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东印度公司攻略(不是富可敌国,而是富可成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掌控有多狠?)

导读东印度公司攻略文章列表:1、不是富可敌国,而是富可成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掌控有多狠?2、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德川幕府3、当今乌俄局势下,荷兰车夫的飞翔之路4、有钱的地方就

东印度公司攻略文章列表:

东印度公司攻略(不是富可敌国,而是富可成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掌控有多狠?)

不是富可敌国,而是富可成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掌控有多狠?

啊世界历史上有一家公司垄断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所有商业贸易,每年上缴国家财政收入的10%。它攻占了印度,留下28万大军,然后卖鸦片把中国拖入深渊,搅动世界200年。

这家公司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随着英国的崛起,它充当了英国殖民世界的马前卒,可以说是英国最大的的拥趸。

然而,在英国真正崛起之后,东印度公司将资产交给了国家,从此彻底退出江湖,只留下了曾经纵横天下的传奇。

今天我们将谈论英国东印度公司。

但凡事都有出处,故事还得从400年前说起。

当初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给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授予该公司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15年的生丝、棉织品和宝石贸易垄断权,每航次可出口3万磅贵金属,前4航次免税。

也就是说,利润丰厚的东方贸易只有东印度公司被允许,其他任何人都不能干预。如果有人胆敢侵犯公司的垄断权,货物将被没收,一半上缴国库,另一半归东印度公司所有。

英国的严格政策保护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商业利润,以及依靠该公司赚钱的国内商人和贵族。

为了赚更多的钱,1609年,詹姆斯一世授予该公司永久独家特许经营权,即以后许可证永远不变,而且是东印度公司。

英国皇室对你的工作完全放心!

1624年,詹姆斯一世授予东印度公司完全司法权,该公司可以在生命和财产方面对其在印度的雇员进行审判。

起初,这种司法权只是针对公司的员工,但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和深入,最终演变为公司对殖民地人民的司法权。

1661年,查理二世授予东印度公司维护商业防区的权利,并扩大了保卫军队的权力,使该公司除了商业贸易之外,还有能力率军攻城。

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已经走出了纯商业贸易的范畴,而是一个以商业贸易为外衣的政权。

那英国为什么给东印度公司这么大的权力?

因为英国资产阶级崛起了,在英国有相当的话语权,以至于赚钱成了朝野的共识。所以在海上赚钱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是一体的,不需要彼此分离。

而在中央集权的东方国家,资本只是国家的一部分。

如果把国家比作身体,那么掌控全局的朝廷就是大脑,各级政府就是经常使用的右手,资本就是偶尔使用的左手。

资产阶级的英国允许资本侵入大脑。在中央集权的中国,资本必须是服从管理的工具。

所以在大航海时代,英国出现了武装的东印度公司,而朝廷派出的郑和下西洋在中国。

我们把东印度公司理解为英国版的郑和下西洋,这就说得通了。

原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任务是从东亚购买香料到欧洲销售,出口英国毛纺织品到东亚销售,以此打开英国的对外经济圈。

而英国的毛纺织品太粗糙,无法在东亚销售,只能出口金银等贵金属,购买香料在欧洲和荷兰竞争。

直到东印度公司扩大了权限,在印度站稳了脚跟,那些在印度的员工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印度有棉纺织。

当年欧洲人的服装材料主要是羊毛纺织品,其次是亚麻。这两种料子很贵,用它们做的衣服也不怎么样。

东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员计算过,印度的棉纺织品完全可以替代亚麻,印度的劳动力便宜,导致棉纺织品价格便宜。运回欧洲后,价格可以定在亚麻的三分之一。

好东西。

他们向英国汇报后,公司董事会同意进口印度棉纺织品,英国政府也同意,因为印度棉纺织品进入欧洲市场可以打击法国和荷兰的亚麻制造业。

就是商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一致,双方都很满意。

于是,准备出口毛纺织品的英国成了印度棉纺织品的进口国,让日薪极低的普通工人用两周的工资买2丈的棉布,实现了穿衣自由。而且印度棉纺织品进入欧洲大陆,很快在普通民众中传播开来,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这样,17世纪初以销售香料为主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到了世纪末已经转型为印度棉纺织品、中国茶叶、瓷器的中间转销商。

没错,气势汹汹的东印度公司,其实就是一个运输中间商。

但正是印度棉纺织品使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的主要企业。从1665年到1688年,英国的国民财富增长了23%,国民收入增长了8%,其中东印度公司贡献了大部分股份。

随着东印度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该公司的股票也成为了英国最好的投资对象。股价和分红一路攀升,甚至有人通过炒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成了有名的有钱人。

这些人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乔西亚·蔡尔德。

此人是某家公司最大的股东和董事长。他经常派公司的代理人员在大家面前表演,说他已经接到公司孟买营业厅被印度暴徒袭击的噩耗,公司的生意要完蛋了。赶紧跑路。

说完,员工带头卖了几万斤股票,大家都觉得很好,纷纷效仿。

在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跌到最低点后,乔西亚·蔡尔德开始抄底,以极低的价格买入大量优质股票,然后不用说,等待谎言破灭,股票升值。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他什么都不做。

由于东印度公司的混乱,加上贸易额连续几年下降,无法向财政困难的政府提供贷款。议会无法忍受。1698年,一个新的东印度公司成立,旧的东印度公司的特权被废除。

但垄断贸易近百年的公司,必然盘根错节。怎么能一点就解散呢?

