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之母是哪个园林(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
中国园林之母是哪个园林文章列表: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
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广为流传。《事物纪原》载:武后诏游上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更把这一故事写得栩栩如生。
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于冬日之间,要游上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命,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上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
武则天贬牡丹是否确有其事?诗倒是真有,故事纯属虚构。
此诗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确系武则天所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此诗写于691年,已是武则天在洛阳建立“大周”的第二年。怎么会有牡丹“贬于洛阳”?
而且,武则天写此诗也并非真要花开,而是借此事树其天子权威的。
不错,武则天是从长安来到洛阳的。但她对洛阳甚有好感,对长安甚为厌恶。据考,武则天在洛阳被唐太宗初幸,之后才成武才人。唐高宗继位,立武氏为后,武后令人斩去原王皇后和萧淑妃手足,投入酒缸,数月而死。此后,“武后惊惧,多次梦见二人被发沥血的惨相”,故力劝高宗迁都洛阳,自己则终身不回长安。
武则天在洛阳大力倡导种植牡丹。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是说,武则天把自己家乡的牡丹移植于洛阳。那么,武则天把长安的牡丹带到洛阳也不足为奇。
“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这是古人公论。而古人更有公论,在洛阳栽培牡丹的始作佣者是隋炀帝。
“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隋帝栽培牡丹真是高起点、大手笔。一辟地,就是二百里,快从洛阳到郑州了。据说,移植牡丹时,隋帝还亲自过问。当闻听花工说此花叫木芍药时,认为太俗太土,极为不满。当即下令叫隋朝花。这隋朝花当然是隋朝的代表,国色也,国花也。
“唐则天已后”,开元盛世至。洛阳牡丹的发扬光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唐玄宗迁都洛阳,此后20年,在洛阳度过11年。唐玄宗、杨贵妃与牡丹的故事甚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沉香亭赏牡丹、“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醉写《清平调词三首》。
据《杨妃外传》载,开元初年,唐玄宗、杨贵妃等到禁中沉香亭赏牡丹。李龟年押众乐前,将欲歌。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翰林学士李白进诗。李白援笔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据说,此次赏花诗酒会上,唐玄宗亲自抚琴奏乐,李白要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而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在场一一介绍花品,其中有出自洛阳的姚黄。《姚黄传》载:姚黄花出,众人惊叹美色,谓“此皇王之胄,奇种也”,遂进御沉香亭,玄宗赏花大悦,“所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盖实录云。”
隋、唐以降,扛起洛阳牡丹大旗的当属宋朝一帮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兄弟俩皆出生于洛阳,当上皇帝后,自然偏爱家乡,虽都汴梁,但置洛阳为西京,加上皇帝贵族、幕僚大臣多出洛阳,故洛阳繁华不亚于东京。宋大兴土木,建筑宫城、皇城,同时令民间大修宅第园林,使得洛阳成为“中国园林之母”,而园林无一不培育牡丹,终使洛阳牡丹甲天下。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假如用现在的套路去总结,三点。一曰“领导重视”。隋炀帝亲自下诏进花,亲自询问花工花名;二曰“措施得力”。武则天爱花切而怒迟,唐玄宗为赏花而兴师动众;三曰“狠抓落实”。宋朝的皇帝们率先垂范建宫殿,令民间修园林卓有成效。“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帝爱牡丹,臣民敢不趋之若鹜?
洛阳自古帝王州,决定洛阳牡丹甲天下。
郑州简史上篇之九 三国 隋 唐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
三国(220-280),历时60年。其间,魏(220-265),220年,曹操病死洛阳,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建都洛阳。曹魏以洛阳为都46年,历经5帝,中原地区的经济在休养生息中得到恢复;蜀汉(221-263);吴(222-280)。
晋(265-420),历时155年,其中,西晋(265-317),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历时169年,其中,南朝: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北朝:北魏(386-53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中间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国进入历史上又一个三国时代,前期主体为梁、东魏、西魏;后期变为陈、北齐、北周。东魏(534-550),534年,东魏天平元年,析荥阳郡分置广武、荥阳、成皋郡,广武郡治中牟县。537年,荥阳人张俭等在新郑具茨山(又称大隗山)聚众起义,被武卫将军高元盛镇压。东魏大将任祥在颍川被西魏大都宇文贵击败,退守苑陵县城。538年,东魏将卢勇在大隗山大败西魏军李景和部。北齐(550-577),西魏(535-556),北周(557-581)。
三国、晋、南北朝,合计历时369年。在这个分封割据、各自为政的年代,东晋、南朝,刘宋等曾多次兴师北伐,均功败垂成。未攻克洛阳,在郑州有过拉锯战。与郑州关系比较直接的是建都洛阳的魏、西晋、北魏,历时约130年。
魏晋南北朝,群雄割据,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民族大动荡、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国家农奴制蜕变为豪门或豪强的领主农奴制,徭役制度发生动摇。魏、西晋、北魏定都洛阳。北方匈奴、羯、鲜卑、氏、羌各族内迁,进入塞内的人数多达870余万,中原成为多民族聚居之地。期间,战事连绵,人民惨遭杀戮,天灾人祸,华北,尤其是中原地区乱作一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人相食啖(dàn)”,十室九空,不足为奇。
人彘、思彘,统一的专制有可怕的一面。专制桎梏自由人,桎梏思想自由和文化自由。于是,乱世出自由,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思想,乱世出文化,乱世间隙还出了难能可贵的孝文帝。
潘安——中国古典文学中美男子的代名词
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文学家。公元247年,正始八年出身中牟士大夫家庭。一生多怀才不遇,曾作《闲居赋》曰:“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春总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中国园林之母——私家园林经典的苏州拙政园即由此因名。300年,司马伦兵变入宫,尽诛贾后党羽,西晋第一美男子潘安遭仇家诬陷被杀,夷三族。
“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在成语典故、诗词曲赋和戏剧小说中,潘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潘安以其完美遭妒,不得善终。现实中,嫉妒仍很普遍,很恶毒,且不易化解。妒火中烧的人,尤其是异性会做很毒的事。不嫉妒人的人通常是少有的好人或能人,是非常值得结交的人。
奇冤——“三嵇”皆遭司马氏贬损,死于非命
嵇康,约223年生于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涡阳)人,崇尚老庄,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约262年,嵇康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刑场上,嵇康观看日晷后,利用服刑前的最后一点时间,镇静地弹奏人世间最后一曲《广陵散》,从容就戮,时年40岁。
