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狙击手胜利艺术(中国气步枪拿下金牌!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相比,谁的技术更好些?)

导读狙击手胜利艺术文章列表:1、中国气步枪拿下金牌!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相比,谁的技术更好些?2、狙击手:以小博大真功夫3、狙击手| 关于志愿军战士和美军所用的狙击枪,你了解多少?4、

狙击手胜利艺术文章列表:

狙击手胜利艺术(中国气步枪拿下金牌!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相比,谁的技术更好些?)

中国气步枪拿下金牌!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相比,谁的技术更好些?

最近的东京奥运会仍旧如期的举办了,而我国这次前往参加东京奥运会的代表团依旧非常豪华,为东京奥运会参赛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了777人。而我国奥运代表团表现也是十分出色,拿下了东京奥运会首个金牌,还是00后小将杨倩赢得。拿下了女子10米气步枪射击比赛的金牌。奥运冠军的难度可谓是非常高的,需要集中只有硬币大的靶子,打出10环的成绩。而军队狙击手也是很强的存在,他们可以百米甚至千米内精准爆头,一动不动伏击长达十几个小时,当射击运动员遇上军队阻击手,谁才是最强的狙神呢?可以拿到最后的胜利光环。

实际上如果拿奥运冠军来和普通的狙击手相比,很多人都会毫不留情的说出答案,但是要比也是拿各自领域同等级别的实力来对比。奥运冠军是和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运动员竞争,得拿出非常好的成绩,击败更多的对手,命中更高的靶心,越能打中10环,则夺冠概率越大。而阻击手这点基本上就比不过运动员了,他们只需要在隐蔽处或者制高点埋伏好,击杀掉目标就行,而这个目标大小也比奥运冠军射击的只有硬币大的靶子子大多了,所以很多人觉得奥运冠军可以拿下胜利。

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简单,阻击手里也有神枪手。在之前我国军方的抖音号里面,就有一个“枪王“,做法可谓是十分震撼人心,也是让不少人心跳。这位枪王对自己的枪法异常自信,在几百米外爆气球那叫不是事,直接让士兵在自己头上放个苹果,然后远处直接精准爆掉,在1200米外晃动特别大的小目标精确命中,这就是我国的高原枪王杨友刚。这样的场景可不是电影和电视剧里的神枪手,那都多半是假的。这个狙击手的出色表现,就是冠军也是很难做到的。

射击运动定和军队狙击手的使用场景,枪的类型以及使用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奥运会的运动员一般参加的比赛项目是手枪、步枪、移动靶和飞碟。就拿我国这次夺冠的10米气步枪射击来说,他们的设计射击距离只有10米,在射击的时候也不会有很大的后坐力,另外比赛奥运会场也不会有风、目标的动静态晃动,突发情况等等。射击运动员的使用习惯也是为比赛专门训练的,只进行一个科目,射击动作和习惯都是在根据比赛来进行。

军队狙击手的任务就和运动员不一样了,他们基本上都是为了以杀掉敌人为目的。狙击手一般也是需要掌握多种枪型,不想射击运动员那么单一,这样射击运动员专业性强于狙击手,而狙击手多样化用枪强于射击运动员。距离方面比射击运动员更远,射击运动员最短训练都是200米起步。狙击手面临的实际情况比射击运动员更加复杂,射击目标要受到风,光线,温度,目标的移动性,突发情况等,环境比射击运动员复杂很多,射程也更远。另外狙击手的伪装能力和耐力以及专注性要比射击运动员要更强,一个是拼命,一个是任务,不一样的。

关于射击运动员和狙击手来说,要说谁的技术更厉害。就得看这个射击环境了。像奥运会比赛这种环境,很明显射击运动员更强;如果是按照战场来说,军队狙击手明显更强。其实从名誉和地位加上经济收入来说,肯定是射击运动员更好点,拿到金牌将会有更大的荣誉。而狙击手这方面名誉和收入来说肯定比不了射击运动员,即使是非常出名的神枪手,也很难受到很大的关注和经济利益。其实两者都是为了国家,都是不同的领域,真正谁强就看在什么样的环境吧。

