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但丁的地狱攻略(来自死亡空间的开膛手,一个未能见光的幻之游戏)

导读但丁的地狱攻略文章列表:1、来自死亡空间的开膛手,一个未能见光的幻之游戏2、解放书单第25期来了,三本京报读书荐书上榜3、露易丝·格丽克的诗,让人震惊于她的疼痛4、因为奥斯

但丁的地狱攻略文章列表:

但丁的地狱攻略(来自死亡空间的开膛手,一个未能见光的幻之游戏)

来自死亡空间的开膛手,一个未能见光的幻之游戏

本来来自 Polygon,原标题《The Ripper: The disturbing Visceral Games project that never was》,作者:Alex Riviello,翻译:kungeum

大约十年前,在为《死亡空间》举行的的一次社区交流日活动上,一条突如其来的独家新闻呛得我措手不及。当时,我正和几个陪同引导我的市场营销人员一起在 EA 红木海岸工作室总部的前台登记,接待员出人意料地问道:“哦,您是为《开膛手》这款游戏来采访的吗?”

市场营销人员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他们支支吾吾地对接待员说了什么闭嘴,并迅速地将我带离了前台。在上楼前往工作室的电梯上,我忍不住向他们打听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他们则请求我不要再提此事。看来不应该有外人知道这个绝密项目,而他们担心我会走漏风声。我估计那个接待员要被狠狠地训一顿了。

当晚,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我从他们嘴里套出了一些信息,前提是直到游戏临近发售前都要保密。一如我由《开膛手》之名展开的猜想,EA 正在制作一款关于开膛手杰克的游戏。你将会在一款难以想象的血腥、暴力且充满争议的游戏中扮演一名现实中的连环杀手 —— 开膛手杰克本人。

你的刀下亡魂是根据现实中的受害者为原型塑造的,同时你将会再现现实中的命案现场。但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在这款游戏中,开膛手杰克其实是个英雄,而他的受害者,其实是伪装成人类的吸血鬼。我承认这是个聪明的逆转,尽管有的人还是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会引起争议。

我如约对这款游戏的消息保持沉默,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询问开发团队的某个人:“是时候公开谈论这款游戏了吗?”可直到几年后,关于《开膛手》这款游戏的新闻才最终流出。

它被取消了。

电子游戏产业是建立在失败项目的坟头之上的,而大工作室常常在最终无缘面世的游戏上豪掷数百万美元也是个公开的秘密。这些游戏在被废弃、被隐匿在合同背后,永远没有人提起。

从2008年至2011年间,数十名来自 EA 旗下不同工作室的员工投入《开膛手》项目的开发超过三年,直到它最终被叫停。那时,游戏的完成度已经达到了95%,但 EA 觉得比起让游戏最终发售所需要面临的风险,还是取消开发更加经济实惠。

EA 从未在官方层面上确认过《开膛手》这个项目的存在,但多亏了几位匿名开发者(匿名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职业生涯),我们终于可以说说它的故事了。

打造一个谋杀犯

这个故事的开始,还得从加州圣卡洛斯一家 EA 游戏策划团队常去的地方寿司餐厅里说起。几位开发者都表示,在那里的时光是他们少有的,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开动大脑提出各种点子的地方。

那时候的 EA 红木海岸工作室正享受着由《我的模拟人生》和《泰格伍兹高尔夫球巡回赛07》带来商业功绩,组建了几个用来构建和探索游戏创意的内部团队。

当时,距离《死亡空间》彻底改变工作室的未来和命运还有一年时间,一款《谍影重重》概念的游戏和一款《银翼杀手》概念的游戏分别在酝酿中。电影制作人扎克.施耐德(译注:《超人:钢铁之躯》《斯巴达300勇士》等电影的导演)刚刚和 EA 签署了三款游戏的合约。前途一片光明,看起来大有可为。

要么是这充满创意的氛围,要么是他们灌下的清酒,让这家日料餐厅出现了接下来的一幕。

饱食寿司之后,团队成员开始讨论用《辛普森一家》中使用的卡通渲染引擎做一个游戏,但他们知道这样的游戏不好卖。同时,团队也开始感觉到 EA 高层在介入,希望工作室向《死亡空间》这样的硬核科幻射击游戏方向转型。

也许这刺激到了其中一个开发者,他在餐厅中脱口而出:“其实我一直想做一款有关开膛手杰克的游戏。”

团队成员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同时也注意到此前已经有游戏做过这个题材了,就在人们开始列举一系列玩家扮演夏洛克·福尔摩斯解决开膛手杰克凶杀案的游戏的时候,这个主意的始作俑者一语惊人:“不,不,不,我想做的,是一款让你扮演开膛手杰克的游戏。”

团队陷入了死一般的沉默。

“没法这么做!”是当时所有人共识。它太富争议,太病态;没有人赞成这个游戏的提案。然而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来了个移花接木:如果你扮演的角色是个疯子,把那些被他杀害的妓女当成了其他生物?如果他认为自己是在吸血鬼的肆虐下拯救伦敦呢?又或者吸血鬼真的存在,而整个开膛手杰克谜案的背后,其实是某个组织为了掩盖这一事实而杜撰的传说?

所有人再一次被镇住了。他们从来没有在 EA 制作过任何反英雄游戏,同时也看到了这款游戏的潜力。开膛手杰克从一开始就是个饱受误解的可怜人,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大胆。

下一页:更多内容

刀片旋风

在回到工作室后,团队成员们立马着手进行概念设定。他们注意到《刺客信条》刚刚通过真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件成功创造了一个高度可信的架空历史,并觉得自己也做得到。(这比《刺客信条:枭雄》涉及近似的时间线,并将开膛手杰克做进游戏中要早好几年。)他们开始描绘游戏的世界观和角色,然后交由概念设计师把这些想法赋予生命。

这些设计师们创作了一摞摞的画作,以求还原一个影影绰绰,藏污纳垢的1888年的伦敦。团队深入阅读了关于开膛手杰克的书籍,参阅了从《纽约黑帮》到《蝙蝠侠:煤气灯下的哥谭》的一切资料以寻求灵感。得益于《死亡空间》取得的成果,团队成员知道该如何去打造一个煤油灯穿破浓雾,照亮铺着鹅卵石的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现在看起来它就像是《血源诅咒》之前的“血源诅咒”。

团队甚至还找来了埃里希.霍贝尔和乔.霍贝尔这对创作出《赤焰战场》《雪盲》等电影作品的编剧兄弟来为故事加码。他们和富有创意的开发者们一道,试图寻找将真实事件从脑海间搬到笔头指端的方法。

