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正式回归社交(双十一复盘下:多元生态,回归本质)
人人正式回归社交文章列表:
- 1、双十一复盘下:多元生态,回归本质
- 2、陌生人社交指南:一份进化论视角的社交研究
- 3、MAU激增3倍、进入多国下载总榜,反ins社交App真的开始默默生长了?
- 4、老年人购物社交产品——可行性分析
- 5、数字世界的地址二:符号,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
双十一复盘下:多元生态,回归本质
伴随着私域流量等概念的崛起,以及更多玩家们在电商业务上的布局,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的“双十一”电商大促,还迎来了哪些改变?直播电商平台之间又存在着哪些差异?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双十一”大促当下已经浮现的一些变化进行了剖析,一起来看。
本期为双十一的其他改变点:私域崛起、抖音vs视频号双11带货逻辑、直播电商各平台差异明显、回归电商本质。
一、私域崛起
私域崛起、平台渠道相对弱势,双11流量/营销之争,演化成主播和资本之争:今年双11,留量开始取代流量成为新的目标对象。流量时代,关注的是横向上的边界的拓展、规模的大小,所以频繁有烧钱补贴现象。
而留量时代,关注的是纵向上的深度的挖掘、潜能的激发,所以很多电商玩家不断强调对B端进行深度赋能,优化和提升C端体验,以实现复购。
当留量取代流量,电商打法也开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以快手为例看公私域变化。
在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倾斜分配上,快手越来越加大自身公域流量的权重。
在快手此前“去中心化”的自然算法推荐原则下,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的比例是4:6。私域更公平,公域更有效率,快手损耗了效率,兼顾了公平。但事实上,在流量自然法则下公平也很难实现,流量会向头部家族聚拢。
当家族掌控了平台大部分流量后,家族运作变得越来越低效、无规则,这制约了快手的进一步商业化。所以快手需要一套新的平台机制,来平衡公平与效率,适应并促成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因此2020年中,快手推出8.0版本,产品界面同时兼容单双列。
对任何一个平台来说,头部固化意味着失去了增长点。快手新增单列产品界面来扩大公域的行为,意在形成一种公域扩容,私域赋能的内容运营模式。私域强调粘性,公域强调流量,这样才能让创作者成长起来。同时,吸引更多的新人创作者加入,新人加入后也不会面临一个绝对固化的快手生态,任何人都有成长的可能,流动性、上升空间依然存在,整个平台就能保持活力。
同时快手商城从过去以发展私域流量为主的策略,进化为发现页和关注页的公私域流量双轮驱动,满足商家高效、长效的经营需求。
今年8月,快手电商公布了“公私域循环双轮驱动”的流量策略。在以往的“信任电商”基础上,让具备优质内容的商家可以获取更多的公域流量,进一步放大了主播的信任人设。在这个过程中,商家可以通过“上新”来实现“种草”和新客获取,并把这些新客沉淀为自身店铺、直播间的粉丝。
今年双11则上线了快手商城。在快手商城、搜索场、店铺直播间等场域的搭建上,快手逐渐形成了类似抖音的“全域信任电商”架构,商家品牌可以通过店铺自播、达人分销、商城陈列、用户主动搜索等多种渠道激发用户购买欲望,完成销售。对用户来说,能接触到产品,并下单“拔草”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
双11这些活动也同样是快手释放公域的契机,能更好地把公域流量提供给商家和其他电商平台(2022年10月28日至12月31日期间小黄车可以使用天猫商品链接;10月28日至11月30日可以使用京东自营商品链接,不过抖音仍无此打算),达到公私域的均衡发展。
取消外链给快手带来的价值
快手电商生态依然不够成熟,切断第三方链接,将导致生态内商品数量变少,直接影响流量和转化率。
主播们在大促期间,需使用淘系和京东的链接,快手小店SKU有限,SKU的增加,能有效提高流量,提高消费者粘性,可以和淘系、抖音形成差异化的营销方案。
而且如果挂了淘宝链接,在淘系内大量成交可以提升商品的搜索、推荐权重;其次,商品权重提高,品牌知名度起来,能带来新用户,投放快手 淘宝的组合,对商家是双重利好。
如果快手没有淘宝链接,商家的钱都投在快手,一场直播做完了也就结束了,快手还没有商城公域流量,没有搜索场景。
今年双11品牌客户,针对囤货、计划消费种草的投放变少,基于低价消费的直播场景是热点。
在品牌预算集中涌向直播场景,直播电商蛋糕变大之后,快手还锁紧SKU,会有主播资源流失的风险。
众所周知,在“二选一”渠道霸权逐渐消失之后,直播电商平台也在争夺主播,加速“内卷”,尤其是淘宝直播:目前有流量号召力的直播公司都在多渠道布局,比如起家于抖音的罗永浩、刘畊宏夫妇,今年齐齐进入淘宝直播。快手头部主播瑜大公子背后的遥望科技,就在做“抖快淘”三驾马车全域布局。快手的开放,是竞争之下的所为。
从最直接的现金流角度,开放外链,快手平台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获得的是收入增量。从现在到11月30日,如果快手生态里天猫和京东链接成交100亿,按照从第三方平台链接成交额中抽取6%的佣金算,快手躺平即可喜提6亿现金。
二、抖音vs视频号双11带货逻辑
抖音倾向于让商家带货竞争,是存量选优的逻辑。
抖音今年的活动玩法与货架电商类似,着重放在满减、补贴,商家让利使消费者获得优惠。
加上抖音是实时赛马机制,当开播获得一波推流后,流量便只能通过同层级竞争对手PK获得,实时流量会形成实时标签;其次,系统随时都在排名,直播流量不断通过赛马机制来筛选优质直播间,进而向其分配更多流量。商家和达人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权,平台对流量有着绝对的掌控。
视频号,更倾向于让商家滚雪球,是挖掘增量的逻辑。
视频号直播鼓励商家用私域撬动公域。
本次视频号双11玩法通过“流量券”来刺激商家/达人进一步激活自己的私域流量池。为鼓励微信生态内外优质达人开播带货,活动期间商家/达人作为带货主播,若直播间的成交GMV满足对应门槛要求,都将会获得对应流量券激励,以此形成正向循环。
视频号则基于人>货、场的先天优势,利用私域的先天优势深挖社交关系链的交易需求,以“人”为中心构建“新交易场景”。
从近7天视频号直播大盘商品价格来看,100-300元的商品占比是最高的。高客单价的商品相对来说在视频号更容易成交,如羽绒服、教育课程等。
其中教育课程这类千元以上的商品,通过微信群转发、朋友圈的裂变、朋友圈的推荐,给用户建立认知,并产生裂变行为,最后引导用户进入直播间。
教育课程需要反复的去夯实记忆点和知识框架,增加了用户粘性,也增加了用户的记忆;另外一点,就是教育类产品的服务需要个性化的咨询,这对后期的转化链路和最终的GMV是有巨大帮助。
其次,对于已有微信私域(公众号、小程序商城)的品牌商家来说,在视频号大促期间冷启动会相对比较容易。对于有线下门店的商家,每个导购的微信就是一个大的私域池,可以在大促期间以门店矩阵号的形式开播。
三、直播电商各平台差异明显
淘宝直播托生于淘宝商业生态体系,电商基建等方面具有优势。抖音作为短视频第一,内容优势分明,今年5月抖音电商升级“全域兴趣电商”,将进一步应用内容优势,以“被动兴趣内容 主动探索场景”双向驱动生意增长;快手拥有浓厚的私域社区氛围和强信任关系,快手电商对自己的定位是“新市井电商”,即以直播间为超级节点,由信任驱动的体验型电商。
1. 快手和拼多多更像
两者的直播商品都是低价产品居多,用户群多在下沉市场,用户属性与使用习惯也相似。
平台的电商营销模式也类似,快手重社区属性,并提出“信任电商”、“熟人经济”概念,这两点都强调社区概念。信任电商就是先建立熟人关系获得信任,再做电商;熟人经济即商家做长久生意,在售后、价格方面为顾客让利,顾客回头率高。
