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抖音团圆家乡年(@瓜州游子 欢迎回家团圆,邂逅久违的年味!)

导读抖音团圆家乡年文章列表:1、@瓜州游子 欢迎回家团圆,邂逅久违的年味!2、四川女子离开家乡流浪14年,终与家人团聚3、流浪46年重返家乡 七旬老人终与家人团聚4、团圆:拆不散的纽带

抖音团圆家乡年文章列表:

抖音团圆家乡年(@瓜州游子 欢迎回家团圆,邂逅久违的年味!)

@瓜州游子 欢迎回家团圆,邂逅久违的年味!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又是一年新桃换旧符。疫情发生以来,阻断了我们回家的脚步,不管我们与家人多少次通视频、打电话,都抵不过大家一起围炉而坐、欢声笑语。“人间团聚乐,身外总云轻”,自是团圆最让大家对春节心生向往。元旦春节临近,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县委、县政府欢迎你们回家过年,亲朋团圆、欢庆娱乐,一起感受家乡的年味。

实行新政策,可缓缓归矣。曾经,你们怀揣梦想、惜别故土、远离亲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异地他乡开创了一片天地,但身为游子的您一定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盼望早日归来与家人相聚。如今,“新十条”的出台,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优化调整。我县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新十条措施,所有道路的交通检疫卡口全部取消,敞开大家回家的道路,与家乡的亲人共同期待您的归来。

游子千里梦,归来诉衷肠。年味就是乡愁,就是回家与家人团聚,乡愁是我们对故乡深深的眷念和牵挂。此时此刻,村口的人影、屋顶的炊烟、干净的房屋无不彰显着亲人期待你早日回家过年的急切。我们盼您早日归来,看一看家乡的山山水水、叙一叙外面的酸甜苦辣、聊一聊明日的星辰大海,重整行装再奋进,朝乾夕惕向未来。

已展千重锦,再进百尺杆。这些年,中央、省市县各项优惠扶持政策频频出台,全面落实。全县上下正努力向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迈进,您家人的生活水平已有明显提高。踏寒风辞旧岁,跃青坪赴新程。回望2022年,外部环境给予了我们乘风破浪的智慧和勇气;展望2023年,我们将在万变中坚守不变、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实干笃定前行,用实绩回报大家的信任。

遍植梧桐树,诚邀凤凰栖。瓜州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乡是我们共同的愿景。我县深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积极拓展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优化人才服务、加大育才力度、释放留才温度,全方位做好人才工作。家乡的明天,需要您的关心与支持!我们殷切期盼您携资引智、返乡创业;殷切期盼您牵线搭桥,带动四海宾朋来瓜发展。

快过年了,记得回家团圆。衷心祝福您与家人节日快乐、平安美满、幸福安康!

中共瓜州县委

瓜州县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9日

来源丨瓜州发布

四川女子离开家乡流浪14年,终与家人团聚

现代快报讯“姐姐,整整14年!家里人一直在找你!”近日,在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来自重庆市的吴女士紧紧搂住自己14年未见的姐姐,非常激动。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南京鼓楼警方帮助她们姐妹团聚,背后是一个暖心的故事。

今年6月初,鼓楼派出所民警在日常接处警时,发现了一名女性流浪人员。由于该女子身上无任何证件,民警便将她带回了派出所。民警询问后得知,该女子是四川省汶川县人,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她因目睹身边亲友离世,伤心过度,当年6月便离开了家乡,辗转多地流浪。

在鼓楼派出所,该女子表示,她在外漂泊太久,也想与家人团聚。不过,她早已没了家人的联系方式。民警多方查找后,初步确定了该女子身份,并帮助她联系上了定居在重庆的姐姐吴女士。

△流浪女子与家人在派出所见面

6月10日晚8点左右,吴女士乘坐飞机抵达南京。吴女士一进入鼓楼派出所大厅,便一眼认出了多年未见的姐姐。姐妹俩拥抱在一起,数度哽咽,吴女士紧紧握住姐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吴女士告诉民警,这些年来,家中亲人从未放弃过寻找姐姐。这次姐妹得以团聚,远在重庆的亲人们都让她一定要好好感谢为此事奔波忙碌的民警。

