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仍处于什么时期(1980年美国力邀我国加入北约,并赠送大量武器,为何邓公会拒绝?)
我国发展仍处于什么时期文章列表:
- 1、1980年美国力邀我国加入北约,并赠送大量武器,为何邓公会拒绝?
- 2、新时代,我们怎样回答发展命题
- 3、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
- 4、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 5、新疆为何能成为中国电力新高地?
1980年美国力邀我国加入北约,并赠送大量武器,为何邓公会拒绝?
1980年,美国一反常态的开始讨好中国,甚至准备将当时美军现有武器装备的90%无偿赠送给解放军,而武器赠送的唯一条件就是让中国加入北约。这看起来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但令美国没想到的是,中国无情的拒绝了他。中国为什么要拒绝如此优厚的条件?美国又为什么一定要让中国加入北约?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之后,美苏两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两个国家自然一直明争暗斗。随着铁幕演说的发表,美苏两国开始在欧洲以及亚洲开始了一系列争斗,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阵营,发展属于自己的盟友。并在1949年经过多年的筹备之后,美国,加拿大,布鲁塞尔条约组织等国家达成了基本共识,并在3月18日正式公布了北大西洋公约条文,在4月4日,以美、英、法为首的14个西方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约,并在8月24日正式宣告北大西洋公约成立。
要说加入北约有何好处,通俗来讲,北约就像是个保险,万一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需要重大开支,北约就会帮你承担相当一部分的损失,从而减少国家军队的开支以及应急资金的规模,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国家的。财政更多的投入在经济、科研等方面,从而带动国家发展起来,所以有很多国家想要抱北约的大腿,这也是如今的乌克兰致力于加入北约的原因之一。而我国却面对美国不惜代价抛来的橄榄枝,毫不留情的拒绝了。
紧接着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两国自此开展了长达十年的蜜月期,双方已经处于一条战线了。于是在1980年,美国政府做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程度的战略调整,想要和中国深度捆绑,进一步成为盟友,
做出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外交态度转变,就是邀请中国加入北约。因为当时中国作为共产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关系早已如同水火,再加上中国领土十分广泛,具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最主要的是美国远在北美大陆,而中国却和苏联接壤,如果能和中国结盟,并且利用得当,那么就会不费吹灰之力的对抗苏联,而中国面临着。十分沉重的边境布防压力,偏偏又没有什么坚船利炮,和苏联军事实力实在相差太大,所以中国也同样需要帮助。因此中美双方都展现出友好的态度。
面对美军装备接二连三运送在中国,我国国防部部长越发觉得不对劲,中国需要的不是已经成型的成品,而是美国最先进的工业科。G和国防技术如果一直使用美国运送过来的武器,只会让我国在军事上越来越依赖美国,此后很可能就抽不开身了。中国向美方提出是否能够交流一些有用的技术,却是被美方敷衍,他们一直不愿意将完整的技术交给中国,只是一味的输入更多的武器援助。
作为身经百战的领导者,邓公一眼就看出了美国的小算盘。要是我国真的加入北约,那么以后中国势必只能依赖美国,而且当时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如果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间,势必就会沦为他们争霸的牺牲品。
美国让中国加入北约,很明显就是要让中国当炮灰。如果中国真的加入北约,北约任何一个盟国和苏联发生冲突,都有可能将战场转移在我国,到时候我国那些坚守和平幸福生活的百姓们会再次惨遭屠戮,损毁的是那些为国付出一生的英雄心血,这不值当更是不划算的交易。我国自建国以来就秉承着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而这个信念一直沿用至今。我们要发展,但绝不是受到那些强国变相操控。
新时代,我们怎样回答发展命题
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2年10月,新时代的第十个年头,民族复兴行进到关键一程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的动员令。
发展,也是一步接着一步的奋斗。
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从发展是硬道理到新发展理念,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时间的书页次第掀开,发展的篇章不断更新。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对于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思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在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对发展全局的深刻洞察与准确把握,离不开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从深圳莲花山到凤阳小岗村,从陕北梁家河到长江经济带,从沈阳老工业基地到新疆帕米尔高原……十年里,总书记的调研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内陆边疆,谈改革创新、议生态保护、谋转型发展、商富民之策,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棋局精准落子。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锤定音。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能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系统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体现,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非凡十年,伟大变革,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最好注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动力强劲;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1亿农村人口摆脱贫困,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欣欣向荣的中国,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
用新发展理念破除老观念,用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执政应答——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中国的发展,总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南海风起,珠江潮涌。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便来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一场经济工作座谈会。
“我们不定基调,事先也没有要求大家提交发言稿,就是希望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畅所欲言。”总书记特意强调。
彼时,中国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多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显现: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追求速度规模,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座谈会上,来自广东的省市区镇各级干部代表和部分企业家纷纷发言,总书记一边认真听,一边仔细记,不时插话交流。“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回京后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违背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及至近代,错失工业革命机遇,在时代潮流中掉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升至第二位。
新情况新问题随之而来。“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中国,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的经济体,面临着新的发展抉择。
老路行不通,新路在哪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4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
“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量变到质变,是客观的经济规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是变化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新时代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答案清晰坚定,落笔掷地有声——
