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娘冒雨头顶一盆粽子送给民警(南坪边境派出所携手辖区群众过端午节)
吉林大娘冒雨头顶一盆粽子送给民警文章列表:
南坪边境派出所携手辖区群众过端午节
端午节至,和龙南坪边境派出所迎来了辖区村委会共度端午节的邀请,包粽子、接投球、品茶香、共欢舞。
欢笑迎端午。活动中,民警分为四组分别与民众组成一对积极投身游戏之中,民警与群众默契配合赢得了一份份小礼品,活动现场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民警最终将赢得的毛巾、五彩绳等小礼物赠送给了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
警民话深情。活动中,大家将已经泡好的糯米、粽叶、粽绳,蜜枣摆在桌子上,民警与群众围绕着圆桌开始包粽子,面对不会包粽子的民警,朝鲜族的“阿祝迈”手把手地给予教导,在欢声笑语中,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粽子呈现在圆桌上,象征着警民深情。
携手续团结。品尝过香甜粽子,朝鲜族 “阿祝迈”们就自发组织共跳民族舞活动,邀请民警与她们一起跳舞,一支支民族舞伴随着《红火太阳照边疆》《长笛独奏》等歌曲翩翩袭来,民警被热情的群众所感染,积极加入其中与她们手拉手、面对面随着音乐尽情跳舞,气氛一片祥和团结。
此次共建活动,进一步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营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为今后民警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刘源江 南坪边境派出所供图
集安:端午粽飘香,情谊暖边境
“包粽子、压冷面、挂艾蒿、砸打糕……”端午节前夕,小城集安洋溢起浓厚的节日氛围。6月24日,吉林通化边境管理支队凉水边境派出所民警,带着节日礼品深入辖区朝鲜族村屯,与老人们一起学唱朝鲜族民谣、欢声笑语包粽子,陪朝鲜族空巢“阿妈妮”们度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期间,“阿妈妮”与民警们围在一起包粽子、唠家常,耐心讲解如何拆粽叶、装糯米、裹粽线。一片片清香的粽叶、一粒粒晶莹饱满的糯米、一颗颗香甜的大枣,在一双双巧手下转眼就变成了一个个饱满的粽子。现场粽叶飘香,其乐融融。
据了解,该所辖区凉水朝鲜族自治乡永泉村是朝鲜族聚集地,全村有80%以上的青壮年群众外出务工,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家中。对此,该边境派出所对全村空巢老人进行摸底登记,详细掌握留守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并组织民警与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就如何正确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电信诈骗以及普法常识等各类知识为老人上门宣讲,多年来结下了深厚的警民情谊,为促进民族团结,打造平安、幸福边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群众支撑。
吉林日报全媒体 记者:王子阳 编辑:赵树凯
包粽子、编彩绳、看老人……珲春各界欢庆端午佳节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是一年粽飘香。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端午节来临之际,珲春各界行动起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欢庆端午佳节。
6月4日,珲春市第一小学校组织开展了“浓浓棕香庆端午 传统礼仪助梦行”主题活动。进行“端午知识知多少”的环节,同学们将提前搜集的有关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小常识进行了分享。随后在“我跟老师学一技”中进行动手包粽子,还精心制作了五彩绳、香囊、蛋袋等与节日风俗相关的不同小作品。
通过这些喜闻乐见、妙趣横生的活动,孩子们走进端午、寻味端午、感知端午,体会着传统节日的快乐与童趣。
珲春市第七中学开展了“粽情端午 纵享快乐”为主题的端午节系列活动。活动分为四个环节。传端午,通过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普及端午节的节日知识;绘端午,绘制并展出具有不同特色的端午节海报;话端午,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积极宣传民族文化,介绍端午节由来和习俗、故事会、吟诵屈原诗歌等;品端午,邀请家长参加包粽子、制作五彩绳、编制中国结的亲子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喜庆氛围。
珲春森林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专程来到珲春敬信镇大肚川村看望了帮扶对象崔一老人,为他送去了节日问候和组织关怀。据了解,今年70岁的崔一老人六年前因意外事故失去右手,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一点微薄的土地租金维持。
