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残疾日是几月几日(国际残疾人日:税惠扶一把助残就业创业)

导读残疾日是几月几日文章列表:1、国际残疾人日:税惠扶一把助残就业创业2、国际残疾人日:微光聚星河 关爱的阳光温暖着残疾人3、国际残疾人日,全国首家非视觉、无障碍书店开门迎客4

残疾日是几月几日文章列表:

残疾日是几月几日(国际残疾人日:税惠扶一把助残就业创业)

国际残疾人日:税惠扶一把助残就业创业

“现在我能靠劳动养活自己,感谢公司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一把。”12月2日,在丰都县工业园区内的重庆金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患有腿部残疾的黄先生正熟练地操作着自动化生产设备,已经在该公司工作9年的他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很满意。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扶残助残力度,提升残疾人群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一系列帮扶残疾人群体的税费优惠政策和服务举措,为众多残疾人稳岗就业和自主创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安置残疾人就业,不仅体现了公司的社会担当,也让我们得到政策支持,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重庆金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炜表示,作为一家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目前公司有残疾人职工11名,占全体职工的2.1%。按政策规定,安置残疾人就业比例达到1.5%,公司就不用缴纳残保金,今年公司因此享受了2021年度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免征42.5万元。“我们计划把这笔钱用来提升残疾人职工的福利待遇,并招录更多残疾人员工。”范炜说。

据悉,除了普惠性税费优惠政策,国家还实施包括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增值税即征即退、残疾人工资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减免在内的一系列专门的助残扶残税费优惠政策。重庆税务部门通过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的助残信息沟通联络机制,组织人员开展面对面政策宣传、点对点培训辅导,让企业更快更好享受到税费优惠政策红利,激励更多的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招录残疾人就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重庆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625亿元。

在铜梁区,通过该区税务局与区残联牵线搭桥,睿拓汽车有限公司今年又新安置了9名残疾人就业,目前有残疾人员工68人,占比达到28.33%。

小尹是今年3月加入睿拓汽车有限公司的新员工,由于手部有残疾,此前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我在公司厂里负责成品检验,离家近,每天按时上下班,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能自食其力真好。”谈起现在的生活,小尹笑着说。

“税务人员上门宣传辅导,帮助我们及时享受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现在我们实现了社会责任和公司发展的双赢。”睿拓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娟介绍,公司今年因享受安置残疾人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收到退税款380余万元。同时,还能按支付给残疾人工资的100%加计扣除应纳税所得额,“预计今年能减免企业所得税约54万元,全年经济效益将比去年增加10%左右。”陈娟说。

除了政策帮扶,重庆税务部门还积极优化税费服务,为残疾人相关的市场主体和群众开通办税缴费“绿色通道”,提供预约上门、容缺办理等便民服务举措,让其办税缴费更便捷。

11月29日,酉阳县彭老四蔬菜水果店老板彭志江需要代开销售蔬菜的免税发票,但是因为不熟悉电脑操作,加上右腿残疾不便出门,便电话找到了税务定点联系人邓阳。半个小时后,邓阳上门辅导其完成了线上发票代开业务,并联系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完成后台审核,并将发票打印好后送上门。“太感谢了,你们总是这么周到。”拿到发票,彭志江说。

据悉,今年酉阳县税务局与该县约40户残疾人相关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安排专人定期沟通联络,了解涉税需求,目前已解决其办税缴费难题30多个。

“帮助残疾人群体就业乐业,积极融入社会是扶残助残的重要举措。”重庆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不断完善帮扶机制,落实落细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协助解决残疾人创业就业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余霞)

国际残疾人日:微光聚星河 关爱的阳光温暖着残疾人

(速新闻记者 裴凌曼 见习记者 朱婉菁 颜靖尧)12月3日,是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是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超8500万,普通人轻松能做到的事于他们而言,可能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因此,关心关爱残疾人,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网格 助残”让残疾人足不出户享受暖心服务