除了还原真实的伦敦地表之外,开发者们还决定让伦敦的“地下墓场”也加入到游戏中,虽然它不如巴黎地下墓场那么出名,但很适合设定为吸血鬼的老巢。当时的伦敦是如此的污秽,工业化带来的烟尘让整个城市笼罩在迷雾中,这让开发团队觉得伦敦对吸血鬼们来说是绝佳的居所。

团队成员还阅读了诸如《大恶臭》等关于伦敦的书,它们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的伦敦下水道时不时有秽物涌回到城市、造成巨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景象。这座城市还同时深受大量的非法移民和迅速增长的贫困人口困扰,这两人类群也是吸血鬼们最好的狩猎对象。

由于开膛手需要一个组织来掩盖这段可怕的真相,团队决定将共济会设定为对抗吸血鬼肆虐的势力。游戏会深入共济会的基层并展示这场持续几个世纪之久,可追溯至共济会的前身自由石匠联盟的恶战的始末。考虑到即便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个组织本身就非常神秘,那在游戏中给他们加一些跟踪并猎杀吸血鬼的技能与工作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一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则会被设定为共济会成员,比如尼古拉.特斯拉,会提供他在电力方面的知识参加战斗。那些积极寻找开膛手的执法人员,如佛雷德里克.爱博瑞等,则被塑造成衬托反英雄人物的主要角色。

但开膛手杰克本人不会被设定为真实人物。尽管目前关于这个连环杀手的真实身份有数十种理论,但比起遵照其中的任何一种设定,开发者们选择了创造一个虚拟的、名为杰克的人物替代。至于受害者们,开发团队达成的共识是,若不能打造一个既尊重历史,也尊重相关受害者的游戏体验,这游戏不如不做。

“我们不会用任何方式去抹黑或者伤害这些受害者以及相关家庭成员;我们希望表现得充满尊重,”一名开发者表示。尽管他也知道这款游戏招来的许多争议。据他所言,这个项目得到了高层的全力支持;事实上高层们喜欢这个游戏带来的争议,而且一款不按常理出牌的游戏也能制造更多话题。

但这不代表所有人认同这种理念。另一个团队成员表示:“我不赞同把开膛手杰克翻案成一个英雄。尽管我们对这角色有一个有趣的概念设定,但我还是觉得为一个实际上杀害了在现实世界中有家庭、有爱人的无辜民众的凶手翻案有些过火。”

其他人则不然。“被问及这么做对不对时,我们当然有过讨论,”一名和游戏相关的人员说道。“但我们认为可以用好莱坞级别的制作水平,在引发热议的同时,把游戏做好,且不冒犯到任何人。我们当然觉得自己是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我们都是开膛手

游戏剧情一气呵成的同时,其他配套要素也迅速配置到位。好几个团队成员说到这段往事时纷纷表示,他们从未见过一个项目能这么快就步上正轨。他们重复利用了一些来自其他游戏的技术手段,制作了一份比怪诞的艺术概念图更能再现他们理念的游戏模型。

他们用了一系列内部套路来梳理了演示材料,并将其展现给时任 EA 总裁的 John Riccitiello 和时任 EA Game Label 总裁的 Frank Gibeau。两位高层在看过展示后,立马给项目开了绿灯。

项目最初的预算是2500万美元,按2018年高端游戏的标准来看,这谈不上是大手笔,但也基本与刚被重命名为 Visceral Games 的工作室奠基之作《死亡空间》成本规模相当。《开膛手》项目进展迅速,开发团队在一周内从4人增员到20人。他们同心协力,要打造一款有《战神》风格,但更为注重故事和角色塑造的第三人称动作/冒险游戏。

在一开始,EA 就把《开膛手》定义为一个系列的开端。如同《死亡空间》及由它衍生出来的漫画书,动画电影和其他商品一样。他们还就一部《开膛手》的电影与编剧及导演进行了磋商,EA 甚至为游戏和电影都注册了商标。

将游戏做成一个系列的想法让团队关注那些与开膛手杰克相关的阴谋论。例如,其中之一认为开膛手之所以停止犯案,是因为他搬走了,有可能去了芝加哥。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连环杀人犯,生平见载于 Erik Larson 的书《白城恶魔》的 H.H.福尔摩斯,会不会就是开膛手杰克呢?二者时间线相符,开发者将芝加哥作为潜在的续作舞台,构思着反英雄漂洋过海在美国对抗吸血鬼的故事。

历史上还有其他事例可以与开膛手杰克的传闻产生联系,开发团队意识到这个题材还有向前推移和向后回溯的潜力。既然吸血鬼在有人类发端之际就已存在,那就没有理由认为你扮演的开膛手角色是唯一的或是最早的吸血鬼猎人。正如《刺客信条》系列串联了历史上各式各样的事件,开发团队一度也想到了让玩家在这个系列中扮演不同世代的开膛手的点子。

但是,工作室总得先发售一款游戏,那么完成游戏的开发工作就变成了问题。尽管团队的核心成员已经花了五、六个月的时间为这个项目招兵买马,完善设定,Visceral 的优先还是转移到了其他更为紧迫的游戏中去。工作室将项目骨干挪到了包括《死亡空间2》和《但丁的地狱》在内的优先度更高的项目中去,并带来了新的团队成员。

“如此频繁地调整优先级,有时候确实会损害项目的核心灵魂,”一名曾辗转于不同游戏项目中的团队成员说到。“如果团队的领导人被拉去负责其他项目,新来的负责人又会带来新的想法;这就把游戏引导到不同的方向了。”《开膛手》项目开始发生变化,开发者们听到一些高层开始对团队的进度不满的传言。

在最初的展示中,《开膛手》被描述为一款注重近战且仅有少量远程攻击手段的单人游戏。相较于专门为这款游戏开发新引擎,Visceral 重复利用了《死亡空间》的引擎以节省时间和开销,这最终让游戏改头换面成了带有少量近战要素的射击游戏。

原本注重细微而超现实的、由杰克滑入疯狂的深渊而带来的恐惧感的表现风格,落入了单纯用鲜血飞溅的爽快感刺激玩家的俗套。那些去而复回的开发者在看到游戏的变化后感到无比惊讶,最早的游戏设计理念是将《开膛手》定义为新式的“黑色游戏”,它应当是情绪化、哥特式的,而不是简单的血腥和暴力。

在 EA 红木海岸工作室被重新命名后,Visceral 迅速建立了蒙特利尔,魁北克城和墨尔本三家姐妹工作室。《开膛手》的团队利用公司的新布局,将 Visceral 蒙特利尔工作室纳入项目中协助开发。这个加拿大团队之前参与过《死亡空间》的开发,熟悉游戏引擎,所以制作人就让这个团队负责美术以及大量的编程工作。他们随后让 EA 上海负责美工素材。

