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保安骚扰女生(69元走山路进厦大?别让侥幸害了疫情防控)
厦大保安骚扰女生文章列表:
- 1、69元走山路进厦大?别让侥幸害了疫情防控
- 2、游客厦门大学门前脱口而出:要预约那还玩什么?保安回应引人深思
- 3、超励志!厦门大学51岁保安大哥,拿下法学学位,今年也要毕业了
- 4、82岁奶奶再次冲上云霄:不设限的人生,活得有多爽?
- 5、51岁厦大保安大哥拿下法学学士!世界正狠狠奖励那些.....
69元走山路进厦大?别让侥幸害了疫情防控
69元“游”厦大?走植物园“秘密通道”还要和保安“对暗号”?因疫情防控需要,2020年1月24日开始,厦门大学就已暂停接待参观人员。近日却有个别旅行社在网络平台上出售“厦大校园游”项目,并声称可以带游客进入厦大校园参观。(5月17日 中国青年报)
在某网络平台上,名为“厦门大学预约进校、厦大门票代预约、厦门自由行景点门票代订”的旅游项目公开叫卖。该旅游项目售价为69元,仅厦门大学一个景点,月销量达到125笔。旅行社的客服人员称,游客要先进植物园,以后会有工作人员带人走山路进入厦大校园。如果进校遇到保安阻拦,还可以报“暗号”给对方。
但实际却是,记者暗访发现,经过1个小时的山路跋涉,不仅未能抵达校园内的路面,此前约定的“暗号”也并不奏效,直接被保安劝离。可见,所谓带领参观,不过是旅行社为了一己之利,罔顾防疫纪律,干扰防疫秩序,试图绕过校园安保力量,带游客违规进校。
值得注意的是,进校山路崎岖,硬着头皮翻山,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是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此前因旅游者闯进禁入区导致的迷路、被困等事件时有发生,一旦遭遇险情,难以被及时发现,救援实施难度也较大。而疫情防控期间,违规进入校园,更有引发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国外疫情持续上升,这是疫情防控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学校作为人群聚集、传播易散之地,的确需要加强防控管理,部分高校采取封闭式管理无可厚非。但就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仍有少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收取“引路费”,当起“导游”,在冲破防疫底线边缘不断试探,这不仅是对他人健康极端不负责任,对校园安全造成不小危害,甚至可能影响疫情防控大局,理当受到追罚。事实上,严重干扰破坏疫情防控工作的人员,还将被依法追究行政直至刑事责任。
在媒体对此事进行曝光后,该旅游项目已被连夜下架。平台在第一时间自纠,处理之果决值得肯定,但仍难逃审核不严之责,需承担连带责任。对平台来说,责任意识不容缺失,不能只推送而不审核。商家和产品信息审核的责任和程序,不该省也不能省。对于审核缺位的原因和疏漏,有必要反思。
对于山路上铁丝网被破坏的情况,厦大保安人员称,他们已多次修复过铁丝网,但效果不甚明显。这一方面说明与庞大的“闯入”旅客相比,校园的安保力量显得单薄;另一方面也警示我们,跟疫情作战,需要织起一张又严又密的防护网,每个机构或个人都应成为这张网上一个牢固的绳扣,而不是一个危险的漏洞。
要抵制此类现象,不能光靠学校加强巡视,游客要充分认识到违规参观对自身、对他人可能造成的风险,强化安全意识和规则意识,对相关产品和行为自觉抵制,说到底这对于自己也是一种保护。主管部门也应动真格、出实招,提升“逾矩”旅行社的违规成本,设置从严惩处的“高压线”,斩断野蛮旅游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同时倒逼平台拿出对生命负责的姿态,做好产品合规性的“压舱石”,加强对上线内容的事前审核与事中监督,让违规内容从平台中销声匿迹。
游客厦门大学门前脱口而出:要预约那还玩什么?保安回应引人深思
最近在头条悟空问答里面遇到一个这样的问题:“厦门大学为什么和武大、中山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刚好上周末去南普陀游玩,路过厦大,碰到一位游客在门前脱口而出:“要提前两天预约,那还玩什么,这么的美的地方,就应该加大开放出来“。这时保安立马过来回应到:"别忘了这是学校,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和专研,为了超越一些一流大学,追上清华北大,预约限制游客数量,是我们必须做的"。顿时让我陷入深思,厦大这是怎么了?
