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向日葵视频草莓视频污(这些餐桌上的外来妹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导读向日葵视频草莓视频污文章列表:1、这些餐桌上的外来妹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2、这个防治灰霉病的专用药,防治灰霉病最有效3、江夏灵山 矿世奇苑4、北京:农业嘉年华里感受科技魅力5

向日葵视频草莓视频污文章列表:

向日葵视频草莓视频污(这些餐桌上的外来妹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这些餐桌上的外来妹 奇奇怪怪可可爱爱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十一月,一种传说已久的神秘水果在京城长安引起了轰动,这就是来自撒马尔罕的金桃。撒马尔罕是唐朝时康国的都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据说,康国使团向唐太宗进献的这种金桃“大如鹅卵,其色如金”,仿佛来自仙境,甚至有人认为吃了它可得永生。

一千多年后,美国汉学家谢弗写了一本研究唐朝舶来品的专著,取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在书中,他遗憾地说:“这种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们现在已经无从推测了。”

撒马尔罕的金桃作为最神秘的外来物种,早已消失在历史中,或许它只是古人的一种美好的想象。然而,许多“外姓”食物则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并日益本土化,从而改变了中国人的餐桌。

“民以食为天”,一方小小的餐桌承载着一部古代物种传播交流史,同时,它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因避讳胡人

你餐桌上的这些食物通通改了名

中国人餐桌上的外来物种不远万里、各有来头。从它们的取名上,大概就能猜出其传到中国的年代。比如,“胡”系列食物,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系列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洋”系列则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胡”,古代泛指外国或外族,或指地处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胡”的称呼盛行于秦汉,延续到隋唐及以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先后两次率团出使西域。这中间诸多艰辛是我们后世人所不能想象的,当时的人们也并不理解他千里迢迢跑去吃土,哪怕是被匈奴人扣留达十年之久,为何还要再次送人头?

张骞通西域自然是有非常复杂的政治原因,不过老百姓并不关心这些,直到十年或者数百年后,人们发现集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来自西域的食物,或许会有人感叹一句:多亏了张骞……

西晋名臣张华就是这样一位热衷稀奇玩意儿的人,此人出身名门(张良的第十六世孙),而且博闻强识,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他在书中说:“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沙葱、苜蓿、胡荽、黄蓝。”据说由张骞带回中原的农作物还有不少:胡瓜、胡豆、胡蒜、胡麻……

胡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核桃,《博物志》中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种,故以胡羌为名。”后石勒讳胡而改名为核桃。

胡荽,学名芫荽,我们常称为香菜,其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博物志》记载说,“张骞使西域还,得胡荽。”《本草纲目》引陆机疏“卷耳”曰:“其叶青似胡荽。”从这两则最早的记载,可见人们认识胡荽的时间大概在东汉至魏晋时期。后石勒“讳胡,故晋汾人呼胡荽为香荽”,胡荽便改名为香荽(也有“原荽”一说)。

胡瓜,就是大家常说的“黄瓜”,原产于东印度的西北部,《本草纲目》曰:“张骞使西域始得种,故名胡瓜,按杜宝《拾遗记》云:隋大业四年(608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

胡豆,《本草纲目》称“胡豆,豌豆也。”《太平御览》中记载:“张赛使外国,得胡豆种归。”后因石勒讳胡而改名为“国豆”。

胡蒜,即大蒜,区别于本土的小蒜,晋代郭义恭《广志》:“蒜有胡蒜、小蒜。”《齐民要术》引王逸曰:“张骞周流绝域,始得大蒜、葡萄、苜蓿。”

胡麻,即亚麻,最早见于汉代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汾水濛浊,而宜胡麻。”杜笃《边论》曰:“汉征匈奴,取其胡麻、稗麦、苜蓿、葡萄,示广地也。”至迟东汉时汉地人已引进胡饼的做法,而胡饼需要胡麻。一般认为因此饼出自胡地,以胡麻做配料,所以称胡饼。后因石勒讳胡而改称麻饼、烧饼。

史上第一位“带货天王”

张骞的“行李箱”究竟有多大?

