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33006(致敬14年前汶川地震挺身而出的华为英雄群体代表:罗涛和他的伙伴)
致敬14年前汶川地震时挺身而出的华为英雄群体代表:
罗涛和他的伙伴们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华为第一时间派出抢通人员赴灾区一线抢修通信,一群平凡的工程师 他们奋战在抢通一线。
他们是一群平凡的华为人,他们又是勇敢的抢通突击队员。地震发生后,他们不畏艰险,主动请缨,和移动、电信、联通、网通的突击队员一起冒着余震、泥石流,陆空并进,争分夺秒深入汶川、绵阳、青川、北川、都江堰等重灾区,克服天气恶劣、道路毁损、地形艰险等困难,连续作战,以最快速度让重灾区人民打通了灾后第一个报平安电话。
第一个到达汶川地震现场的华为员工:罗涛
01
罗涛是第一个到达汶川地震现场的华为员工
比起解放军的不怕牺牲、不怕累,我做的工作算不了什么
出发前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华为第一时间派出抢通人员赴灾区一线抢修通信。。。。。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公司技术支持人员立即赶赴四川移动了解网络受灾情况,排除网络故障,并一直在现场保障,直到5月13日凌晨4:00。5月13日凌晨,公司紧急协助四川移动组织5套3006C、1套3012基站、传输设备。5月13日中午,公司安排无线工程师、传输工程师各一名随同四川移动赴汶川突击队抢通,后由于交通受阻,改至都江堰抢通,并在5月14日完成基站开通。5月14日,公司工程师现场配合四川移动紧急铺设都江堰至汶川的临时通道。并配合移动公司准备在汶川、茂县、理县、平武四个重灾县分别各抢开3个基站。5月14日晚,公司接到四川移动“空投抢通”的任务,当晚安排三名空投人员赴四川移动待命。5月15日凌晨,针对无线话务量激增的情况,公司协助移动对成都端局紧急扩容,同时进行无线侧网优调整;凌晨4:00,对成都核心网扩容成功,设备整体处理能力提升25%,极大缓解了成都等地的移动通信压力。
出发前准备:
5月14号到15号,是华为和伙伴们在一线忙碌准备,准备进入灾区抢通的日子。随着一线指挥部的建立,华为各个部门的人员,服务、销售、供应链,从世界各地向成都集中,甚至有很多外派海外的员工,本来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休假的人员,也放弃了在国内其他省份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响应公司号召,甚至主动报名奔赴汶川。。。。。
汶川抗震周期,华为一线投入1000多人,还有更多在后方支撑者;救灾设备投入1亿多元。。。。
这是当时的战时仓库调配情况。
与此同时,与移动,电信,联通客户一起协调各种抢通方案,连夜调试设备
由于灾区情况不明,需要做好了各种准备才能保障自己,战胜困难,压缩食品,卫星电话,药品,帐篷,被褥,应急灯,急救工具,应急情况培训,一样也不能少。
这些即将出征的将士,当时大多数都是80后,在一刻,所有的对于80后的怀疑都烟消云散了,只要是号的机制与团队,无论什么70后,80后,90后都终将成为我们社会的脊梁,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罗涛主动请缨
5月15日凌晨1:00,公司“抗震救灾”指挥小组通知罗涛等几名技术服务部同事到指挥所临时办公地点集合,指挥小组组长袁曦说:“移动决定做空降试点,地点汶川,谁愿意去?”
话音刚落,“我去!”罗涛应声抢答,“第一、我是四川人,为家乡做事义不容辞;第二、我负责无线GSM技术服务,业务对口;第三、我对3006C型基站熟悉,有决心、有信心把站点开起来!”
就是乘着这些黑鹰,罗涛和合作伙伴兄弟们向着汶川飞去
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
没有消息
所有的人守在微信电话前,度日如年
突然
传来消息“罗涛在汶川山顶降落了!”