狙击手:以小博大真功夫

又一次被打脸了——先前看到《狙击手》的预告片和宣传物料时,我预感不会好看,没想到它却成了春节档中最大的惊喜。

虽然受限于市场资源有限等诸多因素,《狙击手》在这个档期注定无法票房大爆了,但这两天稳步上升的口碑、排片量和上座率,都说明该片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某种程度上,《狙击手》走了一条与现在日益增“大”的国产战争电影背道而驰的路,重新捡起了“小而精”的创作理念,交战主体不过十几个人,把全部精力专注到具体的战斗和角色上,以小见大,该有的都有。

张艺谋带着女儿张末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犀利精巧的战争片,诠释了什么叫做宝刀未老、学无止境。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狙击手》最大的优点以及最根本的卖点,是把战斗过程拍得足够好看,简洁、利落、干练、流畅。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的“冷枪冷炮运动”,志愿军狙击五班班长刘文武给予敌人重创而名声大噪,美军中尉为击败这个强敌,调集好手精心为对方下了个套,全片所有战斗场面几乎都发生在这两队人马之间。

电影的节奏感极佳,在简单交代完背景和人物后迅速进入了正题,从五班被伏击开始,到大永击毙敌首约翰,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的战斗戏始终把观众牢牢扣在紧张残酷的战场上。

在此过程中,五班的战术运用可圈可点,而且这些战术还往往与角色设定和人物关系有关,例如米老二两人领衔使出的“引蛇出洞”,就指出了他们曾做过类似的演出,同时暗示了志愿军战士们闲时并不枯燥的生活。

之后刘文武和大永全火力输出的“赶鸭上架”,展现了五班最好的两位狙击手的高超能力,而大永最终取得胜利所用的“后发制人”,更是突出了他对于严师刘文武的继承和发扬,象征着战斗技巧与战斗精神的薪火相传。

难能可贵的是,《狙击手》为五班设置了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以美军顶尖狙击手约翰所率领的精锐狙击小队(这部分要感谢张末的努力)。

尽管这支小队的人数略少于五班,但圈套是他们下的,战场是他们挑的,再加上他们一出手偷袭就先后放倒了4名五班战士,同时还占着枪械装备上的优势,因此,他们给五班和观众们造成了巨大的压迫力——这是一场艰难的逆风仗。

与许多类似题材作品不同,《狙击手》里的美军不再是纯粹依靠火力优势或者妄自尊大的形象单薄的反派,影片做了大量符合其文化语境的处理,他们也有军人荣耀和七情六欲,也有非同寻常的战斗力——比如在被五班用一招引蛇出洞干掉侧角的两名队员后,约翰并未垂头丧气,而是迅速投入战斗状态,随后在敌阵前方找到了一枚炮弹,伺机而发、以眼还眼。

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无论在战略原则上该多么藐视敌人,在具体战术及更多层面上,始终应该重视和正视敌人的强大。

由于影片的镜头始终聚焦在具体的战斗细节和人物身上,《狙击手》的角色塑造成果(相比起实际花费的笔墨)意外得好。

影片这方面的戏眼显然是落在刘文武和大永两人身上,尤其是大永,还担负着细微、紧凑但仍然存在的成长线,他的优点是有文化、天赋高,缺点是不够果决,容易多愁善感。

虽然互动不多,但通过寥寥几幕,就能发现刘文武对这名战士的看重和操心了,又是告诫他“不准哭”,又是教育他关键时刻手要快、要狠,还在大永受挫沮丧时不断强调集体价值和战斗意志。