秉承“快捷、高效、精准”服务残疾人的理念,宿城区创新实施了“网格化”服务模式,用“小网格”托起残疾人“大幸福”。

12月2日,记者来到宿城区古城街道楚苑社区博爱家园红十字“爱心洗衣坊”,“春芽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张敏正准备把晒干后的衣服送到居民家中。

“太感谢你们了,又给我们送衣服来了,我们年龄大了,腿脚也不方便,真是麻烦你们了。”志愿者来到居民沈先生家,沈先生连声道谢。

沈先生说,自己的爱人因腿部残疾,行动不便,生活起居由他负责打理,社区主动上门收集衣服并提供清洗服务,为他减轻了负担。

“冬天,一些特殊群体行动不便,换洗厚衣服、被褥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难事。”楚苑社区党委副书记吴重熙介绍,为解决残疾人行动不便、冬季洗衣困难这一难题,楚苑社区建成博爱家园红十字“爱心洗衣坊”,由小区网格员组成“春芽志愿服务队”,每周六、周日上门为残疾人收集衣物、免费清洗,洗完晾干后再由志愿者送上门。

据了解,楚苑社区博爱家园红十字“爱心洗衣坊”于2021年底投入使用,这是宿城区首个“爱心洗衣坊”,专为社区高龄、孤寡、残疾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洗衣服务。现在“爱心洗衣坊”共有3台洗衣机、1台烘干机,由专人负责定期维护洗衣设备,保障正常运转,有效解决了社区特殊群体洗衣、晾晒问题。

连日来,由宿城区双庄街道白堡社区银河花园小区网格员组成的暖巢爱心志愿服务队, 赢得了广大残疾人的好评。

“小区志愿者经常来看我,有时陪我聊聊天,有时搀扶我到楼下逛一逛,很感谢他们。”家住银河花园小区的张先生长期独自居住,他双目失明,行动不便,说起小区里的暖巢爱心志愿服务队,他竖起大拇指。

“志愿者会定期主动上门服务,帮助残疾人、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做清洁、修剪指甲、整理被褥等,小区还会开展义诊、独居老人集体生日会等活动。”银河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张勇介绍。

而这样的情形也经常在宿城区苏苑花园小区上演。

“我们小区在2018年成立苏苑花园志愿服务队,由小区党员、居民以及网格员组成,目前志愿者约80人。”苏苑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陆静介绍,志愿者们以弱势群体为帮扶对象,常态化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定向结对形式,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近年来,宿城区双庄街道以小区党支部为阵地,推出丰富多彩的“红色服务‘365’套餐”,为居民定制特色服务。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服务,用心、用情将暖心服务送到他们的身边,残疾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种贴心服务。

“爱心 暖心”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一份餐,一片情,温暖一个社区。每个月的20日,宿城区幸福街道矿山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会组织志愿者买菜、做饭,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上一顿热腾腾的暖心饭。目前,“爱心午餐”这一活动在该社区常态化开展,得到了辖区居民的认可和点赞。

聊起每个月的“爱心午餐”,今年72岁的赵先生说,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可口的饭菜送到家里,每次他都吃得很开心,感受到了来自社区的温暖关怀。

矿山社区的“爱心午餐”活动采取送餐、聚餐、发放免费餐券等3种不同形式来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送餐服务,同时与辖区内餐馆共建“爱心餐厅”,邀请独居老人前来聚餐,共吃一桌暖心饭,一起聊聊天。

“除了有‘爱心午餐’活动,我们社区的网格员还为独居老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时关注他们,生活上遇到困难及时解决,让老人们切实感受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矿山社区工作人员杨伟娟介绍,辖区内共有残疾人160名,社区不断转变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服务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打造“保姆式”精准服务。目前,社区建有残疾人手工编织班和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

居民夏永兰和老伴都是残疾人,平时行动非常不方便,有时候买菜都要靠邻居帮忙。“社区志愿者送来热乎乎的午餐,都是免费的,暖胃更暖心,非常感谢社区对我们的关心。”夏永兰激动地说。

