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身份证号码真实姓名(离奇!柳州女子年夜饭后失踪31年,法院宣告死亡后如今又活了)

导读身份证号码真实姓名文章列表:1、离奇!柳州女子年夜饭后失踪31年,法院宣告死亡后如今又活了2、财务人员被骗100多万!赶来派出所后,听到民警这句话,直呼不敢相信……3、朱德唯一的

身份证号码真实姓名文章列表:

身份证号码真实姓名(离奇!柳州女子年夜饭后失踪31年,法院宣告死亡后如今又活了)

离奇!柳州女子年夜饭后失踪31年,法院宣告死亡后如今又活了

凌晨,柳州15岁女孩失联!刚刚,在双冲桥附近传来最新消息

11月9日上午,年近六旬的傅小妹(化名)在视频通话中一再向女警韦柳静道谢。14年前,傅小妹就“死了”——被法院宣告死亡,户籍也被注销;今年10月25日,她又重新“活”了过来——被查明依然健在,法院撤销了宣告死亡判决,派出所经多方努力为她恢复了户籍。

三十年来杳无音信

故事还要从31年前的那个春节说起,那时傅小妹才28岁,兄弟姐妹5人中排行最小。1991年除夕夜,傅小妹回母亲家吃过年夜饭,打包了一些剩菜离开。三天后假期结束,单位不见她回来上班便询问其家人。家人得知消息后非常诧异,这个性格孤僻有些胆小的小妹,究竟会去了哪里?当时家人们都没想到,傅小妹这一别就是30年。

茫茫人海,无处找寻,傅小妹的行踪成了一家人的牵挂。一次,傅小妹的二姐乘车经过南丹县,匆匆一瞥,看到墙上有“傅小妹”的名字,恨不得马上飞身下车寻找。后来仔细辨认墙上文字的内容,才判断出墙上写的“傅小妹”应该只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

2002年,离家已11年的傅小妹仍然音讯全无,家人向派出所申报了傅小妹失踪。后来,家里危房重建,办理房产证时需要傅小妹到场,但她仍然不知所踪。

情非得已之下,2007年,傅小妹的家人向城中区人民法院申请宣告其死亡。经法院公告寻人一年后,傅小妹仍然没有消息,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宣告傅小妹死亡。家人拿着判决书等材料,到柳州市公安局中南派出所注销了傅小妹的户籍。

“已故小妹”尚在人间

傅小妹的户籍被注销后,她的生死仍然让家人难以放下。几年前,傅小妹的母亲抱憾离世。

今年5月,中南派出所接到河北省肃宁县公安局万里派出所发来一纸公函,请求协查中南派出所辖区居民傅小妹的情况。原来,傅小妹尚在人间!

这些年,一直生活在河北肃宁的傅小妹,最近到当地派出所申领身份证,民警查询信息显示她已经“去世”了,户口已被注销。

接到小妹仍健在的消息,傅家兄妹喜出望外,年近八旬的二姐激动得好几天都睡不着。傅小妹离家出走时,带着的还是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一代身份证失效后,她也没有申领二代证。

因为长期在农村生活,傅小妹这么多年没有身份证,也没觉得有太大的不便。近两年,由于接种疫苗等疫情防控的需要,傅小妹急需办理身份证,所以才会向当地派出所提出申请。

历经岁月沧桑,她如今的相貌与当年已有较大出入,民警想要核实她的身份,遇到了一串难题。

远隔千里恢复户籍

傅小妹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无法购票乘车回柳州与亲人一起进行DNA鉴定。户籍档案中,傅小妹的照片还是30多年前的,进行人像比对难度也不小。柳州、肃宁两地警方携手配合,克服重重困难,竭尽全力为傅小妹恢复户籍。

中南派出所民警经过多方走访、问询、查档,利用大数据平台,屡次进行精准的人像比对,制作询问、调查、辩认笔录,固定了50多页的相关证据材料,排除重人的可能性,终于确认在河北肃宁生活的傅小妹,正是1991年从柳州消失的傅家小妹!

原来,傅小妹当年因为与家人怄气,外出打工到了河北肃宁,就没再与家人联系。这些年来,傅小妹在河北肃宁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儿子、孙子。

10月25日,中南派出所依照相关程序,为傅小妹恢复了户籍。看着户口簿上傅小妹的信息,哥哥和姐姐百感交集。

失联31年后重新与家人联系,傅小妹有说不完的话。她一天内给二姐打了三个电话:“家门前的无花果树还在吗?”“五星街现在是什么样子?”“你发视频给我看一下我们家那条街……哎呀,看不出以前的模样了……”傅小妹已不会说柳州话了,但心心念念地都是家乡的变化。

11月9日,傅小妹的姐姐、哥哥和嫂子给中南派出所民警送来锦旗,感谢他们为妹妹恢复了户籍,更感谢公安机关为他们寻回了失散多年的妹妹,了却一家人挂系心头多年的心事。

南国今报记者钟华 通讯员陈方

来源: 南国今报

财务人员被骗100多万!赶来派出所后,听到民警这句话,直呼不敢相信……

花谁的钱不心疼?当然是花别人的钱……但当金额大到一定程度时,光是听一听小编都肉疼。今天就让小编忍着“肉疼”给大家讲讲案例

“抢”回128万

此前,东莞110接到某公司L女士(化名)报警,电话那头L女士声音慌张,断断续续地说着公司可能被人骗了一百多万的经历。接报后,塘厦公安分局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田心派出所派员处置。经了解,L女士被骗子以“冒充老板”的方式实施诈骗,约一个小时前刚刚向对方转了一百多万。

电信止付就是要跟骗子抢时间,为了挽回事主损失,塘厦公安分局办案中心警辅人员迅速行动,最终在接到止付请求后不到8分钟内成功完成止付流程,成功止付涉嫌诈骗相关的银行账号,冻结其中128万元被骗资金。目前,塘厦警方已经立案,并对该案展开侦查。