在新公司成立过程中,老公司以个人名义认购新公司的贷款和股份,成为新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毕竟还是一家人。

1709年,国王和议会无奈之下,下令东印度公司合并,取名为英国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资本总额320万英镑,当年净利润35万英镑。

后来是联合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当初东印度公司的最高追求就是垄断贸易,只要能给股东赚钱就行,根本不想干预政治。

然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它的商业地位是由国王的特许状保证的。一个国家政治保驾护航下的公司,你要说是纯商业公司。没人会相信

而且随着东印度公司业务的蓬勃发展,英国的资本家、贵族、议员等权贵通过投资股权等方式参股公司。公司员工挣钱,用钱竞选议会。

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渗透得很深,很难区分。

它叫商业公司,实际上是英国的国家公司。

在印度的经营给了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的机会。

早在1651年,孟加拉国纳夫瓦卜总督舒加病重,多次求医无果,便迫不及待地去看。东印度公司派医生治疗,他捡回了一条命。

为了报答这位救命恩人,舒加宣布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国免除一切税收,而其他商人则必须缴纳2.5%的关税。

正当东印度公司为众多检查站的状况发愁时,它欣然接受了舒加的优惠。

到1717年,建立了近200年的印度莫卧儿帝国已经非常衰落,濒临崩溃。东印度公司趁机要求更多的贸易特权。

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派约翰·瑟曼去会见皇帝法鲁克·西拉德,并提出公司的请求供皇帝批准。

碰巧的是,法鲁克·西拉德也病了,印度医生也束手无策。当约翰·瑟曼带来的医生治好了他的病时,莫卧儿皇帝大发慈悲:

他不仅重申了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国的免税权,还宣布在海得拉巴和吉拉吉特免税,并且可以在孟加拉国铸造,在莫卧儿帝国使用。

免税区和铸币权都给了,太可怕了。

借助莫卧儿帝国赋予的政治特权,东印度公司成为印度最大的商业集团,远远超过其他外国公司和印度商人。

特别是在孟加拉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网络全面铺开。

有贸易点吸引印度人定居,有贸易网络治理地方机构。要保护贸易点,就要招兵买马。反正英国允许公司组建军队。.....

这些贸易点实际上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

只要有机会,东印度公司随时可以更换地方政府,影响印度政局。

在这里,东印度公司走到了统治国家的边缘。

18世纪50年代初,孟加拉国的纳夫瓦卜是阿拉巴迪汗,他没有儿子,于是立他幼女的儿子西拉杰·乌德多拉为继承人,日后继承了纳夫瓦卜。

废老养幼才是正道。两个大女儿当然不满足,也有创业、抢占阵地的想法。

东印度公司准备利用土豪和渔民的矛盾,同时在驻地修建大量堡垒,增强军事实力。

老人死后,继承王位的西拉杰要求东印度公司拆除堡垒,交出隐藏的印度罪犯。

东印度公司不同意,西拉精兵讨伐。

但军事实力悬殊太大,西拉杰战败,同意赔偿东印度公司损失,恢复一切旧特权。

这个剧本我们很熟悉,简直就是清末割地赔款的预演。

本来,这件事可以到此为止,但是东印度公司的陆军上校罗伯特·克莱武却不能停止。他想用武力征服孟加拉国。

当然,罗伯特·克莱武只有3000人,打败孟加拉远远不够。于是他说服孟加拉国军队指挥官米尔·贾法尔一起推翻西拉杰,该公司让米尔·贾法尔成为纳布人。

1757年6月,罗伯特·克莱武的3000名英国士兵和锡拉杰的70000名印度士兵在普拉西集结。结果,罗伯特·克莱武动了心,米尔·贾法尔一举击败了西拉杰的军队,彻底征服了孟加拉国。

普拉战役后,以孟加拉为基地的东印度公司相继征服了敖德图巴等印度领土。短短半个世纪,除信德省和旁遮普省外的所有印度领土基本上都接受了东印度公司的订单。

至此,以商业贸易起家的东印度公司成为真正的国家政权,也可以说英国最终统治了印度

大航海开始后,世界贸易基本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垄断。按照教皇定义的势力范围,东边属于葡萄牙,西边属于西班牙。