“因为‘爱心午餐’服务的对象不少是老年人和残疾人,所以饮食上工作人员不敢马虎,为此,社区还咨询了专业的营养师,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的身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菜单。”杨伟娟表示,矿山社区一直以来坚持为社区残疾人送温暖,每月提供一次“爱心午餐”,一次免费理发,并定期提供免费体检,用实际行动关爱着残疾人。

在宿豫区豫新街道江山社区,党建助残工作站的党员志愿者经常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打扫卫生、做饭等服务。党建助残工作站不断优化“岗位推荐+志愿服务+政策宣传 康复指导 点亮希望”等服务,持续增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前不久,宿豫区豫新街道的残疾人李小艳从残疾人专职委员张诚手中接过了爱心联系卡。卡片上印有宿豫区残联、各乡镇(街道)残疾人专职委员、各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作联系电话,方便残疾人与残疾人专职委员联系,解决困难和问题,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残政策,切实解决好残疾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真正实现残疾人办事无障碍。爱心联系卡建起了沟通交流的“连心桥”,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得到了残疾人及其亲属的称赞。

此外,宿豫区助残志愿者协会常年开展“寒潮送温暖活动”,为残疾人送去羽绒服。宿豫区残联和宿豫区助残志愿者协会一起常态化开展就业培训,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鼓励他们勇于追求梦想。

在宿迁,社会各界用不同方式关心关爱残疾人,更好地满足残疾人多样性、多层次的服务需求,以微光汇聚星河,照亮特殊群体前行的道路,让关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位残疾人。

国际残疾人日,全国首家非视觉、无障碍书店开门迎客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全国首家非视觉、无障碍书店开门迎客。

上海市残联介绍,这家以“新华书店·逆光226”非视觉文化书店命名的书店,经营面积仅37平方米,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小的新华书店,也是沪上首家残疾人友好书店,引导人们通过视觉以外的感官来“看”世界。

书店外观。本文图片均为 上海残联 图

书店开设在南昌路226号,融合了光影可聆听、可知味、可触摸、可传承等设计元素。该书店与普通书店最大的不同,在于无障碍和非视觉。南昌路沿街通往书店的过道增设了盲道,店内也铺设有盲道,方便视障者全程行走无障碍。

书店选书紧扣主题,从触摸书到香香书(嗅觉书),包含众多中外残疾人作家作品和文学励志书籍。

无障碍阅读展示

店内还设有专门的无障碍阅览区,放置了供弱视者阅读书籍的浏览器,书籍对着浏览器后字号被高清晰度放大,方便低视力读者阅读。

“如果想带一幅盲人可以‘阅读’的图片回家欣赏,店里配置的无障碍盲文打印机可以帮助您实现愿望。”书店工作人员手指轻轻按动“打印”,一幅有着凹凸触感的花鸟山水画便打印完成了。

书店内部

书店陈列的产品与大众书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非视觉上,其中包括无障碍电影、特色制作甜品课程等。名誉店长韩颖曾是一名教师,后不幸因病双目失明。失明之后,她投身公益,创立“上海光影之声无障碍影视文化发展中心”,制作无障碍电影300余部,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她制作的300余部无障碍电影就展陈在书店里。

盲文书籍

西点研发师俞游波是一名听障人士,来自上海市残疾人职业技术能手俱乐部,有着多年五星级酒店西点师从业经验,这次他作为书店里特色课程导师,教大家制作甜品。

另外,书店还精选300多个不同品种的盲文书、气味图书、可触摸图书及大批残疾人作家和盲人作家的优秀图书,满足广大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办好特殊教育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光明论坛】

作者:王善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教研员)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关爱行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特殊教育,作为促进残疾人实现最大限度发展、增强残疾人家庭福祉的重要因素,受到格外关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特殊教育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部署位置更加凸显。国家组织修订了“残疾人教育条例”,连续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1年颁布《“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先后出台义务教育阶段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标指南》等多项国家标准规范,持续加强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推动特殊教育得到跨越式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发生格局性变化。

