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漫画843(海贼王843话情报:山治一脚踹向路飞,让低贱的海贼滚蛋)
海贼王漫画843文章列表:
海贼王843话情报:山治一脚踹向路飞,让低贱的海贼滚蛋
海贼王843话将在明天更新,这里先来看看情报:
----
843話 文斯莫克 山治
克力架被打飞到了蛋糕城
由于克力架被路飞打败,(城内)发出了紧急警报以及立刻回家的命令
巴恩德说这可是大事了
巴恩德「之前将星被打败的时候,前去复仇的克力架军将大海搞得一片黑暗」
巴恩德「听说生气的玲玲唤来风暴,瞬间就将敌船击沉入海了呢」
娜美「风暴!?」
巴恩德「玲玲是操纵天候的女人啊!左手雷云宙斯! 右手太阳普罗米修斯!」
巴恩德「生气的Mom可是没法阻止的哦!」
巴姆大王(King Baum)把路飞一行人驮在身上,送他们去城堡。
路飞在巴姆大王身上睡着了,一瞬间就恢复了原来的体型。
路飞一行人在向城堡行进的途中,眼前出现了文斯莫克家族的猫车。
路飞抱着与山治重逢的喜悦心情朝猫车扑了过去。
没想到山治一脚把路飞踹了下去。
山治:「回去吧,低贱的海贼们」
山治单方面宣布自己是杰尔玛的王子,已经不打算再回到路飞船上了。
路飞无法理解,四治试图把路飞赶走,被山治抬手阻止了。
山治:「我来赶走他…!」
情报来源:talkop论坛
----
看完后,谈谈你的感想吧~
我家的五分加小狼
我家的五分加小狼
文 王志强
在国人心中,重男轻女早已根深蒂固。养儿防老,闺女像空气一样被无视。
国家提倡“男女平等”法律规定“儿女都有继承权”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殡天,仍然沿袭“闺女衣裳、儿子家当”的老规矩,闺女只能得到几件旧衣服,所有家产都是儿子的。
人们盼望子嗣心切,“老鸹等不到葚子黑”不等分娩就想知道结果,怀孕前找偏方吃药,怀胎后做B超检查。医院规定,医生不能随便透露胎儿的性别。医生遵守纪律,不直接揭晓谜底,只是委婉暗示。是男婴就说“放心吧,称心如意,”是女婴就说“新社会男女都一样,闺女比儿更孝顺”。确实,坊间传唱:闺女多了坐火车,儿子大了愁死爹。现在男女比例失调,狼多肉少,娶媳妇成了父母的心头大患。养鸟扎笼子,盖屋娶媳妇,这是天经地义的。媒人说出的理由冠冕堂皇:啥年代了,出门不能骑自行车吧?房子更不用说,能叫新媳妇住露水地里吗?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女同胞早就告别“窗户再大不是门,妇女再大不是人”的时代,社会影响和家庭地位像火箭一样蹿升。大到各级政府,班子里必须有女同胞一席之地。小到各家各户,家庭主妇是颐指气使的一家之主。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处于金字塔顶层、掌管家庭大权、深知女性尊崇的女同胞,也巴望自己婚后弄璋之喜,不想“弄瓦”生闺女。璋是精雕细琢的玉器,瓦是黏泥烧制的土陶,二者悬殊很大。
仔细探究一下,任何传统都有历史成因。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男尊女卑上古就有。《易经》弥纶天地之道,是万经之源。《周易》说男乾女坤、男天女地、男阳女阴、男大女小、男主女次,由此推断,牝马上阵、母鸡司晨,都是不祥之兆。国立储君、家传祖业、开山收徒,都是传男不传女。祭祀庆典、店铺开张,一切重要社会活动、重要社会场所,都禁止女人靠近。聚沙成塔、积重难返,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人们的心灵被控制,思想被束缚,便不自觉地默默遵守,极其自然地向后世流传。国人深受影响,几乎无人能够免俗。我也继承祖先的衣钵,儿子婚后,天天盼望抱孙子。
记得2013年中秋时节,我正趴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全神贯注地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心中的太阳》。手机响起悦耳的铃声,在医院陪护儿媳的老婆给我报喜:孙子来了,又白又胖又漂亮,太可爱了!
人对突如其来不适应,不论是打击还是幸福,倏然而至都会让人失机失智。天降喜讯,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只觉得头皮一炸,身体从椅子上弹跳起来。随后是热血上涌,彻底懵圈了。我捂着胸口平复情绪,恢复知觉后空白的脑海里蹦出一首小诗:一缕晨曦映朝阳,红云紫气盈满堂。焚香礼拜谢上苍,送来我家状元郎。平头百姓也有“望子成龙”之心,祈盼后世子孙出类拔萃。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长辈都对家中的男丁寄予厚望,有着深深的期许。
希望是一种寄托、一种向往,是追求美好力有不逮时,一种无奈的心态和责任转移。小时候,爷爷也摩挲我的头顶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孙子不争气,爷爷的心愿化成了泡影。我有孙子了,可以让小家伙达成夙愿,告慰我爷爷的在天之灵。
状元及第
古人说,不畏前贤畏后生。五十而知天命,爷爷辈的人少了发展空间。大江后浪推前浪,年少有为,年龄是发展的资本。《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婴儿是一泓清水,染苍则苍,染黄则黄。少年是一张白纸,可以打上各种印记,可塑性极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家庭熏陶重要,给孩子找好老师更重要。
孩子心脑一片空白,睁开眼就见样学样,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在潜移默化中心摹手追。谁的孩子像谁,门里出身不会通三分,这是环境使然。亚圣的母亲深谙此道,所以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理想是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 。责任是身体力行的动力,是放飞梦想的翅膀。
孙子面世,家中笑声不断,生活有了奔头,全家人浸泡在幸福快乐中。孙子出生在新世纪,养育方法不能“萧规曹随”我小时候是散养,像呼盟贝尔大草原上牛羊,自己到野外寻食,活命是第一要义。那个年代生存艰难,愁的是吃不饱。
儿子小时候是圈养,因为是独生子,舍不得叫他离开父母的视线。怕他溺水、怕他磕着碰着,怕他被人欺负。总是把他圈在家里,给他吃喝、给他玩意,敷衍塞责地教他读书识字。教育机械呆板,肚皮从来不瘪。衣食无忧,愁的是吃不了。
到孙子这辈,吃喝玩都不是问题。我们家四个大人逗弄一个小把戏,“三千宠爱在一身”父母爱子心切,祖父母隔代情浓;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我们也有忧愁,愁的是不知道叫孙子吃啥好。
物质决定意识,吃喝玩都不成问题,最重要、最揪心的事提上议事日程,那就是教育。温故而知新,借古可喻今。我打开记忆的皱褶,寻找励志学习的故事。“头悬梁、锥刺股”“囊萤照读”“凿壁偷光”“划齑为饼”都时过境迁用不上了。拉近时代距离,借鉴身边的人和事。我小时候家长也知道超前教育,上学前教我唱儿歌: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小巴狗,上南山。拾柴火,蒸干饭。还用麻绳穿一百个截短的秫秸莛,叫我撸过来扯过去地练习查数。儿子认为方式落伍,儿媳妇嫌内容老旧,禁止我传授。
孙子四个月大,儿媳妇休完产假照常上班。儿子没假,老婆尚未退休;照看孙子的重任落到我肩上,我成了挑大梁的主力军。蚊帐里挂着风铃,漂浮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床上堆积着琳琅满目的绒毛玩具,含饴弄孙并不寂寞。男人心粗,喂奶不知道饥饱,换尿不湿掐不准时辰,不能恰到好处。养大儿子没攒下育婴经验,笨手笨脚的顾此失彼,显得狼狈滑稽。心里甜滋滋的,和大多数爷爷奶奶的感觉一样,辛苦疲惫但幸福快乐着。
孙子确实讨人喜欢,宝贝蛋五官端正、容貌俊美,一双会说话的大眼滴溜乱转,仿佛能洞穿你的心灵。嘴角微翘,满脸洋溢笑意,见人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撩拨的你心里发痒,忍不住想摸它一把,亲他一下。
我孙子活泼过度。除了喝奶、睡着老实,睁开眼就脚蹬手刨,嘴里“呜噜呜噜”地不停嘟囔。或许孙子求知欲强,向大人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孙子用他的童眼看世界,向我陈述自己的看法。可惜他说的不是地球语,我听不懂。孙子的诉求不能忽视,听不懂也得应酬,我也“伊里哇啦”地和他交流。这样似乎也能刺激他的大脑发育,训练他的语素功底。
小孙子“牙牙学语”时,儿媳妇把新华书店的儿童专柜搬到了家里;图书、挂图、卡片、计数器、写字板,应有尽有,满满当当地堆了一屋子。
儿子拿起《儿童拼音》对我说:爸,你也看看这本书,教孩子说标准的普通话。
我点点头,理解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一是方便交流,二是利于发展。我天天晚上看电视,知道屏幕上说普通话的人都不普通。夫人一张嘴就是土得掉渣的方言,受到提示、拿捏着可以撇几句荒腔走板的地方普通话。普通话没学好,所以一辈子普普通通。
人大心开,人小鬼大。智商高的孩子点子多,也有主见。抓生(周岁)没多久,我孙子就会说会走了。除了“爷爷”说不清,总是喊“牙牙”其他字句流利清晰、字正腔圆。童车、童床待腻了,斗尺之室盛不下他了,我天天连人带车把他抱到楼下,推着他走街串巷逛公园。我推车走路,方向路线却由孙子选择。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要听从他的指挥。航向稍有偏差,就会招致“嗷嗷”的抗议。他还故意捣蛋,不让我按交通规则行驶,要走马路中间,不能走人行道。为了分散他的注意,我给他读路边店铺招牌和广告语,再时不时地买个棒棒糖、体恤蛋,让他安静下来。
百密一疏,有一天我下楼没查楼梯,孙子就奶声奶气地数:1、2、3、5.....一气数到269,无一漏落和错讹。我大吃一惊,走到街上指着电子屏幕故意不读,孙子竟然一字不差地读出了滚动字幕。回到家里考校一下,我得个乖乖,小孙子不得了!他认识一千多汉字,拼音字母、英文字母,全都认得滚瓜烂熟,还会背《乘法口诀》
我没跟儿子住一起,像在岗上班一样,白天在儿子家开伙,晚上回自己的猪窝休息。铁路的警察,只管白天这一段,晚上把孩子交给他父母。我以为儿子、儿媳劳累一天,晚上给孩子喂喂奶、换换尿不湿就不错了。看来我多虑了,小两口也是有心人,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丢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就有回报。小孙子一天天成长,一天天变化;从外观上看,身材不断长高、长大。探究心智,识字量、知识量一天天增加,100以内的加减运算、表内乘除都不在话下,脾气秉性也和过去判若两人。在学步车里走路时还是一株“含羞草”见生人就抹鼻子。现在成了“自来熟”见生人主动打招呼,脸皮比城墙拐角还厚。
教育必须靠学校,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学系统、完整、规范、全面、稳定、持续,家教随机、片面、断断续续,是辅助配合手段。儿子说,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去。
孩子学习的场所很多,有幼托班、幼儿园、幼小衔接班,还有很多培养孩子才艺的专业班,如书法、美术、金话筒、看图写话、围棋、象棋、舞蹈、武术、篮球、魔方、机器人等,让人眼花缭乱。孩子就一个,时间也有限,附高不能就低,学A不能学B。儿子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好啥都学;这是太平洋里打水漂,不着边际。就说“起跑线”吧,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你从两岁入班,似乎可以沾沾自喜。环顾左右,别人的孩子半岁就送婴儿托管所。更有甚者,把“起跑线”划到妈妈肚子里,一怀孕就喝牛奶、听音乐,把明星的照片贴到肚皮上进行胎教,咱比得了吗?