我们常说“刷抖音,玩快手”:刷的是内容,玩的是社交。可以说快手的获客,是一种社交裂变的模式,与拼多多的营销模式不谋而合。
拼多多起家于微信帮助引流的拼团与“砍一刀”等社交裂变玩法。为区别与淘宝京东这类传统货架电商,拼多多一直在强推“社交电商”属性。
由于高重合度的下沉市场用户与类似的营销策略打法,快手与拼多多在用户端、商家端、供应链可能会陷入同一市场范围内的贴身肉搏竞争阶段。
2. 视频号和京东无大主播
快手、淘宝都出现了顶级主播,而微信视频号和京东却没有出圈的大主播,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抖音、快手和淘宝能出现大主播,都少不了官方的大力扶持。
淘宝最早带起直播带货形式,早早便签约了一批主播发力,官方也从流量及供应链上均对主播进行扶持。
而抖快都是以短视频内容发家的平台,增加直播带货的变现途径,显然能提高商业化效率,所以扶持主播直播也很正常。而且主播们可以先用短视频内容打造人设吸引粉丝、积攒流量和人气,再开始直播带货,这种模式更容易孵化超级主播。
再看微信。
微信的定位是社交,而视频号本来的作用是想替代朋友圈成为人们信息分享的媒介,就跟早期的抖快一样,都是先做原始内容积累,然后才有延伸。
在视频号直播的人群可分为2类,一类是专业团队,包括主播和公司团队的品牌宣传,比如近期出圈各种演唱会;另一类是普通市民,直播就是和亲朋好友分享下日常生活。在视频号中,后者用户群体发展空间更大些,但目前来说,这类群体还不足以成长为现象级的主播。
另外,视频号入局较晚,商业化和电商化的建设暂不完备。正向激励的运营手段、用户体量、产品日活均比不上成熟的短视频平台(例如:抖快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均超过100min,而视频号仅35min),经验丰富的主播更倾向入驻抖快。
这种情况下,微信视频号很难出现像李佳琦、罗永浩那样的大主播。
不过,这不代表视频号在直播带货这条赛道上没有优势,毕竟视频号是2020年底才上线的直播功能,2021年底才开通直播带货,用户心智尚未建立,等视频号完善了自身的电商体系,结合微信天然的私域流量经营优势,也是有机会成为直播带货的佼佼者的。
再看京东。
京东不仅没有大主播,作为电商平台,它甚至不追赶直播趋势,毕竟京东的平台定位是主打“真快好省,直营店多”。
所以京东更重视的是建设完整的产业生态,而直播只是卖货中的一环。京东的重点在于提供差异化的高品质服务,比如次日达。
直播带货的一大卖点是便宜,但京东的优点并不是性价比,而是产品质量、物流速度、售后服务,这很难在直播中体现。
而且京东以3C家电产品为主,客单价高,复购率低,用户决策期较长,付费更谨慎。且京东品牌商家居多,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是不能随意降价的,再加上自营物流的成本压力大,就更难在直播间把大件商品价格压低。对消费者来说,没有低价优势,就很难在直播间成交,所以京东并不适合做直播。
3. 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发力
内容社交平台B站微博小红书,也在以各种营销内容、互动玩法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用户种草:在微博,有众多明星达人的倾情推荐;在小红书,有海量的好物测评和分享笔记;在B站,李佳琦的《所有女生的offer2》成了热门综艺,UP主的直播带货也在进行中。
小红书现在发现页就可以刷到直播,也有商家带货。官方还发布了开播攻略。双十一期间还设置了带货排行榜,参与活动的主播能获得官方扶持,排名靠前的主播除了获得更多流量曝光,还有官方的优惠券奖励。
B站今年10月,“直播电商小助手”发布了直播电商的相关规则和信息,在直播栏目下增加“购物”专区,还发布了UP招募激励计划,激励更多用户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
四、回归电商本质
在消费者全渠道购物的情况下,相比于万亿的GMV,平台们会更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平台的忠诚度。价格是消费者选择平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价格之外,平台间的差异化竞争不容忽视,商品质量、种类、服务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流向。
今年双11呈现出一些变化:电商平台都将预售时间调整到了晚上8点,消费者与商家不用继续熬夜;平台间少了火药味浓烈的价格战,大促营销变得克制,开始回归商业本质,强调实体经济。
溯源直播电商本质,作为电商新业态,直播电商是电商直播化、内容化的呈现方式,为其带来了新增量,但究其本质仍是电商,电商的本质则是流量变现。流量数量上限和流量粘性上限决定着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的上限。
而聚焦于直播电商关键角色“流量”,其核心需求是“多快好省”服务体验。因此,直播电商成交规模上限能够拉高的关键在于,依托成熟的电商生态,提供“多快好省”的高质量服务。“多快好省”需求的完整实现,需要依托成熟的电商生态。
1. 商家
比起之前,现在的商家会更关注三个点,第一是在平台内经营投入能否获得增长,第二是利润有没有保障,第三是会注重用户的生命周期管理。
早年的双11,可能只是商家的一个清货渠道,但现在,商家在寻求更精细化的运作来获得确定性的增长,不再只关注GMV的数据,而是关注起了双十一后的长尾流量。
2. 电商平台
淘宝发布的第一份战报重点突出了平台内腰部主播、新主播和店播等角色的成长,阿里还发布了《2022天猫双11社会价值报告》,其中,就业创业、助农助老、平台公益和绿色低碳被频繁提及;京东的双11开门红战报中,物流被放到了重点,突出了中小品牌和中小商家的成长;抖音预售战报中将商城作为单独角色罗列,放大了预售商品在商城的曝光量、搜索曝光量。
官方战报的差异化,描绘出平台各自发展逻辑的变化,不再是单纯“几分钟破了几亿”的数字,而是数字背后的质量与效率。
从2016年直播电商的初兴起,到如今的常态化发展,直播电商已成为占有线上电商市场份额超15%的商业模式。不论是日常经营、还是大促活动,各个平台的直播间已经成为商家主播链接用户、种草好物优品的重要纽带。
3. 消费者
直播带货的本质还是电商,比拼的正是电商生态系统的能力,消费者感兴趣的仍旧是货品的质量与履约体验。
为此,各平台的头部主播们自然不会舍近求远。
当直播带货归根结底还是回归到拼货的阶段,MCN(直播机构)则会愈发接近品牌的经营思路,走向成熟的电商平台开设自己的经营阵地。
丰富、稳定、强大的电商生态系统,才是直播电商的护城河。基础设施完善,商家服务体系、消费者体系、货品体系、物流体系与支付体系完备,这正是淘宝的优势所在。
双11期间,各平台大主播“闪电入淘”。也正是看重了淘宝更强的用户消费力,更深的品牌商家池,更全面的支付、物流、客服、品控、履约、旗舰店产品运营等电商基础体系。
从成交效率看,似乎也证明这一点。10月31日天猫双11第一轮开买的首个小时,淘宝腰部主播交易额同比增长250%。
淘宝更加丰富的品类,更加完善的购物体系,以及消费者进到直播间无需担心的商品质量保障、价格优惠力度、物流及时送达、售后处理效率等,让淘宝的腰部主播、新主播、直播机构,在本轮双11上实现了高速增长。
当下直播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就是货品和风险。目前,淘宝直播在货品端的审核是最为严格的,从风险层面上,平台就已经帮主播做好了严格的把控。
与其说,是淘宝直播需要新的头部主播,不如说,这是一场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
作者:一步两步,微信公众号:瞎学瞎看
本文由 @一步两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陌生人社交指南:一份进化论视角的社交研究
