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猜成语两个面(带着生命情感做学问——略谈聂石樵先生的学术)
疯狂猜成语两个面文章列表:
- 1、带着生命情感做学问——略谈聂石樵先生的学术
- 2、快为孩子收藏吧——满身有成语:1000个人体本身部位成语大全
- 3、李旦合:挺进大凉山奉献新成昆
- 4、近10年评分最高十部谍战剧,风起陇西榜上有名,潜伏第一
- 5、穆夏:从先锋艺术回归民族传统
带着生命情感做学问——略谈聂石樵先生的学术
【大家】
作者:李山、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学人小传
聂石樵作者提供
聂石樵,1927年生,2018年去世,山东蓬莱人。文学史家。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诗经学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著有《聂石樵文集》(13册)。
晚年的聂先生,常常谈起师大的一些往事。记得他曾经说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教育部领导对师大学风的评价,有“师大博而厚,在厚积中创新”的说法。其实,聂先生就是这样的学者,或者说他正体现了这样的学风。
代代学人,薪火不尽
先生诲石樵,1927年生,2018年逝世,山东蓬莱人,1949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为新的北京师范大学,聂先生当时为四年级学生,次年毕业留校,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师。此后,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直至九十年代退休。
聂先生曾回忆,刚入学不久即随学校的队伍参加在天安门前举行的开国典礼,心情无比振奋。三年后两校合并带来的变化,给聂先生的印象是深刻的。辅仁大学建校略晚,学校的规模不大,著名教授却不少。校长是史学家陈垣先生,文学院院长是余嘉锡先生,国文系主任是顾随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国文系的课程设置重在传统学问。到了北师大中文系,名教授同样也不少。民间文学方面有钟敬文先生,文学理论方面有黄药眠先生,外国文学方面有穆木天先生、彭慧先生,古代文学则有刘盼遂先生、李长之先生、王汝弼先生和启功先生。聂先生1953年毕业留校入古代文学教研室,教研室诸位前辈,学问各有专长,并乐于帮带年轻教师,关系十分融洽。聂先生回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刘盼遂先生、王汝弼先生和李长之先生。聂先生说:“他们对我的培养决定了我一生的学术生命。”
聂先生常常回忆起刘盼遂先生。刘先生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业师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诸先生,同时又从黄季刚习《文心雕龙》,精通小学,善治诸子、文学之书,有《天问校笺》《论衡校笺》《后汉书校笺》等大著存世,是真正的“大师”级学者。聂先生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讨论《胡笳十八拍》是不是蔡琰的作品,有的说真,有的说伪,刘先生的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发表,争论马上停息:刘先生的文章说,《胡笳十八拍》用的是“唐韵”。我们至今犹记得聂先生讲这段往事时的神情,语音提振,眼光闪亮。聂先生还说,刘盼遂先生当年徒步从西单来到自己挂满尿布的斗室里,与他谈生活,谈治学。谈到生活,刘先生提醒不要因生活压力耽误了治学;谈学问,刘先生强调,第一是经书,第二是史书,第三是小学,这是文史工作者学问的根,是基础,还说,清代许多大学者都治经史。刘先生还把自己收藏重了的图书送给聂先生,像图书集成局校印的二十四史,商务印书馆藏版的《资治通鉴》《十三经注疏》等五六种珍贵典籍,都是刘先生曾用过的,上面还留有他的墨迹。五十年代,《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很有影响力,这份副刊就发表过刘先生与聂先生合写的文章,聂先生也因此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这就是师大的老师,他们先进带后学,就是这样尽心竭力!
对刘盼遂先生,聂先生一生怀有拳拳之心。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聂先生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一边以一己之力搜集整理刘盼遂先生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文章,整理出版了《刘盼遂文集》。说到刘先生晚年的悲惨遭遇,聂先生又有无尽的哀伤。
王汝弼先生曾师从钱玄同、高步瀛、黎锦熙诸先生,主要承袭高步瀛的治学道径,长于对古书的笺释。说到高步瀛先生,聂先生认为他最重要的著述是《文选李注义疏》。我们也是从聂先生这里听说,当年鲁迅先生骂“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选学”那一句,指的就是高步瀛先生。其实,鲁迅的骂,主要针对的是他们的政治立场,而“选学”之骂,反而“骂”出了高步瀛先生的学术擅长。高步瀛先生治学“采摘宏富,剖判入微”,王汝弼先生继承来了这样的长处。聂先生说自己注释李商隐的诗,就是受王汝弼先生的影响,间接地也是受高步瀛影响。聂先生注解的李商隐诗,出版时书名为《玉溪生诗醇》,王先生除了注解一些诗篇外,还帮助他润色稿件,对稿子中的有关词语、典故做过修润和加工。书初版时,王先生已经去世,聂先生还是郑重其事地将王先生署名为第一作者。
“我不动情感是不能写作的。”这是聂先生回忆的李长之先生的话。聂先生说,李长之先生的《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和他的新中国最早的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略稿》都对自己产生了很大影响。
聂先生与启功先生晚年的友谊也是一段佳话。谈起与启功先生的关系,聂先生常说的话是:“五十年的师生啊!”启功先生去世后,王宁先生组织召开关于启功学术的讨论会,年事已高的聂先生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几页启功先生手写的稿纸交给会议,后来还印在论文集里。聂先生介绍说,当年曾就诗词格律问题请教启功先生,启功先生就把对问题的回答写在了这几页纸上。看着那稿纸上清秀的字迹,年深日久而发黄的稿纸,人们关注更多的可能不再是纸上内容,而是这纸上年深日久的情谊。百余年的师范大学,代代学人,就是这样薪火不尽。
文学史家,一代通儒
聂石樵撰写的《玉溪生诗醇》作者提供
聂先生的著述,搜集整理为《聂石樵文集》,共13册,20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从此书来看,聂先生的学术成果既有收入《古代小说戏曲论丛》《古代诗文论集》(均与邓魁英先生合作)中的学术论文,也有《屈原论稿》《司马迁论稿》这样的专题性研究,还有《楚辞新注》《杜甫选集》(与邓魁英先生合著)、《玉溪生诗醇》(与王汝弼先生合著)等对经典的注解,再有,就是《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古代戏曲小说史略》这几部文学史著作。在13册《文集》之外,还有一些著述,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册,聂先生为主编,又如《诗经新注》,聂先生主编,等等。
在古典文学的研究上,聂先生是通儒,这有他和邓魁英先生合著的《古代小说戏曲论丛》为证。现在大学的古代文学教师,讲究分段研究、分段教学,聂先生他们那一辈就不然,作为古代文学的教师,要对文学史上下两千多年有“打通”的研习,聂先生正是这样“打通”的学者。上述聂先生的各种著述,从先秦两汉南北朝一直到元明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古典文学几大主要文类,他都有专深的研究,单就这一点说,也是后学的榜样。《古代小说戏曲论丛》初版时,启功先生为之作序,其中还专门介绍说聂先生和邓先生是学术界一对贤伉。
聂石樵与夫人邓魁英作者提供