儿媳妇理智一点,把紧要的拎出来说:字是门面,写一手好字显得有修养。打篮球可以长个子,身体好是学习好的先决条件。主持人不错,可以敦促孩子学习普通话,在台上讲话不怯场。后来老师帮忙推荐,说围棋锻炼思维敏捷,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要及早打底子。看图写话不错,可以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
幼儿园几乎没作业,我孙子杂七杂八地参加了许多补习班。老师这样评价我孙子:聪明、漂亮、领悟能力强,一点就透、一学就会。就是好说好动,大一点就好了。老师怕孙子退学,说缺点时有所保留,语气也很委婉。幼儿园的老师也表扬我孙子,说他积极举手发言,作业做得又快又好。可是他做完作业就不老实了,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从课桌蹦上窗台,把窗帘都扯烂了。搅得班级乌烟瘴气,影响其他小朋友听课。孩子还小,淘气在所难免,大一点就好了。老师不知道,孙子还会哄骗老人。他说老师叫学生拿一个薯片桶到学校,做手工用。家里的薯片桶都扔进了垃圾箱,超市不卖空桶。我买了一桶薯片给孙子,他欢天喜地吃完薯片,信手把空桶扔进垃圾筐,拆穿了自己的谎言。其实我很少拒绝孙子的要求,对我撒谎大可不必。
全家人唉声叹气,默默地盼望着小宝贝快点长大,能醍醐灌顶般顿悟天机,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乖宝宝,变成叫人爱慕的“别人家孩子”
小学一年级,小宝贝的顽劣继续释放,有愈演愈烈之势。入学第一天,我家的宝贝蛋就成了引人瞩目的人物。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题,叫学生举手回答。我孙子表现欲强,争着举手抢答。举手的学生很多,老师左顾右盼,掂量着叫谁合适。我孙子为了引起老师注意,索性举起双手。老师笑了,她第一次见到举双手抢答的学生。老师略一迟疑,我孙子忍耐不住,举着双手走跑老师跟前说:叫我呀。从那以后,老师赌气似的提问我孙子。全班提问一百次,我家宝宝独自回答五十回。提问别人都是一次性回答,提问我孙子就放连珠炮,答对一个再问一个,连问五六次是胖娘们的裤腰带—稀松平常。我孙子居然都能蒙对,没给老师治他难堪的机会。有一次学贾岛的诗,老师还没翻开课本我孙子就大声背诵: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做着动作,卖弄“推敲”的典故。老师反问:贾岛是哪儿人?
我孙子从容回答:贾岛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43年,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人。字阆仙,自号“碣石山人”,人称“诗奴”。一路口吐莲花,侃侃而谈。还说了“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的成语,唬得老师一愣。这是课外知识,六年级的孩子也不一定知道。我孙子是老约翰绘本馆的常客,读了不少杂书,脑袋瓜里有些货色。
同学们刮目相看,我孙子有几分飘飘然。上课与人交头接耳,下课推这个同学一把,摸那个同学一下,像武林高手重出江湖一样,有傲视群雄的风范。
清华园荷塘月色
不平则鸣,同学纷纷找老师告状。老师无奈地给家长打电话,批评如潮。老师说我孙子不是不守纪律,是压根没有纪律。延时课不做作业,和邻位钻到桌子底下看漫画。大多数同学都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我孙子磨磨蹭蹭,总是做不完。剩下十个人有他,剩下三个人还有他,剩下一个人就是他。儿子暴跳如雷,儿媳妇愁眉不展。四只眼睛对应“五行”中的水火,儿媳妇以泪洗面,儿子怒火中烧。
小男孩没有不淘气的,调皮是聪明的表现。我劝儿子熄火,怕孙子受皮肉之苦。给孩子讲道理,以说服教育为主,老师也不赞成体罚孩子。
儿子默不作声,我知道他的火气消去大半了。惩罚亲生骨肉,不是气疯了失去理智,谁能痛下重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孙子的“英勇事迹”还在展示。他放学晚走,主动帮值日生扔垃圾,目的是搜寻同学失落的铅笔头和碎橡皮。他不稳稳当当地走路,一进校门就疯跑,故意不躲行人,哪儿人多往哪儿冲撞,不是撞倒别人就是被别人撞倒。上课时他随便走动,大声朗读老师没教的新课文,被罚到后面站着听课也嬉皮笑脸,全然没有羞怯之心。回到家疯狂玩游戏,把家长的劝告当成耳边风。他还侠肝义胆,看见同学以大欺小、以多攻少,马上冲上去打抱不平。结果可想而知,一股冲天豪气在风中凌乱,“小英雄”鼻青脸肿,铩羽而归。有一次他正做作业,听见同学哭叫,看见三个小朋友在教室外欺负他们班的同学,他不假思索地冲出教室,铅笔还攥在手里。他被外班的小朋友扑倒在地,铅笔在同学的脸上划出了印痕。他不知道“冲动是魔鬼”被人弄伤了受罪,弄伤别人挨打受罚,家里还得花钱。
儿媳妇去学校,把孙子的同学带到医院检查,买礼品去同学家探视,说一火车好话赔情。儿子按捺不住了,把孙子摁倒在沙发上,用小竹竿和孩子说话。竹竿开裂了,孙子的屁股开花了,发出“杀猪”般的惨叫。我心里堵了一块冰疙瘩,忧郁之气郁结胸中,冻结了脸上的笑容。爱之深、责之切,父亲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比爷爷更迫切,也更强烈。儿子用霹雳手段彰显菩萨心肠,我不能野蛮干预。
常在河边走,肯定要湿鞋。孙子时常带着“勋章”回家。不是衣服破了,就是鞋子裂了,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严重的时候脸上破相。这时孙子大义凛然,绝不出卖朋友。任你怎么问,不管你使啥招,威吓、哄骗都不管用。他像刘胡兰一样,打死都不说。孙子从来不在背后说人坏话,吃了亏也不向老师告状。我试探过孙子,问他哪个老师好?孙子回答:都好。我再问哪个老师最好?孙子依然说:都很好。
峰回路转,很快就“柳暗花明”了。学校测试时,孙子考了双百分,月考双百分,期中考试双百分,期末考试双百分。奖状、表扬信得了一大堆。
老师改变了管理方法,在班里表扬我孙子。说他虽然好说、好动,但是认真听讲,学习努力刻苦,成绩优秀。家长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专心学习,不要再往家里倒腾那些毫无用处的零碎垃圾。孩子的不良习惯有所收敛,只是连续性稍差,放松监管就会故态复萌。
妻随夫荣,母以子贵。孩子表现突出,开家长会老师让儿媳妇到台上发言。会后老师和家长深入交流,首先肯定我孙子聪明,向家长表示祝贺。然后轻声叹息,喜忧参半地说:你家的孩子比入学时强多了,不过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其他优秀生都是五分加绵羊,你家孩子是五分加小狼。他并没专心学习,如果他不分心分神,稍微刻苦努力一点,成绩还会突飞猛进。咱们密切配合吧,孩子是国家的,咱们不能放弃。孩子毕竟要有童年,咱们也不能过分苛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复杂、浩繁的大工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要和老师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育人的责任。除了有爱心,还得有耐心。揠苗助长只会“伤仲永”,不闻不问会让孩子胆大妄为,是不负责任。
听了老师的评判,我眼前一黑,像被人剔掉骨头一样,软软地瘫坐在沙发上。敌不住孙子“两个突出”的碰撞,我也有了一个突出,是椎间盘凸出。
儿子说顺其自然。只要孩子能自食其力,不给社会添麻烦,不是家里的负担就行。我知道舞台上主角少、配角多,现实中,普通人多、成功的人少。可我坚信孙子长大会开悟成熟,能考上985重点名牌大学,读硕、读博,向着知识科技殿堂高歌猛进,成为国家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2021年5月18日初稿 2021年5月20日修改
作者简介:王志强,丰县作协副主席、徐州市作协理事、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四部长篇小说,一部再版。与他人合作编写《丰县志》(1978--2005)《文艺花开亮凤城》《中国蝉文化》《丰县百年文艺》等多部图书。还在报刊杂志和微信平台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得过省市县各级奖励。
报告文学 | 青春战歌
来源:河南日报
【楔子】
警报声声,回响在空旷大街上,为疾驰的负压救护车绘出道道流影。又是一场生死时速!