葡萄牙在东亚购买香料等商品,运回里斯本销往欧洲各国,里斯本成为东亚商品在欧洲的销售点。

稀有的东西是昂贵的。

东亚的香料、丝绸、瓷器运到欧洲非常稀少,葡萄牙赚钱非常快,自然吸引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觊觎。

虽然贸易范围是教皇规定的,但是欧洲各国都在想。

在巨大商业利益的诱惑下,英国、荷兰、法国、瑞典、丹麦、奥地利等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希望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商业贸易中分得一杯羹。

起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展最为迅猛。

从1995年到1602年,荷兰先后成立了14家贸易公司。这些公司派自己的船出海购买东亚的香料,导致原产国的香料价格上涨,而欧洲的价格却一路下跌。

荷兰政府认为,不能恶意打价格战,否则大家都得完蛋,各公司资本分散,不利于和葡萄牙竞争。

于是在1602年,通过政府的调解,这14家贸易公司合并为“联合东印度公司”,总资本为650万荷兰盾,规定股东的出资期限为10年,在此期间不得随意抽回资本和退股,以保证公司稳定的现金流。

同时,荷兰议会授予东印度公司垄断东部贸易的特权,以及征兵、立法、任免管理层和铸币的权力。

总之,进入印度洋后,你说了算。

无论是资本规模还是管理模式,当时欧洲都没有同类型的竞争企业。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该公司就派出舰队夺取马六甲海峡,直接与中国和日本进行贸易。但是葡萄牙经营马六甲多年,羽翼未丰的荷兰并没有把它拿走,而是灰溜溜的撤走了。

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目的是排挤葡萄牙垄断贸易。如果不能完成贸易份额,回国怎么向股东和国会交代?

所以,荷兰舰队天生勇敢。既然打不过葡萄牙,就去抢葡萄牙商船,反正只要能拿到货就行。

1603年,荷兰舰队在马来半岛抢劫了一艘驶往印度果阿的葡萄牙商船,得到1200捆中国生丝,运回欧洲,售价225万荷兰盾。

同年7月,两艘荷兰商船欲与澳门通商,被葡萄牙阻止。结果他们退守海上后,抢劫了一艘葡萄牙货船总价值就有了当年利润的一半有余

仅这两项业务的利润就相当于总股本的一半。

所以欧洲盛产海盗是有原因的。这种生意真的赚钱很快。

1608年,大明万历皇帝是宫中快乐宅男,努尔哈赤吞并辽东诸部。

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命令船队尽一切可能增加与中国的生丝贸易。如果不能和中国直接接触,就想办法开辟殖民地,通过其他商人购买中国生丝。

在这样的命令下,荷兰东印度公司拼凑了15艘船,于1619年攻占雅加达,后来改名为巴达维亚,并以此为贸易基地,吸引华商进行贸易。

根据历代史书记载,中国商人在巴达维亚进行贸易时,利润可达数倍至十倍,而当荷兰人将其运回欧洲时,利润将近十倍。

在暴利的滋养下,荷兰逐渐抢占了教皇规定的葡萄牙贸易范围,成长为海上马车夫,辉煌了近百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比荷兰早成立。

1580年,著名的海盗船长德雷克在一次冒险中缴获了价值50万英镑的货物,这相当于英国王室一年的财政收入。

经过这件事,英国人民才意识到,东方很有钱,抢劫真的来的很快。

于是在1599年,心急的英国商人决定联合起来成立一家股份制贸易公司,然后向国王申请垄断贸易特许,与荷兰人争夺商业利润。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开始不同意,准备再看看。

然而,由于荷兰公司的垄断贸易,伦敦的胡椒从每磅4先令涨到了每磅8先令,这直接让伊丽莎白女王坐不住了:

“为什么荷兰要赚钱,英国要吃亏?远洋商业贸易也应该发展和参与。”

次年9月,伊丽莎白女王向英国商人颁发特许状,正式命名为“伦敦商人东印度贸易公司”,资本总额为6.8万英镑。

160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了第一次航行,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运回了103万磅胡椒,其中25万磅用于英国消费,剩余的胡椒销往欧洲各地。

多年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历次航行的利润率很少低于100%,尤其是1617年的那次航行,船队用了20万英镑的资本,净赚了100万英镑。

在巨额利润的刺激下,英国商人投资东印度公司的热情高涨,到1632年,公司的资本总额已增至163万英镑,比成立之初增长了24倍。

即便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资本仍远远落后于荷兰公司,因此英国无法在东亚的贸易市场上与荷兰竞争。另外,荷兰在东亚设立了武装贸易点,英国舰队进不去。

事实上,近年来在英国购买的香料只是一个遗漏和回避的问题。

垄断贸易会再次形成,所以英国人将不得不与垄断作斗争。

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方面利用海盗的特点,以走私的方式陆续购买香料和丝瓷,另一方面退出东亚市场,集中精力在印度发展商业贸易。