罗涛到达汶川灾区
5月15日下午18:40,华为技术服务工程师罗涛和中国移动工程师一起,携带油机、华为基站3006C、卫星接收器等设备乘直升机奔赴汶川,降落在震中汶川县城,成为灾后第一个进入汶川的华为员工。
罗涛成功抵达汶川后,通过卫星电话向守侯在成都前线的总部汇报:“我已踏上了汶川的土地!”公司抗震指挥中心正在召开全国抗震救灾电话会议,接到电话后,参会人员热烈鼓掌。
以下照片选择汶川抢通小组提供的素材
空中俯看震后汶川
罗涛说:看到飞机后,乡亲们很热情,飞机降落时螺旋桨产生的风很大,他们匍匐着爬过去帮忙卸载物品。“牛脑寨村是一个羌寨,当地村民看到我们,一下子就跪了下来,给我们献上了红色的哈达,那种眼神让人揪心,心里不禁咯噔了几下。”
卸货
运货下山
废墟上的老人
汶川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罗涛一行下了飞机就投入到抢通工作中,有的乡亲就蹲在旁边,蜷着身子,整夜陪伴着这一小队工程师。
抢通汶川通讯
5月16号早晨8:15,基站成功开通。看着惊魂未定的灾区乡亲站在华为基站3006C下拿着手机通报平安的场面,罗涛不禁热泪盈眶。
装设备
调通了(我司罗涛现场照)
在汶川现场坚守的6天,罗涛经历了食物匮乏、缺盐少水、余震威胁等困难。回想起来,罗涛显得很平静:“我能第一个去汶川,只是机缘巧合,我还是我,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村民们报平安
泪水
汇报汶川保障状况
2008年5月17日21:00罗涛汶川现场反馈:目前汶川基站3006C运行良好。基站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山上,距离汶川县城有4小时的步行路程。该基站基本保障了当地抢险队的通信,并让当地受灾群众通过电话与亲人互报平安。目前现场小分队面临饮水问题、食品匮乏,正在协调中。汶川开始降雨,为防止湿流,现场已对设备做好防雨,小分队人员已转移到较安全的地方。
孙董亲自发慰问短信
5月18日下午,罗涛收到我司孙董(当时正在灾区指挥救灾)回复的短信:
罗涛:收到你的短信。很感动,也放心了许多。你们的平安牵系着大家。在这个最严峻的时刻,你们冒着危险恢复了地震中心汶川的通信。电视、报纸都报道了。我们的网站上也登出了你的消息(中英文) ,还有你们出发前的照片。我们全球员工(应该是全国人民)都为你们骄傲。
你们要保重自己,千万注意安全!缺水缺食物或任何你们需要的东西告知我们。我们会尽快解决。也为后面空降的人做好准备。向你们年一起战斗的团队问好。我们的心与你们在一起。
我们今天有七批要空降的团队。
孙亚芳
“你用座机打过来”
罗涛没有将自己空降汶川的事告诉家人。出发时,罗涛给爱人打电话:“老婆,我在加班,晚一点要去高新西区的机房值班,不回来了。”15号晚到达汶川后,汶川已成孤岛,通信,电力全部中断。罗涛的爱人连续打电话都不通。16号基站抢通后,爱人终于拨通了罗涛的电话。罗涛在电话里说:“我还在高新西区值班。”爱人说:“我不信,你用座机打过来!”罗涛这才把实情告诉了爱人,并叮嘱爱人不要把自己的行程告诉父母。 我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5月16日,卫通宣布传输已完全OK,BSC侧检查LAPD消息跟踪,发现消息已通,放通传输后,我司基站调测成功。经过12个小时,克服平常难以想象的困难,摸黑施工,在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最终成功完成了中国移动汶川灾区首个应急站点的开通!灾区移动通信恢复!
看着惊魂未定的灾区乡亲站在华为基站3006C下拿着手机通报平安的场面,罗涛不禁热泪盈眶。 在汶川现场坚守的6天,罗涛经历了食物匮乏、缺盐少水、余震威胁等困难。回想起来,罗涛显得很平静:“我能第一个去汶川,只是机缘巧合,我还是我,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罗涛分享了现场解放军的故事。一支部队在罗涛小分队空降汶川后也赶到那里。他们没有白天黑夜之分。一位解放军脚上磨出了大大的血泡,鞋都不能穿了,还在骄阳下帮助乡亲们搭建帐篷。罗涛说:“比起解放军的不怕牺牲、不怕累,我做的工作不算什么!”
