:Meta Quest 2 右:奇遇 Dream Pro

而奇遇 Dream Pro 用的是非球面透镜,用户瞳孔无需时刻固定在透镜的居中位置,因此它不需要移动透镜来迁就瞳距,即戴即用。

事实上,我在佩戴奇遇 Dream Pro 过程中,即便因大幅运动造成头显移动,也不影响视线,照样可用,使我省下许多扶正头显的麻烦。

此外,奇遇 Dream Pro 在外观上与目前市面上主流 VR 头显并无太大差异。

正面有四颗红外摄像头,用于定位人和手柄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这就是实现 6DoF 的基础,开机键和指示灯设置在左手边,右手边则是 Logo,顶部从左至右依次是 3.5mm 音频接口、USB-C 充电口和散热孔。

体积更大的,是连接头显主体的头箍。它通过转轮来调节松紧度,既快速又省力。前后与头部接触的部分,均采用魔术贴粘在头箍上,方便拆洗。

最有用的是这个展开设计,当你需要短暂地离开元宇宙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只要把头显主体往上挪动,没必要把头箍整个摘下,就跟《头号玩家》里面的一样,大大减少了反复取下戴上的次数,这设计虽小,但正是这样的设计一点点堆砌起来,才让 VR 头显从早期「能用」,到如今「可用」阶段,相信不久之后,它就能进化至「好用」的阶段了。

值得一提的是,头箍本身自带一块电池,除了为头显增添电量,还起到配重的作用,本体和头箍实现了近乎 50:50 的重量比,用户不再感觉到头重脚轻。

当然脖子所需承受的重量也会比同类产品多一点,但也只是多一点,因为奇遇在提升它的舒适感上,做了其他许多努力,就像是电动车花重金使用轻量化的材料构筑车架,只为塞下更大的电池一样,虽然最后重量都还是一样,甚至更重,这些心思都是值得的。

奇遇 Dream Pro 也基本沿用了 HTC VIVE 时代定下来的设计规则,一个定位环加上操纵面板就组成了手柄的整体外观,不同于 Meta Quest 2 手柄的饱满外形,奇遇 Dream Pro 的手柄较为修长,这更符合亚洲人的手掌工学,久握不累。

话说回来,VR 手柄终于回归到手柄这词应有的样子了。

手柄内置振动马达,通过一颗 5 号电池进行供电,按照每天游玩两小时的习惯,每十天就要换一次电池,习以为常的我未觉不妥,但我的同事梁老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类手柄都不内置锂电池呢?总是换电池多不环保。

我试图用「那样的话,这套设备的充电接口也太多了」的理由搪塞过去,但事后想想,这确实是一个明显痛点。

或许跟 Xbox 手柄使用可换电池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你正在游戏中酣畅着,突然手柄没电,此时你愿意等上一两小时让其充满电,还是花 10 秒换一块电池继续游玩呢?

不知道这是否能够解答你心中的疑惑,但至少我已经说服了自己,习惯手柄只能拆换电池的设计了。对了,整机搭载 5500mAh 的大容量电池,满电续航可达 140 分钟左右。

功能上初现独家优势

在功能性上,奇遇 Dream Pro 也算是跟上了主流设备的步伐。当我每次进入设备时都要先设置电子围栏,把自己圈起来,主要是为了保护我自己,也保护周围人和物品不被蒙眼走动的我撞坏。

只要走出虚拟围栏的范围,头显内的画面就会变成由四颗红外摄像头捕捉的镜外实景画面,帮用户看清周围环境,但或许是奇遇 Dream Pro 的合成算法尚未成熟,画面频闪较为严重,好在奇遇 Dream Pro 可以直接把头显手动抬起,用户用到实景画面的情况并不多。

框定好围栏范围后,才算是正式进入到元宇宙里头,我可以选择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也可以跳转至太空宇宙中,奇遇设计了数套主界面场景,供用户选择更换,看腻了就换一套,这就是置身于全景虚拟世界中的好处。