聂先生对《楚辞》的研究兴趣始于上大学时期,后来教学,每有发现,都写成札记,积累渐多,对《楚辞》就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为经典著作注解,在古代是主要的著述形式之一,所谓“我注六经”。对经典著作的专深研究,必经的路子是对经典本身的字句篇章作深细的触摸和体味,而对古老经典的研究,又像采集多年的矿井,要通过很长的巷道才能到达可以采集的掌子面。聂先生对《楚辞》的研究,对杜甫、李商隐的诗歌研究,都曾下过穿越巷道到达掌子面的大功夫。读者读《楚辞新注》,除了收获注解者的新见,还可以领略《楚辞》研究那漫长“巷道”的曲折。有了对经典作品本身深细的体会,才有《屈原论稿》的纵横议论。这两本书出版的时候,笔者还在读大学,看到当时一次“《楚辞》研究学术会议”的简报,称这两本书是“《楚辞》研究的新成果”。1982年《屈原论稿》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著名学者、编辑家周振甫致信聂先生说:“论《离骚》作于初放汉北时,论点极为正确。就这一点说,我认为您超过一代大师鲁迅、郭沫若,一代《楚辞》专家游国恩先生。说超过,指这一点说。您对于其他论述,也都见您广泛地阅读历代《楚辞》研究者的著述,博观约取,立论精辟。”后来,著名《楚辞》研究者马茂元先生在他主编的《楚辞要籍解题》中评价《屈原论稿》“善于将文、史、哲互相贯通,深入考察有关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汤炳正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称赞《屈原论稿》对于屈原思想儒法之变的分析。
聂石樵撰写的《屈原论稿》作者提供
聂先生年轻时与王汝弼先生合作注解李商隐,王先生说既然注就要“把李义山诗注活了”,这也是聂先生注杜甫诗的追求。《杜甫选集》是他与邓魁英先生合作的。老二位在那特殊的年代属于“白专”,都是“靠边站”的,教学停止,有一段时间聂先生还为自己争取过一个烧锅炉的工作。后来邓先生让我们几位学生看家里老照片,有一张就是聂先生烧锅炉时照的,头戴一顶大棉帽子。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聂先生与邓先生一起选注杜甫。做这样的工作,聂先生后来说,本是不指望发表、出版的,只为一点精神上的寄托。以情感寄托、精神致敬的方式著述,是聂先生论著的一个特点,由此他还写了《司马迁论稿》。有一次师生谈话时,聂先生说,《史记》是字字血泪的。对这位两千年前的大文学家、大史学家,聂先生力图准确理解与评价。他曾说起司马迁在新中国学术界的评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问题争论比较激烈,分歧也比较大。聂先生说,司马迁写史,“不虚美,不隐恶”,评价司马迁,也应该这样。既要说明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哪些新思想、新问题,又要看到他的不足;既要陈述他对史学和文学等各方面的贡献,又指出他的历史局限性。聂先生说,他是注意从史学、文学统一的角度进行评价的。以历史、文学的统一关注作家,关注文学,是聂先生一以贯之的治学风范。
几十年师大老师,聂先生常教的是文学史。像我们这些九十年代师从其学习的人应该都记得,老师常常嘱咐:不要跟着那些新理论乱跑,要注意基本典籍,注意对作家作品的熟悉。我们当时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气,越到后来越觉得这不是老生常谈。聂先生之所以这样嘱咐学生,源于他自己年轻时的教训。“文革”结束后,聂先生对自己讲授中国文学史的经历进行了反思,“有不胜愧悔之感”。因而,他晚年写文学史,讲究“求真”,而聂先生所谓的“真”,就是重史实、重证据,用事实说明问题,尊重文学史辩证的发展过程,不能从主观愿望、理论模式出发,更不能从某些现实需要出发,那样做并非“古为今用”,只能歪曲文学史。聂先生要写“实事求是”的文学史,要写“修辞立其诚”的文学史。
整理自己早年古代文学史各阶段的讲稿,将其提升为断代的文学史,是聂先生退休后倾力完成的工作。从《先秦两汉文学史》到《元明清小说戏曲史略》,聂先生基本把古代文学史写通了。聂先生修史,如上所说,意在“求真”,而聂先生心目中的“求真”,就是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前者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其一,对文学作品所赖以发生的时代社会环境加以重建;其二,构建同类文体之间、不同文体之间的影响关系,以便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说明一个时期某一种文学体裁、文学风格、文学流派和文人集团之形成、发展、衰落的原因,即从文化的角度切实说明某种文学现象的产生,乃历史发展之必然。后者,则表现为对作家作品的深究,从而衡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写作自己的文学史之前,聂先生归纳过已有文学史的几种写法,有的是按时代选择和排列作家作品,有的是以某种思想或美学观念为标准选择作家作品,有的则是以文体发展的线索来安排作品。聂先生选择的是后一种,认为这是考察文学源流的最老实也是最好的方法。聂先生说,1966年以前自己讲文学史,采用的是前者,一部文学史好像一部作家作品论。如此,伦理和政治的观念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样做,是跟随当时的形势走,其实是贬低了文学史的“文学性”。采取文体为本位的方式,好处是可以像刘勰《文心雕龙》所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可以形成最自然、最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史学叙述。聂先生认为,具有连续、阶段性特征的不是某些观念,而是文体自身的演变与分化,也只有文体的线索,最可以将数千年的文学史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发展的整体。聂先生写自己的文学史时,对学术界的各种探索,聂先生是肯定的,但是对一些说法,如以“人性发展”来结构文学史,聂先生表示怀疑,说,如何才能认定明清的人性观念一定比唐宋更进步呢?这就难免有些勉强了。
聂先生说,他写的文学史,为的是方便学生的学习。评论家、文学评论家撰写的文学史,偏重在综合论述,一般不重具体事实分析。聂先生写文学史更着眼于学生的接受,对作家、作品及文学史之史实、现象,重视从具体分析出发,再加以综合论述,得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以免形成概念化倾向,影响学生对知识全面扎实的掌握,这是他长期教学工作形成的习惯。
聂先生写文学史的大框架,大体是按朝代划分的,因为每一个朝代社会政治文教等方面都会变化,而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很长一段时间是士大夫,受政治文教政策影响大。不过,一些时代的划分,还需要作具体分析。如秦在制度上与汉是一致的,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前后相承,但文学却不发达,仅有杂赋若干篇、《仙真人诗》和李斯的铭文等,是战国文风的延续,所以,他在《先秦两汉文学史》中是将秦文学归属战国文学之末的。再如,一般文学史往往将六朝文学置于建安至两晋这一系统中,往往又将隋代文学归属于唐代系统。聂先生以为这不妥。六朝从历史角度而言起于吴、东晋,而就文学史讲,刘宋时是六朝文学的开端,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六朝文学从刘宋开始。隋、唐在制度上前后相承,论文学,隋朝却是六朝文风的余绪,所以聂先生将隋朝文学附于六朝之末。
聂石樵撰写的《唐代文学史》作者提供
以文体为本位观察文学史变迁,聂先生的文学史有许多重要而有趣的发现。例如在《唐代文学史》中,聂先生这样说道:“盛唐诗是在对立中发展着。几乎每一时期都有两个相反的流派出现,一派偏重于对传统的体裁、诗风的继承,一派则在原有之领域中作新的开拓。如王维、孟浩然等是继承陶渊明玄言诗系统发展而来,岑参、高适等则是采用乐府形式反映社会现实,二者是对立的。又如李白是继承古诗的传统进行创作,杜甫则是重在律体之创立,二者也是对立的。这种相反的对立形势,发展到中唐,又出现韩愈等与元稹、白居易等的对立,唐代诗歌便在这种对立中发展着。”这是很有启发性的概括。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一些过去在文学史论述中地位不高的作家作品,得到了重新的认识与论定。例如南朝作家沈约、徐陵、陈叔宝、江总等,在聂先生的文学史前,这些作家是被轻视的,可是这些作家在诗歌文体及语言上的贡献却是巨大的,所以聂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文人拟乐府”这样的题目下,讨论这些作家在诗歌主题和格律修辞方面的贡献,论定其上承两汉乐府,下开唐宋声诗的历史地位。
文学史发展必然表现为具体作品内涵形式上的变化,因而文学史写作必定伴随对具体作品的剖析取证。聂先生解读作品主要采取“以史证诗”的方法,将具体作品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引用大量的史料,来挖掘揭示作品真实的内涵,绝不人云亦云。例如曹植《名都篇》,学者多褒扬,认为有所讽喻,但具体讽喻的对象,则不甚了了。聂先生征引《艺文类聚》《初学记》等所记载的曹丕《答繁钦书》和《与吴质书》《典论·论文》等文献,认为《名都篇》“疑为刺丕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的诗篇。这样的例子在他的几部文学史中着实不少。聂先生写文学史,有宏观大见,那是因为他对整个古代文学历程有“打通”的研究;以文体为本位,是因有对自己多年教学的反思及对同类著述的比较;他那些对例证作品不同寻常的解读,是因为聂先生有从前辈学者那里传承下来的治学“金针”。