罗涛休闲照
让我们记住这些包括我司罗涛在内的6位勇士给灾区搭建起通讯生命之桥
02
都江堰——张巍华、穆川波等:他们在余震中奋战
5月14日深夜,四川网通都江堰前线抢险指挥部发回信息,网通都江堰中心机房因为地震已经倾斜30度,随时有垮塌的危险。都江堰中心机房是连接重灾区汶川的重要通信枢纽,直接影响到通信抗灾保障。公司立即连夜同网通公司进行协商,商讨抢修方案,安排抢险人员。
5月15日一早,数据工程师张巍华,传输工程师穆川波奔赴重灾区都江堰,进行设备抢运,现场安装。到达都江堰后,工程师立即协助网通公司技术人员搭建临时机房,安装设备,经过通宵的努力,终于在5月16日凌晨3:00完成设备的全部转移,安装,调测。
5月17日四川网通提出网络要在都江堰新建一套5200F,将原来汇聚到郫县的业务,修改到都江堰汇聚。公司立即响应,到紧急库房查找设备备货,并将设备运输到机房。下午16:00,张巍华随同四川网通技术人员赶往都江堰,通过紧张的工作,晚上23:30完成了设备安装调测。此时已经没有返回成都的汽车,都江堰城区供电还没有完全恢复,整个城市大部分还笼罩在黑暗中,而且余震不断。18日凌晨,都江堰又开始遭遇雷阵雨狂风。工程师同网通公司工程师挤在一个还有些漏雨的小帐篷里坐了一晚。
所有的工程师都时刻准备着。传输工程师高建国经常半夜赶往机房赶制数据。NGN工程师罗裕,每天值守机房,协助网通公司技术专家研究抢通阿坝州NGN业务的方案,终于17日晚19:30,阿坝州TG上线。传输工程师康有志,在自己母亲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将母亲送到医院,就立即赶往了机房,参加成都到北京地震局的设备调测。货物专员李良,为了找到给网通公司抢险需要的两块长距光板,15日晚在双流机场180箱货物中,奋战一个通宵,找出了需要的光板,并立即送往网通公司。
03
汶川县漩口镇——张旺、张斌:
一包压缩饼干支持24小时; 来一线抢通,是我应该做的
张旺:一包压缩饼干支持24小时
5月16日下午4点多,接到去汶川县漩口镇一线抢通的任务后,网络产品技术服务部的张旺匆匆啃了几口面包,就和硬件工程师张斌、四川电信工程师一起坐越野车出发了。凌晨3点,经过长达11个小时的艰苦奔波,看着沿途令人揪心的灾后场景,终于到达了漩口镇,开始星夜抢建电话应急站,尽快满足漩口镇灾民通信报平安的迫切需求。
在车灯和柴油发电机照明的支持下,张旺和其他工程师一起,用双手搬运地震坍塌的碎石,很快清理出空地,并建起了军用帐篷。张旺负责接通光纤,因为半夜光线不足,现场地面复杂等原因,整个团队工作到第二天早上10点多,应急站终于成功开通。之后,张旺还和其他成员一起,对漩口镇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他们使用应急电话站的方法。5月17日下午4时,张旺从漩口启程返回成都。整整24个小时,这个28岁的小伙子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抢通,期间只匆匆吃了一包压缩饼干充饥。他说:“参与到灾区抢通,在我生命中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电话开通后,当地村民、志愿者焦急地拥上来打电话向亲人报平安,看到他们跟亲人通上话后兴奋不已的样子,我觉得是对我们辛苦工作最好的安慰。”张斌:来一线抢通,是我应该做的
成都代表处工程部的张斌老家在雅安,也是这次地震的受灾区,所幸的是家人一切平安。15日晚上,张斌往家里打电话,故意问:“妈妈,我现在在待命,很可能被派到地震灾区工作,你说我该不该去?”