主菜单 UI 简洁,底部是应用商店、在线影院、应用库和设置这四个主图标,点进去进入到具体界面,类似于车机系统,层级结构简单明了,用起来直接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奇遇 Dream Pro 虽没有用上手势操作,大部分操作都得用上手柄进行,但在看电影这个场景之下,奇遇引入了一套语音操控方案。

跟智能电视上语音助手类似,用户说出口令,便能使视频暂停/快进/增减音量,我得以短暂地放下手柄,更沉浸地观影。

在家用大荧幕追剧

如今 VR 产品硬件规格同质化较为明显,主流终端用的都是高通骁龙 XR2 芯片,双眼 4K 分辨率的配置,内容就成了破局的关键。

好在奇遇系列背靠爱奇艺,因而内容消费方面是奇遇 Dream Pro 的强项。

都说 iPad「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但奇遇 Dream Pro 才是真正的爱奇艺神器,戴上它就能体会到在家用影院巨幕追《风起陇西》的感觉,用过之后家里 65 寸的电视都变得不香了。

只要开通了奇遇会员,「游戏 影剧」内容全打通,娱乐肯定不愁,如果你本身就是迷雾剧场的粉丝,那用奇遇 Dream Pro 追剧更是沉浸感十足。

爱奇艺为奇遇 Dream Pro 独创了 iQUT 视频标准,在头显里投射出近乎 3000 英寸的荧幕效果,并支持 HDR、杜比全景声等格式,我最近就用它追着《风起陇西》,扣人心弦的剧情加上荡气回肠的配乐,我很满意。

唯一问题可能是戴着它,看到再好哭的剧情你也不太方便哭。

影视库中,奇遇还提供了众多 3D 电影资源,包括《阿凡达》《阿丽塔》《叶问》等大片,在如今影院凋敝的境况之下,没条件到线下观影的话,我们作为影迷至少还能用这种方式体验大荧幕带来的爽感。

实话说,对比起全面的影视内容,游戏内容反而成了奇遇较为明显的短板,目前奇遇的应用库中拥有 60 多款游戏,其中包括《灭亡之后:凛冬》《乐动未来》《危机行动队》《爆裂球拍:NX》《水果忍者》等 10 余款相对精致的游戏,剩下大多是你玩过一次就不会再玩的游戏。

这也是国内 VR 头显最为凸显的劣势之一,目前大多 VR 游戏都是由国外工作室开发,服务器也在海外,想要引进比较困难,现在国内 VR 市场正经历着 20 年前内地电子游戏类似的窘境。

不过说到底,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等中国市场崭露头角,用户基数增至一定程度时,自然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室为这片蓝海市场开发更多优质游戏。

据 IDC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奇遇系列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 22.5%,去年第四季度销售额已达国内第一的位置,可见国内市场大有崛起之时,宣传了那么久的 VR 设备,终于开始有了普及开来的样子。

抛开商城里的游戏不说,奇遇 Dream Pro 支持 PC 串流,我们把它接上配置较高的电脑,也能玩上 Steam 的优质 VR 游戏,也算是曲线救国的一种办法。

具体体验过程中,我发现我还是比较喜欢用它玩一些画面简单的运动类型游戏,既能玩游戏又能运动减肥,这可能是 VR 游戏最大的优势了。

▲ 镜外

▲ 镜里

以《爆裂球拍:NX》为例,它给壁球包装上了打砖块的玩法,用球击打墙壁上的砖块,完成后即可进入下一关,加入不同道具去实现不同视觉和任务效果,让运动的过程变得不那么枯燥,事实上我每次一玩就是半小时,全然不自觉。

▲ 3D 版打砖块

▲ 外面的人看我玩

要说「杀时间哪家强」,那还得是 VR 游戏。

哨声响起

爱奇艺软硬件两手抓,最终造就了拥有极高完成度的奇遇 Dream Pro,辅以打卡奖励,上市一周时间,它在某电商平台的评价数已超 2000 个。

朋友不知给人送什么作生日礼物之时,都会问我送 VR 头显怎么样,我此前的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但现在我开始改观了。