“原来家里人也没忘记我,你们一直在找我。”该女子再次落泪。在随吴女士离开南京之际,她拉着民警的手,再三道谢。

通讯员鼓公宣简迪张燕秋现代快报 记者顾元森

(警方供图 编辑 苏湘洋)

(现代快报全媒体)

流浪46年重返家乡 七旬老人终与家人团聚

视频:社会救助暖心接力 流浪46年老人重返四川老家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田心怡)昨天(9月26日)上午,一位离家46年的老人在荆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与亲属相见,老人自1976年离家后家人一直四处寻找,终于在晚年时期得以返回四川南充老家。

昨天上午,流浪在外46年的曹正阳老人在荆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与亲人相见,将一起踏上返乡的旅途。

今年9月19日,沙市区岑河镇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向荆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反映,在1980年左右,岑河镇西湖村来了一位流浪人员,一直以来在村里以捡破烂为生,与人交际甚少,随着年纪增长,无法自行谋生,渴望返回家乡。接到消息之后,荆州市社会救助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前往老人所在地,老人生活环境艰苦,精神状况也不太好,只在言语间表达了强烈的返乡意愿。

沟通过程中,工作人员得知老人家在四川省南充市,名叫曹正阳。由于出走时间过于久远,也没有第一代身份证和户口,核查难度极大,工作人员先后联系到南充救助站、派出所,后来在当地志愿者的多方打听下有了头绪,老人是南充市嘉陵区李渡镇汉塘社区居民,今年已经72岁。

荆州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服务二科工作人员吕能霞:“据了解,曹正阳的父母因为思念儿子去世了,兄弟姐妹四人有两个都已去世。目前,就还有一个姐姐在,也已八十岁了。”

在救助站联系到汉塘社区工作人员后,与老人的侄子取得了联系,由于老人出走时侄子才三岁,在与老人进行视频后,老人侄子才最终确认了老人的身份,并表示愿意接受老人。9月25日晚上,老人侄子从广东赶到荆州,并于26日早晨与老人相认。

昨天晚上,在侄子的陪同下,老人回到了阔别四十六年的家乡,老人所属社区也表示会积极对接相关养老事宜,让老人可以在家乡安度晚年。

团圆:拆不散的纽带,割不断的血脉

来源:新华网

新华时评·从春节看文化自信丨团圆:拆不散的纽带,割不断的血脉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电 题:团圆:拆不散的纽带,割不断的血脉

新华社记者王立彬

1月30日,市民在前门大街观赏春节和冬奥主题景观灯。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1月31日,除夕,神州大地开启中国祝福时间,进入大团圆的中国时空。

春节,你的别名叫团圆。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是名副其实的九州同庆、举国团圆。不须号令,我们约定俗成千年不改,回到父母长辈膝下的愿望、回到我们出生成长之地的愿望、回归我们生命起点的愿望,让我们无惧风雨阻隔,不怕千峰万壑,向着团圆进发——家庭的团圆、家族的团圆、家乡的团圆汇聚成家国的团圆、民族的凝聚。就在我们因工作当值、因事业担当、因守国戍边、因疫情防控而选择留守,对穿越万水千山的渴望变成对万水千山的守望、对万家灯火的呵护。

我们说,春节是大团圆的节日,何为团圆之“大”者?这是几千年来春节祭祀列祖列宗、感恩天地父母的文化传承。春节,我们乘坐飞机而回,我们乘坐高铁而回,我们乘坐车船而回。较之地理上的回归更深邃的,是我们乘坐时光之舟,溯历史长河向着我们文明的母体而回,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去体味中华民族赓续千年忘不掉、打不散的文化纽带和文明血脉——这正是把中华民族凝聚到一起、绵延不绝的精神源泉。