尽管在现在看来这算是游戏业的常规操作,在当时,让跨越众多时区的开发者同时为一个游戏工作可算是颇具实验性的举动。

据《开膛手》团队成员所说,EA 想要缩减花销,保本增效。要应对该项目籍籍无名的窘境,公司集思广益出了一个可以让它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顺带捞金的好办法。那便是提供名为《第零章》的 DLC 作为前传,并让玩家们对这个游戏的世界观有所了解。

如果这套路有点眼熟,是因为卡普空在《丧尸围城2:零号档案》里做了差不多的事情,它以五美元的价格提供了甜品级的《丧尸围城2》的前传出售。《零号档案》在财务上是成功的,至少在忽略它对游戏完全版的最终销量可能产生的影响后。因此,EA 的一些人觉得就该效仿卡普空,给《开膛手》鼓捣出一个类似的试玩版。而《开膛手:第零章》将会聚焦杰克在疯人院的时光,展现他最初是如何陷入癫狂,并建立一个可供玩家探索和战斗的游戏世界。

下一页:更多内容

灵魂依旧疯狂

在《开膛手:第零章》中,你将会体验杰克那在正式游戏中只会被一笔带过的背景故事。有点俗套的是,杰克因为家人被吸血鬼杀害而受困臭名昭著的精神病院。而现实中的疯人院(也被称为贝特莱姆皇家医院)是一个“医生们”例行公事地对病人折磨、断食、囚禁的“愉悦之地”。这座建筑大门常开,放纵病人们在邻里肆意游荡。对吸血鬼而言,那时常堵塞、满溢、涌出各种医用或其他废料的医院入口下水道,对是绝妙的掩护。

游戏中,杰克在疯人院被折磨,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之苦,怒火令他加倍质疑自己身处的现实。离开医院后,他来到街头,看到吸血鬼充盈人间,使他不停地拷问自己眼前所见孰真孰幻。你猎杀的真的是吸血鬼吗?他们会不会其实是无辜的人?随着游戏的进行,你所消灭的大多数吸血鬼都会成“尘土之剑” —— 这个机制不仅酷炫,而且有助于引擎的优化,因为它能将尸体从内存中抹去。

这个 Demo 中团队最喜欢的亮点是杰克在夜间随着窗外的灯光,在走廊里奔跑的场景。从大厅往下看,黑暗的空间和明亮的空间交错呈现在玩家眼前。角色奔跑时,走廊的样子会变化,仿佛是从大厅来到了建筑的侧面;之后杰克开始下坠。所以,在你从建筑的一端顺滑的下落时,你完全分不清楚方向。当你靠近地面时,世界再一次幻化,而你发现你还处在自己的疗养室内。

像这样超现实的场景和五场对吸血鬼女王的 Boss 战这样更血腥、暴力的内容混杂在了一起。不同于普通的吸血鬼,她们不会被你击败后消失。在与一名吸血鬼女王战斗后,世界会陡然变化,刹那间,出现在你面前的,不是一个有着苍白皮肤和尖锐牙齿的怪物,而是躺在地上的、死去的普通女性。开膛手杰克的传说将从《第零章》开始,这些女性是依据真正的受害者命名的,在游戏中她们残缺不全的尸体将被共济会回收以防止事情曝光。

这些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玩家产生恐惧感,并开始质疑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会怀疑角色的神智是否清醒,可随后,共济会会劝慰说他们的作为是正当的,他们在做对的事情。游戏策划们希望玩家能够怀疑他们的所见所闻。

对于在游戏将收尾时是否要将玩家的所作所为定性,开发者们有过一系列的争论。最终,游戏制作人还是决定让玩家来思考来龙去脉。如果这看着有些眼熟,这是因为《死亡空间2》中用了很多类似的套路。更讽刺的是《死亡空间2》 还从《开膛手》中继承了大量多人游戏的代码,而有些人则认为,正是多人游戏的要素拖垮了这款游戏。

等等,多人模式?

开膛手是作为一款单人游戏被设计的,此时一个计划不合时宜地诞生了。

“2008年是你能够在不被扒一层皮的情况下就通过一款全新的单人游戏企划方案的最后一年”。一个开发团队的前成员说到。

开发者的主要顾虑是,他们是否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把《开膛手》分割为不同章节。如果最初的几章不能超过预期,公司可能会立刻把这款游戏定损。

二手游戏也是个问题。一款单人游戏有可能被立马以低于新品五美元的价格被放到 GameStop 的二手货架上,这削减了发行商的收入。在 DLC 和季票滥觞之前,许多公司相信面对二手游戏的销售,最主要的应对手段就是加入多人模式。当时,众多游戏被硬塞进了多人要素,像《黑暗》和《特殊行动:一线生机》这样的游戏,靠着半吊子的联机模式艰难地让它们的游戏盘在玩家的光驱里转动,而不是被卖到二手商店。

《开膛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种担忧让 EA 高层要求 Visceral 添加多人模式。

“我认为这就是游戏失去灵魂的开始,”一名团队成员说到。“ 有段时候我就觉得,‘我不想再管这件事了’,有一部分的我真是这么想的,但最后还是没这么做。”

“除非在一开始的设计阶段就定好调,否则开发(一款单人游戏)是很难的”,一名见证了《开膛手》转型的开发者说道。“你无法指望在开发了一大半后被硬生生塞进多人模式的游戏能有多出彩。”

几乎每个开发团队的成员都认为多人模式的方向是错误的,但不论如何他们都按新的理念继续进行开发工作。

Visceral 墨尔本开始打造多人模式。“我们迅速认识到开膛手杰克的多人模式不能让开膛手杰克左右互搏”,一名开发者说到。“似乎我们一直没办法跳出框架用这种方法来打造多人模式”。所以团队开始研究游戏设定并想到,也许让玩家们扮演吸血鬼会是个解决方案。

多人模式的成品最终允许玩家选择三个互相竞争的派系之一,而每个派系中又各自有三类兵种。

首先是共济会,他们已经和吸血鬼斗了好几个世纪了。他们劳心耗时,努力隐藏吸血鬼的存在,正让他们有更多对付吸血鬼的科技手段。尼古拉·特斯拉被认为是一个共济会成员,所以共济会有许多基于他的研究制造的电力枪械。

其中一个兵种手持能在移动时蓄力的动力枪,但该蓄力效果一停下来就会消失,这让你不得不为了武器威力而牺牲射击精度;另一个兵种的武器能造成的伤害更少,但却能够射出释放电力的金属尖刺,鼓励玩家与使用动力枪的玩家组队;有的人会布下尖刺阵,让队友用电力枪射击其中的一个,从而产生能够捕捉敌人的电力网。

接着便是条子,人们送给当时的警察的绰号,基于最早创立职业警察力量的罗伯特·皮尔爵士命名。警探们也许未经历过对付吸血鬼的训练,但缺乏技术手段的他们足够强壮。他们比共济会成员跳得更高,跑的更快,使用的武器也能造成更大的伤害,此外他们还有许多炸药和能够快速发射的子弹。