替补板凳坐久了,是时候上场了。戴上奇遇 Dream Pro,我仿佛听到了 VR 进化历程下半场开始的哨声。

水果忍者VR版上线Steam仅6天 好评收获率高达98%

近期,VR、AR类型的游戏已经大行其道,前几天的增强现实游戏《口袋妖怪:GO》已经风靡全球,营收也水涨船高。而VR游戏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前段时间登陆Steam的《水果忍者》VR版,仅6天就收获了高达98%的好评。

《水果忍者》是由澳大利亚公司Halfbrick Studios在2010年推出的一款休闲益智类移动游戏,因为其操作的简便和可玩性之高,随即便迅速的风靡全球。在这款游戏发布五周年时,Halfbrick Studios公司宣布累计下载量已达10亿。它是一款拥有强大IP后台的轻度小游戏,尽管现在距离它发布已经过了很久,但它依旧是很多休闲玩家用来打发时间的第一选择。

《水果忍者VR》究竟是什么样的?

Halfbrick Studios在今年六月份宣布《水果忍者》VR版将登陆Steam平台,并且支持HTC Vive,将会在今年年底推出Oculus Rift、PlayStation VR以及谷歌的Daydream(白日梦VR)。在今年7月7日,《水果忍者VR》终于在Steam平台正式上架。

《水果忍者VR》延续了水果忍者的原来的味道,尽管在游戏模式(共有经典、拱廊以及禅宗三个模式),画面音效等方面都并未做出很大的改变,但是可以拿起刀痛快淋漓的砍水果,享受果汁喷溅的快感也是非常不错的。可能是因为是抢先版的原因,《水果忍者VR》依旧存在一些小瑕疵,如火龙果、武器特效、背景切换功能都还没有加入其中,但是Steam上98%的好评率也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游戏。

《水果忍者VR》为什么能吸引众多玩家

十分巧合的是,《Pokémon GO》最近刷爆了朋友圈,然而它能这么火的原因难道仅仅是AR LBS的创新吗?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宠物小精灵》强大的IP作为支撑,其实很难形成蝴蝶式的传播效应。

而《水果忍者VR》恰恰和《Pokémon GO》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二者都是拥有强大IP后台的游戏,正是因为如此,它们的名字本身就是个卖点。其次,它们都引入了当下最前沿的技术,《Pokémon GO》将LBS与AR融合,《水果忍者》则融入VR技术,给玩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水果忍者VR》登陆Steam平台仅6天,就获得了98%的好评率,而且现在正值特价促销期,只需要38元就可以下载游戏进行体验。按照常规评测数的一个换算比例,基本可以粗略估算出游戏上架6天收入超过25万元。(仅为经验性猜测,不一定准确)《水果忍者VR》相比于其他多频率活动的VR游戏而言,玩家只需要站在原地,挥舞双臂,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空间对VR游戏的限制,也是它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但是作为一款好的VR游戏,沉浸体验是非常重要的,Halfbrick Studios工作室的亚当·伍德表示:“我认为没有比《水果忍者》更适合VR的游戏。《水果忍者》VR版可以为用户带来独一无二的完全沉浸式VR体验。事实上,在玩家的亲身体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无论是《Pokémon GO》,还是水果忍者的成功,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就目前的技术下,一些休闲类的小游戏在VR中更容易成为爆款。

飞檐走壁莫奇怪:十款和忍者有关的游戏

触乐 陈祺

触乐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2001年,最早关于忍者的记忆,来自周杰伦的歌曲《忍者》,“嗷咿吆嗷咿吆咿~嗷咿吆嗷咿吆咿~嘿~伊贺流忍者的想法嘿~只会用武士刀比划嘿~”我第一次知道,歌还能这么唱。这首歌打动了我,让我产生“虽然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就想跟着唱”的感觉。