巧了,葡萄牙在印度烧杀抢掠,让印度很不爽。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612年和1614年两次击败葡萄牙舰队,得到莫卧儿皇帝贾汉吉尔的认可,表明英国是印度的亲密伙伴,可以在印度自由贸易。

此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港口和交通要道设立了大量商业馆,这些地方曾是该公司在印度的贸易点。到1647年,已经有23个商业展馆。

至此,英国拥有了稳定的商业基础和令人垂涎的贸易利润。

贾汉吉尔皇帝不知道的是,世界局势即将发生巨变,他的亲密伙伴即将奴役他的国家。英国东印度公司自然没有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因为没有会灭亡的国家,也没有永远繁荣的公司。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爆发。

东印度公司虽然是印度的土豪,但本质上是欧亚大陆商业贸易的中间人,其中印度棉纺织品和中国茶叶占了很大份额。

对于英国纺织业来说,印度棉纺织品属于抢饭碗,一旦有机会,一定要抢回来。

然后,在商业资本的刺激下,英国纺织业终于改进了技术,利用珍妮纺纱机等设备生产出物美价廉的面料,不仅比印度棉纺织品成本低,而且质量更好。

从19世纪开始,英国纺织品逆向出口,逐渐占领欧洲市场,跟随英国军舰的脚步走向世界。

印度棉纺织品不用转卖,东印度公司的分量自然减轻不少。

最重要的是,工业革命的爆发表明,世界已经走上了产业资本家取代商业资本家的历史进程。

英国工业资本家要求废除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允许其他公司在海上自由贸易。

于是,在产业资本家的围攻下,1813年,东印度公司被剥夺了对印贸易的垄断权,1833年,又被取消了对华贸易的垄断权。

也就是说,东印度公司被摘牌了。

当一家垄断商业公司被摘牌后,商业贸易就成了副业,专门压榨印度赚钱,成了东印度公司的主业。

但殖民印度的生意已经完成,英国政府想亲自赚钱,不想把东印度公司当自制避孕套。毕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最好。

1784年,英国首相彼得颁布《印度法案》,加强国民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逐步插手印度这块大蛋糕。

1857年,东印度公司的20万印度雇佣兵,因为子弹上涂了黄油和猪油,觉得自己的宗教信仰受到了亵渎,高呼“进军德里”的口号,开始了军事暴动。

此时的英国刚刚结束工业革命,正处于实力巅峰。听说印度雇佣军闹事,赶紧发了1000英镑国债做军费,出兵印度远征。

英国政府的做法是以雇佣军起义为突破口,强行进入印度,排挤东印度公司,使印度成为英国直接管理的殖民地。

事实也是如此。

虽然直到1859年才平息雇佣军起义,但1858年,英国政府称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方式过于残酷,造成了这么大的混乱,剥夺了东印度公司的主导权,随后强制解散。

反正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垄断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258年的梦想终于化为乌有。

其实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使命就是做王者的先行者。

当英国政府无力称霸世界的时候,它就出海作为扩张领土的棋子。英国真正崛起后,把公司的成绩交给国家,退休了。

对英国来说,东印度公司是霸权之父。对于印度等殖民地来说,东印度公司是一个恶毒的乞丐。

不同的国家对东印度公司有不同的看法。

但无论你用什么立场来评价东印度公司,都必须承认,东印度公司的实体已经消散,但成立公司的初衷却一直延续。

即使在21世纪,发达国家的商业公司仍然在做印度公司做过的事情。

后来,发展中国家也需要不杀不放的东印度公司来开辟自己的贸易版图。

举报/反馈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德川幕府

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固化严重,幕府一直施行“锁国”政策,但也有例外,总得开个口子。长崎就是当时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解除了本国的船只,仅允许中国和荷兰的船只停靠。

早在17世纪,英国、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人就来到日本,一边做生意一边传教,但日本人对外国人一直都是保持监控的态度。英国人和西班牙人受不了就先撤了,而葡萄牙人本着生意可以不做,但传教一定要干下去的态度,在日本散播耶稣的福音。

由于当时经济不景气,长崎附近的基督徒发生了叛乱,终于激怒了将军幕府,认为这些教徒野性难训并派兵镇压,不分男女老幼通通杀光,死亡人数据说有3.7万,随后将葡萄牙人统统赶出日本。最后只留下了荷兰人,确切地说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人。荷兰人对传教没兴趣,只对与日本经商感兴趣,而幕府为什么偏偏同意荷兰人留下来呢?