像是五班减员到只剩3人时,大永被巨大的失利和伤痛牵动了悲观情绪,开始念起敌人的船坚炮利,刘文武立刻喝止了他的情绪蔓延,怒吼出“你我在,五班在”的顽强。

所以在我看来,《狙击手》的“煽情”部分都是非常高级的,不刻意、不做作,而是深埋在剧情中,等着它自然出现,再沁入观众的心中。

我最喜欢的,也是让我泪流不止的一场戏,便是五班大喊亮亮“不要睡”的一幕,眼见重伤的亮亮没有动弹,刘文武情急之下想出一起高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办法,“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一遍又一遍的歌声,让亮亮起了反应。

从功能角度来说,刘文武3人唱军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唤起亮亮的意识,但正是在这非唱不可的客观环境下,志愿军战士的荣誉感和昂扬斗志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全面爆发了出来,这才是理想中的优质抒情。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主流电影开始追求更大的投资、更大的规模、更大的场面,这个方向没错,因为以前我们确实没法拍“大片”,就像“气多钢少”战胜“钢多气少”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谁不希望有更好更强的武器装备呢?——现在有条件了,当然要多拍些曾经只有好莱坞才能拍的片子。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气多”才是打胜仗的根本关键。现在拍电影的钱越来越多了,片子却越来越难打动人,说到底还是怠慢了内功的修炼。

《狙击手》为现在的国产战争片及所有大片上了颇有“复兴”味道的一课:小有小的精悍和专注,管中窥豹式的剪影一样能媲美大而全的风采,并且还有“降低创作与观看门槛”的优势。

尽管《狙击手》还存在一些剧作上的问题,但考虑到96分钟的片长和实际的成片效果,它已经足够好了。

我发现自己这两年每次看张艺谋的电影都要夸他一次,倒不是说他回到了创作巅峰(事实上再也回不去了),而是钦佩他年过七旬还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望和探索精神,今天还是冬奥会开幕,一想到他几个项目连轴转,就觉得“国师”之称真是当之无愧。

狙击手| 关于志愿军战士和美军所用的狙击枪,你了解多少?

大家好,我说“烂片王”

由张艺谋和张末指导的《狙击手》在春节档火爆上映。影片对细节的刻画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抗美援朝的残酷,志愿军在各方面都落后于美军的前提下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可见有多么的不容易。

而《狙击手》主要聚焦五班的故事,这是一个特殊的部队,每一个战士都是一名神枪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志愿军战士和美军所用的狙击枪。

影片开头所说的志愿军所有的“莫辛纳甘”步枪什么来头?

1890年代初期,欧洲国家的军用步枪,都从大口径黑火药枪弹,改用了小口径无烟药弹了。

1891年,沙皇俄国也研究出了这种采用小口径无烟药弹的步枪,名为M1891。

它是由俄国陆军上尉莫辛,和比利时设计师纳甘兄弟共同设计的。

俄国军方吸收了莫辛和纳甘兄弟双方的设计,而最终定型的新式武器,故名“莫辛—纳甘”步枪。

由于莫辛纳甘精准、简单、实用、耐用、成本低的优点,莫辛纳甘从来没有退出过人类战场,延续了130年之久。

朝鲜战争中,我军紧急向苏联订购36个步兵师的莫辛-纳甘步枪,其型号为M1944。

它长1016毫米,空枪重4公斤,枪口弹头速度为820米/秒,有效射程为1000米。

其所用子弹,为7.62×54毫米,底部边缘凸起,弹夹5发装。发射时,需要手动操作,旋转后拉式,弹仓供弹,一枪一发。

再看看美军,美军狙击队使用的是M1903A4狙击步枪

M1903A3步枪的类型是旋转后拉式手动步枪是在毛瑟兵工厂的特许下研制的,生产商为美国春田兵工厂(斯普林菲尔德)

从1900年开始研发,1903年定型,该步枪口径为7.62毫米,枪身全重为3.94公斤,枪管长610毫米,枪身全长为1097毫米

初速为每秒钟823米到每秒钟853米之间,有效射程为550米,弹匣容量为5发,适配弹药为M1906步枪弹。

本片中美军使用的狙击枪安装了8倍光学瞄准镜——M73B1

M73B1瞄准镜体积小、质量轻、可靠性较好,为进一步改善M73B1的密封性,从而开发了防水性良好的瞄准镜,该瞄准镜于1945年初被选作制式,命名为M84瞄准镜.