由西域传来的农作物除了“胡”姓,还有无花果、石榴、葡萄(蒲陶)、西瓜、菠菜(唐时传入中国)、胡萝卜(元时传入中国)等,而这些农作物中,除了胡萝卜传入中国年代很晚的缘故,其他几乎都被归为张骞名下。

张骞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然而,有一说一,我们餐桌上的这些食物并不能简单溯源为“张骞带回”。

拿胡桃来说,最早记录胡桃的是《东观汉记》:“后汉有……胡桃宫。”《金匮要略》也有记载:“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疾饮。”这说明胡桃引进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时期。《艺文类聚》引晋刘滔母《答吴国书》曰:“胡桃本生西羌。”而在东汉时期,羌的地理概念应该集中在现在的整个青藏高原地区。所以,胡桃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张骞没有关系。

又比如苜蓿的传播。苜蓿是饲养马匹不可多得的优质草料,其实,汉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张骞传入苜蓿,《史记·大宛列传》曰:“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这里说的是“汉使”而并非“张骞”,显然这二者并不能直接画等号。而《汉书·西域传》则说得更明确,苜蓿和葡萄是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破大宛后与大宛人约盟后带回中原的,此时张骞早已去世多年。

这些“胡姓”作物,因为产于胡地而又形似中国原有作物而得名,但《史记》《汉书》及其他汉代文献都没有由张骞引入的记载,很可能是后世的学者,根据传闻而加在张骞头上的。美国东方学者劳费尔著有《中国伊朗编》,作者探究了中国和古代西域植物的传播关系,他认为,“现在学术界竟有这样一个散布很广的传说,说大半的植物在汉朝都已经适应中国的水土而成长了,而且把这事都归功于一个人,此人就是张骞……其实张骞只携带两种植物回中国——苜蓿和葡萄树……只是后代不可靠的作者(大半是道家者流)认为其他伊朗植物之输入都要归功于他。日子久了,他成为传说故事的中心人物,几乎任何来自亚洲中部来历不明的植物都混列在他的名下,因此,他终于被推崇为伟大的植物输入者。”

由于古书传抄过程中的讹误、地理名称和植物名称的迁移联想等原因,导致张骞和“胡姓”作物画上了等号,史上第一位“带货天王”张骞就这样“封神”,令人不得不好奇:假如张骞真的带回来那么多西域“土特产”,那么……他的行李箱究竟有多大?在这方面,“吃货”乾隆表示深有同感,他俩都太“忙”了:如果说乾隆是为无数中华小吃背书的米其林“试吃员”,那么,张骞就是人们想象中专为西域带货的金牌代购。

番茄真正成为食品

走上中国餐桌不过百年

中国的“外姓”农作物中,“番”姓是另一大家族。唐代以后,由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人类进入航海新时代后,一些美洲作物开始经由海上贸易辗转传到中国境内。由于这个时期人们把域外称为“番”,因此这时期引进的作物很多都以“番”命名。同时由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高产的经济作物占了大部分,包括番薯(红薯)、番麦(玉米)、番豆(花生)、番椒(辣椒)、番梨(凤梨)、番石榴、番荔枝等。

番茄的名称沿用至今,原生长在南美洲秘鲁,当地人称“狼桃”,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险家从美洲带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番茄都是欧洲人花园里的观赏植物,没人敢食用,因为据说这种看起来很好看的食物有剧毒。直到17世纪,有一位“作死”的法国画家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之后就安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结果当然是毫发无损,于是,番茄开始走上人们的餐桌。明万历年间的赵子函在1617年所著的《植品》,是目前我国最早提到番茄的文献,书中记载,西洋传教士在稍早的万历年间,把番茄和向日葵一起带到了中国,称为“番柿”,后因它的颜色鲜红,来自西方,所以就有了“西红柿”的名称。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台湾府志》记载“柑仔蜜(番茄在闽南语里的名称),形似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可见,清朝时台湾人眼中的番茄是可以煮茶喝的。直到清朝末年,番茄才真正成为食品走上中国餐桌。

番椒,即辣椒,早在公元前2000年,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栽培辣椒。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带回欧洲,1493年传入西班牙,后传到东南亚,明代后期开始传入我国。明代戏曲家和养生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中记载有“番椒”,描述是“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辣椒记录。30年后,王象晋的《群芳谱》中也收录了“番椒”,描述是“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高濂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在清代的地方志中,浙江的地方志也最早记载辣椒,这说明辣椒早期的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海路先传入浙江,再从浙江传入中国其他地区的。

番薯,即我们所说的红薯。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作物,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而且不挑土地,于是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以缓解家乡山多田少、粮食不足的现状。然而,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征服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小小番薯的传入,改变了千百年来国人的饮食结构,使中国农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据史学家研究,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朝人口由1.5亿飙涨到3.13亿,翻了一倍多。