编辑导语:恋爱综艺近两年很火,本文以恋综《半熟恋人》中成年人面对爱情的方式为引子,从心理学和社交行为学的角度,讲述了异性社交的必要路径,并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社交行为的差异进行了解读,不妨来看看。
我的社交研究系列源于2019年,内容来源包括与不同圈层人群的交流接触,对心理学的研究,对陌生人社交的剖析。
这个系列的文章也包含着我一直以来做社交和心理学研究的愿景:让更多人能够遇到对的人。
本文是这个系列的第3篇,更侧重从心理学和进化论视角思考社交和亲密关系的本质。探讨如何从陌生人变成亲密关系、陌生人社交行为背后的因果,希望为更多正在吃爱情苦的人、互联网人、心理学爱好者、社交领域从业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前言
最近恋爱综艺爆火。
今天这份陌生人社交指南,就从《半熟恋人》中的故事说起。
口碑爆火的《半熟恋人》,不知道你有没有被成年人的爱情磕到。
节目中,刚进小屋的罗拉,随性的打扮,没有男嘉宾对她表达好感。甚至罗拉自己都坦言搞笑女,大家喜欢你,但是不会爱你。后来第一次天选约会的时候,罗拉摇身一变,从丸子头变成了长发披肩,真实不装的性格,能能也是自此心定罗拉,大胆示爱。
和罗拉对比很强烈的是节目中的周楠,一直没有打开自己,仿佛一直处于“端着的”状态,没有主动找心动的人聊天,一直在自己的人设中无法脱离,甚至在与心动的人相处时,仍会以一种“我是一个需要被对方细微照顾的人”给到对方压力。这种主观意识,让本来能够产生的爱情火苗,接连被扑灭。
《半熟》中成年人面对爱情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端着的、说不出口的喜欢,等于没有。爱情一定不是等来的,是需要靠主动和付出才能换来的。
不端着,要主动表达心意,是成年人爱情的关键。那么为什么当众表白,这个男性很钟情做的事情,女性很多时候不买账甚至很下头呢?
原因有两个。
第一,场合不对。很多男性把当众表白当做一件浪漫的事,但其实这一定是一件因人而异的事情,一定要充分考虑对方对社交压力的敏感程度,尤其是中国人本身就属于社交压力敏感型的人群,这种当众带来的社交压力带来的不是惊喜,更多时候是一种把对方放在火上炙烤的尴尬和惊吓。这本质是一种根植于父权体系的胁迫和道德绑架。
第二,时机不对。在还没有建立起吸引的情况下盲目表白,是一种只会感动自己的鲁莽的英雄主义。表白不是冲锋号角,而是胜利的旗帜。在好感、吸引还不够的阶段的表白或者疯狂送东西,除了感动自己没有其他用处。
所以应该如何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到底该不该表白?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首先需要先明确的是,亲密关系这件事一定没有一个放之万物皆准的定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每个个体成长环境、原生家庭的不同,其心理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程度和喜好都是有差异的。
下面我通过心理学和社交行为学的视角,给大家提供一些陌生人社交中的共性方法论。
二、异性社交的必要路径
来思考一个问题,两个人从陌生人到亲密关系,这个过程有哪些关键步骤?
首先来看一个概念,社交领域对于关系的定义分为强、弱、陌生关系。
人与人相识相爱就是一个从陌生关系到弱关系,最后到强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开始,需要有一个认识新人的渠道,而过程中会不断地遇到新的人。
再是信任感建立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有吸引且慢慢熟悉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陌生关系逐渐变为产生了连接的弱关系,然后是从普通朋友到亲密关系的关系升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了三个关键节点:从公域到私域、展示面建设、关系升级。
1. 从公域到私域
首先是从公域到私域,也就是你怎么认识新的朋友?想想看,你每天公司家里两点一线,人际圈子是不是很久没有打开了?工作后的你,是不是疲于处理新的关系,更愿意大多数时候保持现有的社交圈子?
但是对于单身的你来说,茫茫人海,偶尔心血来潮来一次户外运动,遇到的也都是小朋友老爷爷老奶奶。这种环境下,如果不做出改变,拓宽圈子,你去哪里找合适的人?
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扩大自己认识新朋友的渠道。这个事情和投广告一样,目的是扩大你个人作为“商品”的曝光量。从转化的视角来看,在转化率一定的情况下,盘子入口扩大,你遇到合适的人的机会就会增加。
有一种说法,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有2万个人很适合和你在一起。但由于每个人内在外在条件的差异,有的人人见人爱,命里自带很多桃花,但可能对于你这个个体,你认识一百个新的异性,才会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如果你不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实际上你遇到你喜欢的那个人的时间可能会更晚。
甚至当你遇到你想永远在一起的那个人的时候,你发现你还不会爱人,你还没准备好。
经营亲密关系是一个需要成长锻炼的能力,没有谁可以一上来就可以拥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你在爱情中要吃的苦都是一定要吃的,该经历的一定要经历,以后才会避坑,不是你逃避你不谈恋爱,你将来就不会犯错。
那么,开始你的爱情的第一步,借用互联网领域的说法,如何扩大在公域目标人群中曝光的次数呢?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选对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渠道。
线上和线下渠道都有靠谱和不靠谱的说法,那么什么叫不靠谱?
就是这个渠道的人社交的目的和你社交的目的不匹配,通过这个渠道认识的人可能存在大量的骗财骗色。或者你可能是抱着长期恋爱的目的去交友,而有的人则是抱着短择交友的目的。比如:
短择较多的线上渠道比较常见的是dating类的APP,长择渠道则是一些严肃婚恋性质的APP,但这个边界没有那么清晰。
线下渠道是指在日常的现实中可以认识的异性场景,线下遇到有眼缘的人,可以勇敢地搭讪。这个环节真诚很重要,但是也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如果线下遇到搭讪或者第一次认识的时候就感觉一切都很舒服,如沐春风,你和TA的关系进展也很迅速,那么就要注意,对方的经验可能会比较丰富,你们在爱情上的段位是不对等的。
或者说,你被兼容了。
从公域到私域,总结下来就是,找合适的线上或者线下渠道曝光自己,认识的新朋友要加微信,加微信并不是说要你养鱼,而是只有先产生连接才有后续更多的可能。
2. 展示面建设
认识了新人之后,第二步就是得有策略地展示自己。
什么叫展示面呢。
用过社交APP的,应该见过他们提示你应该创建的内容吧。能让别人一瞬间了解你的就是展示面。
为什么要做好自己的展示面呢?这就和平时我们线下见朋友要提前装扮,要注意自己的谈吐和着装是一样的。
亲密关系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吸引。那么如何建立吸引?靠的是你自身价值的输出,就像是价值主张,展示你的价值,其实就是让你喜欢的人更好地了解你。
当下的年轻人本来就缺少一些互相了解的渠道,工作日就是上班,回家就是睡觉刷抖音,如果你再连一些自己的展示面也不去建设的话,别人怎么去了解你,去知道你的价值呢?等着别人来发现你,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是不可能的。
如何建设展示面?
