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胡蓝之狱哪个朝代(中国最痛恨日本人的皇帝,为了谋杀臣子,竟然栽赃其通日卖国)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登基之后的新皇将功臣诛杀殆尽的例子不在少数,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自然少不了这类事儿。胡唯庸,安徽定远人,是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亲手杀掉的第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登基之后的新皇将功臣诛杀殆尽的例子不在少数,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自然少不了这类事儿。

胡唯庸,安徽定远人,是朱元璋,也就是明太祖亲手杀掉的第一个丞相,在朱元璋登基之前,胡唯庸是前者最为重用的部下,也是朱元璋诛杀宫廷反骨的第一武器。但是,人都是自私的,与其他历史故事中的冤臣一样,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为新皇的登基殒命的命运,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这件案子与蓝玉案合称胡蓝之狱,起于明洪武十三年,终于二十五年。而在这件案子里,最让人惊讶的并不是胡唯庸的死因,而是朱元璋凭空给他加上的一个罪名——“通倭罪”,“倭”这个字在当时是对日本人的专属称谓,意思就是说:胡唯庸是因为和日本人私通才被处死的。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这里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知县、吉安通判、太常少卿等职。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按照朱元璋的理论来看,胡唯庸是一个妄图捣毁明朝政权的叛国贼。他对胡唯庸的恨意十足,不光把他的名字加进了后世出版的《奸臣记》里,甚至,还在百姓中称他为“私通外国第一贼子”。在这整件案子当中,有一点十分可疑,那就是,胡唯庸处斩时的罪名是谋逆罪和徇私枉法罪,而“通倭罪”却是在他死后八年才追加上去的。 

按《胡唯庸传》中的记载来看,在公元一三零八年,朱元璋以前文所提到的两大罪名处死了胡唯庸和其拥护者,书中的官方解释是:明州守卫林贤率领大军驻扎在此,以便时刻防御东海来进犯的日本人。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林贤进京汇报的时候就已经和胡唯庸结成了同盟,并意欲谋反,后者假借公务前往日本,实际是去向日本人租借兵力,假装来国内进贡,实际上是在策划着一场大的暴乱。

在现代人的眼里,这事儿算大吧?性质严重吧?

那么,如此严重的一个谋反大案,是完全有理由作为例子放进史书来警戒后人。然而,除了朱元璋本人所写的回忆录和宫史以外,《大明实录》中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涉及此案的字。这里面明显有着更大的阴谋,朱元璋必定是在隐藏着背后的真相。

换个角度想,如果胡唯庸对朱元璋的皇帝位子有威胁,或者影响到了后者的利益,那么,他的死就并不算蹊跷。但是,胡唯庸死后八年,朱元璋为何还要在他的名下加上一个“通倭罪”?按理来说,胡唯庸只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丞相,何必招来朱元璋如此多的憎恨呢?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都是将中国作为自己的榜样和“老大哥”来看待的,但是,到了明朝之后,却态度大变,事事都对中国表现出强硬的态度,不光不进贡,还把朱元璋派去的使者杀了个精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迟迟未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在经历过“使者”事件后,反而被朱元璋定为了“不征之国”,要知道日本全国上下在当时都对中国是有强烈的敌意的,那么,何来胡唯庸与日本同谋已久这一说呢?

再者说了,当年的日本正处于内战当中,南北朝的战争让百姓民不聊生,既然如此,国家都在搞分裂,凭什么和胡唯庸相勾结来攻打中国?

这两点就足够推翻朱元璋的谎言了,所以,胡唯庸必定是被朱元璋冤死的。

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在中国历史上,要说哪个君王对日本人最为痛恨的话,朱元璋称第一恐怕没人敢称第二。

自己派去警告日本的使者被杀了不说,还被日本方面寄来的信奚落了一通,想去打吧,又惧怕于当年让整个元朝舰队全军覆没的“神风”作祟。既然不敢重蹈忽必烈的覆辙,又咽不下这口苦水,那怎么办呢?

这时,胡唯庸就成了朱元璋泄私欲的一个棋子,反正迟早要杀你,不如编个叛国的理由,这样既出了心头气,又在国民大臣面前取回了自己的威严,可谓是一箭双雕啊。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不过也可惜了胡唯庸侍奉朱元璋的一片忠心,还落得个千古骂名。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