钱是这样被套走……

原来,L女士是塘厦某公司的财务人员,当天在公司上班时,QQ上收到一条好友申请信息,她一看是老板的名字,她平时很少通过QQ和老板联系,也没有多想,就通过了好友申请请求。随后,对方让L女士进入一个QQ群。L女士进群一看,公司的“执行董事”及“监事”都在群里。见L女士进群,两位“领导”开始讨论起了工作,称合同已经谈成,需要转账。

骗子冒充公司相关负责人建立虚假工作群,拉财务进群

接到指示,L小姐不敢怠慢,赶紧将公司账户情况截图发上群。此时,“老板”又指示L小姐将78万元整数作为合同款,转到A公司的账户。

骗子套取受害公司账户资金余额

紧接着,“老板”又要求其转一笔上百万的款项。为了不耽误工作,L女士都在“老板”的指示下迅速转账。但是当“老板”要求她继续转的时候,L女士心里犯了嘀咕:“如果转了这笔,公司的账户就空了,这样合适吗?”越想越不对劲,L女士来到公司老板的办公室进行核实,没想到老板对此事竟一无所知。L女士顿时感觉大事不妙,浑身仿佛被一盆冷水浇下,赶紧报警求助。

骗局步步惊心,心情像坐过山车

近日,L女士带着锦旗来到塘厦公安分局办案中心,对民警不遗余力为其挽回损失表示感谢。当天,L女士也领回了128万元的被骗资金。

当我知道自己被骗的时候,心情一下子跌到谷底,很慌张,也知道被骗的钱想要追回来是非常渺茫的,但当我接到民警的电话,告知大部分钱被止付冻结后,我从绝望中走了出来,这其中有多难是我没办法想象的,但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L女士遭遇的就是典型的冒充领导、熟人行骗的电信诈骗手法所谓“工作群”里的人除了事主本人都是骗子伪装自导自演骗取事主信任

骗子的过人之处

公司商事登记信息是对外公开的,骗子可以轻易查询到公司老板或股东信息,从而在QQ昵称、备注信息甚至头像上做文章,一般公司员工很难分辨。

员工的习惯性信任

事实上,大多数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并不会为“建个群”这种小事特地向公司领导当面确认。当自己被某个同事拉进一个新的工作群,一般也不会对群内的领导身份产生怀疑。

冒充公司领导诈骗财务人员的骗术由来已久,咱们塘厦也有公司企业中过招年底了,无论咱们公司规模大小,都应该从今天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迅速对照填补漏洞。

不添加

不要轻易通过陌生好友的验证消息,如遇对方称是领导、熟人的,请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

不轻信

不要轻信QQ(群)、微信(群)中涉及公司转账汇款的信息,对公司负责人、上级领导或其他人员通过线上联系方式要求转账汇款的,要提高警惕、认真识别。

建制度

企业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多级审批财务制度,规范公司日常财务行为,为公司财务管理装上制度的“防火墙”。

慎转账

对方要求转账汇款时,切勿轻易点击对方发送的邮件或文件,需要转款时,应当严格履行财务审批制度,当面核实、签字审批。

速报警

如果发现对方身份、信息可疑,或不幸被骗,务必保留当时的聊天记录和银行账户信息,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最后,小编提醒您:账户信息千万条,资金安全第一条转账流程不规范,财务老板两行泪。

转自塘厦公安

来源: 日照网警巡查执法

朱德唯一的女儿,在纳粹集中营受尽磨难,朱德为她曾动用一次特权

1946年1月,苏联所控制下的波兰境内。

这里是波兰的边境区域一个收容所,这个收容所里,收容的全是从德国和波兰境内逃出来的难民,还有一部分是之前关在纳粹集中营里的囚犯。

这群人里面有一个人很特殊,看起来是十四五岁的东方女孩。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脖子上还有大片的溃疡。

这引起了收容所政委的注意,毕竟,当时在欧洲的东方人非常少,同属轴心国的日本人也同样是东方人的面孔。

在苏联政委的有心接触之下,小女孩终于慢慢对他产生了信任。

在苏联政委的追问下,小女孩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叫朱敏,他的父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政委听后大吃一惊,感叹道:天哪,身份这样重要的女孩儿,居然能够活着走出纳粹的集中营!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那么,朱德的女儿朱敏是怎么流落到欧洲?又为什么会被关进纳粹的集中营?她是什么时候回国的?

朱敏

让我们一一道来:

1、四旬和菲菲

朱老总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崎岖坎坷,他先后经历了六段婚姻,除了最后一任妻子康克清之外,其他几任妻子不是为了革命捐躯,就是因为个人问题与他离异。

朱敏就是他的第4任妻子贺治华所生,他们两个人在1922年结婚。那时的朱德36岁,已经跟随蔡锷将军,参加了护国讨袁,担任云南警备厅厅长。

贺治华那一年19岁,是一名中学教师。思想进步,对朱德的革命经历非常崇拜。

同年年底,朱德为了追求真理,学习真正的革命理论,毅然放弃了云南的荣华富贵。带着贺治华前往德国,学习马克思主义!

留德小组成员,右下为贺治华和朱德

同年12月份,抵达柏林的朱德,找上了当时24岁的周恩来。由周恩来作为介绍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德国的兴登堡政府将朱德驱逐,他和贺治华两个人只能前往苏联。

次年4月18日,朱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场出生了。那一年朱德正好40岁,所以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四旬”。不过贺治华却觉得这个名字有些土气,她就给孩子改了个名字叫“菲菲”。

只是孩子刚出生一个月,朱德就不得不因为革命任务回国。他把妻女留在苏联,走前还嘱咐贺治华照顾好孩子。

朱德

可是让朱德没想到的是,贺治华这个人不是个真正的革命者,在国外的这些年,受到了资产阶级情绪的干扰。他刚刚走一个月,贺治华就移情别恋了。

很快,贺治华就在苏联跟别人结了婚。她感觉到女儿是个拖油瓶,于是让自己的妹妹来苏联,把年幼的菲菲给了自己的母亲,由孩子的外婆抚养。外婆就把孩子的名字“菲菲”又给改成了“飞飞”。