十年来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每年招生人数从6.57万人增加至14.91万人,增加126.94%;在校学生从37.88万人增加至91.98万人,增加142.82%;融合教育也得到了全面推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72%提升到现在95%以上,特殊教育普及水平、保障条件和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特殊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其中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等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要求。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供给。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尽管近年来快速发展,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短板。相较于我国人口规模和特殊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增长的比例,我国当前特殊教育整体供给还需加强,应随尽随、应融尽融落实还面临较大挑战,非义务教育段入学比例还需进一步扩大,整体教育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建设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特殊教育亟须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和特教特办,推动特殊教育迎头赶上,确保到2025年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现教育强国作出贡献。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受益面。特殊教育关涉全国8500多万残疾人及其家庭的福祉,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破解因残致贫、因残致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成果以及推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并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是托底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重要之举,是惠民生、暖民心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要体现,需要在各项事业发展中重视和关注残疾人教育事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好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等阶段或领域的特殊教育,建成面向终身教育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增强特殊教育公益属性,造福残疾人及其家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需要进一步立足长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8500多万残疾人,也“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号角已吹响,奋斗正当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我们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的关心重视以及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心,以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为新方向新使命,在更高层面、更大格局、更长远发展上坚定落实党和国家特殊教育战略部署,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 《光明日报》

聋哑人会说方言吗?他们的手也有口音?

12 月 3 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说“残疾是人类状况的一部分。”或许你还记得 CCTV 2018 年度法治人物唐帅的故事。唐帅是全国唯一手语律师,因为精通手语和法律,唐帅不仅代理许多聋哑人的法律事务,还开办手语普法活动,拍摄手语普法视频。也是在关于他的报道里,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手语也有方言。

CCTV 2018 年度法治人物唐帅,图片来源:央视网

唐帅在报道中说到:“从适用范围来讲,普通话手语的适用范围比较狭窄,比如说新闻翻译、学校教学,或者是大会翻译所用;而平常聋哑人在日常的生活当中,90% 以上使用的都是方言手语。”想依靠使用普通话手语的手语翻译,来与使用方言手语的聋哑人交流,就会特别困难。手语竟然不是聋哑学校老师统一教的吗?在国际残疾人日,科普中国邀请大家一起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手语的历史。聋人即便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会使用简单的手势和人交流,但是,这种手语一般缺乏复杂的词汇,表达能力有限。四百多年前,欧洲出现了第一批聋哑人教育家,他们自己是健听者(听力健全),在开办聋哑学校时,意识到可以编定一套手语,帮助聋哑人交流和学习文化知识。于是,人们开始编定最初的手语。这些手语有的来自聋哑人平时惯用的手势,有的来自教育家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因为编定方法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就形成了不同的手语体系。就拿咱们中国为例吧。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来华开办了最早一批聋哑学校,基于他们已有的手语教学经验,建立了早期的手语教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手语工作,在五十年代出版了《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从 1979 年到 1987 年,又把《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修订为《聋哑人通用手语图》,到 1987 年更名为《中国手语》。1990 年,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编写的《中国手语》,成为了中国手语的标准工具书出版。2018 年 5 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同意,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发布,自 2018 年 7 月 1 日起实施。这些标准工具书和教材,成为了今天中国聋哑学校手语教学的基础。