2013年7月,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指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同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新常态”;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上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重大判断;2020年4月,在中央财经委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发展规律。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围绕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和紧迫问题,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实践作出一系列理论概括和战略部署,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回望民族奋斗史,现代化是几代人的深长夙愿。放眼世界发展史,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今天,最大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
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新时代中国发展之“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021年3月,春风拂面。“十四五”开局起步,迈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写下煦暖的一笔。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谈绿色发展;在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议共享发展;在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看创新发展……八闽大地,孜孜步履,刻录下对高质量发展细细思谋的深深印记。
武夷山九曲溪畔,总书记拾级而上,走进朱熹园,就像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与中华文明深情对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到山东考察时专门去看了孔府孔庙,到武夷山也专门来看一看朱熹。”鉴往知来,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于一路见闻:“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沐着优秀传统文化之光,重新打量高质量发展,不难发现,这里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发展;有“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的协调发展;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绿色发展;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发展;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共享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汩汩源泉。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必须与其特殊国情和具体实际相适应。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去解决,这是我们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靠高质量发展。
大时代、大变局,呼唤大智慧、大格局。胸怀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探究寰宇——世界向何处去?和平还是战争?发展还是衰退?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面对世界之变、回答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思想理念,为共创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
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追今抚昔——百年奋斗,百年牺牲,百年创造;开天辟地,改天换地,惊天动地。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思想能改变历史的轨迹,历史是思想难得的坐标。
中国的发展经验,鲜明昭告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理念引领——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总有一些时间节点刻录文明里程、标注发展拐点。
2016年1月5日,一场深刻体现发展理念变革的座谈会在重庆召开。
“今天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这次讨论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保护的问题。”第一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让许多参会人员感觉“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
冷水亦是醒脑丸。
2016年1月,上游重庆;2018年4月,中游武汉;2020年11月,下游南京——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今年到四川调研,宜宾市三江汇流处,岸边墙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行字十分醒目。当地负责同志解释说,市民一度误解了岸边的建设工程,建议政府写下这十个字,自我警醒。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变化:十年前各级领导干部摩拳擦掌大干快上;而今,普通老百姓对绿色发展护如家珍。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从大开发到大保护,发展思路的变化,体现的是发展理念的进步。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引。
一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全面开启。
从中南海到中关村,2013年9月30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把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红墙”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在总书记心目中,“创新”与“第一”是连在一起的。“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清代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中国屡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这是对时代潮流的精准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认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创新能力不强成为“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强调的是创新的战略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撬动作用”。正是这个“第一”的重大判断,释放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
“奋斗者”号万米深潜,“复兴号”驰骋神州,“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十年间,我国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第三十四位上升至第十一位。
巍巍贺兰,山海情长。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为闽宁结亲、山海共融按下“快进键”,催生了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崭新模式。
“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2016年7月,在宁夏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看到闽宁镇的喜人变化,“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宁夏,贺兰山下一片葡萄园里,详细询问葡萄种植、葡萄酒销售和村民收入情况。闽商陈德启在此耕耘15年,让3000多名西海固移民家门口就业,“干沙滩”成了“金沙滩”。
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闽宁经验示范引路,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理念源源输入,西部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大大提升,最终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个个引擎都加快转动起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势不可挡。”十年里,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3.1%上升至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5∶1。京津冀“一网通办专区”、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全国“县县通大电网”、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协调发展的大棋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生态三问”,振聋发聩。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接连发问——
“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在现有基础上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增加一倍,产能继续过剩,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态环境?”