离开了朱德的贺治华日子过得也并不好,她回国之后,为了金钱在1928年出卖了革命烈士罗亦农,到手的赏金还没有捂热乎,就被国民党反动派给杀了。

因此朱飞飞的童年并不是很幸福,朱德参加革命活动,飘零在外,根本不可能照顾孩子。母亲又移情别恋,改嫁他人,到死都没有回来看她。

贺治华

所以她童年是缺少亲情的,对于父亲她还能够理解。可是对于母亲,她曾经亲口说过:“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朱飞飞年幼的时候,对于父亲是没有概念的。真正认识到父亲长什么样子,居然还是要看通缉令上的照片。

同样,朱德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女儿,他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也一直想念着孩子。

1937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结束了10年的仇杀,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次年,周恩来和邓颖超找到了在成都的朱飞飞,这一年,孩子已经12岁了。

周恩来与邓颖超

周恩来本意是把孩子经由重庆送去延安,让他们父女团聚。可是孩子的外婆又担心小飞飞年幼,身体又不太好,就没能同意,还是留在成都自己身边。

周恩来临走的时候,只能带上了一张孩子的照片。这张照片辗转到了延安,朱德看到照片的时候,也不由得潸然泪下。

时间到了1940年,两党关系日渐紧张,双方摩擦不断。大后方开始有特务怀疑起了朱飞飞的身世,一旦让特务知道她是朱德的女儿,后果不堪设想。

外婆为了孩子的安全,紧急联系了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邓颖超再次秘密赴成都,将孩子接了出来,然后送往延安。

1940年12月底,朱飞飞几经周折终于到达延安。坐马车来到杨家岭山坡下的平坝,她一眼看见一个身穿灰军装的中年男人站在山坡上朝这里望。

从未见生身父亲的朱飞飞,路上曾为如何叫“爹爹”苦恼过。此时,这个四川妹子竟不顾旅途嘴唇干裂的疼痛,大声呼唤 “爹爹……爹爹……”,喊出了十几年的思念。

朱德也一眼认出了女儿,匆匆跑下山坡,来到马车前,一把将心爱的女儿从车上抱下来。看着已经14岁的女儿,朱德的泪水根本就止不住。

二、身陷集中营

在父亲身边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父亲给她改名叫朱敏,想把她长久地留在身边抚养。

但可惜,相聚的日子很短。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候,朱德的时间很紧,没有能力全心全意地照顾孩子。

于是他跟孩子说,等打败了日本鬼子,我们需要很多人才来建设新中国,必须要有文化有知识才行!最好是学习苏联先进的文化知识,所以要送孩子去苏联学习。

就这样,朱敏仅仅在父亲身边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作为大姐姐带着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王若飞的儿子王一飞和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踏上了前往苏联的路。

1941年1月,朱敏等孩子被送到了苏联的莫斯科国际儿童院,这里有几十个来自20多个不同国家的孩子,基本都是各个共产党领导的孩子。

对于莫斯科,其实朱敏并不觉得陌生和害怕,因为她终究是出生在这里的。可是她却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趟的苏联之旅,却受到了无法想象的磨难!

由于朱敏患了哮喘病,所以她被送到了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在那里的少先队夏令营里养病。

她是同年6月21号到达明斯克的, 没想到6月22日凌晨3:00,纳粹德国就对明斯克发动进攻!一时间飞机和坦克,把漂亮的农场变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

张闻天

疗养院中只有朱敏和张闻天的儿子两个中国孩子,张闻天的儿子胆子大,趁黑夜逃出了疗养院,想跑回莫斯科,可被无情的炮火炸死在途中,那年他才12岁。

朱敏和其他孩子们都被德国士兵抓住了,她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于是用了父亲给她起的另一个名字——赤英,也就是赤色英雄的意思。

很快,10多个孩子被德国士兵塞进闷罐火车,押往德国境内。

这闷罐火车差点就要了朱敏的命。里面空气不流通,还塞满了从各地抓来的犯人。里面臭气熏天,很多人死了也没人清理消毒,很快车里爆发了瘟疫。

火车走了整整一个星期,朱敏也是九死一生!等她重新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还活着!

朱敏被关进了一所集中营,在进入集中营前,每个人都要换掉身上所有的衣服,没收所有个人物品。朱敏身上唯一一件朱德送给她的派克钢笔,也被德国士兵没收了。

正所谓虎父无犬女,不知哪来的胆量,朱敏居然偷偷将一枚列宁胸章含进嘴里,并避开了德军的检查。

这枚胸章也成为她的希望,只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朱敏才敢拿出来看看,安慰自己说也许明天就会重获自由了,自己可以回到父亲身边。

集中营的日子非常难熬,朱敏每天只能吃发霉的黑面包,还承受着非人的折磨。每天他们这些小囚犯都要去兵工厂工作,工作量不比大人轻!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流水线上生产好的子弹装盒,每天工作时长都要超过12个小时。由于缺乏御寒的衣物,朱敏的手被冻伤了,手背上都是冻疮,一工作起来就会流得满手脓水。

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也超乎想象,朱敏亲眼看到大批的犹太人被屠杀,一个个的苏联士兵被送进密闭的大房子里,被毒气活活毒死!

最恐怖的,还是她亲眼看着一个10岁的犹太小女孩,被打断了手臂之后,被逼着用自己的断臂挖了一个坟墓,然后被活埋!

在巨大的恐怖下,由于不通德语,也为了保护自己,朱敏就尽量不开口说话。时间一长,她几乎丧失了语言能力。

就这样,朱敏在德国法西斯的眼里,成了瘦弱的东方小哑巴。他们肆意嘲笑和殴打的她,弄得朱敏遍体鳞伤,浑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块是好的。

后来朱敏患了颈部的淋巴结核,由于没有治疗结核溃疡,脖子肿胀的厉害而且还满是脓血。集中营的看守看她肿的实在厉害,就把她带到医务室去治疗。

可是朱敏没有想到,德国法西斯的医生根本不是什么白衣天使,反而是更恐怖的魔鬼!那个医生带着轻蔑和残忍的笑容,在根本没有麻药甚至没有消毒的情况下,也不管朱敏的身体状况,拿起剪刀硬生生的把淋巴结核给剪掉!