师大古典文学有博士点,是聂先生申请并获得国家学位部门批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聂先生开始带研究生,二十多年间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这与聂先生的学风民主有关,从论文选题到写作,他都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老师也会不断提醒学生,要读正经的书,选题也应该有可持续的研究性。另外,老师还常说,你们将来大多要做大学老师,论文选题不要太偏冷,那样不利于教学。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开题,老师把所有在读的学生召集在一起,对同学的论文提纲发表意见,这与论文开题只有教师参加是很不同的。
聂先生的研究生教学很成功,却不善于给本科生上课。给本科生上课,学问不是问题,有麻烦的是聂先生那拖泥带水的普通话。到先生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到老师家去,邓先生还跟我们讲聂先生“主席(食)吃什么”的笑话。乡音难改,正是聂先生性格的一种表现。先生为人谨慎谦和,在一些涉及原则的事情上又是倔强的。他的退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性子直,得罪了人。那时,我们还在读博士,《先秦两汉文学史》出版不久。可是,聂先生并未因此而放弃已经开始的文学史写作。退休了也是师大老师,有了空闲正好修史。以后,一直到耄耋之年,我们每次去老师家,都看到他在那里伏案写作。聂先生曾说,当老师的,退不退休,都是在家看书写文章。为古典文学修史,在先生,是事业,也是责任。
读先生的各种学术著作,总会被著作中的前言后语所感动。如《屈原论稿》的后语:“回首往事,在那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之时和荧荧子夜、青灯欲蕊之际,凝神沉思、染于翰墨之情景,犹历历在目。然而在这大半生的历程中,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庄子有云:‘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正道出我此时此际的心境,可谓异世共慨,千古同悲!”这样的情绪,聂先生在一般的师生交往中是从不表现的,这也使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多少有些不解。晚年在接受《文艺研究》采访时,聂先生对此做了解释:“这首先应该是身世之感吧。我少年鄙钝,不晓世事,及长负笈游学于京师,家贫不足以自给,每个假期都为学校图书馆抄录目录卡片,以求豁免学费,困厄凄苦之情难以言表。毕业之后,生活仍极清贫,可谓薄禄作无穷之祟,‘白专’结不解之仇,多受磨难,而内心抑郁,幸可寄情古人,而屈原、司马迁、杜甫、李商隐,此皆心怀愤懑而以情动人者,浸淫其间,又不能不深受感染,所以,受古代文学之忧伤气质的熏陶,也是一个原因吧。”读了这样的深度表白,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才恍然明白,原来老师对于古典,存在着这样的契悟。老师的研究,是学术的,也是生命情感的。聂先生是典型的书斋学者,宁静安详,与世无争,正所谓静水流深,深潜的研究伴随的是生命情调上的共鸣。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快为孩子收藏吧——满身有成语:1000个人体本身部位成语大全
成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呈现之一,
是文字应组合用延伸,
高度的文字精炼浓缩,让其魅力无限。
汉字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汉字以人身体丈量天下——
人体本身,
上头下足,左右双手
前身后背。
人体本身不同位置的汉字表述,
会表达“人体本身”的自然特性,
在成语表达中也会带有此种自然特性,
来看看
人体本身不同部位的成语表达
之一:
人身居中
以身为主体,
人身本体。
人以“身”为中,
是为“中身”“身中”。
人身居中,
定“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之空间方位关系
中【身】的成语
身败名裂 身不由己 身经百战
身后萧条 身怀六甲 身体力行
立身处世 设身处地 束身自好
摇身一变 葬身鱼腹 安身立命
大显身手 言传身教 仅以身免
引火烧身 孑然一身 明哲保身
身临其境 奋不顾身 赤身裸体
惹火烧身 著作等身 身先士卒
人身以“体”为本,
是为“本体”“身体”“人身本体”——
人本身【体】的成语
体贴入微 体物缘情 体恤入微
体无完肤 体无完皮 具体而微
量体裁衣 称体载衣 枯体灰心
赤身裸体 赤身露体 遍体鳞伤
身体发肤 四体不勤 同功一体
无伤大体 无关大体 五体投地
心广体胖 心宽体胖 衣不蔽体
兹事体大 此事体大 斯事体大
不识大体 不成体统 贤身贵体
卑身贱体 卑身屈体 五体投诚
放心解体 汗流浃体 黄袍加体
切身体会 身体力行 躬体力行
魂不负体 魂不着体 魂不著体
神不附体 魂不附体 虎体熊腰
膘肥体壮
浑然一体 混然一体 融为一体
三位一体 一体同心 一心同体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之二:
以身为中,定“前后”——前身后背
身后为“背”,身前背后。
前“胸”后“背”——
前【胸】的成语
胸有成竹 昂首挺胸 胸无城府
直抒胸臆 袒胸露臂 胸无大志
袒胸露背 胸怀大志 胸无成竹
摧胸破肝 鸡胸龟背 自出胸臆
胸中之颖 心胸开阔 槌胸蹋地
胸无宿物 直吐胸怀 怒气填胸
全局在胸 胸有城府 抚胸呼天
成竹在胸 将胸比肚 胸有甲兵
挺胸凸肚 心胸狭隘 胸中磊块
捶胸顿足 挺胸突肚 胸有悬镜
胸中柴棘 胸罗锦绣 点胸洗眼
胸中无数 成竹于胸 胸次开阔
了然于胸 胸中万卷 胸无点墨
胸中垒块 铺胸纳地 胸有丘壑
后【背】的成语
背水一战 背道而驰 腹背受敌
汗流浃背 芒刺在背 人心向背
袒胸露背 倒背如流 背信弃义
背井离乡 如芒在背 虎背熊腰
背紫腰金 背本趋末 阴山背后
背约负盟 腹背夹攻 违信背约
义不背亲 鸡胸龟背 膝痒搔背
腹背相亲 拊背扼喉 背水为阵
曝背食芹 蜂腰猿背 牍背千金
背前面后 背山起楼 项背相望
背惠食言 鲽离鹣背 拱肩缩背
刮毛龟背 鲐背苍耈 背曲腰躬
力透纸背 背盟败约 黄发骀背
腹背之毛 骀背鹤发 正点背画
向声背实 水过鸭背 鹤背扬州
不相违背 人心背向 望其项背
死记硬背 望其肩背 背若芒刺
背碑覆局 弃好背盟 扼喉抚背
无背无侧 面从背违 肩背难望
面从背言 背城借一 背公循私
挨肩搭背 压肩迭背 相背而行
之三:
以身为中,定上下——上头下足
头上顶天,足下止地
上【头】的成语
头头是道 头角峥嵘 头破血流
头晕目眩 头重脚轻 头昏脑涨
白头偕老 绣花枕头 抱头痛哭
抱头鼠窜 千头万绪 垂头丧气
回头是岸 交头接耳 迎头赶上
肥头胖耳 三头六臂 当头棒喝
摇头摆尾 评头品足 浪子回头
源头活水 焦头烂额 头面人物
空头支票 狗头军师 街头巷尾
掐头去尾 晕头转向 百尺竿头
改头换面 露尾藏头 蝇头微利
披头散发 迎头痛击 埋头苦干
心头撞鹿 品头论足 牛头马面
呆头呆脑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出头露面 藏头露尾 彻头彻尾
虎头蛇尾 独占鳌头 生死关头
鬼头鬼脑 探头探脑 没头没脑
油头滑脑 出人头地 崭露头角
头上【顶】的成语
捱三顶四 捱三顶五 顶天立地
挨三顶五 顶礼膜拜 顶针续麻
冒名顶替 灭顶之灾 摩顶放踵
泰山压顶 醍醐灌顶 顶门立户
顶门壮户 顶名冒姓 顶名替身
顶天踵地 顶踵尽捐 顶踵捐糜
焚香顶礼 绝顶聪明 摩顶至足
磨踵灭顶 片云遮顶 圆顶方趾
犀顶龟文 顶头上司 糊涂到顶
下【足】的成语
兵精粮足 卑不足道 不足为法
不足为虑 不足为意 不足挂齿
搓手顿足 鼎足而立 丰衣足食
何足介意 捷足先得 侧足而立
捷足先登 金无足赤 挨肩并足
立足之地 举手投足 举足轻重
安分知足 不一而足 不足齿数
不足介意 不足为据 不足为凭
不足为奇 不足与谋 何足挂齿
鼎足三分 鼎足之势 鼎足而三
鼎分三足 三足鼎立 三分鼎足
顿足不前 顿足捶胸 高足弟子
美中不足 裹足不前 翘足而待
何足为奇 何足道哉 画蛇添足
家给民足 家给人足 酒足饭饱
泥足巨人 评头论足 千里之足
空谷足音 死不足惜 贪心不足
人给家足 情同手足 手足胼胝
手舞足蹈 惟日不足 头足倒置
如手如足 手足之情 神气十足
先天不足 微不足道 无足轻重
削足适履 心满意足 一手一足
自给自足 足不出户 不足轻重
顿足搓手 顿足搥胸 蹑手蹑足
品头论足 束手束足 恬然自足
七足八手 齐足并驱 跷足而待
亲如手足 足食足兵 人足家给
神完气足 手胼足胝 手足失措
手足无措 手足异处 首足异处
头足异处 头足异所 为蛇画足
为蛇添足 未足轻重 无足重轻
志足意满 足食丰衣 足衣足食
足不出门 足不窥户 足不逾户
足蹈手舞 足高气强 足高气扬
足音空谷 足足有余 百足不僵
足智多谋 富在知足 知足常乐
知足知止 足踏实地 捶胸跌足
翘首企足 碍足碍手 百足之虫
顿足失色 不足为怪 开足马力
足下【止】的成语
高山仰止 官止神行 吉祥止止
戛然而止 举止失措 绝薪止火
举止娴雅 举止言谈 令行禁止
流行坎止 浅尝辄止 如丘而止
叹为观止 适可而止 叹观止矣
望梅止渴 望门投止 扬汤止沸
学无止境 饮鸩止渴 止暴禁非