“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
同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总书记严肃指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朗朗晴空、徐徐清风,民生之要、百姓之盼。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从“谋生活”到“盼生态”,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清新空气、清洁水质、清丽山川。“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连续10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擘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离不开科学方法。
以系统思维谋全局。2013年,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去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系统治理理念逐步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机勃勃。
以问题导向解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等问题,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
以先立后破促转型。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思想的转变,最难,也最关键。
十年攻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大步向前。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河北石家庄摄影爱好者王汝春,3000多张照片连续8年记录“蓝天之增”,消息冲上热搜,网友接龙晒出“家乡蓝”。“天空日记”共鸣共情,绿色发展入脑入心。
阿尔卑斯山小镇达沃斯,因世界经济论坛闻名。
2017年1月17日,在此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直面经济全球化的“存废之争”,传递信心和希望,为阴霾中的世界带去“冬日里的暖阳”。“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
五年后,面对“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等重大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给出的“中国答案”坚定而具体:“世界各国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开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从大航海时代开辟世界图景,到工业革命塑造全球市场,再到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融通、合作的发展史。“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发展。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
越开放就越发展,越发展就越开放。
开放,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到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发起成立亚投行到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民生小事,“国之大者”。
住窑洞、睡土炕、打水井、修淤地坝、建沼气池,7年甘苦与共。
“这种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被问及梁家河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感慨。
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推开门的那一刻,青年习近平流下热泪。“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他知道人民期盼什么,懂得群众需要什么。“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
“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这样的发展理念,让高质量发展有了温度。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总书记心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十年间,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格局之变——
如何育先机?怎样开新局?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时近冬日,黄浦江畔,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2022年11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行至第五届。这个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已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关系发展全局的关键抉择,需要非凡的战略定力、高超的战略思维和科学的战略决策。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早有调整的要求。“这是我们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
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袭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
此时的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同时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加上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洞察时与势,把握危与机,关键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
从战略上观时察势,“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
带着这样的战略思考,总书记开启了国内调研之行。
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地处南北和东西航道交汇点的宁波舟山港举足轻重,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在此汇聚。而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这个世界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一度成为“空港”。
春寒料峭,雨润万物。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酝酿着新形势下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回京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阐释了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6个月后,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强大的内需体系和国内市场,是一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这是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统筹谋划。“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我们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没有任何人能打倒我们、卡死我们!”
历史的自信,凝结成发展的自觉。
10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应对国际经贸环境变化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党中央统揽全局、运筹帷幄,亿万人民团结一心、沉着应对,以自身发展的稳定性成功应对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江苏、安徽、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西藏、陕西、青海……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以来,总书记考察足迹跨越大江南北,奔基层、看企业、进社区、访农家,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中央深改委会议,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未来蓝图,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全面推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
通堵点、畅循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扩内需、增优势,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统筹协调、有效协同,新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补短板、促安全,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国内调研的重要一站。
2022年7月12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总书记站在一张巨大的地图前,久久凝视。
曾几何时,新疆是“路到头、人到头、水到头、电到头、田到头”的边境之地,是“骆驼电报,驴马邮政”的荒芜之所。如今,“钢铁驼队”中欧班列,沿昔日张骞凿空之路过沙漠、闯戈壁,西北边陲成为开放前沿。
此次考察,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总书记思虑长远:“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登高望远看发展,致广大而尽精微。
以大思路运筹大棋局,以新格局应对大变局,以好策略落实大战略,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人民立场——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了延安,瞻仰革命圣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
金秋时节,延安苹果红了。一下火车,总书记就直奔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园,他挂念着老乡们的收成,听说他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总书记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2019年5月,随着最后两个贫困县延川、宜川脱贫退出,延安告别绝对贫困。老区脱贫攻坚,苹果这个特色优势产业一马当先,苹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当年大生产运动中栽下的小苗苗,新时代真正长成了延安人民的“致富树”,结出了“幸福果”。
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人民”二字,重若千钧。
1944年9月,普通士兵张思德的牺牲,让一代伟人毛泽东悲伤、沉思。追悼会上,他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讲话,这5个字,被中国共产党人写入党章,奉为宗旨,数十年回响不绝。
中国历史上,不乏察民情、谋民生的明君贤相,而惟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把阶级的、民族的、人民的使命统一起来,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忠实实践。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70多年后,延安的窑洞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的回响中思索:“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延安考察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了谁?依靠谁?
答案只有人民。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3场盛会后与中外记者见面,一如既往的坚定誓言,始终不变的人民情怀。
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现实反映。
发展为了人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与“魂”。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共产党执政的大事。
“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
“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1年春天,到广西桂林才湾镇毛竹山村村民王德利家做客,一段对话,打动人心。
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百姓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小家大家、老老少少,总书记念兹在兹。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群众饥饱……这十年,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
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办法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
…………
数字记录发展成就,也刻录民生冷暖。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10.3亿人、13.6亿人;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8000多万套,2亿多困难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18618元……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见证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白墙黛瓦,溪水潺潺。人称“浙东延安”的横坎头村,位于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立足红色旅游壮大特色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两封回信,催横坎头村人在致富路上大步向前。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四明山老区,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调研,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
此后不久,村“两委”给习近平同志写信,汇报工作打算,很快收到回信,习近平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发展变化。当月,收到了回信,总书记希望他们“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横坎头红锋共富联盟”成立,区域资源整合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发展优势,串起一条旅游精品线路,游客逛完横坎头,就到邻村摘水果。
横坎头是缩影。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之江大地在探索。
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孜孜梦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改革开放之初的这句话,蕴含一个逻辑:发展到一定程度,先富要带动后富。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
共同富裕路,究竟怎么走?