展示面=美好 真实 适当修图
展示出你的生活、你的爱好、你的态度,对于发的图片再稍微修修图。一个忠告,学学摄影,至少学学构图和P图。发朋友圈本身是一个贩卖美好的过程,给别人传达的也是一种期待,我相信和你在一起会有美好的故事发生的感受。
有的恋爱课程会说要给自己打一些标签,自己是个好男人,有生活,有爱心,有追求,还孝顺等等,这里的建议是,不要过分的标签化自己,美好的也一定要是自然的、真实的。虚假的标签获得不了真诚的爱情。
3. 关系升级
经过上面两步,拓展了社交面,也做好了展示面,那么追求一个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关系升级应该如何进行?
这里以线上的关系升级为例。所谓线上的关系升级,其实就是通过聊天让两个人的关系升温。这里也是很多同学都有的困惑,到底应该怎么聊天。很多人聊天,要么聊着聊着就没下文了,要么就最后聊成了朋友。
因为大部分的聊天是回应式的聊天,比如“在吗”“吃了吗睡了吗”,你这么发消息的时候,你希望对方回复你什么?你不带话题,对方很难知道如何回应你。这种聊天模式就和在银行办业务本身没有区别,问一句答一句,不会带有任何情感。
大家可以想想看,过往的记忆中,什么样的人和经历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一定是那些让你产生强烈情绪波动的人和事。
所以聊天过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和对方产生情绪上的互动。社会心理学上说,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翻译过来就是,话题的类型和回答的方式决定了你们之间关系的发展。
没有营养的办业务式的聊天非常消耗情绪价值。本质上人和人的关系升级是因为互相的需要,聊天里面互相需要的是什么?是情绪价值。所以对男性来说,和女性聊天的重点是什么?是代入其中,理解情绪,表达感受,而不是只回应问题,否则要么把天聊死了,要么聊成朋友。
关系升级过程的主要指导思想,要把毛主席的话反过来记,敌进我进,敌退我退。
如果对方对你感兴趣,你也对对方有好感,就不要装矜持,主动出击。
如果从对方的聊天回复频率、内容上来看明显没兴趣,比如对方的回答是终止话题的,比如“嗯嗯”、“哦哦”,或者干脆都是很久才简单回复一句,那就暂时不要硬聊。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战略撤退,主动降低关系预期。
以退为进,做好你的价值建设,以后还有机会,不要在不会聊和还没有建立吸引的时候强行聊天,小不忍则乱大谋。追寻爱情的过程不是感动自己的过程,过早的暴露需求感大概率是失败的结果。
三、进化心理学视角的社交行为解读
上边的三条路径其实只是很简单的三点,实际在从不熟悉到相爱的过程还需要做很多。有的同学可能会对我上边说的这些表示不屑或者不赞同,可能会说,搞这么多套路干嘛,我真诚一点不就好了。
没错,当然需要真诚,但是除了真诚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的。这是因为男性女性两种性别,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因为环境、生理结构等等的不同造就了各种思维上的差异。
而技巧的本质,就是用来弥补思维差异的手段。接下来,我就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去解释一些男性女性之间的差异。
1. 为什么要做渠道甄别
第一个,也是刚才上文反复提醒大家的,一定要做好渠道鉴别,尤其是女性,因为男性更容易出现短期择偶这件事情。
这里要提到男性短择的适应性收益。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观点,我们都是基因的奴隶,我们做的事情,包括求爱、婚姻、抚养子女,其实都是受基因驱使,通过在不同时刻分泌不同的激素,促使我们做它们想要的事情,为了让它们永远传递下去。
雄性动物在传播自己基因的过程中,一次性行为付出的很少,但是得到的收益是显著的。想想看,从基因的视角去看,可能雄性只需要花几分钟就可以谈几亿的项目,就可以增加让自己的基因传播下去的概率,这个是不是一件付出少但收效大的事情?
这就是男性偏爱临时性关系的原因。
雄性不断寻找交配对象,其实是本能地被基因诱导去猎艳。历史上,有权有势的男人都是通过增加配偶的数量来增加后代的数量。
所以在拓展交友渠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鉴别短择和临时性关系。
2. 为什么不能做舔狗
第二点,上文也有提到,在爱情中要主动追求不端着,但追求的过程要靠吸引去追求亲密关系,而不是靠跪舔。
这里涉及到进化心理学中的一个观点:
亲代投资理论:对后代投资较多的一方(通常指雌性),在择偶时会更加挑剔。因为雄性动物只需几分钟,但雌性动物可能需要十月怀胎,需要哺育后代,期间丧失劳动力且容易受到危险。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性会喜欢被很多人喜欢的男性,因为被别人喜欢本质是一种认可,被多人喜欢本质上是一种环境帮忙筛选出优质基因的过程。
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纯靠舔很难找到合适的感情。因为跪舔是不具备竞争性的。除了不能跪舔之外,对方也会不断在相处的过程中抛出废物测试,废物测试是贯穿在女生和男生关系升级过程中的始终存在的。
那么什么叫废物测试呢?举个例子,比如女朋友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哪个就是一个典型的废物测试问题。
这个测试的本质是会抛给你问题,如果回答不好就是低价值的,或者说废物,对方就丧失了和你继续深入沟通的意愿。因为低价值,不具备让自己基因传递下去的条件。
所以,获得爱情靠的是吸引而不是舔,舔从进化论的视角就行不通。雌性希望获得的是更优质的雄性,更有竞争力的雄性。
3. 为什么不能那么讲效率
第三点要解释的是,为什么我会强调聊天不要那么讲效率。
这个本质上也是一个思维差异,从性别角度去看的话,大部分男性讲效率,大部分女性更讲陪伴。人的一切遗传向的意识形成,大部分都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
从远古的尼安德特人时期来看,雄性负责狩猎,雌性负责采集粮食和抚育后代。从进化论的角度,自然选择了具有较强细节记忆能力和采摘能力的女性。我们都是这些女性的后代。
而陪伴和情感共情的这个过程,是让女性可以更快和其他人建立联络好人力关系的途径,这是建立社会支持的必要途径,只有能拥有良好关系网络的雌性,才能在这种场景下获得更多的生存手段。
共情是女性维持社交关系的关键,所以追女生的过程中就要做好这种陪伴式的共情,让女生和你相处的时候有这种正向的情绪波动。
其实女生说你不懂我,就是不懂她的情绪。真正有效的陪伴是共情 和你在一起的瞬间有情绪波动。所以聊天不能只用陈述性的终止型表达。话题需要延续,聊天需要提供情绪价值。
总结一下,要真诚有真心,但不能“过于认真”。在态度上要很真诚,但是在说话方式上不要很认真严肃,否则会吓到人家而且是无法产生情绪互动的。这对于你追求爱情是没有帮助的。
四、写在最后
谈恋爱、亲密关系的维系是一个亘古难题,它和追求事业一样,也是一个需要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不要觉得在爱情中对方是在折磨你,而是大家都在为了生存和存在负责。
本文提到了很多“术”,很多掌握了这些术的人,会开始不断地和不同的人发展成为亲密关系,体验如毒品一样的短择的快感。
短择带来的危害,除了健康、声誉等等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一旦短择成瘾,就会陷入到一种新鲜感中毒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将很难再去沉淀经营亲密关系。
用罗翔老师的话说,真正长久的亲密关系,除了有肉体的吸引,更有知识的吸引,有心性的吸引,有灵魂的吸引,这些东西会让你们的感情扶级而上,但如果只有肉体的吸引,只沉溺于肉体的吸引,有一天你一定会厌倦。
并且有一天你一定会成为海王,因为肉体的爱很容易被满足,你会去寻找一个又一个肉体,满足又厌倦。周而复始,直到筋疲力尽。
真正可以长久保鲜的新鲜感,是和一个人体验不同的新鲜事,而不是和不同的人体验相同的事。一段稳定的长期关系,能够带给你的,远比短择带来的短期快乐更长久。
忽略别人的定义,放下人设的包袱,尊重对方,讲方法的、大胆地主动,勇敢地出击。一辈子很短,为什么不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走过。
不要盲目勇敢,但也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参考文献:
1. 《进化心理学》 戴维·巴斯
2.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
3. 《爱的沟通》约翰·戈尔曼
4.《爱的五种能力》赵永久
5.《爱的进化论》阿兰·德波顿
作者:我是YUE岳,一个写过10w 、学了7年计算机、待过BAT、每年逼着自己看50本书的产品经理。研究过玄学,折腾过创业,各大网站的签约作者,也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关注社交、心理学、AI、玄学、互联网、求职等领域。微信公众号:RE完美主义者。
本文由 @YU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MAU激增3倍、进入多国下载总榜,反ins社交App真的开始默默生长了?