这样的“治疗”根本没能治好朱敏的病,反而还使她的溃疡加剧,感染还让她发了高烧,险些就要了朱敏的命。

纳粹集中营

这也就是,开头一幕中朱敏脖子上伤痕的来历,而在那个时候,实际上朱敏已经18岁了,但是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看起来也只像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

三、脱离苦海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失败,希特勒饮弹自尽。

纳粹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居然在集中营里下令屠杀!幸亏苏联红军来得及时,把朱敏等人从德国人的机枪下救了下来。

苏联红军接管了集中营,除了给伤者治疗之外,还在逐步的甄别集中营中所有人的身份。

多年的集中营生活,加上自己身份的特殊性,让朱敏对所有人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朱敏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

直到一个细心的苏联政委察觉到了她的不同,这个政委工作非常耐心,他慢慢的开导朱敏,还给她讲解很多的革命道理,这才打开了朱敏的心结。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苏联政委也不由得感叹这是一个奇迹!

其实她的失踪,在苏联上层也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这让斯大林操了不少心,在苏联红军进入战略反攻收复沦陷区时,他亲自指示必须找到朱总司令的女儿!

苏联政委急忙向上报告,整整4年的离别之后,朱敏终于收到了父亲给他的第一封信!当她看完信的时候,信纸已经完全湿透了。

1946年,朱敏终于回到了莫斯科,但是她并没有选择立刻回国去见父亲!将近四年的牢狱生活,并没有摧垮她的意志,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朱敏认为德国鬼子摧毁了她最宝贵的三年用来学习的时光,如今两手空空的回国,又有什么颜面去面对她的父亲呢?

于是朱敏决定继续留在苏联学习,一直到1951年,大学放暑假的时候她才回国跟父亲团聚。父女两个再次见面,已经又是10年过去了。

短暂的暑假结束后,朱敏再次回到了莫斯科,继续她的学习。直到1953年,她才学成毕业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了一名俄语教师。

四、唯一的特权

回国的朱敏,在工作和生活上并没有受到朱德的特殊关照。她在学校分配的仅仅12平米的宿舍里住了4年。直到她的两个孩子都会满地跑了,才住进了学校给她分配的房子。

就是这栋老破小的灰砖瓦房,朱敏带着6个孩子,一住就是40年!

1953年的大阅兵,刚刚回国的朱敏想让父亲带她去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没想到朱德非但没有同意,还很严肃的批评了她。

朱德说:你有没有想过,普通人家的孩子能去天安门城楼上去观礼吗?如果我带你去了,你就会感觉到自己和普通人不一样,这就助长了你的特权思想!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绝不能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思想!

朱德

可即便是这样,朱德还是不得不为女儿征用了一次特权。

1965年初,39岁的朱敏跟随北师大工作组来到山西省武乡县工作。由于当年在集中营里后遗症,导致她当时已经患上了很严重的青光眼还有高血压。学校不建议她去,可是朱敏性格坚强,自己坚持要去!

但是没想到,由于视力不好,朱敏晚上外出时一脚踩空,从山崖上摔了下去!

当人们找到她的时候,她满脸是血一身是伤。当地的医疗所根本无力救治,必须要送到县医院去抢救!

但是县医院距离他们这个地方太远,驱车过去要七八个小时,人根本就挺不住!

所有人都非常担心,毕竟朱老总就这一个女儿。情急之下,朱敏的同事给远在北京的朱德打去了电话,希望能够动用直升机将朱敏送去医院。

朱德听后面色煞白,面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他恨不得马上就命令直升机起飞。

可他还是犹豫了,只要他动用了直升机,就是使用了特权!为了自己的私事而动用国家的飞机,这不是他朱德的做事风格!

朱德犹豫再三,还是不能下定决心。可这时医生的电话再次打来,他告诉朱老总,朱敏的身体素质本来就不好,当年在集中营里就落下了不少暗伤,现在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凶多吉少。

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是面对千军万马也面不改色的朱德,也总有无奈的低下头,咬牙同意派出了直升机!

直升机很快就到了,也没有去县医院,而是直接飞回了北京!经过了艰苦的抢救,朱敏终于转危为安。

而朱老总则在派出直升机后的第一时间,向中央打了报告,对自己“以权谋私”的行为作出了检讨。

后记:

1976年7月6日,朱德去世。而父亲的影响却在朱敏心中永远的留了下来。她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即便退休之后仍然创立了一所大学,自己亲任院长,继续教书育人!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三日,朱敏去世,享年83岁。而她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被改编成了电影《红樱桃》,由叶挺将军的孙子叶大鹰执导,获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参考文献:

1、 朱敏:从传奇到平凡的元帅爱女 余玮 党史纵横 2015-06-01

2、 朱德和他的女儿 纪承 下一代 2003-02-15

3、 朱德的女儿朱敏在纳粹集中营的岁月 朱敏 贵州文史天地 1995-12-15

4、朱德和他的女儿朱敏 王基高 炎黄春秋 1996-06-15

5、 朱德女儿朱敏自述:我在纳粹集中营 朱敏 党史文汇 1996-10-15

编辑:张墨

责编:林画

8年前,河南41岁农民娶23岁非洲女孩,生俩混血儿,如今怎样了?

2014年情人节,非洲一建筑工地上,弥漫着一股浪漫气息。

23岁的非洲女孩娜布里娅,手捧一束鲜花,正在向一位41岁的中国大叔表白。

“我喜欢你。”

大叔一听,脸刷的一下红了起来。

他慢悠悠的接过花,娇羞的和女孩相依在一起。

大叔名叫谢晓伟,来自河南一个村庄,是工地上的钻工。

这场跨国爱恋,是谢晓伟人生的转折,他直接从一个穷苦农民跨越为致富赢家。

那么,谢晓伟是如何奇遇非洲女孩娜布里娅的?

他们生活的如何?

