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寄宿日记漫画画免费读下拉式土豪漫画(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踪已过60天:被焦灼、无解、谣言裹挟的双亲)

导读寄宿日记漫画画免费读下拉式土豪漫画文章列表:1、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踪已过60天:被焦灼、无解、谣言裹挟的双亲2、休学少年孙中伦:脱下知识的傲慢去理解世界3、年度书单|2017年

寄宿日记漫画画免费读下拉式土豪漫画文章列表:

寄宿日记漫画画免费读下拉式土豪漫画(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踪已过60天:被焦灼、无解、谣言裹挟的双亲)

江西高中生胡鑫宇失踪已过60天:被焦灼、无解、谣言裹挟的双亲

上午九时,天空一片亮白。村子是宁静的。铁轨旁的喇叭有规律地响起,提醒此处会有火车经过。村民们如往常一样聚在树下或者某个拐角处,闲聊家常。

有哭声突然扬起。所有站着闲聊的人都听到了,他们转过身,遥望对面那一家人。大家都面朝那家人站着,静默不语。直到有小贩开车经过,叫卖大家需要补给的菜果。一位在那家人坪前驻留片刻的奶奶此时擦着眼睛走过来,回到人群里说着:“哎没办法,真的没办法。”

12月14日,距上饶铅山县15岁高中生胡鑫宇失踪已整整两月。前两日,被亲戚邀去福建散心的父亲胡跃良和母亲李连英始终安不下心,又回到村子里来。

11月下旬,省市县三级公安成立联合工作专班调查,目前暂未掌握关键线索。从最开始全村人轮番上阵外出寻人,到现在,同情、担忧还有谣言已混合成一层阴霾,笼罩在大家心头。胡鑫宇的父母焦盼着结果,很多人也都在等待。15岁少年在封闭式管理学校的监控盲区内凭空消失,是一个小镇鲜见的失踪案,也成了众多网友眼中难以理解的谜团。

△ 李连英和丈夫胡跃良坐在自家门前

△ 最后出现在监控中的胡鑫宇

回溯:从土坯房搬到自建新房的一家四口

“听得见火车叫,买不到火车票。”这是在铅山县永平镇流传的调侃说法。一条铁轨沿路经过永平镇不少村寨,据村民说以货运为主,胡鑫宇一家就在其中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后背还修有一条高速。但无论是铁路还是高速,都只是经过,不在这里有停留。

△ 聚在铁轨附近闲聊的村民

一村人基本就是本家人,彼此熟悉。母亲李连英的娘家也离得不远,就在邻村。生胡鑫宇时,李连英和丈夫在40岁上下,大儿子已有15岁。村民胡奶奶说,夫妻俩原意是还想生个女儿。不过胡鑫宇小时候很惹父母怜爱,他沿袭了父母以及哥哥都有的内向性格,但相比起来更活泼些,身体灵活,和家人亲昵。胡鑫宇自幼成绩不错,李连英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也跟培养大儿子一样,他们不强求结果。

早些年前,一家人一直居无定所,主要以种地为生。父亲胡跃良在自己村子里有个老旧的土坯房,屋前有一些地。但为了更好照顾小孩读书,一家人在李连英娘家租了房子住,那边离学校更近。

2018年,夫妻俩靠积攒下来的一些钱把那座土坯房推掉重建,建了一栋三层的新楼。楼建好了,装修却捉襟见肘,一家人只能根据生活需要慢慢去填充。也是这一年,考虑到小儿子已经长大,将来还有学费等诸多花销,李连英决定去福建找弟弟另谋生计。

初二上学期,在家上网课的胡鑫宇成绩出现下滑,班主任把情况汇报给家长。李连英和丈夫还有弟弟商量了下,决定给小儿子转学去邻镇即河口镇的一所私立中学。河口镇离村子有近30公里,胡鑫宇开始了寄宿生活。这时家里新修的房子常常没有人。胡跃良在永平镇上当搬运工,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出门,很晚才回来。村民说,胡鑫宇如果回来没有见到爸爸,就会暂时去外婆家待着。

今年中考,胡鑫宇考了531分,在县城算中上游,在村子里算好成绩。他最后选择去河口镇的私立高中致远中学读书。因为成绩偏好,他每个学期有1500元奖金。他还常常为这事跟父母惋惜,因为如果再高1分,就可以进入奖金2000元的成绩区间。

中考后的暑假,胡鑫宇照旧去福建找妈妈玩。假期里李连英给他拍了很多照片。手机里他小时候的照片都被他以不好意思为由删掉了,暑假里竟然愿意拍照,李连英觉得挺难得。

△ 暑假,李连英给刚打完乒乓球的儿子拍下这张照片,图/受访者提供

8月中旬,怕跨省出行需要隔离,李连英提前十多天带胡鑫宇回到老家。期间胡鑫宇兴起说要跑步,还每天六点多钟起床约着玩伴一起出门。8月30日,李连英带胡鑫宇去学校报名,在上下床八人间的宿舍里,胡鑫宇选中靠窗右侧的上铺。随后李连英回到福建继续工作。9月1日,未受疫情影响,学校正常开学了。

儿子失踪后:从信心满满的搜寻到无望又无解

在李连英记忆里,幼时的胡鑫宇出门玩都会跟家里人说一声,或者留张纸条告知去向。除非是去村里那几个熟悉的玩伴家,往往玩伴一邀,胡鑫宇就出门了。一到吃饭时间,李连英就沿着那几家人去找,一定能找到人。李连英外出打工后,常放心不下儿子,打电话闲聊是日常,逢年过节也一定会回来。今年国庆前,住校的胡鑫宇曾打电话来说“想哭”。印象中儿子罕有这样的表达,李连英趁国庆赶回家,但儿子没有说太多,在她离家前也状态正常。

所以当10月15日早晨6时许,她的手机结束睡眠状态,老家人终于打进电话时,李连英先是一懵,我的儿子怎么会在学校里失踪?在弟弟的陪同下,他们开车往老家赶。一路上,李连英有着自然而然的信心:我回去找一定能把儿子找到。

抱着这样的信心,10月15日当天,李连英和弟弟加入丈夫及几位亲戚同当地派出所、校方等已经开展搜寻的队伍中。几位家属分组行动,一方看监控, 一方实地寻人。

10月14日下午5点49分,在监控画面中,胡鑫宇离开了宿舍楼,按常理是赶去教学楼上晚课,但在下一个路段的监控里,胡鑫宇没有出现,就此消失。

宿舍楼的监控视野可以看到出去后一直往前到即将拐入下坡处的路段。下坡即可去往教学楼,也会被前方监控拍到。在下坡前一点,宿舍楼监控拍不到的地方,有一条通往小山包的路。小山包上设有凉亭,供学生小憩,凉亭再往后是树木,石子路,掺杂石块、废弃衣物的泥地,以及一排高围墙,围墙上方安有玻璃碎片,大部分都保存完善。小山包的另一面邻着教学楼,有一条小路可以下去,下去后便进入监控视野。