编辑导语:2020 年开始,创业者们高举反 ins 社交大旗。如今,“反主流”社交 App「BeReal」开始渐成气候,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深入体验「BeReal」,分析了其吸引用户的各类原因,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近日 Apptopia 的数据显示,“反主流”社交 App「BeReal」从 2022 年年初到现在,App 月活用户增长了 315%。
而对于这款新型社交 App 来说,比较难得的是,除了增长幅度不错,下载量绝对值也进入了 22 个国家/地区 iOS 免费总榜 Top100,包括英国、加拿大、法国等。而 Sensor Tower 的数据则显示「BeReal」2 月份双端下载量为 130 万次,主要发生在 iOS 端。
「BeReal」iOS 版本进入 22 个国家
下载总榜 Top100(4 月 9 日)| 来源:data.ai
其实,这款 App 的增长势头在年初就有迹象,白鲸出海也曾2 次报道。只是,这次披露出的数据让我们更加正视这款 App,这一两年海外市场大喊的反 ins 口号,终于开始照入现实了吗?
一、上线 2 年多,MAU 突然激增?
「BeReal」又是一款法国社交 App,不得不说,这几年法国创业者做社交 App 真是有一手,具体可参阅我们之前撰写的文章《Zenly、Yubo、Fruitz,法国为什么能频向全球输出爆款社交App?》。这款 App 是2019 年 12 月上线的,不过 Apptopia 数据显示,「BeReal」65% 的下载都发生在 2022 年。
在 2022 年 1 月之前,「BeReal」的全球日下载量在 1 万左右,进入 2022 年,「BeReal」的日下载量有 3 次激增,分别在 1 月 11 日、2 月 15 日和 3 月 29 日,增幅回落后的日下载量分别维持在 3 万、6 万上下,整体呈现出下载量阶梯式上升的情况(第三次增幅回落后的数据未披露)。
我们简单推论一下 App 下载量 3 次激增的原因。1 月份正是岁末年初交界的时间点,「BeReal」推广了类似“年终盘点”的活动,将 2021 年的回忆生成视频,这一点国内读者肯定都很熟悉了,类似网易云音乐的“年度歌单”和支付宝的“年度账单”。「BeReal」连续 3 次更新都在改进这一功能,且恰好在 App 第一次下载量激增的时间段。另一个原因,在笔者看来既是 App 1 月份下载激增的原因,也是 App 全球下载量一直在上升的原因。
「BeReal」在 2022 年 1 月份推出了“校园大使计划”,这也是一个十分经典的获客方式。不过「BeReal」对校园大使的条件也有较高要求,必须是全日制学生、住校,而且如果在某国读书,必须为本国居民,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一个海外中国留学生,就没有资格成为校园大使。看得出来,「BeReal」希望通过真正了解本地文化以及有丰富校园生活的学生成为意见领袖,在学生群体中先打出知名度。
此外,Apptopia 文章中披露了对「BeReal」第 2 和第 3 次下载激增的猜想——媒体曝光。在 2 月 15 日与 3 月 29 日,Newsbreak 和彭博社 2 家媒体发布了「BeReal」在美国校园受到欢迎的报道,其中 Newsbreak 的文章由哈佛校报 Harvard Crimson 投稿,在 Harvard Crimson 网站上也有曝光。2 篇报道之后,「BeReal」都迎来了下载量激增,不过最近的这次下载量上升后的数据还没有被披露。校园大使计划 媒体关于 App 在校园流行的实时报道,这套组合拳,很可能是「BeReal」增长的主因。
而笔者 4 月 7 日查看时,「BeReal」在美国 iOS 下载总榜第 54 位,在英国下载总榜第 1。下载增幅稳定后日下载量预计也会超过 6 万。
图片来源:data.ai
虽然 App 在英国势头正猛,不过拉长时间线来看,App 的发源地法国仍然是其最大的市场,Apptopia 数据显示,「BeReal」27.2% 下载量来自法国,其次是美国。
过去 2 年,一个新社交 App 上线,“反主流社交模式”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噱头。这几年依靠反主流社交创意在上线初期短暂火起来的 App 不少,不过最后大多归于沉寂,成为了小众 App。「BeReal」也是这样一款反主流社交 App,它的增长来得晚了一些,但持续时间更久。也可以看到,相较于同期的一些产品、甚至是明星产品,「BeReal」的活跃度也更高。
二、2 分钟内上传动态,过时不候
鉴于各方面不错的数据,笔者再次对「BeReal」进行了更深入的体验。
从开发初衷来看,「BeReal」与其他 App 并无不同。
主流社交媒体最常被诟病的是按照粉丝数等标准对用户进行分层,导致不平等的交流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由于 App 形成了以影响力论资排辈的氛围,导致很多用户为了获得更高关注度摆拍、精修图片,让社交变了味,也对很多用户造成了社交压力。放到国内,越来越少人发朋友圈,也是这一点的印证。
当用户开始产生逃离主流社交平台的想法,敏锐的开发者自然想要承接这一部分流量,这也成为一直沉浸多年的社交产业可能出现变化的一道口子。基于此,很多新上线 App 都会取消“粉丝数”的设置,不提供修图选项,以此来博得首批用户认可。
「BeReal」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用户必须允许 App 访问通讯录才可以注册,用户可以通过邀请通讯录成员来添加第一批好友,一方面解决用户进来和谁做什么的问题,一方面直接让用户将关系网络沉淀到产品中,所以结合校园大使计划,当一个用户被种草,他/她通讯录的朋友们会一起被带入 App 里。
玩法上,用户拍照时前后摄像头都会开启,拍完后只有上传选项,不允许修图或者添加滤镜,好友之间可以相互评论或者用自拍表情包来互动,也就是 RealMoji 功能。
「BeReal」贴文呈现形式(左)
与自拍表情包互动功能 RealMoji(右)
RealMoji 是「BeReal」新添加的功能,用户自拍作为表情包用于回复和评论,同时借鉴了今年年初登上美榜下载前列的「Locket Widget」的创意,用户在手机主界面将「BeReal」添加为小组件,当好友用 RealMoji 评论用户动态时,用户可以在手机主菜单直接看到图片。这个设置让用户在「BeReal」上的互动变得更加轻量和显性,成为无法被忽视的存在。
而设计上,「BeReal」也非常简单,主菜单内只有“好友”和“发现”2 个版块,“好友”版块展示用户自己与好友的动态和互动消息,“发现”版块展示其他用户的动态,在这个版块下,用户只能通过 RealMoji 来评论对方。
以上功能都不是「BeReal」的首创,只能说借鉴得不错。而「BeReal」区别于其他反社交 App 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其设置的用户上传动态时的规则。
不知道具体哪个时间,但每天一定会有一条消息进来提醒你,花 2 分钟告诉朋友你在干嘛。在很多 App 想办法吸引用户注意的时候,「BeReal」将动态发布时间限制为 2 分钟,且用户 1 天只能发布 1 则动态。系统会在一个随机时间发出通知让用户上传当时的动态,如果延后发布或者 2 分钟内重拍过几次,好友都能够发现。
同时,「BeReal」拒绝“潜水”,用户只有发布当日动态后才可以解锁其他人的动态,且用户无法查看好友前一天的动态,和“阅后即焚”的玩法有些相似。从限制动态发布的时间到限制贴文数量,「BeReal」似乎处处做减法的方式反而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三、处处做减法的「BeReal」,靠什么吸引用户?