“去,当然去!年轻人更应该为抗震救灾出一份力。”张妈妈是一位普通的退休人员,在电话中异常坚定,鼓励儿子去一线。16日下午,正在成都某基站抢险的张斌接到去汶川抢通的任务,有了妈妈的支持,他非常坦然地踏上了征程。从凌晨3点到第二天中午,张斌和团队成员一样,全力以赴,力保尽快实现漩口镇的通信。当地村民非常感动,有一位中年人煮了一锅热粥,热情地盛在碗里端给工作人员:“你们这么辛苦地支持我们,我们也一定要表达心意!”听到一位村民在接通电话后大声地对着话筒喊“我是你妈,我真的是你妈!我还活着”时,张斌忍不住泪流不止,他说:“来一线抢通,对我而言就四个字——应该做的。””
04
都江堰紫坪坝和龙池镇——李华: 冒坍塌危险 6次往返漏水隧道
5月16日上午11点半,网络产品线工程师李华与四川移动公司省公司工程师一起奔赴都江堰,负责紫坪坝大坝水库及龙池镇两台传输设备的调测。
龙池镇设备站点在半山腰的龙池隧道旁。隧道左边的山塌陷后到处是碎石,道路中间出现两个拳头大小的裂痕。隧道中间段的顶部,山水从地震裂缝处哗哗流下,像下暴雨一样。开通前没有手机信号,为了调测需要,李华在有坍塌危险的隧道内来来回回穿行了6次,在隧道的一侧与网管人员通电话沟通,然后立即赶回位于隧道另一边的站点调测。一片黑暗中,车灯是唯一的光亮和慰藉,那场景,令李华印象深刻。
第二个站点位于紫坪坝大坝水库旁边的山上,山上完全没有路,碎石时不时的滚下来。李华背着十几斤重的调测工具,与移动工程师紧紧搀着,一步一步爬到了设备站点。经过近4个小时的持续工作,两个站点调测完成,紫坪坝大坝水库附近区域及龙池镇移动通信顺利恢复。当站在设备旁打通第一个电话时,工程师们激动得拥抱在一起。返回成都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李华说:“感觉很累,但能为灾区的通信重建恢复尽上一点力,我觉得无比自豪。”
05
绵阳市盐亭县毛公乡——郑山强、钟健:在哪里做抢通都一样
5月17日下午16:00,郑山强与钟健抵达绵阳毛公,任务是搬迁四川移动省干毛公机房,解决因地震导致省干波分绵阳至南充一段光路中断隐患问题,此问题不解决,省干此段的通信就会面临极大挑战。由于交通问题,人先到,但设备还未到。郑山强与钟健二人原地暂留。
晚上22:00,设备终于运送到现场,郑山强与钟健马上行动。因为需要搬迁的机房在一座约300米高的山上,郑山强借着手机的光,深一步浅一步地爬着。“震后的山,静得连小动物的声音都没有,心里一颤一颤的。”郑山强说。 爬了30分钟后,郑山强与钟健到达机房所在地,但发现需要到另外两座山的机房去换一个模块。郑山强说:“那天晚上,我一共爬了三次山,‘锻炼’强度不小,现在腿还有些发软。” 18日早上8:00,经过一整夜的抢修,机房顺利搬迁。 绵阳移动相关负责人说:“该机房设备如果断开,绵阳一半的移动网络将瘫痪。这下好了!” 郑山强家在绵竹,家里的房屋在12日的地震中坍塌。他强烈要求到灾区支持,他说:“虽然没能到家乡绵竹去做抢通工作,但只要是灾区,在哪里做抢通工作都是一样!”
06
陈永翾、齐佳:坚守重灾区12天, 度过26岁生日
陈永翾(左),齐佳(右)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通现场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形成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禹里下游的唐家山地区阻隔河流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数亿立方的积水,严重地威胁着上游禹里及下游北川县城等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008年5月18日,公司全球技术服务部员工陈永翾、齐佳与中国移动、卫通抢通保障小组被空投至禹里乡抢通当地的无线基站设备。20日,保障小组抢通了禹里与外界的通信,有力保障了唐家山堰塞湖区域抢险人员和群众的通信需求。
24日清晨,由于灾后形成的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原来站点所处的山坡几乎成为孤岛。齐佳、陈永翾与其他成员一起将重约一吨的设备搬迁到禹里南面山上的望江村,于下午13:40重新安装开通。
陈永翾休闲照
在坚守通信“生命线”的日子里,陈永翾、齐佳不仅要保障通信的畅通,还要和地震、大雨、泥泞、烈日曝晒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他们常常要穿着粘有五、六斤重的泥巴鞋在山上行走,胳膊、脸全部被烈日严重晒伤、大块大块地脱皮。但他们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陈永翾25日给指挥部领导发来一条短信,幽默地说:“昨夜大雨,今天下午地震,共发现两件事,一、便携机除了可以用于工作外,还可以用于烤睡袋;二、原来山体也是一个弹性体。今晚又是个雨夜,够喝一壶的。”当这条短信被转发到公司领导时,领导回复陈永翾、齐佳:多多保重。
齐佳休闲照
25日正好是齐佳26岁的生日。在现场,项目组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收集了腊肉、蛋黄派、饼干给齐佳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生日“宴会”,在成都的同事也特地打电话向他祝贺生日。由于出色的表现,现场救灾部队领导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要将他们编入部队的通信保障班,并给每个人配发了一套无军衔的军装以示表彰和鼓励。
5月30日凌晨1:00, 陈永翾和齐佳在完成抢通任务,并坚持值守12天后,平安返回成都,创造了华为人在重灾山区抢通站点值守时间最长的纪录。
07
袁翮、郭亮亮:一定要开通基站,开通不了会对村民很内疚
这是一支5人小分队,由公司两名员工、移动四川省公司的工程师老王和其他公司的两名工程师组成。
5月18日,在赴北川县的直升机上,小分队成员相互问起了年龄。郭亮亮最小,24岁,成了全队照顾的重点。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工作时,同样来自太原办事处的袁翮一旦没看到郭亮亮在眼皮底下就着急,“他不小心受伤怎么办?”