△左边为胡鑫宇出来的宿舍楼,右边台阶上去至小山包

小山包成为重点搜查区域。但并未找到有效线索,没有打斗痕迹,也没有翻墙痕迹。整个校内也被找遍了,家属连看几天几夜监控,没有发现。搜寻范围扩展到校外,村子里的人也分批出来帮忙寻找。公安甚至沿着铁轨从学校一路找回村子。校内又地毯式搜了一遍,抽干两个人工湖,化粪池抽的抽、捞的捞,搜救犬也来了,除了那些早已固化的路面,能翻开的都翻开了。

在一个多星期的搜寻里,家属的心情发生剧烈变化:找人,也找尸体。找了一个多月的时候,家属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他们去到学校校长办公室,说能还一具儿子的尸体回来也好。李连英从原本近150斤的体重瘦到只有90余斤。

△ 李连英和儿子胡鑫宇的合照,图/受访者提供

△ 12月14日,李连英

被放大的细节和纷至沓来的谣言

搜寻从一开始就有分歧,胡鑫宇是主动失联,还是被动失联?基于对亲人的了解,家属不认为第一种可能存在。一家人想不通,脑子里嗡嗡一团,没有出口。事发之前和儿子有关的各种细节被他们放大、来回想了无数遍。

比如胡鑫宇9月27日跟妈妈说打电话想哭,在旁的舅舅拿过电话安慰他。李连英如今再回想起国庆自己回家,儿子看见她后的第一反应是问“舅舅回来了吗?”她事后想儿子一定是有什么话想和舅舅说。舅舅也后悔,当初就应该放下工作一起回家。

又比如胡鑫宇向哥哥要求买的录音笔,称“上课跟不上,想录下老师讲课,还想记录日常生活的感言”。胡鑫宇失踪后,其床上留有身份证、现金等重要物品,但不见录音笔和饭卡。哥哥事后自责,想当初买录音笔时就应该深问弟弟两句。

还有一些细节则更多被与家属倾向不同的声音提起。比如校方称有学生曾见到当时胡鑫宇往小山包方向走去。比如据监控画面显示,胡鑫宇在离开宿舍楼前,曾两次去往五楼即顶楼宿舍的阳台,他自己宿舍在三楼,三楼也有阳台可以晾衣服,他没有理由要去无生活交集的五楼。

△ 宿舍阳台面貌

△ 五楼阳台视野,学校后边是荒山

11月中旬,胡鑫宇失踪一事在网上引起众多关注后,这些细节以及延伸的猜测被零碎地呈至公众面前。此案变成一桩备受关注的离奇案件。家属发布的寻人启事上公布了李连英和弟弟的联系方式。李连英的手机只要一开机,来电没停过。起初,想不到办法的她会经常接电话,各地的网友给她出主意,邀她直播寻子,帮她分析案情,也安慰她、劝导她。这些电话里,称要算命、做法的也占有不少比重。

但她和家人发现,自己和网友的闲聊会被录音,他们随心而言的猜测会被以家属发声的形式公布于网上,然后再被加工。还有所谓胡鑫宇的日记、作文等在网上流传,真假不一,并被拼贴解读。

谣言四起。儿子有心理抑郁、有网瘾、早恋?儿子在学校知晓了不该知晓的秘密被杀害?或者犯了错误被失手打死、藏尸?儿子的尸体曾被秘密搬运?……李连英和家人在真真假假的声音中来回摇摆,他们有时丧失希望,觉得儿子铁定没了;有时又燃起希望,也许没有结果真的会是最好的结果。

各类说法也在当地传开。12月10日,河口镇一位家长因几小时未联系上小孩,迅速跑去报警,警方立马扩散寻人信息;后来小孩自己回家,称只是去了朋友家里玩。胡鑫宇所在村子和邻村不少人参与过搜寻,有村民称“事情没结果,没人敢去那学校读书”。

校方多次给学生心理疏导和辟谣;所有人都在等待进展

11月23日,铅山县委宣传部通报胡鑫宇失踪一事,称省、市、县公安机关已成立联合工作专班,正全力调查。据此案代理律师之一上官松云介绍,目前此案暂未有实质性进展;可以确认胡鑫宇并没有在校园内遭遇不测;警方仍未查明胡鑫宇是如何离开校园的。

△12月14日,学校外仍贴着胡鑫宇的寻人启事

胡鑫宇失踪之后,其就读的致远高中也久未平静。12月14日,胡副校长熟练地带潇湘晨报记者回顾胡鑫宇失踪前的行迹和重要调查点。校内发生了不少变化:胡鑫宇曾去过的五楼阳台增设防盗窗;小山包及学校后边的荒山上为搜寻砍掉了不少树木;学校围墙上除了原本镶嵌的玻璃碎片,还增设了铁丝网;原本是监控盲区的小山包,坏掉的监控已被撤下,并增设了十几台监控,每个围墙拐角处都有一个,凉亭四面各设一个,校内其他一些较隐秘的拐角也纷纷增设监控。

胡副校长称,学校多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和辟谣。“上课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学生了解老师和学校,是相信学校的。”

△ 新增的摄像头

△ 该条小路尽头处可下坡

案件没有进展,校方的心在悬着,胡鑫宇一家人也仍想来想去,一团迷雾。12月初,亲人担心李连英和丈夫的身体,邀他俩去福建散心。但12月12日,安不下心的他们又回了老家。日常生活停摆,两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只剩下等。由于两月以来奔波不断,家里还没有任何入冬的痕迹,冷色的白墙和稀稀疏疏的木质家具予人难以驱赶的寒意。村民们有多余的菜会给他们送来,较熟的几人偶尔会来家里串门,跟夫妻俩聊一些轻松的日常话题。

李连英的电话还在响,平均每几分钟响一次。李连英多数时候不接,偶尔也会接起一两个,有人帮她分析真凶,有人询问她儿子血型。李连英拿着手机,眼睛看着前方,回应机械、断断续续。

胡跃良常坐在妻子旁边,皱紧眉头看着一旁发呆。他说话不多,少有情绪表达,只是听着听着,就会伸手来回搓额头,嘴里重复念叨着几句话:“怎么会这样呢?好好的一个孩子送去学校,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找不到人呢?”