止谈风月 知止不殆 止戈为武
知足知止 不随以止 规行矩止
禁止令行 举止不凡 举止大方
举止自若 坎止流行 说梅止渴
探观止矣 投膏止火 为山止篑
心如止水 言谈举止 伊何底止
以火止沸 以煎止燔 以汤止沸
以刑止刑 一噎止餐 永无止境
欲言又止 止沸益薪 止戈散马
止戈兴仁 止渴思梅 止渴望梅
止于至善 心同止水 以杀止杀
纵风止燎 到此为止 漫无止境
靡所底止 扇火止沸 山止川行
射像止啼 抽薪止沸 流言止于智者
树欲静而风不止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之四:
以身为中,定“左右”——手指左右
手有左右,
左手指,右手指,
手指左右——
【手】的成语
手不释卷 手忙脚乱 手无寸铁
手足之情 手足无措 白手起家
拱手让人 妙手回春 拿手好戏
拍手称快 七手八脚 束手就擒
顺手牵羊 缩手缩脚 唾手可得
信手拈来 袖手旁观 一手包办
游手好闲 指手画脚 炙手可热
不择手段 情同手足 人多手杂
眼高手低 爱不释手 大打出手
得心应手 高抬贵手 鹿死谁手
大显身手 一手遮天 握手言欢
棋逢对手 束手无策 蹑手蹑脚
心狠手辣 措手不及 手舞足蹈
【左】手的成语
左顾右盼 左宜右有
左拥右抱 左右两难 左右开弓
左思右想 左图右史 左道旁门
左辅右弼 左右采获 左提右挈
左右图史 左邻右里 左邻右舍
左书右息 左图右书 左宜右宜
左萦右拂 左右逢原 左右逢源
左右为难 左支右绌 左支右调
左支右吾 左枝右梧 如左右手
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虚左以待 江左夷吾 如操左券
如持左券 左家娇女 可操左券
旁门左道 稳操左券 披发左衽
被发左衽
【右】手的成语
左顾右盼 左宜右有
左拥右抱 左右两难 左右开弓
左思右想 左图右史 左道旁门
左辅右弼 左右采获 左提右挈
左右图史 左邻右里 左邻右舍
左书右息 左图右书 左宜右宜
左萦右拂 左右逢原 左右逢源
左右为难 左支右绌 左支右调
左支右吾 左枝右梧 如左右手
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右军习气 无出其右 右传之八章
之五:以身为中,定“内外”——
内“心”血,外皮肉“肤”,
身内有“心”——
内【心】的成语
心安理得 心不在焉 心潮澎湃
心驰神往 心胆俱裂 心恶面善
心烦意乱 心服口服 心腹之患
心甘情愿 心宽体胖 心狠手辣
心花怒放 心怀叵测 心慌意乱
心灰意冷 心急如焚 心坚石穿
心惊胆战 心惊肉跳 心口如一
心力交瘁 一见倾心 一片冰心
心领神会 心乱如麻 心满意足
心明眼亮 心平气和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如铁石 心照不宣
心直口快 心中有数 有口无心
诚心诚意 称心如意 痴心妄想
处心积虑 粗心大意 得心应手
腹心之患 勾心斗角 攻心为上
归心如箭 回心转意 一片丹心
匠心独具 匠心独运 尽心竭力
惊心动魄 居心不良 居心叵测
苦心孤诣 苦心经营 狼心狗肺
离心离德 瞒心昧己 扪心自问
呕心沥血 平心而论 平心静气
齐心协力 全心全意 人心不古
人心惶惶 人心所向 人心向背
三心二意 丧心病狂 赏心悦目
死心塌地 随心所欲 贪心不足
提心吊胆 同心同德 痛心疾首
推心置腹 违心而论 雄心壮志
问心无愧 洗心革面 心心相印
虚心下气 野心勃勃 一心一意
忧心忡忡 忧心如焚 真心实意
忠心耿耿 专心致志 鬼迷心窍
别出心裁 动人心弦 费尽心机
枉费心机 言为心声 用尽心机
语重心长 胆颤心惊 包藏祸心
别具匠心 别有用心 不得人心
恻隐之心 赤胆忠心 赤子之心
触目惊心 促膝谈心 掉以轻心
独具匠心 蛊惑人心 刻骨铭心
苦口婆心 狼子野心 力不从心
笼络人心 万众一心 无所用心
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人面兽心
煞费苦心 深得人心 深入人心
外皮肉【肤】的成语
剥肤椎髓 肤末支离 剥床及肤
剥肤之痛 肤皮潦草 肤受之言
附肤落毛 末学肤受 切肤之痛
身体发肤 体无完肤 凶喘肤汗
剥肤及髓 陈言肤词 肤寸而合
肤见謭识 肤如凝脂 肤受之诉
肤受之愬 肤粟股栗 汗流浃肤
鹤骨鸡肤 鸡肤鹤发 浃髓沦肤
铭肤镂骨 柔肤弱体 山肤水豢
身无完肤 炙肤皲足 椎肤剥髓
椎肤剥体 擢筋剥肤 肤见谫识
冰肌雪肤
之六:人头面部——
人头顶上有头发(髮)——
头【发(髮)】的成语
鹤发童颜 结发夫妻 一发千钧
怒发冲冠 擢发难数 被发缨冠
被发文身 鹤发鸡皮 白发苍髯
披头散发 千钧一发 令人发指
发愤图强 发号施令 发人深省
意气风发 发扬光大 百发百中
大发雷霆 奋发有为 容光焕发
后发制人 先发制人 朝发夕至
人头上有脸面——
【面】的成语
面不改色 面红耳赤 面黄肌瘦
面面俱到 面面相觑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面如土色
八面玲珑 八面威风 反面无情
两面三刀 满面春风 人面兽心
青面獠牙 四面楚歌 四面受敌
铁面无私 唾面自干 一面之词
一面之交 白面书生 本来面目
耳提面命 别开生面 出头露面
独当一面 改头换面 抛头露面
蓬头垢面 千人一面 洗心革面
春风满面 牛头马面 笑容满面
人头脸面有“目”眼睛——
面上有目
【目】的成语
目不交睫 目不识丁 目不暇接
目不转睛 慈眉善目 目光炯炯
目光如豆 目光如炬 目空一切
目无法纪 目无全牛 历历在目
目无余子 目眦尽裂 闭目塞听
瞠目结舌 触目惊心 耳目一新
刮目相看 掩人耳目 过目不忘
过目成诵 举目无亲 眉目如画
面目可憎 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明目张胆 怒目而视 鼠目寸光
拭目以待 金刚怒目 一目了然
一目十行 有目共睹 琳琅满目
鱼目混杂 众目昭彰 耳聪目明
死不瞑目 耳濡目染 耳闻目睹
刚举目张 眉清目秀 疮痍满目
左右双目为“眼”,
眼是双目——
【眼】的成语
眼高手低 眼花缭乱 眼高一切
眼明心亮 眼明手快 过眼烟云
冷眼旁观 另眼相看 睡眼惺松
望眼欲穿 有眼无珠 三眼一板
见钱眼开 眉高眼低 眉开眼笑
眉来眼去 手急眼快 心明眼亮
挤眉弄眼 愁眉锁眼 白眉赤眼
人头脸面有“鼻”子自——
“鼻”子自在“面”中间
【鼻】的成语
听人穿鼻 掩鼻而过 仰人鼻息
阿鼻地狱 鼻端出火 鼻端生火
鼻垩挥斤 鼻孔朝天 鼻孔辽天
鼻孔撩天 鼻青额肿 鼻青眼乌
鼻青眼肿 鼻青眼紫 鼻塌唇青
鼻塌嘴歪 鼻头出火 鼻肿眼青
耳满鼻满 寒心酸鼻 脸青鼻肿
掩鼻偷香 鼻青脸肿 开山鼻祖
鼻息如雷 嗤之以鼻 鼻塌脣青
鹰鼻鹞眼 一鼻子灰 异香扑鼻
鼻蹋嘴歪
抹一鼻子灰 有鼻子有眼
碰一鼻子灰 牵着鼻子走
一鼻孔出气 横挑鼻子竖挑眼
人头脸面有“口”——
“口”在脸面下
【口】的成语
口碑载道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口是心非 口说无凭 口诛笔伐
百口莫辩 出口成章 虎口余生
缄口结舌 交口称誉 苦口婆心
钳口不言 守口如瓶 脱口而出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血口喷人
异口同声 有口皆碑 有口难分
有口无心 张口结舌 众口纷纭
众口一词 病从口入 祸从口出
心服口服 心直口快 脍炙人口
三缄其口 血盆大口 羊入虎口
口口相传 一口咬定 口口声声
交口称赞 矢口否认 众口难调
贻人口实 反咬一口 拖家带口
赞不绝口 异口同声 出口不逊
养家糊口 良药苦口 目瞪口呆
心口如一 众口铄金 哑口无言
头面左右有“耳”——
【耳】的成语
面红耳赤 耳聪目明 掩耳盗铃
震耳欲聋 耳熟能详 抓耳挠腮
充耳不闻 洗耳恭听 交头接耳
耳濡目染 俯首帖耳 如雷贯耳
掩人耳目 肥头大耳 隔墙有耳
耳目一新 历历在耳 忠言逆耳
不堪入耳 三耳秀才 佯打耳睁
耳不离腮 逆耳忠言 过耳之言
废耳任目 发明耳目 苦口逆耳
惹人耳目 倾耳戴目 瞽旷之耳
口耳并重 耳目股肱 垂首帖耳
耳听八方 耳软心活 舌敝耳聋
耳热眼花 耳口相传 褎如充耳
感心动耳 洗耳投渊 洋洋盈耳
妥首帖耳 顺耳悦目 接耳交头
墙风壁耳 眩目震耳 耳热眼跳
袖手充耳 属垣有耳 附耳低语
耳顺之年 伏首帖耳 隔窗有耳
过耳秋风 耳聋眼黑 言犹在耳
双珠填耳 耳提面命 一人耳目
眼花耳热 倾耳注目 挝耳挠腮
眼瞎耳聋 方面大耳 赁耳佣目
赖有此耳 酒酣耳热 挖耳当招
(以上插图源自古汀汉字谷的《人字学习法》,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是@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人字学习法、说文解字、汉字思维、快速识字、国际中文,汉字博物】
想了解《人字学习法》,提升孩子的汉字能力!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1001
李旦合:挺进大凉山奉献新成昆
今年44岁的李旦合,是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成昆铁路峨米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6年前,带着一腔热血,胸怀满腹激情,李旦合一头扎进大凉山腹地,将智慧、心血、汗水,甚至泪水,倾注于成昆铁路复线建设。
6年弹指一挥间,44岁的李旦合黝黑的脸庞更加坚毅、果敢。背井离乡、投身荒野,他将责任、担当、情怀,深情地融入成昆复线建设中。岁月的点滴,将这一只“成昆雄鹰”打磨得更加雄健。翱翔大凉山,搏击天地间,深情地呼唤着成昆复线早日建成通车!