“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形象的比喻背后,是对财富的创造和分配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刻把握。“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没有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路径清晰——
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谋划长远,只争朝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2022年8月,党的二十大之前最后一趟调研,总书记去了辽宁,第一站,来到位于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仁义之师”锦旗前,他伫立良久。那是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两个多月之间,锦州到延安,一颗苹果,映照初心。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发展才有动力。
复兴使命——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党的一大到党的二十大,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掌舵人,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
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从各地奔赴上海,叩响了兴业路76号的门环,也叩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启了“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的航程。
百年征程,千秋伟业。
2020年10月,“十四五”规划宏图将举,正在广东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
《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
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索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那时,梦想只能在梦中。
如今,高铁飞驰领跑世界,公路纵横牵起城乡,世界大港十之有七,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
“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总书记感慨地说。
十年砥砺奋进,我们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区域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生机勃勃。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今天,我们也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绘就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前进号角。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距离北京万里之遥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是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主席首次出席多边峰会的目的地。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和共同富裕……会见厅里,习近平主席的生动讲述,让外国政要们感慨不已:“中国式现代化令人钦佩。”
越是接近胜利,越要头脑清醒。
1945年,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一口气列出我们党可能遇到的“十七条困难”,告诫全党要“准备吃亏”。
2022年,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回首百年路,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党的事业总是在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中前进的。
眺望复兴路,“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百年党史深刻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治理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如果没有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如果没有全党全国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任尔东西南北风”,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竞争优势,赢得历史主动。
在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11月8日,国产大型客机C919在珠海腾空而起,完成航展首飞,一举拿下300架新订单。大飞机制造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前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从“运十”立项,到C919翱翔,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历经半个世纪。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决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动力蕴含在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中,产生于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过程中。
北京市东城区翠花胡同,悦宾饭馆,“中国个体第一家”的招牌引人注目。这是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将经营者由父亲变更为女儿,是店家多年的心愿。
11月1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施行,“先注销、后成立”变成“直接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登记”。当天,女儿郭华拿到了全国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改革开放是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段“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历程。
就任总书记后,他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与14亿多中国人民一起,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定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2016年的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仔细想想,建党九十五年来,建国六十七年来,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顽强斗争才能取得成功。”
风雨无阻,义无反顾,是历史的清醒,也是现实的坚定。
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复杂严峻形势下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深层次矛盾中完成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不可避免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 ***
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历史的契机,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能够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发展答卷。
栏目主编:秦红 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程沛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
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记载,究竟发生了什么?
提起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信念。泱泱华夏,没有像古印度一样断代,也没有像古巴比伦一样消亡。因此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毕生的实践。
在这五千年里,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两位先祖打败蚩尤建立华夏,才有了华夏族。虽然已经找到了黄帝和炎帝陵墓,却始终不见正式文件。三皇五帝过后的夏商朝,成为了我国的历史上出现的1500年“空白期”。
那么,在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这些年没有任何的记载呢?
三皇五帝时代
上古时期,以部落为聚,各地的人通行并不方便,为了抗击野兽大多过着群居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建立部落后,自然会有“领头人”。现在的考证记录是没有确切的记载的,只有类似于神话一般的人物出现。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到后来出现了真正人类的祖先黄帝和炎帝。黄帝是我国古代五帝之首,本姓公孙,名轩辕。作为部落首领,黄帝带领大家大力发展农耕业,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大大发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作为与黄帝齐名的炎帝,因为懂得用火得到了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生存的环境处于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刀耕火种,教会了大家使用工具,还亲自尝遍了百草,发展了草药治病。对于两人的功绩后人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不过确切地来说,炎帝前期的功劳要比黄帝大。炎帝被列为“三皇”,黄帝被冠以“五帝”。所谓三皇即“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过后才是五帝时代,之所以称中华为“炎黄子孙”最大的原因还是那场阪泉之战。
黄帝率军与炎帝在阪泉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炎帝战败输得心服口服,俯首称臣,与黄帝部落合并。
这场战争改变中华文明历史,为我国的民族统一做出了贡献。两个部落合并后开始往中原地带扩张,炎黄二帝打败了蚩尤部落,成了“逐鹿中原”的英雄。
消失的1500年
三皇五帝的时代尚且有传说的成分,但中国空白的1500年,神话就像消失了一般。后来,尧帝登上历史舞台,他在位的时候江河湖海总是泛滥成灾,为了能减轻百姓们的灾难,鲧被派去治水。
可是鲧整整治水九年都未见成效,在这期间尧帝过世,将王位禅让给了舜。舜帝有手段,果敢狠辣,见鲧治水无妨,直接罢免了他的官职将治水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治水后,不仅洗刷了父亲的冤屈还得到了王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
夏朝的建立也让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奴隶制社会,而大禹死后,他的王位再也没有实行过禅让制,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公天下也就变成了家天下。
夏朝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正式进入了1500年的空白时期,没有人的文献记载,都说远古仓颉造字,为什么经历了这么久的部落更替会在整个夏朝没了踪迹?
