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敬如宾最初是指什么人之间相互尊敬的样子(相敬如宾指相敬相爱,能用在以下那些人之间?蚂蚁庄园3月4日答案)
相敬如宾最初是指什么人之间相互尊敬的样子文章列表:
- 1、相敬如宾指相敬相爱,能用在以下那些人之间?蚂蚁庄园3月4日答案
- 2、知道荀子是安泽的,可知道相敬如宾这个成语也是来自这个地方
- 3、六个成语,六种人生智慧,受益匪浅
- 4、爱情生活中,以敬养爱、互相尊重、彼此欣赏是爱情持久的秘诀
- 5、知否:为什么夫妻之间越是相敬如宾,越是不容易幸福?
相敬如宾指相敬相爱,能用在以下那些人之间?蚂蚁庄园3月4日答案
蚂蚁庄园小课堂3月4日答案
1、“相敬如宾”指相敬相爱,能用在以下那些人之间?
正确答案:夫妻之间
解析:
相敬如宾的意思是夫妻之间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出自《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
整篇内容就是关于夫妻生活,在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达到两者关系的最佳境界;
近义词:举案齐眉、相亲相爱、相待如宾。
来源:中国小康网
知道荀子是安泽的,可知道相敬如宾这个成语也是来自这个地方
安泽自古人杰地灵,一代代政界精英、文人学士薪火相传,赋予了这片热土丰厚的文学积淀和博大的人文情怀。这里是“后圣”荀子的故里,也是成语“相敬如宾”典故的发生地。此外,赵国名相蔺相如、和川令刘恕、鸿儒李明复、抗日女英雄王光等文人志士也如璀璨的明星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荀子塑像俯瞰县城
后圣——荀子
荀子(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安泽)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论家、文学家,被尊称为“后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荀子任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讲学于齐,彼时“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思想博大精深,《劝学》《天论》《荣辱》等32篇鸿文巨制为千古绝响、国之宝藏,尽显民族智慧灵光。著名法家韩非、李斯,当世名儒浮丘伯、毛亨、张苍皆为其学生。
《荀子》三十二篇
荀子承孔孟之余绪、集百家之大成、开儒家之新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他提出了“以政裕民”的治国理念、“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思想、“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强本节用”的生态文明思想、“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教育思想。其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礼法兼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不可以已”等思想对当下社会依然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指导意义。
五夫三卿——郤氏家族
据清雍正版《岳阳县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郤(xì)芮、郤缺食邑于冀,子孙四代,豪门八杰,辉耀千古。
从《平阳府志》和有关史料中可以看出,郤氏四代历经晋穆公、献公、怀公、惠公、文公、景公、厉公七个君主。郤芮为穆公、献公时大夫, 郤缺为文公时大夫,郤缺之子郤克为晋上、中、下三军主帅,郤克之子郤隼、郤至、郤锜为晋卿,号三郤,郤氏八杰有六人载入《平阳府志》。《国语·叔向贺贫》篇载:“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由此可知,当时,郤氏家族的财富达国家的一半,晋国的军队半数由郤氏家族掌握。
相敬如宾故事雕塑
此外,成语“相敬如宾”的典故也出自郤氏家族的郤缺夫妇。《左传》记载,一日郤缺在田间除草,妻子将午饭送到地头,十分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臼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回国后,马上报告晋文公说:“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恪也。恪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郤缺果然不负众望,在晋狄战争中立了大功。晋襄公升郤缺为卿大夫,并封“冀”为其食邑,郤氏一族因邑而易姓为“冀”。后人把他们夫妇种田的地方称作“聚德田”。
赵国名相——蔺相如
《岳阳县志》中记载的蔺相如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上卿,安泽(今古县)人,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及负荆请罪这三个典故均与他有关。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避免了赵王受辱于秦王,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廉颇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和川令——刘恕
说起《资治通鉴》,略知史实的人都知道它的主要作者是司马光,但《资治通鉴》创作集体的另一重量级编修者却鲜为人知,他就是和川县令刘恕。