2004年,日本光荣公司推出《太阁立志传5》,也成为太阁系列的绝唱。这款游戏让我真正对忍者产生兴趣,那年暑假,在军训开始之前,我夜以继日的在电脑前战斗:化身忍者服部半藏,苦苦等待本能寺之变的发生,潜入到每一个忍者里偷师,只为多学一个特殊技能。那时候周杰伦刚刚推出新专辑《七里香》,我索性把游戏音乐换成了主打歌《七里香》。直到现在,一听到《七里香》的旋律,我脑海中浮现的还是服部半藏的那张长脸和家乡清凉的夏天。

2010年,我开始接触手游,《水果忍者》和《忍者跳跃》长时间占据我内存并不大的iPod touch,陪我度过每一节有趣的马哲、毛概与邓论。我切水果的水平不错,经常在别人面前展示超强的切瓜技术,虽然大家都不以为意。

2015年,《水果忍者》五岁了,我用iphone6下载重新开始玩。分数依然很高,扭头看看身边的人,已经不是曾经稚嫩的脸庞。

我忽然明白,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忍者本身,而是被因为忍者而被记忆的时光。

■ 《笨拙忍者》(Clumsy Ninja)

我想要飞到那遥远地方看一看

《笨拙的忍者》游戏讲述的是一位异乎正常忍者的笨拙忍者得知自己心爱的女朋友Kira被坏人掳走了,然后要通过玩家的训练一步一步去把自己的女朋友找回来的故事。训练他的方式五花八门,比如点击屏幕把它扔上店铺遮阳伞上,还可通过蹦床、拳击沙袋、弹珠枪等工具训练,甚至用它练习投篮。其实游戏的剧情游戏性并不重要,我通常的做法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打开游戏,然后摁住忍者,将他和烦恼一起丢出去。

■ 《小小忍者》(Mini Ninja)

身为一道彩虹,雨过了就该闪亮整片天空

《小小忍者》是一款跨平台的游戏,曾登陆PC、Wii等多个平台,而在移动平台上的《小小忍者》是一款卡通风格的横版无尽跑酷游戏,游戏的主角是一个可爱的小忍者,精通跳跃、刀法以及飞檐走壁等等,飞奔过程中小忍者将一路过关斩将,沿途收集金币甚至能够解救各种被困的人物角色。游戏中我们还能够变身为被解救的人物,例如变身巨人可以轻易攻破石头阵,这样的设计显得格外有趣。去年7月,《小小忍者》突破了600万下载量,此成绩在忍者游戏中算得上名列前茅。

■ 《绿色忍者:蛙年》(Green Ninja)

爱你的心我无处投递,如果可以飞檐走壁找到你

《绿色忍者:蛙年》是一款手指类闯关益智游戏。游戏中玩家将控制一个绿色青蛙忍者跳跃起来踢掉所有的敌人,游戏也涉入一些简单解谜的元素,游戏中除了敌人,还有许多障碍阻拦绿色忍者,比如坚硬的金色砖块、移动中的地雷。这款游戏的难度不大,没有任何步数及通关时间的限制。即使遇到卡关,注意下行动的顺序便会迎刃而解,伴随着每次行动的一声“呀哈!”以及脚脚到肉的踹击,我越来越感觉这是一只来自中国的忍者青蛙,好像李小龙的招牌也是这样。

■ 《忍者跳跃》(NinJump)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

《忍者跳跃》是一款快节奏的攀爬游戏。玩家的目标是不断的攀高,途中会遇到松鼠杀手,生气的鸟类和敌方的忍者,还会碰到敌方扔的火药。玩家可以从墙的一头跳跃到另一头,通过收集能量盾挑战自己的对手。跳跃过程如果打落了狐狸、飞鸟或者忍者扔出的飞镖累计到三个,就可以自动快速向上跳跃。这个游戏称得上iOS平台化石级游戏,从2010年推出到现在也有五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游戏的系统、玩法并没有太多改动,每次的更新也是以修复bug为主,现在打开这款游戏,可能也只是回忆曾经的快乐吧。

■ 《忍者跳跃:冲刺》(Ninjump Dash)