“洋”姓相比于其他两大家族,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大部分为明末和清朝),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大多和外国人来中国传教的活动有关。其“洋”姓家族主要代表成员有洋芋(土豆)、洋花菜(菜花)、洋白菜(包心菜)、洋葱、洋姜(鬼子姜)、洋辣椒(秋葵)、洋莓(草莓)、洋橄榄(油橄榄)等。

这些传到中国的农作物都有一个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与此同时,中国的农作物也不断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到域外,由此形成了多种文明的互动。

文/本报记者 陈品

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这个防治灰霉病的专用药,防治灰霉病最有效

腐霉利是由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研制成功的环酰亚胺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性强,持效期长,高效低毒等特点,在作物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都能有效阻止病斑的发展。均可取得满意效果。是一个防治灰霉病非常优良的杀菌剂。

商品名称:速克灵、杀霉利、扑来灭宁、扑灭宁、杀力利、腐霉素、氨氟乐灵、二甲菌核利、黑灰净、必克灵、消霉灵、扫霉特、棚丰、福烟、克霉宁、灰霉灭、灰霉星、胜得灵等。

化学名称:N-(3,5-二氯苯基)-1,2-二甲基环丙烷-1,2-二羰基亚胺。

理化性质:纯品为白色结晶,熔点166~166.5℃,相对密度1.42~1.46 (25℃),蒸气压1.05×10-2Pa (20℃)、17.59×10-3Pa (25℃)。易溶于丙酮、氯仿、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乙醇,难溶于水。正常条件下贮存2年稳定,酸性条件下稳定,遇碱易分解,工业品为白色或浅棕色结晶。

毒性:属于低毒性杀菌剂。原药对大雄鼠急性经口LD50>7700毫克/公斤,大鼠急性经皮LD50>2500毫克/公斤,在试验条件下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蓝鳃鱼LC50 (96h)为10毫克/升。三代繁殖试验也未见不良影响。鲤鱼LC50>10mg/L(48h),虹鳟鱼LC507.22mg/L (96h),蓝鳃鱼LC5010.25mg/L (96h),对鸟和蜜蜂安全。

主要剂型:50%可湿性粉剂,30%颗粒熏蒸剂,25%流动性粉剂,25%胶悬剂 10%、15%烟剂,20%悬浮剂

作用机理:腐霉利主要作用于细胞膜,阻碍菌丝顶端正常细胞壁形成,抑制菌丝的发育,从而达到杀灭病菌的目的。

作用特点:腐霉利为内吸性杀真菌剂,对葡萄孢属和核盘菌属真菌有特效,能防治果树、蔬菜等作物的灰霉病、菌核病,对苯丙咪唑类产生抗性的真菌亦有效。使用后保护效果好、持效期长,能阻止病斑发展蔓延。

适用作物:适用于油菜、萝卜、茄子、黄瓜、白菜、番茄、向日葵、西瓜、草莓、元葱、桃、樱 桃、花卉、葡萄等作物。

防治对象:用于防治灰霉病、菌核病、灰星病、花腐病、褐腐病、蔓枯病等。

使用技术

黄瓜灰霉病

1、防治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灰霉病,在幼果残留花瓣初发病时开始施药,喷50%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天1次,连喷3~4次。保护地亩用10%烟剂350~400克放烟。隔7~10天施1次。

番茄灰霉病

2、防治黄瓜、辣椒、番茄等菌核病,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亩用50%可湿性粉刺3 5~50克,对水50千克喷雾;或亩用1 0%烟剂350---400克,点燃放烟,隔7~10天施1次。

3、防治保护地葡萄、草莓灰霉病,于发病初期开始施药,用50%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悬浮剂400~500倍液喷雾,隔7~1 0天喷1次。连喷2-3次。

4、防治苹果、桃、樱桃褐腐病、斑点落叶病,于发病初期开始,或春、秋梢旺盛生长期喷药,用50%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隔1 0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

5、防治油菜、番茄、黄瓜、向日葵菌核病,在发病初期施药, 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公斤均匀喷雾。

6、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发病前施药,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50-75克,兑水75公斤喷雾,

西葫芦菌核病

7、防治大葱灰霉病,在发病初期施药,每亩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30-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隔7-10天喷1-2次,连喷2次。