上图 厦门大学芙蓉湖和颂恩楼
厦门大学,一个拥有者最美花园大学美称的地方,颜值那是绝对毋庸置疑的美爆了。正是因为它的美,曾让它夺得十大最美花园大学的桂冠。
厦门大学群贤楼和陈嘉庚铜像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距今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学校,可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厦门大学 博物馆和纪念馆众多,里面拥有许多名人的物品,讲述了那一代人的真实事迹。
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
厦门大学截至2018年5月,共有专任教师280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1%(下同),拥有博士学位的2144人,占76.5%(上述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厦门大学上玄场及建南楼群
厦门大学学位授权点众多,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上述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厦门大学陈嘉庚与青年学生雕像
厦门大学重点学科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9个,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17个,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46个(上述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厦门大学芙蓉隧道
厦门大学国际影响力巨大,据ESI数据库2013年11月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厦大共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与生态学、物理学,其中化学进入全球1‰ (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厦门大学情人谷
厦门大学正是因为风景美丽,历史底蕴丰厚,师资力量庞大,专业领域精湛,国际影响力巨大等等,曾一度引来中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
厦门大学水库
然而最近几年,中西部大学崛起,名牌老校自我提升,厦大影响力在逐渐减弱。那么大家认为厦门大学:应该像保安说的那样,用预约限制游客数量来大力搞科研和学术呢?还是像游客说的那样,加大力度开放出来发展旅游呢?请说出你的观点。
超励志!厦门大学51岁保安大哥,拿下法学学位,今年也要毕业了
厦门大学
为什么决定上大学?
周德新是重庆人,今年51岁,当过兵,曾在技校学服装专业,2013年到厦大当保安。2014年,厦大继续教育学院开设职工夜校,为求学员工减免一定的学费。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德新非常兴奋,儿时想当律师的梦想再度被点燃。“北大有个保安读了北大,我这个厦大保安为什么不能读厦大?”
于是,他做出勇敢的决定:
2014年到2016年 参加高中起点升专科学习
2016年9月到2018年12月 参加法学专业网络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学习
他是如何完成学业的?
做出决定时,周德新已经扔掉书本20多年了,他也知道想拿下本科学历并不容易。为了挤出时间学习,他特意申请上夜班,这样就可以白天学习晚上工作。虽然多年没摸书本了,但几百上千页的法学教材,他还是能一页一页“啃”下来。遇到书上弄不懂的地方 ,除了学习网络课程,他还去法学院“蹭课”,向老师请教。
学业成绩如何?
在读期间,周德新每年要准备将近10门课程的考试。除了公共英语课考了两次,其他课程他都是一次性通过。他的毕业论文以正当防卫为主题,写了近2万字,认认真真写了好几个月。
他说,拿到学位后,他每年要争取发表两篇论文,督促自己学习,不要把所学的东西忘掉。他所在的班级共有38人,包括他在内,只有两人“跑完全程”,最终拿到学士学位。周德新笑称,他应该是年纪最大的毕业生了,不过这个学位他拿得很骄傲。
这五年,他觉得怎样?
对于丈夫花5年时间拿学位这件事,周德新的妻子不太理解,总觉得他浪费时间。也有些同事不理解,觉得没什么必要。但在周德新看来,5年时光没有虚度,他清楚这份收获的分量有多重。‘’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获得学士学位不是周德新学业生涯的终点,他已经报考今年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对考试满怀信心。提到未来的打算,周德新说,他还是会待在厦大,哪怕还是在校门口当保安,“每天为厦大老师和学生服务,这是我对厦大感恩的一种方式”。
白天工作晚上读书
对大家来说都不容易
更何况是基础薄弱的周德新
那么,这5年下来
是什么支撑着他走下去的呢?