心电监护、呼吸支持……车内,全身防护的张金燕、蔡志林密切注视着各种数据。70多岁的患者,痛苦略有缓解后,微抬了一下右手。两名90后瞬间领悟,这是一个敬礼的动作。
这是2020年2月18日,河南省支援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在武汉工作的普通一天。这一天,他们连续工作11个小时,把11名患者转运到武汉火神山医院。
11个小时,同样适用于千里之外的同龄人崔聪聪。在郑州岐伯山医院,她和其他40多名志愿者,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走路用跑、吃饭靠扒拉,全面清洁这所新落成的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
就在这一天,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4岁的王先生撸起袖子,400毫升红色液体从他体内汩汩流出,输送到一名产妇体内。病愈重生的血液,蕴藏强大的抗体,顽强抵挡新型冠状病毒进攻。一度生命垂危的她,连续两次核酸检测呈阴性。
那是生命的曙光!
【冲锋】
——“请给我战袍”
就像历史上经历的每一次灾难,回望2020年这个冬春之交,人们同样会感怀不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如同飓风肆虐九州,无情拷问每一个人对于生命和健康的认知。湖北武汉成了“风暴眼”,近邻大省河南首当其冲。
举国赴战,全民皆兵,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病房、社区、乡村、车间、家中,抗疫路上的青春身影格外抢眼。父母眼中,这些90后、00后还是令人心疼的孩子,最前线上,他们却是独当一面的战士!无论如火炬还是做萤火,他们中所有人都奋起了,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有一点光,就发一点光。他们就像滔滔黄河中飞跃的浪花,合力搅动巨大旋涡,汇聚到民族伟力的洪流中去。那扛着防疫大旗的稚嫩肩膀,磨破皮、渗出血、结了痂,但也变得更加结实有力。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会忽然发现,今天青春的肩膀能扛起多重分量,中国的将来就会有多大希望。
身披一件专属标志的战袍,从天而降扶危助困——和很多90后一样,李建顺也爱做这样的“超级英雄梦”。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梦想成真。那件战袍是一件防护服,上面有一颗闪闪的红星。
李建顺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一名有着5年党龄的党员。河南发出号召驰援湖北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1月26日,作为河南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他和其他136名同行进驻武汉市第四医院。
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4个小时,汗水顺着头脸不停地淌,一张嘴就是咸味儿,大口呼吸成了特别奢侈的事,头痛、心悸、胸闷一起袭来,有时候真想原地爆炸!拯救地球的英雄,原来并不好当。每当想左冲右突,撕开身边胶着的黑暗与沉闷时,就特别需要一束光,高高地笼罩着,帮助自己抵御伤感,打败疲乏。精神的力量原来如此重要!
医疗队中51名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队长王耀平让每名党员在防护服上画上红五星。
那颗星红极了,灼烫着每个人的眼。它跳动着,大喊着:“我是党员,有事请找我。”它钉在心脏对应的位置,源源不断输送能量,照耀着年轻的身影去战斗。
渐渐地,进入阵地前画红五星,成了医疗队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标配和荣耀。每一次画,都要把衣服抻直,都是一个小小仪式,都像发出一次战斗宣言,都显得特别神圣。
披上这样战袍的他们,更加悉心、耐心、细心,递到病人手里的水是温热的、饭盒是打开的。“自己的儿女也不过如此。”71岁的患者这样说。病房里一位阿姨把李建顺工作的模样拍下来,在微信上跟儿子说:“莫担心,我们这儿有蛮多河南的‘小红星’,他们特别好。”
第一次帮队友画红五星,和李建顺同龄的李营眼睛发热,内心好像被什么撞了一下。第二天,她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医疗队到达武汉前后,先后有69名队员写下入党申请书,其中90后26人。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怎能调动全国力量支援湖北;没有最先垒起的一批垛口,怎能砌筑一道防护长城。青年党员李建顺,第一次主动思考起如此深刻的命题。
热血和热情,勇气和锐气,激荡在无数像他一样的青年人身体里。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2月9日,漯河市17名医护人员火线入党。鲜红的党旗或张在救护车前,或挂在病房楼道里,他们身穿防护服,紧握拳头,庄严宣誓。
新党员们无一例外,都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一二十天不曾回家,身体、意志、能力,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恰恰由于洗礼之严酷,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员”二字分量之沉重。“党员就是危险面前,要站到老百姓前面。”这就是95后护士刘汇慧的理解。
位于邓州市产业孵化园里的一家企业,生产线上一片繁忙,33名青年党员、团员组成突击队,从腊月二十八起,连明彻夜为白衣天使赶制战袍。
95后员工马笑笑这个春节累到几乎崩溃。一个月来,她吃住都在厂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整个世界缩成一块两米见方的工作台。年轻清瘦的姑娘,手磨破了,嗓子哑了,大眼睛里的粼粼水波也安静下来了,但手里的活计一刻没有停下。有时候连她自己也诧异,哪儿来的这股劲!
就是这样一件防护服,工艺不算复杂,却织进去“马笑笑们”不少巧思,比如加大后腰和下裆连接处的尺寸啊,在帽子、袖口、腰部、脚踝处嵌入松紧带啊,一针一线都在心里走过很多遍,图的就是安全方便。防护服打包出厂的那一刻,她总喜欢想象它们会去哪儿,一定是扇动着洁白轻盈的翅膀,飞到南阳,飞往郑州,飞去武汉,包裹在那些跟病毒作战的人身上。它们短暂的一生只有一个使命:在医护人员和病毒之间,布下天罗地网,保护天使平安回家。
英雄莫问出处,战士何须年长!有了初心,走得再远,只需一声召唤,便会坚定地靠近。“我是党员,我先上!”这句话成了全省20余万个基层党组织、500多万名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请战一线的誓言,成为“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的时代诠释。
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有石名“朝我来”,千百年来战斗力“满格”,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船只与巨石将撞未撞之际,波涛的回水正好将船推送至安全航道,避开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滚滚黄河,礁石愈坚硬,浪花愈激越。
【向往】
——“我想成为那样的人”
总有一段经历,帮助年轻的心懂得:把理想实现在别人需要的地方,苦会变得不那么苦,甜起来却格外甜。
搁在两个月前,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研究生、平顶山姑娘晓琳很难想象,自己在隔离病房中写就了一篇“毕业论文”。
从学校返回老家过年的她,在县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在这个年轻姑娘身上,一段和病毒的抗争开始了。
“嘀嘀嘀……”除夕之夜,连续的呼叫铃声在医院传染病区楼道急促响起,撕破了静谧。
医护人员奔来了。晓琳张大嘴努力呼吸着,但输送到鼻腔的氧气好像遇到了玻璃门,一次次被弹回来,她的手脚温度越来越低,渐渐变得灰白黯淡。
绝对不能让她睡着!“晓琳,给爸爸妈妈说点什么,他们正看着你呢。”“你穿上学位服一定很好看!”护士一声声安慰着鼓励着,医生不停地搓着她的手脚,想让它们热起来。
你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会放弃!渐渐地,冷却的身体有了温度。医生的手早已没了知觉,停下来才觉出又涨又麻,想截住额头上的汗,胳膊却死活抬不起来。他们半步也不敢离开,密切观察着她的生命体征。挨到天亮,晓琳终于不用吸氧,恢复了自主呼吸,红润慢慢覆盖脸庞。
治疗期间,晓琳在资料上看到某种药物有效,把信息反馈给医院。仅仅两个小时,药物就调来了。她不知道的是,住院的这半个多月里,很多人在为她这样的患者奔走努力,县里在物资、人力上全力给予保障。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写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这封回信,晓琳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完的。恩情莫大于救命,因为体验过,所以懂得什么叫身心相托。
“我也将成为那样的人,我想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对晓琳而言,不再仅仅是专业注定的职业。镜片后她的眼睛里,有某种东西在燃烧。
青春的底色不就是奋斗吗?一旦抛弃“躲进小楼成一统”,绕开“精致的利己主义”,选择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亲爱的青年人,你会发现,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未来的你一定会像他们一样。
像他们一样乐观吧!
乐观,是逆境中绽放的光芒。护士孟霞会在战友的防护服上画美少女战士,画小猪佩奇,画变形金刚,让病房里沉闷的空气瞬间活泛起来。她会跟担心自己“丑炸了”的同事开玩笑,一边比划汗水、消毒液浸泡的双手,一边念念有词:你的太白,像大元宵;我的发黄,像不像老生姜?她最喜欢说那句口头禅——“等疫情结束了”,“等疫情结束了啊,我要把拉下的剧都补回来,我要去看最美的樱花,逛最热闹的户部巷!”
像他们一样坚强吧!
一月之期,多少求不得,又有多少伤别离。那天凌晨,医生李慧隔着小小的屏幕,看着弥留之际的父亲眼神一点点黯淡下去,她泪如雨下,声声呼唤,长跪不起。天亮了,她把这份痛苦藏在心里,又奔向了病区。亲人没了,无法回家送别,能告慰的,就是不让更多人失去亲人。
像他们一样担当吧!
如果把冲上救治前线的人比作战士,冯永海和其他“党员攻坚队”成员堪称“战神”。这支队伍来自全省不同医院,每个人都是业务骨干,经验丰富,骁勇善战。人可以倒班,神经必须随时“在线”,危重状况必须第一时间顶上去。正常值班外,还要帮助同事采集咽拭子、参加疑难重症病人“省际大会诊”,冯永海普通一天的工作量翻倍。疫情是魔鬼,唯有拼、拼、拼!
像他们一样勇敢吧!