吸血鬼则是使用近战的兵种,但他们自己也是远距离武器,类似《异形大战铁血战士》里的那样。你不需要子弹 —— 你自己就是子弹。

你可以选择扮演三种各自拥有独特外貌和能力的吸血鬼兵种。其中一种允许你通过人类的血透视墙壁后的情况。黑暗中,你可以扫描和观察到人类的血液循环在闪着光;另一种叫塞壬的兵种可以释放出有准确定位能力的尖叫,基本扮演着狙击手的职能,他们的尖叫可以在远距离击中敌人,从200码外将其爆头。由于吸血鬼容易被他们的人类敌人击中,他们会潜伏在黑暗中、趴在墙上、躲在天花板上,偷偷接近他们的猎物。

多种类型的比赛方式成为可能,从常规性的死亡赛和夺旗战到让你成为能力加强版的开膛手杰克的堡垒攻防战模式一应俱全。任何被你击败的敌人都将会从比赛中出局,而任何成功击杀开膛手杰克的队伍则会获胜。这有点类似新的《星球大战:战争前线》游戏的设定,你可以扮演达斯维达或者卢克天行者,在成为一个无人可挡的杀戮机器的同时,也变成提供给能击败你的对手巨额奖励的经验包。

另一个任务则是护送,类似《军团要塞2》中的押镖模式(或者《守望先锋》里的占领据点),区别在于你要保护的是一车人。如果他们被吸血鬼逮住,那么他们不仅会被从本方势力中移除,还会变成新的吸血鬼,让保护剩余人员的安全变得更加困难。

吸血鬼,以及渣作

在开发团队搞定多人模式的时候,另一场内战开始了。

在开发进行了两年后,单人模式被完全移交给了 Visceral 蒙特利尔工作室负责,原因是红木海岸团队被调遣至《死亡空间》和《但丁的地狱》项目的开发。《开膛手》是基于用在《死亡空间》和其他一些游戏的技术开发的,但项目组一直承受着 EA 高层要求转用 DICE 寒霜引擎的压力。

业内当时认为这是个更强力的引擎,但在进行了大量更换引擎的可行性评估后,哪怕项目负责任人几经更迭,还是没有人同意(更换引擎)。2010年中期,《开膛手》团队最终还是更换了引擎,同时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

更换成寒霜引擎意味着开发者要把游戏中的大部分内容返工重做,这包括角色绑骨,动画,操作,分层美术,脚本,游戏镜头,灯光等等。根据团队成员所说,尽管他们需要帮助,但并没有足够多的寒霜引擎的技术支持人员参与到协同开发中。因此团队在赶上原先的进度花费的时间,大大拖慢了游戏的开发进度。

2010年末,《开膛手》多人模式试玩版以其极低完成度震惊了公司的市场营销团队,同时也提醒了开发者他们在做的到底是什么玩意。根据多方信息,虽然游戏机制上可以运行,但按寒霜引擎新做出来的图像看起来离完工还有一大段差距,让使得游戏看着更像是 XBOX,而不是 XBOX360 世代的游戏。为了弥补游戏毫无亮点的外在表现,开发者们还展示了看起来更尖端的艺术测试,描述了在新引擎下最终成品的效果。但还有别的事情也被搞砸了。

“我看着吸血鬼的建模,这给我的感觉就是‘这货怎么回事啊?’”一个曾经玩过这个试玩版人说到。“我就注意到这货有着巨大的雄性第一性征。他看起来就像那些裸体的,丑陋的,比起人更像是蝙蝠的巨大吸血鬼石像。那段时间《但丁的地狱》也出来了,在里面撒旦的丁丁也同样突出,所以我就觉得,“这工作室啥毛病呢?专门给怪物们大丁丁?””

一个演示员解释道将会缩小吸血鬼要害部位的尺码,但营销部门中的不少人则在考虑该如何处理这款游戏。

事情在《开膛手》那人员不停变动的开发团队试着找出处理他们创造出的怪胎的方法时变得更糟了。Visceral 不停对工作室洗牌和重组,市场团队则一直尝试找出该如何应对游戏变换的前景,而转变为寒霜引擎吞噬了巨量的时间和金钱。

最终,EA 高层认为《开膛手》这个项目不再可行。

下一页:更多内容

不死

为了尽可能地挽回他们对这款游戏的投入,开发商把多人模式拿出来变成了单独的商品。这款新的游戏便是《血尘》,一款仅能在线游玩的下载版多人游戏,这和最初的单机零售游戏的原型大相径庭。从原始的9大兵种及将近100种武器中可以看出《开膛手》的痕迹,但游戏的设定已经截然不同。

《血尘》的故事发生在黑色风暴时期的加州(译注:原文为 Dust Bowl,指的是1930-1936年期间发生在北美的一系列沙尘暴侵袭事件。)。游戏的势力划分保留了原有的机制,但为了适应新的舞台,开发团队改变了他们的设定和外貌。

吸血鬼变成了巡回艺人,一个不断旅行的团伙,因为过度使用名为血尘的药物而变异;共济会则变成了名为漆黑社团的势力,差不多就是1930年代版的的黑衣人;最后,条子变成了尘土客,一个由来自黑色风暴区的难民和一战老兵组成的团体,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想要他们的项上人头。

那是在2011年,EA 正想方设法地让玩家把游戏光盘留在家里,它们激进到在零售版游戏中搭配只能激活一次的在线模式认证码。《血尘》的开发团队纠结于到底要不要发行游戏的实体版。在 PS3/Xbox360 时代,下载版游戏有了一定发展,但它们还没壮大到能够独立支撑大部份游戏的营销。

现在我们或许难以想象,但当时带宽和存储问题让很多人无法下载游戏。尽管当时 Xbox Live Arcade 是盈利的,EA 却不想依靠它。《开膛手》这样话题性大作的数字版的销量当时通常只有几万份,而不是今天这种程度的投资想要达到的几百万份的水准。

尽管新的开发团队完善了《血尘》并将其整合,他们最终未能如愿。在发售前几个月,EA 决定为游戏画下休止符,并完全关闭了 Visceral 墨尔本工作室。在2011年9月关闭了工作室后,团队放出了《血尘》被取消的消息,这也是《开膛手》的尘埃落定前最后的一点动静。

“EA 决定不愿承担市场营销和多人游戏服务器维护成本,”一名团员说到。“发行它注定比砍掉它的费用和风险更高,哪怕游戏的开发进度差不多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五。数学上讲,他们是对的,但我们始终有种感觉,像那样的游戏应该能取得成功。”

没有一个谈及这段往事的人因为项目的终止去责备别人。相反,他们认为这是公司优先级调整的苦果。如果一个项目没有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它就有可能在高压下要么被击垮,要么造就巨大的成功;如果没能成功,项目就得被终止。