8、防治保护地种植的番茄、茄子等茄果类蔬菜灰霉病,为了提高坐果率,可用用一些激素类药剂与腐霉利一起处理花器。可在处理花器的药液中混加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可有效防治灰霉病在幼果上的发生和为害。

9、防治保护地内的各种瓜果蔬菜的灰霉病、菌核病,在连阴雨天不适合喷雾时。在天气连阴2天后或初见病斑时立即开始用药,一般每亩保护地使用10%烟剂300—500克,或15%烟剂200一300克,均匀分多点点燃,而后密闭熏烟一夜。7天左右1次,连用2-3次。

注意事项

1、该药剂容易产生抗药性,不可连续使用,同时应与其他农药交替喷洒,药剂要现配现用,不要长时间放置。

江夏灵山 矿世奇苑

俯瞰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柳斌摄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有一片热土,仅三年时间,就从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变身旅游胜地。高山草甸、翡翠蓝湖、瀑布流泉、油菜花海、森林村落……无限风光吸引八方游客到来。

这个生机勃勃的地方,这个强势崛起的地方,就是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人们昵称它为“灵山矿世奇苑”。它是镶嵌在武汉之南的一颗绿色明珠,是闪耀在江夏中部的一条花色彩带,如今,已成长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来到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地处武汉远城区的江夏,保留着珍贵的自然资源,近60万亩湿地面积居武汉之首,136处湖泊星罗棋布。除了欣赏自然风光,还能饱尝江夏味道:安山柯家酒、山坡光明茶、五里界豆腐、梁子湖武昌鱼……每一种美食背后都是江夏自然山水的孕育。

灵山,曾因石材质量好出名。60多年前,武汉水泥厂前来开设采石厂,之后,灵山聚集了20多家采石厂。过度开采使灵山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空气灰尘弥漫,乱石漫山遍野,道路坑洼泥泞。

灵山,理应是安居、旅游、休闲的福地,也应是一片蕴藏着巨大能量和财富的土地。矿山的历史与现实,也是灵山的困难与希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灵山废弃矿山治理问题,摆到了江夏区委区政府的桌面上。江夏领导层达成共识:灵山必须治愈工业创伤,重现昔日的绿水青山;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灵山治理好就是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万物有时,灵山迎来了历史机遇。2019年,灵山采石厂全部关停,江夏区政府引入社会力量推进山体修复,江夏区物控集团“跨界”参与,多次与武汉市及江夏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专业团队深入现场调研,一起制定出生态复绿修复方案,决定通过清除危岩、削坡整形、岩体锚固、绿化覆盖等技术手段,对灵山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渐渐地,破损山体绿起来了,漫山花草长起来了,并形成经济作物和四季花卉杂糅的山林景观。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决策者的眼光,决定着地域发展的格局。灵山生态修复刚刚启动,“生态农业 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的长远规划就提上了日程,实行农业与文旅的“联姻”。

蓝图谋定。按照总体规划,灵山将建设国家级生态修复示范区,具体规划为“一心·两廊·两环·六苑”。“一心”即游客服务中心,“两廊”即乌勤绿道走廊、灵港湿地长廊,“两环”即灵山矿道生态环、将军山乡野生态环,“六苑”即矿野苑、矿乡苑、矿居苑、矿水苑、矿花苑、矿山苑。“六苑”功能区域划分清晰,提供户外拓展场地、亲子研学场所、亲水娱乐项目、创意农业体验等,各“苑”相依相生、相辅相成。

在这一规划下,灵山“灵动”起来,成为鲜花芳草的海洋:春天,油菜花海无边无际,樱花飞成粉色雨花;夏季,向日葵随太阳摇曳,千亩荷塘娇艳欲滴;秋日,桂花香飘十里,紫薇花团簇拥;冬天,梅花傲霜斗雪,留下暗香疏影。

矿坑华丽变身为湖泊,宛如灵山脚下一块翡翠。清澈的瀑布从山涧奔流而下,汇入碧绿的翡翠湖,湖畔蛙声鸟鸣此起彼伏,仿佛在开一场动物音乐会。

就这样,一个集山、水、林、田、湖、草、花、洞、村湾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蔚然兴起,一个农旅文融合的4A级旅游景区应运而生,一座前卫时尚的生态小镇在武汉之南挺立,一方横空出世的“矿世奇苑”已然在江夏中部“雄起”。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正崭露出它立足江夏、放眼武汉的头角。