潇湘晨报记者 吴陈幸子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0731-85571188。

休学少年孙中伦:脱下知识的傲慢去理解世界

7月29日,在上海言几又书店,孙中伦在新书分享会上问台下年轻的读者和家长,“我还需要重复一下我休学一年的经历吗?”说完这句话后,他停顿了几秒,看了看台下的读者,没有反应。

孙中伦

他收回目光继续往下说:“2015年9月,我到东莞工厂做电子厂工人,10月在大理做店小二,11月、12月在定西做英语老师,2016年1月休息,2月去了寺庙,3月和4月在单读实习,5月在成都做漆器……”

孙中伦今年23岁,大学在美国波莫纳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哲学和德语专业。

大三那年,他身边的朋友都开始各寻出路,这让他感到焦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将来要走怎样的路?”答案是什么,他还不知道。可是他隐约感觉到一种更大的不安——“仿佛之前所过的生活皆是幻景,一座魔山”。

走在人群中,他突然充满了感受世界的冲动。答案,或许就在人群中,他觉得应该起身寻找了。

2015年9月,他背起行囊出发了。

今年暑假,他带着新书《回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大家都好奇:他休学一年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选择?有什么意义?

“很疲倦,(大家)都在说同样的话,问同样的问题,反复让我去调动某一段经历,我说的也都是相似的答案。”孙中伦坐在上海虹桥路的一家咖啡厅里感慨。

对面的孙中伦,黑色方框眼镜,深色棉体恤,浅咖休闲裤,还是学生模样。

“中伦”二字取自论语:“言中伦,行中虑。”意思是按照伦理道德讲话,仔细思考后行动。就像他每次说话前,都会先停顿一下,思考几秒,再不紧不慢地开口,偶尔脱口说出几个英文单词,下一秒他会立刻把英语翻译成汉语重新说一遍。

面对采访时,他拒绝解读自己,也不想让人过多关注。他说,想还原一些人的真实片段,让他们的声音在公共空间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希望一些社会偏见和莫须有的假设可以在真实的故事中消解掉。

出发

2015年9月,第一站他去了深圳,寻思着要么去画家村做个画工,要么去华强北销售电容器,但误打误撞,一辆小货车直接把他运去东莞的电容器厂了。

他第一天上工做产品质检员,工作内容是从成品中挑出残次品。检测机上就四个键:On/Off(开/关),Pass/Fail(合格/不合格),他只消把电容器的金属脚插进检测机里,不停重复这个动作。

这家工厂年产10亿个薄膜电容器。流水线工人的生活就是不断重复。“每测一万个才能拿八块五。一万个电容器,堆起来比人还高了。每天,不好的时候能测四万个,好一点也就六万个。”工友莫燕说。

这里有固定的白夜班。他上白班,工作从早八点到晚八点,每两个小时休息十分钟。可是从十点钟,他就开始望钟,倒数了。

下午和晚上,他负责管理印字机。整整六个小时,他需要目不转睛地盯着被激光印字的小模子。如果机器出故障,字就会印歪,他的任务就是一一挑选出那些印歪的。“大概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无聊的事了。”他在书里写道。

“你平时是怎么对抗这种无聊的?”他问同在管理印字机的工友刘承。

“那怎么说呢,也还好吧,眨眨眼就过去了。”刘承说。

对刘承来说,大多数时候他反倒希望机器出故障,这样他可以修,就有事做。否则,只能坐在凳子上,看着机器一排排印字过去,什么也做不了,“那很难熬。”

孙中伦和东莞工厂的工友临别聚餐。

孙中伦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教授埃里克森。埃里克森五十多年前在明尼苏达的工厂里打工,每天累到倒头就睡,没时间阅读,没时间思考。连自己生产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异化吧。”孙中伦还记得埃里克森推出这个结论时顺便坐上了讲台。

他在书中写道,“在工厂里我又想起他(埃里克森)的话。生产,产品,灵魂,自我,没一样属于自己的。留下什么?还有什么是重要的?”

在波莫纳学院的前两年,他会和身边的朋友讨论平等、再分配、资本的伪善。

但是在大三的一次聚会上,即将步入社会,一个朋友再次讨论资本时说:“我告诉你,事实上,金融产业调配资本,把钱投到有价值的项目上,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他反问:“是价值还是利润?”

“你真的不懂!”他的朋友争执说,“那你怎么定义价值?你告诉我,你怎么定义价值?”

他无从争辩。

曾经一起讨论的同学开始对他循循善诱资本的价值。面对这些变化,他有点不知所措,就像一些人面对“为谁而学,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时候,也一样地不知所措。

来到工厂,在和工人们同吃同住的生活中,他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工厂里有一个15岁的同事小黎,初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了。有一次,小黎在测小电容时碰到了问题,看报表,忙个不停,后来领班过来手把手教他才解决。

后来孙中伦问他:“有必要这样认真吗?公司有要求一个电容器都不能检错?”他说:“没有,不过我自己这么要求自己。”

很无聊的时候,孙中伦说他会偷懒,但是小黎不会,即便他之前打过架、逃过课,但是他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工作,配得上自己挣的钱。

孙中伦看到工人们为了挣钱,虽然不得不急于适应环境,但是也没有放弃心灵里的重要东西,他觉得这特别了不起。

起初,他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会问一些像“你快乐吗?”“你的理想是什么?”“生活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他后来觉得这些问题很唐突,但是“你问什么他们就答什么”,这种坦诚和友善让他很惊讶。

因为在他以前生活的环境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过去

孙中伦说,定西是他心里的一个执念。这次他想给自己的过去一个交代。

他的父亲曾在甘肃生活过,和孙中伦讲起过定西的贫苦。十几岁时,他看了杨显惠先生的《定西孤儿院纪事》,被这些饥饿亲历者的讲述所震撼,也被杨先生的文字所吸引。

2015年11月,他坐上了去往定西的大巴。来到这里,他选择做一名县城初中的英语实习老师。

课上,他就坐在教室后排听课做笔记。

孙中伦

有一次,在交上来的周记作业中,他注意到一本装饰得很漂亮的本子,上面用荧光笔点满了星星和笑脸,翻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杨丽的。

杨丽是班上的留守儿童,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由爷爷奶奶照看。她在农村念完学前班和一年级后转学到县城读书,刚来新学校,她的成绩下滑到中等,同学们也曾因为她是留守儿童和“乡下人”的身份传来异样的眼光,这让她很委屈。

每周放学,她会留下来帮班级出黑板报,可是选班委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她,大家更喜欢簇拥着总考第一名的班长。无论是班级事务,还是私下关系,成绩好的同学总能获得更多的掌声。

在周记本里,她说:“我做梦都想回到从前,我也是好学生的时候。为什么我没有那样的待遇,我不甘心,不甘心。”