那么,夏朝真的存在吗?答案是一定的,清朝光绪年间,一名叫王懿荣的官员无意间发现了“龙骨”。所谓龙骨就是“甲骨文”,甲骨上的文字清楚地记载了史书上没有的文字。有了甲骨文佐证,对于夏朝的探究我国的考古学家始终没有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古代史学家徐旭生老先生为了寻找夏朝存在的痕迹,从北京出发,一路经过河南、山西不断勘查。终于在豫西找到了20处的遗址,解开了夏王朝存在的事实。
这些虽然是夏朝中晚期的遗址,却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随后勘查团队继续前往长江黄河一带,在江汉平原竟发现了古洪水层,也就意味了当初这个地方有过洪灾泛滥的迹象。
那么大禹治水或许是真实发生的事,只不过为了“崇拜”有些画面将其神话罢了。这空白的1500年里并不单单有一个夏朝,还有商朝的一部分。而商朝的出现也让我国进入了“文字记载”的时代。
文字的历史记录
商朝建国500余年,先祖是夏朝的一个部落国,由于日渐强大形成了足以与夏抗衡的势力。夏朝最后一个国君叫“桀”,在位期间残暴不仁,整个天下民怨沸腾。
商部落首领汤顺应天意打败了夏桀,建立了中华第二个王朝,在甲骨文没有发现以前,商朝的史料也是没有的。但自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商朝的存在就实打实地被证明了。
殷墟出土后,甲骨文被挖掘了10万片,商朝也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夏商过后,周朝来临。对于武王伐纣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整个大周成就了八百年的天下。在这八百年里,历史记录着分封制、井田制。一本《竹书纪年》让我国进入了正确记载的“文字时代”。
之前的1500面出现空白,追溯根本原因,是人类文明发展出现的局限性。夏朝时期,贝壳、龟壳更多的会当作物品交换,即便有文字也不会往上涂画,或者部落之间并不远,口耳相传会更方便。
夏朝的国土面积与汉唐比起来不值得一提,真要传达命令,不会太长时间。而且古代人的寿命都非常短,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时间和精力将文化传承下去。人们没有这个意识,也就导致历史的空白。
而且一些帝王总认为“自己是上天之子”,或者“上天赐予了权力”这就导致大量的神话出现,这也是衬托统治者地位的表现。
后来刻画又出现了,墙壁上确实出现了不少能传递信息,和记录的画作,但中华文明也遭受了不少的摧残,一些年久失修的画作被掩埋,这才让人无从知道真相。
可以证明的是,这1500年是中华文化真实存在的年份。它们是璀璨耀眼的,在没有找到夏朝文字记录之前,或许这1500年不被接受,但并不影响中华文明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1500年会被史料全部填满。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自2005年启动,历经17年完成,作为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0卷226册。这部承接古今、联结世界的巨典鸿篇,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也通过反映中国绘画艺术的宏富成就,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全球影响力,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书影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传承千年历史文脉 重现千古笔墨神韵
作者:马锋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中国美术界、文博界的一件大事、盛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传承千年历史文脉,重现千古笔墨神韵,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是中国古代绘画保护、挖掘、利用的集大成者,也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韵味、中国气派的重大标志性文化成果。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内页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内页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中华文化深沉的力量积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资源。作为拥有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历代绘画作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梦想,也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记忆。千百年来沧桑迭变、兴废交替,很多书画珍品或毁于兵火或散佚海外,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让散佚四方的书画珍品重新聚拢在一起成为切实可行的课题。
自2005年始,“大系”工程已接续推进17年,终成盛世修典盛事。“大系”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为收录于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万余件(套)中国绘画藏品建立了精准的数字化档案,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将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了中华文化生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
“大系”取得的丰硕成果,有益于进一步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大系”基本涵盖了全球重要文博机构珍藏的重量级中国绘画珍品,为全世界中国绘画艺术研究者感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和艺术视角。比如通过对传世古画进行数字化处理,成功地辨析、提取出原本剥蚀暗沉、肉眼难辨的画面、题跋及印章,实现了文物藏品的“无损伤”修复,为更好地鉴定作品的传承谱系提供新的依据;对同一题材不同版本、同一画家名下众多作品的同时收录,更为作品鉴别、深入考据和语境还原提供可能。这种对古代艺术遗迹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重现及对数字化虚拟体验的开发,必将在视觉研究、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大系”作为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历代绘画拥有不可胜数的图像艺术元素,具有无限广阔的传统文化基因活化空间。“大系”通过对虚拟现实、3D打印等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对大足石刻245窟、安岳石刻紫竹观音造像及整体石窟的数字化建模、1∶1立体化重现及其多媒体虚拟互动体验,让专业研究者和广大观众得享来自不同时空的艺术体悟,进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收藏、鉴定、发展历史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如此众多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汇聚在一起,为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打开了一条通路。通过发挥数字化传播高效便捷的优势,将概念化的“传统”转变为有形的、序列化的审美对象,真正实现了以美育形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提高全民审美素养。