在片口乡的4天,5名队员配合异常默契,遇到困难立刻围在一起开“项目分析会”,把风险点一一列出来。工作时,一位兄弟渴了,边上的立马递上水,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浓浓的暖意。
这5个个性开朗的队员与片口乡村民、部队也打成了一片。 5个小伙天天早出晚归,背着沉重的设备步行10公里去山上,村民心疼坏了。一位姓田的大叔自愿加入了小分队,每天与他们一起上山,扛设备、送水、当帮手。片口乡有不少人在成都等地打工,自地震发生后村民一直未能向他们报平安,也没法知道亲人的情况。看到村民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还一直试着打手机,袁翮觉得很心酸,“一定要开通基站,开通不了会对村民很内疚。”
5月21日,在北川县片口乡协助移动抢通的全球技术服务部员工袁翮和郭亮亮,坚持值守4天,顺利开通基站后乘坐直升机返回成都。团队成员无间的友情,村民和部队的关心、照顾,家人的支持,让这个特殊的5人小分队经受住了考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08
汶川县卧龙镇——吴永辉:我们和灾区人民都是一家人
5月19日吴永辉深夜借着灯光调测设备
5月18日,接四川联通公司通知,吴永辉乘车奔赴大熊猫的故乡卧龙镇进行救灾抢救通信。从成都至卧龙需要翻越夹金山和巴郎山,两座山海拔都超过4000米。19日凌晨两点,汽车行至夹金山,浓雾罩着整个山体,就连两、三米开外的栏杆也看不清楚。吴永辉说:“汽车在路上一抖一抖地行驶着,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司机只得把头伸出车窗,一边探路,一边小心地挪动方向盘。另外汽车还要翻越海拔4532米的巴郎山。汽车在盘山的山路上绕行,眼睛向外一望,悬吊吊的!”
“但是,沿途的人很热情,远远看见‘抗震救灾’字样的车,他们立即排在路两边,提着食物,端着水。当车行近时,招手示意车停下,二话不说就往车里塞食物,给大伙递水。车经过小金县时遇到一个三叉路口,前面堵塞无法通行,乡亲们一齐聚过来,不停往我们车里送东西,有鸡蛋、花生、手套、毛巾等,物品把车填得满满的,后排的兄弟连脚都伸不开了!”吴永辉继续说。
5月19日早上9点,经过十几小时的颠簸,汽车到达卧龙。吴永辉等抢通人员没顾得上歇息,立即投入到抢通工作中。他说:“周围的乡亲们看到我们的车到后,一下就聚过来帮我们取物品、搬设备,时不时问怎么样了!天色渐渐暗下来,设备还没有调通,看看乡亲们渴望的眼神,我们连夜调测。20日基站开通以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22日,我们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小山村,刚把车停下,一个约7、8岁的小女孩一颠儿一颠儿地跳上来说,‘叔叔,里面有开水,进去喝。’十几分钟后,车拐进了一条小路,前面一个老汉,看起来有七、八十岁了,驼着背,身边摆了一小篓的梨子,很小很青的那种,可能是自己种的土梨。看我们走近了,缓缓地招手,示意我们停下吃口梨再走,但我们实在不忍心,透过车窗朝老汉微微笑了一下,然后继续前行。”
“我感到我们每个人在这一刻都是拧在一起的,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我们是一家人!”