这是一群医学检验专业、在武汉实习的河南大学生,郝莺歌、李鋆、桂云飞和孙于洁。按照车票上的时间,1月22日他们本该回到家,开启假期“吃睡刷手机”的循环模式。但就在这一天,他们选择集体退票,担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提取,当一个“离危险最近的人”。
……
“2003年全员抗击非典,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向往有一天自己也能救死扶伤。这一次我不再缺席,我骄傲这支队伍里有我的位置!”这是共产党员、护士郭玉凰的誓言,也是无数青年人的心声。
【磨砺】
——这种力量叫作逆风成长
灾难让人成长,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现在的青春身影终将成为栋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他们如何感知如何成长,牵动着社会关注的目光。省委书记王国生深情寄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用好抗击疫情的鲜活教材,让拔节孕穗的小苗在经风历雨中正其形、强其骨,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小经历和国家的大命运,从来都在一起,从来都很紧密。
这个寒假,是10岁焦作男孩曲恩泽成长路上的一条“分割线”。爸爸是警察,妈妈是护士,都在一线奔忙,小恩泽成了自己的家长。
“原来做饭这么辛苦,我煮一次方便面都要花半个小时,妈妈要上班,还要做饭,肯定特别累。”
“以前爸爸看着我写作业,我们两个都会烦,还会吵架,现在我自己也能写好。”
“会有害怕的时候。最害怕夜里上厕所,把灯打开就好了。”
“最开心每天中午和爸爸妈妈视频,只要他们忙完好好回家,我再也不惹他们生气了。”
小恩泽好像一下子读懂了什么叫“责任”:每个人都有要做的事,好好工作是父母要做的,他要做的就是照顾好自己。
战“疫”这堂课,也上给每一名老师、家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追求,选择和孩子一起,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2月底,《给郑州236万中小学生的一封信》走红朋友圈。信中说:愿你们在灾难中学会坚强,在安静中学会坚守,在挫折中学会无惧,在苦难里学会成长。这一切经历都将幻化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叫作逆风成长。
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成了时刻提醒家人洗手戴口罩的男子汉;那个逮住一切机会玩游戏的“熊孩子”,不需要提醒就端坐在电脑前上网课;张口闭口就是流量明星的“饭圈”女孩,说长大了想成为钟南山;满脑子天马行空的梦想,变成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温室中的花朵们,正在磨砺中逆风成长,似乎一夜间,就长成我们期待的模样。
在平顶山,患有先天性神经耳聋的大一学生刘雯婷每天都戴上助听器和小红帽,到社区的疫情防控检测点值班。她说,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照顾她家,现在她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在邓州,大学生唐雪梅把自家菜地的千余斤黄心菜、香菜择得干干净净,分发给附近买菜不便的居民。母亲很是诧异,以前在家啥活也没干过的妮儿,这次在地里连薅3天菜,手秃噜皮也没吭一声。
在郑州,每天都有90后义务献血,助力河南保障武汉医疗用血。24岁的朱志豪献出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能救人的事,有什么好犹豫。
雄浑的母亲河跃动出青春的交响。青少年们细细品读生命的价值、公民的责任,懵懂的心灵种下了懂事的种子,雀跃的身板有了稳重的模样。
在救护一线,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中1000多名青年党员、团员义无反顾地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在建设一线,青年突击队日夜奋战,将团旗牢牢插在郑州岐伯山医院建设工地上;
在保障一线,青年文明号班组不舍昼夜,奋战在长垣、邓州医疗物资的生产线上;
在防控一线,河南广大农村4300余名第一团支书、广大社区团干部和返乡青年学生等纷纷行动起来,踊跃投身防疫知识传播、人员排查、卫生消杀、卡点执勤等各项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各界青年合计捐款捐物6300余万元,共有843支青年突击队、3.9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始终坚守在战“疫”第一线和最基层。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智胜】
——“我要去试试”
2月4日,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3天。
中午1点,一辆急救车呼叫着驶进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个院区专门收治危重症患者,来自河南的135名医护人员在此鏖战。
一群年轻人正在值班。见到病人时,刘艳辉的心咯噔一下:高烧39℃,全身略绀紫,嘴唇发紫,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呼吸频率是正常人3倍。CT显示,病人双肺已被染白。
“呼吸开始衰竭,双腔鼻导管吸氧。”立即投入抢救。
5分钟过去了,症状仍无缓解。指尖血氧饱和度不升反降。
“马上换吸氧面罩。”抢救设备逐步升级。
10分钟后,情况开始好转,但是很快出现反复,病人呼吸更加急促。
“立即换经鼻高流量!”
如果这一招不行,下一步……刘艳辉紧盯着患者,大脑飞速运转,护目镜下,两条浓眉揪成疙瘩。
所幸,病毒停止了侵袭。入院一个半小时后,经过各种抢救,危险症状逐步缓解。
2月16日,病人双肺基本恢复,两次核酸检测显示阴性。在床上整整躺了12天的他第一次下地了,眼里闪烁着无限感激。
专业能力强不强、思维够不够冷静、处置是否果断……来前线一个月经受的考验,庞大而又密集。从死神手中抢生命,一个医生往往要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调兵遣将。
那天,省长尹弘在与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视频连线中说,赴湖北医疗队队员集中体现了河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素养,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让刘艳辉深有感触:
“‘最可爱的人’,一定是有能力去担当的人,我们多一分力量,病人才能多一分安全。”
青年的敏感意识和独创劲头,一经与知识经验相逢,往往能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
从最开始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到运用钉钉软件做好疫情排查,再到通过二维码管理人员信息,在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管委会,佟鑫不断升级数据收集处理手段。
这位90后小伙子在大数据的使用上,提炼出“六字秘诀”——“多比照、求精准”,散布在整个樱桃沟的近3万名居民,全部去留信息都汇聚到他的电脑文件夹里,而且数据必须经得起“盘”,经得起比对。办公室里,每每看到这样的佟鑫:额头上的齐刘海乖顺地垂在眼睛上,瘦长的手指在键盘上来回翻飞。同事不止一次竖大拇指:这小伙子头脑灵光,耐得住烦,好样儿的!
中信重工一支平均年龄二十八九岁的团队,花了10天时间,研制出一台360度转动喷雾消毒智能机器人,用“黑科技”代替人工助力抗疫。
河南警察学院学生刘国龙给老旧小区“量身定制”了一款智能管理检测平台,把手机号或者户主姓名输进去,界面就会显示“全家福”,特别受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欢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秦梦博,设计出一款收放式消毒通道,运输安装都很方便,展开就能用。
南召县公安局反恐大队的张轶群,郑州航空港区党群工作部的楚佳,自创各种高效查控模式,用脑子印证这届年轻人“靠谱”。
通过接种牛痘疫苗,人类消灭了天花。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的发明,遏制了肺结核的蔓延。每一次面对灾难的抵御,都是一次创造和前行的契机。而青春意味着活力,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
一个民族想平安祛灾,科学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护身盾牌。
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
【动情】
——“你在身边,我就无所畏惧”
灾难让人猝不及防,但爱从未缺席。不管是天然的亲情、浓郁的爱情、温暖的友情,还是陌生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爱都是最亮眼的底色,它发轫于血脉,直抵于心巅,永不消散。
2月21日,一大捧来自武汉网购的鲜花送到郑州市民邵先生家,黄灿灿的向日葵生机勃勃,淡雅的百合香气馥郁。一张落款为“武汉青山法院后勤专班”的便笺上写着:祝您生日快乐!青青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请您放心把她交给我们照顾。
一束鲜花,两处惊喜。这一头,邵先生这个67岁的生日格外有意义;那一头,他驰援武汉的女儿邵青青的孝心,得到了熨帖和安放。
这天上午,在武钢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河南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郑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邵青青,找到后勤专班的刘莉文,提出想要5个熟鸡蛋。
很快,“谜题”就有了答案:她用鸡蛋加上废纸壳做成不倒翁,“隔空”为父亲送上生日祝福:5只不倒翁代表一家5口人,有困难要不怕摔迎着上。
“如果不是来帮助我们,她就能守在父亲身边过一个温馨开心的生日。”刘莉文心里酸酸的,这些白衣天使对武汉有恩,让我们为他们做点什么吧!
这,就是那束鲜花的故事。它吐露着爱的寄语,传递着人间温情。
爱让人柔软,更让人成长。
邵青青做事麻利、风风火火,性格爽快的她看起来像个“大姐大”,其实家里人都知道,她胆子很小。到武汉后,她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坚强。
那是2月9日,她在方舱医院上班的第一天,武汉下起大雪,寒意逼人。
一个大姐迎面过来,说自己胸闷、难受,询问“你们会不会给我们发药啊”,这让青青意识到,患者正在经受担心焦虑的折磨,他们害怕没人管。
正像她刚进舱就感觉到的那样,脆弱、无助感弥漫在空气中,整个舱内有些压抑。在这里,各种复杂、突发的情况都可能会有,没有人明确告诉你该怎么办,所有判断只有一个标准:患者好,患者健康,患者平安。身为医护人员不能惶恐,除了坚强,别无他途。
带着这个大姐做完深呼吸,青青背对着她说,来,您念念我背上写的字。“河南,中!”大姐用武汉话念完,哭了,又笑了。
一句“河南,中”既是给自己打气,也是给别人鼓劲。在青青的筹划下,舱里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患者帮助医护人员分发物品、领头健身、做心理辅导,大家聊天说笑的时间多了,坚冰逐渐消融。
青青曾在朋友圈写下两段话:
“我见过凌晨两点的武汉,这里的路灯很耀眼,星星很热闹,但它每天都在遭遇生离死别,悲伤得让人心疼。
我见过很多的人,素不相识,甚至看不清长相,但是简单的交流、温暖地搭把手,无论来自哪里,都不影响大家共同战斗。”
……
是啊,爱让我们无往不胜,战场上的爱情故事,往往显得格外动人。
他和她,是一对95后情侣,用一枚曲别针当婚戒。
2月9日,原本是他们订婚的日子,因为条件有限,他就把回形针做成心形,向她求婚。
“今天没有鲜花,没有钻戒,但是今天有爱。”“只要你在身边,我就无所畏惧。”
他和她,是两位年轻医生,穿着白大褂当嫁衣。
大婚之日,没有婚礼、没有仪式,只有“战友”、只有“战场”。她在胸前白大褂上别了一朵红花,笑着问他:“我的‘婚纱’漂不漂亮?”
无常面前,唯爱长存。
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名护士给一位老太太扎针时,老太太轻声问:
“小伙子,住在10床的那个老先生,是不是也输上了这个药?”
“输着呢,政府免费给大家看病,您放心吧!”“好好,那就好。”
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对同时住院的老夫妻,彼此牵挂惦念着对方。此后他就主动当起了他们的“传话筒”。
“22床奶奶是您爱人,她让我来告诉您,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
“奶奶,爷爷让我跟您说,他吃饭吃药都很听医生的话,您放心吧。”
每次经过他们的病床,他总会停下来多叮嘱一句,自己心头也暖暖的。爱,不就是宇宙中最巨大的力量吗!