刘恕,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人。刘恕天资聪颖,18岁就以博学多识在宋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据《中国通史》《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和《岳阳县志》载,宋治平年间(1064—1067)任和川(今山西省安泽县和川镇)县令。
《资治通鉴》
宋治平三年(1066),司马光受命在秘阁设立书局,并让自选馆阁英才助修史书。此时,司马光首先上书举荐刘恕。刘恕被选入局后,一面料理和川县政务,一面协助司马光编修史书。刘恕在整个史书的编修中实际上担任着副手的重要职责,对《资治通鉴》的编纂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宋鸿儒——李明复
《春秋集义》
李明复(1174—1234),亦名俞,字伯勇。从魏了翁所作的序中可知,其为合阳(今山西安泽)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为国子监太学生。据有关史料载,李明复一生致力于《春秋》经传的研究,他撰写的《春秋集义》五十卷、《春秋纲领》三卷两部巨著成书后,深受南宋皇帝宋宁宗的赞许与推崇。南宋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兼直学士、督视京湖军事兼江淮督府、福建安抚史。著名经学家魏了翁,看过李明复的《春秋集义》后,欣然为这篇巨著作序,称《春秋集义》为“经世之大法,传心之要典”。
抗日女英雄——王光
王光,民国28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氏县一区副区长、四区副区长等,在日军“扫荡”过程中,为掩护群众而牺牲,时年23岁。
民国32年(1943)10月,日军对太岳区实行“铁滚”式大扫荡。王光率东上寨民兵掩护群众转移时,被敌人发现。为了保护民兵和已经隐蔽在沟里的群众,她毅然向一侧的山上爬去,把敌人引向了自己。敌军“扫荡”过后,群众从山里回来,在辛庄破庙前发现了王光血肉模糊的遗体。她的耳朵、眼睛、鼻子、乳房全部被日本人割了下来,灭绝人性的刽子手还用刺刀挑开她怀有身孕的肚子。
王光牺牲后,太岳三分区政治部发出通报,表彰她的英勇事迹。冀氏县召开的追悼会上,悬挂着“巾帼英雄,血溅沁河”的大幅挽联。民国36年(1947),太岳二专署在纪念碑上刻下了“冀氏区长王光,身虽女辈,然在反扫荡中,从未稍后,只身遇敌,因忠贞不移而遭剖腹”的赞语。
安泽悠久的历史不仅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还成就了府城、唐城、和川、冀氏四大古镇。其中府城、唐城、冀氏三镇都曾是有据可考的人类始祖的帝都:华夏古国冀州治所、古冀国国都、帝尧发祥“陶于唐”之神土圣地。
炎帝初国——府城镇
府城镇位于沁河(古称少水)西岸,是今安泽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安泽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太平寰宇记》所述的“汉陭氏县,在今县(即冀氏县)北三五里,陭氏故城是也。”这个方位可知,府城镇就是西汉时的陭氏古城,府城镇应是安泽县的前身。
山西省地名专家马晓东在2004年12月14日《山西日报》刊发的《山西县名史话——安泽、古县》一文中,不仅告知世人“战国时期,冀国故地称为伊氏,也称伊是”。并明确地指出:“伊是城的旧址,就在今安泽县的府城镇。”
九州治所——冀氏镇
冀氏镇自古土地富饶,山川秀美,地理、气候、水源条件优越,远古人类由渔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跨入时,这里自然成为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禹分九州时“既修太原,迄止岳阳”,《禹贡》说:“夏禹治水从冀州始”;商周时期,有慧眼独具者在此地建立冀国;冀国消亡千余年后,北魏朝庭又再次选择在冀氏镇设郡,并领冀氏、合阳两县,直至元代归并岳阳,成就冀氏镇800多年设郡建县之历史。
千亩聚——和川镇
和川镇位于沁河上游(距沁河源头铁布山仅20公里),少水之滨(战国时沁河称少水)。早在5000多年前,和川镇就有先民居住,遗址尚存。这里不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更是战国时晋国扼上党咽喉、制平阳要冲、拒北方赤狄入侵的战略要地。历史上有名的“千亩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先秦时,晋国与北方狄戎之间发生了一场生死之战。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记载:“(晋穆公)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此次战争的发生地,就是被称为“千亩聚”的和川镇。
唐尧旧都——唐城镇
唐城镇位于安泽县西北,属太岳山东南麓,西、北与古县接壤,东与沁源毗邻。
关于“唐城”的由来,民间传说有二:一说“叔虞封唐”,一说李世民筑唐城。
据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山西》中记载:“安泽县东北九十里有古唐城,相传尧都故址。”明成化《山西通志·岳阳县古迹》中记载:“唐尧城,县东八十里,世传尧所筑,址存。”清光绪《山西通志·霍阳八景》中记载:“岳阳县东九十里有唐尧古城。”
责编:王 婷
六个成语,六种人生智慧,受益匪浅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中,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
究其根本,则是因为成语里蕴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启迪着当代人。快来看看成语里的智慧吧!