《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中的一页。作者供图

如此说来,全国的聋哑学校应该都学习的是同一套手语啊,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手语就像口语一样,也有自己的方言,每一个地方的聋哑人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词汇。有些方言词汇来自不同的手语传统,例如,有些地方手语保留了当年传教士设计手语的痕迹,用胳膊夹圣经的姿势表示礼拜,配合数字表示礼拜几;还有些手语词汇有时代特色,例如表达日本时,有个动作表示卫生胡(仅留唇上鼻下胡须的造型)。还有许多词汇和表达法是一个地区聋人群体在交流中约定俗成的,有着很强的地域特点。而且,手语虽然听起来好像是手的语言,但实际上不光有手部动作,还要配合一定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很多词汇都用微妙的动作来表达。这种聋哑人群体中使用的手语往往和标准手语有着很大区别,人们把这种手语统称为自然手语;那种健听者制定的标准手语,也可以叫做文法手语。唐帅律师在报道中用普通话和闽南语来打比方,说明标准手语和自然手语之间巨大的区别。很多健听者学习的手语都是标准手语(文法手语),和聋哑人群体交流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笔者在读研究生时接触过北京市聋哑学校的老师。健听者老师就指出,有些聋人老师的手语里夹杂了“不标准”的手语。反过来,很多聋哑人可以流利地使用自然手语,却不一定熟悉标准手语。在网上,有聋哑人就表示,他们其实看不大懂新闻节目中的标准手语。今天,聋哑人得以利用视频分享手语信息,在交流中也发现,不同地方的手语差异非常巨大。那是不是说,各地的手语方言是一些支离破碎、“糟糕”的手语呢?过去,有些聋哑人教育者确实这么认为,他们致力于普及标准手语,尤其是那些和制定时参考了通用语的手语。但是,语言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健听者不了解的手语世界。首先,一个地区的手语和当地流行的通用口语并没有对应的关系。比如在中国台湾省,大家平时说的是汉语,但是因为历史原因,聋人的手语却有不同的方言体系,有的地区方言受到日本手语的影响,有的地区则依据中国手语。全世界共有一百四十多种标准手语,它们的使用区域和所在地的通用语不一定有关,例如在说西班牙语的南美国家,聋人使用的语言却因国别不同,有的基于美国手语,有的基于法国手语。而且,手语并不是简化的口语,而是一门完善的语言。手语并不是根据口语编定的人造语言,而是有着一整套语法、词汇系统,和口语的复杂程度不相上下。手势、表情的配合,不同动作的时间次序,都可以表达特定的含义。关于这个问题,语言学家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尼加拉瓜手语。尼加拉瓜引入手语教育很晚,直到 1977 年,才建立了最初的聋哑学校。一开始,这里的老师注重教孩子唇读,就是看健听者说话时根据嘴唇动作理解含义,还有用手指比划字母的交流方式。这些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孩子不能掌握。但是,因为有几百个聋哑孩子生活在一起,也学习了简单的美国手语,结合自己的家庭手语,很快,他们就开始形成一套通用的手语,这套手语在几代学生中传递,越发复杂,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手语。

正在使用尼加拉瓜手语的儿童。图片来源: Signwriting.org

他们的老师呢,不但没有参与编定这套手语,甚至一开始都没意识到学生打的是手语。他们还以为学生是连比带划在交流,却看不懂他们到底在干嘛。到了 1986 年,当地老师向语言学家求助。专业的语言学家经过深入调查,才发现聋哑学生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尼加拉瓜手语。这套手语还通过大一点的学生传递给了刚来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因势利导,编写了这套手语的教材,还出版了对应的西班牙语的词典。可见,人类的大脑有学习语言的本能,只要环境适合,哪怕没有口语输入,聋哑人群体也能自发形成语言和方言。这项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语言和大脑,都有重要意义。当然,这并不是说聋哑人群体就不该学习标准手语。实际上,过去编定手语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是健听者,标准手语也通常依据口语语法,很多动作都参考了通用语的语音。聋哑人学习这种手语经常感到吃力。随着人们对于手语的理解不断加深,编定的标准手语也更科学。今天的中国手语,就剔除了大量基于汉语语音的词汇,编定时也更多参考聋哑人的意见,更方便聋哑人学习。不仅如此,人们还意识到,聋哑人也有自己的文化。各地的聋哑学校和聋哑人社区让聋哑人相聚相识,形成了自己的认同与文化。教育家、美国手语翻译安娜·朗德斯认为,“一个人属不属于手语聋人社区,不是由听觉受损程度决定的,而是由认同和相应的行动决定的”。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四段的第 30 条也规定:“残疾人有权在和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认可并支持他们具体的文化和语言身份,包括手语和聋人文化”。使用手语的聋哑人每天都需要和健听者交往,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提升每一个人的生活水平,我们需要更科学、更符合聋哑人习惯的标准手语,还需要你我每一个人学习一点关于手语的新知,对手语和聋人文化有更多尊重与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