1973年,谢晓伟出生在河南洛阳孟津县一个村庄里。

因为家里世代为农,生活基本一贫如洗,直到40岁都还是光棍一个。

村里人笑话他娶不到媳妇,谢晓伟人老实,嘴又笨,面对嘲讽只能干瞪眼。

此时的谢晓伟还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他会扬眉吐气地带一个外国媳妇儿回来。

那是2013年,中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政策,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的乌干达坎帕拉到恩德培机场高速公路项目,在乌干达正式启动。

谢晓伟看准了机遇,以钻工的身份加入到项目中。

没想到,正是这一大胆决定,改变了谢晓伟的人生轨迹。

在枯燥的工地,谢晓伟每天生活非常单一,除了做工,就是吃饭、睡觉。

为人老实的他,从不主动与人接触,也不和人闲聊,就连吃饭也是别人三三两两扎堆,而他一人蹲在角落。

常常独来独往的他在别人眼里,不免显得有些孤僻。

可有一个人却觉得,这样的谢晓伟很有魅力。

她就是在工地帮厨的23岁非洲女孩,娜布里娅。

娜布里娅一早就注意到了谢晓伟,在不断观察中,她越发觉得这个皮肤白皙、不苟言笑的中国男人的可爱。

为了接近谢晓伟,娜布里娅展开了一系列进攻。

她先是在打饭中优待谢晓伟,每次不是给谢晓伟多添些菜,就是给他多盛一碗汤。

她还制造机会,偶遇谢晓伟,看到谢晓伟走来,立刻展露灿烂的笑容。

为了和谢晓伟搭上话,娜布里娅主动学习中文。

“你..喜欢..吃..什么…菜?”

娜布里娅使出浑身解数说出这句话,然后欣喜地等待谢晓伟回答。

谁知,谢晓伟面对突如其来的搭讪,脸刷的一下红了起来,他猛地吞咽喉咙,木讷地说了句:“你的牙真白啊。”

首次交流以失败告终,打了四十年光棍的谢晓伟完全没看懂娜布里娅的心思。

相反娜布里娅,她越发觉得这个憨厚老实的男人,是个可托付终身的人。

只是,她有点着急,总不能让她一个女孩家去表白吧。

好在,这场对话让谢晓伟对眼前的女孩有了深刻的印象,娜布里娅也没有放弃对谢晓伟的追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谢晓伟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娜布里娅的“关照”。

这回,他心里终于开了窍。

天降姻缘,让一直未婚的谢晓伟开心不已。

此后,谢晓伟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瞧着眼前的女孩儿是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

慢慢的,他也开始找娜布里娅聊天,帮忙打饭,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尽管他们一个不懂外语,一个不懂中文,但是这丝毫不妨碍彼此交谈。

在长时间的你来我往中,俩人情愫不断滋生,距离踏入爱河只剩一步之遥。

可偏偏,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谢晓伟却迟迟不敢捅破。

因为,他的内心还有顾虑。

身为中国人,工程结束后谢晓伟是要回国的,如果那时,娜布里娅不愿和他回国怎么办。

他是不是就要呆在异国他乡?

再如果,娜布里娅愿意和他回国,他们必将成为村里的焦点人物,指指点点不可避免,娜布里娅能否适应?

语言的不通,地域的差异,娜布里娅要怎么和家人相处?

更重要的是,谢晓伟比娜布里娅大了将近20岁。

种种因素困扰,谢晓伟内心纠结万分,他不敢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不知道未来到底会怎样。

这可急坏了娜布里娅,时光稍纵即逝,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于是她决定主动出击。

2014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娜布里娅约谢晓伟在一处幽静的道路旁,她手捧一束玫瑰花,大方向谢晓伟表白:“我喜欢你”。

谢晓伟哪里遇到过这场景,他的脸刷的一下从脸颊红到耳根,激动的心、颤抖的手,一把将娜布里娅搂在了怀里。

第二天,互通心意后的谢晓伟决定支棱起来,去提亲。

他找到翻译,提着礼物奔去了娜布里娅的家。

然而,人未到,凤先来,异国恋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刻在乌干达刮起了旋风。

“你女儿和一个中国男人好了!”

听到邻居们议论纷纷,娜布里娅的妈妈尤为镇定。

在她眼里,异国恋没什么不好,只要对我女儿好,喜欢上一个外国男人又如何?

妈妈的开明为谢晓伟清扫了道路,顺利让他成为了乌干达女婿。

在娜布里娅家人和工地友人的见证下,谢晓伟和娜布里娅举行了婚礼。

此后,谢晓伟依旧每天做工,娜布里娅继续在厨房忙碌,二人每天和平相处,日子过得很是幸福。

不过,时光流逝,随着工程的结束,谢晓伟和娜布里娅也迎来了人生一重大抉择。

2014年底,谢晓伟和娜布里娅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

在度过了一年甜蜜时光后,他们为儿子取名谢布伟,蕴藏的是对彼此满满的爱意。

谢布伟还有一个小名叫念念,寓意是思念乌干达,这个他们相识相爱的地方。

因为不久后,他们就要离开。

2015年,恩德培机场的高速公路项目即将完工,所有为即将踏上回家旅程而开心不已,只有谢晓伟一人很是苦恼。

该来的还是来了,谢晓伟曾经的顾虑此刻又横跨在他面前,他有些担心。

离开熟悉的环境,去到陌生的地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语言,谢晓伟担心娜布里娅无法在中国生存。

正当谢晓伟沉浸在焦虑中时,娜布里娅看出了他的心思,一句话打破了他满面的愁容。

“我可以学习中文。”

谢晓伟惊讶地望向妻子,看她如此开朗自信,顿时觉得一切是自己想多了,只要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他的都不重要。

2015年底,工程顺利结束后,谢晓伟一家开心地乘坐飞机回到了中国洛阳。

虽然,不出意料的,刚踏进村子口就有此起彼伏的议论声扑面而来。

“快来看呐,谢晓伟领回来一个黑媳妇儿。”

