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嘈切切错杂弹下一句(仅凭一个字,李白的这首诗就与众不同,彰显诗仙风范,流传千年)
唐诗中描写音乐的佳篇很多。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颀的《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大诗人李白也有一首听音乐的诗歌,写的是别具一格,不同寻常,颇具诗仙风范。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李太白的这首《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题《听蜀僧濬弹琴》,就是听一位来自蜀地的、叫浚的僧人弹琴。
首联:弹琴人出场,写得既利落而又很有仙气。
绿绮是天下名琴,当年西汉才子司马相如,以一篇《如玉赋》,赢得梁王馈赠的绿绮琴;峨眉山是天下奇山,佛教圣地,曾经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一位长袍宽袖的僧人,怀抱绿绮,从峨眉山飘然而下,那真是充满仙气,充满神韵。
其实,一个僧人,他不太可能持有绿绮,这样的天下名琴;他虽然是蜀地人,也不一定就来自峨眉山。但李白是四川人,巴山蜀水让他魂牵梦绕,巴蜀文化已经融入他的血脉。因为僧人来自四川,司马相如是四川名士,峨眉山是四川名山。那李白就认定,僧人来自峨眉山,弹的就是司马相如的绿绮琴。
一位僧人,却用名士、名山作衬托,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佩,也给全诗罩上了仙气,这就是诗仙的气势。
颔联:写弹琴。
按通常写法,写听弹琴,必以弹琴人为主题。如白居易《琵琶行》,纵然是以诗人自己的活动开篇,但写道“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后,弹奏着登场,舞台立刻交给了琵琶女——她“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诗人自己则悄然隐后,演奏的琵琶女才是主体。
而李白却不这样,他在写完僧人抱琴出现后,一句“为我一挥手”,一个“我”字的出现,把主题变成了自己。天地之间,唯我独尊,这就是诗仙。当年“伯牙挥手,子期听声”,此时,“僧人挥手,太白听声”。听出什么声音呢?——“如听万壑松”。
蜀僧一挥手,我仿佛听见了大自然万壑松涛之声。僧人弹的是著名古琴曲《风入松》,琴声清越悠远,铿锵有力。简简单单,一笔而过,这就把弹琴写完了。笔法洗炼,很不寻常。
一般的写听音乐的作品,都会细致入微,颇费笔墨地描摹演奏过程。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因为以奏乐者为主题,所以,必要极力表现演奏者的技巧和效果。
李白以自己为主体,只需写出自己感受即可。高山深谷间,松涛阵阵,松风入耳,那风是清冽的。但穿越松林,却有排山倒海之势,一个
“如听”犹如身临其境,这是琴声的庄严,这是琴声的美妙。
颈联:听琴的感受。因为李白把自己做主体,他的重点就在弹者和听者见的感情交流。
听了蜀僧的琴声,诗人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样,变得纯净舒畅。是不是这么简单呢?不是,因为这一联包含两个典故——“流水”、“霜钟”。“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那是“知音”呐。那这句更确切的意思就是:我听出了你琴声的流水之意,我的心也像是被流水洗过一样;“霜钟”则是《山海经》“霜降则钟鸣,故言之也”,就是霜和钟是有感应的,也寓有“知音”之意。
《列子·汤问》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苏轼《前赤壁赋》写“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李白的“馀音”也是此意。音乐停止,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听者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仍沉浸在艺术想象里。
尾联:顺承上联。
沉浸在琴声中的诗人被钟声惊醒,抬眼四望,不觉发现:苍翠的群山已经笼罩了暮色,层层叠叠的秋云布满天空。时间的飞快,诗人的忘神状态,反衬琴艺的高超。
一首琴曲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年也到了秋天,美好的事物都是转瞬即逝,一种淡淡的怅惘油然而起,细细品来,却也意味深长。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由“弹琴人”起,到“弹琴”的承,再到“听琴感受”的转,最后落在“琴声高妙”的合,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用典精道而浑然无痕,立意新颖,清新明快,在诸多的描写音乐的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