↓↓↓
初心
在厦大工作开启新视野
儿时梦想重新被唤起
2004年,周德新就来到厦门了,到厦大当保安之前,他摆过摊,也进过工厂。他坦言,到厦大当保安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稳定,不用在外奔波。
这份工作
开启了周德新的新视野
“通过接触厦大老师我才知道,有一种读书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情怀和精神。”对于厦大的学术大咖,周德新如数家珍,他们淡泊名利、对学术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他很感动。
厦大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周德新
重新“惦记”起儿时的梦想
他十多岁时看印度电影《流浪者》,深受里面大法官的影响,立志长大要当律师,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公平正义。职工夜校的开设,刚好给了他一个重拾梦想的机会。
拼搏
偷偷去法学院“蹭课”
老师很关照这名特殊学生
周德新说,最初报考法学专业时,他当年学的那点知识早还给老师了,想拿到学位简直是天方夜谭。幸好,他在厦大遇到许多“贵人”。
周德新遇到的第一位“贵人”
是厦大管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
两人在校门口偶遇后,就成为挚友。这位博士生毕业后到福州一所高校当老师,但两人并未因此断了联系。每当周德新在求学路上遇到阻碍时,总能得到这位朋友的鼓励。“我邀请她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希望穿上学士服拍的第一张照片是跟她的合影。”周德新说,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这位朋友的感谢。
还有就是法学院的老师
周德新刚开始去法学院“蹭课”时,总是偷偷摸摸的,每次都坐最后一排,还要换下工作制服才敢去教室,也不带书本,就坐下来听课,让人以为他是进来歇脚的,生怕老师和同学认出来。但法学院的老师对这名特殊的学生很照顾,不仅热心回答他的问题,有的老师还特意把专著送到保安室让他学习。
对周德新来说
最大的挑战是英语学习
他的英语储备简直就是一片空白
厦大物理机电系的一名学生和
厦大外文学院老师丁燕蓉
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有一年暑假,厦大物理机电系的一名学生在校门口与周德新相识,两人很快就成为朋友。之后两年时间里,这名学生一直帮他补英语,从语法基础开始,到慢慢能看懂句子。“两年时间分文不收,耐心地教我,真的非常感谢她。”周德新说。
厦大外文学院老师丁燕蓉也一直鼓励周德新,还教他复习方法。周德新买来英语模拟真题,一套真题复印十几份,一天最少做两套真题。几经努力,他的公共英语课考了73分。这对于没学过多少英语又离开学校20多年的人来说,相当不容易。
感恩
每年校庆都会去捐款
还为困难学子慷慨解囊
在厦大工作的这些年,每年校庆,周德新基本上都会捐款。有人不理解,保安工资不高,还拿去捐款,值得吗?但周德新认为,这是他感恩厦大的一种方式。
得知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生活困难后,周德新通过厦大西部梦想社团为四名贫困学生捐款。
了解到管理学院有一名学生患病亟须救助,他也立刻慷慨解囊。
2016年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他捐出一个月工资为校园重建尽一份“绵薄之力”。
几年下来
周德新的各项捐款累计达到2万元
这对于一名工资不高的保安来说
十分不易!
周德新说:
厦大营造了一种氛围,你身在其中,自然会向一些东西靠拢。在厦大的这些年,我被“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激励着,感谢老师和同学帮我在学业上跑到终点,我也要坚持行善修心。
总有人问,学习什么时候开始最好?
答案是:现在!
生活总会报答那些努力争取的人。
厦门大学
图文来源:厦门晚报
责任编辑:王玖玲
82岁奶奶再次冲上云霄:不设限的人生,活得有多爽?
前段时间,山东82岁奶奶苗晓红,时隔30年,再次驾驶飞机冲上云霄,简直是太酷了。
为了完成飞行任务,苗晓红一直在进行锻炼,“每天走三千步,同时还要活动手臂,以适应高空飞行的要求。”
最后,在机上教练员的陪同下,苗晓红完成了40分钟的飞行,其中还独立完成了拐弯、爬高、下滑等操作。
虽然是耄耋之年,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年龄永远不是困住我们的障碍。
正如她说:“我82岁依然可以飞,你们年轻人更可以飞,而且会比我飞得更好。”
她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鼓舞更多的人,大胆去做。
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年纪轻轻就丧失了对世界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二十多岁的年龄,却过着八十多岁的生活,提前给自己的人生设上了枷锁。
当回首过往,是否感到遗憾和后悔。努力过,是否会是另一种人生?
年龄从来不是拦路虎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实际上,给人套上枷锁的,是人自己。
想象一下,七十多岁的你,是跳着广场舞,还是躺在病床上。因选择不同,人生的境遇也大不相同。
最近,英国一位77岁的奶奶创环球航行新纪录,从去年10月3日启程, 独自一人历时320天,抵达加拿大维多利亚。
旅途中独自一人抵抗各种恶劣的天气,没有依靠任何的帮助,成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单人不间断环球海洋航行者。
采访中她说:“看船的边缘,这里已经有很多损坏了。”
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但无法想象她在这320天里都经历了什么,高龄、孤独、恶劣的天气等难以想象的困难。
航行结束当天,老奶奶拿着证书,笑得格外灿烂。
虽然已是77岁的年龄,但拥有着一颗年轻勇敢的心和坚强的毅力,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看到一句扎心的评论:不知道那个年龄的自己在干嘛。
试问,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独立航行,更何况是一个七十多岁的人呢?