孙中伦看着小姑娘写下的文字,很心疼,也很感同身受。

定西

坐在教室里,看到墙上贴着的“团结拼搏,求实创新”、“静中显竞,竞中取胜”,他写下自己的感受:“教育里时刻充斥着这种伪善的命题——老师要求学生尽可能谦逊,但墙上的警言暗示了人要笑里藏刀。”

这让他想起了自己那段无力直面的初中时光。

他的初中,一半在家乡江阴,一半在城市上海。

2008年,14岁的孙中伦从江阴转入上海读初二。来到这所重点初中的第一天,一切都很陌生。

刚来的时候,他想变得酷一点。课间他会和同学们逗趣,可是预想的欢笑声却稀稀落落,回到座位上,他用书挡住了自己的脸。

后来因为考试晚交卷,老师一句“别把你们那里的坏风气带到我们这里来”,让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卑。从此以后,“外来人”成为他初中生涯中无法摆脱的身份。

“到上海念书,虽然有很多选择,但就是没有办法否认,你是一个乡下人。甚至同学说其他外地人时,自己心里也会不好受。”孙中伦不太愿意过多提及初中生活,他很在意因“外来人”的身份而产生的距离感。

初三毕业,他再次回到江阴,和曾经的同学一起拍毕业照。看着那些曾经的朋友慢慢疏远,他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去了。那一刻,他从未如此清楚地意识到,“不管在哪里,我都是个局外人。”

在定西待了快两个月,孙中伦决定离开了,走之前他说想去农村再看看,班上的王老师把曾经的学生——村小的赛老师推荐给了他。

赛老师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本科毕业后选择回到农村当一名乡村老师。

周围人不理解他,他是定西的孩子里难得有能力选择生活的人,为什么还要回来?他只是说:“可能从小在这里长大,还是喜欢这个地方吧。”

其实初中刚进校时,他连ABCD都不认识,后来因为王老师的鼓励和启蒙,成绩慢慢好转,也变得更有自信。他说,因为王老师,那时起就想做一个老师,做一个在孩子们身边的大人。

2009年,赛老师坐着大巴,翻越一座座山坡,来到这个连窗户和门都没有的乡村小学,正式成为了一名老师。

那时,学校还有七十多个孩子,可是到孙中伦去时,学校已经招不到学生了,因为大部分孩子都选择进城读书了。

“政府投资建了村级幼儿园,结果只能招到两个学生。今年有一个上了一年级,现在只剩一个了,都没办法正常开学了,可能面临关门了吧。”赛老师忧心地说,“我之后也要换一个学校待了,肯定还是要当老师的!”

宋洁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扎着马尾辫,成绩在村里数一数二,但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属于低保户家庭。

她家离学校有两里多地,下午放学后,孙中伦跟着赛老师走到她家时天已经黑了。

在定西

土块儿砌起来的房子里亮着一盏灯,几个铺在地上的小木凳,中间一张小桌子。他们和宋洁父母散坐在桌旁,然后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孩子的学习、家里的生活。

这里自古干旱,“苦瘠甲天下”,宋洁家里种“土豆,麦子,胡麻,玉米和豌豆”,也养牲口,但靠天吃饭,“天好的时候,一年赚两万;不下雨的时候,一年就一万”。

宋洁爸爸出生在七十年代的定西山头,家里穷,经常吃不饱饭,喝稀饭时甚至连馍馍都没得吃。直到十八岁,他决定去内蒙古的砖瓦厂打工,“南方人打工,还有玩的。我们这种做砖瓦的,就是做了睡,睡了做”,他只觉得苦。

90年代,他回家乡结婚生子后,又和妻子外出打工了,一双儿女留给爷爷奶奶带。

孙中伦的微信头像

现在,宋洁爸爸在家务农。早上五点出发种地,晚上九点回家,做饭,喂牲口,十二点睡觉。妈妈去了建筑队,吃睡都在工地。“现在的社会,我们这种人就没办法做,没文化”。

宋洁妈妈对孙中伦说,他们的人生已经盖棺定论了,不想让孩子跟他们这样受一辈子苦。“我们这里,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她又重复了一遍说,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不要像她一样受苦,也希望女儿宋洁能考上大学,有正式工作。

在和老师谈天的过程中,孙中伦注意到宋洁自始至终都在安静地写作业。

宋洁妈妈对孩子有愧疚,认为她的贫穷、没有文化让孩子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赶——就连儿子学校的资助计划,她也因为文盲,看不懂需要提交哪些证件,怎么进行网上操作。

好在国家有精准扶贫政策,他们是目标户,可以无息贷款四万元。“快贷上了,我们准备搞养殖,养牛,一个牛娃能挣两千块钱”,宋洁妈妈笑着说。

在定西农村地区,有8156名农村留守儿童,宋洁只是其中之一。这8156名孩子, 大多都有相似的故事: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在家照顾自己,一边寄希望于国家的精准扶贫,一边想要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

孙中伦在这些故事中,感到一种无力感。“他们作为留守儿童,有着‘定西孩子’这样一个标签,也有一种无法改变自己的无力感。我们在看到大家进步,火车在轰隆隆向前,就会有一种感觉:哎呀,我是不是被抛到后面了!”

章节末尾,孙中伦写道:“我想,我们都曾是定西孩子。”

成长

《回来》出版后,有人把他视为“90后”的榜样,也有人吐槽这就像一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百万富翁突然想去吃一碗小葱豆腐。

听到这些评论,孙中伦只是自嘲地笑了笑,“我其实很怕被说是楷模、榜样、新青年……我挺怕的,因为我本来就不是在做什么很了不起的事情,而且我真的是不想被当做榜样,很多人很享受被当做榜样的感觉,我不享受……”

“高中的时候,我可能会相信有所谓的知识分子或精英,但是上大学之后,我就知道其实这都是错的,没有谁是特别了不起、特别高人一等的,也不应该让他们来主导别人的生活。”他说。

高中,他就读于上海中学。回忆那段时光,他说:“不算自由,但也很快乐。”

学校是寄宿制,周一到周五得住校。6点20分出早操,8点上课,晚自修9点15分结束,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完成学习之余,他会看看课外书,去外面看心仪的话剧,经常和朋友一起打打篮球,变得比以前更活泼。

在班级里,他是大家的开心果,经常即兴模仿同学的说话语气和神态,把周围的好友逗得哈哈大笑。

他的好友昊晟回忆,孙中伦在学校里还是挺引人注目的。在篮球场上,他是篮球队里的得分后卫,进攻能力强。

孙中伦新书《回来》

周末的时候,他还喜欢在博客里写文章,专门注册了一个以自己的名字为域名的网站(www.sunzhonglun.com),把看的书、听的音乐、关注的话题都写在了网站上。

班主任李潞瑛老师说,在上海中学,像孙中伦这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有很多,他们所涉猎的阅读范围很广,自己会研究小发明。可是每次问起“你们未来想做什么?你们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的时候,得到的大部分回复都是迷茫。