嵇绍,(253-304),字延祖,追谥曰忠穆。嵇绍从小持家,饱读诗书,富有音乐禀赋,用倍于常人的才思和孝行抚慰母亲的悲伤和痛苦,继承父亲的遗志。304年,嵇绍奉诏护驾,途遇王师在汤阴战败,百官溃逃,嵇绍正冠带,近銮驾,挺身护卫天子,死于乱箭,血溅御衣。事后,侍从欲浣洗御衣,弱智的晋惠帝难得清醒地说:不要洗,这是嵇侍中的血。文天祥《正气歌》的“为嵇侍中血”,赞的就是为国捐躯的嵇绍。
嵇含,(262-306),魏景元四年生于谯国铚县,是嵇康的侄孙,字君道,家居于亳丘(今巩义鲁庄镇故居),号亳丘子,举秀才,除郎中,曾任征西参军、骠骑记室督、尚书郎等职。并曾为广州刺史,后留领荆州。306年,即晋惠帝末年。嵇含被司马郭劢杀害。
嵇含著述有三首五言诗《登高》、《悦晴》、《伉俪》。304年,著《南方草木状》,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且为详录绍兴花雕女酒的原始圣手。《隋书•经籍志》,录有《嵇含集》10卷,已佚失。
有贤人,有佞人,佞人是略有才能而品质不够好的狡猾的人。贤人与佞人的区别在于其得势时对德才优于己者的言行:前者见贤思齐、甘拜下风、惜才如命、举贤任能;后者嫉贤妒能、阳奉阴违、排斥或除之。佞人之狡诈及可恶在于,其只陷害比自己德才更优秀的对其个人名利地位构成威胁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佞人陷害忠良,做伤天害理的坏事。“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嵇康,“人中骄龙”嵇绍,纯正的植物学家和文学家嵇含三人皆遭司马氏贬损,且均死于非命,非常可惜。
人口变动——少数民族汇聚中原,汉族南下余生
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仍以洛阳为国都。279年,晋灭吴,统一中国。280年,全国人口1616万,较156年全国人口5649万锐减三分之二多。291年,发生“八王之乱”。王室骨肉相残,胡族入侵,且均以占领中原为己任。311年,匈奴贵族汉主刘聪派刘曜率部攻破洛阳,杀晋官民3万余人,掳晋怀帝,洛阳城被焚烧为灰烬,西晋灭亡。
316年,西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后,五胡侵入北方,五胡十六国乃至更多的政权各霸一方,中国大陆陷入长达百年的政权林立、分裂分治的动乱时期。是年,汉王刘聪令刘畅攻打荥阳。刘畅军在苑陵遭荥阳太守李矩袭击,大败。
369年,东晋废帝太和四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兵5万侵燕,桓温裨将邓遐、朱序在苑陵县东南林渚(今新郑市东南)大败前燕将傅颜等。燕求救于秦,许诺割虎牢以西之地。前秦遣军救燕,桓温退走。十二月,前秦以燕不肯割地为名,遣王猛率兵伐燕,攻打洛州。前燕帝慕容暐派卫大将军慕容臧率精兵10万驰援,王猛派梁成等以精锐万人奔袭,大破臧军于荥阳。燕洛阳守将洛州刺史慕容筑降秦。370年,东晋废帝太和五年,燕洛阳守将洛州刺史慕容筑降秦后,正月,梁成再次进攻荥阳,歼前燕军3000余人。秦苻坚又派王猛伐燕,攻入燕都邺(今河北临漳一带),俘慕容暐,前燕亡。
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前秦皇帝苻坚不听丞相王猛(325-375)生前劝告,出兵攻晋,率各族兵马约90万征伐东晋。东晋丞相谢安派谢玄等领兵8万迎战。两军对峙于淝水。苻坚被晋兵杀得大败,史称“淝水之战”。谢玄乘胜追击,黄河以南、洛阳以东至徐州大片领土回归东晋。苻坚逃回长安,不久,被姚苌所杀,前秦亡。北方各族将领见苻坚战败,纷纷独立割据。先后形成后秦、后燕、西秦、西燕、北魏诸多国家。
398年,东晋安帝隆安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魏主拓拔珪(即道武帝)攻占燕都中山,燕范阳王慕容德率众4万南徙滑台(今河南滑县)自称燕王(次年称帝),史称南燕。东晋宁朔将军邓启方等率兵2万攻打南燕,与燕军慕容法等大战于管城。晋军大败,邓启方只身逃遁。
420年,永初元年,宋武帝刘裕自代东晋,始入南朝时期。422年,北魏发兵侵宋,占滑台,魏将奚斤围虎牢,数月不下。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明元帝泰常八年,四月,魏明元帝至成皋,亲自临阵指挥攻打虎牢关未果,遂往洛阳观石经,并遣使祀嵩岳。闰四月,被围困200余日的虎牢终于被攻下,宋将毛德祖被俘。魏改司州置,以州境在古豫州北部而置北豫州,治武牢。此间,大国争城争地,杀人如麻,弃尸盈野盈城。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西北胡族大规模入驻中原时,政治分裂导致中华民族的社会中心向江南倾斜,三秦、郑洛汴等黄河流域最稠密地区的汉族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原人口约八分之一南下,总计约90万。整个北方,掠后余生的汉人不足1000万。公元317年,东晋时,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不堪煎熬的中原民众继续南迁,国之不国的郑州较郑韩独树一帜的郑州更显枯衰。
寇谦之——国师与《中岳嵩高灵庙碑》
415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二年、北燕太平九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创立新天师派(世称北天师道)。
440年,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寇谦之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称太上老君复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号。太武帝信之,遂改元太平真君。44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太武帝封寇谦之为国师。448年,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寇谦之去世。
456年,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在峻极门东侧立《中岳嵩高灵庙碑》,是为记载寇谦之修复中岳庙及在此传播道教事迹的最早记录,也是研究道教历史的金石资料和古代书法的艺术珍品。
寇谦之,(365-448),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北京一带),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曾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时,他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
郑州——作为地名始于东魏,置于今地始于隋
《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中》载:“郑州,天平初置颍州,治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城。武定七年(549年)改,治颍阴(今河南许昌)城。”
年号天平,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执政时的公元534年10月-537年12月,历时3年余。“郑州”地名的出现始于东魏。
隋时,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杨坚迁入位于长安旧城东南的新都大兴城。是年,改荥州为郑州,治成皋(今荥阳汜水镇),辖荥阳、密、内牟(即中牟)、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584年,隋文帝开皇四年,始建广武县。601年,仁寿元年,广武县改名荥泽(其旧城在胡桃园以北,明成化八年没于黄河内)。596年,隋文帝开皇十六年,郑州移治管城(管城县原为中牟的管乡),改郑州为管州,治管城县,为今日郑州地名之始。隋至明朝,管城一直是郑州州治所在地。
1552年,明嘉靖壬子三十一年编纂的《郑州志•舆地志》载:“后周置荥州(原为北豫州),后改为郑州,隋置管州,炀帝初夏复为郑州。”是为现存郑州地方志中关于郑州名称的最早的记载。
明嘉靖《郑州志》中提及的后周是南北朝时期的后周,亦称北周。之所以被称为后周,是为与三代的周朝有别。无奈此后五代又出了一个周朝,与南北朝的后周重名,史学界遂将南北朝时的后周改称北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个乱世,乱得国家成一锅粥,乱得国民备受煎熬,乱得历史晕头转向。
北豫州,即北周治虎牢-荥州,隋改名为郑州,治所由虎牢(武牢)迁管城,废管州。
郑州地名从隋、唐(后期曾为荥阳郡)、宋、元,延至明、清。中华民国初建翌年,全国统一废州为县,郑州改称郑县。
孝文帝——长夜中一颗异常璀璨的流星
公元471-499年,北魏孝文帝执政时,郑州处于鲜卑族以山西大同和洛阳为统治中心的势力范围。此时的中原,经济、文化各具特色,犹如五花八门、争奇斗艳的大拼盘。