现实中的我们,过早的放弃了自己,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什么样的年龄做着什么样的事情,没有开始行动,就放弃了自己。
但人生如此短暂,按照自己的意愿活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
年龄不应该成为我们的限制,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在最好的时光里,活出绚烂的自己。
不设限,才有可能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曾经看过TED演讲《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中提到,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不会画画,是被自己的想法束缚住,从而去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天赋。
演讲中提到了两点:当开始要画画的时候,第一是放开你的思维,第二是准备好放手去做。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画画,只是各有千秋而已。当我们试着突破内心,不过早地设定上标签,选择去做,就会发现另一种可能。
视频中还分享了一个惊喜的事例:教一些志愿者和中过风之后患有失语症的人画画。虽然他们有阅读、说话、理解的障碍,但结果是他们每个人都画得很好。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无限的可能,是座待挖掘的宝藏,恰恰缺少的只是一个开始。
正如余秋雨所说:人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还有无限可能。
虽然我们每天会有着不同的想法 ,觉得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情,但是可以改变看法,试着去挑战一下自己。
村上春树曾说:有些人的心,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
那是他们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的,是自己走进去的,从里面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外的。
我们应该试着去打破内心的禁锢,多去尝试。
年老也不能成为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接触新事物,始终拥有一颗好奇心。
74岁月亮奶奶自学11门外语,与老外交流毫无压力。从50多岁开始学习,但她没有因为年龄放弃自己,反而却活出了另一种风采。
《欢乐中国人》有个老奶奶60岁才认字,开始学习写文章,现在已经是一名作家。
她还有个小梦想,在90岁之前,要成为一名画家。通过努力,活出了想要的模样。
其实我们本可以,只是被定性思维扰乱了内心。
当试着开始行动的时候,或许会发现另一个光芒四射的自己。
创造更多的可能,未来也变得无限精彩。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知乎上曾有人提问:30岁才开始学习一项新技能,晚吗?
正如那句谚语所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51岁的厦大保安周德新,在5年里通过40多门考试,获得了厦门大学法学士学位。
当他得知学院开设职工夜校这个消息后,儿时当律师的梦想再度被点燃,于是做出这个勇敢的决定。
虽然周德新已经扔掉书本20多年了,但为了挤出时间学习,他特意申请上夜班,这样白天学习晚上工作。
把上千页的法学教材,一页一页“啃”下来。遇到弄不懂的地方,除了网上学习网络课程外,还去法学院“蹭课”,向老师请教。
凭着不断努力,他最终拿到了学士学位。
正如力克、胡哲在《人生不设限》中说:
“当你放弃梦想,就把上帝框住了。
毕竟,你是他的创造物,他创造你是有目的的。
因此,你的生命不应该受到限制,就像神的爱不受局限一样。”
周德新并没有因为年龄和他人的不理解去放弃自己,而是选择了从头开始,认认真真的去学习。
没有着急去设限,而是去行动,去突破。唯有不断努力,才能触碰到更高的天花板。
前段时间,被上海49岁的宿管阿姨和儿子一起考上研究生刷屏,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分早晚。
就像她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要轻易为自己设限,只要敢想就敢做,尤其是年轻人。”
现实中的年轻人,过早的待在了自己的舒适区,每天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辜负了对生活的厚爱。
每个人都拥着无限的力量,等待被挖掘。只有不断跳出舒适区,多去试错,保持持续进步,前面才会有未知的惊喜。
正如摩西奶奶说:实际上,“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及时的。
只要开始去做,人生就没有太晚的开始,最晚也是大器晚成。
好的人生,从不设限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自我设限”。所谓自我设限是指一个人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事先设计障碍的一种防卫行为。
自我设限就像自己为自己挖一个陷阱,这种行为虽然可以防止自身能力不足带来的挫败感、暂时维护自我价值感,却常常剥夺了设限者的成功机会。
我们时常被条条框框所牵绊,阻挡前进的脚步。
过去18年,沈阳72岁老夫妻谷向东和高志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路上。自从妻子患癌症出院后,他们就决定出去旅行,这一走就是整整十八年。
两人携手走遍世界各地,在年过古稀的年龄,活出别样的风采。
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别出心裁把面包车改造成自己的家,也经历过惊心动魄的翻车事故,甚至还挑战高难度项目……但自始至终,他们没有被年龄限制住,反而乐在其中。
谷大爷说:只要我还能开车、能走路,我就陪她走下去。
正如《不设限的人生》中说:不去设限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信念!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过没有标签和限制的生活。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设定而不会前进。
他们没有因为年龄去自我设限,直面困难,不断地挑战自己,反而活出了晚年的另一种新的风采。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在一瞬间,有一百万种可能。你若不尝试,连一个可能都没有。
过去虽然无法改变,可未来属于我们自己。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开拓,发现更好的自己。
在最好的年龄,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打破局限,体验人生的种种,活得淋漓尽致。
51岁厦大保安大哥拿下法学学士!世界正狠狠奖励那些.....