江夏正全力将灵山打造成“生态农业 文化旅游 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对接,走出一条践行“两山论”和发展美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以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意义,不仅在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更在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生态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生态经济运营模式,探索出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型关系。

生态,才是永恒的良性经济;创新,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武汉这么大,周末到江夏;江夏这么美,不去真后悔”,这是武汉人的新民谣;“游江夏灵山,赏矿世奇苑”,这是江夏人的新自豪。“矿谷画廊、田园胜境”的灵山,“春赏花、夏看荷、秋观叶、冬咏梅”的灵山,被誉为“江城亚丁,武汉婺源”的灵山,随手一拍就是风景,尚未正式开园就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我听见有人在大声说话,走近交谈,得知他们是灵山的原住民,自发地来这里植草、种树、浇灌,劳作之余,他们漫步于湖畔、徜徉于花海,谋划着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利用闲置土地打造草莓、猕猴桃生产基地以供游客采摘。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人人喜气洋洋,个个眉开眼笑。

“这个欢快又务实的小城,从此以后,就不再需要作家了,它在等待着游客。”加缪对北非奥兰的颂扬,正是我对美好灵山的祝福。(杨海蒂)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农业嘉年华里感受科技魅力

一个孩子在第三届农业嘉年华向日葵温室里拍照。记者 邓伟 摄

番薯半空种?韭菜水里长?草莓防虫竟然用上了2万伏的高压电场……

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正在昌平火热举行。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盛会,这里展示的不仅有优新奇特的瓜果蔬菜品种,还有各种稀奇古怪、颠覆传统农业种植理念、令人叹为观止的农业高科技。

立柱栽菜,节水省地儿

区区0.5平方米地块,能种多少棵菜?20棵?30棵?50棵?

告诉您吧,能种245棵!秘诀呢,也很简单:把菜一层层栽到柱子上。

本届农业嘉年华的“农业创意馆”,就有一片这样的立柱栽培区,香菜、芹菜、紫苏、罗勒、苤蓝等,全都一簇簇地生长在柱子上,远望,就是一片苍翠的蔬菜森林,近观,还能闻到叶片的清香。

“立柱栽培,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省地儿。”场馆的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根立柱占地0.5平方米,高约3米。以螺旋仿生立柱为例,柱子上伸出35个梅花状的种植盘,每个种植盘上有7个种植孔,每个孔里种植一棵菜,整根柱子从上到下就能种245棵菜,比起相同面积的地面栽植,产量高出4倍。

菜立在高高的架子上,浇水、施肥问题怎么解决?“都是无土栽培,有营养液就行。”这位负责人介绍,每根立柱上都有一套灌溉系统,营养液通过细管输送到蔬菜种植盘,供应蔬菜每日所需养分。

草莓追日,光照更均匀

不仅仅是叶菜,在农业嘉年华里,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茄子、南瓜、辣椒、冬瓜,甚至土里长的番薯,都像葡萄一样,高高悬挂在半空中的廊架上。琳琅满目的蔬果长廊,让游客流连忘返,拍照频频。

会爬高不算,有的还会像向日葵一样,追着日头跑呢!在草莓奇境馆,一棵棵立柱栽培的“草莓树”就有这种特异功能。每根立柱下都有一个转盘,当电钮开启,转盘就会缓缓转动,“让它转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让生长在立柱上的草莓均匀受光。”技术人员介绍,每天有规律的转动有利于糖分和养分的积累,结出来的果实颜色也更好看。

有会转的草莓柱,还有会上下“腾挪”的草莓架。上午,太阳在东边,这三排草莓集体面向东;等过了中午,日头渐渐开始往西走。这时候,工作人员摇动支架上的手柄,三排草莓瞬间变换阵势,从面向东的阶梯状分布变为向西的阶梯状分布,这样,不管上午下午,太阳光总能照在果面上。充分享受光照的草莓,味道自然是甜美芬芳。

水培韭菜,农药污染少

韭菜谁没吃过!可水里长的韭菜您吃过吗?本届农业嘉年华的“蔬情画意”展区,水培韭菜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土里也能种,为什么要水培呢?技术人员介绍,“主要是为了防病。”韭菜在土里生长,特别容易害“根蛆”病,要消灭根蛆,必须要打农药。但韭菜叶片的吸收能力极强,打药之后,叶片里会有农药残留。人吃进肚子里,不健康。