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孝文帝变法图强,全面、率先推行一系列难以想象的汉化政策。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余万南下,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以促进民族融合。这颗长夜中划过的流星,以其罕见的德才不仅为洛阳带来短暂的繁荣,在郑州也留下其不朽的建树。
484年,北魏太和八年,在嵩山南麓兴建嵩阳寺,有佛僧数百人。605年,隋朝大业年间,更名嵩阳观,成道教活动场所。
少林寺——始于孝文帝的杰作之一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八月,金墉宫建成。九月,六宫及文武百官悉迁至洛阳正式定都。尚书仆射李沖在新都建设中尽心竭力,孝文帝特于管城风景区赐第以为其休闲疗养之所。后人因名之为仆射陂。清代《郑州志》尚称其地“夏日荷花极盛”。即今凤凰台一带,已成市区。是年,孝文帝为天竺僧人拔陀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少林寺供给衣食。少林寺始建时间有十九、二十年两说,疑为始建与完工所造成的差误。
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孝文帝到嵩山祭岳。九月,孝文帝至小平津关阅兵。是年,在巩县建希玄寺。
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下诏毁佛法,少林寺被废。580年,大象二年,周静帝下诏重兴佛道二教。复立少林,更名陟岵寺。隋兴佛,文帝敕令复少林,赐良田百顷,少林成北方大禅寺。
唐初,李世民灭王世充得寺僧援助,封赏少林武僧。此后,唐高宗、武则天多次到少林寺。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部被毁。唐末五代,又有衰颓。宋代有修葺。1312年,元皇庆元年,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统领嵩山所有寺院,中外僧众云集。明朝,少林僧人多次被征调参战,受朝廷嘉奖。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重建山门,重修千佛殿。1750年,乾隆十五年,帝夜宿少林方丈室,题诗立碑。1928年5月,少林寺被付之一炬。
改革开放,数废数兴的少林寺,枯木逢春,成为享誉全球武术界的名刹。
禅宗初祖——达摩面壁育少林高僧
达摩,又称菩提达摩,意为觉法。生于南天竺(印度),婆罗门族,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大弟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约520-526年间到广州,北行至北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卓锡少林寺。终日修习禅定,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出禹门游化终身。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少林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等弘扬,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达摩被后人尊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
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为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教派之一。禅宗又名佛心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得名。
达摩面壁定法,慧可断臂求法,皆以极致之虔诚追求、信奉佛教四谛。如今,达摩的故事与传说,在郑州登封、洛阳、南京等地流传甚广。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卓锡得泉等典故随佛传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对达摩真实性的疑义源于传说中达摩到洛阳时,自云年已150岁。这个疑点何以形成无从考证,但达摩弟子慧可等的存在是确切无疑的,由此反证达摩的存在也是真实的。真正的疑点在于,达摩是否确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其人。在印度,这样重要的人物,独自到中国传教就没有留下一点可信的史料么?
593年,隋开皇十三年,中国禅宗第二祖慧可入寂。慧可,俗姓姬,荥阳虎牢人,少为儒生,通达老庄易学。出家后精研三藏内典,驰名京畿。年约40岁时师从达摩6年。达摩圆寂后,慧可韬光晦迹,向问道者开示心要,道誉甚广。二祖之后,三祖、四祖、五祖、六祖皆不在少林,且均有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六祖慧能,可谓文盲,却简易佛教,指出人人皆有佛性,使佛教中国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1125年,宋宣和七年,在登封县少林寺西北2公里的五乳峰下修建初祖庵,占地约3000米。该庵是为纪念达摩而建,至今保存完好,为河南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的建筑物。l347年,元至正七年,淳拙再次住持少林寺,立梁武帝撰《达摩大师碑》。龙首龟趺,通高5.7米,碑身高3.33米,宽1.5米,厚0.43米。赵世安篆额,欧阳玄撰叙,梁武帝萧衍撰文,康里巙(kuí)书丹。额题篆书“大元重建萧梁达摩大师碑叙”12字。碑文为楷书,全文2820多字。碑阳有游人所刻题记4则。碑文记述禅宗初祖达摩来到中国的情况,赞扬太皇太后命诸臣重建此碑的功德。梁武帝对达摩精通佛学作高度赞颂,说明达摩死后为其建碑的缘由,并对达摩生前业绩作总结性评述。碑阴刻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来往实迹之记”一文,淳拙文才裒(póu 指聚)集,侍锡行密书丹。正书36行,行100字。文中详细述及达摩从印度来中国时的情景和到中国后从事传教活动,及亡故后的安葬。
夕阳楼——已知身世亦悠悠,何日再现大名楼
夕阳楼,始建于北魏。位于郑州老城西门南拐角城墙上。曾为唐宋八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齐名。夕阳楼在明代中叶倒塌,最终毁于清朝。
835年,唐朝大和九年,秋,年方20的李商隐心事重重,登上夕阳楼挥笔赋诗:“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清代诗人王士祯用另一种意境诗云:“野塘菡萏正新秋,红藕香中过郑州。仆射陂头疏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关于夕阳楼的位置,不同时期的《夕阳楼》诗之注释有郑州说和荥阳说,暂无定论。
时隔多年,再现夕阳楼,值得吗?值得。夕阳楼不应该在战乱中彻底消失。盛世修志,盛世更应当复建不朽的建筑。这与其说是复建夕阳楼,不如说是再现郑州历史文化。长江中游的武汉改革开放初期复建黄鹤楼,黄河中游的郑州至今没有复建夕阳楼,也没有再现子产的雕塑,甚至让子产墓地陉山毁于采石,有负历史,有负先人。
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筑佛塔
嵩岳寺建于509年,北魏永平二年,原为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520年,正光元年,改名闲居寺。
嵩岳寺塔建于523年,北魏正光四年,位于登封城西北太室山南麓。塔高40余米,15层,12角形。嵩岳寺塔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砖筑密檐式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在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上,嵩岳寺塔是中国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中的珍品,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岳寺塔为其中之一。另有少林寺建筑群,东汉三阙,中岳庙、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
郑洛汴休戚与共、三位一体,这种一荣俱荣的关系,在建都洛阳的北魏王朝给郑州留下的诸多不朽建筑物中得以证实。据传,大海寺,原名代海寺亦建于北魏。
隋(581-618)
魏晋南北朝,历时360年。战乱过后,人心思治,出现丰衣足食、昙花一现的隋朝。