但谢晓伟丝毫不在意,他大方地向人们点头问好,然后带着妻子径直朝家中走去。

另一边,一位70岁的老母亲正在家中焦急地等待着。

早就听儿子说要带着非洲媳妇儿回家,李雪云的心激动得砰砰直跳。

“妈妈”。

简简单单两个字,李雪云的心立刻被眼前黑皮肤、短头发的外国媳妇所俘获。

看到黑色卷发的孙子谢布伟,心里也直乐呵。

她热情地招呼娜布里娅和谢晓伟回屋,生火烧饭,为他们接风洗尘。

婆媳矛盾是每个家庭的通病,两个语言相通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外国媳妇和中国婆婆的组合。

在旁人看来,谢晓伟的家里必定是鸡犬不宁。

但事实上,娜布里娅和李雪云的相处毫无障碍,甚至亲如母女。

为了缓解娜布里娅的思乡情绪,婆婆李雪云特地买来世界地图,闲暇时让谢晓伟带她看地图、忆乡情。

害怕娜布里娅不适应中国寒冷的天气,李雪云买来一台空调装进他们房间里,还亲手为儿媳制作棉衣。

因此,娜布里娅穿上了人生中第一件花棉袄。

吃饭时贴心询问娜布里娅的口味,沟通时耐心听娜布里娅比划,在李雪云的照顾下,娜布里娅的身上也长出了幸福的肥肉,体重飙升三十斤。

出乎意料的,娜布里娅在中国的生活非但没有不适,反而十分幸福。

不仅有婆婆给她家的温暖,丈夫谢晓伟更是对她百般呵护。

为了让她更好地融入农村生活,谢晓伟买来《英汉词典》,每天带着她一起学习。

他们一个人读汉语,一个人读英语,一个耐心的教,一个认真的学,在静谧的小院里犹如一副别样的风景。

娜布里娅喜欢逛超市,谢晓伟就一边陪着她逛,一边现场教学。

“这是市场”,“市场买东西”,谢晓伟看到什么就教什么。

虽然语言学习的道路枯燥漫长,但在他们身上就是美好生活点滴的体现。

很快,在谢晓伟的帮助下,娜布里娅独自上街、逛庙会、买菜都不在话下,有时甚至能听到她用流利的河南话和人砍价。

刚回国时,谢晓伟担心娜布里娅不会说中国话,在村子里闷得慌。

如今,从左邻右舍到邻村的小卖部,都有娜布里娅的好朋友。

她乐观的笑容,和健谈的性格早已俘获村民的心。

在生活上活动自如,在家务上,娜布里娅也做得得心应手。

谢晓伟出门接儿子放学的一会儿时间,娜布里娅已经把衣服洗好,家务干好。

就连院子里的小鸡,也被娜布里娅喂得肥肥胖胖。

家里活干的利落,干起农活也很在行。

2017年,谢晓伟决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想守着老婆孩子,在家里干一份事业。

思来想去,他把目光停在了种植经济作物上。

谢晓伟当即跟娜布里娅商量,在村里承包20亩地种植花椒。

娜布里娅也非常支持丈夫,不仅每天早起陪着谢晓伟去开垦荒地,还将刨坑、撒子、填土这些种地手法学得有模有样。

就这样,在他们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下,种植的花椒收成远大于庄家,竟意外的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更欢喜的是,生活条件好了,娜布里娅和谢晓伟也迎来了他们的小儿子,谢亚非。

这下,一家人和和睦睦、热热闹闹的在一起,别提多幸福了。

婆婆李雪云更是喜上眉梢,逢人便夸自己儿媳妇能干、勤快、孝顺。

这一夸,还夸进了央视一档节目的耳朵里。

2018年,央视节目《乡约》评选中国十大爱情故事,谢晓伟和娜布里娅这段中非跨国爱情成功入选。

在节目中,谢晓伟面对上千万观众,大方表白:“不管别人怎么说,在我心里,我就觉得她最好。”

一旁的娜布里娅也不甘示弱,张口就说:“我现在很幸福,老公,我爱你。”

台下嬉笑声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随即响起,观众被他们的故事感动,更为他们开心。

的确,在遇到娜布里娅之前,谢晓伟还是一个大龄剩男,没钱、没事业、没老婆。

他忠厚老实不爱说话,生活的平平无奇。

是娜布里娅改变了他。

和娜布里娅在一起后,谢晓伟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婆孩子热炕头,不仅拥有了一番事业,还成了村里有名的人物。

这些,真正如他所说,这个媳妇他娶对了。

如今,谢晓伟和娜布里娅在一起八年了,每天看着孩子们的打闹声、婆婆李雪云在厨房的炒菜声、谢晓伟追赶儿子的嬉笑声,娜布里娅的心里幸福又满足。

为了让这份幸福延续,她还给自己取了中国名字,叫做“咏梅”。

寓意着,生活永远幸福美好。

爱情不分国度,祝愿他们越来越好。

-END-

作者:刘小优

编辑:柳叶叨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方便面巨头真栽了!3年把公司从年销20亿干倒闭,凭野心搞垮自己

逆转!广东富商捐2亿回乡送别墅,反遭骂名:人性比想象的更复杂

定居深圳,娶河南姑娘,奥巴马亲弟弟为中国捐款数百万,为何

2008年,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与此同时,奥巴马的亲弟弟马克·奥巴马和他的河南妻子,在我国深圳心情复杂。

马克因哥哥成为美国总统,一下子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

无孔不入的记者天天疯狂地给马克打电话,要求采访他,马克和妻子吓得赶紧订了机票,飞到海南暂避风头。

中国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马克更信奉另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而他要走的路,和总统哥哥没有关系。

01

准确地说,马克·奥巴马和这位美国总统哥哥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关系并不亲密,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他们的父亲老奥巴马原本是肯尼亚人,风流不已。