啦啦啦,你问我叫啥名,啦啦啦啦,叫我第一名

《忍者跳跃:冲刺》是一款的横版跑酷类动作冒险游戏,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跳跃忍者展开一场紧张刺激妙趣横生的冲刺冒险之旅。作为一款横版跑酷游戏,游戏中玩家可以跑跳、冲刺,还能解锁华丽的道具和动作效果。作为和《忍者跳跃》同公司的产品,《忍者跳跃:冲刺》最大的魅力来源于全球玩家即时对战,与人斗总是其乐无穷。游戏还提供了简单的装备系统,赢得比赛、赚钱买卡,进而赢得更多的比赛,这样的发展模式才具有长久的吸引力。

■ 《暗影格斗2》(Shadow Fight 2)

漂亮的旋风踢,一身正气,哼

《暗影格斗2》是一款融合了RPG元素的格斗游戏。游戏中有几十个栩栩如生的动画武术动作,各种强力的武器与护甲。惊心动魄的旅程即将展开,你将会面对很多敌人,包括强大的BOSS。我们曾经对《暗影格斗2》进行过评测,认为其是“能提供目前最好的的触屏格斗体验”,如此高的评价皆因一个关键字:慢。几乎所有的格斗游戏中角色拳脚都很快——打得快,收得快,而且一直很快,这款游戏反其道而行之的游戏核心到底是怎样的体验?还得玩家通过游戏来体会。

■ 《纸片忍者》(Mecha Ninja)

望着是万马千军向直冲,我没有温柔唯独有这点英勇

《纸片忍者》是一款打地鼠like的忍者游戏,在关卡中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忍者,有些扔炸弹,有些扔飞镖,玩家则需要发射飞镖将其击倒,才能顺利通关。游戏的难度并不低,敌人随着游戏深入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玩家稍一疏忽,三滴血就会被炸弹和飞镖带走。有趣的是,我在游戏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在北京乘地铁的幻觉:涌出的忍者像车厢外等待的乘客,我站在车厢内,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军万马,手无寸铁,只能淹没在车厢里,就像被炸弹和飞镖击中的忍者,游戏结束,大侠请重新来过。

■ 《幽灵忍者》(Yurei Ninja)

随风奔跑自由是方向

《幽灵忍者》是一款纵版跑酷游戏,和许多跑酷游戏一样,这款的操作方面也没什么变化,左右上下来操控忍者跳跃滑动等动作,只不过游戏中添加了攻击元素,点击屏幕即可施展居合斩,有刀和飞镖两种武器选择。游戏商城提供了带有特殊能力的装备和刀,可以通过获得的点数购买。当我买了一套衣服后,先不说特殊技能好用与否,单是新造型便让我感到物有所值。值得一提的,游戏每个关卡的游戏最后都会有BOSS,玩家需要边躲边杀,和BOSS斗智斗勇,击杀后可以获得大量点数,这也给游戏增添了不少乐趣。

■ 《武士大战僵尸2》(Samurai vs Zombies Defence 2)

入阵曲,伴我无悔的狂妄

《武士大战僵尸2》是手游大厂Glu公司的作品。游戏故事讲述村镇正在遭受成群僵尸的进攻,身为一位英明神勇的武士有能力也有义务要保卫村镇、挺身应战。僵尸鬼兵虽多,但玩家也并非孤军奋战,加强防御工事、招募有力盟友,把侵袭漫延的僵尸军团消灭在村镇门前。作为一款塔防类RPG游戏,玩家通过点击屏幕控制角色前进和后退以及特色的技能的选择,与此同时,战斗时招募的盟友之间也需要相互搭配。游戏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增加了双人对战模式,可以与自己的好友对战,在普通游戏之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 《新忍者必须死2》

天青色等烟雨,忍者在等你

《新忍者必须死2》是网易出品的一款水墨风跑酷类游戏,游戏玩法以单机为主,并且加入了一些额外的互动要素。玩家可获取屏幕上的忍术道具,发动风、火、雷等不同属性和效果的忍术,也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到替换角色、升级角色能力,替换/升级武器以及替换/升级召唤兽等玩法。其实作为一款国产跑酷网游,《新忍者必须死2》并无特殊之处,最值得说道的,恐怕就是充满东方色彩的水墨风格游戏画面了,游戏背景远近景物叠加之后形成一种错落感,烘托出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而忍者登场时所戴的红色围巾,也着实为幽暗的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的亮色。