可见,“大系”为我们提供了一双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眼睛,要持续发挥“大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高全民审美素养和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征程、投身新实践、展现新作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 文化精神的视觉传本
作者:许向群(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修艺术之典、传文化精神的规模浩大的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卷帙浩繁的图像采集、择取与研究、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铸就了世纪精品,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杰出的样本。下面就“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与古今绘画研究谈三点感受:
第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索引作用和文献价值。古今绘画研究中,图像文献是基本要素,除了接触原件之外,通过印刷品或数字图像来进行分析研究成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系统完整的高精度图库及能够还原原“境”气息的印刷变得至关重要。“大系”编纂团队通过世界范围内的搜集、梳理,整合调动各方力量,借助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契机,以集大成的编辑理念和思路,通过对“全”“精”“真”的不懈追求,汇聚了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绘画珍品。同时借助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还原真迹面貌,为今天的中国历代绘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学和图像学基础。这一“修典”工程显然是文化自信自强的一种体现。
第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荟萃了图像与研究文本的丰硕成果,形成了图文并茂的互文关系。“大系”的编纂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次追寻海外散佚名迹的学术交流活动。浩如烟海的中外图像采集,对编纂出版的归纳与选择提出了极高的学术要求。通过汇总已有的中外有关中国历代绘画的研究成果,陈述代表性的观点,兼顾有争议的问题,这种兼收并蓄的编辑思路,为研究提供了丰富多维的学术参照和发掘空间。比如,通过“补缺”的方式,将分散在不同收藏机构的成套作品进行还原,从而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呼应关系和整体韵致;再如,通过“并置”“归类”等方式,将同题材或同作者的有争议的作品进行综合呈现,这种直观的比较为作品的真伪鉴定和历史价值判断提供了多重信息和依据。
第三,“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汲取的新资料、新观念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思考。十余年来,“大系”编纂团队奔波数十万公里进行实地拍摄,足迹遍布海外百余家文博机构和收藏单位,将3000余件(套)海外所藏中国绘画精品的高清图像收入“大系”之中,其中不少绘画精品鲜为人知。“大系”接近原作的精美呈现,尤其是那些海外珍品的高度还原和细节再现,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鲜“养料”,这些新材料不但能够补充和完善已有的研究框架,还能够促动建立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另外,近年来,美术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越来越多地交织互通,中国美术史与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研究已经融合在一起。“考古美术学”作为美术史的重要分支,有着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互动。“大系”在《先秦汉唐画全集》中专设了“考古发现卷”,显然是对这种研究趋势的关注与呼应。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等文博机构早已开始用数码技术发掘、研究艺术品,“大系”所汇集的现有最全面的中国历代名画“数字化”文献,必将为数字化下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集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之大成
作者:李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美术图书。回望历代美术图书的汇编纂辑,前人已有不少成果,如清代的《佩文斋书画谱》,二十世纪初的《神州国光集》等。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果渐多,出版有《中国美术全集》《中国书法全集》《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绘画全集》等大型美术图书。而新近出版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编纂成果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则是在前人纂辑成果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和超越,是集绘画研究、整理、出版、传播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工程。
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展厅内景。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作为新时代美术出版的辉煌成果和标志性的文化事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之大成,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这一文化工程从选题策划、编纂出版到传播推广,体现了组织者、编纂者的大胸怀、大手笔、大视野与大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美术出版史上是一次超越,其规模之大,汇聚藏品之多,选取作品之精,令人赞叹。将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万余件中国绘画藏品汇聚在一起,在世界范围成功搜集、梳理、出版超大规模的绘画图像文献,确属前所未有之集大成,也只有在走向盛世的新时代,才能出现这样的奇迹。