忙里偷闲 “偷懒”也是智慧?
黄庭坚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仕途不顺,被人诋毁,先后被贬黜至偏远的黔州与宜州。前途堪忧,黄庭坚却毫不在意;住所破败不堪,依旧坦然接受。
他在政治风暴中几经沉浮,始终以洒脱平静的心态面对荣辱得失。
○ 黄庭坚曾作诗“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忙里偷闲这个成语便出自于此。
“偷闲”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情怀和雅趣,虽然胸怀天下,立志高远,但是还要忙里偷闲,张弛有度。
“偷”字意义不好,但用在这个成语中非常形象生动。
登堂入室 学习的智慧!
孔子的弟子仲由擅长弹瑟。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弹瑟,孔子听后认为仲由的弹奏充满杀伐之音,并不符合儒家中正温柔的礼乐追求,于是说道:“仲由喜欢弹瑟,技艺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为何要在我家里弹呢?”
意思是赞扬仲由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还没到精微之奥的最高境界。
○ 后来“登堂入室”一词就被用来形容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这个成语蕴含着古人对于不同学习阶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或是进入人们的家里,这是欠妥当的。
终南捷径 为人处世大有智慧
唐朝有一位道士名叫司马承祯,他道法精深,学识渊博。
唐睿宗想封他官职,但司马承祯坚决要回天台山隐居,尚书卢藏用指着附近的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那其中就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一定要回天台山呢?”
司马承祯用嘲讽的口气回答道:“你说得不错,那里的确是做官的捷径啊!”
原来,当初卢藏用考中进士后,朝廷并没有马上给他封官。卢藏用发现,许多隐居士人不但名声没有被埋没,反而身价倍增。
于是,卢藏用在终南山假意做隐士,来引起朝廷的重视,并很快做了大官。
○“终南捷径”这个成语便由此得来,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近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卢藏用认为取“终南捷径”达到做官目的是一种“智慧”,然而坚守节操的真隐士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囊中羞涩 “没钱”也有智慧
东晋有一位大臣名叫阮孚,他以继承父亲和叔祖(阮籍)的任性旷达见称,人称“诞伯”。
阮孚高傲放荡,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整日衣冠不整,饮酒游玩,也不打理家产,因此生活时常贫困,曾经把金貂拿去换酒喝。
有一次,阮孚出去游玩,随身带着一个黑色的布袋子,有人问他:“您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啊?”