“游戏公司都有很多他们不愿提及的游戏,”一个长期待在开发团队的人说道。“当项目启动时,他们不想太早公之于众,这样当他们取消项目的时候,他们说,‘好吧,幸好我们没有公开过这款游戏。’这顾全了颜面。而且当你是家开门做生意的公司时,你更加要确保自己不是在无意义地浪费公司资源和时间。”

大约同一时间,EA 砍掉了另一个 Viscera 从未被公开披露过的游戏:动作游戏《但丁的地狱》的续作,其标题是《炼狱》。这款续作当时已经完成了剧本创作和开发团队的配置。因为炼狱本身就是个玩家必须征服的高耸的山峰,这不同于前作中但丁需要不断在地狱的九层漏斗中下滑,游戏创造了一个新的攀爬机制。要达到有伊甸园的入口和天堂之门的终点,攀爬是必须的动作。

开发者希望《炼狱》是款在流畅攀爬上能够媲美《古墓丽影》和《神秘海域》的动作冒险游戏。团队制作了游戏成品的艺术概念图和一个可游玩章节,但它也因为《但丁的地狱》令人失望的销售情况被枪毙。

每一个说到这段故事的开发者几乎都有快要通过的项目在突遇变故,工作室决定转向开发另一个游戏的经历。

“知道他们一直是怎么和同行说的吗?”一个 EA 老员工笑着问道。“如果你想要做出你的大作,不要在 EA 做,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要做就只能靠自己做,他们把钱袋子捂得紧紧的。”

当然,EA 不是个例。每一个大型发行商都在经历着研发,投入金钱和资源最后毫无成果的日常。一个迅速被开绿灯的项目也有可能以同样快的速度被取消,这取决于公司的商业计划或者项目负责人的变动。

开膛手,去往未来

即使在这么多年后,许多参与开膛手项目的人都很怀念那段时光。

“项目开发那段时间很有意思,大家都非常激动和兴奋”有人说。“这是业界很少见的时刻,每一个想法都会让你觉得‘没错,就是这样的!’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工作,克服了许多别人看起来根本无法想象的困难。”

同时,这也意味着一大笔钱打了水漂。来自四个国家的跨国工作室,好几支由众多程序员,美术指导,创意总监和制作总监构成的团队,历经多年。两个核心成员估计 EA 在项目开发中花费了至少2000万美元。

有的人希望他们还能得到机会参与开膛手杰克相关的游戏,即便他们承认很多当时看起来创新、跨时代的想法如今已经被其他游戏实现。而当你看到它们实践了你在好几年前就想到的点子,并大获成功时,你很难说自己不嫉妒他们。

比如像《刺客信条:枭雄》和《教团1886》这样的游戏都使用了融入幻想的架空历史。这让《开膛手》的开发者们忍不住想象,如果当年他们把这款游戏顺利做出来的话,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或许,就如同开膛手本尊一般,无人识得,逐渐淡出地消失,只留下人们不断的猜测与疑问,才是最适合这款游戏的结局。

开膛手再次退回到了迷雾之中,但它的传说依旧不会消失。

来源:Polygon翻译:kungeum

解放书单第25期来了,三本京报读书荐书上榜

上观新闻

又是一季好书风景。

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解放日报社联合出品的第25期“解放书单”今天(17日)上新。列入“上海市促进全民阅读联盟”首批发起成员的“解放书单”,本期经多轮荐书、评书,精选党史、政经、史地、新知、文学等领域10本好书,全国范围约请专家学者精心撰写书评,引领阅读向高度、前沿、价值的景深中去。

本期解放书单,以《习近平讲故事》(第二辑)领衔党史类好书,与《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中国的运河》《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新经济发展》《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燕食记》等共同构筑新一季10本好书阵容。

本期副书单聚焦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出版物,引领当代读者与传统文化互通互动、共情共鸣。

故事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讲故事》(第二辑)

本书编写组 著

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在讲话、演讲、文章中,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精彩的故事,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既有强大的思想说服力,又有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娓娓道来,回味深长,让人想听爱听,受益匪浅。这些故事,承载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深刻思考,彰显了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蕴含着深邃的“中国智慧”和厚重的“中国力量”。

《习近平讲故事》(第二辑),沿用原有体例,精选105则故事,通过还原故事语境、讲述故事背景、丰富故事信息、分析故事技巧,与读者一起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道、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百年大党的常青之道(京报读书曾推荐)

《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甄占民 等著

人民出版社

百年大党如何长期执政,饱经沧桑何以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自我革命正在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如何真正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精神要义和实践要求,《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值得我们研读。该书从多学科视野探究自我革命的道理、哲理、学理,集系统性、学理性、实践性研究阐释于一体,当系国内学术界首部全方位研究自我革命的专著,深入回答了百年大党何以常青这一问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部教授李俊伟)

从财政维度理解推动历史的力量

《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

刘守刚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刘守刚教授的《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从一个别致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他在这本书里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财政帝国从构建到衰落的过程,并不仅是二十四姓的家族史,也不全是充斥着宫廷斗争、战争冲突的政治史。与这些广为人知的因素相比,财政问题默默贯穿各个王朝的始终,却鲜少有人关注。刘守刚认为,只有理解历史中的财政维度,才能理解历史中最核心的一股推动力量。(上海财经大学讲师梁捷)

讲述中国故事的流动舞台

《中国的运河》

史念海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和开拓者之一,与谭其骧先生、侯仁之先生并列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三位泰斗。他勤于思索,虽专长于沿革地理,但早已认识到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沿革地理学的范围,并希望历史地理学能应用到更多方面。《中国的运河》初版于1944年,就是他历史地理学思想具体运用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以后,史先生有机会看到前代运河的遗迹和运河整治后的现状,故对本书加以修订,1988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今年是史先生诞辰110周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重新编校出版《中国的运河》,精修了地图,装帧更为精美,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这既是对史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传播运河文明,加强人们理解河流与国家发展之间关系的有效方式。(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研究员段伟)

揭开华夏上古史重要一页

《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

李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对于殷周变革、周秦之变、唐宋转型这些名词一定不会陌生。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开篇即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作为周制的崇拜者,孔子曾慨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然而历史文献对胜利者周朝的记录较多,却罕言及殷商制度,史家对商代认识的推进几乎全靠有限的甲骨卜辞和偶然发现的商代遗址。若不能与商代作对比,则周制的伟大便会大打折扣。时至今日人们对三千年前那场影响巨大的政治、文化变革仍然充满了陌生感。擅长讲故事的李硕用这部厚重又奇绝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为殷周之变提供了新的解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牛敬飞)

简史之简,在历史解释的简约(京报读书曾推荐)