公元581,隋文帝建国。589年,全才皇帝杨坚完成对中国的统一,中国封建社会再次以西安为统治中心,偌大个中国被杨坚治理的得心应手如烹小鲜。期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制,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从成皋移到管城,辖成皋、荥阳、新郑、苑陵、广武、中牟等12个县。作为郑州的政治中心,管城经济随之繁荣。580年,隋开皇元年,恢复少林寺名。600年,隋文帝诏赐少林寺柏谷坞地一百顷。
618年,隋朝灭亡的时候,农民起义军把少林寺烧的仅剩灵塔。
通济渠——黄河中游古老国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如今,作为国家内陆交通枢纽城市,航空、铁路、公路、水利、管道五大运输,郑州占了4项,水运不复存在。可是,郑洛汴运河水网始凿于战国初期。鸿沟至今有约2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运河水网之一。隋朝修建大运河,元朝疏浚贾鲁河,均延伸、维护、强化始于鸿沟的运河水网,使郑洛汴一带成为联系京都最重要的水利运输通道。
水运是古都的命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及其城市建筑群,靠牛拉马驮是支撑不住的。公元605年,改元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下诏,迁豫州居民和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充实东京。又在城西大建宫室苑囿,穷极豪华,周长二百余里,命名为西苑,每月役丁200万人。又下诏征河南、淮北诸郡男女工役百余万人开渠。一千多里的通济渠,170多天竣工。通济渠,又称汴水、汴渠、汴河,全长650公里。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共历现今三省十八县(市)。八月,炀帝乘龙舟由东京出发,经通济渠至扬州。随行百官船队连绵200余里。
中国大运河的主河段始于以通济渠运输水网为主的隋朝大运河。通济渠西起洛阳西苑引洛水入黄,至荥阳板渚经汴水旧道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入淮河,将郑洛汴与江淮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公元606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六宫百官随入“东都”,洛阳再次成为中国的统治中心,成为人口上百万,富商数万家的大都市,汴州开封也成为仅次于扬州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此后,在约500年的时间里,即隋朝至北宋末年,隋唐大运河是支撑中国京都经济社会的主动脉。
隋朝主建的贯穿中国大陆南北的大运河,由西朝东分南北两路。先建通济渠,后建永济渠。隋唐北宋,国都在中部,以通济渠为主,史称隋唐大运河;元末明清,国都在北京等地时,元朝将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至元十三年,1276年修凿济州河;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凿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至元十七年,1280年疏通通州运河;至元十八年至二十年,1281-1283年开通150多里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通会通河;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廷开凿164里的通惠河。至此,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南北动脉的直线连通,首都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得以支撑。
扩建后的通济渠运河水网成为中部沟通海港的交通干线,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起重要作用。荥阳作为水利交通枢纽重镇的地位更加突出,经贸发展更加繁荣。通济渠开通后,位于通济渠东西段水利枢纽的管城也成物流中心。
通济渠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在那么原始的无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历时仅半年就完工,一是得益于原有的以小黄河等为主的运河水网,二是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强力集中投入巨大的劳役和土木。
大运河开工期间,在洛阳大兴土木,每月劳役竟达200多万(《洛阳大事记》曰二百余万,《开封大事记》曰百余万)人,劳累致死者近半。以至怨声载道,“盗贼蜂起”。临近洛阳、今巩义地区的农民起义对隋炀帝构成震慑。618年,一个更富庶更强大的帝国,仅存37年的隋朝重蹈强秦之覆辙,轰然倒地。
隋炀帝整修大运河,维系、优化黄河中游国都的生存环境,此举弊在当时,利在长远;西安、郑洛汴等大都得实惠,隋炀帝落千古骂名。说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主要是为便于其“出游”,言过其实。犹如修长城,巨大的工程劳民伤财,激起民愤,导致历史的偏见,实为难免。偏见是心灵的哈哈镜,会扭曲事物的本质。从郑洛汴城市规模及支撑城市正常运行的运河水网不难看出,隋朝都市规模、经济发展不次于秦朝。大运河是中国大陆古代历史上唯一不次于长城的重大工程,这两大工程导致两个强大王朝因背离民心而短命。
洛口仓——国家三大粮仓中最大的粮仓
公元606年,十月,在巩县县治南塬建国家三大粮仓之首的洛口仓,筑仓城,仓城周围20余里,凿粮窖3000余,最大的一窖可存粮8000石,总储粮2400万石,派监粮官及镇守兵1000人。在洛阳北又置略小的回洛仓,以供东京所需。
《资治通鉴》载:隋大业七年(611年)七月:“帝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持千余里,载兵及攻取之具,往还在道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隋末,公元616年,李密打败隋军。617年,李密、翟让派奇兵占领洛口仓,开仓赈济灾民,“取者随意,委弃道上,米厚数寸,”“织荆筐淘米,洛水两岸十里之间,望之皆如白沙。”遂造成东都洛阳严重缺粮。隋炀帝巡幸江都,不敢回朝。
洛口仓在郑州乃至全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仅次于秦时的敖仓,但规模大于敖仓。
大海寺之战——隋大将张须陀四入重围战死
616年,大业十二年,十月,李密投靠翟让领导下的反隋起义军,并依照李密的建议进逼荥阳,以夺得粮食。隋炀帝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万余精锐前往镇压。
张须陀是隋朝屡建战功的名臣,闻其来剿,翟让欲逃。李密劝其正面迎敌,并派兵千余埋伏于今大海寺北的林间。十二月一日,张须陀率部进击,翟军接战佯败,隋军追击十余里,至大海寺时兵疲,瓦岗军伏兵杀出,将隋军合围。隋朝第一名将,时年52岁的张须陀宁死不逃,四次突围,又四次杀入,无奈军心已散,便下马拼力战死。
正史中的张须陀是个有项羽或张飞气质、武功神勇的战将,曾先斩后奏、自作主张为灾民解难,得到隋炀帝的认可。大海寺之战中,张须陀能四次出入重围,固然与叛将的避让有关,但死的悲壮,至将士不舍不离,为其痛哭数日。
唐(618-907)
唐初,郑州被一分为二:密县、汜水、荥阳、荥泽、成皋五县划属郑州,州治武牢;管城、圃田、须水、新郑、清池等划属管州,州治管城。稍事整顿,唐朝接过短命隋朝大治天下的接力棒。唐朝开元年间,河南人口约796万,居全国第二位,占全国人口的约六分之一。郑洛汴聚居约200万人。郑州为西安通往山东、苏杭等地区的重要基地。627年,登基后的李世民住洛阳修缮洛阳宫,洛阳与长安齐名,均为世界名都,唐太宗废除管州及须水县复入郑州,州治管城。作为物流枢纽,荥阳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管城驿重修城垣,成为国内六大交通枢纽之一。657年,显庆二年,唐高宗定行宫洛阳为中央政府行政机构所在地的东都。从隋炀帝开始,中国政治中心在华山文化圈和嵩山文化圈之间徘徊。区别在于,五帝至前商,以郑州为主;唐至北宋,以洛阳和开封为主。
虎牢之战——尽可能集功绩于李世民的经典之战
公元618年,隋将宇文化及在扬州搞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朝灭亡,越王杨侗趁机在洛阳称帝。李渊创立唐朝,建都西安。619年,唐武德二年四月,太尉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占领河南大部州县,成为中国历史上以洛阳为都城,继华县、新郑后的第三个郑国。古代,洛阳与郑州不只是一衣带水,且曾同名为郑国。
公元621年,众叛亲离的王世充陷入唐军包围,求救于窦建德。五月,李世民率部与窦建德10万军发生“虎牢之战”。此时,从西东进的10万唐军,一部由李元吉率领继续围攻洛阳,另一部精兵由李世民率领对决窦建德。窦建德部与郭士衡部千余人会合后,十万余人号称30万。是月二日,秦王以逸待劳,以3000铁骑败敌10万大军,生擒窦建德。九日,困守洛阳,彻底无望的王世充终于投降。这个短命的郑国存活不到3年。