「BeReal」创始人 Alexis Barreyat 在过往采访中很实在地表示,「BeReal」没有批判 Instagram 或者 TikTok 这些主流 App 的想法,而只是为了弥补 Instagram 等 App 在不断扩大用户群以及进行商业化过程中缺失掉的社交属性,为熟人搭建社交空间。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主打熟人社交,那么「BeReal」对标的就不止 Instagram,还有 Messenger、WhatsApp 等以一对一以及群组聊天为主要功能的主流熟人社交 App。
在笔者看来「BeReal」对标 Instagram 的部分并没有那么突出,这里简单说一下。
由于「BeReal」不支持修图,同意添加「BeReal」好友,意味着将展示素颜和最日常的片段给对方,这样的设置会让用户添加好友时更加谨慎,更容易形成更紧密的熟人社交圈。使用 Instagram 时,用户可以设置账户公开或者仅对好友可见,仅对好友可见虽然也可以圈定一个较小的群体,但由于 Instagram 已经形成的发布美照的氛围以及点赞、粉丝数等功能,还是会提高用户发布素颜照片的心理负担。而「BeReal」不设置粉丝数、限制照片的不可 P 图性质、限制上传时间,都能营造一个大家一起“摆烂”的轻松社交氛围。
而当「BeReal」对标主流聊天类 App 时,它的差异点就十分明确了。
年前,一款在抖音上火起来的国内社交 App 「啫喱」刷爆笔者朋友圈,主打熟人社交,笔者也加了一些好友,在 App 内活跃了一整个春节假期。但是当假期结束,每一个动态形象都试过、空闲时间没那么多的时候,笔者还是回到了微信,因为除了与好友交流,工作、与长辈联系都不得不使用微信。
图片来源:小红书
小众社交 App 就隐藏着这样一个使用门槛,用户需要先离开一个更多场景下使用的主流社交 App 转向一款新 App。所以如果新 App 的操作越复杂、功能入口越深,反而更有可能“劝退”用户。那么,一款一开始定位小众的 App 会不会轻量一些反而更好?
「BeReal」借鉴「Locket Widget」的 RealMoji 小组件功能,加上各种限制时间和数量,在实质上将 App 做轻了。而从笔者个人体验出发,2 分钟限时发送动态的设定,在心理层面降低了用户的使用负担。但事实是,用户很少会只在「BeReal」中停留 2 分钟,上传“丑照”才解锁到的好友动态,怎么可能不刷一波呢?
「Locket Widget」小组件
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BeReal」的定时发送动态功能,虽然本身是异步社交,但因为把时间限定在很短的范围内,提供了语音、视频聊天之外的另一种远程“同步”社交的感觉,能提升用户社交参与感。而同一时间发布动态照片,相比一起语音、视频聊天,准入门槛也低了很多。这个功能是 WhatsApp 等主打聊天的 App 没有的。再加上一天只有一次同频参与的机会,这种设置更加驱动用户在当下打开 App。
不过,笔者也注意到有用户抱怨「BeReal」定时通知的时间设置不合理,在自己最想分享日常的时段从来没出现过推送。
不难看到,「BeReal」看似在将 App 做轻的做法,实际上在促进用户使用 App。根据 SensorTower 信息以及笔者在 App 内的体验,「BeReal」目前还没有开始变现。但 App 一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定时推送掌握用户活跃度较高的时段,这很有可能成为 App 未来商业化的突破口。
四、结语
在笔者看来,鼓励用户尝试一个新的社交 App 就像是让人们跳脱舒适圈,更多的人会选择一边咒骂原有的生活,一边躲在习惯的领域,不愿改变。
同样作为反 ins 社交 App,「BeReal」只做了一点改变,但目前来看却带来了不错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BeReal」真正洞察了目标用户的心理,并让用户做出最少的改变来实现需求满足。
作者:zhaolisa,公众号:白鲸出海
本文由@白鲸出海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CC0协议。
老年人购物社交产品——可行性分析
探索某款产品是否可行时,尽可能全面地做好产品可行性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产品后期经不住市场考验,避免投入过多人力、物力、财力而收效甚微。作者在本文中以老年人购物社交产品为例,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老龄化渐露苗头的现在,银发市场的潜力不可小觑。据研究,综合电商和短视频在老年人/银发族人群中是具有极大潜力的。本文旨在探索做一款针对老年人的购物社交产品是否可行,若可行则如何对这款产品进行定位和设计。
一、产品定位:购物社交产品
定位详解:同时满足用户的购物需求和社交需求;在社交中促进用户的购物欲望,从而实现产品推广;在购物后通过用户对产品进行反馈,实现社交功能。
二、目标用户解读
为什么针对老年人?
目标用户的特征是什么?
需要瞄准用户的哪些痛点?
通过什么功能解决这些痛点?
核心使用场景是什么样的?
1. 为什么针对老年人?