加装8倍瞄准镜的M1903A3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为什么美军的枪头都有一个喇叭性的装置

该装置是M2消音器,可以有效降低枪口火光和发射药的烟雾,这样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想要锁定对手基本上不可能,所以影片中多次强调一个细节——美军狙击手的位置

影片中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志愿军的枪没有高倍镜?

其实莫辛纳甘是可以加装瞄准镜的,只是造价太高,一直瞄准镜的价格可以购买几十条枪了,所以瞄准镜对于志愿军就是奢侈品。

甚至连最基本的望远镜都是奢侈,影片中只有班长才能用上简陋的望远镜。

2021年,相继有三部影片都是聚焦抗美援朝的,这部影片没有《长津湖》的大场面,而是更多的聚焦细节,通过对细节的刻画,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湛的技术和坚强的意志。

你还知道关于抗美援朝的哪些武器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狙击手排片超四海,张艺谋要靠冬奥会开幕式翻盘了?

文/纳兰泽,纳兰泽自媒体编辑部

春节档各大电影热映,吴京、易烊千玺主演的《长津湖之水门桥》领跑并一骑绝尘,上映不到五天,票房已经超过了20亿元。另一部魏翔、马丽主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票房也已经突破了10亿元。

不过,在整个春节档口碑最好的电影当属张艺谋、张末执导的另一部朝鲜战争电影《狙击手》。这部电影目前在豆瓣评分7.7分,好评率达到了74%,差评率仅为4%。但令人遗憾的是,《狙击手》排片“起早贪黑”,在各大影院中往往只有清晨档和午夜档排片。

目前,《狙击手》的票房仅有1.76亿元,甚至远远落后于5亿元票房档的《四海》《奇迹·笨小孩》和《熊出没·重返地球》。

为此,张艺谋曾出来公开喊话,希望院线能给《狙击手》更多排片机会,但没想到《狙击手》的排片不降反跌。《狙击手》从大年初一的9.7%的排片,一度下滑到5.8%。

2月4日大年初四晚,张艺谋总导演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鸟巢惊艳举办,有网友表示,“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

在网友们交口称赞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新、科技、美轮美奂的同时,也终于将一大波流量转移到了对《狙击手》的关注上,为《狙击手》抢得了可能逆袭的机会。

在冬奥会开幕式结束之后,张艺谋也终于对外接受了采访。

他对于《狙击手》的水准,还是十分有信心的。但是对于不理想的票房和排片,张艺谋也表现出了很多的无奈。

他表示,“排片比较惨”,但因为冬奥会,也实在顾不上电影了。

对于张艺谋的无奈,网友们开始行动了起来。大量网友表示,需要用实际行动支持让中国再次惊艳的张艺谋,支持他的优秀电影。

为此“开幕式后要给张艺谋补张电影票”的话题一度冲进新浪微博热搜榜前十。甚至有网友在开幕式后,连夜去电影院买票表示支持。

在冬奥会开幕式的传播效应加上电影口碑的持续发酵下,院线也终于意识到《狙击手》的后续潜力。目前,《狙击手》的整体排片已经在初五回升至8.5%,完成了对韩寒执导的电影《四海》的超越,或有去年刘德华主演的《人潮汹涌》厚积薄发的可能。

作为一部以朝鲜战争为主题的主旋律作品,《狙击手》确实值得令人称赞。电影独辟蹊径,不仅没有采用张艺谋最擅长的宏观叙事和大场景美术去追求视觉的震撼冲击,也没有过分去渲染很多同类型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用非常冷静、客观的手法去呈现了朝鲜战场的真实、惨烈与残酷。