在日本的荷兰人

日本在历史上不断向中国学习,也想搞一个自己的朝贡体系。大化改新,日本在百余年中对中国进行朝贡,刚开始不懂,但“学有所成”后了解到朝贡的真正含义,就不愿意再继续视中国为宗主国了。对日本来说“朝贡”带有贬低的意味,天皇不愿再朝贡,史书也不愿再记载发生过的朝贡事件。

日本觉得自己是太阳的子民。也称自己是“中国”“中华”,这个“中”指的是日本国中间的意思。对岸的中国已不值得再继续学习,自然不用继续朝贡,甚至杀掉来日本的中国史官以示不愿服从。但日本离中国大陆实在是有些远,这有大海相隔,中国的皇帝也就不愿计较了,两国的官方往来至此中断。

所以说很多人认为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的附属国是不对的,日本朝贡没搞了几年就和中国翻脸了,哪有一直是中国附属国的说法。

而到了明朝皇帝推行封海政策,只保留了勘合贸易。其实这还是一种朝贡,但为了体现中华上国的洪恩浩荡及雄厚的财力,皇帝对于来华的外国商人基本是有求必应,甚至是超过商品价值支付,只为炫耀国力。这是个赚钱的大好机会啊,日本人也想赚这个钱。但中国对每个国家只发一份文书,凭文书来华才可贸易,无文书者驱逐出境。

有两波贪财的日本人就同时出发来到中国,为了给中华上国的面子勉强就接受了,但这两对人马之间还发生械斗,造成了中国平民不少死伤。这事惹恼了明朝的皇帝,取消了日本参加勘合贸易的资格,可是“聪明”的日本人又想了个办法,日本早就占领了琉球国,而后者只有一个傀儡小朝廷却一直都是中国勘合贸易的参与国,所以日本就借琉球国的名号进行勘合贸易。

德川家徽

日本也想搞自己的朝贡体系,就得先找几个小国撑场面,找谁呢?日本就把目光投向了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南部一直受到日本不断的骚扰和影响。

天皇向唐朝要封号时曾经要求一定要在封号前加上朝鲜南部的6个地名,希望中国承认半岛南部日本对朝鲜半岛南部的统治。唐朝皇帝又不傻,没有给予这样的封号,日本不死心一直向中国索要这个前缀超长的封号,但各朝各代都未批准。直到有一次日本天皇玩了个花样,因为大陆皇帝不知道日本的统治者叫天皇,所以天皇在文书中只称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国王”,“诚恳”要求中国皇帝批准封号,皇帝一看这日本学乖了,准了吧。至此朝鲜半岛南部就开始对日本进行朝贡,天皇心里美滋滋的。当然还有那个可怜的琉球国,他一直都向日本朝贡。

幕府时期的闭关锁国相较于中国其实是更为严厉的,不允许任何外国船只靠岸,哪怕是遇到海难临时停靠也不允许,轻则没收船上的货物重则的全部杀掉。

即使是荷兰人在货物交易时,也只能在长崎港口的一块小岛上进行,荷兰人不能随便踏上日本国土,特别对基督教人员那是严防死守,根本原因还是日本以神道教太阳子民自居,害怕基督教可能会对幕府的政权和日本神道教文化造成冲击,而外国人并不了解日本的特殊国情,特别是葡萄牙人一直以传教为己任,头铁不愿听幕府的警告自然会被驱逐。而“见钱眼开”的荷兰人则不然,有生意做就行,其他统统放一边,和气生财嘛。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队

一般中国人印象中,东印度公司是指英国的东印度公司,1840年那支侵略中国的舰队,有不少就属于英国东印度公司。

其实在当时除了英国以外,荷兰、法国、丹麦、葡萄牙、瑞典等国家都有东印度公司,其中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曾经是最牛逼的那一个。他有自己的军队,可以发行货币,可以在国王批准下与其他国家签条约,实质上更像是个效忠荷兰国王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公司。之所以起名东印度公司,就是因为东印度群岛盛产香料,而香料是重要的商品,此外还出产丝制品、珠宝等等。在欧洲航海贸易者眼中东印度群岛就是满地黄金,作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自然不会放过这块宝地,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专门进行东印度群岛的贸易和开发,虽然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竞争不过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而最终解散,但是对东印度群岛也就是现在印尼等地的历史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荷兰是新教国家,对传教这件事不太上心,不会在日本传教只想赚钱,日本对他们的比较放心。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开商馆做贸易也是有代价的,就是荷兰必须成为日本的“海外大名”。

长崎港的荷兰人

大名通常是指日本古代历史上的封建领主,他们有封地,有庄园,有至下的区域以及人口,还有自己的军队和法律,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但在幕府时期各地大民必须对幕府效忠,土地多地盘大的大名主,还经常要去见幕府将军来述职,表示效忠幕府。

荷兰被日本幕府定为海外大明后,幕府给了一块小小的封地。每年荷兰人也要参加述职的活动,要献上贡品以表示对将军的臣服。

而这一切的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幕府可不报销,所以这是一趟既“烧钱”又“屈辱”的仪式。全程都要用膝盖拜着,头紧紧贴在地板上,不能抬头看将军。只能像个卷曲的龙虾一样在地板上爬来爬去,禁止与别人交流不能说话,整个接见只经过几秒,但准备工作需要经历好几个星期。