1.1 人口结构
首先我们将老年人/银发族定义为50岁以上的人群。
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数据来自:中国数据网)的数据中可看出,近17年来,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呈现上升趋势,超过了青少年(0-14岁)的人口比重。银发族正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类用户,可作为下一个我们关注的市场对象。
1.2 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渗透率
从2022年08月,50岁以上人群在移动互联网细分行业的渗透率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可看出,即时通讯、综合电商和短视频在老年人/银发族人群中是具有极大潜力的,渗透率均高于80%,即时通讯的渗透率甚至高达90.6%。
其中,抖音一类的短视频平台也正以其简单的操作吸引着老年人,使得老人群体加速成为网购大军。
1.3 政策环境
近两年来,国家各政府部门陆续发布适老化相关的通知、细则。
如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推动解决老年人在智能技术运用方面的问题;2020年12月和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相继发布《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时工作的通知》,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的落地执行环节。
在进行适老化应用升级后,京东APP长辈版的用户不仅实现了逐月稳步增长,成交单量达到了2018年的3倍,购物用户数也达到了2018年的1.8倍,均有明显的提升(数据来源: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老年群体逐渐习惯了线上购物的新生活方式。
可看出在政策环境下,针对于老年群体的互联网体验不可忽视,未来也势必会涌入更多针对老年人群体的互联网产品。
1.4 经济环境
随着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和养老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老年人群体的收入水平也正持续走高(数据来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1年我国老年人的月退休金可达3500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而与过去重储蓄的结构相比,当前时代的老年群体更看重生活质量,他们的消费意识更强,也正呈现着消费升级的趋势,这无疑是银发产品的新机遇。
2. 目标用户的特征是什么?
2.1 内在特征
本节首先将目标用户的内在特征拆解为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数据来自:阿里研究院)。
2.1.1 生理特征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上存在视觉、听觉的感知能力下降;行为能力下降以及躯体形态改变;在认知能力方面也存在信息处理能力和记忆能力的下降。
2.1.2 心理特征
除了生理特征的退步,老年人在使用互联网产品的心理上还存在安全感不足的问题,更容易担心因操作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隐私泄露;随着年龄增长的自尊心也导致老年人在遇到问题时更不愿求助、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2.2 外在特征
在进行了内部特征的分析后,现状针对目标用户的外在特征分析其潜在的需求。
2.2.1 购物需求
由于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老年人的消费意识也逐步增强。
根据2022年1-8月“银发族”成交单量占比TOP10品类可看出,银发族在线上消费的购物品类比起往常单纯的购买生鲜已经日渐丰富,消费场景从吃到穿、从家庭清洁到个人护理、从厨具到家装正不断拓展(数据来自: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
老年群体的消费升级,同时也显示了巨大的消费需求。
2.2.2 分享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社交需求是被人们关注的另一个基础需求,也是满足将自己与他人进行联系的一个阶段。
而老年群体在购物的过程中,也会更注重其中产生的与他人的情感联结。比如,他们会和老友相互推荐购买一些商品,亲密好友圈子里的推荐不仅存在于年轻人之间,更会存在于老年群体之间,因为这样属性的推荐会让他们觉得商品可靠性更高,这种互相推荐的行为也会增强老友间的情感联结。
3. 需要瞄准用户的哪些痛点?
首先分别以传统电商平台购物(如淘宝)和直播平台购物(如抖音)为例绘制流程图:
传统电商平台购物流程
直播平台购物流程
根据两种购物行为产生的核心流程,可以总结出我们主要关注的四个痛点。
对老年人来说,由于感知能力的下降,导致他们的信息获取成本更高。大量的信息流使得展现在老年人面前的信息不够直观。
传统电商的操作步骤过于繁琐、复杂,一套完整的流程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页面的跳转、多个步骤的确认或验证,而这些流程比老年人所习惯的线下交互过程繁琐不少。
直播间购物虽然简化了路径,但由于门槛不高、监管不及时的现象,存在着未经筛选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诱导消费的场景。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年轻人对基本的操作了然于心,导致许多产品对普通的操作缺少操作指引,老年人作为新用户难以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流程。
4. 提供什么功能解决这些痛点?
针对这些问题,借鉴直播购物能够简化操作路径的思路,可以分别提供相应的功能点进行解决:
4.1 信息查询难、获取难,展现方式不直观。
支持语音查询;
通过算法主动推送;
以视频展现为主;
提供文字和语音提示指引。
4.2 操作步骤过于繁琐、复杂。
4.3 信息繁乱且未经筛选,诱导信息过多。
4.4 误操作指引,不清楚功能及流程。
首次使用均提供步骤指引;
添加醒目的功能步骤提示按键;
提供主动的客服帮助。
总的来说,就是要在界面和交互均符合适老化设计的前提下,结合语音查询功能、信息过滤、主动提供客服帮助以及算法推送功能来优化银发族用户的体验。
5. 可能的核心使用场景是什么样的?
5.1 李奶奶,65岁。
最近天气冷了,想要在网上买一个好用的热水袋,但是又不知道什么牌子的好用;
于是李奶奶打开购物社区根据指引用语音输入“热水袋”进行搜索,浏览其他用户的分享,看到满意的分享后根据指引一键下单。
5.2 肖爷爷,65岁。
肖爷爷在闲暇时,喜欢打开购物社区浏览其他用户分享的好物;
当他看到一个好评颇多的消遣玩具,并认为该商品能帮助自己消磨时光时,就会根据指引下单购买该商品。
5.3 陈奶奶,60岁。
陈奶奶最近在购物社区的推荐下,从电商平台购置了一套物美价廉的清洁用品;
陈奶奶认为该商品十分好用,想要将该商品分享给其他有需求的人,于是在购物社区上根据指引录制自己的分享过程。
三、用户动力分析
将用户分为“分享用户”和“使用用户”两类。
“分享用户”——指愿意在社区中进行UGC内容生产及分享的分享型用户;
“使用用户”——指以浏览社区并由此获取信息为主的使用型用户。
以下将使用“B=MAT”模型进行用户动力分析。
分享用户通过发布分享内容或对商品进行评论,可获得他人认同,同时也能获得一定的奖励金额。该奖励金额可与认同人数成正比。
为了触发分享型用户持续不断地分享内容,可在用户打开购物社区时进行主动的引导。如:语音提示“去分享一些便宜好用的商品领取奖励吧”;或放大分享按钮进行视觉引导。
而使用用户由于多为退休老人,具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每月也有较充足的可支配金额。这类用户不光可以通过购物社区消磨时光,还能够从中获取令自己满意的商品信息,从而产生购物行为。
为了触发使用型用户的购买行为,就需要通过算法推荐更符合该用户特征的商品内容,通过简化用户挑选的流程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产品核心流程
综合传统电商平台中能够主动检索的优势和直播平台购物的简洁路径,可以将该购物社区的路径简化如下:
前提条件:支持接入第三方APP进行订单提交(接口权限可有子女提前设置进行自定义)。
老年人用户在打开购物社区后,可通过语音搜索商品,获取他人关于该物品按相关度排列的分享列表,用户点击查看内容,若符合心意便可通过“一键购买”按键跳转至第三方APP中的提交订单页面,支付后可结束购物流程;若不符合心意则继续浏览分享列表。
五、功能结构设计
为符合产品的简洁化设计,该类型产品一般只需包含两个主要模块:首页和发布。
在首页,用户可使用语言功能进行搜索,或直接浏览推荐流中的视频列表并点击互动;
在发布页,用户可直接进行发布内容的录制并上传,在每个步骤需要语音播报相关提示。
六、结论
综合来看,银发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移动互联网细分相关领域在银发市场中极具潜力的渗透率表明,做一款针对老年人的购物社交产品是可行的。
而若要做这样的一款产品,除了UI方面的适老化设计和引入语音识别及大数据推送技术之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在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地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用户的购物路径。
本文由@汪仔想旺自己这个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数字世界的地址二:符号,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
编辑导语:在各式各样的符号中,@是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最常见到的一个符号,这个简单符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本文作者着重向我们介绍了@符号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化历史,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围绕”数字世界的地址“这个议题,沙丘研究所最近会连续更新三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当中,我们会展开“@”在最近五十年时间内,从电子邮件的分隔符到社交媒体的提及符号的演变过程。
一、充斥各种符号的网络界面
互联网有它许多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一项肯定是“社交媒体符号”。要是把现在推特或者微博的主页拿给一个前数字时代的居民看,他估计会晕头转向。各种下划线,“@”,“#”充斥着界面,已然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些符号也为我们在网络空间的语言提供了结构。
推特或者微博的页面都充斥着各种符号,它们是互联网上发言和交流的基本工具
我们从“@”讲起。
或许超过很多人的想象,“@”符号其实已经在历史中存续了千年,并不是互联网出现以后才由某个极客创造出来的。它曾经作为一个简写字符主要在商业世界中被使用着,直到1971年,电子邮件诞生,“@”在这个时候正式进入数字世界,并一直被用作区分用户名和域名的字符(比如user@foxmail.com)——这种格式确保了每条电子信息都能正确地传递到目的地。
在这个基础上,“@”的第二段生命开始于2006年。主要借助推特(Twitter),这使得这个字符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进一步普及,功能是“提及”或者“直接回复”某人。
这个功能在中文世界也早已经普及开来了。比如说在微博或者微信里,两个用户迷失在大量用户的海量消息当中时,一个会跟另一个说,“你at我一下”。这里的介词at被当做动词一样使用,指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提及功能甚至已经超越了它在70年代最初的地址意义,变成了很多互联网用户看到它的第一反应。
简单来讲,社交媒体的用法里,“@[用户名]”一般是可点击的链接,通过它可以访问该用户的个人资料页面。而当它成为回复和提及其他用户的功能键,这种机制大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
“@”符号从电子邮件的一个区隔符,变成了一个动词形式的功能,这一段隐秘的互联网史值得我们展开聊聊,我们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虚拟世界的交往结构。
普遍认为,是推特工程师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将“@”从电子邮件的世界引入了社交媒体。在2006年11月2日。他在推特上说:
“@ buzz——你大拇指断了还在发推?这也太拼了吧?”