在李潞瑛眼中,孙中伦在高中时期就能够清楚地思考自己的未来,以后想做什么,怎么去前进,然后真的去付诸实践,这点让她很意外。

高二,孙中伦出版了一本散文集——《疯狂列车上的达人秀》,是他初三到高二写的文章合集,内容包括马尔克斯、茨威格、杜拉斯、塞林格、梁漱溟、邵飘萍等中外文学家,以及朝鲜核谈判、哥本哈根会议、铁矿石贸易等国际事件。

他的母亲一直是忠实读者。在书的序言里,她写了一封家书给他。

新书签名

她叮嘱道:“古人说‘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对一个有教养的男人的最佳诠释:在面对任何人的时候,态度一定要谦和,不卑不亢;但是,你的内心永远是有自己的主张与选择。”

当时,他有点不以为然。

“我一直都很叛逆。”孙中伦直言不讳。

他说自己的“叛逆”更多的是理念上的,“我不认同家长安排好的道路,不会选择按部就班的生活,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不会为了让他们安心而选择一条更安稳的路。”

但是母亲的话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遇到不同的意见,他会去争论,但是不会做出格的事情,学校里有明确的规则,他会遵守。

李潞瑛说他很有个性,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他不激进,愿意去交流。

有一次,几个班干部开讨论会,有些小矛盾。他跑去和班主任说:“李老师,我并不喜欢班里的某些人,不是这个人,而是一些行为,一种做法,一小部分人来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好像他们是精英似的。”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

他认为班级里存在的精英意识有一种源自知识的傲慢。去寺庙的经历,让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傲慢。

回来

2016年春节以后,他去紫泉寺待了几天,后来有人问他要不要再回去看看,他只是说,“不去了,不会再去了。”

他不会再回去了,因为他无法再面对那个僧人了,也无法再面对那个傲慢的自己,这次经历让他觉得很羞愧。

紫泉寺,坐落在苏州僻静一角。接待他的是性悟法师,佛学院毕业,是寺里常驻的师父。

紫泉寺

一开始,他对寺庙有各种预设,觉得寺庙已经被世俗化,没有什么纯粹的信仰了,所以这趟旅程他是想去确认寺庙世俗化的结果。“我既不虔诚,也很无知。我不指望能解脱。”他写道。

一次饭桌上,性悟法师给他出了一道题:论孝道。饭后散步的时候,他一直在寻思,“孝道和佛教有什么关系呢?”心里已经开始冷笑,因为他觉得师父不懂真正的佛学。

每个周日,面对任何天气,性悟法师都会去灵岩山脚下拜山。首先从灵岩山正山门出发,再沿着山道,默念佛号,三步一拜,直至印公塔院。有的时候人山人海;有的时候,身边只有护持老钱。

他问老钱:“拜山对你有什么意义?”

“傲慢消除了!”老钱不假思索,“拜山的时候,对每个行人都是抬头看的。我觉得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

慢慢地,他开始理解那个风雨无阻的拜山僧人。“之前我会问很多问题,但是他不能给我答案,教我孝道,其实心里面已经开始傲慢了,觉得你懂什么。”

后来他说自己是佩服这位僧人的,他的内心很虔诚,但是这种虔诚不是用他知道佛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虔诚不是说一定要通晓很多道理,虔诚就是一种状态。”

这次经历,他虽然觉得挫败,但是给他很大启发。

“当知识成为一种技术时,你以为它能横行霸道,席卷所有东西。如果不懂得用知识尊重别人,它反而可能变得最不包容,最狭隘。”他于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滑入这种知识的傲慢了。

“一开始,我想写一本公共的书,一本让每个人都知道他人生活的书。但是后来反而成为一本非常私人的,对自己一个交代的书,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孙中伦说。

写作对他来说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最初在东莞,他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白天发生的故事,没想到,写着写着,变成了与自我的对话。

工厂的工人、定西的杨老师、赛老师、宋洁、紫泉寺的僧人们,一年的时间,孙中伦在这些经历中寻找到了关于过往的回忆。在这些人当中,他感觉久别重逢,与记忆中的孙中伦产生和解,脱下“标签”“精英”和“傲慢”。

孙中伦

他有点遗憾在每个地方待的时间依然太短,问问题的方式也有所欠缺。接下来的一年,从波莫纳学院毕业的孙中伦将继续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社会人类学的硕士项目,具体去了解怎么做社会调查。“我还是会去关注之前关注的人,最普通人的故事。像E.L.多克特罗的《拉格泰姆时代》,重点写普通人与大时代的关系。”在采访的尾声,孙中伦告诉记者接下来的计划。

“你认为现在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回来’了吗?”

“现在不是,写这本书的时候是。看你是站在哪个出发点和位置上,而我更关注那个原点。我的过去对我来说是重要的,我也并不知道我的位置在哪里,我只有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一头扎入过往,回来才算实现。”

(部分内容参考《回来》,孙中伦著;澎湃新闻实习生朱玉茹,澎湃新闻记者于亚妮、章文立对本文亦有贡献)

年度书单|2017年上市的童书我们推荐这些

“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

[美]艾伦·B.知念著,陈宇飞、刘幼怡、舒伟、郭菀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科普作家艾伦·B.知念的“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包括:《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大人心理童话》《拯救王子的公主——唤醒世界的女性童话故事》四种。其中,《大人心理童话》《拯救王子的公主》于2017年上市。他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成人身上,以成人童话故事为文本,结合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临床案例,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阐释了童话中大量元素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童话背后有趣的心理隐喻,告诉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必须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

《莫里斯·桑达克的艺术世界》

[美]贾斯汀·G.席勒、[美]丹尼斯·M.V.戴维策划,[美]伦纳德·S.马库斯主编,袁本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为纪念20世纪杰出的童书艺术家莫里斯·桑达克六十年的绘画生涯,美国插画协会于2013年6月11日至8月17日在纽约展出了超过二百幅桑达克的画作,这些珍贵的画作收录在这本全彩画册《莫里斯·桑达克的艺术世界》中。这本画册展示了桑达克在各个领域的作品,从图画书、商业海报,到戏剧设计,包括那些稀有的、至今未发表的研究稿,以及著名的《野兽国》的最初画稿,这些画作能够帮我们全面了解桑达克的创作历程。

《图画书为什么重要:二十一位世界顶级插画家访谈录》

[美]伦纳德·S.马库斯/著,阿甲等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童书史学家伦纳德·S.马库斯对当代童书界最顶级的二十一位插画家的访谈实录。如对莫里斯·桑达克的三次对话前后跨越23年,成为了记录插画家口述个人历史最珍贵的资料。通过活泼的对话纪实和全彩插页,展示了这些插画家的成长经历、艺术心路历程,也记录了他们在作品之外的喜怒哀乐。