“我不认识你,但是谢谢你。”在青山区方舱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95后护士陶政阳,用最大的耐心给予患者安慰和关怀。在做完一次大半个小时的心理疏导后,患者这样对他说。
“我给她说的是‘妹妹加油’,我猜她说的一定是‘姐姐加油’。”刘晓宁和刘晓慧是一对护士姐妹花,相隔一天抵达武汉。姐姐执行转运任务时,惊喜地看到妹妹的身影,两人隔着玻璃窗给对方加油鼓劲。
“烩面,胡辣汤,芝麻叶面条……还想吃啥只管提!”95后河南厨师马允和其他5名厨师一起,从郑州奔赴武汉,用美食支援同样穿白色制服的家乡勇士。
“你回来那天,就是全家人的大年初一。”大学生弟弟对医生姐姐说。
“只要相爱,哪天都是好日子。”推迟婚期的情侣说。
“我念书时家里困难,国家给我免了学杂费,现在该我为她做点什么了。”捐款的年轻人说。
……
疫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但心与心的距离却更近了。
一名年轻男子,为郑州的公交车司机们送来了自制的防护面罩,每个接头都作了细心处理。纸条上写道:我确实买不到口罩了,考虑到你们每天接触的人多,非常辛苦,就自己制作了防护面罩送给你们,这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不要嫌弃。落款只有两个字:朋友。
朋友,多么温暖的称呼!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行走在同一片大地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有着同样的心愿,所以,我们之间,是真真正正的朋友。
【蝶变】
——褪去稚嫩,努力绽放
这个春天,尽管生长得枝条纷乱,却无可阻挡。一棵树、一片叶,都在褪去曾经的稚嫩,努力绽放。
蝶变,意味着要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19岁的陈浩老早就计划好,这个寒假他要和几个“好哥儿们”一起唱歌、跳舞、蹦迪,嗨玩一遍。
一场新冠肺炎,把这个爱唱爱跳、活力无限的大学生“打蒙了”。
大年初一早上,淮滨县张庄乡三里村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里,陈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查看疫情新况。
河南发布一级应急响应!信阳疫情防控物资告急!一个个消息撞击着年轻的心。“不能等了!得干点什么。”
他动用自己的创业资金,迅速网购1500个口罩,快递给罗山县人民医院。淮滨县卫健委赶紧来电询问,有没有渠道买到更多的防护物资。
“你们忙病人吧,这事交给我来干!”没有时间让他思考,这个承诺是不是有些冲动。
收拾行李的时候陈浩心里打起了鼓,买不到怎么办?钱不够用怎么办?自己没有专业防护怎么办……算了,来不及多想了!出发前他给家人撂下一句话:“我要是感染了,能治就治,治不好就用于医学研究。”
拿着县卫健委开具的委托书,他只身踏上征途。
1月27日出门,2月9日归家。14天里,他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搭便车、乘火车、坐飞机,饿了面包泡面,渴了矿泉水,陈浩辗转三省、行程3000多公里,一共买到3.5万个口罩、6080副护目镜、6000公斤消毒液。困倦、委屈、无助时时袭来,让这个大小伙子几次差点哭出来。回到老家,他倒头坠入梦乡,一口气睡了32个小时。
眼前的陈浩,将近1米8的个头,一脸沉稳,但脸颊上、下巴上此起彼伏的青春痘,仍然“暴露”了他的年龄。
“大家为我点赞,说我作出了贡献,但其实我是这次经历的受益者。”他说。
在路上奔波的时候,他常常会陷入反思。都说90后追求自我,个性张扬,但真当灾难袭来时,大家才明白,原来自己和脚下这块土地呼吸相通、命运相连。
蝶变,意味着要肩负责任,顾念他人。
病毒无远弗届,每一处跟它对垒的战场都是前线。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护士李春艳,是这家医院进入ICU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对ICU她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Icareforyou”——在抗击病毒的最前线,“我来照顾你”。
这是什么样的照顾呢?有为患者剪指甲、理发、洗头、鼻饲喂食的照顾,有为他们吸痰、清理大小便的照顾,更有为他们看护全身插管,时时关注监护仪的照顾。经常在朋友圈里喊着“冲鸭”的“小公举”,出门就成了患者的“守护神”。
蝶变,意味着要敢于付出,无私奉献。
“这是我活了30多年,干得最值得的一件事!”
大年初六,商丘农民刘光亮从睢县开车560公里前往武汉,加入到援建火神山医院的队伍中去。医院建成后,他把领到的工资全部捐出,留在武汉当起了交通志愿者。得知雷神山医院也急缺工人,他和十几位工友组队,又投入到新工程的建设中。
“不一样,真的太不一样了,大家都干劲冲天啊!十几个人一个小组,负责安装、切割、扛架子、上钉,一上午就能组装完十几间。”
“有的时候工作强度太大,我们会在工地上喊话,‘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别看这8个字简单,但是能支撑我们24小时连轴干。那几天啥都不想,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快一点,再快一点。”
蝶变,意味着要牢记初心,恪尽职守。
2月2日,刚刚值完两周夜班的河南日报青年记者刘晓波接到命令,随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赴武汉采访。
当时的武汉,每天新增病例不在少数。他所在的采访地,正位于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收治点。
来的头几天,他生怕防护做不到位,吃不下东西睡不着觉,整夜失眠。
但是,这儿就是真实的现场,戳心的故事就在身边,把这些讲述好传播好,是自己的职责。刘晓波发现,这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队员冲到前线,他们承受的、付出的,很难为常人想象。
“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有不同的理解,能在大时代里有所作为、留下印记,就是生命最美的修行。”刘晓波由衷感慨。
生命的意义如此厚重,值得每一个青年人全力以赴。
大学生张雪源在手绘漫画《因为有你,这场战“疫”我们还会赢!》中写道:
“我出生于1998年,现在是河南师范大学一名学生,也是一名共青团员。”
“妈妈说,我出生那年,全国多地暴雨如注。”“长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珠江告急……但洪水猛兽面前,我的父辈们并未惧怕,广大军民奋勇抗击,这场抗洪战役,我们赢了!”
“2003年,我5岁,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全国。在广大医护人员和军民合力抗击下,我们又一次赢了!”
“2008年,我10岁,这一年是悲伤和欢喜交织的一年。从年初的特大雪灾到汶川大地震,全世界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从北京奥运会到‘神七’飞天,又让全世界看到一个奋勇拼搏的中国。这一场场战役,我们都赢了!”
“2020年,我22岁,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这一场硬仗,我们必须打赢。”
【结语】
每一次灾难,无不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每一次进步,无不是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现在,张金燕、蔡志林的转运任务完成得越来越好,出发前有预案,遇问题有办法;
认真思索后,崔聪聪决定继续发挥专长,留在郑州岐伯山医院做物业保洁,迎接新的挑战;
王先生在继续学业的同时,将成为一名志愿者。他觉得,把爱传递出去是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
2020年这个冬春之交,和他们一样,无数青年人挺起脊梁,迸发出团结、坚韧、大爱的伟大精神,支撑起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战洪水、斗冰雪、防非典、抗地震,在磨难中奋起,在大考中淬炼,在拼搏中成长。
这种精神,在每一处防控卡点长明的灯火里闪耀,在每一寸被护目镜紧勒的皮肤上印烙,在每一颗心窝处绘就的红星上熊熊燃烧。
这种精神,在这个初春再次破土而出,引领90后、00后们把信仰织进梦想,用汗水收获希望,努力跑好自己手中这一棒。
可爱的青年们,向着火红的太阳,永不停息地奔跑着,让青春中国永远焕发青春光芒。
奋斗有我,青春万岁!
大众报人书写精彩战疫答卷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全媒出击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
大众报人书写精彩战“疫”答卷
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众报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报道山东疫情防控、复产复工的举措进展和支援湖北的实际行动,生动讲述社会各界战“疫”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媒集团的导向引领作用,让战“疫”报道成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的一次生动实践。
7名大众报人奔赴湖北抗疫一线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拿笔的人,一样可以上战场,因为他们的前辈扛过枪。”当战“疫”冲锋号吹响的那一刻,大众报人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扬80多年历史积聚的光荣传统,纷纷主动请缨,争当深入一线的“逆行者”,7名记者先后紧急奔赴湖北一线采访。
大众日报记者王凯从事医药卫生领域报道多年,大年初一在省疫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采访时,得知了选派记者随山东首批医疗队援助湖北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当天晚上,他匆匆和家人告别,就踏上征程。“能到抗击‘疫魔’最前沿,是记者应尽的义务,也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在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王凯向前来送行的省委领导庄重承诺。
2月2日上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钢跟随山东省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奔赴抗疫最前线。疫情凶猛,采访不易,顶着压力连轴转是常态,他经常夜里一两点还通过工作群汇报采访进展和选题计划。在武汉的这些天,李钢以手记、直播、短视频、音频、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呈现战“疫”一线的最新情况,全方位展现山东医疗队的担当与作为。
在战“疫”一线,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贺辉、吴军林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黄翔火线入党。“我将继续把山东人的战‘疫’决心和故事讲述好,把山东医疗队的感人事迹报道好,践行好大众报人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的责任与使命。”这是贺辉的入党誓言。年轻的新媒体记者黄翔不到20天时间里从前线发回全媒体报道82篇,全网点击量接近千万。“在前线深受冲锋在前的党员鼓舞,我一定竭尽所能做好报道,不辜负党组织的培养。”
随山东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的大众日报记者赵丰,中午11点半接到任务,下午5点落地武汉,随即就进入战斗状态;大众日报高级记者逄春阶是新闻“老兵”,他主动请战,踏上战“疫”报道主战场的身影让人肃然起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深入一线,这是每一位大众报人的庄重选择。
843名记者奋战省内
践行“四力”,讲好战“疫”故事
关键时刻敢打硬仗,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除了7名奔赴湖北的记者,疫情发生以来,大众报业集团还有843名记者奋战在省内抗“疫”一线,他们牢记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运用“走基层 强四力”教育实践成果,从发布会现场,从定点医院,从社区村镇防控现场,从复产复工生产一线,源源不断发回高质量的报道。
除夕当天,大众日报记者李振赶赴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省胸科医院,深入了解医院的准备情况,完成稿件《定点医院里的别样除夕》;1月30日,她乘高铁赴青岛报道全省首例确诊患者出院,完成稿件《感谢医护人员,感恩好客山东人》。2月7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组建医疗队驰援湖北,李振的爱人侯新国是其中一员,出发当天,李振既是送行者,又是采访者。“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能在家陪他们,为什么你们都不在家?”这是疫情爆发至今,李振的大女儿最常说的一句话。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李振挂念孩子,但她更深知责任重大。因为长时间工作引起颈椎病复发,3月10日、11日两天,李振只能卧床休息,但还是按时完成报社安排的任务。在她看来,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对“四力”的最好践行。
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让大众报人捕捉到最感人的故事。1月31日,在日照市西湖派出所,一名头戴环卫帽子的老人将一张纸条与12000元现金放到户籍室的台子上,就悄然转身离开。大众网记者发现这一线索后,第一时间推出短视频报道,瞬间就刷遍社交网络,全网点击量高达1.6亿。环卫老人的故事还登上央视元宵特别节目。“去年集团全力推进‘走基层·强四力’,让我们与基层建立了密切联系。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也一直奋战在一线,所以才能迅速抓取到线索,第一时间推出报道。”谈及这一爆款产品的采编心得,大众网日照站副站长张丽说。
视频:日照硬核环卫大爷闯派出所放下万元现金!留言:急转武汉
做好抗“疫”报道,不仅考验“脚力”和“眼力”,更考验“脑力”和“笔力”,也就是选题策划力、作品感染力。2月13日,大众日报客户端上线“发往前线的家书”征集活动,一封封医护人员家属、亲朋、同事饱含深情的“家书”纷至沓来,引发强烈关注。“第一炮打响,说明选题切中了时代脉搏,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深化这一选题,很快又推出了视频家书、音频家书等系列产品,还特约音乐家创作歌曲《一封家书》,演员郭晓冬哽咽朗读家书的短视频更是成为刷屏之作。”大众日报客户端运营中心主任兰传斌介绍说。
抗“疫”报道是大兵团、多兵种作战,运转高效、相互配合的组织是成功的关键。疫情发生以来,大众报业集团第一时间启动“战时”机制,记者、编辑坚守岗位,不舍昼夜;集团办公室、机关党委、工会、后勤、人事等部门单位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走访慰问抗“疫”一线记者家属,全力保障口罩、消毒水、防护服等物资供应,集团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大众报人凝聚力、战斗力和精神风貌。
肩负起主流媒体担当
融合创新,全媒传播
此次抗“疫”报道,大众报人不仅时刻保持在场状态,更调整语态,以最适合融媒时代群众阅读习惯的方式,创新传播途径,肩负起主流媒体的流量担当。
视频:海报直击丨协和、湘雅、齐鲁、华西四大“天团”会师武汉!