图为李旦合在施工现场(摄影/鲁智勇)
挑战极限,奉献成昆
“当年铁兵忠贞为成昆,何曾怕断头?如今我辈夙愿建精品,怎敢付东流?”2017年4月,大凉山乍暖还寒,漫山遍野的索玛花竞相绽放。随着挖掘机、装载机等各类机械的轰鸣声响起,李旦合带领一支敢打必胜的队伍,开始了又一段伟大的征程。
成昆铁路的意义不同凡响,成昆铁路复线的意义当然过之而无不及。复线建成后,它就与北边的宝成铁路、成渝铁路接上;南边也与贵昆铁路接上,然后直接到达广西沿海,与东南亚铁路接轨,成为重要的出川大通道,带动沿线区域快速发展。
成昆复线峨米10标工程全长约25.873公里,沿线途经2县6个乡镇。共有隧道4座,隧道占线路全长的50.56%,整个工期异常紧张。
“出了隧道,便是桥梁,而要在大凉山开山架桥,其难度可想而知。”李旦合感慨道。桥隧比高,工期紧;施工专业衔接点多,施工管理跨度大,给李旦合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难度。
成昆铁路复线穿越极其复杂的断裂带,断层、涌水、地下水,不可知的地质特征,层出不穷,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施工难度极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场地狭小。比如,兴隆隧道出口地形陡峭,无道路通行,只能依靠修便道;再比如,邓家湾隧道工程,是全线控制性工程,有大量的涌水、涌泥施工难度极高。
为确保各类节点工期目标的顺利开展,2018年4月初,经过日思夜想,一条妙计在李旦合头脑里形成清晰的图画。经过班子成员的研究与细化。他们在全线实行班子包保责任制,力争每周帮助施工作业队彻底解决1个难题,不让这一难题成为日后项目施工的“拦路虎”。
李旦合带着大家,齐心协力,挑战极限,迅速破解征地拆迁难题,很快完成了管段内的征地拆迁工作;同时完成了5公里红线用地的征地工作。特别是2.3公里便道、民房拆迁等,虽然因任务艰巨协调数月,但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满足了施工生产的需要。
此时,本死寂般的大凉山,瞬间沸腾了!
图为成昆铁路复线邓家湾隧道微台阶开挖工艺(拍摄/鲁智勇)
再苦再累,必须迎着困难
俯视孙水河,穿越杨家山。邓家湾隧道,正洞全长9390米,泰然自若地穿越巍峨的杨家山;另设1750米横洞一座、2040米平行导洞一座。如果加在一起,隧道总长达13180米。“意想不到,邓家湾隧道居然经过四大断裂层,即垭口村断层,盐井沟断层,石板推测断层,安宁河西断层,这四大断层,什么概念?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成昆铁路为什么叫地质博物馆!”李旦合感慨道,“特别是受到附近安宁河断裂构造影响,该隧道围岩软弱破碎且局部富水、掌子面易溜塌,施工过程中曾多次发生溶洞、涌水、涌泥、大变形等地质问题。规模最大的一次,涌突方量达4500方,最大涌水量每日能达2.34万立方米,相当于在‘水帘洞’中作业,开挖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一说起邓家湾隧道的极高风险,李旦合便不胜唏嘘。而他说得最多的词语,便是“意想不到”。
隧道施工,首先就要解决掉复杂地质这只“拦路虎”。李旦合说,“原本山体以花岗岩石为主,但这种花岗岩又不是一般的花岗岩,而是强风化花岗岩,容易脱落,容易掉块,甚至遇水软化成泥。钻探打洞,万年山体改变原有规律,山体受到挤压,立即变形、断裂;再加之富水,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件又一件……
工程再紧,安全质量也要放首位。李旦合经常没来得及吃早餐,就踏上了去往施工一线的路。现场施工人员这样描述,“他最担心的就是隧道施工质量及安全,质量安全不达标,越过了铁路红线,就注定着落后,注定着失败,6年多风风雨雨一路过来,没有出现问题事故,不能在最后冲刺阶段掉链子。”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安全质量的重担更是重如千斤,不能松懈。”李旦合给突击队队员们又一次嘱咐道。
一整天8个多小时,看遍了11个作业现场,走出隧道已是晚上9点多,满脸的汗渍将他脸颊印透。
“安全关,质量关,技术关,关关紧要,必须下大力气,依靠实干、苦干、巧干,才能抓出成效。”李旦合反复强调道。
图为成昆复线泸沽联络线特大桥(拍摄/鲁智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在李旦合的带领下,困难一个一个地被战胜;桥隧正一寸一寸地延伸。
九月,白天的凉山,骄阳似火,热浪翻滚,夜晚却暴雨不断。蜿蜒绵长的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仍是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成昆铁路峨米段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全线开通,指日可待。
为抢工期,李旦合放弃了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长年坚守在成昆复线建设一线。如今隧道贯通,所有工程顺利推进,一次次确保了铺架的节点,今年将迎来峨米段的华丽转身。
铁骨铮铮彰显铁军本色,辛勤付出书写别样豪情。蜿蜒绵长的成昆复线峨米段建设工地上,处处闪现着李旦合辛勤忙碌的身影,他和他的兄弟们,用激情和汗水,筑就贯穿祖国大西南的“银龙”。
而今,李旦合依旧在成昆铁路峨米项目部经理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着、奉献着,并带领着团队,勇往直前地冲刺着。(光明网记者刘希尧 通讯员 鲁智勇)
来源: 光明网
近10年评分最高十部谍战剧,风起陇西榜上有名,潜伏第一
今年年初,大戏《风起陇西》播映后迅速引发热议,有人感叹真烧脑,也有人直呼看不懂。
一部以三国为时代背景的古装剧为何会让观众这么“上头”?以至于口碑严重两极分化?
原来,这部剧只是披着古装的外衣,芯里其实是一部实打实的谍战剧。
《风起陇西》再度掀起大众对国产谍战剧的关注。近10多年,谍战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电视剧类型几经沉浮,数量繁多的作品在众多国产剧中形成独特的一道风景。
同样是谍战剧,有的高分获赞,有的却被集体诟病,为啥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
下面我们就对近十几年的10部高分谍战剧做一盘点,看了高分剧的得分点,自然也就知道低分剧的差距在哪里了。
顺序由低到高排名!
【01】《叛逆者》:2021年,豆瓣评分7.7
2021年,随着《叛逆者》的播映,林楠笙成为出现率超高的一个名字。
故事讲述的是爱国青年林楠笙如何从复兴社训练班优秀学员一步步成为合格的军统特工,最后在爱人和前辈的影响感召下改变信仰,变身为出色的我党特工。
该剧保持了央视剧集一贯的高水准,不出意外地成为年度爆款。
演员阵容的强大是《叛逆者》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角林楠笙由实力演员兼流量明星朱一龙饰演,保证演技的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小笼包”成为追剧拥趸。
而朱一龙则抓住这个好剧本和好角色顺利实现转型,拓宽演艺事业的边界,达成了进一步的提升。
从初期的热血青年到中期的信仰挣扎到后期的老练特工,朱一龙不靠服装和化妆,只凭眼神和微表情就使人物跃然于屏幕之上,演技非常不俗。
为朱一龙配戏的王志文、李强都是国内演技排名靠前的老演员,他们的戏,根本看不出演的痕迹。
尤其王志文,老戏骨演绎老特工,又有多次参演谍战剧的经验,表现自然炉火纯青,有观众戏称王志文全身就连眼袋都是戏。
特别要说的是剧中王阳饰演的大反派陈默群,西装三件套、油亮大背头、千年傲慢脸,在王阳的演绎下成为极其出彩的一个人物,“拽王”名号不胫而走。
细看《叛逆者》,严格讲不算单纯的谍战剧,因为除了谍战,在剧里还有许多看点亮点,例如民国风、人性、成长、感情戏、悬疑推理……
好的主题剧情,加上丰富的看点、到位讲究的细节、演技在线的演员,一部精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02】《隐秘而伟大》:2020年,豆瓣评分8.0
《隐秘而伟大》是既2015年“谍战偶像剧”《伪装者》之后又一部由流量明星担纲却口碑、收视双丰收的谍战精品。
导演王伟声称本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谍战剧。虽然剧情很吸睛带感,不过更侧重于主角顾耀东的成长,是一个主角不断“加技能、打怪”的升级进程。
显然,李易峰饰演的顾耀东找到了自己升级的最佳节奏,虽然开始稍微嫌慢,不过后期效果放大后却很是感人。
除了主角,配角也摒弃了脸谱化,行为都符合逻辑,人物也比较立体多面,敌人再可恨也一样有可取之处,有与常人一样的软肋和弱点。
故事背景安排在老上海的里弄间,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比如爱嗑瓜子的肖大头、喜欢八卦的小喇叭、总是织毛衣的李队长,个个栩栩如生,加分不少。
【03】《风起陇西》:2022年,豆瓣评分8.0
当穿军装制服的敌我特工已经让观众没有新鲜感时,谍战剧就开始进入式微的低落期,这种局面就连号称“谍战剧之父”的柳云龙也无力回天。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谍战剧已经行将就木、再无创新时,不料一部《风起陇西》横空出世,又让谍战剧再起风云。
根据鬼才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风起陇西》的开局非常惨淡,0.3的收视率让它成为全网嘲笑的对象,还有人嘲讽主角陈坤的古装戏是一部不如一部。
然而几集过后,烧脑的剧情和密集的信息点让追剧的门槛越来越高,观众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才不至于被剧情“无情”地抛弃,甚至有的观众连中间上趟厕所回来都有断篇儿的懵然。
公元228年蜀军北伐的大历史背景下,上演的是小人物陈恭和荀诩在惊心动魄谍战中的光彩时刻,在家国利益面前做出的正确选择。
看完全剧,很多观众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明明就是谍战剧,哪里是古装历史剧?!”