637年,贞观十一年,中书侍郎颜师古撰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659年,显庆四年,高宗李治至等慈寺立《大唐纪功颂碑》,这两座碑记述大胜窦建德的战争经过。等慈寺,即今荥阳大佛寺,是唐太宗为纪年此战阵亡的将士而建。
战争期间的621年,四月二十五日,李元吉在洛阳被王世充打败。二十七日,少林13僧联合伪州司马赵孝宰等袭击王世充的后营,生擒郑王的侄儿王仁则,打乱郑国军队的阵脚。3天后,秦王李世民派员到少林寺颁赏,赐地40顷。重建后的少林寺及少林武术名声大振。
680年和683年,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游嵩山。695年,唐武后万岁登封元年腊月,武则天第四次登嵩山,在嵩山举行封禅盛典,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登封一名由此而来。封禅嵩山,筑有三坛:登封坛,在少室山中锋,封中岳典礼,在此祭天;封祀坛,居牧羊丘陵地带的万羊岗,在此禅地;朝觐坛,位于嵩阳书院,为祭天禅地、登封告成后,在此接受朝廷百官与外国使节朝贺。
大型官窑——巩义神都山是唐三彩主产地之一
唐三彩是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为主,主属用于陪葬的明器,为“东方艺术瑰宝”之一。巩县(今巩义市)是唐三彩的故乡。巩义站街镇大黄冶村和小黄冶村三彩窑址是1957年发现的烧制唐三彩的大型官方窑址,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
黄冶三彩窑址窑址始于南北朝,发展于隋朝,盛于唐朝,衰退于宋朝及金朝。其地层堆积厚约4米,深处6米余,主要分汉、隋、唐、宋四个阶段。主要遗迹有:窑炉、作坊(辘轳坑、练泥池、釉料坑)、陶洗池、沉淀池、陈腐池、水井、道路、墓葬、灰沟和灰坑等。整个布局井然有序,已发掘2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汉代窑炉2座,唐代窑炉6座,宋、元代窑炉4座,作坊2处,澄泥池1处,釉料坑2个,灰沟3条,道路1条,墓葬8座和灰坑55个。出土大量精美三彩器半成品和各类窑具,还出土大批白釉、黑釉、黄釉瓷器标本。
2001年6月,黄冶三彩窑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全国100处大遗址之一。黄冶窑址不仅是唐三彩的重要窑口之一,也是白瓷和青花瓷的重要窑口之一。
除罪金简——武则天倚中岳峻极峰祈福求善终
700年夏,七夕之日,改国号为周,自称皇帝10年的武则天,密派道士胡超登上嵩山绝顶峻极峰,投放她命人特地制作的祈福——“除罪金简”——乞求上天减除自己的罪过。1982年,这块金简在峻极峰边石隙中被发现。金简长36.3厘米,宽7.8厘米,厚0.05厘米,上镌63字:“大周圀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文中“圀”(guó ,国的异体字);“曌(zhào)”是武则天的名字;“三官”指道家称天、地、水;“九府”泛指神仙洞府。
705年,十一月二日,82岁的武则天在洛阳去世。临终,立遗嘱,去帝号,称皇后,葬乾陵,只许立碑,不许立传。此前还赦免王皇后、萧淑妃及褚遂良家属等被酷吏迫害的人,力求善终。
从“除罪金简”到“无字碑”,独一无二的女皇以独一无二的方式向后人传递一个信息——她没有被显赫的名誉和地位冲昏头脑,且在自我赎罪时,至死不渝地谋求不朽的胜利。其用心之良苦,与穷奢极欲,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暴君有很大区别。
诗仙与诗圣——“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731年,开元十九年。秋,30岁的李白第一次来嵩山,居元丹丘处,与丹丘生神交为殊身同心、异姓天伦的挚友,深秋时离别,在洛阳住到翌年秋。
736年,秋,李白再至嵩山元丹丘处,结识岑勋。738年,春,李白第三次来嵩山,在元丹丘处小住。
744年,夏,43岁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在洛阳以平等身份结识尚未成名的小其11岁的杜甫。秋,李白和杜甫在开封陈留与高适同游吹台,谈古论今,饮酒赋诗。李白做《梁园吟》,杜甫做《遣怀》,高适做《古大梁行》。尔后,三位诗人从河南到山东长途狩猎后分手。李白与杜甫曾相约再见,孰料成为永别。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有约两三个月的相处。杜甫说李白的作文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752年,天宝十一年,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胸怀“济苍生”、“安黎元”之志的李白,在此留下荡气回肠的散文诗《将进酒》。据近人著《李白年谱》及《李白著作编年》等载,李白、岑勋与元丹丘相会应为叶县石门,不属郑州。河南、湖北、山东等地均有被称为石门的地方,李白和杜甫话别时说再见的地方也与石门有关。
酒能成事,亦能败事,能人毁于酒者堪为一奇。浪漫的李白敬酒敬出脍炙人口的《将进酒》。杜甫的酒量不逊于李白。李白和杜甫的去世均与嗜酒有关。
管城驿——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隋、唐、北宋,长约600年,中国大陆经济在世界名列前茅的三个历史时期,得天独厚的郑洛汴运河水网通畅,中原都市经济发达,郑洛汴水陆交通运输合为中国大陆乃至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作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地,郑州是运载大宗物资的国内六大重要水运枢纽之一。管城驿成为洛阳至汴州间的水陆交通大驿站。713-741年,管城驿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工商业空前繁荣。此间,唐代诗人祖咏(699-764?)作行旅诗《过郑曲》,王维作《早入荥阳界》和《宿郑州》,李白作《登广武古战场怀古》,韩愈作《鸿沟有感》,等等,描述郑州风光,
828年,关中、中原经济复苏时,管城驿站车马络绎不绝,通夜难于宵禁,郑州太守奏请唐文宗批准,在城外建新驿站。其时,刘禹锡作《管城新驿记》。
安史之乱——当头一棒,盛唐转衰,殃及郑州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乱,渡黄河,破开封,陷荥阳郡(今郑州),战于虎牢硉子峪(今荥阳廖峪),屡败官兵。翌年攻进东京,后两京沦陷。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燕政权。757年,郭子仪收复两京及郑州,肃宗、玄宗先后回到长安。战火由中原燃至关中、江淮等地。天灾加人祸,大批年轻人死于沙场,妇孺老弱惨遭屠戮。富庶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人相食”的记载。758年,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759年,唐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翌年攻破洛阳,重占虎牢、荥阳。762年,仆固怀恩收复虎牢、荥阳。763年,内乱结束。
627-649年的贞观之治,不像713-741年的开元盛世给郑州带来更多更直接的变化。755-763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有隐蔽性,给如日中天的盛唐当头一棒,破坏极大,是中国大陆由统一到分裂的转折点,是盛唐急剧走下坡路的转折点,也是华北社会经济再次大倒退的转折点。据官方统计,755年安史之乱前,全国人口5291万。764年,全国人口1690万。中国总人口锐减约三分之二。河南、陕西、山西黄河流域等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受挫。此时,南方总人口首次超过北方。此后,北方总人口再未超过南方。
物华天宝——郑虔、杜甫、白居易从这里走出
764年,安史之乱后,李白的好友、杜甫的密友郑虔被贬授台州司户参军,是年卒于台州。
郑虔卒。郑虔(692-764),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祖籍荥阳,唐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唐玄宗称其诗、书、画为“郑虔三绝”。750年,杜甫与郑虔在唐都结为挚友。郑虔死后,杜甫作《存殁口号》道:“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770年,唐大历五年,李白病逝后第8年,盛唐转衰之际,怀着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朴之理想的大诗人杜甫谢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712年2月12日在巩义出生,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尊称“诗圣”。杜甫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生涯似众人”,残杯冷炙,坚守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心,诗风沉郁顿挫,“不虚美,不隐恶”,极具“诗史”般的古风。在其约1500首作品中,朗朗上口、绕梁三日的佳句甚多。限于文体,此列举一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人的一生,这样的佳句哪怕作有一句,也没白活。可在伟大的诗人中,这样的佳句要有几句、几十句,甚至上百句。《毛泽东诗词》亦然。