两年前,民警在下乡走访中了解到了崔一家的实际困难,后经过大队领导班子商量后把崔一作为帮扶对象。民警们经常看望老人,询问老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困难,尽可能给老人提供一些生活便利和实际帮助。
6月4日,珲春市靖和街康平社区开展“粽香话端午 共叙邻里情”包粽子活动。当天一大早,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把提前泡好的糯米、蜜枣、竹叶等材料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为包粽子提前做着准备工作。
活动一开始,社区居民围在一起,纷纷露出看家本领,捋粽叶、做漏斗状、填糯米、压紧实、封口、扎捆,巧手翻飞,不一会儿功夫漂亮粽子瞬间成型。在包粽子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一起体验劳动的乐趣,分享劳动成果,增加了社区的节日气氛。
6月6日,端午节到来之际,珲春市人民医院儿科的医护人员特地为住院的小朋友们精心准备了五彩绳、香囊等小礼物,还为小朋友们送上了香甜的粽子,让他们能在节日期间感受到节日的氛围。
作者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法权 张琰 相文婷
策划 孟繁杰 石巍 韩铁英
编辑 初慧
沙画|小小粽子的红色情缘
点击观看视频
端午节到了,剥开绿叶,我们发现一颗颗香糯粽子的背后,有很多红色的剪影。那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身躯,那是一段段真实感人的故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从日本回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一日夜晚,陈望道在老宅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端来一份糯米粽子和一碟红糖,反复叮嘱他趁热吃。隔了一会儿,母亲在外问:“红糖够不够?”陈望道随口回答:“够甜的了。”后来,母亲收拾碗筷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陈望道翻译入迷,竟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母子俩不禁相对大笑。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稿在上海问世。
时间来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浙江遂安开展抗日活动。1934年11月23日,红军第十九师来到遂安白马,由于车马劳顿,队员们吃了一些当地百姓剩下的粽子。在队伍离开前,大家决定用铜板、银元包成几个特殊的粽子放在锅里。红军走后,群众从山上回到家里,发现东西一点不少,只是锅里的粽子少了一些,村民们也不在乎。可将剩下的粽子煮来吃时,大家发现几个又沉又大的粽子里竟包着铜板和银钱。自此,“红军是一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好队伍”的赞誉在当地流传……
1936年春,为加强对赣粤边游击区的领导,陈毅来到江西大余池江的彭坑一带。在当地,陈毅经常找群众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许多群众也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支援红军游击队。1936年端午节,天下大雨,革命群众周三娣提了满满一竹篮粽子冒雨进山,来到游击队员居住的茅棚。同志们都很感动,问她大名叫什么,将来革命胜利了好来看望她。周三娣只知道自己姓周,乳名三娣,没有大名。陈毅想了想说道:“大嫂,你天天给我们送饭、买东西,手里少不了一只篮子,就叫你周篮吧”。就这样,周篮嫂为红军送粽子的故事,久久流传。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小小的粽子蕴含着浓浓的革命情缘,它不仅见证了革命先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品格,也培育了当代青年踏实勤奋、乐于助人、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监制:张宁 廖慧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白冰
制作:非凡
端午温情 兵儿子和暖心闺女陪留守老人过节
“虽然儿子、闺女没在身边,但和你们在一起过节,就跟自己亲儿子、亲闺女一样,这粽子格外香呢!”6月6日,吉林省临江市光荣敬老院84岁的留守老人闫士兰大娘边吃着香喷喷的粽子边抹着眼泪。
端午节到来之际,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所属各个边防边检站、边防派出所和当地各边境县市区、乡镇的社区、共建单位联合组织开展主题为“‘兵儿子’和‘暖心’闺女”陪留守老人过端午活动。端午节期间,在吉林公安边防官兵和各地“暖心闺女”们的共同努力下,吉林边境地区各个敬老院、留守老人家中呈现出粽飘香、歌飞扬的和谐融洽氛围。
赵建龙 东亚经贸新闻记者 周东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