融媒直播“点亮齐鲁”全网传播超2亿,融媒策划“发往前线的家书”总点击量突破1.5亿,短视频《“急转武汉”!日照环卫一老人放下1.2万转身就走》点击量1.6亿,“齐鲁医院华西医院机场会师”点击量1.5亿,“出力哥”李保民系列报道总点击量1.1亿……疫情发生以来,大众报业集团充分运用近年来在队伍建设、媒体融合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技术新手段,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传播力、影响力的产品。
融合生产、融合传播,让“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更加生动具体。大众日报开设专栏“防疫小贴士”和“专家访谈”,解答热点防疫问题,大众日报客户端“山东战‘疫’·硬核研究室”专题科学性强、内容有趣,“漫话·战疫”专题以原创漫画配发简短有力评论,生动简明澄清网络谣言,宣传防控知识;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长图示《这些“武器”,可助我们取得“战疫”的胜利》《关于儿童防护 这些事项需注意》,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战疫”系列漫画、“战疫十天”系列电子报等,都起到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引发群众热议。
机制和技术的完善提升,更为开展大型融媒体报道创造了条件。2月22日晚7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发起的“点亮齐鲁——战疫集结号”公益直播,在山东16市拉开帷幕,包括济南绿地中心、青岛五四广场在内的16市地标建筑同时点亮,为全国战“疫”加油。此次直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腾讯、百度、快手、人民视频等13个平台同步进行,实现全网传播超过2亿次,中央网信办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全网推送。为做好此次大型融媒体直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调动了从总部到全省16市地方站的资源,初步统计共投入采编人员132人,涵盖一线记者、后期编辑、直播摄像、渠道分发等岗位,集合直播、宣传片、短视频、音频、活动专题、图文海报等多种形式,在技术上更是突破了同时汇集18路直播流的难题,将此次融媒直播打造成战“疫”报道的标杆性产品。
(大众报业集团记者 崔岩)
后人类主义与身体范式的美学思考
王亚芹
当下,随着信息科学、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等的深入发展,“后人类主义”思潮开始席卷全球知识界,成为继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另一个重要“后学”,并展现出丰富繁多的阐释价值与研究意义。在名目繁多的后人类研究中,其最终的目标大都指向了人类身体。一如美国当代艺术理论家杰弗里·戴奇所概括的那样:“大概没有任何事物比人本身对人更具有吸引力了。”1人类身体的美学价值逐渐凸显,于是,身体便成为后人类时代被关注的重要对象,并通过变换各种形态游走于不同对象之间,关联万物,成为真正美妙的“元存在”。所以,对身体范式的理论思考,既是人类对后主义时代技术与其他物种态度的检验器,更是从“元理论”层面考量美学发展路向的基本触角。
一、批判的与身体的:两种“后人类主义”
目前,后人类主义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前沿性话题。其繁复性与不确定性,在给理论提供广阔生长空间的同时,也让人陷入迷惘,“因为没有与这一术语相联系的突出的、相同的趋势,思考方式或哲学研究。”2也就是说,现在的很多关于“后人类主义”的思考尚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与总结上,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论考究,甚至有些研究只不过是打着“后人类”旗号的人类主义思维模式的变种罢了。
追本溯源,“后人类”(post-human)一词最早是由19世纪末期俄国神智学创始人海伦娜·彼罗夫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Von Hahn)在她的《秘密教义》(The Secret Doctrine)中所提出的,她将“后人类”视为自然演化的某种哺乳类动物,是人类物种的一种延续。1977年,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警示我们:“应该明白,历时五百余年的人文主义传统或许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它已转型为我们不得不称之为后人类主义的东西。”3诚然,哈桑这里所论的“后人类主义”是与人文主义相对的一种新思潮,意味着对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传统的反思。1995年罗伯特·佩普勒尔(Robert Pepperell)在《后人类状况:意识超越大脑》(The Posthuman Condition:Consciousness Beyond the Brain)一书的末章发表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后人类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公然宣称:“后人类是技术世界延伸的一种存在形态”4,或者说,“后人类”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终结,而只是理论家们用来描述人类当前生存境遇的一种指称。同年,凯瑟琳·海勒(N.Katherine Hayles)在《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一书中明确指出:“后人类尽管还是一个不成熟的新概念,却已经非常复杂,牵涉到一系列文化的和技术的领域,包括纳米技术,微生物学,虚拟现实,人工生命,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以及其他学科。”5 显然,目前学界对于“后人类”以及“后人类主义”等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并不表示我们可以将其悬置不论。对于后人类主义究竟是什么,它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要争论这个问题,最好的时机可能就是现在。不要等到它所体现的思想列车稳定地停下来之后,再用炸药来改变它们。”6言下之意,后人类主义及其相关话题是我们当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刚需性”问题。
综上所论,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对于“后人类主义”的相关论述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其视为对“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人文主义”的理论反判,我们可以称之为“批判性的后人类主义”。仅就这个层面的含义来看,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以人类的意识、精神或“理性”为中心的,其他一切都处于客体的对象性地位,身体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判性的后人类主义”其实是对二元对立和本质论的纠偏,是为身体争取合法地位的。另一种主要是将后人类主义视为由技术发展所导致的人类生存状况的新图景,主要涉及技术与身体研究,我们可以称之为“身体性的后人类主义”。它其实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新思考,是对人类生命形态的技术化研究,或者说,是技术化的身体研究。在此,技术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从根本上重塑着人类的身体。所以说,当下“后人类主义”之所以被学者们反复提及并集中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与改造有关,这也是它与其他“后学”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换言之,后人类时代的技术不仅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外部形态,而且还“侵入”和“渗透”进人类的身体内部,使得原本作为生命有机体的“身体”自身的界限与意义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此,我们认为,后人类时代并非单纯的由直线型的“人类纪”(anthropogene)过渡为“后人类(posthuman)纪”,也并非仅仅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驳与反思,而是一种对人类身体存在范式的思考。后人类时代的技术正在改变、颠覆乃至粉碎人类原有的身体认知图景和存在秩序。后人类的身体和精神出现了全方位、立体式地“被改造”情境——身体不再是纯然的肉体,而是介于机械与自然生命之间的“阈限机器”;精神也不是纯然的精神,而是镶嵌了许多人造物的“智能爆炸”。所以说,后人类主义是由技术所引发的对包括后人类状况在内的相关议题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旨在探究“技术吞噬”影响下人类身体的存在样态。基于此,我们这里意欲做的是,尽可能地消除审美活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对立的传统,以一种本源性的身体范式去阐释当前新兴的美学现象,并由此尝试确立未来美学发展的“阿基米德点”。
二、“对象性”:占据支配地位的身体审美范式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点的思维模式必然导致一种主客对立、二元分离的审美关系,而这种关系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对象性”7,它在根本上是把世界万物视为外在于自我的他者、客体,而以预设的人类自我为中心、主体,主体通过认识客体的规律和本质,使其为我所用,进而实现主客统一。综观整个西方美学史可见,由于受这种“对象性”审美范式的影响,心灵/精神长期居于统治地位,而身体则一直处于被压制甚至贬抑的状态中,可以说,“后人类主义”之前的身体研究一直是主体缺席的“对象性”研究。
尽管古希腊时期不乏对人体美的赞颂,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灵魂就被视为生命之本,是人类呼吸和再生的力量源泉,而身体则是低级的、卑贱的、具有欺骗性的存在,因此应该被驱逐出人类的认识王国。柏拉图对人类灵魂和精神的极端强调,使我们渐渐进入了“理性中心主义”的怪圈。之后,哲学和美学家们“整天喋喋不休地谈论意识和精神”,甚至“居然不知道身体能做什么,它具有何种力量以及为何要积蓄这些力量”8。在此,“哲学理性”成为人类认识和审美的主要范式。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中,人类的精神力量被推向了另一座高峰,在“宗教理性”的支配下,充满欲望的身体便成为人靠近上帝的“绊脚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理解人的欲望,人文主义被高扬,上帝被渐渐拉下神坛,人与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于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本体论”成为身-心二元对立的经典阐释。按照他的描述理路,首先需要确立“我思”的存在,然后经由上帝才派生出“一个肉体”,而且这个肉体是依赖于理性而存在的,这充分说明身体在笛卡尔那里是被派生的、非本源性的对象,只有理性才是主体性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存在。由此,理性被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宝座,以理性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而身体则成为被动的、被解释的客体与对象。毫无疑问,在这种二元对立的框架内,身-心的分离与对抗成为对人类影响深远并困扰至今的历史难题。这种心灵/意识主体论显然存在明显的逻辑困境,因为它“找不到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点,无法建立可兹依赖的基地”9。身体在这种传统的束缚中进退两难,既失去了实际存在的现实场域,也丧失了理论表达的话语权。
直到19世纪,尼采高呼“以身体为准绳”和“重估一切价值”,西方思想领域才出现了一条展示身体独立意义的传统。其中最具本体论思考价值的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具身哲学,特别是梅洛-庞蒂的具身理论。梅氏认为一切人类活动都是身体与感知、身体与世界交互融通的过程,由此建构了一个以“身体-主体”为中心的“身体图式”。不仅如此,“我们在我们的身体中发现我们的意识,经验及身份,并且它们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始终。”10 这种“身体-主体”论与笛卡尔等人坚持的二元对立传统大相径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一种“身体一元论”。尽管如此,身体在审美活动中仍然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表征主义”仍然是判断身体审美的主要依据。此后,随着西方“后”学的发展,身体不仅是一种论说对象,甚至成了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在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建构体系中,身体“不仅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维度,而且是所有人类表演的基本中介……是我们的一切感知、行为甚至思想的必要条件”11。因此,我们不仅要从理论角度倡导“身心合一”的思维方式,而且要从实践角度积极践行“通过身体思考”的活动。这种“具身化”的美学路径得到了中国学界的热情呼应,比如目前国内有学者积极倡导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认为“人就是身体,身体是生活和审美的主体,而精神不过是身体-主体的功能和活动”,并将此视为消除传统二元对立的审美危机与逻辑困境的突破口。