772年,唐代李杜之后又一个伟大的诗人,郑州历史上第二位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新郑出生。827年,神童诗人白居易在隶属荥阳郡的新郑故里作《宿荥阳》,追忆少年成学的美好时光。846年,曾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在杭州做刺史,并为西湖留下“白公堤”的“诗仙”在洛阳辞世。
白居易(772-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其诗歌平易通俗,代表作为《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是唐代继李白和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自编《白氏文集》65卷,辑入诗文3255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诗句通俗而不凡,隽永。
刘禹锡和李商隐——晚唐大诗人与郑州的不解之缘
晚唐,又有两位大诗人——刘禹锡和李商隐与郑州结下不解之缘。
842年,与白居易是“同年同病同心事”30余年的诗友刘禹锡去世,墓在荥阳檀山(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
刘禹锡,772生,字梦得,汉族,唐朝洛阳人,书香门第,唐代中晚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史称“诗豪”。传世名作有《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其名句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858年,李商隐——唐朝最后这个不朽的诗人病逝,时年46岁,葬于荥阳檀山。李商隐,813生,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李商隐原籍河南沁阳,随父亲迁居到郑州荥阳,其《祭仲姊文》曰:“檀山荥水,实为我家”。李商隐工七律,精锤炼,喜用典。具形象、细腻、委婉、深刻、情景交融的独特艺术风格,其文学造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李义山诗集》传世。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名句脍炙人口,令人过目不忘。
李商隐的墓地,有沁阳说、荥阳、博爱说。沁阳是李商隐的原籍所在地,荥阳是其祖辈迁居地,博爱的李商隐墓,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李白、郑虔、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著名诗人与郑州的关联是个奇观。这个奇迹倘若发生在上海或深圳,不知能引发多少个景点,装点多少个楼堂馆所。可惜,在郑州,很多历史文化素材被撂荒着。
中国的四大名园,想象不到的美
要说中国地大物博,每一寸土地都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个地方都有着当地特色的壮丽风景,而中国风景中,园林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中国园林风格迥异。国内的园林多不胜数,或消暑解热,或风光无限,又或者历史悠久.....
中国众多园林中,四大名园最为人所知。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中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河北避暑山庄、江苏拙政园以及江苏留园。
颐和园
中国颐和园,相信无人不知。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的颐和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
颐和园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承德避暑山庄
除了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在中国也是赫赫有名。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耗时89年建成。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
康熙朝定名的36景是:
烟波致爽 芝径云堤 无暑清凉 延薰山馆
水芳岩秀 万壑松风 松鹤清樾 云山胜地
四面云山 北枕双峰 西岭晨霞 锤峰落照
南山积雪 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 风泉清听
濠濮间想 天宇咸畅 暖流暄波 泉源石壁
青枫绿屿 莺啭乔木 香远益清 金莲映日
远近泉声 云帆月舫 芳渚临流 云容水态
澄泉绕石 澄波叠翠 石矾观鱼 镜水云岑
双湖夹镜 长虹饮练 甫田丛樾 水流云在
乾隆朝定名的36景是:
丽正门 勤政殿 松鹤斋 如意湖
青雀舫 绮望楼 驯鹿坡 水心榭
颐志堂 畅远台 静好堂 冷香亭
采菱渡 观莲所 清晖亭 般若相
沧浪屿 一片云 萍香泮 万树园
试马埭 嘉树轩 乐成阁 宿云檐
澄观斋 翠云岩 罨画窗 凌太虚
千尺雪 宁静斋 玉琴轩 临芳墅
知鱼矾 涌翠岩 素尚斋 永恬居
避暑山庄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将“山中有园,园中有山”的特色发挥到极致。
拙政园
另一个中国名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市,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以供朝夕之膳(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中部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借此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西部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
东部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留 园
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
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建筑为主;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
留园三绝:▼▼▼
冠云峰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楠木厅楠木厅是对“五峰仙馆”的俗称,五峰仙馆的建筑用材非常奢华,梁柱全部采用楠木,中间也全部采用红木银杏纱隔屏风。使用如此贵重的木材可见五峰仙馆在留园中的地位非比寻常。
雨过天晴图留园的五峰仙馆内保存有一件号称“留园三宝”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画——“雨过天晴图”。只见一面大理石立屏立于墙边,石表面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一轮白白的圆斑,就像一轮太阳或者一轮明月。
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江南苏州的。
烟花三月下苏州,感受园林之母风采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苏州园林从古至今是诗意江南的代表。置身坐落在苏州市中心的园林庭院,顿感清幽闲适,让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何磊静
提到“苏州园林”,不少人脑中会自然浮出想象:踏过碧泉一池、堆叠山石,漫步亭台轩榭、曲径长廊,手捧一盏香茗,便可倚楼听雨、品闻花香。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苏州园林从古至今是诗意江南的代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苏州城内目前尚存100多座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置身坐落在苏州市中心的园林庭院,顿感清幽闲适,让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走走停停,游人难免心生困惑:在自然风光匮乏的闹市,苏州园林是如何实现可赏、可游、可居的?