《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

桑本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桑老师以数年心力追求的“简”,并不是历史的简单,而是历史解释的简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是逻辑的历史而非真实的历史”。简言之,突破“简史”,既可以用显微镜,也可以用放大镜,桑老师则掏出了高倍望远镜,“在我眼里,历史还可以是一种知识编码,一个按照时间顺序组装法律知识的框架”。桑老师打破“简史”的方法,在法律教育的意义上是高效也是高明的。

如果说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抹除让部门法学相互割据的思想钢印,观法律之会通,在历史的微观中构造出某种结构的复杂,那么,桑老师如他所推崇的罗马法“立法者”,这本书不只是让思想冲破牢笼,还搭建了一种为法学进行(重新)知识编码的框架。从一本简史的“观其会通”,我们可以捕捉到桑老师在其中还原、联结、演化而成的法学新尺度。(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

从“未闻之地”到“泪之地”

《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

[美]罗伯特·哈姆斯 著

冯筱媛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30年间,刚果盆地被外部势力强行卷入巨大的历史漩涡之中,并很快走向分崩离析。耶鲁大学非洲历史学家罗伯特·哈姆斯的《泪之地:殖民、贸易与非洲全球化的残酷历史》一书,通过追随同时代的三位入侵者,向我们生动复现了这片丛林如何在短短三十年里“从一个‘未闻之地’变成了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泪之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秘书长许亮)

驶向数字经济的路徐徐展开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新经济发展》

徐翔 著

人民出版社

中央财经大学徐翔副教授所著的《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新经济发展》一书,十分准确地把握了我们所处的数字经济时代的强大脉搏,用平实而有趣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数字经济的画卷。

在全书前两章,作者用非常精妙而直白的语言搭建起全书的分析框架,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简化为不需要经济学知识也能充分理解的逻辑体系。在搭建好这一框架后,后续章节分别探讨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这两种数字经济核心驱动力的发展历程,描述技术进步史实,阐释经济发展实践,重点关注新要素与新技术如何对传统经济进行深度改造、激发新经济的发展活力。在全面介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变化后,作者的笔触回归经济发展的本质:个人权益与社会福利问题。最后,作者探究了数字经济治理的两大核心机制:市场与政府是如何交汇互动、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赵墨非)

罕见病药物研发中的精彩故事

《解药:走进制药新世界》

[美]巴里·沃思 著

钱鹏展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本书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写得生动可读,一个个精彩故事穿插在罕见病药物研发过程中。书中写道,人类基因组解析完成,宣告生物医药即将进入新纪元。但没人能预见,如果真能为每一种人数极其稀少的疾病都找到特异同时也昂贵的药物,会带来怎样的社会难题。除了基金会慈善捐助之外,有必要提高公众意识,让普通人对这类疾病的现状有所了解,进而有意愿提供支持。从根本上说,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还得依赖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

江南岭南,相看两不厌(京报读书曾推荐)

《燕食记》

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燕食记》是葛亮继《朱雀》《北鸢》之后的又一力作,是这位极具才华的青年作家在创作道路上的重要突破。小说以味切入历史,味虽无色无形,但作者在几代厨人的传奇身世及厨艺的薪火相传中,在一个具有历史纵深感、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反复渲染和营构,在人心、世情、历史的交融中随物赋形,味道便可摸、可感、可味,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葛亮到底是寓居在香港的江南人,写岭南的流光溢彩,藏不住江南底色;写江南的风物味道,又意在岭南的山山水水。江南岭南,实在是相看两不厌。(《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叶祝弟)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让人震惊于她的疼痛

撰文|柳向阳

最初读到格丽克,是震惊!仅仅两行,已经让我震惊——震惊于她的疼痛:

我要告诉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这只是个开头。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死、生、爱、性,而死亡居于核心。经常像是宣言或论断,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诗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棉口蛇之国》)

从第一本诗集开始,死亡反复出现,到 1990 年第五本诗集《阿勒山》,则几乎是一本死亡之书。第六本诗集《野鸢尾》转向抽象和存在意义上的有死性问题。此后的诗集,死亡相对减少,但仍然不绝如缕。与死亡相伴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当人们战胜死亡、远离了死亡的现实威胁,就真能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获得安全和幸福吗?格丽克的诗歌给了否定的回答。在《对死亡的恐惧》(诗集《新生》)一诗里,诗人写幼年时的一个噩梦,“当那个梦结束 / 恐惧依旧。”在《爱之诗》里,妈妈虽然一次次结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带在身边,给儿子“织出各种色调的红围巾”,希望儿子有一个温暖、幸福的童年。但结果呢?诗中不露面的“我”对那个已经长大的儿子说:“并不奇怪你是现在这个样子,/ 害怕血,你的女人们 / 像一面又一面砖墙。”或许只有深谙心理分析的诗人才会写出这样的诗作。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美] 露易丝·格丽克著,柳向阳、范静哗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黑暗中的格莱特》是又一个例子。在这首类似格莱特独白的诗作中,格丽克对格林童话《汉赛尔与格莱特》皆大欢喜的结局深表怀疑:虽然他们过上了渴望的生活,但所有的威胁仍不绝如缕,可怜的格莱特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的感觉和精神上的恐惧——心理创伤。甚至她的哥哥也无法理解她、安慰她。而这则童话中一次次对饥饿的指涉,也让我们想到格丽克青春时期为之深受折磨的厌食症。

终于,在《花园》这个组诗里,她给出了“对出生的恐惧”、“对爱的恐惧”、“对埋葬的恐惧”,俨然是一而三、三而一。由此而言,逃避出生、逃避爱情也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如《圣母怜子像》一诗中,格丽克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改写,猜测基督:“他想待在 / 她的身体里,远离 / 这个世界 / 和它的哭声,它的 / 喧嚣。”又如《写给妈妈》:“当我们一起 / 在一个身体里,还好些。”

格丽克诗中少有幸福的爱情,更多时候是对爱与性的犹疑、排斥,如《夏天》:“但我们还是有些迷失,你不觉得吗?”她在《伊萨卡》中写道:“心爱的人 / 不需要活着。心爱的人 / 活在头脑里。”而关于爱情的早期宣言之作《美术馆》写爱的显现,带来的却是爱的泯灭:“她再不可能纯洁地触摸他的胳膊。/ 他们必须放弃这些……”格丽克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这首诗:“强烈的身体需要否定了他们全部的历史,使他们变成了普通人,使他们沦入窠臼……在我看来,这首诗写的是他们面对那种强迫性需要而无能为力,那种需要嘲弄了他们整个的过去。”这首诗强调的是“我们如何被奴役”。