在朝鲜战争后期的冷枪冷炮的战场上,当我们一直为神枪手张桃芳们的实力和战绩津津乐道的时候,张艺谋和张末用残忍又热血的方式告诉了观众光荣背后的巨大牺牲。

在朝鲜战场上,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血肉之躯,都可能死,都会死。但对于他们来说,生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军令、是任务,是“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与很多主旋律战争电影刻意削弱对手来凸显我方的强大,或单方面突出我方战士英勇,刻板化敌人相比,《狙击手》成为少有的将正式敌人实力的电影。

张艺谋为《狙击手》中的美军狙击小队的主要人物建立了丰满的人设,让他们和真实战场一样不仅战力强大,而且沉着冷静、善用谋略。正是通过与这样强大的对手的交锋,才更能显现出我军战士获取战斗胜利的艰难。

所以,当操着浓郁四川口音的班长刘文武的带领下,与美国狙击小队展开了正面的直接对决,在面对战友的死亡时咬牙地怒喊出“哭个锤子,给老子憋着”时,这份真挚却更令观众崩溃。

当柱元被炸伤后,疼得向刘文武请示“我能喊吗”,刘文武声嘶力竭地回应“痛就喊”的时候,无数观众不禁流下热泪。原来,志愿军战士们不是不会疼、不怕死,而是用钢铁的意志和如山的军令在硬撑。

让伟光岸的形象让步于人性,成为了《狙击手》与很多同类型电影最大的不同。

无数年纪20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在千里之外零下40多度的朝鲜冰天雪地克服困难作战。除了钢铁般的意志,还有被看似压抑住的光辉人性。但这层人性里面,也有脆弱、有疼痛、有不甘,却没有后悔。

如果说非要有后悔,那就是他们后悔没有杀掉更多的敌人,没有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战友。

正如魏巍几十年前撰下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正是最可爱的人。

从《一秒钟》到《悬崖之上》,再到《狙击手》,张艺谋的电影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剧情服务于美术的状态之后,又让人再次看到了他对于世界、对于民族、对于社会,以及对于人性的洞察。

在《狙击手》中,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中国式细腻与中国式情感寄托,看到了团结、凝聚形成的强大向心力。也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向心力下,中国从朝鲜战场、越南战场的军事战场,一直战斗到改革开放、国际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战场,且越战越强。

《狙击手》,这部早该与观众见面的致敬与献礼性质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在冬奥会的加持下,散发出了更璀璨的色彩,用另一种方式宣告了这位第五代导演的返璞归真。

对于这种返璞归真,票房本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印证。但只有更多观众的入场,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电影的真挚。

随着院线排片的回升,《狙击手》有可能真正完成逆袭,收获更多国人的感动与认同吗?

再次向大家强烈推荐这部电影。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OVER!

范忠东:青春热血与冷枪冷炮的交织——观张艺谋电影狙击手

以牺牲肯定生命的意义,以战争见证和平的价值,以血肉横飞的历史再现来唤醒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七十多年前那场战争的记忆。

由张艺谋和张末父女俩共同执导的《狙击手》在2022年的“春节档”电影中隆重上映。作为一部意义重大的历史题材影片,又是张艺谋导演第一部进军春节贺岁档的电影,《狙击手》都赋予了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

影片《狙击手》以冷枪冷炮运动作为叙事背景,采用普通狙击手的群像故事作为电影切入点,围绕志愿军某连“五班”为完成连队“带回侦察兵亮亮”的任务而在无名山坡上进行的遭遇战展开叙事,表现了“五班”在此运动中一次普通平凡的遭遇战,从细微之处展示了这场伟大战争中的一个小细节,力求通过普通的小故事让观众窥见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艰辛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薪火相传,从而感受到每一个平凡的志愿军战士身上那种朴实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

1951年5月,毛泽东在听取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关于朝鲜战场的情况汇报后,根据志愿军入朝后连续五次运动战的经验和美英等军队的作战特点,对志愿军应采取的作战方法作了明确指示。毛泽东主席说:“志愿军总的政治任务是轮番作战,消灭美英军九个师,则可解决朝鲜问题。打法上同意彭总提出的不断轮番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即‘零敲牛皮糖’的办法。每军一次以彻底干脆歼灭敌一个营为目标。一次使用三四个军,其他部队整补待机,有机会就打。如此轮番作战,在夏秋冬三季内将敌人削弱,明春则可进行大规模的攻势。”(《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第492页)