“水培改变了韭菜根系的生长环境,根蛆病不会犯,农药污染也就少了。另外,因为吸收水分多,口感也更鲜嫩。”技术人员介绍。

同样是为了防病,本届农业嘉年华里,还有一片惊悚的“带电”种植区。这片草莓种植区四周都设有围栏,游客拿导电杆远远地触碰草莓叶片,会发出“嘶嘶”的电流声。草莓种植架的一端,绑有一圈圈细细的电极线,“这些电极线正好与地面组成种植电容器。”技术人员介绍,通电后,这片种植区可以形成2万伏到3万伏的高压电场,害虫统统不敢靠近,产生的静电效应还可以除湿,减少白粉病和灰霉病。

据统计,本届农业嘉年华应用的农业高科技有110余项,涵盖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物联网调控、立体栽培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多项现代农业前沿科技,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窗口和“样板间”。

“嘉年华将起到科技示范的作用。”北京农业嘉年华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高大上”的农业科技将逐渐推广到本市农业生产中,让生产过程更高效更节约资源,让农产品更优质更安全。(记者 王海燕)

都市里的春日万花筒

□ 本报记者 王 嘉

3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但在昌平的草莓博览园里已是生机盎然。

3月14日至5月3日,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在昌平区举办。本届农业嘉年华以“自然·融合·参与·共享”为主题,以“美丽乡村,快乐生活”为口号,倾力打造一个突出农业主题、体现农业生产、将生态休闲、娱乐体验、教育示范等多功能集于一体展现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

本届嘉年华有200余项互动体验,让互动更加充分,体验更加有趣。近200种的新特优蔬菜,展现出一个神奇有趣的蔬菜大观园;能够唤起乡愁的传统农事体验活动,让久居城市的老人追忆故乡感悟岁月;多姿多彩的台湾文化和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让你为这眼前的一切惊奇不已;展现河北、天津民俗特色的主题专馆,有无限的快乐感受和惊喜体验;极具刺激的养蜂体验,让每位参与者在体验的同时收获知识;新奇的桑蚕养殖,让可爱的蚕宝宝为你讲述悠久的织造历史;遍布场馆种植10万余株向日葵花,让每位游客尽享花海的浪漫与奇幻。

据现场负责人介绍,北京是科技创新中心,活动充分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利用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都市型现代农业引领作用。活动高标准设置“三馆、两园、一带”6大功能板块,将创意农业进行到底。“三馆”,即农业精品馆、农业创意馆、农业体验馆。精品馆内展示了国内外近千种优质农产品,国际展区里包含了美国、俄罗斯、土耳其、韩国、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含港澳台)。国内展区里则有来自我国吉林、内蒙古、新疆、山东、云南、西藏、四川、重庆、广东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种特色名优农产品。“两园”,即激情狂欢乐园、农事体验乐园。设置了多样的主题活动、区县主题日活动及趣味农事体验活动;“一带”,即草莓休闲观光采摘带。开展惠农的“草莓票香”体验活动,促进昌平草莓产业升级,带动周边旅游经济。

记者走访时看到,农业创意馆和农业体验馆里,展示了百余个新特奇农业创意景观,玉米瀑布、水果祥狮……每个展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景观,巧妙运用了五谷杂粮与各种水果的天然色彩。赏景之余,市民还能参与200多项丰富有趣互动体验活动。

据悉,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场馆建设以先进的智能联动温室为基础搭建,采用110余项科技为支撑,其中,草莓奇境馆展示13种特色无土立体栽培模式,运用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物联网调控、带电种植等一系列现代农业前沿科技,代表昌平草莓种植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集约化管理高效农业生产特点。蔬情画意馆的科技展示区,展示了10种先进无土栽培方式,包括悬挂式气雾培、潮汐式水培、双层DFT水培、螺旋仿生立柱、叠碗式立柱、抱柱式栽培、多层链条式水培、耶糠(岩棉)基质培、储气储液式栽培、燕尾箱培。水培韭菜,是目前世界领先的栽培技术,通过改变韭菜根系生长环境,有效防止病虫害(根蛆)发生,减少农药污染。同时,场馆内根据红薯爬蔓不定根的生长特性,呈现番薯“空中”生长的情景,打造了空中番薯长廊。

技术与景观的结合,让游人在赏心悦目之余,近距离了解都市型现代农业。场馆内一系列的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成为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微缩窗口。此外,会期内共设置了昌平草莓推介活动、嘉年华主题日活动等10项重要活动以及花车巡游、农家秀舞台等6项主题活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