近来,随着身体理论的推进,身体范式转换的确让美学从单一的独白状态进入众声喧哗的理论场域,但是对于“身-心”关系的本质仍然没有根本性的进展。实际上,一直以来我们都将“身-心”关系简单化了,二者既不能有所偏废,也不能一味僵化地用辩证法含糊其词。讨论“身-心”关系本质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陈述事实,而是明确地划分界限。尽管传统二元论的思维模式看似对身体采取了一种不公平的方式,然而一旦所有事物之间的边界都变得模糊不清,特定美学理论和命题的存在就可能失去意义。当然,我们这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详细考察“身-心”关系的美学发展史,而是通过对美学史上身体症候的总结,思考后人类时代美学范式的重建。
三、“非对象性”:后人类时代的身体范式改造
如前所论,后人类主义与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技术与身体、肉身与符码、遗传信息与计算机之间的界限得以僭越与打破,“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征服了人类在情感、精神等方面的各种诉求,并表现出比“意识”和“理性”更根本的特征。因此,后人类时代的审美转型本质上是一种身体的“技术革命”。正如托马斯·库恩所论:“每一次革命都迫使科学共同体抛弃一种盛极一时的科学理论,而赞成另一种与之不相容的理论。”12 落实到身体范式的问题上,则意味着长期占据支配地位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及其所构成的一系列“对象性”审美活动的转型,意味着后人类时代人们共同遵循的审美法则、审美观念与审美趣味等的变革,意味着人类身体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一种新思考,也成为人类自身境遇及其生存方式的一个缩影。
(一)肉身的改造:“人-机合一”的赛博格
不言自明,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对于人类身体的想象与改造就从未间断过。从中西方的文艺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大量“半人半兽”的“非人类”形象。当然,这些“后人类”之前的“非人”即使真实存在,但由于缺少智能技术的参与,尚不能对人类构成实质性的威胁。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主义的代表人物唐娜·哈拉维(Donna J. Haraway)在一篇题为《赛博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13的论文中,大胆地提出了人类与机器结合的“赛博格”(cyborg)并一度引发了不少技术悲观主义者的恐慌。实际上,“赛博格”的概念最初是由曼弗雷德·克雷利斯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的会议中创造出来的,其初衷是主张通过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来增强宇航员的身体性能,以适应外太空的严酷生存环境,并由此实现改善人类在太空的居住条件的最终目的。于是,克雷利斯把“cybernetic(控制论的)”和 “organism(有机体)”两个英文单词拼缀成了“cyborg”这个新词,用来表示生理功能受制于或者依赖于电子机械的生物有机体。因此,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赛博格”这个概念似乎就暗含着身体被控制的意味。当然,哈拉维在书中所说的“赛博格”主要是指“一种控制论的有机体,一种机器和有机体的混合物,它既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同时也是虚构的创造物”14。如其所言,“赛博格”这种人-机结合的产物不仅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文学艺术界,特别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
早在1927年德国就出现了一部耗资巨大的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该片被视为默片时代科幻电影的第一个里程碑。尽管该片的原版已经散佚,我们无法再还原其全部内容,但其所塑造的穿着银色金属外壳的“玛利亚”形象却对后来科幻电影的发展影响深远。“玛利亚”既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机器,正是这种集合了“她-它”两种身份的特殊物种,可以视为科幻电影中“赛博格”形象的荧幕始祖。1987年由荷兰著名导演保罗·范霍文(Paul Verhoeven)指导的影片《机械战警》(RoboCop)中的男主角墨菲是一名正直的警察,被犯罪分子炸成重伤之后,科学家们将他改造成了人与机器相结合的“赛博格”,他身体上布满了密集的电线,钢构的骨架构成了他半人半机械的形象。尽管被改造后的墨菲依然有着人的脸庞,但冰冷的机械却很难让亲人们感受到原本的温情。2017年美国大片《银翼杀手2049》(Blade Runner 2049)中从旧型复制人戴克到新一代机械人K警官的形象,充分展示了技术改造下“赛博格”这一新型生物的发展变化历程。由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的系列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详细讲述了在未来的社会中,全世界都被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很多人的身体都有与网络连接的端口,生化人、仿生人、智能机器人全部混杂在一起。影片以戏剧化的场景说明未来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将会越来越少,人机合一乃是大势所趋。显而易见,后人类时代的科幻影片以想象的方式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合成人、仿生人、机械人、智能机器人等新型生物形态。它与传统的认知活动不同,这些想象的“赛博格”形象更多关注的是人在世界之中的一种当下体验,人类不再是控制着他物(身体)的主体,也不再单纯追求对象的表征化事实。那种动辄将审美视为完善的感性认识(鲍姆嘉通),或者“对象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康德),以及“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对象性认知,其背后所隐藏的是主体先验存在的逻辑。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人类时代的“赛博格”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非对象性”“非表征性”的体验活动,其对事物的浸入式体验对人类审美的整个过程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赛博格”不止存在于想象世界中,它还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现代医学中也充满了赛博格——它们是一种有机体和机器之间的耦合,每一种都被认为是编码的装置——以一种亲密的方式和一种在性史上没有产生的力量。”15 比较常见的有心脏起搏器、人造关节、金属假肢等等,这种层面上的“赛博格”其实就是技术对人类身体的“入侵”或者说“渗透”,它使得人类与动物、人类与机器、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界限面临崩塌。可以说,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已经改变了我们对于身体的研究轨迹。作为一名女性主义理论家,哈拉维的理论初衷自然是为女性群体争取更多的社会权益,但她并未被女性主义所框定,而是敏锐地察觉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化、性别、身体以及审美观念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意识到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与机器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弥合关系。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是,既然身体已经接受了技术的参与和改造,那人类本身就不再是传统的肉身存在,而成为生物技术的一种存在形式了。当然,她这里主要不是为了彻底取消身体与技术的界限,而是要打破分界,或者说重新思考二者之间的界限。由此,哈拉维试图用“赛博格”这个新的“杂合体”来反抗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倡导一种平等互生的理念,以此实现自己的女性主义理想。在此意义上,“赛博格”无疑是一种“后性别”世界的生物形态,它昭示着一场新的认知革命。
简单地讲,“人-机”结合的“赛博格”就是人类身体与机器的重新融合,也就是身体的机械化改造。这些改造后的“赛博格”身体打破了自然与人体的差异与壁垒,人类与机器成为互相关联的新型生命体。这种“人机共生”的场景体现了人性与科技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展示着人类为突破时空无限和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超人类”身体的一种渴望与愿景,也是对传统“对象性”审美范式的反思与超越。
(二)意识的改造:“具身化”的人工智能
“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图景不单单是改造肉身的“赛博格”那样简单,其存在样态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技术对人类身体的不同改造方式分为肉身的改造与意识的改造两种类型。在前一种赛博格式的身体中,技术/机器只是发挥着对人体功能的增强或者延伸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残留着“对象性”审美范式的印痕,其审美活动不过是主体的人作为外在的他者对于客体对象表征的直接反映,它遵循的内在逻辑依然是身-心分离的二元对立思维。
而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的出现与发展,使得“意识/精神”不再是一切的中心。不可否认,作为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工智能的各种实际应用(如图像识别、空间导航、智能翻译等)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世界。特别是由“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换,使得其功能也由原来的记忆、判断、推理发展到对人类思维和意识的改造上。如果说传统科技只是从外围空间服务于人类的话,那么人工智能则深入人体内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思、知、欲的方式,阿尔法狗(AlphaGo)和微软小冰的横空出世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目前有不少科学家将人工智能称为“忙碌小孩”,这个特殊的小孩在用机器重塑着人类肉身的同时,还部分代替了人类大脑的功能,甚至对人类意识具有反噬作用。在斯派克·琼斯指导的科幻电影《她》(Her)中,男主人公西奥多与一款先进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SI化身的“女性”萨曼莎谈起了恋爱,“她”声音性感、善解人意,不仅能给男主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而且不会像其他女性一样对他有各种各样的现实要求。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这种“非具身性”(disembodiment)的自我体验,对人类而言似乎更具吸引力。电影《月球》(Moon)中,主人公山姆是被公司安排到月球工作的唯一员工,一直陪伴在他左右的只有智能机器人戈蒂,正是因为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心智,戈蒂才可以和主人公在月球上相伴。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其实,在大量的人工智能案例中,有一个潜在的逻辑前提,即都认为人工智能区别于人类智能的关键在于意识,在于人的主动性。甚至有观点认为,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发展,肉身终将会被抛弃,仅留下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思维,而且这种思维可以被永久性地储存起来,接受着不断被后人下载的命运。俄罗斯的“2045阿凡达计划”就宣称可以在2045年实现人类大脑与计算机的联结,使人类意识在虚拟空间中得以永生。换句话说,人类可以借助于人工智能达到突破肉身限制的意识和精神永存,这正好印证了著名机器人专家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所预言的“意识下载论”。