所谓的“零敲牛皮糖”就是“冷枪冷炮运动”。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的一个形象化的提法,即通过无数次战役战斗上的小歼灭战,小口小吃逐步扩大的办法,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战略上消耗敌人,逐渐转化战争形势之目的。这种战法,对敌,可以打击其士气,动摇其信心,消耗其力量;对我,则可取得经验,锻炼部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与指挥水平,不断增强战斗力,为打大歼灭战打下良好基础。

毛泽东主席这一“零敲牛皮糖”歼灭战思想的提出,逐渐扩展为志愿军全军范围的狙击行动。冷枪运动就是狙击手以单枪或单炮,采用突袭的形式射杀敌方单个目标,以隐蔽、准确、突然为特征。快速游动作战的狙击手即是冷枪冷炮运动中削弱敌人有生力量的核心骨干。

《狙击手》讲述了一个少年战士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影片以陈大永为叙事主体,在陈大永的回忆和讲述中展开。电影的开始,陈大永以一个“情感脆弱”的爱哭战士形象出现,在战争中面对战友和班长的相继牺牲,陈大永快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新“神枪手”。影片的叙事从上半部分的班长刘文武到下半部分迅速成长起来的陈大永,在这一过程中,成熟英雄刘文武和成长英雄陈大永之间也完成了单兵军事作战技能和精神的薪火相传。

《狙击手》不是单讲刘文武和陈大永两个人的英雄故事。陈大永取得的最终胜利是由全体五班战士的英勇牺牲而获得。接急救包被敌军射杀的王忠义、背着沉重铁板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来的胖墩、演手偶戏引出敌军的绿娃子、自杀的侦察兵亮亮……每一位牺牲的志愿军战士,都是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完成任务铺路的无名英雄。这是一种由个体凝聚、又超越个体的英雄主义,是平凡的无名英雄们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集体诠释。

《狙击手》中五班战士的个人命运被自然地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在战壕中唤醒亮亮,战士们唱的是“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身背沉重铁板的胖墩在牺牲前喊出“我想好了,我儿子就叫铁板”,希望孩子像铁板一样坚强;绿娃子牵挂独自在家、屋顶漏雨的老婆再也等不到带着绿手套回家的他;培养和教导战士们的班长刘文武舍身赴死,遗憾再也不能带他们回家……五班战士每一个动人的个体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作为五班班长的刘文武将全班战士从家乡带出来,并教会他们如何作战——见火开炮、后发制人,这是成熟英雄向成长英雄们传授军事作战技能。在成熟英雄刘文武壮烈牺牲后,唯一生还的成长英雄陈大永用成熟英雄传授的单兵军事作战技能和精神与敌军展开博弈,斗智斗勇,最终取得胜利,成功将情报带回连队。在这场艰难的战争中,正值青春年少的志愿军战士在战火中用坚定的信仰将“青春热血”与“冷枪冷炮”相互交织,用生命书写了英雄代代相传的历史谱系,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英雄赞歌”。

电影将战士们个人家庭的叙事贯穿全片,体现了家与国的密切关系:有国才有家。今天祖国大家庭的安宁与富强是无数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志愿军将士舍小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以牺牲肯定生命的意义,以战争见证和平的价值,以血肉横飞的历史再现来唤醒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七十多年前那场战争的记忆。

影片既呈现了一个动人的英雄代代相传的故事,又以五班战士个人叙事来唤醒观众的家国情怀和对无名英雄的崇敬之情,也是对历史书写背后那些无名英雄的祭奠与纪念。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就要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承志愿军将士的血性虎气,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真正做到无愧于革命先辈、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初稿于2022年2月5日,二稿于2月6日中午,三稿于2月7日,定稿于2月8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