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家里至少有几口人(花木兰在男人堆里生活12年,为何女儿身份没有暴露,这6点是关键)
花木兰家里至少有几口人文章列表:
花木兰在男人堆里生活12年,为何女儿身份没有暴露,这6点是关键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花木兰替父从军多年,跟着一堆男人南征北战,为何直到荣归故里才主动暴露自己的女儿身份,是那些男人眼瞎,还是木兰太男性化,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读过《木兰诗》的人,今天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1,
定是习武之人。
花木兰没有哥哥,是家中的老二,从小一定不是娇生惯养,而且一般排行老二的女孩,个性都比较强,老大偏憨厚,小妹机灵可爱,老二大都强悍上进。
底下有弟弟,上面有姐姐,花木兰当初能做决定挺身而出,可想而知她平时的性格,从军多年毫发无损,足以证明她是有一身技艺在身的。
2,
定有俊郎的外表。
古代无论男女都留长发,这一点就无需怀疑,花木兰一定长得英气逼人,但是身材高大,有武艺的人都更挺拔,有一种气质在身上。
女性特征应该是比较不明显的,这样胸部裹起来,再套上盔甲也就看不出来了。
3,
不和战友睡一起。
花木兰从来不和别的士兵一起睡,她一直都是睡马厩,那时候睡马厩不是什么稀奇事,而且她是骑兵,和马睡在一起合情合理,也没有人会怀疑。
十二卷军书都有的名字,她顶替的身份肯定不低,那一定是有官职,有独立空间的。
关于洗澡,本来北方洗澡的次数就屈指可数,行军打仗哪里顾得上洗澡,也不一定就能被别人撞上。
4,
战争掩盖真相。
很多人好奇她的生理期怎么解决,其实对于部队来说,着装上有血迹太正常了,加上战服无法经常清洗,就算看到斑斑血迹,那也是每个人身上常有的事吧。
而且经过那么多年的征战,训练,她的生理期表现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有可能已经没有了。
5,
死伤过大,来不及探讨。
战争中多少人都是有去无回,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花木兰幸存了下来,但她身边一定是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能长久相伴的应该没几个。
所以在这短暂的相处过程中,每个人都处于惊慌紧张状态,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知道,谁会去注意身边是不是有一个女人呢。
6,
看透了也不会说。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那么花木兰顶替的名额肯定不普通,说明是有一定的地位在的,既是如此谁敢把她供出来,供出来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啊。
按照网友的说法,成千上万的官兵中,就有这么一个女人,就算有人发现了也不会说出来,也不敢说出来,更没必要说出来,也可以说,根本就舍不得揭穿。
花木兰毕竟是一首诗歌,真实性无从考量,也有可能是杜撰出来鼓励年轻人参军:女人都上战场了,你为什么不来。
虽然12年是虚拟数字,但是她确实征战多年,当年她去的时候弟弟一定还小,而回来时“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已经可以杀家畜为姐姐庆功了。
那么这些年真的就没有暴露过身份吗?
有人说,不是没暴露过,而是发现的人都被她收买了,收买不了的都杀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毕竟花木兰很有可能是个领袖,那时候的领袖要杀一个人,轻而易举。
也有人说,人们知道了她的女儿身,为了保全她的性命,都守口如瓶,并且把功劳给她,才能让她战功赫赫活到最后,这也是非常合情理的说法。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女人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女扮男装的事情应该时有发生,总有一些古灵精怪的女生会出此上策,比如祝英台,小燕子,小说中的各种人物,既然有这样的传说,那当时肯定有这样的真实存在。
所以人们在怀疑它的真实性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传说的真实性,花木兰这个人物就算是编造出来的,但是事迹却不容怀疑。
或许她本名不叫花木兰,也或许花木兰不是一个人,是种代表词,更可能花木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团队,都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么说,花木兰她就是一个女英雄,替父亲参军,为国家而战,吃苦耐劳不畏生死,终于取得胜利荣归故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花木兰家在哪里
揭秘历史真相:花木兰家在河南
花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以代父从军击败北方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在后世影响深远。其事迹被多种样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尤其是电影电视剧多次重拍,甚至影响波及美国和全世界。
史家关于木兰记载甚少,木兰究竟魂归何处,如云彩一般飘忽难定,以至传说众多,莫衷一是。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寻找真相:
关于木兰故里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自称是木兰故里,以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虞城的木兰是隋朝的,和木兰祠有矛盾。
木兰葬于延安,圣地有胜迹。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为花姓,北魏人。死后葬于村旁山上,称“花家陵”。皇帝还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阶,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1984年,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该园雕梁画档,典雅壮观,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园内遍植满了木兰喜爱的牡丹花,塑有木兰戎装石像,跃马横剑,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英雄气概。