由于种种原因,近现代以来,诸多中国古代绘画精品流失海外。寻找散落世界各地的古代绘画精品,全面呈现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绘画艺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现,是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整合力度不够,近年来的古画研究较为零散,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编纂者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整合画史研究资源,想方设法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绘画精品得以团圆,又以美术史学家的眼光,研究历代绘画创作的原生态和作品流传的来龙去脉,通过努力,使许多分散各处的组画得以团聚,让那些远隔重洋的名作回归原来的谱系。尤其是名家的“双胞胎”“多胞胎”作品及相似名作的汇聚,为研究画家的创作状态和创作过程、研究作品的流传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为今后编写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文化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更值得称赞的是,出版和展览相结合、平面和立体相结合、阅读与观摩相结合的传播推广方式。“大系”在完成图书的编纂出版环节后,转向展览的传播。“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将具有代表性的历代绘画精品以时间为轴进行呈现,并展现这一文化工程本体的研究、出版历程,同时在展厅开辟画集阅读空间,为每件展品配备二维码链接进行详细介绍。观展与阅读的体验相互交融,历代绘画精品的展示与历代绘画全集图书的陈列相得益彰,营造出情境式的互动体验空间。由出版走向展览的传播方式成为全新的尝试,运用先进科技,通过视、听、触、嗅等多感官交互装置,引领观众走进画中,感受中国艺术之美,领会中华民族的美好理想与精神追求。
艺术之美 画为心使
作者:何欢欢(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佛教资源与研究中心主任)
2006年4月,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和舟山成功举办。此前一年,《宋画全集》的编纂工作启动。看似无关的两件事,却在今天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中相映生辉:始于《宋画全集》的“大系”收录了3000余件(套)佛教主题或包含塔寺等释家元素的绘画,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研读这些传世佛画,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
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两千多年里,各朝良工巧匠、文人墨客所绘之佛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释教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更含藏着异域宗教适应不同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文化密钥。通过梳理3000余件佛画,我们看到了“佛教中国化”的全景图式,其中呈现出明显的时间线索和时代特征。
敦煌藏经洞和西夏黑水城出土的单尊或成组佛教造像等,通过复制、模仿外来形象追求相好庄严、祥瑞圆满;唐末五代的供养人画、经变图中,汉文化元素逐渐增多,重在“神合”思想教义,并用中国传统的礼法习俗影响着外来的信仰形式;流行于唐宋的十王图、罗汉画、顶相图等,无论是人物造型、器物背景还是图像内容,都已不见严谨的梵本来源,“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的理念在绘画中得到了形象化的彰显;宋元的文人画多淡去说教,以悟为旨,画出了生命的真谛,佛画不再是受膜拜的对象,而成为雅集上的清玩;明清时期的大量山水画中,塔刹寺墙从只露一角于深山之中,到突显全貌于群峰之上,这种由小到大、从边缘至中心的图式变化,是佛教融入自然与日常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化”与“中国画”相合一的境界呈现。
《华严经》中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从3000余件佛画中,我们看到的是宗教恭肃归仰的目的日趋淡化,直抒胸臆的人文山水逐渐增多。事实上,每一幅画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思想内质,如五代时期南唐画家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中,李白、王昌龄等与僧人法慎谈诗论道,体现了文人在儒释道三教融合中的桥梁作用;南宋梁楷的《六祖撕经图》以减笔水墨画出了禅宗“不立文字”的顿悟之道。这些都体现了文本文献所无法表达的更加直观生动、深入人心的“佛教中国化”,也是中华文化包容开放、博大精深的生动展现,需要我们静心品读、悉心钻研、用心传承。
“大系”网罗式收编入册的绘画作品,为研究“佛教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举例来说,利用历代图像具体辨析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的演化和变迁,可以深层次挖掘其中蕴藏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密码”;分析王维、巨然、牧溪、赵孟頫、八大山人、陈洪绶等僧人与居士画家及其“朋友圈”,可以多角度阐释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及其文脉传承;追踪历代画作从古至今的全球流布轨迹,可以全方位探寻我国与诸多传统佛教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以画为媒,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吟咏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欣赏后人临摹的《辋川图》,琢磨“雪中芭蕉”这一画坛公案……绘画图像与文本文献的“相互成就”,共同构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在“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感召下,“大系”用艺术之美诠释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内涵。中国历代绘画见证了在社会进步中不断凝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了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的内生动力,传承了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升华的精神追求。如此汇聚形成的“大系”,不仅为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有关研究提供理论之源、文化之韵,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清渠活水”。
(稿件由光明日报记者陆健采访整理图片由浙江大学提供)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3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疆为何能成为中国电力新高地?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16日电 (闫文陆 李易峰 余艳春)从新疆乌鲁木齐出发,沿着京(北京)新(新疆)高速一路向东,3小时后,来到荒漠腹地。黄沙不时被风卷起,落到路面,像涌动的浪。顺着起伏的沙丘四处打量,一条银色“长龙”出现在眼前,绵长的竟让人目光有所不及。