在春节大团圆里,我们中国人的时空观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泰山如砺、黄河如带。这绿水青山,李白、王维吟咏过,张择端、米海岳描摹过,无数英雄豪杰用鲜血浇灌过。这是我们列祖列宗耕耘的土地,这是先贤先烈战斗的地方,这是父母先人留恋的乡土,也是我们要传递给子子孙孙的家园。所以我们庆祝这春回大地、日暖神州的节日。

1月30日拍摄的木樨地路口夜景。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春节是一个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千古传承的血脉,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一声声祝福、一个个表情包,从线下到线上,从中国到世界,从东方到西方,把喜庆的中国元素打包发送。柏林、维也纳、布达佩斯,西方国家街头商店里的中国红、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中国新春庆典、唐人的服饰、舌尖上的东方、大红的“福”字……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概念,更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春节,不只是那些舞狮子踩高跷的人,不只是那些见面拱手作揖说“过年好”的人,而是他们承载的勤劳节俭、谦逊平和、与人为善的文化品格。

春风浩荡,成风化人。春节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人谦冲有礼的气韵风骨也吸引并感染着世界。世界政要从全球各地发来的春节祝福、不同国家友人操着生疏汉语喊出的一声声“过年好”……“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正润物无声地传播着“协和万邦”的价值理念。

有人说,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过春节。此时此刻,无论身在何方,我们因这个节日而倍感温暖和团结。

诗歌有话说丨共赏中秋月 人间话团圆

诗歌有话说,今日话中秋。

自古,中国人就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一年十二月,月月有圆缺,但中秋的圆月分外耀眼,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愿望。中秋,也成为了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事实上,这个节日既古老也“年轻”。“中秋”一词,大约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把中秋作为节日,源于对月亮的崇拜。古人认为太阳代表苍天,月亮代表大地。八月是收获的季节,要感谢大地的恩赐,这就有了“秋祀”,“秋祀”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月。

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然而,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相比春节、清明、端午,确立时间最晚。

中秋既然是有关月亮的节日,自然少不了月亮这个绝对“主角”。

这是辛弃疾在《木兰花慢》中,提出的一连串关于月亮的问题。中秋的明月慢慢落下,要落到哪里去呢?在另外一个人间,那里的月亮是不是才刚刚升起?是不是大风把月亮吹走了呢?月亮没有根,是谁把它系住,挂在天上?嫦娥居住在月亮上不出嫁,是谁把她留住了?在科学观测技术有限的年代,遥望明月,放飞想象,或许就是古人赏月的乐趣所在吧。

古人喜欢赏月不仅是为了观赏明月之美,更是喜欢通过用赏月这种方式来寄托对远方亲友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王建的这首《十五夜望月》脍炙人口。寥寥数笔,就把人们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唯美意境。那挥之不去的“乡愁”和孤独感,让古今游子实现了心境上的契合。

诗中提到的桂花,常与月亮一起,成为思乡的“情感代言人”。八月十五,玉露生凉、丹桂飘香,与高挂天宇的明月清辉遥相呼应,天上人间,完美组合。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将桂花飘落比作嫦娥赐予人间的礼物。在闽台地区至今依然保留有“待月华”的习俗。此外,由于古代科举乡试设在八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学子都在八月以折桂喻意中举。因此,折桂互赠,也成为了中秋的习俗之一,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透过苏轼的诗句,麦芽糖和酥油的香甜,与中秋夜的月华,一同穿越千年,映照在今人心间。一块圆圆的月饼,不仅寄托着中国人的无限亲情乡情,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的月饼样式品类繁多,有广式、苏式、潮式等等,不管是哪一“流派”的月饼,中国人吃的不光是味道。一轮圆月下,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把月饼切割成块,再分而食之,这样才有了团圆的满足。

苏轼的这几句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击中了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月亮不会永盈不亏,人无法永聚不散,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此时此刻的相聚与美好。

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因为家国同构,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深入骨髓的信仰。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

那么,今晚,就着月光,你会吟诵“明月几时有”,还是“举杯邀明月”,亦或是“月是故乡明”?无论是哪一首,我们都希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沐月光,尽享幸福与美满。

统筹:吴炜玲

编辑:张欢、袁亨瑞

朗诵:吴炜玲、陈兵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音视频部

出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