《麦淇淋王子失窃案》

[美]马克·吐温、菲利普·斯蒂德著,埃琳·斯蒂德绘,马爱农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879年的一个夜晚,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女儿们围坐在马克·吐温身边,请求他讲个故事。她们从一本杂志上选了一幅图作为引子,马克·吐温开始讲强尼这个贫穷而孤独的男孩的故事。后来,马克·吐温草草记下了一份粗略的笔记,但故事一直没有写完。一百多年后,这份笔记偶然被人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马克·吐温文献档案馆找出来,作为一个新故事的基础,由凯迪克金奖得主、《阿莫的生病日》的作者菲利普·斯蒂德和埃琳·斯蒂德重新创作而成。

《奇迹之屋》

[美]布莱恩·塞兹尼克著,周惠玲译,接力出版社

《造梦的雨果》作者获得2017年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的新作。1766年,十二岁的男孩比利·奇迹侥幸地逃过了一场船难,辗转来到伦敦的剧院工作,从此他的后辈子孙皆为杰出演员,家族世世代代不断传承,直到1900年,年少的里昂·奇迹被逐出剧院舞台。一个世纪之后,十三岁的男孩约瑟从寄宿学校逃到了伦敦,冀望能和舅舅亚伯特·夜莺一起生活。他舅舅居住的那栋维多利亚老屋既古怪又华美,屋里挂着一幅幅神秘的画像,似乎随时有幽灵出没。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约瑟,引领他探索有关这栋华宅、他的家族历史的线索……

《狐狸与星》

[英]科拉莉·比克福德-史密斯著,庆山译,未来出版社

有一只狐狸,生活在一片幽深而茂密的森林之中,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颗为自己照耀前路的星星。然而,在一个夜晚,星星不见了,狐狸必须要独自面对黑暗……一个关于失去与得到、孤独与希望的心灵寓言。作者科拉莉是一位插画家和图书设计师,她设计的布封精装“企鹅经典”系列,引领了图书装帧界的复古风。《狐狸与星》的装帧设计借鉴了中世纪的泥金装饰手抄本,采用布面精装;插画向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和工艺美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致敬。该书获得了英国封面设计学院奖。中文版完全保持了原版的装帧印制工艺。

《午夜厨房》

[美]莫里斯·桑达克/文、图,任溶溶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米奇半夜听见一阵吵闹声,接着就跌进了黑暗里,身上的衣服也跑光了。他经过月光照耀的窗户,还有爸爸妈妈熟睡的房间,来到了午夜厨房——几个面包师傅正在那里做蛋糕,他们需要牛奶,一边忙活一边唱:“牛奶加进面糊里!牛奶加进面糊里!”米奇掉进了面糊里,蛋糕烤到一半的时候,他钻了出来,拍拍打打做了一架面包飞机,飞到午夜厨房的银河之上,帮助面包师傅取到了牛奶。桑达克“图画书三部曲”(《野兽国》《午夜厨房》《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最后一本被引进中文简体字版的作品。

《天鹅》

[美] 斯奈德文,[加拿大] 莫斯塔德绘,余治莹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俄罗斯芭蕾舞女皇安娜·巴普洛娃的舞蹈与人生。绘本用唯美的插图将高贵的天鹅、足尖上的芭蕾艺术等充满美的元素贯穿全书,以时间线为导索,把安娜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过程都定格在特定的画面,似电影般呈现了安娜的一生,也将她对艺术、对梦想的追求传递给了每一个还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人。

《白兔夫人》

[法]吉尔·巴什莱文/图,曹杨译,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还记得《爱丽丝漫游奇境》中那位总是迟到的白兔先生吗?本书以他的夫人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他的家庭生活,和仙境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如果》(中英双语诗歌绘本)

[英]拉迪亚德·吉卜林著,[意]乔瓦尼·曼纳绘,黄福海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创作了《如果》这首诗,寄语12岁的儿子约翰。几年后,约翰不幸死于“一战”,但这首诗却成为一种激励,广为流传。近年来,该诗两次入选“英国民众最喜爱的诗作”。意大利插画家乔瓦尼·曼纳用柔软而有力量的画笔,把童年的天真和吉卜林诗句传达的激励人心的情感,完美地融为一体。

《威利和一朵云》

[英]安东尼·布朗文/图, 阿甲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安东尼·布朗的威利系列作品。这一切是从那个温暖而晴朗的一天开始的。那天,威利决定去公园逛逛。但无论威利走到哪儿,总有一朵云跟着他。怎么才能摆脱那朵云?他不能躲,也不能逃。渐渐地,他几乎喘不过气来,他开始生气了。“我受够了!你不就是一朵云嘛!”终于,威利再也无法忍受,他冲了出去……

《想象》

[美]帕梅拉·扎加伦斯基文、图,杨玲玲、彭懿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当一个小女孩得到一本只有图画的奇妙故事书时,一个低语声告诉她去想象那些她看不见的文字。随着书被一页页翻开,小女孩的想象力渐渐起飞、翱翔,她发现,最了不起的故事讲述者或许来源于内在。两届凯迪克奖得主帕梅拉·扎加伦斯基作品,赞颂了阅读和想象的力量。

《午夜园丁》

[美]特里·范、埃里克·范著、绘,杨玲玲、彭懿译,晨光出版社

特里·范和埃里克·范兄弟曾在多伦多安大略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学习,他们擅长使用数字技术,把传统的墨水、石墨与现代技术融合。《午夜园丁》是他们首部广受好评的图画书作品。兄弟俩凭此作品获得了2017年度桑达克奖学金。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系列

[美]劳拉·努梅罗夫著,[美]费利西娅·邦德绘,接力出版社

劳拉独创了一个“要是你……就……”的思辨逻辑,讲述一系列幽默风趣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精力充沛的小动物和一个被折腾得精疲力尽的小主人。《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入选美国《经典图画书宝库》,是其收录的12本最伟大的图画书之一。

“凯迪克大奖得主伍德夫妇作品”(全8册)

[美]奥黛莉·伍德、唐·伍德著/绘,王斌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奥黛莉·伍德(Audrey Wood)跟唐·伍德(Don Wood)是美国童书界很受欢迎的一对夫妻档,凯迪克大奖得主。该系列收录了他们的知名作品:《像蟋蟀一样快》《小老鼠和大饿熊》《牙仙来访》《气球国》《神奇的鞋带》《小猫怕怕》《姐弟魔术师》以及《公主和龙》。

“大红狗克里弗系列”