当年,老奥巴在留学美国的时候,迎娶了美国女人邓纳姆,生下了后来的奥巴马总统。

可是之后,老奥巴马又遇到了马克的母亲露丝,在和露丝坠入爱河后,老奥巴马抛下才2岁的小奥巴马和他的生母,带着露丝回到了非洲肯尼亚,并生下了马克。

所以,马克和奥巴马总统唯一的交集就是父亲,在哥哥奥巴马的心里,父亲是犹如白月光一般的存在,富有神秘色彩,因为父亲在他两岁时就离开了。

这样看上去似乎马克更幸运,因为马克和父亲生活了整整7年,可遗憾的是,父亲却是马克心里的一根刺。

因为马克根本看不到父亲的任何优点,他长期酗酒,一回到家,就挥起拳头殴打母亲。

一天深夜,马克睡得正香,突然被母亲的哭泣声和父亲的怒吼惊醒,惊恐的他小心翼翼地爬起来,鼓起巨大的勇气走出房间,却看见了让他永远无法忘记的画面。

醉醺醺的父亲拿着一把长刀,恶狠狠地抵着母亲的脖子,弱小的母亲早就无力反抗,身上伤痕累累。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年少的马克,他感觉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父亲的拳头彻底击碎了。

悲剧的婚姻维持了七年,露丝选择了离婚,母亲再婚后,继父品行良好又温和开朗,马克和弟弟有了温馨完整的家,两兄弟也能继续学业了。

也许是为了感恩,马克将继父的姓氏“狄善九”加到了自己的名字里,而拒绝使用亲生父亲“奥巴马”这一姓氏。

此后很多年,马克的全名都叫:马克·奥科思·狄善九。

但他仍不快乐,肯尼亚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因为他混血的身份,无法融入非洲黑人的生活,黑人小伙伴都嫌他太白了,而白人又嫌他太黑了。

那个时候的马克孤独、迷茫又空虚,他只想快点长大,逃离这个带给他太多痛苦伤害的家乡。

而彼时的哥哥奥巴马正跟着自己的母亲和外祖父母,生活在美国,虽然也因为棕色的皮肤遭受种族歧视,但他比马克幸运,因为他没有遭遇那个喜欢家暴的父亲,所以一直对父亲心怀崇敬。

02

虽然马克不愿提及父亲,但他遗传给了马克聪明的脑袋。读书期间,马克的成绩甩那些瞧不上他的小伙伴八条街。

马克在学习中找到了无数乐趣,钢琴、画画、阅读都让他获得内心的宁静,这也让他和同龄人更加格格不入,马克始终觉得孤独。

1983年,马克顺利被美国布朗大学录取,可他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想上哈佛或者普林斯顿。

但他还是去了,因为这是唯一的机会,他可以离开这个令人讨厌的地方。

进入大学后,马克依然孤傲,但此时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音乐,坐在琴房,双手翻飞,旁若无人地弹奏喜欢的钢琴曲,马克觉得放松极了。

在布朗大学,聪明的马克获得了物理学、数学双学位,后来,他顺利考入了斯坦福读研究生。

毕业后的马克急需解决生存问题,但他热爱的音乐那时却帮不上啥忙,找工作多次碰壁后,马克有些迷茫,最终在一家通讯公司上班,但没折腾出啥水花。

原以为到了母亲的国家美国,自己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可现实却如此残酷,更糟糕的是,2001年,“9•11事件”发生了,美国经济遭受重创,本就遭受排挤的马克不幸失业了。

沮丧的情绪如影随形,现实问题接踵而至,马克每月要支付6000多美元的房贷和车贷,没有了收入的他有些慌。

可美国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而家乡又是他不愿回去的地方,骨子里的高傲让马克决定放手一搏。

当时的我国发展势头正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和很多非洲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于是,马克想到这个神秘的东方古国来碰碰运气。

幸运的是,马克凭借在美国电信公司多年的履历,顺利地谋到一份在中国中兴公司的工作。

虽然这家公司在深圳,可马克急需这份薪水应急,命运使然,2002年,他坐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最多呆三个月”起初马克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他只是想到我国来看看,可没想到,马克一踏上东方这块神奇的土地,就立马被吸引了。

热闹繁华的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张张和善的笑脸都让马克新鲜,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种族歧视,他享受到了久违的尊重。

但尴尬的是,中兴公司的这份工作,月薪只有8000元人民币,根本不够支付马克在美国的房贷。

没有足够的钱,远在大洋彼岸的房子断了供,美国银行查封了他的房子,这下,马克在美国彻底没了牵挂。

此时的马克早已经被深圳的人间烟火气迷住了,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中国,确切地说,马克遇到了一个让他心动的河南姑娘。

03

这个让马克心动的河南姑娘叫刘雪华,是一家茶馆服务员。

当时,初到深圳的马克一有空就跑到这家茶馆自学汉语,他叫上一杯花茶,安安静静地能坐一下午。

一来二去,茶馆的服务员都对马克熟悉起来,“快看,那个奇怪的老外又来了,还是不会喝茶,怎么把茉莉花茶里的花都吃了啊?”

一天,马克又来了,点了一杯茉莉花茶,上茶的服务员正是刘雪华,心不在焉的马克端起杯子,来了个牛饮,茉莉花被喝得干干净净,几位服务员捂着嘴偷偷笑起来。

刘雪华也笑了,“这个外国人好可爱。”她心里想着,不由得多看了马克几眼。只见马克端坐在椅子上,手中不停地抄抄写写,比小学生还认真。

“你这个字写错了。”看马克写得专注,刘雪华主动上前给他指出笔记本上的一些错误。

“这个中国姑娘心真细。”马克有些高兴,他没想到还会有漂亮的中国姑娘主动和他说话,一来二去,马克和刘雪华就熟识了,自然而然,刘雪华教马克学汉语,马克教她学英语。

神奇的缘分让两个毫不相关的年轻人走在了一起,一段时间的接触后,两人相恋了。

刘雪华老家在河南农村,和很多农村女孩一样,刘雪华从小吃了不少苦,非常懂事,长大后为了生活才独自到深圳打拼。

女儿突然找了个洋女婿,刘雪华的父母觉得很不靠谱,特别是母亲,她常常给女儿打电话,哭哭啼啼地抱怨:“我这个女儿算白养了。”