三国背景、双面间谍的人物设定、外加现代谍战元素 、多次反转、谍中谍中谍的剧情,即使披上古装,拉上诸葛亮,它也还是谍战剧。
结果,播映最初的“全网嘲”变成好口碑一边倒。
如果不是整部剧拍摄的色调偏暗,不符合一些人的审美和观感,估计《风起陇西》能掀起谍战剧的第三个巅峰也未可知,即使它披着古装还拉上了诸葛亮。
【04】《悬崖》:2012年,豆瓣评分8.5
由张嘉译、小宋佳主演的《悬崖》在故事和背景上和《潜伏》有相似之处,剧中男女主人公也是假扮夫妻,由搭档变成亲密爱人。
脱胎于故事《借枪》的《悬崖》在人物塑造上更加生动,注重人物内心的隐秘情感,可以说,这是一部“泪点多、感人”的谍战剧。
主人公周乙的人物形象很接地气,他有特工的素质和信仰,也有“职场”的勾心斗角,更有真实的感情,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得很烦恼也很丰满。
“西北帮”代表张嘉译将周乙饰演得非常到位,小宋佳的顾秋妍也可圈可点,他们自然、生活化的表演也得益于在东北三个月的实地考察体验。
拖整部剧后腿的是剧本在结构和情节上的松散,有些显而易见的矛盾明显是逻辑缺陷导致,这些硬伤使得《悬崖》无法成为《潜伏》、《黎明之前》那样的顶尖之作,让人惋惜。
【05】《伪装者》:2015年,豆瓣评分8.6
正午阳光2015年出品的作品中,有两部剧号称是“古今双谍战”,其中的“古”是《琅琊榜》,“今”则是《伪装者》。
由胡歌、靳东、王凯、刘敏涛主演的《伪装者》因为演员自带的流量明星光环,让这部剧在开播之前一直不被看好,甚至被嘲笑为“谍战偶像剧”。
结果很打脸,事实证明流量明星也可以是实力派,“谍战偶像剧”同样艳惊四座。
剧中明氏三兄弟个个帅气撩人,吸引一批女观众边追剧边无限幻想,而男观众则对他们的演技和角色人设沉浸其中。
角色有个性,剧情上更富有戏剧冲突。
明家姐弟四人都有双重身份,对内对外展现不同的面孔,当家国亲情在两难中必须做出选择时,谍战偶像剧的悲剧色彩就格外让观众动容了。
一部成功的《伪装者》捧红了好几位演员。
大哥靳东从此成为“老干部”的首席代表,也确定了自己社会精英的角色定位,以后参演的作品“每精英必大热”。
大姐刘敏涛也找到了温婉、大气的戏路,成为中年女演员中的佼佼者。
至于王凯,从明诚的小火到靖王的大火也只是数月之隔而已。
最有趣的是女二宋轶人美戏好,完胜女一,被观众直呼和胡歌饰演的明台要“在一起”,而官配的女一王乐君直接被秒得渣都不剩。
【06】《风筝》:2017年,豆瓣评分8.8
自打2005年《暗算》开山封神,被称为“谍战剧之父”的柳云龙就开始了超越自己的艰难之路。
《风筝》筹拍5年、雪藏4年、51集缩减到46集,几次过审的痛苦经历让柳云龙最后几乎放弃,只能感叹“我尽力了,真的尽力了。”
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完全因为《风筝》所涉及的时代话题过于敏感。全剧跨度30多年,主人公从翩翩帅哥演到了风烛残年。
在这部心血之作里,角色抛弃了脸谱化,真实还原敌我双方的势均力敌,人物复杂又立体。我方特工有脆弱踟蹰的时候,敌方特工也有英勇无畏的一面,大量的感情戏让这部谍战剧显得温情脉脉。
《风筝》的后半段,甚至暂时抛开了谍战剧的设定,将重心转到人性和信仰的探讨上。这也让整部剧跳出了普通谍战剧的限定水准。
当柳云龙饰演的我方特工郑耀先躺在病床向国旗颤颤巍巍举手敬礼时,当罗海琼饰演的敌方特工韩冰最终服毒自尽时,“信仰”是什么已经不需要做任何解释了。
难怪连党之喉舌《人民日报》都对《风筝》给予了高度评价:“唯有信仰牵系,风筝方能高飞”。
即使被剪辑掉整整3个小时剧情,作品完整度已经大打折扣,《风筝》仍然以其压倒性的大格局优势成为国产谍战剧的第二个巅峰。
【07】《北平无战事》:2014年,豆瓣评分8.9
作为正午阳光出品的极少几部谍战剧之一,《北平无战事》首先从演员阵容上就拔得头筹。
陈宝国、倪大红、焦晃、廖凡、王庆祥、程煜、祖峰……多位影帝同组飙戏,在这些给中国影视界压场面的老戏骨面前,刘烨、王凯显得有些稚嫩实在情有可原,虽然刘烨本身也是金鸡、金马双料影帝。
能够吸引大家纷纷前来的是优秀的剧本和制作团队,为此,影帝们宁愿低片酬出演,刘烨和廖凡只收半价,主演不计排名,不比戏份轻重。陈宝国需要延期拍摄,也主动表示不加片酬。
编剧刘和平在业界大名鼎鼎,曾经创作《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
为了写出《北平无战事》他查阅了3000万字的资料,耗时7年,单单整理剧本就雇了白班和夜班两个打字员。剧本完稿时,刘和平累到尿血进了医院,真正的呕心沥血之作。
剧本中人物形象鲜明立体,鲜活动人。陈宝国看完剧本后恨不得通吃其中所有角色。他说“我能演徐铁英,我也能演方步亭,我要是放开点还能演马汉山……”
配得上顶尖剧本和演员的一定是顶尖的制作,《北平无战事》在服化道上的投入几乎到了“烧钱”的地步。
拍百万大军进北平的一周,平均每天100万;方步亭家里的民国风“装修”更是高达300万。
刘和平的作品历来是格局宏大,设计精巧。80万字的剧本讲了1948到1949年间几个月的故事,明面上是党国反腐,暗地里实则谍战斗智,更像一部谍战版的《人民的名义》。
从权谋和大历史观的角度去展现故事,运用谍战元素增加看点,让观众实现从小视野到大格局的全方面观剧。
不得不说,正午的站位,实在是高!