湖北黄陂县(今黄陂区)木兰山亦称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但黄陂的木兰是隋唐的,和木兰祠有很大冲突。
安徽亳州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关于她的姓氏 ,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最早言及木兰籍贯的是东晋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370-447),他在《姓苑》一书中言木兰任城人。他认为木兰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之后。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贡原籍鲁国,即今曲阜一带,东晋南北朝时,曲阜曾属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称木兰是任城人,不过此说学术界并不认可。
当前争议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四个地方。虞城由娘娘庙改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家乡;黄陂由木兰树称木兰山,建木兰庙,再附会为木兰故里;延安在黄河西边百余里,也可“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那里有座万花山,也被附会为木兰故里。以上三地都认为木兰是隋朝或唐朝人。众所周知,《木兰辞》在汉代就流传在民间了,南朝僧人智匠还将其编入《古今乐录》,木兰其人怎么可能出现在南北朝之后呢?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从皇上钦定的国家志书到四个府志、两个县志,从历代学者著作及各种有关碑刻等等,均言木兰是亳州人,这与那些附会之说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 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表现突出,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她婉言推辞。
第二种说法是: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知道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关于木兰主要事迹 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又作《木兰诗》)(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的描述,对于花木兰的历史年代问题,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
第二种说法是: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木兰辞》是公认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关系,这种隋朝末年的说法却与全文多处有冲突,但是不知道为何会流传这种说法)
关于木兰祠 到了唐代,花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揭秘历史真相:花木兰家在河南
木兰祠1943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北朝民歌的绝唱,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编的长篇叙事诗歌,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部分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
揭秘历史真相:花木兰家在河南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字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喜欢的朋友 关注 转发 评论 点赞!
千古之谜:花木兰这个人到底存在不存在?
我在加拿大给儿子上初中语文课(七年级下册十四)
“花木兰”这个人到底存在不存在?
我: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传说成真事的情况,那花木兰算上一个。只是“唉”!
儿子:你叹气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这个人不存在吗?
我:很有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又希望这个人真的存在?为什么,你知道吗?
儿子:男女平等?女人当兵的故事更有吸引力?还是这个故事很生动,很中国,很有戏剧性?
我:你说的这几个方面都有!不过综合概括来讲,我觉得是:家国情怀这四个字。在她的身上体现得更贴切。
儿子:那你是如何判断她可能真的不存在呢?
我:我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综合判断得出这个结论。
1.确切地说花木兰的故事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而当时北朝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首领成为“可汗”,这也跟《木兰诗》里面的那句:“可汗大点兵”能对应上。而北魏当时经常和北方的柔然族作战;
2.鲜卑族是个尚武的民族,而且很多地方和习俗保留了母系氏族社会的传统,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而且还有女将领统帅的军队,也是战争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花木兰也许就是一个代表符号;
3.木兰,音:muhlan 按照当时鲜卑族的语言,有兔子的意思。这也跟《木兰诗》结尾处的“雄兔、雌兔、双兔”的说法不谋而合;
4.“花木兰”一人正史绝无记载,只是被当做民歌收集到《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中国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里。也许有原形,但也不是“花木兰”这个“真实的人”。所以,只能当做一个戏曲故事;
儿子:太遗憾了。那也就是说当时北朝的人并不忌讳歌颂妇女,而仅仅是把某些人物加上自己的憧憬变成了故事,来丰富精神生活的,对吧?
我: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人都有英雄情节,都有儿女情长,两者加在一起,花木兰就是最好的文学载体。我是这么理解的。
儿子:唉,我也叹气了。我还以为真有这个人。看了迪斯尼的电影《花木兰》,刘亦菲的扮相那么美,我还真希望她真实存在呢!