一边是爱情,一边是亲情,孝顺的刘雪华左右为难,看着爱人如此伤心,马克心里也不好受,他向刘雪华保证:他爱中国,也爱她,会扎根这里和她好好过日子。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马克拼了命地学习汉语,他要尽快融入中国社会,赚钱养家,滋养他用心呵护的感情。

学习之余,马克开始做生意,还四处表演弹钢琴,他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给刘雪华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更难得的是,马克在深圳还一直坚持做慈善,而这也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慈善让我获得救赎。”

到深圳的第一年,他就四处打听哪里有福利院,每周他会固定时间去给孩子们弹钢琴、教英语。

“福利院的生活很好,孩子们不愁吃穿,但他们的精神世界需要丰富。”马克觉得此举让他从中获得了满足和快乐。

这个喜欢戴着头巾、皮肤稍黑的大个子叔叔很受孩子们喜欢,每次,马克去福利院,都会有个小孩子给他倒上一杯温水,礼貌地向他问好。

接过孩子递来的水杯,马克微笑着,再喝一口,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不知不觉,马克已在深圳待了两年多,他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和刘雪华的感情也越来越稳定。

马克从童年起便惶惶不安的心终于有了停泊的港湾,他愈发成熟,也逐渐释怀了童年的苦难。

马克没想到,在遥远的中国,他不仅事业有成,还找到了真爱,更能凭一己之力帮助别人,这让马克觉得很满足。

只是,夜深人静时,马克偶尔会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和家人,父亲早已遭遇车祸去世,而那个联系甚少的哥哥奥巴马已经变成了美国政坛的冉冉新星。

04

2004年的一天,马克和朋友们正在看新闻,突然,电视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是哥哥,他好像瘦了。”看着屏幕里的兄长正在美国民主党的代表大会上作施政演说,马克眼睛有些湿润,他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虽然不知道哥哥在说什么,但那自信的模样让马克倍感亲切,他内心洋溢着一股自豪和激动,他竟然为哥哥感到骄傲,与有荣焉。

马克心里默默地期盼哥哥能选举成功。

从那以后,马克开始关注国际新闻,他想了解哥哥更多的消息,虽然年轻时和哥哥仅有的几次见面并不愉快,但时过境迁,他早就从内心深处接纳了哥哥。

仔细回想,第一次见到哥哥,还是他主动来肯尼亚找自己。

当时是1988年的夏天,马克刚刚大学毕业,呆在家中看书,奥巴马走了进来。

马克抬起头,仔细打量这个和他长得有些相像的男孩,都是棕色的皮肤,他遗传了父亲的大耳朵,自己却有着和父亲一样的一双大手。

可马克对奥巴马并无好感,因为哥哥是来寻根的,他想从自己口中得到更多父亲的消息,那个在哥哥2岁时就再也没有见过的父亲,是他一生崇拜的对象。

然而父亲留给马克的全是痛苦,这正是他要努力遗忘的,他怎么可能和哥哥有共同语言?

所以,不管哥哥如何询问,马克都不怎么说话,他心里本能地排斥这个不速之客。

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后来,奥巴马到哈佛念书,毕业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马克也在美国,兄弟俩又见过两次面,但每次聊天,哥哥的话题都围绕着父亲。

马克心中郁郁,他觉得这个哥哥根本不可能理解自己童年时的遭遇,自己只是他了解家族信息的U盘。

虽然兄弟俩的见面并不愉快,但仍开启了两人的兄弟之情。

只是马克明显感觉到,哥哥奥巴马和自己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目标。哥哥喜欢自己的黑人基因,排斥以白人为主的西方社会,他像振翅欲飞的雄鹰,誓要干出一番作为。

而马克不喜欢呆在肯尼亚,也不喜欢美国,“中国让我重生”,他就像一只向往蓝天的小鸟,渴望自由自在地飞翔。

此后多年,兄弟俩各自打拼,没再联系。马克赌气似的,几乎断绝了与奥巴马家族的任何联系。

直到,他在电视上看到哥哥的竞选消息。

当时,马克在深圳已经小有名气,他发行钢琴CD,出版自传,成立慈善基金会,为我国各地的孤儿、贫困儿童募捐了上百万美元,还在中国、非洲和美国之间建立多个儿童慈善项目,帮助了全球超过6000名学生。

但为了不影响哥哥竞选,那个时期,他非常低调,尽量避开媒体。

一天晚上,马克竟然梦到哥哥出了意外,第二天醒来,他立马买上机票飞到美国,他要亲眼看看哥哥是否平安。

这次联系,让兄弟俩的感情又进一步。

马克将自己亲手写的书法作品“天涯咫尺”送给了哥哥,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2008年,哥哥竞选成功,马克喜极而泣。

也正是在这一年,马克和刘雪华走入了婚姻的殿堂,飘泊半生的马克,终于有了一个家。

2009年,奥巴马访问中国,万分激动的马克带上妻子刘雪华在北京和哥哥相见。

一见面,马克就上前和哥哥奥巴马紧紧拥抱,一切尽在不言中。

05

后来,奥巴马还专门邀请了马克夫妇到白宫参观。

直到那时,马克才真正理解了哥哥,他让自己为“奥巴马”这一父姓感到骄傲。

但是,马克不愿意回美国,更不喜欢别人叫他“奥巴马弟弟”,“我的名字叫马克。”他总是礼貌地纠正别人。

这个打算一辈子将根扎在我国的男人,目前长住深圳,已经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和一份稳定的事业,他还在不断地奉献自己的爱心,继续做慈善。

当哥哥奥巴马选择生活在聚光灯下时,马克却只想走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者:萌萌

编辑:明月松间照

参考资料:

l 凤凰周刊《马克·奥巴马:奥巴马弟弟的中国奇缘》2019/09/05 ,作者陈龙

l 中国网《马克•奥巴马•狄善九的梦想》

l 澎湃新闻网《访马克·奥·狄善九:在中国追梦,不喜欢被称“奥巴马弟弟”》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