为了赚钱,荷兰人甚至承诺愿为将军服务及保护日本。而荷兰人也确实参加过日本的平叛行动,荷兰人做这一切的目的也仅仅只是为了能够在日本继续做贸易赚钱,也真是煞费苦心了。

当今乌俄局势下,荷兰车夫的飞翔之路

荷兰终于在1648年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七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荷兰从反抗到独立,前后历时八十年,这八十年也称八十年战争。当时西班牙很大一部分的税收都来自尼德兰地区。据说在尼德兰搜刮的财物是西班牙非洲殖民地收入的三倍之多,占据了西班牙收入的一半。

通过这个数值我们可以想象尼德兰对于西班牙多么重要,而且尼德兰地区是多么的有钱。没有了西班牙的束缚,荷兰彻底放飞自我,资本开始在这里大肆得到发展。荷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趁着海外殖民的浪潮,进一步改革金融体制,发展海外贸易开启繁荣的海上贸易。

得力于天然的地形,荷兰拥有优良的天然海港,使得荷兰的海上运输业非常发达,在波罗的海上,各个国家的特产比如芬兰木材,瑞典的钢铁,都是荷兰商人进行贸易的对象,甚至莫斯科也有荷兰商人的身影。

为了掌握暴利的香料市场,荷兰人开启了东方贸易的航海冒险经过艰苦卓绝的探险航行,终于探寻到了一条由北方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路,曾在北冰洋地区进行了三次航行,开辟了巴伦支海上通道,到达新地岛。

在南半球,荷兰人到达了美洲南部的合恩角,探查了澳大利亚,发表了描绘世界地理情况的《旅行日记》(1595年荷兰人简 哈伊吉思 冯 林索登发表),到达了印度、印尼爪哇岛、设立据点。在中国于1622年侵占澎湖,1624年进犯台湾。

可以看得出当时的荷兰虽然人口数量稀少,但是在海洋的加持下,几乎在全世界跑了个遍。全球都有荷兰的据点,这使得荷兰的钱币开始逐渐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荷兰盾在17世纪成了硬通货,加上我们上期讲解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使得荷兰能够一直有相当部分的资金流动,更一步稳定了荷兰的海上贸易。

据说在当时荷兰的船只占据了欧洲船只的4/5,是英国的4—5倍,法国的7倍。荷兰的商船队拥有商船16000多只,而法国只有1000多只,商船总吨位数相当于英、法、葡、西四国商船吨位之和。

而阿姆斯特丹港内停泊的船只通常就有2000多艘停泊。在1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其庞大的商船队航行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波罗的海,所以被人们称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凭借着其庞大的商船队进行垄断性的世界贸易,排挤日益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在海上,荷兰的军舰有了金钱的支持,军事力量也是不断地加强。

荷兰在1628年的马坦萨斯湾海战胜利,1631年在斯拉克又将西班牙的另一支船队击溃,1636年围困西班牙占领的敦刻尔克港,1631年在斯拉克(圣菲利普斯兰岛和欧陆之间的航道)荷兰舰队对安特卫普的西班牙舰队发起了夜间袭击,将港内的西班牙舰队歼灭。

1639年海军上将马顿·特罗普和孔代亲王合作围困敦刻尔克港对奥昆多海军上将的舰队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次胜利标志着西班牙舰队的最后一次重要企图遭到粉碎,也表明荷兰作为第一海上强国得到确认,至此欧洲再也没有海上能量能够和荷兰抗衡。

荷兰在排挤西班牙的同时,对英国也同样采取排挤的政策,他们封锁了英国波罗的海沿岸各地的贸易,夺取了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在地中海和西非沿岸,荷兰商人到处排挤英国人。

到17世纪中期,作为世界商业强国的荷兰,在航海业和世界贸易方面达到了极盛时期,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称雄海上。可以说此时的荷兰是最辉煌的时期,为了抢夺东方的香料市场,前面讲到成立东印度公司,能够和西班牙、葡萄牙抗衡。

1605—1612年内,东印度公司的利润为37.5%。在1715年到1721年的6年时间里,荷兰通过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平均利率为40%。其间,在班达岛与安沃岛的香料贸易中,利率高达50%—75%。1602年—1782年的180年时间里,东印度公司分给股东的红利,总数达23200万荷兰盾,为最初股金的36倍。

而且所有的的殖民都离不开罪恶的奴隶贸易,当时荷兰也是大发横财。而且荷兰人的扩张远不仅仅如此,1621年,成立荷属西印度公司,与西、葡、英、法等国展开争夺殖民地的斗争。