三万顷太湖裁一角,七十二山峰剪一片,集山川城郭于一园内,这便是苏州园林。
“咫尺乾坤”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称雄一方,下令大夫伍子胥造阖闾大城,苏州建城史由此展开。此后吴国王室兴建夏驾湖、姑苏台等大量苑囿别馆,开启姑苏城内造皇家花园的传统。随着战火纷争,如今留存下来的多是宋元明清时期士绅官贾的私家庭院。
初春时节,位于苏州城东南隅的网师园内暗香浮动。这座占地约8亩的园林,是江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被誉为“小园极则”。洞门前、花窗下、假山旁,腊梅与园林景致搭配成趣,移步换景,让人不禁感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网师园景色(无人机照片,2019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雅致的园林之景源于太湖山水。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下令征集太湖花木湖石,后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开造园林。此事由苏州人朱勔负责办理,他借机敲诈勒索,到处搜寻奇石异卉,这就是历史上的“花石纲”事件。据传如今苏州织造府遗址的瑞云峰,正是当时征集后未运走的“花石纲”遗物。
园林的精巧更与匠人技艺密不可分。永乐年间,主持建设北京故宫的蒯祥就是苏州香山人,香山匠师手艺精绝,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美誉,而苏州古典园林多出于“香山帮”之手。
“山石、花木、建筑、水景是造园的四大核心要素,造园者将这些要素相互交织,构成数不尽的斑斓组合,让园林层次错落有致,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介绍。
正如作家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成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里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是当今苏州面积最大的园林,由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人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名著《红楼梦》的诞生与拙政园不无瓜葛,相传康熙年间曹雪芹出生于园内,少年时常在园中徜徉,书中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便取材于拙政园。
站在最能代表拙政园特色的中花园内,能见以挖池堆山方式筑成的三座小岛,水流潺潺,树木层叠,给人“曲径通幽”之感。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拙政园东西向较长,而南北直线距离仅50米,造园者通过石桥、水面、小岛等细节,将整个园林分割成多个空间,由此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效果。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拙政园景色(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拙政园内诸多庭院以白色墙体为背景,点缀少许竹子和石头,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而在相隔不远的古城园林集聚地带,坐落着由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步入其间,仿佛也能感受到观园之趣。
同拙政园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也选取白色为建筑主色调,辅以适当黑与灰,好似中国画的白描。整体以水池为中心,北部以拙政园院墙为界,所有展厅流线皆围水而设,像是为追求古典园林意境而造,以“神似而非形似”的方式传承了园林艺术的历史文脉。
“天人合一”
清朝咸丰末年,一场兵燹突降苏州。战火连绵10余公里,从城西运河畔一直烧到阊门城下,往日繁华的商贾集市尽数化作一片焦土。而在烟尘笼罩的城墙外,一座精美的园林竟岿然独存,令人惊叹。这座园林由明代苏州人刘恕所得,被称为“刘园”,但后人因其逃脱兵祸奇迹留存,逐渐冠之以“留园”。
步入留园,可以感受到刘氏的格调。据历史记载,刘恕“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他自刻闲章“寄傲一十二峰之间”,又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如今在园内能觅得刘恕费心搜罗的奇石十二峰,山石形态原始粗犷,透露出他不喜雕琢的自然情趣。
一名女孩在留园休憩(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在学者王稼句眼里,“园林如画、如书,是需要好好读的”。年逾古稀的苏州居民李阿成对此很有心得,他在老城区数个园林周边生活了40余年。“城内人口多,自然风光少,苏州园林就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创造。”李阿成说。
李阿成的观察,反映了苏州园林背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依托这种理念,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供人欣赏,还在园内营造出可寄情于物,调动全身感官与自然交流的环境氛围。
比如拙政园、留园等园林内随处可见的圆形洞门,是模仿天上圆月而筑,寄托了古今国人对圆满生活的诗意情结。再譬如作家郁达夫在《苏州烟雨季》中所述,烟雨朦胧的园林,不仅有雨滴空阶的浪漫,也让人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风雅自得”。
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取名也意在自然情深。拙政园有“兰雪堂”,取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留园洞门“又一村”,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则取意宋人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若是清风徐来,临风赏月,犹如游于世外桃源。
沿池碧桃垂柳、石凳成排,隔水可见驳岸嶙峋、古亭飞檐,这便是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沧浪亭始为宋代文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苏舜钦是范仲淹、欧阳修的知心好友,属于主张革新一派,因被朝中官员弹劾罢去官职隐居苏州,花四万贯钱买地造了沧浪亭。
游人在沧浪亭休憩娱乐(无人机照片,2019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欧阳修遂作《沧浪亭》长诗,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而后沧浪亭中就此句以及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各取一句,集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一则对联,向后人展现淡泊明志、闲适自得的心境。
“诗与远方”
清同治十二年,常州人盛康买下躲过劫波的“刘园”,并正式改名为“留园”,在《申报》刊登了园林易名的消息。几年后,盛家又登报称:“留园修葺一新,本月初二开栅放人游览,三日内不取分文,初五起每人游园收钱七十文,以抵日后园中的修理之费。”这一创收的营销策略,令游园者自此络绎不绝。
春赏牡丹、夏日观荷、秋闻桂香、冬品寒梅,一座座私家园林的对外开放,彻底解放了世人的诗意志趣,品味园林更成为当代苏州人美好生活的写照。“除了四时之景不同,在苏州园林观景能体验一步一景。”薛志坚说,比如站在网师园内,只要走过一扇门宇,就能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美景。
网师园夜景(无人机照片,2019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入夜时分,踏着青砖石板来到沧浪亭,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演员们移步换景,演绎诗意的苏式生活,观众们紧紧跟随,聆听吴侬软语。“曲高”却不“和寡”,沧浪亭内一有演出,几乎场场人气爆棚。