09
青川县青溪镇——姜威威、陈志勇:我们一定得尽早开通站点
5月18日早上8:30左右,姜威威与陈志勇第二次试飞成功。“当飞机飞过江油时,平原不见了,眼前突然跳出座座山峰。这时,我才明白什么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透过机窗,我们能看见山体上被地震震出的‘伤口’。”姜威威谈到。
上午10:00左右,姜威威、陈志勇成功降落在青溪镇的一块稻田上。“飞机降落后,十来个灾民聚了过来。12日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缺衣少物,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对物资的渴望。我与陈志勇很想将自己带的物品拿出来分一部分给大家。随行伙伴向灾民说,‘乡亲们,我们是来开通通信的,是来帮助大家早日向亲戚朋友打通报平安的电话的。”姜威威继续说。
“青溪的灾民很淳朴。听说我们是来抢救通信的,主动帮助我们搬设备、提物品。一个小孩看见没东西可帮我们拿了,便从我背包旁拿起一盒饼,说,‘叔叔,我来帮你拿。’青溪镇日夜温差大,白天太阳晒得我们手臂上、后颈部分的皮都掉了一层,但晚上又冷得厉害,两个人穿上厚棉衣挤在一起,还经常被冻醒。接下来几天,几户人家请我们喝粥,几口过后,身上暖暖的。”陈志勇说。
18号晚,应急基站已安装完毕,就剩下卫星连接这道关键工序了。但因设备缺乏,他们只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用手拿着频谱仪走动测试。19日,青溪镇人民政府发出公告说20日左右可能有一次6—7级的余震,可能形成山体滑坡。“听到这则消息后,我们想一定得尽早开通站点,万一地震发生,可以保证当地人民的通信,也能做好自救,我们要争取时间!” 陈志勇说。姜威威说:“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我们都屏着呼吸,眼睛小心盯着频谱仪,生怕错过点了!下午5:00,频谱仪显示基站与卫星接通,站点成功开通!灾民们奔走相告!一位中年妇女手机充电座都还没取,立即就给亲人打去电话,电话一拨通,眼泪就簌簌流了下来!”
5月21日下午5:00左右,我们的设备运行已经稳定,工程师们开始撤出。在返回路上,灾民在路上排成两排,感谢地震后奔赴青川抢险的人们。几个小孩找来两块已经残破的纸板,上面写着:“青川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姜威威说:“看到这一幕,头脑里再次重现地震后电视上连续播放的镜头,心里曾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动。这次,我们行动了!”5月22日凌晨2:30分左右,姜威威、陈志勇抵达成都。
灾区孩子们最纯朴的答谢
10
一线奋战有巾帼 温娜、吴少凡
温娜、吴少凡是成都代表处获“抗震救灾英雄奖”仅有的两位女员工。
干练的温娜,座右铭中也透出一股豪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吴少凡,在抢通工作中率领20多名小伙子的团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昼夜紧张工作,最终成功割接成都核心网扩容项目。她以中英文两句话阐释自己的信条:“用心做事,诚信做人”;“Ideal is the beacon. Without ideal, there is no secure direction; without direction, there is no life”。
因为工作原因,吴少凡经常出差在外。邮件中她说:“能够参与到抗震救灾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奖品代表了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会用心保存一生。”对于获奖,她只说,“这是尽我所能做了我所能做的,获奖对我是很大的激励,也让我的心充满感恩,同时会更加珍惜。” 经历了地震和救灾工作,促使少凡思考了很多问题。她说,“人生充满了变数,要用心、认真地过好每一天,要对得起自己和周围的人;以后会尽所能追求一种健康、持续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善待一切。” 还有很多人的故事无法写出,他们的座右铭或简单或复杂、或文雅或朴实、或奇特或平凡。而这份特殊设计的奖品,它也只是个载体,这些刻在上面的座右铭,是这些年轻的华为人选择的人生态度。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自己用青春的光芒将它照亮,用一生的努力将它填满。
还有叫不上名字的他们.。。。。。
▼
给英雄授勋:英雄纪念奖章
来源于2015年09月02日《华为人》第307期
救灾抢通期间,任老板亲临成都代表处,与参与抗震救灾抢险工作的员工及成都代表处全体员工进行座谈。老板称赞说,你们都是共和国英雄。
救灾抢通之后,在灾区最前线奋战的员工受到公司及部门嘉奖,受当时条件限制,部分员工收到的是一块木质的荣誉证书。
七年后的2015年,华为重铸“2008汶川地震救灾抢通英雄纪念章”并发了慰问信,让大家看到前方的星,鼓励千军万马上战场。
祝愿伟大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为逝者祈福、愿生者安好,致敬共和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