各国开始了长达了10年的战争,西印度公司控制了巴西海岸很大的一部分土地,到了17世纪中叶干脆把葡萄牙人赶出了这块土地。

1622年,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此后向东、南方向扩展,建立起新尼德兰。

1623年占领南美的圭亚那。1630年到1640年间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得加勒比海上的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阿鲁巴岛、库拉索岛、博内尔岛、萨巴岛和圣尤斯特歇斯岛,与法国人共占圣马丁岛。

本质上的荷兰虽然一直是以公司名义在扩张,但是这种庞大的殖民土地使得后来的英国开始效仿,新的商业形式为现代资本主义开辟了先河。

荷兰给世界带来最重要的两点就是:一是荷兰是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有限公司的发源地;二是荷兰是现代金融工具的诞生地。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荷兰当时的金融市场多么的先进: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第二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Amsterdam Security Exchange)。10年后可以获得回报。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在历史上完成了许多股市操纵技术的创新,例如,期权、期货、保证金交易、卖空、卖空袭击、对敲、逼空股票。听听这些词汇,多么先进,这可是在300多年前啊!

当时的期权,又称为选择权。其实和现在的理解差不多,在买方向卖方支付期权费以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购买或出售之前事先定好价格的商品的权力,但是没有买卖的义务。

期货就和现在一样,比如说:在当时的荷兰,我要买10公斤的香料,我要每公斤50两黄金价格购买,双方达成了协议我支付了期权金,在我规定的期限你就必须有10公斤的香料库存。我买不买是一回事,但是你必须有10公斤的库存,不然到时候我来拿货你没有,按照协议上面来进行赔偿。

种种操作其实在当时就已经出现,甚至现在一种沿用这种做法。卖空、卖空袭击、对敲、逼空股票种种如今一直在用的操作,早在300年前就开始用作。所以不得不感叹咱们和西方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差距,毕竟早了300多年,咱们奋起直追也是相当不容易。

这种股票交易的行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人,来自欧洲各个角落的委托人开始在这里大展身手,但是每个国家的货币都不一样,总不能一直拿着一箱子黄金来购买,也太不安全了。为了保护这些人的资金和便于操作,荷兰人发明了现代银行——阿姆斯特丹的银行。

这大大解决了当时的钱币问题,发明了汇率,使每一个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在这里投资。按照不同的汇率使得每个国家的钱币可以相互兑换,更加增强了荷兰盾的货币基础。同时还开创了汇兑结算,使得人们可以异地结算,和现在的银行一样你可以异地存款取款,作为支付的手段大大方便了资金流动,甚至还发明了支票~。

于阿姆斯特丹银行和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的设立,使得荷兰的货币流通的速度明显加快,那时的阿姆斯特丹已经成为了国际清算中心、国际贵金属贸易中心和欧洲股票交易中心。当时的世界还没有世界经济体系这个概念,所以荷兰盾也没有发展成为世界货币的霸主。第一个成为货币霸主的就是英镑,然后是现在的美元。

靠着庞大的经济力量加持,荷兰成为了当时的海上一霸,海外殖民地急速的扩张。靠着海上优势,当时荷兰能够生产出世界上最大的商船,从而进行长距离的海上航行和运输。当时的一种帆船可以长度24米左右,重达200-300吨。可以说只是为了运货而生,防御能力却脆得可怕,遇到海盗可以说分分钟钟投降。

当时的“捕鲸业”,也是非常火热,“鲸油”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原料,利润非常丰厚。

有钱当然就要搞艺术了!有钱了荷兰人在艺术成份上也是大大提高。

西方绘画大师 弗兰斯. 哈尔斯1582 - 1666 年 荷兰画家。代表作《吉普赛女郎》、《微笑着的骑士》、《凯瑟琳娜和他的奶妈》。

弗兰斯. 哈尔斯

吉普赛女郎

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个大家都知道《倒牛奶的女仆》 [2] 、《花边女工》、《士兵与微笑的少女》。

约翰内斯·维米尔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代表作《木匠家庭》、《夜巡》、《三棵树》、《浪子回头》、《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三棵树

当然还有经济泡沫鼻祖,“郁金香狂热“一直在炒高价格,郁金香球茎被各种炒价,一盆郁金香居然有3000荷兰盾,这相当于一个荷兰技术工人一年的收入。价格泡沫突然破裂之后,荷兰投机者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也给荷兰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

自此荷兰的时代仿佛是日益高涨,国家经济也空前雄厚,整个国家空前强大!但是仅仅维持了一百多年就迅速衰落。我们下期来讲这些强大背后的衰落··········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上

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

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在不少人的观念中,犹太人几乎乎是“金钱”的同义词。不可否认,犹大人确实以善于经商、精于理财而著称,作为人数较少、没有国家的“边际性客民”,犹大人从经商中找到了一种契机、一种力量、一种信念。

他们凭借这得天独厚的优势、炉火纯青的技艺、别具一格的眼光和令人瞠目的财富,在世界商业领域中搏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犹太人的经商传统源远流长。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是人类历史上较早从事商业活动的民族之一,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迦南地区独特的客观环境与社会氛围孕育了希伯来人的商业意识。