[美]诺尔曼·伯德韦尔著,杜可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美国的长销经典童书系列。作者伯德韦尔谙熟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习惯,对于故事和语言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何种影响,做了透彻的分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大红狗克里弗Clifford”把品德和爱心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引导孩子以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分享、尊敬和善待朋友。

为贫困百姓种下谋福的种子

这是一场备受瞩目的减贫实践——20年来,灵丘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4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5倍,累计15.5万名群众摆脱贫困,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5%。2018年成为灵丘县“脱贫摘帽”决胜之年。

至此,共青团中央定点帮扶山西省灵丘县已完整走过20年历程。

1998年10月,在党和政府为消除贫困而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关键时刻,团中央接到定点帮扶灵丘的重要任务。接到任务不过半个月,随着团中央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由白平胜、余龙文等5名青年组成的团中央第一批扶贫工作队进驻灵丘。自此,一场先后由16批工作队持续20年的扶贫接力由此展开。

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

“20年来,团中央为我们办的最可贵的事就是转变了灵丘人民的观念,让农民有尊严地脱贫。”作为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灵丘时对接的第一任县长,说起灵丘变化,姚生平感慨万分。

刻骨铭心的记忆

“灵丘的山是英雄的山,举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当年,日寇在此遭八路军115师伏击,一定只恨爹妈少生了一双翅膀。”回顾20年前在灵丘工作生活的经历,时任团中央第一批扶贫工作队副队长的余龙文感叹,“灵丘,我的第二故乡。”

革命老区灵丘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制约,发展十分缓慢,1991年灵丘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黄土高原的灵丘,八成以上是土石山区,百姓称“九分山水一分田”,全县耕地59.3万亩,其中水浇地仅为8.6万亩,农业基础薄弱。千百年来,农民与山争地,靠天吃饭,收入不稳,种下了贫困的根。

在这里,太多人对“贫困”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人在家里挂着神仙图,然而神仙求遍了,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我到灵丘时,财政账户上只有两万元。我们为干部借粮,县委县政府到处欠账。”1998年,姚生平前往灵丘担任县长。据他回忆,当时灵丘县综合工作考核指标在全市排名倒数,全县吃财政饭的有1万多人,而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地方越穷,挤的人越多”。

“第一次走进真实的贫困,那种心酸、震撼永生难忘,也埋下激励我们努力工作,为更多人谋福的种子。”有扶贫队员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

“这个变化了不得”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治本,就得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为此,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进驻灵丘伊始,援建希望小学就被列为首个扶贫项目。

“1996年,我们一年只发半年的工资,年底了要靠国家补助才能发点钱,工作队的同志一开始来的时候也很可怜,办公、住宿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冬天不保暖,夏天不避暑。”当时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改先回忆。

财政经费的匮乏致使灵丘县393所小学的危房面积达16221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1.3%。

工作队员奔走于各个乡镇、山区小学校,对全县424所中小学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研。他们发现,许多小学教室已是墙歪顶塌的危房,学生宿舍严重缺乏。

考虑到灵丘山多路远,孩子们上学路途艰苦,县里提出能否筹建让孩子能吃能住的学校?几番考察,最终工作队决定先在灵丘南部、中西部、北部地区各建两所希望小学及配套的学生宿舍,并为500名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救助。同时,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希望小学校长及教学骨干提供免费培训,尽快解决贫困孩子上学、住校等问题。由此,希望小学的援建也成为团中央驻灵丘扶贫工作队的首个扶贫项目。

刘改先说,工作队当时组织大家前往河南焦作学习有关经验,回来后建起灵丘第一所寄宿制学校——平型关寄宿制学校,“那些年,灵丘陆陆续续建起28所寄宿制学校,情况有了大改观”。

如今在灵丘,工作队帮助建成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青年之家”。在创新教室,孩子们可以用3D打印将想象变成现实;在VR超级教室,学生足不出户却可置身万物之中,同时开设与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相衔接的200余门VR课程,涵盖科技、物理、生物、地理等。

目前,灵丘县“青年之家”的VR教室和“创新部落”教室已排满课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近3年脱贫家庭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可以免费参加所有活动。

“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教育欠缺明显。我们要努力让他们跟城市的同龄人站在一样的起跑线上,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第十六批扶贫工作队队长阚宝奎介绍。

“青年夜校”系列活动也是工作队智力扶贫的另一个重点项目,近两年先后开展青年创业、形势政策、就业技能、农业技术、成才励志等各类培训50余期,培训8000余人次。

“工作队为灵丘教育做得太多了。”灵丘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科教局原局长郝宝玉介绍,去年工作队将北京20所优质中学、高校学院同灵丘的中学结对,促进教师队伍的交流培训。灵丘在大同7个农业县区中连续4年高考达线率排名第一,这也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倾斜。

“发展产业是创收,教育扶的是志和智,影响的是灵丘未来的几代人,这个变化了不得。”刘改先感慨。

让农民有尊严地脱贫

18年前,外出上海务工锻炼的青年干部郝宝玉在上海电影院观影《走出西柏坡》后,心绪难平,结合自身经历写了观影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走出”的历史,“走出”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过程,每一步发展,无不是在“走出”框框。

对于“走出”,郝宝玉感受真切。

2000年,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推动下,灵丘县委决定采取“放飞凤凰、借地育才”的方法,选派153名青年干部分五批分别前往上海、深圳、东莞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锻炼,其特别之处在于——是务工,不是挂职。这意味着这群青年将暂时丢掉干部身份,以打工者的身份南下务工。郝宝玉就是其中一员,那一年他33岁。

“那时候造船厂就已经实现无纸化办公了,老职工都会用U盘。”从灵丘的大山到上海江南造船厂,两个地界的巨大差别,令他觉得“换了脑筋”。

对于此事,时任灵丘县委书记姚生平同样记忆深刻。他说,不仅青年干部外出锻炼大有收获,甚至不少人还带了企业家回到灵丘考察投资。

其中,浙江台州一家企业在灵丘投资办起服装厂,产品远销俄罗斯。后来该企业在转型中看重灵丘生产优质杂粮的优势,开办了苦荞厂,现在已颇具规模。

姚生平说,在团中央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灵丘农民有了自己的产业,靠的是自己的双手挣钱。

他说,扶贫队进驻之前,灵丘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市11个县区中排倒数一二名,随着扶贫工作的铺开、深入,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改善,“后来,县委县政府工作在全市连续三年考核第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

作为灵丘一支重要的扶贫力量,团中央扶贫队不但深刻影响灵丘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了群众观念的更新。

1999年,由团中央邀请北京科技大学专家为亏损的灵丘县锰矿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改造成果,结束了过去靠出卖原矿石的历史,转变为出售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新型企业,被认为是当地最早的实体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案例之一。

2002年,灵丘县被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评为全国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20个县(市)之一。