格丽克诗歌中远非个案,显示格丽克似乎是天赋异禀。一直到《阿基里斯的胜利》一诗,格丽克给出了爱与死的关系式。这首诗写阿基里斯陷于悲痛之中,而神祇们明白:“他已经是个死人,牺牲 / 因为会爱的那部分,/ 会死的那部分”,换句话说,有爱才有死。在《对死亡的恐惧》(诗集《新生》)中再次将爱与死进行等换:“每个恐惧爱的人都恐惧死亡。”这其实是格丽克关于爱与死的表达式:“爱 =>死”,它与《圣经·创世记》所表达的“获得知识 => 遭遇有死性”、扎米亚金所说的“π=f(c),即爱情是死亡的函数”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光的合金》,[美] 露易丝·格丽克著,柳向阳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按《哥伦比亚美国诗歌史》里的说法,“从《下降的形象》(1980)组诗开始,格丽克开始将自传性材料写入她凄凉的口语抒情诗里”。这里所谓的自传性材料,大多是她经历的家庭生活,如童年生活,姐妹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亲戚关系,失去亲人的悲痛。她曾在《自传》一诗(《七个时期》)中写道:“我有一套爱的哲学,宗教的 / 哲学,都是基于 / 早年在家里的经验。”后期诗歌中则有所扩展,包括青春、性爱、婚恋、友谊……逐渐变得抽象,作为碎片,作为元素,作为体验,在诗作中存在。这一特点在诗集《新生》《七个时期》《阿弗尔诺》中非常明显。更多时候,自传性内容与她的生、死、爱、性主题结合在一起,诗集《阿勒山》堪称典型。同时,抒情性也明显增强,

有些诗作趋于纯粹、开阔,甚至有些玄学的意味。罗伯特·海斯(Robert Hass)曾称誉格丽克是“当今写作者中,最纯粹、最有成就的抒情诗人之一” ,可谓名至实归。因此,格丽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换句话说,她的诗歌极具私人性,却又备受公众喜爱。但另一方面,这种私人性绝非传记,这也是格丽克反复强调的。她曾说:“把我的诗作当成自传来读,我为此受到无尽的烦扰。我利用我的生活给予我的素材,但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们发生在我身上,让我感兴趣的,是它们似乎是……范式。”

实际上,她也一直有意地抹去诗歌作品以外的东西,抹去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对读者阅读作品时可能的影响,而且愈来愈决绝。比如,除了 1995 年早期四本诗集合订出版时她写过一页简短的“作者说明”外,她的诗集都是只有诗作,没有前言、后记之类的文字——就是这个简短的“作者说明”,在我们准备中文版过程中,她也特意提出不要收入。译者曾希望她为中文读者写几句话,也被谢绝了;她说她对这本书的唯一贡献,就是她的诗作。此外,让她的照片、签名出现在这本诗选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格丽克出生于一个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她在随笔《诗人之教育》一文中讲到家庭情况及早年经历。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犹太人,移民到美国后开杂货铺谋生,但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格丽克的父亲,拒绝上学,想当作家。但后来放弃了写作的梦想,投身商业,相当成功。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轻松、机智,最拿手的是贞德的故事,“但最后的火刑部分省略了”。少女贞德的英雄形象显然激起了一个女孩的伟大梦想,贞德不幸牺牲的经历也在她幼小心灵里投下了死亡的阴影。她早年有一首《贞德》(《沼泽地上的房屋》);后来还有一首《圣女贞德》(《七个时期》),其中写道:“我相信我将要死去。我将要死去 / 在十岁,死于儿麻。我看见了我的死亡:/ 这是一个幻象,一个顿悟——/ 这是贞德经历过的,为了挽救法兰西。”格丽克在《诗人之教育》中回忆说:“我们姐妹被抚养长大,如果不是为了拯救法国,就是为了重新组织、实现和渴望取得令人荣耀的成就。”

格丽克的母亲尤其尊重创造性天赋,对两个女儿悉心教育,对她们的每一种天赋都加以鼓励,及时赞扬她的写作。格丽克很早就展露了诗歌天赋,并且对诗歌创作野心勃勃。在《诗人之教育》中抄录了一首诗,“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写的”。十几岁的时候,她比较了自己喜欢的画画和写作,最终放弃了画画,而选择了文学创作,并且野心勃勃。她说:“从十多岁开始,我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格丽克提到她还不到三岁,就已经熟悉希腊神话。纵观格丽克的十一本诗集,她一次次回到希腊神话,隐身于这些神话人物的面具后面,唱着冷冷的歌。

露易丝·格丽克

“到青春期中段,我发展出一种症状,完美地亲合于我灵魂的需求。”格丽克多年后她回忆起她的厌食症。她一开始自认为是一种自己能完美地控制、结束的行动,但结果却成了一种自我摧残。十六岁的时候,她认识到自己正走向死亡,于是在高中临近毕业时开始看心理分析师,几个月后离开了学校。以后七年里,心理分析就成了她花时间、花心思做的事情。格丽克说:“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而这种能力,在格丽克看来,于诗歌创作大有益处:“我相信,我同样是在学习怎样写诗:不是要在写作中有一个自我被投射到意象中去,不是简单地允许意象的生产——不受心灵妨碍的生产,而是要用心灵探索这些意象的共鸣,将浅层的东西与深层分隔开来,选择深层的东西。”(《诗人之教育》)

对格丽克来说,心理分析同时促进了她的诗歌写作,二者一起,帮助她最终战胜了心理障碍。十八岁,格丽克在哥伦比亚大学利奥尼·亚当斯(Leonie Adams)的诗歌班注册学习,后来又跟随老一辈诗人斯坦利库尼兹(Stanley Kunitz)学习。库尼兹与罗伯特·潘·沃伦同年出生,曾任 2000—2001 年美国桂冠诗人。按格丽克的说法,“跟随斯坦利·库尼兹学习的许多年”对她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她的处女诗集《头生子》即题献给库尼兹。

1968 年,《头生子》出版,有评论认为此时的格丽克“是罗伯特·洛威尔和希尔维亚·普拉斯的一个充满焦虑的模仿者”。 但我看到更明显的是 T.S. 艾略特和叶芝的影子。如开卷第一首《芝加哥列车》写一次死气沉沉的旅程,不免过于浓彩重墨了。第二首《鸡蛋》(III)开篇写道:“总是在夜里,我感觉到大海 / 刺痛我的生命”,让我们猜测是对叶芝《茵纳斯弗利岛》的摹仿,或者说反写:作为理想生活的海“刺痛”了她的生活。她后来谈到《头生子》的不成熟和意气过重,颇有悔其少作的意味,说她此后花了六年时间写了第二本诗集:“从那时起,我才愿意签下自己的名字。”