如果结尾不那么拖沓松散,能和开篇一样刺激吸睛的话,《北平无战事》拿下10分也不无可能。
【08】《红色》:2014年,豆瓣评分9.1
若在诸多谍战电视剧里挑一部最像电影的作品,毫无疑问是《红色》。
这部由张鲁一、陶虹和周一围主演的谍战剧,以其独到的镜头画质和主角定位从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首先是它的镜头感觉并非常规电视剧那样平淡、直白,而是类似电影,显得非常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甚至可以说,《红色》是一部有36小时时长的大电影。
另外本剧的主角定位在市井小人物上,烟火气中让普通人做出不普通的事,实现“普通人的抗战,惊天的浪漫”的创作目标。
这部剧里,很少见到热血抗日、高智商对抗,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和情情爱爱。
北大毕业的演技派张鲁一将小人物徐天饰演得低调内敛又谦卑,真实表现出“让同辈人自叹不如,让前辈们心惊胆寒”的演技水平,从而圈粉无数。
《红色》以谍战为基础,又添加了推理和悬疑元素,将缜密故事、落地人设、悬念反转融为一体,呈现出一部非常有看点的新谍战类型片,受到关注和点赞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09】《黎明之前》:2010年,豆瓣评分9.2
借着《潜伏》带起的谍战剧热潮,2010年由吴秀波、林永健、海清等主演的《黎明之前》也同样大受欢迎,拿下豆瓣9.2的高分。
和以往谍战剧明显不同,《黎明之前》在故事叙述上采用了反向讲述的叙事方式,主人公刘新杰出场没多久就亮明了特工身份,
之所以没有对其身份遮掩,是因为这部剧里的主人公设定并非是常见的“万能超级无敌”特工,而是一个被双方力量不断被动拉扯的“物件”。
剧中刘新杰有眼看同志牺牲却束手无策的软弱、无奈,有面对情同手足的敌人、上司的愧疚、不安,某种角度上说刘新杰不像个特工,更像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
这样的角色设定和演员吴秀波本身性格特点极其相符,加上波哥完美的破碎感,瞬间迷倒屏幕前的一大片观众,而且并无性别年龄之分。
本剧中反派的塑造也可圈可点。林永健饰演的国民党军官谭忠恕有情有义,在某些观众眼里甚至比正面人物刘新杰更让人心生好感,田小洁、张晞临饰演的反面角色从形象到演技也同样立得住。
群像成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黎明之前》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演员,《黎明之前》的剧情同样很有新意。吸收美剧精华元素,每集都有高能吸睛时刻,每集都有结尾的悬念做小钩子,剧情曲折,看得观众是欲罢不能。
获得白玉兰、金鹰、飞天诸多奖项的《黎明之前》唯一的不足就是过度偏重剧情,导致精神内涵的不足,这点也是它不能超越《潜伏》的根本原因。
【10】《潜伏》:2009年,豆瓣评分9.4
盘点谍战剧,必定要说的自然是号称“国产谍战剧天花板”的《潜伏》。
根据作家龙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潜伏》无论从剧本质量、演员表现、制作标准诸多维度考察都是上乘,完全对得起豆瓣9.4的高分。
原作小说只有很短的两万字,剧本却被扩容到40万字,内容大量丰满却又没有变成“注水肉”,这无疑是编剧兼导演姜伟的功劳。
演员的选定上同样体现出导演组的独特用心。
余则成一改以往谍战剧中男主角高大帅的英雄形象,选择了小眼睛、外表木讷的“丑男”孙红雷饰演,以至于最初几集好多观众还带着看黑帮大哥刘华强的印象去观剧,只觉得不适应。
女主角翠平选了大嘴巴的姚晨饰演,而观众对她最深刻的印象还是《武林外传》里那个动辄“排山倒海”的侠女郭芙蓉。
反差这么大的选角结果要么就是巨大的成功,要么就是沉痛的失败。
结果显而易见,孙红雷和姚晨通过《潜伏》大受欢迎,双双跻身一线行列。在白玉兰奖评选时,更有评委直言被小眼睛的余则成迷倒了,选角成功可见一斑。
不但主角成功,《潜伏》中的配角也是各个出彩,堪称找到角色本尊。
吴刚的陆桥山、祖峰的李涯都是经典的反派,至于冯恩鹤饰演的老奸巨猾吴站长更是在无数反派角色排行榜上拔得头筹。
除了剧本优质、选角独到、情节紧凑、逻辑顺畅、剧情紧张中夹杂幽默,《潜伏》的其他方面也做到了细节精良。
剧中办公桌上的绿色台灯真实还原民国时期职场的模样,这款当年连蒋介石都在用的绿台灯也因为《潜伏》的热播而再度成为脱销货。
这样全面的良心制作,拿下飞天、金鹰、白玉兰共10几个重量级奖项,确实实至名归。
【结语】:
谍战剧作为一个特殊的电视剧类型,除了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还会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难题,挑战智商,难怪有那么多观众是谍战剧的坚定剧迷。
近10几年来,众多电视工作者挖空心思从各个角度层面对谍战剧进行创新,希望呈现与众不同的作品。
单一类型影视作品的创作很容易走到创新枯竭的窘境,所以《风筝》之后几年里都没有更出色的谍战剧满足观众的需求。
好在总有坚定的创作者不肯放弃,这才有了让观众眼前一亮的《风起陇西》,也让我们对谍战剧再次充满期待。
希望我们的期待必有回应,也希望国产谍战剧奉献出更多精品。
-END-
【文 | 晓鲲 】
【责编 | 语非年 】
关注@柴叔带你看电影,更多精彩不迷路!
穆夏:从先锋艺术回归民族传统
作者:舒梦(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近日,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永恒慕夏——线条的魔术》展览展出了阿尔丰斯·穆夏(又译作“慕夏”)的作品,也探索了穆夏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艺术与设计以及插画与漫画作品的深远影响。此外,穆夏的“永久展”在中国成都穆夏美术馆落户。馆内陈列了180余幅穆夏经典作品,包括承载“穆夏风格”的戏剧海报、商业广告、插画、装饰板等。无独有偶,在捷克布拉格最大的展览馆——布拉格城堡骑术学校中,“穆夏:情感(iMUCHA:eMOTION)”开展。在此展览中,穆夏的代表作《斯拉夫史诗》以数字化的形式——巨大的3D投影以及激昂的管弦乐伴奏,给观众带来多感官的情感体验。两个展览均在今年6月28日开展,中国和捷克遥相呼应。
阿尔丰斯·穆夏资料图片
莎拉·伯恩哈特资料图片
1穆夏的艺术命题
穆夏的一生颇为传奇。1860年,他出生于南摩拉维亚(今捷克境内)伊凡契茨小镇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宫廷侍者,母亲是磨坊主的女儿,家庭收入微薄。早年的穆夏表现出绘画和音乐天赋。1878年,穆夏未被布拉格皇家美术学院录取,开始在维也纳环形剧院从事舞台美术的工作。1881年11月,一场大火烧毁了维也纳环形剧院,他不得不离开维也纳。1885年9月,穆夏来到巴伐利亚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在库恩·柏拉斯伯爵的资助下,他前往巴黎深造。1890年,穆夏在巴黎创办工作室以设计插图谋生。1894年,34岁的穆夏因给巴黎当红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的歌剧《吉斯蒙达》设计戏剧海报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插画艺术家。此后,他设计的商业广告、插画、装饰板等逐渐形成独特的“穆夏风格”——用优雅的曲线描绘女性波浪形的头发和飘逸的衣服,并配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图案的装饰。此后,穆夏为伯恩哈特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海报,并且随着伯恩哈特在美国的巡演,这些海报影响了美国的海报设计风格。1906年,穆夏造访美国,为上流社会女性创作肖像画,并曾在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的大学任教。1908年,他还为纽约德国剧院内部装饰创作了三幅新艺术风格的大型寓言壁画,分别代表悲剧、喜剧和真理。在美国,他遇到了日后的赞助人——美国企业家查尔斯·克莱恩。1910年,50岁的穆夏放弃了商业绘画带来的优渥生活,回到故乡布拉格。在那里,他绘制完成了布拉格市民会馆内市长大厅装潢壁画以及著名的《斯拉夫史诗》系列主题油画。
穆夏在艺术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早期极具先锋意味的“穆夏风格”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晚期呕心沥血创作的《斯拉夫史诗》系列油画。如果“穆夏风格”代表着其在“新艺术运动”中的先锋典范,那么《斯拉夫史诗》表达了穆夏艺术从抽象回溯到写实,从名利双收的商业浪潮回归纯粹艺术,从纷繁复杂的现代主义回到民族历史的现实主义,展示了一位在“美好时代”收获了名利的先锋艺术家在晚年铅华洗尽、返璞归真的艺术姿态。
“世纪末”的现代派艺术家都面临着传统的摹仿—再现机制不能反映现实的困境。譬如现代派文学批评语言危机,认为语言不能充分地再现现实,与此类似,现代派绘画批评视觉再现危机,批判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焦点透视的方法和严格的比例也不再有效。为了尝试解决危机,他们都开始了对各自艺术形式的探索。
穆夏是“新艺术运动”的先锋。“新艺术运动”的形式探索,首先是观看方式的改变。日本浮世绘的单线勾边、块面平涂的装饰手法和摄影技术的发明与完善,改变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方式,从立体转向平面。其次,“新艺术运动”倡导“回归自然”,采用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从植物和花卉形态中提取抽象的装饰图案,以有机连贯的曲线取代机械化的直线等等。不同于19世纪末装饰艺术所表现出的颓废和悲观情绪,“穆夏风格”洋溢着一种充满活力和动能的自然和明朗。作为现代装饰艺术的一次革新运动,“新艺术运动”突破了传统的纯艺术和应用艺术的界限,打破了平民艺术和贵族艺术的严格区分,装饰艺术品高雅精致却平等亲民。这是第一个将普罗大众当作艺术接受者—消费者的艺术运动,穆夏的先锋艺术也借助印刷技术支撑的大众传媒成为大众艺术。艺术品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平面艺术、家具、玻璃艺术、纺织品、陶瓷、珠宝和金属制品之中。穆夏在巴黎时期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却比“新艺术运动”本身走得更远。
《托斯卡》资料图片
2戏剧海报:“穆夏风格”的古典与现代
穆夏是靠一张戏剧海报声名鹊起的。戏剧海报往往取材于戏剧中某个场景定格的“姿态”,用演员在表演中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静止永恒的画面凝缩了舞台上的叙事动能和变化,暗含着创作者和社会的观点与立场。正如意大利当代哲学家阿甘本所说,“在姿势中,力量与行动,自然与习俗,偶然性与必然性变得密不可分”。戏剧海报具有媒介之间的互文性以及各种观点的冲击和张力。