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累计完成10018万元,比1998年增长3倍。

2006年,在清泥涧村实施开发“有机蔬菜”品牌致富项目,全村人均收入近4000多元,高于全县2600元的平均数。

2010年,重点帮扶韩家房村,将该村打造成生态环保示范村。

2018年,首次将矮化密植、水肥一体、自动滴灌等技术引入县里,帮助建成红石塄乡“千亩有机苹果示范园”。

20年来,在团中央全面支持下,灵丘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4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5倍。累计15.5万名群众摆脱贫困,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5%。

20年间,团中央在灵丘的反贫困战役一直在“攻坚”,扶贫方式几经调整: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区域性扶贫”到瞄准贫困县“整村推进”,再到“精准扶贫”……团中央同灵丘人民一起脱贫攻坚的故事层出不穷。

为了表示谢意,有一年灵丘县特意做了一份小礼品托人带到北京,这是一个成本不到20元的巴掌大的花盘,盘底印刻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

高考是个点,人生是条线

本文作者(右)和儿子李昊洋一起参加陕西西咸新区黄冈中学2022届高中毕业典礼。(作者供图)

作 者:闫群

亲爱的孩子!

今天是2022年5月21日,阳光灿烂,微风不燥。在这个美好的日子,我们一起迎来了你的高中毕业典礼。十二年寒窗苦读,马上就要进行检阅。此刻妈妈坐在书房给你写信,内心五味杂陈,藏了一肚子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

从你呱呱坠地,不,准确地说,从孕育你那一刻起,妈妈就开始为你写日记或文字,记录我们彼此的成长。这十多年为你写的文章可以出一本书,书名早已拟好:《阳光之下,泥土之上》。妈妈曾经无数次设想如何给你置办一个浪漫温情又充满仪式感的成人礼,然而,弹指一挥这么重要的日子就来临了,妈妈的设想却一个也没兑现,而且还手忙脚乱。真是羞愧啊!感谢上苍让我做你的母亲,担起神圣的职责,并在为人母的过程中不断修行成长。

下面这些文字算是我们对你的人生寄语,也算你的成人礼之一吧。

没有人会因为一场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为一场考试输掉一生

孩子,高考是人生中的大事,牵动着千家万户。考上理想的大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你的寒窗苦读得到回报,我们的精心养育有了成果,老师的辛勤教育得到了肯定……所以面对高考,说没有压力那是假的。

竞争依然激烈。事实上,总有许多同学不能考入理想的大学。然而,我想说的是,无论你是金榜题名,还是失之交臂,都必须正确对待。金榜题名并不等于功成名就,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依然还有路可选。

有人说:人生道路千万条,苦难历练千万种。不管是好的坏的,是成是败,每个人都要去经历。状元未必能闻达,李杜落榜千古传。高考仅仅是一个人一生的一次重要经历而已。你是否平庸,能否成功,并非是一次高考所能决定的。尽管高考分数的高低,决定你进入不同的学校,遇到不一样的人,但它不能决定你的人生高度,更不会决定你变成什么样的人。

人生是条线,高考只是一个点;试卷只是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没有人会因为一场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为一场考试输掉一生。

孩子,等你步入社会就会知道,人生处处是考场,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主持人白岩松说过:“每个人都想赢,但不怕输才是关键。只有你不怕输的时候,你才能赢。”输不起的人,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输得起的人,不拘得失,洒脱勇敢,一路向前。所以,一个人不但要经受得了挫折,而且要输得起;跌倒了爬起来,抖擞精神,依旧充满勇气,努力开创下一段征程。

你吃过的苦,定会成为照亮你前行的灯

孩子,读到上面这些话也许你会在心里犯嘀咕:这怎么可能是妈妈说的话呢?是的,从小到大妈妈对你总是“恨铁不成钢”,在学习上要求严格,甚至苛刻,5岁起就给你报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而你总是听从妈妈的一切安排。如今回想起那些奔赴在学习路上起早贪黑、风雨无阻的日子,内心充满感慨。我以为为人父母,只要尽心尽力为孩子铺就成长之路,就是称职或优秀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你的同学嗔怪他妈妈:“为什么当我对你说美术联考没发挥好,可能考砸了,你脸上看不出丝毫焦虑或忧伤?我是不是您亲生的啊?”他母亲却“噗嗤”笑了,“从小到大我不是一直都这样管教你吗?啥事不都是你自己做主吗?我和你爸文化程度不高,但我们相信老师能教好,相信你能学好。这还不够吗?”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如果我懂得早日放手这个道理,恐怕你的成绩远不止目前这样。幸好这三年寄宿制高中,时空的隔离既锻炼了你的各方面能力,也让我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感慨颇多。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努力奋斗,持续积累的过程。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懈努力,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现实中,往往能力比学历更为重要。人生有许多不确定性,每个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也有天时、地利、人和,有些是可遇不可求的。

无论如何,你只要怀着满腔热情做好当下,拼尽全力奔赴未来,安然接受一切结果,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无憾的。老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正直、善良、勇敢、有志向的人。你吃过的苦,定会成为照亮你前行的灯。

在自己的时区里,朝着自己选择的路,一往无前

孩子,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也是一次次选择的结果。关于高考,无论结局如何,成绩怎样,只要你尽心了,努力了,就好。学会接纳自己,展现自己真实的样子,告诉自己:这就是我,虽然不完美,但独一无二。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是一个漫长的、持续努力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是“莫问收获,但只耕耘”的毅力,在自己的时区中,始终努力前行就好。纽约时间比加州时间早三个小时,但加州时间并没有变慢。

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因此,不用嫉妒或嘲笑任何人。生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处于低处时,苦心修炼积蓄力量,机遇来时拼尽全力不留遗憾。所以,孩子啊,在面对你人生的第一次大考时,你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放轻松,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如此认真应对,之后坦然接受即可。

孩子!世界很大,人生很长,考场却很小。没有人因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生。请相信,如果未尽如人意,定是上天另有安排。无论你是星星还是萤火虫,是参天大树还是无人闻知的小草,我们都永远爱你疼你!你只要努力发出自己的亮光即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昂首挺胸即是无限可能。

孩子!再有16天你就要参加你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再过49天就是你的18岁生日,你也就成人了。你的人生才刚扬起帆,以后的路还要靠自己走。在此我代表家人先预祝你生日快乐,并送上我们美好的祝愿:乔木参天,我心盼之。泪湿双眼,含笑观之。五味难陈,沉默对之。长空万里,我心佑之。

孩子!愿我们都以平和的心态迎接不可预知的明天,胜不骄,败不馁,在自己的时区里,朝着自己选择的路,一往无前。

孩子!祝你以梦为马,纵马驰骋!也祝你金榜题名,梦想成真!

责任编辑:只恒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