希伯来人

迦南位于地中海和阿拉伯沙漠之间,北邻叙利亚、西接西奈半岛,素有“肥沃的新月”之称,商人的富足与自由吸引了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生活习惯的希伯来人,他们中有许多人便向迦南人学习经商,从事油、香料等手工产品的贸易,并积累了商业活动的最初经验。此后,希伯来人的贸易活动日益发展,到所罗门时代,犹太人的贸易已开展到阿拉伯、印度和非洲等地。

如果说远古时期的犹太人还是以某块固定地域为中心从事贸易活动的话,那么大流散把他们赶入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四处流散的生活有利于他们成为国际贸易的从事者。伊斯兰教的兴起,使犹太商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由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长期对峙,特别是由于在东西方贸易的核心地区地中海沿岸出现了两大帝国-信仰基督教的加洛林帝国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双方常常因商业利益而大动干戈,不同宗教身份的商人彼此都不敢进入对方的世界,欧亚之间的贸易几乎中断。这时,犹太人顺理成章地扮演了东西方贸易的中介者,他们借助于共同的语言-希伯来语,承担起了世界商人的使命。

“在9世纪,巴黎和巴格达或开罗之间的绝大部分商业事务已用希伯来语办理。”当时的犹太人活跃于西班牙、法国、突尼斯等地,“他们在地中海及洲际贸易中起着极为活跃的作用。他们在各大港口都设有自己的“代表”,组成了一个排除异已、自成体系的庞大商业网,保证了长途贸易的顺利进行。

在中世纪的西欧、东欧及北欧等地,犹太人都程度不同地推动了当地贸易活动的开展。公元10世纪至公元11世纪,犹太人儿乎是北欧基督教世界的唯一商旅,垄断了当地的对外贸易。公元12世纪前后,几乎在法国和德国的所有贸易中心都居住着犹太人,他们经常组成大批商队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易活动。“当时,这两个国家正在考虑发展自己的商业和手工业;许多城市日渐繁荣。宏伟的教堂参天而起。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犹太人促成了这种繁荣。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欧洲犹太资本家的实力日益增强。犹太人凭借其传统的经商优势,在工业、商业及交通运输业中大量投资,并获得巨额利润。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犹太人在股票、银行、金融等新兴经济元素的兴起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是由犹太人参与组建的,犹太股东占总数的2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股票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41名委员中有37人是犹太人。

近代臭名昭著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观澜丨粤商早期跨国经营之路

文丨张 麒

粤商发展了千年,作为影响近现代中国最主要的商业力量之一,它不仅演化时间长于当代企业,而且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跨国经营之路,堪可珍视。

当今世界上举凡海外华商大多为粤商,目前在海外的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0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成为太平洋沿岸亚洲大部分国家的主要经济力量。

广州十三行旧景

粤商和徽商、晋商、苏商、浙商等并列五大商帮,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商业文明的引领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清代广州十三行,粤商都把中华大地丰饶的物产,通过海洋运抵南洋、波斯湾,甚至遥远的欧洲,同时也把东南亚、非洲乃至西洋的珍稀商品通过贸易带回祖国。在清代末期,十三行是和东印度公司并列的全球贸易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

粤商早有向外拓展的传统,据史载,早在唐代就有广东商人到海外做生意。明清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粤商与海外的密切联系就在中国商界独树一帜。到了近代,广东商人更是足迹遍天下,广东成为中国著名的侨乡。从生产加工环节开始介入国际经济的分工与合作,发展到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的突破,成为世界工厂以及世界上新的经济创新地,这曾是亚洲“四小龙”发展的轨迹。改革开放,广东得风气之先,取得了“先行一步”的先发优势。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台的地理优势,使广东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深圳、东莞等为代表的珠江东岸城市配合香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前店后厂,这是内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最好选择方式。以廉价的未开发土地以及从农村的廉价的剩余劳动力参加国际市场的博弈。珠江西岸的广州、中山、顺德、佛山等城市则凭借地缘优势,将国外先进技术、全新理念及时尚消费品引进来。有开放政策的助力,珠江的东西两翼合力,令广东的经济领先全国,不但积极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成为中国经济的催化剂。“广东出品”代表的是新的商品、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粤商走遍全球,以全方位的开放心态,对海外、对内地开放都同样有强烈的影响。

笑迎三江客,广纳四海财,深谙禅理的粤商自有其高明的商业哲学、商业智慧。开放是一种长线投资,粤商延续了当年广州十三行的商业精神。面对新一轮的世界竞争,粤商企业必须要有新的腾挪和大的作为,必须要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价值的持续提升,并走向产业链的高端。粤商正大力推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正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加快发展“互联网+”,推动商业模式的大创新、大突破、大发展,创新运用互联网平台构建核心竞争力。(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