果粉去哪儿了?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文|深响,作者|甘洛奇

大中华区收入贡献降到了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

虽然苹果CEO库克在年初的致投资者信中已经打过预防针:“大中华地区的业务疲软是导致苹果收入下滑的最重要原因”,但毫无疑问苹果的这份财报是真正的“实锤”。

2019财年一季度,iPhone收入同比下滑14.9%,创下连续10个季度以来最大跌幅。

为什么突然间iPhone卖不动了?一部分原因是一些国家的本地运营商减少了对苹果产品的补贴,以及iPhone电池更换计划延长了用户的换机周期;另一部分更残酷的原因恐怕是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以及自身定价策略的失误,而汇率波动也带来了美元强势,加重了价格问题。

昔日苹果店外通宵排队的盛况已经不在,如今苹果在其中国官网推出了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优惠活动——iPhone XR 4399元起,iPhone XS仅6599元起。但似乎还是无法快速挽回中国果粉的心。

“果粉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不用回答。

其实苹果销量滞涨已经长达三年,在价格策略无法继续加药效的情况下才暴露了真相。而这背后还有很多东西:真·果粉还在、二手苹果市场仍旧火热、苹果手机还是最保值、果粉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富有、虽然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品牌成了吃苹果的赢家,但中国的手机江湖整体也遇到了困境……

真·果粉还在

“谁说苹果不行了,还是比安卓好用一万倍啊!”

很多依旧买着苹果的果粉故事,都逃不过两个字“情怀”——

2011年,李青还是个学生,用着一款老旧的三星滑盖式手机,他家收到了一部iPad 2礼物是李青人生中的第一个苹果产品。用惯了古老的按键机、滑盖机,一台巨大屏幕的、只需要用手指滑动点按就能完美无瑕地执行旨意的平板电脑,对于当时的李青来说是巨大的震撼。

在当时,用大屏幕玩水果忍者、汤姆猫、愤怒的小鸟,是拥有iPad的最大乐趣,它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游戏机。出门去哪儿玩,李青都带着iPad。

上高中后,李青得到了一台iPhone4S,这台手机陪伴他走过了高中的时光,那些岁月里在教室打游戏、深夜躲在被窝里看剧、听音乐,成为学海苦读的学子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高中毕业后,他买了一台iPhone5S金色版。然而上大学没过多久就失窃了。随后趁着iPhone6在中国的发售,他又买了一台iPhone6(超低配版)。iPod Shuffle、iPad Air也相继入手,承担了看视频和打游戏的主要工作。

2015年的大事是苹果发布了iOS9和iPad Pro。记得刚出来的那阵,Apple Pencil四处缺货,李青四处奔跑,终于在新开的华贸苹果店抢到了几支仅有的笔。

2016年受3D Touch(苹果新一代多点触控技术,iPhone 6S)的影响,李青还顺手买了一部iPhone6S。2017年,李青把手头巨大的iPad Pro 12.9寸换成了小的10.5寸,又买了一台MacBook Pro 2017回来。对李青来说,每天双电脑,一边打游戏一边认真写论文,非常舒服。

现在,iPhoneX是他的主力手机了。

另一位果粉则是收藏级粉丝。

2010年6月8日,乔布斯还在。当看到乔布斯站在iPhone 4发布会上,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苹果系统的强大以及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黑科技时,小何就深深种下一个念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试试iOS系统,购入一部苹果4,成为果粉,追赶时髦。

那时小何高中刚毕业,与爸爸达成协议,暑假帮家里生意,一个月可以得到2500元的高额工资(小何帮忙了两个月)。当拿到这笔5000元辛苦钱后,小何二话没说就让他的堂哥带着自己去手机店买了iPhone。