推特史上第一条把@用作直接回复的引导功能的推文
图源:推特
罗伯特·安德森在他想要公开回复的用户“buzz”前面加上了“@”符号,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楚的意思:这条推特是有针对地对“buzz”说的。虽说这是一条公开发布的信息,大家都能看到,但说话的对象是非常单一和清楚的。这有十足的开创意义。
除此之外,根据Tumbler用户@Garret Murray的考据,在安德森的推特发完的二十天后:
“……不知道什么原因,2006年11月23日,我和另外好些用户都在同一天开始使用@进行回复。我想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吧,毕竟我以前没见过这些人的推文,他们也从没见过我的。”
这个从前存在于电子邮件世界当中的小众符号突然被许多推特用户使用起来。并且有趣的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提前互相约定,而是巧合式地在同一天想到了 “@”的这种用法,仿佛这个符号天生就自带有这个意思,只等一个合适的契机就可以展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情况,我们不妨回到2006年的互联网世界。那时候早期Web2.0正在迅速发展,用户登录的主要设备还是家用电脑。第一代iPhone还未发布,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还未揭幕。古早的“平台”属于小圈子游戏,尚且没有走向大众。
2006年,后来在政治与经济的公共事件上呼风唤雨的推特平台也才刚出生不久——事实上,“平台”这个词都还没有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常用语。如果回到那时候的界面,它的“简陋”或许会令很多现在的重度用户难以置信。在它最初的几个版本里:没有回复(reply),没有转发(retweet),也没有标签(hashtag)。
那一年,整个推特社群每天的推文不到5000条,很多狂热使用者本也是推特自己的员工——相比之下,2022年,每天有约5亿条推特。但是,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一个机制来适当地规定方向和结构,5000条推文仍然可以构成一个相当混乱的空间。
推特在2006年的界面
图源:Twirpz
与电子邮件简单的点对点结构不同,推特是一个“广场社交”,其基本结构是公开的,这意味着用户同时在同一个空间里说话,每个用户都会听到他们关注的人。这就像是一个嘈杂的市集,人们在其中不断走动、广播自己的声音。在这种场景下,任何需要多方多次发言的谈话都会越来越难连续地进行下去,因为话语的范围、方向、目标难以确定。
考虑到这个情况,通过电子邮件广为人知,有着“地址”意义的符号“@”在社交媒体世界横空出世,似乎既是像用户@Garret Murray说的那样偶然并充满巧合,也是一种功能性上的必然了。
随着每天推文数量的进一步增长,“@”的使用迅速流行起来,除了向另一个用户发出公开回复外,它还有“提及某人”的作用。这和电子邮件里的“抄送”(cc – carbon copying)有点像,目的都是让相关者参与进来,让介于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发展为关涉更多参与者的讨论。
当然,相比邮件,社交媒体留言板中的提及可以是非正式的。这就像在朋友的肩膀上拍了两下:“来瞅瞅这个,你可能有兴趣。”另外,在2007年推特引入标签(hashtag)功能之前,“@”的提及功能也像是一种手动的召唤仪式(summoning ritual)——用户可以在一个推文中同时提及几十个朋友,并快速开启一个群组讨论。
借鉴了推特结构的新浪微博在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15日就正式将”@“功能添加了进来。
三、“对话线”的必要性
一个嘈杂、流动的空间当中需要一个适当的机制来规定言谈的结构和方向——这个机制叫做“对话线”(conversationthreading,互相连接的消息,在论坛时代被叫“跟帖”)。这个概念在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广场社交、群聊,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讨论当中都可以找到。简言之,它的作用是帮助说话者更好地确认,彼此的话是对谁说的。
iMessage里面的“对话线”表现为线条
我们近几年来接触最多的“对话线”可能是微信在2019年推出的“引用”键——在说话泡泡不断增多的群聊空间里面,早先的言论很容易被淹没掉。于是,长按一条消息进行引用,再以此为基础输入自己的消息,即可清晰明了地表明新的这句话是对引用那一条的回应。换句话说,这个“引用”键在嘈杂的房间中为两个说话者提供了一根隐形的线索,把他们的话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平台上,“对话线”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在缺失的情况下,“@”成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微信里面的“对话线”表现为引用功能,被引用的内容出现在新消息的下方
图源:APPSO
如果说我们要为“@”符号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化历史做一个总结性的观点,大概是这样一句话:言说与空间息息相关。
这个观点不仅仅对数字时代如此,放之前现代甚至古典时代也同样奏效。一个宏观的视角是必要的: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事件,它揭示了作为复数性的人如何共存,并且如何才可以有效进行交往。
我们需要知道“位置”才能互相找到。“@”符号在电子邮件中被解释为“地址”,在社交媒体中被解作“提及”,这无意间与一个英文词形成的奇妙的呼应——“address”一词作为名词时的意思即是“地址”——“某人的房产的精确位置”,作为动词,它的意思是“向……述说/向……发表演说”,“将注意力引向某人”,也有“在言说中提及某事”之义。这提醒我们,数字世界快速而自发的演化仍有许多物理世界的规律暗藏其中。
作者:陈飞樾,公众号:沙丘研究所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YTKS13sdgzFvR9vEOS28g
本文由 @沙丘研究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