阮孚回答道:“我的袋子里只有一枚钱,恐怕袋子羞涩,用它来看袋子。”
○ 后来,“囊中羞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口袋里没钱的窘迫状况。
阮孚的智慧在于明明因缺钱而窘迫的是自己,他却说是怕袋子没钱而羞涩。
这种调侃可见阮孚的旷达性格。虽然袋子没钱,但没钱也有没钱的智慧。
相敬如宾 相处的智慧
春秋时期,有一个晋国人名叫冀缺,他的父亲犯下罪行被杀,他也因此被贬为平民。
但冀缺并不怨天尤人,他不仅勤劳务农,还不忘读书修身。冀缺妻子非常贤惠,为了不耽误冀缺劳动,总是在家做好饭送到田里去。
冀缺的妻子给丈夫送饭时,将饭碗高举过头顶,恭敬地递给丈夫,像对待一个尊贵的客人一样。
冀缺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过饭碗。
晋国大夫臼季看到冀缺夫妇相敬如宾的这一幕,感动地赞叹道:“夫妻之间能够如此敬重恩爱,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的。”
后来,冀缺经过他的引荐做官,为晋国立下功劳。
○“相敬如宾”来源于此,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谁说这不是一种相处的智慧呢!
瓜田李下守住节操也有智慧
北齐有一位叫袁聿修的官员,他为官清廉,从不收贿赂。
一次,他到外地考察地方官吏,途径兖州,兖州刺史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两人见面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袁聿修有些为难,但反复思索之后,还是谢绝了邢邵的好意,对他说:“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古人说,站在瓜田,最好不要弯腰提鞋,站在李子树下,最好不要伸手整理帽子,免得被别人误会。人言可畏,应像防御水患一样。你的心意我领了,但白绸不能收。”
邢邵理解袁聿修,就没有再勉强他。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可见,古人要守住节操,也是有智慧的,不仅要主动避嫌,还要取得朋友的谅解。
爱情生活中,以敬养爱、互相尊重、彼此欣赏是爱情持久的秘诀
两个人心甘情愿在一起,就要彼此包容。
不要总提过去,翻旧账,要不然特伤人心。
两个人之间有时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遇到“旧账”,也可以撒娇卖萌把争执的话题转移。
婚姻是需要经营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敬养爱。
两个人之间要爱其所同,互相鼓励,同求进步。
敬其所异,互相尊重,彼此欣赏。
一起生活,最经不起挑剔,没有人经得起挑剔,只要挑剔毛病一定存在。
我们要多包容,互相尊敬对方。
中国人有句古话,就是夫妻要相敬如宾,意思是夫妻之间互相尊重,婚姻才会持久。
相敬如宾,是爱情的滋养品。否则爱情之花很快就会凋谢。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娇艳的花,希望另一伴呵护疼爱。
爱情是需要培养的,用敬来养爱,爱情才不会枯萎,才能在婚后还能保持恋爱中的感觉。
对对方好,要不求回报,也不要过后,总拿出来提。
施恩勿念,不要给另一半恩情的压力,在一起是爱情不是恩情,报恩的爱情不是真爱。
给对方买了东西,也不要讨“人情”,只有外人才讨人情,一讨,对方马上觉得变味了,心想“你把我当外人,这段感情太伤心。”
爱情要不断地在乎对方,尊敬对方,就像经营事业一样。
通过经营调整,两个人在一起越来越好、越来越顺,美好幸福的生活就此展开,一生美满。
知否:为什么夫妻之间越是相敬如宾,越是不容易幸福?
#情感点评大赏#
“相敬如宾”这个词语出自于《左传》记载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一个叫邓缺的人在田里耕种,妻子前来送饭,恭恭敬敬用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接过来以后恭恭敬敬道谢祝福以后再用饭,而他用饭时,妻子就恭敬地侍立在旁等候。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后,“相敬如宾”这个词也用来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那么,这样的夫妻关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们一同来看看热播剧《知否》中,小公爷齐衡和继室申氏的相处,就会知道夫妻该不该“相敬如宾”。
小公爷和申氏相敬如宾
小公爷齐衡和明兰少年时在一起读书产生情愫,却由于母亲的阻拦、荣王妃和邕王横插一脚,让齐衡和明兰没有走到一起。
齐衡娶了邕王之女后不久便遇上了朝廷动荡成了鳏夫,他本想等自己高中三甲后再去求娶明兰,又被顾廷烨先行一步下聘盛家,齐衡和明兰终归 有缘无份。
齐衡大病一场后,没有拒绝母亲再一次为自己安排的婚事,娶了申氏为妻,但是两个人相处起来是什么样子呢?