这是±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它从新疆昌吉州准东出发,穿过气势磅礴的巍巍天山,途经戈壁茫茫的河西走廊,跨越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最终在江淮大地与华东电网“牵手”。铁塔和银线,在大地上构筑起一条3300多千米长的钢铁经脉。往远了看,它还重叠着几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繁密的足印。
能源空中走 电送全中国
10月24日清晨,合肥市从睡梦中苏醒,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但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供应城市运转的部分电力,却是来自几千公里之外,新疆广袤戈壁上的风能和太阳能。
这天,±1100千伏昌吉-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年内向华东输电突破500亿千瓦时。这项工程每年的输电能力可以点亮4亿盏30瓦的电灯,满足5000万家庭的用电需求。
从我国的资源禀赋看,“能源资源地理分布”同能源需求市场分布“极不均衡”,能源基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与中东部负荷中心的距离都在1000-4000千米。因此,客观决定了中国能源和电力发展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全国范围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之路。
针对我国国情和电力工业实际,建设“疆电外送”通道,为新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搭建全新的平台。新疆拥有着全国储量第一的煤炭、蕴藏量第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建设大容量、远距离的跨区超特高压输电工程,将煤炭、风能和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输送到中东部负荷中心,助力新疆把丰富的能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十几年来国家电网先后建成“两交两直”4条疆电外送通道,为新疆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坚强支撑。今天的新疆不再仅仅是空间上的“边远地带”,而成为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那从西向东一路绵绵不息的灯火,再现了“丝绸之路”的辉煌,正由这从天山南北延伸向远方的输电线路诠释的。
建成外送“四通道” 参与全国能源配置
2010年,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一通道哈密-敦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新疆结束孤网运行历史,丰富的电力第一次跨越天山,参与到全国能源配置体系。“能源空中走、电送全中国”的战略构想,在新疆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2013年,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这在当时是投资规模最大、科技创新最多、建设工期最短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
2014年,首个新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相当于在郑州同时投运8座100万千瓦装机的电厂。
新疆第四条外送通道——±1100昌吉-古泉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于2019年投运。其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特高压工程,实现了世界高压输电领域的重大跨越,标志着新疆已经从电网建设的“追赶者”走向了“领跑者”。
自此,新疆建成“两交两直”外送通道格局,打通了能源产业发展的高速路。新疆电网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联、远距离、大容量的外送新时代。
疆电外送电量不断取得突破,“四通道”于2020、2021年连续两年外送电量超过千亿千瓦时。其中,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2021年度外送电量55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3%,位居全国第一。
截至今年12月12日,新疆累计外送电量达6062.45亿千瓦时,超过江苏省2021年的发电量。其中,新能源电量达1669.89亿千瓦时。东到上海、北至北京、南达广东,覆盖中国20个省区市。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新疆完全有条件成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主战场。大规模的“疆电外送”,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让新疆新能源发展风起云涌,进入历史最快时期。2011年至今,新能源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西北第一。新疆成为中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绿色能源”的重要基地。
将再建两条外送通道
疆电外送通道接连投运,也带动疆内电网建设。“十三五”期间,新疆电网成为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最多、220千伏覆盖区域最广、新能源消纳总量最大的省级电网。源源不断的电力转化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几年,新疆还将开工建设±800千伏哈密北-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以下简称“疆电入渝”工程),推动实施哈密-敦煌第三回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形成“外送六通道”的主网架格局。疆电外送最大功率可由目前的2500万千瓦提升至3300万千瓦。
“疆电入渝”工程是中国“西电东送”项目“三交(交流)九直(直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疆电外送”第五条通道。工程设计输送容量800万千瓦,线路由西北至东南途经新疆、甘肃、陕西、四川、重庆5个省市自治区,跨越多种地形,输电距离约2283公里。送端换流站落点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受端换流站落点重庆渝北区。
不久前,为“疆电入渝”工程配套的4×100万千瓦煤电基地项目在新疆哈密巴里坤县三塘湖矿区启动建设。哈密资源能源富集,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煤炭预测资源量更是位居新疆第一位,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同时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和煤电的大型能源基地。国网哈密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李志鹏介绍,相较于其他“疆电外送”通道,该通道新能源比例有了显著增加。
“疆电入渝”工程大幅提升通道的绿色低碳效益,还能有效缓解我国西南地区用电紧张问题,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也将为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