迪斯尼彻底把中国的“花木兰”推向了全球
我:花木兰这一形象,其实千百年来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过我们面前。但是投资一亿美元来制作一部电影,向全世界推广,只有迪斯尼做到了。实际上2015年就开始谋划了。为了更好地体现东方文化特色的底蕴,还换了一次编剧。导演也是考虑再三,华人导演没有合适的机缘,最后还是一个美国的女导演来操作了。另外,女主角,原来想让白人来演。后来,经过调查显示,很多观众极力反对白人演中国人的形象。所以,后来从一千人当中选出了刘亦菲来演花木兰。
事实证明,这么做是对的。
儿子:恩,我看了。影片当中,很多主要角色都是华人演的。当然,对白是英文的。
我:这样其实就对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故事,自然要尽量还原其人物的真实感。不是说多用华人演员其他国家就不愿意看,或者就看不懂了。作为人,很多特性都是共通的。
比如:英雄情节;爱恨情仇;儿女情长;爱护家人;保家卫国等等
只是,影片用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融入了很多电影艺术的手段和元素,丰富影片可看性。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基本外景都是在中国和新西兰选取的。
儿子:原来如此。唉,我要是先学这个课文再看电影可能感受会更深。
我:现在也不晚,你看了电影,再学习这个民歌,然后再看一遍电影更好。下面我们就进入这篇《木兰诗》。
我更关心的是:花木兰到底是怎么骗过所有人的?
我:课文不长,但是内容极其丰富。因为是诗歌,所以韵律很美。估计当年也是唱出了的。我们一句一句来分析看。
第一自然段:两句话。
唧唧复唧唧:叹息又叹息;
木兰当户织:当户,对着门;
不闻机杼声:机杼,代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唯闻女叹息:唯,只。闻,听。
这一段可以看做引言,或者铺陈,意思是让人引起兴趣:为啥叹息啊?遇到什么事儿了?
第二自然段:四句话。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应该是: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思,想;忆,思念;把思换成想,那“忆”一样也是想念的意思。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好理解。姑娘说我没思念也没想念什么。亦,也。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的文告,也可以说是部队的征兵动员令。注意帖字的读音,是三声。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征兵的名册。为什么是十二卷?那么多?其实是夸张的手法来表示多数。意思是,无论怎么翻都有爷的名字。这个爷,不是爷爷啊。是父亲。古代对一家之主的男人成为“爷”。尊称。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家里没有长子的意思,只是为了加重语气,强调。“愿为市鞍马”这里面省略了主语“花木兰”和宾语“父亲”,市,买的意思。鞍马,泛指马和马具。翻译过来就是“花木兰愿意为了父亲去买马和马具”。替爷征,就是替父亲参加征兵。
这一句,也正是用了我们翻译古文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补。补齐省略的成分。
这一段,其实用了两个非常有特点的修辞方法:对偶和互文。因为课文中并没有提,我们也就不讲了。点到为止。
第三自然段:三句话。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就是典型的排比嘛。肯定不是真的东奔西跑瞎折腾,就是指出去张罗准备参军的备品嘛。鞍,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骑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你骑过马,手里拿着的那个套在马嘴上的东西就是辔头。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早晨;幕,傍晚;闻,听;溅溅,注意是一声。水流声。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很明显跟上一句对应的,很多字眼都完全一样。鸣溅溅对鸣啾啾(马叫的声音)。
其实这段就是写应征当兵出发了,非常坚决,非常辛苦,风餐露宿,万里奔驰,不辞辛苦,意志坚决。“不闻爷娘唤女声”不是不想听,是走得快,很快就听不到了。家人不舍,但是木兰坚决。
第四自然段:三句话。而且非常短。却用来描述战场,很意外。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戎机,战事。其实应该说:赴万里戎机:赶赴万里的战场。
应该是度关山若飞:意思是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管塞山岭。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北方;气,寒气;金柝,白天做饭,晚上打更的器具。意思是在北方打仗很辛苦,北方的寒气,清冷的月光和刀光剑影,映射在部队的铠甲之上。说明战场的凄凉萧瑟。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百战、十年,依然是对偶。都是虚数。也就是说身经百战,一场惨烈,将军都战死疆场,而花木兰得意侥幸生还,而这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情了。
代父从军,明明十年很长,可是一笔带过,一方面为了整首诗的韵律和篇幅,一方面是想更好地突出作为女儿的其他方面。有点儿像京剧里一挥马鞭,就是走千里了一样。