从精神层面“诗意”空间的充盈,可看出造园智慧的外化。比如苏州提倡从“苏州园林”迈向“园林苏州”,通过在古城中见缝插绿,让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即步入绿色空间。“城市建设应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
西方园林在造园中,多强调人的意志和秩序,可见大面积人工草坪、修剪过的绿篱、喷泉以及对称式布局等。而中国园林更强调自然肌理和形态,如对太湖石讲究“漏瘦皱透”,对跌水讲究蜿蜒自然,对古树讲究盘根错节,倚势而植。
1899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踏入中国搜集、引种花卉植物。经过多年寻访游历,他沉醉于各地独具特色的花卉和园林,写下著作《中国——园林之母》,让中式园林享誉世界。
一名外国游客在拙政园游玩(2019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2020年10月,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内的流芳园扩建后对外开放。这座海外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苏州园林占地72亩,拥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楹联抱柱,被称为拙政园的“姊妹园”。“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苏州园林早已摒弃孤芳自赏,类似流芳园的复刻版屡屡“漂洋过海”,让这份璀璨的中华文化与世共享。
网师园内有一处“殿春簃”,是匠心独运的景致。三扇后窗外分别栽种芭蕉、竹子和腊梅,象征夏秋冬三季,而门匾上的“殿春”指代春末开花的芍药花,合在一起,便是四季,可谓自然与人文的绝妙结合。
而早在40多年前,以“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便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落成,成为首个出口海外的中国园林。到如今,50余座苏州园林及模型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
“我们不能只把古典园林看作是陈列的物件,更要在利用中保护,在开放中传承。”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说。
中国园林和曹汛:功夫在诗外
世面上看不到靠谱的中国园林艺术史的专著,即便是名家的大部头,有难免错漏。这个判断出自曹汛先生笔下,而且是在一篇概说中。
一个人,对世面上所有的本专业参考书都不满意,自己作了一篇文以正视听,不是专著,而是一篇不算长的文章,就把其中肯綮分离得清清楚楚,往好了说是举重若轻,往坏了说似乎有些狂妄。但曹汛先生未必没有“狂”的资本。作为“老八所”把头的清华建筑系毕业生,又是师从梁思成、林徽因的科班出身,兼善绘画与建筑画,对古典园林艺术烂熟于胸,198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眼光自然要高出许多来。
眼光高的人难免“苛责”,曹汛先生对别人的意见、结论不敢信任,只好自己动手,理一条造园叠山的脉络出来。在他看,中国的造园叠山起源都早,“秦始皇筑土为蓬莱山”,不就是叠山吗?“穿陂池”“起台榭”“变鲧禹之功而高高下下”,不就是造园吗?都是直追上古的事。
第一个阶段,直到魏晋,是技法的成熟时期,造园日渐精细,但仍旧以自然主义的“仿真”为准绳,关键在一个“准”字。到了唐,就是第二个阶段,用李华在《药园小山池记》中的话来说,就是“庭际有砥砺之才,础礩之璞,立而象之衡巫”,是写意的,浪漫主义的,关键在“象”。第三个阶段,返璞归真,又讲究“掇山莫知山假”,但又不是回到自然主义那种用小山来再现真山大壑的手法,而是截取局部,“叠造平冈小坂,陵阜陂陀,和曲岸回沙……从而创造出一种山林意境,构成一种艺术幻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至此才算成熟。
而从开端到成熟,是私人造园从文人造园、画士造园到专业匠师造园,手法和理念逐渐完善,终于催生出中式造园美学,反而影响了皇家园林的营造和趣味。这是一种胜利,说明至少皇家不曾垄断过美。
将园林放在艺术学的框架中审视,本身有助于把握中国造园叠山的总体样貌,曹汛先生有“五块金牌”说,指的是现存至今,足可称冠的五座园子,寄畅园、承德避暑山庄、环秀山庄、网师园、颐和园。没有艺术的眼光,没有在熟稔其发展历程后生发的对审美意趣的把握,没有大量的研究、观摩,这样的判断当然不好下。
而将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脉络细细捋过一遍,摸清楚其中的关键人物和主要作品,还显得不够,曹汛先生对时代风貌和典章文物的把握,才是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民俗学家安德明有一个提法,“家乡人类学”,指的是返乡的学者和在乡的学者,运用专业知识和理论对自己的家乡进行研究,又因为本来就是当地人,所以能够比外来的学者更及时、更准确地进入当地的情感和氛围。曹汛先生的底气和学术自信,在我看来,就在于他既能以专业的眼光来把握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又有久居其中、涉猎广博的情感和氛围上的把握,曹汛先生的眼光独到、设论高妙、使人读起来有“电疗针灸的感觉”,或许就来源于此。
也正因为这样,曹汛先生的一些判断非常值得注意,比如对计成、张南垣、叶洮和戈裕良等人的推崇和对其艺术的概括,以及对一些关键节点、关键人物的推敲和解密。《中国造园艺术》分上下两编,上编总讲园林艺术,下编讲造园名家,其中多有创见,有些还推翻了流传数十年、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大错案,《陆游〈钗头凤〉的错解错传和绍兴沈园的错认错定》《石涛叠山“人间孤品”,一个媕浅而粗疏的园林童话》《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等文,都是读来如推理小说般过瘾的妙文,从中可以看出绵密细致的史家功夫,曹汛先生讲做学问不能打太平拳,他也用这些文字证明了,他打的至少是玄冥神掌。
在《走出误区,给李渔一个定论》里,广受追捧,被时人说成立论石破天惊的李渔,在曹汛先生眼里,在园林艺术史上有地位,但地位不高,原因也很清楚,一是造园经验并不丰富,关于他造园的传言多有讹误,二是李渔的审美和手法是旧式的,落后于张南垣等人开创的新流派、新时代,三是从现有的资料看,他的造景意趣并不高明,“尺幅窗”“无心画”“梅窗”之类,造景于窗中,取须弥芥子的意思,有些造作,他的全部造园实践,再高高不过他在芥子园营造的这些,四是《闲情偶寄》不必过高评价,他在其中的立论有不少受到阮大铖的误导。
理路清楚,条分缕析,确实是“定论”,这样的定论在书中多有可见。而之所以能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和曹汛先生笔下概括的历代造园名家的情况类似,都是因为“功夫在诗外”。中国人崇尚自然,从准到象,再到造景以成自在天地,这其中变化的不单单是园林本身的审美趣味和技术手段,是与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艺术的变化分不开的,白居易、苏轼等名家能造园,说明古人讲胸中有丘壑,绝不仅仅讲的是空间想象力,而是不断滋养自己的博物学和艺术学天赋而得来的创造力。曹汛先生的诗外功夫,就是他出色的史源学、年代学考证,这样他才能一一考证出很多论断所依据的材料,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传说中归于李渔的很多造园,就是假的。
有这样的功夫,才有这样的文章,老一辈学人的底子之厚,见识之广,也是难以再复制的了,就如同古代名园一般,只此一处,别无分号。但也不是说曹汛先生的这本书毫无缺点,有一些话读起来有些咯牙,比如“受到中国造园艺术的熏陶,卢梭这才创造出《忏悔录》和《新爱洛伊丝》这样伟大的作品”,“鲍榭蒂女士称赞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就成为世界公认的名言”,其余引恩格斯、川端康成、罗曼·罗兰之类,不过为了证明东方文化很厉害,中国文化在东方很厉害,造园艺术在中国文化里很厉害,属于旁的没法再旁的闲话,删掉也无所谓。我们既不能把卢梭的魂魄招回来,问问他没有中国园林艺术还写不写得出《忏悔录》,也没法开展大面积的访谈调查问问世界人民是否认为“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乃一句大名言,这些话不涉及专业判断,倒也不必较真,瑕不掩瑜,还是要把目光放在曹汛先生的这块“和氏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