今年高考已拉下帷幕
但舆论的浪潮还未结束
随之是高分作文、 提前交卷等新闻映入眼帘
这个时代似乎从不缺传奇
长江后浪推前浪
而前浪生生不息
最近,一位励志的保安大叔
登上了微博热搜
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白天,他是同学眼中的“蹭课大叔”
夜晚,他是厦大校园的“守护者”
51岁的厦大保安周德新
就这样“黑白两班倒”
5年通过四十多门考试,
即将获得厦门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周德新今年51岁,当过兵
曾在技校学服装专业
2013年到厦大当保安
2014年厦大继续教育学院开设职工夜校
为求学员工减免一定的学费
他儿时想当律师的梦想再度被点燃
“北大有个保安读了北大
我这个厦大保安为什么不能读厦大?”
于是他做出勇敢的决定:
2014年到2016年
参加高中起点升专科学习
2016年9月到2018年12月
参加法学专业网络教育专科起点本科学习
年过5旬的他是怎么学习的?
做出决定时
周德新已经扔掉书本20多年了
他也知道想拿下本科学历并不容易。
为了挤出时间学习
他特意申请上夜班
这样就可以白天学习晚上工作
在读期间周德新每年要准备
将近10门课程的考试。
除了公共英语课考了两次
其他课程他都是一次性通过
他的毕业论文以正当防卫为主题
写了近2万字
认认真真写了好几个月
拿到学位后
他每年要争取发表两篇论文
督促自己学习
不要把所学的东西忘掉
他所在的班级共有38人
包括他在内
只有两人“跑完全程”
最终拿到学士学位
周德新笑称
他应该是年纪最大的毕业生了
不过这个学位他拿得很骄傲
白天工作晚上读书,
对大家来说都不容易,
更何况是基础薄弱的周德新,
那么,这5年下来,
是什么支撑着他走下去的呢?
贵人相助
对于年过半百的周德新来说
5年的学士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
除了印着密密麻麻文字的法学教科书
从未接触过的英语更是难以攻克
有志之士总能吸引一帮贤能之才不求回报的付出
不朽的梦想与才能也许同一个个体内不能兼得
但它们早晚会遇见
前有诸葛亮帮出谋帮刘备三分天下
后有一帮厦大学霸耐心辅导周德新
有一年暑假,厦大物理机电系的一名学生在校门口与周德新相识,两人很快就成为朋友。之后两年时间里,这名学生一直帮他补英语,从语法基础开始,到慢慢能看懂句子。“两年时间分文不收,耐心地教我,真的非常感谢她。”周德新说。
厦大外文学院发的一位老师也一直鼓励周德新,还教他复习方法。周德新买来英语模拟真题,一套真题复印十几份,一天最少做两套真题。几经努力,他的公共英语课考了73分。这对于没学过多少英语又离开学校20多年的人来说,相当不容易。
保安与学者本来互不相交的两个世界
被周德新用他的求学执念牵引在一起
厦大的教授、老师、学生不仅没有歧视
还佩服起了周德新
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贫穷疾富
还是从事何种职业
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
而奋发学习的人则受人尊重
监狱里的暴徒
在1999年一个叫Max Kenner的大学生发起的巴德学院监狱项目(BPI)
专门招收美国纽约州的6所监狱的囚犯
与我们想象的不同
这个匪夷所思的项目不仅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高墙之下的罪犯们为了抢先进入这家录取率不到2%的大学
每天在牢房里奋笔疾书
这里教书的老师
不仅有巴德学院的
还有哥伦比亚、纽约大学的教授
起初面对这群囚犯因先入为主不免产生了厌恶
但在后来被学生们认真学习的热情所感染
重新激活了教学的热情,忘我的投入教学
而从这里毕业的犯人们,有的进入耶鲁大学继续深造,有人投身公益组织
还有人创业当起老板.....
2005年,巴德学院监狱重启计划
为他们举办了第一届毕业典礼
这些曾经遭人唾骂的“罪犯”
第一次以“大学生”的身份站在讲台上
台下一众学者们无一不鼓起掌声表示祝贺
从项目立项到毕业
没有一个人因他们穿着囚衣带、着手铐而歧视
反而是不遗余力的帮助他们
从受人唾弃到鲜花与掌声
他们用奋发学习赢得了尊重
这世界上正在狠狠奖励那些有求学执念的人
而最大的奖励莫过于全世界都为您鼓掌
为您的执念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