第五自然段:也是三句话。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很简单。回来见可汗,他坐在明亮的朝堂之上。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记功。看来是打赢了。转,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也是虚职,就是升了很大的官的意思。赏赐百千强,百千也是虚数。就是很多,用不了。强,有余。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不用尚书郎:不做尚书省的官。驰,赶马快跑。
这一段着重写了花木兰战胜归来,不恋功名利禄,一心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第六自然段:着重写回家团圆的景象。非常生动。五句,却是最长的。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爷娘,爹妈;闻,还是听到的意思;出郭,走出外城来等待;扶将,互相扶持的意思,毕竟分别十年了。爹妈都老了很多。阿姊,姐姐;当户,还是对着门;红妆,女子的艳丽装束,其实就是说赶紧打扮得漂亮,正式一点的意思;只有弟弟最实在,赶紧磨刀准备杀猪宰羊给姐姐吃。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这个人怎么弄窜笼子了?开东阁门,怎么坐西阁床?其实是省略了,应该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意思是:东屋看看,西屋窜窜,每个屋子都坐坐的意思。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著,穿。这句话很好理解。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弄得像美丽女子的头发那样。照着镜子贴上花黄类的饰物。帖,通假字,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个火伴通今天的“伙伴”,因为都在一个锅里吃饭打仗,所以说是“火伴”。
这一段,极其精炼地描写出了家里听说木兰回来了之后的忙碌景象。还有接待木兰的伙伴,伙伴们被木兰是女的这个事儿惊到了的样子。非常生活传神,画面感很强。更加突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不容易,掩饰自己十二年的女性身份,在部队里很难。《花木兰》电影里给出的情节是木兰不敢和战友洗澡,浑身都臭了。这个细节也是无奈之举。为什么无奈,我一会儿再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傍,靠近、临近。今天有个傍大款的傍,也是这个意思。
走,跑。(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疾走,就是快跑)。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整天穿着铠甲,东奔西走,忙着打仗,哪有时间和心情关心性别的事儿呢。
这最后一段,其实是点题。只是用比喻的方式幽默一下,更显出女英雄花木兰的优秀品质。
千古之谜:花木兰到底是如何掩饰身份的?
儿子:还是没有揭开她的女扮男装的谜团啊。天天在一起,总有上厕所啊,睡觉啊,洗澡啊等等的时候吧。电影里说的是没人的时候,她偷偷自己出来洗澡。现实中不可能吧?
我:这个事儿啊,老梁还真给了个答案。他说,其实花木兰是一个通讯兵。不是血战疆场的那种,而是跑来跑去送信的。到达驿站之后,有规定,必须一个人待着,防止重要信息失窃。所以,她有机会整理装束啊,洗澡啊等等。所以一直没人发现。
儿子:哦,我觉得这个解释相对比较靠谱一些。否则在军营里肯定实现不了。
我:但是,你要是从故事和传说的角度考虑,那也就不必深究了。就当传奇得了。
儿子:恩,她就是女子中的杰出人物。巾帼英雄,代父从军,忠孝两全,果敢坚定的代表。
所以作为妇女的杰出代表,一直被人们铭记和传颂,对吧?
我:这正是花木兰的品质,和本文的用意所在。那你就背诵下来,继续传颂吧!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本文值得细讲,逐字逐句学习,完全理解,自然容易背诵;
2.各种版本和猜测最好都能涉及,这样有利于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花木蘭 是先被自己人玩壞的
花木兰》,预告片才出一天,就被喷得透湿:
木兰当户织”。这首《木兰辞》被选入语文课本数十年,几经教改浪潮,地位超然。中国孩子从小听木兰的故事长大,七八岁上就获得了清晰的木兰画像:
花黄,原来就是把脸画黄。”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从军》
述异记》、李亢的《独异志》,都当木兰姓花。可是小说不能当真。
新唐书》载:“少女木兰,姓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权问题解决,大家消停。
武则天、李清照、女娲、赵飞燕等等。当代人受教育水平高,文化崇拜成了病,想拥有文化,却没有时间和心力感知文化,于是IP们被快速消费,越来越商业化,武则天在电视剧中美若天仙,李清照在大小微信公号上翻云覆雨,花木兰被搬上戏台、银幕无数次。
千年间,木兰体验了许多套风格各异的父母兄弟,嫁了不同版本的夫君,感受了许多风格的心路历程,最后才上了迪斯尼,参观了土楼成了公主。
对比过往十几个世纪的折腾,今年这副额黄妆实在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变身。遥想木兰当年金戈铁马,九死一生,只为换来家园安宁,顺利回乡,爷娘相迎。她一定想不到,渺小的自己虽然只是历史上一段暧昧的记录,却替后世成就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
王者荣耀花木兰:永远不要小看你的敌人
花木兰自大改以来,不管怎么削弱,凭借着她超高的输出和超强的机动性一直都是上单宠儿。只要被她粘住,一套下来,基本没有几个英雄站得住脚。战士的她加上免伤几本不会第一时间就被秒杀。只需要在人群中切换重剑打出一套连招,很容易就把敌方前排冲散了。这样一来便可长驱直入收割后排了。腾讯游戏玩家联盟出品 作者:TGL-熊猫 版本号:v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