当然,这种将意识视为某种有形存在的“智能有灵论”假说在不少艺术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影片《机械姬》(Ex Machina)中的主人公艾娃因为有了自己的意识和情感,渐渐骗取了前来检测的程序员的信任,并由此逃出了实验室走进了人类世界。艾娃的出逃表明了AI意识(尽管它不能和人类智能同日而语)的出现,并进一步印证了人类认知研究的新进路——“具身认知”,即认为“认知是高度具身化的、情境化的活动,并且在思的存在应该首先被考虑到并被认为是行动着的存在”16。落实到审美活动中,也就是说,审美活动不再是主体的外在表征,而是处于世界之中的身体对于周围整个情境所做出的直接的综合性的审美反映。这种新的“非对象性”(非表征化)审美范式强调的不是抽象意识/心智的重要性,而是主张将身体、心智、情境与行动统一起来。因此,尽管艾娃逃出了被实验者全程控制的封闭实验室,但却一时很难适应人类社会的环境。影片结尾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艾娃站在人类世界某一大都市的十字路口,看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城市街头,眼里充满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后人类时代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尽管已弱化和模糊,但是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无缝链接或彻底断裂呢?至今依然无解。
概而言之,目前各领域对后人类的想象层出不穷:从改造人类肉身的半机械化“赛博格”到能够替换身体甚至具有与人类相同的生命体征的AI,多种面貌的后人类身体景观从外形看都是超越了原来肉身存在的“超体”。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的界限完全抹杀。因为这些改造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生命的根本变革,“它本身是由虚拟性、事件和特殊性共同建构的。我们将其称为是现实存在物的另一种形式,因为它确实遵循着特定现实的表层意义,并确确实实参与了现实化的进程。”17 很明显,这里德勒兹所论的生命变革,恰恰指出了后人类时代人性的内在嬗变这一根本问题,给予我们一种新的建造世界和构造自我的方式的启发。
我们不妨认为,在“后人类纪”的世界中,无论是机器的或是自然的,无论是人工的或是人机合成的生命形式,都可以享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对此,詹姆斯·巴拉特(James Barrat)曾经做过一个预测:“到大约2030年,也就是距今不到一代人的时候,我们可能面临着一大挑战:与超级智能机器共享地球,生存下来。”18后人类身体这种多元化的“超体”景观,实际上是对当前人类思维方式转型的一种回应,即从根本上反思二元对立的固化模式,进行德勒兹式的“块茎化”思索。19 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既充分展现了后人类时代身体进化的路径,也映射出审美范式的转换。即由“对象性”的二元对立逐渐向“非表征化”“非对象性”的多元共生的转换。这种机器与人类共享的理念目前已经获得了普遍共识。在这种“非表征化”的后人类想象中,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将失去效用,进一步来说,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审美范式倾向于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的身体存在方式。由此,如何重新认识人类的具身存在已成为我们当前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
四、“元身体”:后人类审美的新坐标
如前所述,后人类时代的身体审美属于新兴的、跨学科的、前沿性的话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对该问题的思考,不但有助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传统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另一方面,通过对后人类时代身体审美图景的审视,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身心修养方式,进一步践行人类诗意栖居的理想。然而,后人类“块茎化”的身体图景,直击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拷问着人本身存在的当代意义,强烈冲击着我们原有的认知观,带来了人类认知基本坐标的改变(比如对于真实、虚拟、时间、空间等概念的感知都脱离了人类以往的认知方式),同时改变着我们的“本体感”(Proprioception),甚至威胁着人类社会以及全部人类文明的本体向度,使我们不得不重新确立自己的坐标体系,这应该是“身体性的后人类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实际上,由于后人类时代的身体涉及人、科技、生物、宗教、机器等多种元素,身体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形态,无论是人机结合还是物种混杂的“非人类”超体,无一不体现着人类对于当前科学技术多元化姿态的思考,无一不体现着人类尝试打破二元对立思维禁锢的勇气。不仅如此,当代艺术与审美的现状,越来越趋向于模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对传统界限分明的“对象性”审美观发起了挑战。但目前的问题是,无论“人-机合一”的赛博格还是“非具身化”的人工智能,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未彻底脱离身-心二元对立思维的伪进步。它们仍然隐含着意识高于身体的前提,尤其高扬了那些可以被抽象成“信息流”与“符号流”的思维意识。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缺乏哲学与美学层面“元理论”的反思与突破。就像所有的理论变革一样,被改造后的“后人类”身体也在其身后留下了不少阴影。当我们可以随意改变身体的意识,可以随意改变人类的特征(基因、年龄、性别、体形),甚至可以将人随意变成其他物种(包括虚拟的物种)时,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吗?正如著名的“忒休斯船之悖论”一样,当船上所有的功能部件全被换掉之后,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忒休斯之船,是否已经变成了一艘完全不同的船?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创造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对人类自身的抹除。后人类时代的技术使人类超过了临界点,同时也意味着对一种新的文明坐标的召唤与开启。因此,现代美学需要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因为“既然已经走进死胡同,唯一的办法就是退出死胡同,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建构一个全新的美学框架,扬弃西方美学中无用的误导的那一套东西,保留其有用的东西。……把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美都纳入美学框架,把生理和生理所感受的美冶于一炉,建构成一个新体系。这是大破大立,而不是修修补补”20。新的美学视域的开启无疑是后人类身体坐标确立的起点。
开宗明义,“元美学”(Metaaesthetics)作为美学理论的理论,它与一般对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不同,是对美学思考方式的思考。换言之,“元美学是对美学的反思研究”21。由此推之,这里的“元身体”不是一般的身体资源或身体理论,而是对身体存在方式的思考,它以对传统美学思维执着而超越的态度形成自己独特的存在。“元身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让美学回归美学起源本身,找到其“感性学”的归属。按照现象学美学的观点,人类的身体本质上既不是控制他物的“主体”或“中心”,也不是任人宰割和奴役的“客体”或“对象”,而只是其本身,是一种“元身体”的存在。所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应是人类在世界之外对对象的“外在显现”,而应是在世界之中与世界万象本身交融互通的一种体认或体验。一如张世英先生所言,在理想的审美活动中,“人不是站在世界之外‘旁观’世界,而是作为参与者‘纠缠’在世界万物之中”22。也就是说,人(身体)与世界的纠缠、交融是人类活动的最本质体现。这种以现象学和存在论为基础的元美学理论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悬置了对美的本质等问题的探讨,而将“具身化”的存在作为美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它不但有益于解除二元论所造成的理论危机,而且有益于清除当下浮躁的美学污染。因此,在后人类主义已经成为“集体无意识”的既定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固执地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的原有身份,而应理性看待身体所拥有的“他异性”与“多元性”,在审美想象与科幻虚构的图景中构建新的身份存在。
简言之,后人类时代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时代,其中思想、意识与物质将走向和谐与统一,实现全世界范围层面上的思想、知识与技能的共生与共享。我们理应在关注“元身体”理论基本建构的同时,又关注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在自身的调整和变革中回应现实的需求,促使美学向多元化的路径生成。
注释
1[美]杰弗里·戴奇:《后人类》,许明清译,《世界美术》1994年第3期。
2[波兰]爱娃·多曼斯卡:《历史学的未来:后人文主义的挑战》,张作成译,《北方论丛》2011年第3期。
3Ihab Hassan,“Prometheus as Performer:Toward a Posthumanist Culture?A University Masque in Five Scenes”,in Georgia Review ,vol.31(1977),p.843.
4(1)Robert Pepperell,The Posthuman Condition:Consciousness Beyond the Brain,Bristol:Intellect Books,2003,p.187.
5(2)[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32页。
6(3)[美]凯瑟琳·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刘宇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94页。
7(4)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8(5)[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9(6)王晓华:《主体论身体美学论纲》,《美与时代(下)》2017年第12期。
10(7)[美]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梅洛-庞蒂》,关群德译,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5页。
11(8)Richard Shusterman,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Essays in Somaesthetic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26.
12(9)[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3(10)该论文全称为《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女权主义》(A Cyborg Manifesto: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后被收录在唐娜·哈拉维(Donna J.Haraway)的著作《类人猿、赛博格和女性:自然的重塑》(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的第八章之中。
14(11)Donna J.Haraway,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New York:Routledge,1991,p.149.
15(12)Donna J.Haraway,Simians,Cyborgs,and Women: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New York:Routledge,1991,p.150.
16(13)Anderson Michael L,“Embodied Cognition:A feld guide”,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149(2003),p.91.
17(14)Gilles Deleuze,Pure Immanence:Essays on A Life,New York:Zone Books,2005,p.31.
18(15)[美]詹姆斯·巴拉特:《我们最后的发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终结》,闾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71页。
19(16)“块茎”(tuber)原本是个植物学名词,是植物茎的一种变态,呈块状,比如我们常吃的马铃薯、红薯等就是典型的块茎植物。德勒兹在《千高原》中用这个词语来描绘一种思维模式,用来指允许多重进出点存在的非等级的网络体系,后被引申为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它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而是亦此亦彼的多元共生。
20(17)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21(18)莫其逊:《元美学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2(19)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