1894年12月26日,法国女演员莎拉·伯恩哈特打电话给勒默西耶出版公司的经理布伦霍夫,计划为歌剧《吉斯蒙达》订购一张新的戏剧海报。这部戏剧此前在文艺复兴剧院演出时大获成功。显然,伯恩哈特对第一张海报不满意,决定为作品重新制作一张海报,为圣诞假期后的重演做宣传,并且要求在1895年元旦之前出稿。然而由于圣诞假期,出版社无人可用。伯恩哈特打来电话时,穆夏正好在出版社校样,而且他曾经为伯恩哈特的舞台剧服装制作过一系列插图。因此,布伦霍夫要穆夏尽快为伯恩哈特完成新海报的设计。这张海报于1895年1月1日出现在巴黎街头,立即引起轰动。伯恩哈特订购了4000张,并与穆夏签订了6年的合同,穆夏随后成为法国炙手可热的海报设计艺术家。
《吉斯蒙达》戏剧海报高达两米多,海报上的伯恩哈特身着一袭拜占庭贵族的金色长袍,头戴鸢尾花冠头饰,身披植物纹样披肩,手持棕榈枝。歌剧《吉斯蒙达》讲述的是中世纪希腊女公爵吉斯蒙达和平民的爱情故事。海报描绘的是戏剧高潮场景中女主角吉斯蒙达拿着棕榈枝参加“棕枝主日游行”的一个瞬间的姿态。海报的创新之处是吉斯蒙达脑后华丽的彩虹形拱门,像一个光环,让光线聚焦在女主人公的脸上。唯一的背景装饰是吉斯蒙达脑后的拜占庭马赛克瓷砖,其余部分均为留白。与当时典型的鲜艳繁复的海报不同,这张海报具有韵律化的线条、简洁的轮廓线,以及高雅内敛的色彩。海报的顶部带有标题《吉斯蒙达》,底部简洁地呈现了戏剧的演出信息:文艺复兴剧院。简单的构图突出了演员的主体地位,将真人大小的人物放在拱形轮廓中,突出了吉斯蒙达的尊严和个性,同时也符合伯恩哈特的戏剧理念。她曾说:“舞台上最为至关紧要的是我们,是演员。这种类型的垃圾(过于繁复的舞台布置)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19世纪90年代的法国剧场,布景和服装都开始追求现实主义风格,戏剧演出中也增加了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节。而伯恩哈特的戏剧理念对当时的戏剧思潮来说,是独特且先锋的,与21世纪著名的戏剧导演格洛托夫斯基的“贫困剧场”理念相似:舞台布景扼杀了戏剧的本质——演员和观众。
19世纪末法国政府取消演期的限制,而戏剧演期的长短可以衡量一个作品是否成功。在19世纪末,商业海报也开始大量使用石版印刷工艺,弥补了传统手绘不能批量化生产的缺陷。同时政府放松了对海报这种大众媒体的管制,因此在巴黎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艺术家们设计的各类海报。在这样的背景下,穆夏因为一张戏剧海报,职业生涯发生了戏剧性的、出人意料的转变。穆夏的艺术成功一方面是对古典艺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有赖于现代技术。海报作为一种“复制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同时戏剧海报作为戏剧的衍生品,反过来为戏剧扩大了观众的范围——戏剧演出具有现场性,是不可复制的艺术,其观众的数量往往是有限的,然而戏剧海报的流行却提高了戏剧的大众性。
穆夏此后为伯恩哈特设计的戏剧海报都是她所出演的角色,《茶花女》《洛伦扎乔》《美狄亚》《托斯卡》和《哈姆雷特》无一例外。歌剧《茶花女》源于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于1852年搬上歌剧舞台。伯恩哈特于1896年9月30日首次演出新版本《茶花女》,穆夏在海报中将女主角描绘成一个身着精致礼服的现代巴黎淑女。这幅海报不仅颠覆了《茶花女》昔日的古板形象,还对当时的时尚潮流产生了影响。法语版本的《哈姆雷特》于1899年5月首演,伯恩哈特扮演男主角哈姆雷特。穆夏设计的宣传海报中,由凯尔特风格图案装饰的拱形背景,映衬出哈姆雷特茕茕孑立的身影。特别精彩的是,镜像中有一个雄姿英发、英勇果断的背影,与主体犹疑不决的“延宕”王子形成了对比。
除了海报,穆夏还为伯恩哈特设计了戏剧节目单、布景、服装和珠宝等,作为画家的穆夏和作为戏剧演员的伯恩哈特是互相成就的。伯恩哈特极有天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员”以及圣女贞德之后最有名的法国女性。在19世纪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在法国就以舞台剧表演而出名,随后驰名欧美。她在一系列早期剧情电影中担任女演员并获得成功,人称“神选的莎拉”。在大众媒体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伯恩哈特的成功除了源于自身精湛的表演,还有赖于她较早懂得利用摄影和现代印刷技术来展现自我,提高在受众中的知名度。
《吉斯蒙达》资料图片
《茶花女》资料图片
《哈姆雷特》资料图片
《伊凡契茨的兄弟团学校》资料图片
3《斯拉夫史诗》:穆夏作品的历史与现实
穆夏曾给朋友写信说:“……我看到自己的作品装饰着最上层社会的美术沙龙。我看着这些书籍,它们画满了各种传奇的场景、花卉和花环,刻画着女性的优美与柔情。我的时间,我最宝贵的时间,都消耗在这些作品上,而我的祖国就像一潭渐渐干涸的死水。在我的灵魂深处,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在罪恶地挥霍着本属于祖国人民的那些东西。”1910年春天,穆夏回到家乡布拉格,在1912年至1928年这十余年间创作了一系列大型历史画作——《斯拉夫史诗》,描绘包括捷克在内的斯拉夫民族从史前时代一直到19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最具纪念性的历史事件和场景。其中10幅是关于捷克人的历史,还有10幅描绘的是其他斯拉夫民族。
《斯拉夫史诗》的第一幅画作《原乡的斯拉夫人》讲述斯拉夫民族在4至6世纪的历史。此时的斯拉夫人是居住在维斯瓦河、第聂伯河、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沼泽地的农业民族。他们的村庄不断受到来自西方日耳曼民族的侵略,侵略者经常烧毁他们的房屋并偷走他们的牲畜。画面中,远处村庄被烧毁,画面下方手无寸铁的夫妇躲在灌木丛中,脸上是恐惧和脆弱,似乎在恳求观众的帮助,展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和丰富的情感。象征防卫与和平的两个年轻人抬起牧师向神明祷告,以求结束侵略。散落在背景中的星星和星火隐喻希望和战争,预示着只有通过抵抗获得独立,斯拉夫人民才能获得和平与自由。
穆夏在《伊凡契茨的兄弟团学校》中描绘了故乡伊凡契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勤劳的人们聚集在印刷机周围,检查印刷的书籍。在前景中,一个年轻的学生在给一位老人朗读。他们相信教育是真正信仰的关键。在小镇伊凡契茨,学者翻译了《新约》的捷克语译本,它成为捷克民族身份的重要象征。
《斯拉夫史诗》的高潮是最后一幅《斯拉夫人的崇拜》,它描绘了斯拉夫人于1918年最终摆脱侵略者得到解放的历史场景。穆夏在这幅压轴的绘画中试图将《斯拉夫史诗》之前19幅画中涉及的所有主题汇集在一起,并庆祝斯拉夫民族的独立。这幅画由四个不同的色彩区域组成,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了斯拉夫历史上的一个时期:画面右下角的蓝色代表斯拉夫历史的早期;右上角的红色代表中世纪胡斯战争中流下的鲜血;下方阴影中的数字代表侵略者对斯拉夫民族的反复践踏;最后,中央的黄色灯光照亮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归来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士兵,预示着奥匈帝国的瓦解和斯拉夫人民新时代的曙光,小男孩挥舞着绿色的树枝向他们致敬,画面中央的人是独立共和国的象征。1928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建国十周年之际,穆夏和查尔斯·克莱恩正式把完整的《斯拉夫史诗》系列捐赠给布拉格市政府。穆夏在致辞中说:“我坚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民族根本,持续、有序地稳步壮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深入理解过去的历史对于维护这种发展的持续性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怀揣着这样的希翼:人类各民族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互相理解,才能使这个愿望更易实现。如果我能为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至少,在我们斯拉夫民族中起到一些作用,我将为此深感宽慰。”
穆夏在西欧的现代艺术舞台和商业领域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却能悄然转身回到斯拉夫故乡,从唯美和抽象回到苦难和写实,以现代眼光重新阐述传统,画笔从一个个丰腴柔美高贵的贵妇,转移到圆润温和朴实的斯拉夫妇女,在“世纪末”的现代派艺术浪潮中可谓一种离经叛道、特立独行,却成就了他内心的艺术理想。从艺术形式探索看,穆夏从现代派的先锋形式回到了现实主义油画,但是穆夏的现实主义绘画却利用了现代技术和戏剧因素。在《斯拉夫史诗》的创作过程中,照片发挥了重要作用——穆夏在俄国拍摄了大量的纪实照片,基于“第一手观察”绘制作品,并且穆夏为每一个场景都设定了一种连贯的戏剧性,场面调度呈现出更强的建构性。
正如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所认为的,现实主义是一种不断变革的精神,它以一种开阔的思路,揭示了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揭示了作家、艺术家在审美上把握现实的无限可能性。现实主义在于美学是否作用于现实,是否在政治、历史、社会中产生了影响。早在1902年,穆夏就呼吁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建立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而摆脱“维也纳、慕尼黑和巴黎”等外国模式。穆夏《斯拉夫史诗》的历史叙事的确从艺术场域中建立起了民族身份认同,成为象征斯拉夫民族团结的纪念碑,在个体、社会、文化三个维度上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穆夏在用艺术的方式参与民族独立运动。史诗不仅仅记录过去、反映当下,也指向未来。个体的生命都将终结,只有在日常生活短暂的记忆中建构长效记忆,生命才能在文化和历史中生生不息。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15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