小何带着iPhone进入了大学时代,周围的人都用崇拜的眼光看着他。而小何在用过iOS系统后,便再也没有尝试过其他品牌的手机了。

从大学到现在,小何一直用着iOS系统,并不是因为外观有多好看,或者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因为用惯了iOS系统, 让小何换安卓系统真的很不习惯。

从3GS到X,小何每年都会购入一款苹果手机。小何说,这是生活对他们果粉的一种期盼与向往。就好比,有人收集手办,有人收集单反,有人收集名表,又有人收集豪车。他喜欢收集苹果。

为了情怀、为了品牌、为了产品体验、习惯了iOS系统……这些都是果粉继续购买苹果的理由。

而且从Canalys的数据来看,虽然苹果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13%,但市场份额却没有变化,还是在9%左右。

根据阿里旗下二手物品交易平台闲鱼2018年7月发布的一项数据,保值率最高的10款手机中,前三席都是iPhone(iPhoneX 73%,iPhone 8 Plus 61%, iPhone 8 62% )。

一手卖不动了,二手却还热度不减。

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苹果手机用户的换机频率是要低于安卓手机用户的。MobData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数据报告看,果粉忠诚度高居首位。

相比于Android手机,iPhone硬件提供的“舒适使用期”更长,通常一部苹果手机在两年内,至少可以保证升级新系统后的流畅性。对于Android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就有些困难了。

果粉去哪儿了?

尽管如此,果粉还是在减少。

库克在致投资者信中大篇幅“甩锅”给新兴市场的整体经济环境,并且表示大中华地区智能手机市场萎缩,是导致iPhone销量不及预期的主要因素之一。

的确,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手机市场首次出现“量价双降”的局面。Gfk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单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大盘销量同比下滑18%,销售额同比下滑9%。GfK依此下调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指数,对于全年零售销量预测调整为4.22亿台,同比下降9.5%。

但这只是没有增量。

存量方面,苹果用户也在向其他品牌流失。

MobData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有5.2%的男性果粉和10.4%的女性果粉被华为分流;有4.8%的男性果粉和8%的女性果粉被OPPO分流。

这流失的背后,指向了中国国产手机品牌的崛起,也指向了苹果性价比的缺失。

一直以来,苹果产品被定位为高端用户市场产品,一些广告投放在苹果用户上的客单价也是要明显高于安卓用户的,但谁也不是“冤大头”,市场机构IHS Markit拆机测算后发现,iPhone Xs Max物料成本仅比iPhoneX贵20美元,售价却高出100美元。

苹果显然把他们的用户定位为了超级富人——“苹果与奢侈品公司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技术和功能,还有品牌背后的理念。”汇丰分析师Erwan Rambourg在一份报告中写道。

2014年,库克从Burberry挖来时任CEO的阿伦茨,委任为苹果零售和在线业务高级副总裁。就连iPhone XS Max价格再创新高时,库克也一直强调:“我们一直认为,如果你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和价值,就会有一部分人愿意为此付钱。”

直到市场残酷的数据反馈出苹果“奢侈品策略”的失效。

更残酷的数据是,去年MobData发布一项调查结果:与华为或小米等其他国产手机品牌的用户相比,中国的苹果iPhone用户多为“隐形穷人”,他们的经济状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好。

该机构称,大多数iPhone用户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手头拮据,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资产。其中有许多年龄在18岁至34岁之间的未婚女性,她们多持有高中文凭,月收入不到3000元人民币,被归入“隐形穷人”行列。

而我们也在一些社会新闻中看到《女孩花8000元分期买苹果手机,陷入网贷欠下105万》之类的报道。另有未写明来源且未经求证的数据称中国47%的人是分期付款买的苹果手机。

换句话说,增量没了,存量走了。

至于苹果寄予新希望的服务业务。大中华区恐怕“无福消受”。况且,如果iPhone的销售量持续下滑,甚至影响到iPhone设备的激活量,苹果服务的增长空间也将十分堪忧。

果粉走了,可能会回来,也可能不会。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