剧中有一个细节:齐衡奉旨处理邕王余党,吃住在书房,申氏前来看望,踌躇了半晌,说道:“官人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回房休息了,只怕…”
还没等她说完,齐衡就说到:“你看我书房内外可有一个女使?你放心,你我既成夫妻,我绝不负你。”
申氏只好独自闷闷不乐地回房,侍女劝道:“姑娘不要生气,这府里上下无不称道姑爷洁身自好,从不沾花惹草。”
可是申氏却说道:“话虽如此,可我总觉得他对我太客气了。”
侍女诧异地说:“客气不好吗?人家都说夫妻之间应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呀。”
申氏满腹惆怅地说:“你不懂,他待我始终就像外人,处处体贴周到实则什么都不跟我说,有了心事烦恼,也都憋在心里,装出一副无事的样子,我倒是他宁可对我吼,对我发脾气。”
可以说,申氏这一番话道出了夫妻相处的真相,她和小公爷之间看似相敬如宾,实则两颗心相距甚远,感受不到那种踏实的幸福。
夫妻本是一体,荣辱与共
实际上,不仅申氏和齐衡之间有这样的烦恼,顾廷烨和明兰之间也有这样的烦恼,顾廷烨一直希望明兰在他面前能够做真实的自己,而明兰也确实始终放不下心中的防范。
这一点,在明兰和小沈氏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话说那日,明兰和小沈氏一起进宫去,顾婷也不放心,骑马跟在后面,小沈氏羡慕地对明兰说:“顾二哥对你真好。”
明兰竟然不是很高兴:“他对我实在太好了,本不用对我这么好,弄得我不知道日后如何报答他。”
小沈氏一脸讶异:“夫妇本是一体,何谈报答?”
这一句话好像惊醒了明兰,在她从宫里回来以后,和顾廷烨的交流中说道:“咱们夫妇本是一体,我这样不懂事,那还不是你教的。”
这一句话乐得顾廷烨抱着明兰大笑着说道:“你终于长大了,长大了。”
为什么顾廷烨有这样的反应呢?
其实他和小申氏是一样的心情,都希望能够得到伴侣的全部真心,而不是将心事藏起一半不形于色, 那样的做法就是没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枕边人,没有真正意识到夫妻本是一体,应该荣辱共享。
正像顾廷烨对明兰表白时所说的:“我在男人堆里是老几,你在女人堆里就是老几。”
也就是说,只有夫妻是一个整体,互相脱不了干系,两个人中间不设防,才能够真正做到水乳交融,你侬我爱。
以诚相待,日久生情
顾廷烨和小申氏的不安全感,都起源于明兰和小公爷那一段过往,两个人当初那是单纯的爱恋,最后却没走到一起,所以顾廷烨怕在明兰心中取代不了小公爷,小申氏怕小公爷在心中只爱明兰一人,怕自己得到了他的人,却得不到他的心。
难怪他们有这种顾虑,初恋都是美好的,它是那么纯洁,让人感到幸福的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难忘的。
但是在时间大师面前,任何事情都有变化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恋的记忆也会不断地褪色。
正如顾廷烨和明兰之间,经过长时间耳鬓厮磨的相处,他们之间的感情早已替代了那份初恋感情,这部剧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明兰和小公爷那份感情已经成为昨日过往,现在明兰的心中眼中满是顾廷烨的身影,两个人共同演绎了一曲爱情佳话。
可以说,顾廷烨对明兰采取的是水到渠成之策,而小申氏却不够理智,不满足小公爷对她的承诺,采取过激行为,最后还落了一个悲惨的结局,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一点:
无论是剧中人,还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意识到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才是最爱我们的人,能娶我们的才是真正的爱情。既然已经做了选择,我们就应该珍惜身边人,以诚相待,而不应该相敬如宾的疏离。
也就是说,人生就像高速行驶的列车,初恋正如路边美丽的风景,我们可以坐在车上静静地欣赏它,却不能跳下车去流连忘返,毕竟终点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