格丽克虽然出生于犹太家庭,但认同的是英语传统。她阅读的是莎士比亚、布莱克、叶芝、济慈、艾略特……以叶芝的影响为例,除了上面提到的《鸡蛋》(III)之外,第二本诗集有一首《学童》(本书中译为《上学的孩子们》),让人想到叶芝的名诗《在学童中间》;第三本诗集中那首《圣母怜子像》中写道:“远离 / 这个世界 / 和它的哭声,它的 / 喧嚣”,而叶芝那首《偷走的孩子》则反复回荡着“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了,你不懂”。相同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拒绝,不同的是叶芝诗中的孩子随精灵走向荒野和河流,走向仙境,而在格丽克诗中,“他想待在 / 她的身体里”,不想出生——正好呼应了她的那个名句:“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难以承受的损失。”

露易丝·格丽克

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历史故事等构成了格丽克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面。如作为标题的“阿勒山”、“花葱”(雅各的梯子)、“亚比煞”、“哀歌”等均出自《圣经》。《圣母怜子像》、《一则寓言》(大卫王)、《冬日早晨》(耶稣基督)、《哀歌》、《一则故事》等诗作取材于《圣经》。在《传奇》一诗中,诗人以在埃及的约瑟来比喻她移民到美国的祖父。最重要的是,圣经题材还成就了她最为奇特、传阅最广的诗集《野鸢尾》(1992)。这部诗集可以看作是以《圣经·创世记》为基础的组诗,主要是一个园丁与神的对话(请求、质疑、答复、指令),关注的是挫折、幻灭、希望、责任。

在此我们应该有个基本的理解:格丽克是一位现代诗人,她借用《圣经》里的相关素材,而非演绎、传达《圣经》。实际上,当她的《野鸢尾》出版后,格丽克曾收到宗教界人士的信件,请她少写关于神的文字。她在诗歌创作中对希腊神话的偏爱和借重,也与此类似。“读诗的艺术的初阶是掌握具体诗篇中从简单到极复杂的用典。” 了解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典故,构成了阅读格丽克诗歌的一个门槛。如诗集《新生》中《燃烧的心》一诗,开头引用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五章弗兰齐斯嘉的话,如果熟悉这个背景,那么整个问答就非常有意思了。接下来的一首《罗马研究》,如果不熟悉相应的典故,读起来也是莫名其妙。

希腊罗马神话对格丽克诗歌的重要性无以复加,这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如早期四本诗集中的阿波罗和达佛涅(《神话片断》)、西西弗斯(《高山》)等。而具有重要意义的,则集中于诗集《阿基里斯的胜利》《草场》《新生》《阿弗尔诺》。如《草场》集中于如奥德修斯、珀涅罗珀、喀尔刻、塞壬等希腊神话中的孤男怨女,写男人的负心、不想回家,写女人的怨恨、百无聊赖……这些诗作经常加入现代社会元素,或是将人物变形为现代社会的普通男女,如塞壬“原来我是个女招待”,从而将神话世界与现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新生》的神话部分主要写埃涅阿斯与狄多、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两对恋人的爱与死,《阿弗尔诺》则围绕冥后珀尔塞福涅的神话展开。

写到这里,建议读者有机会温习下《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当然不用说这些著作本身就引人入胜,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这里只说熟悉了相关细节,读格丽克的诗作会更加兴味盎然,甚至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我发现海子的《十四行:王冠》前两节是“改写”自阿波罗对达佛涅的倾诉(允诺),而有些论者的解读未免不着边际。当然,于我而言,更多的是考量翻译的准确性。如那首《阿基里斯的胜利》,周瓒兄译为《阿喀琉斯的凯旋》,中文维基百科的“阿喀琉斯”条目引用弗朗茨·马什描绘阿基里斯杀死赫克托耳后用战车拖着他的尸体(对应《伊利亚特》第22 卷)的画作,也译作《阿喀琉斯的凯旋》。但恐怕,“凯旋”一词说不上恰当,毕竟,阿基里斯是“凯”而不“旋”的,他的胜利就是他的死亡。从《阿勒山》开始,格丽克开始把每一本诗集作为一个整体、一首大组诗(book-length sequence)来看待。这个问题对格丽克来说,是一本诗集的生死大事。她曾谈到诗集《草场》,她最初写完了觉得应该写的诗作后,一直觉得缺了什么:“不是说你的二十首诗成了十首诗,而是一首都没有!”后来经一位朋友提醒,才发现缺少了忒勒马科斯。格丽克说:“我喜欢忒勒马科斯。我爱这个小男孩。他救活了我的书。”一本诗集怎样组织、包括哪些诗作、每首诗的位置……格丽克都精心织就。再以《阿弗尔诺》为例,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在书评中说:“诗集中的 18 首诗丰富而和谐:以相互关联的复杂形象、一再出现的角色、重叠的主题,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集合,其中每一部分都不失于为整体而言说。”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细加琢磨,并扩展到另外几本诗集。如此,或能得窥格丽克创作的一大奥秘。

格丽克写作五十年,诗集十一册;有论者说:“格丽克的每部作品都是对新手法的探索,因此难以对其全部作品加以概括。”总体而言,格丽克在诗歌创作上剑走偏锋,抒情的面具和倾向的底板经常更换,同时又富于激情,其诗歌黯淡的外表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语言表达上直接而严肃,少加雕饰,经常用一种神谕的口吻,有时刻薄辛辣,吸人眼球;诗作大多简短易读,但不时有些较长的组诗。近年来语言表达上逐渐向口语转化,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虽然主题上变化不大,但经常流露出关于世界的玄学思考。统观其近五十年来的创作,格丽克始终锐锋如初,其艺术手法及取材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而又聚焦于生、死、爱、性、存在等既具体又抽象的方面,保证了其诗作接近伟大诗歌的可能。2012 年 11 月,她的六百多页的《诗 1962—2012》出版。但另一方面,格丽克似乎仍处于创作力的高峰,让我们期待着惊喜。

作者|柳向阳

编辑|李永博

来源:新京报

因为奥斯维辛,他从化学家变成了思想家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从不认为在奥斯维辛熬过11个月后幸存是值得骄傲的事。相反,他到死都无法释怀:为什么那些比自己更高尚、更有用、更聪明的人被“淹没”了,没能存活;而自私麻木的合作者、卑微地适应环境的人,却被“拯救”,幸免于难。奥斯维辛之后的漫长余生中,他始终为别人代他而死,自己却因化学家这项“特权”活在世上而内疚。

普里莫·莱维

从人性的深渊之底奥斯维辛幸存,即便亲身经历过极端处境、亲眼目睹人类亲手锻造的炼狱,莱维却深深无力于语言之囿:“我们的语言缺乏能以用来表达所蒙受的这种侮辱的词语,它摧毁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奥斯维辛之后,受难者或死亡或缄默,迫害者试图抹灭记忆,所有人都默默选择忘记以便重新开始,而莱维却意图与记忆纠缠到底,记录无人愿意直视的黑暗谷底,与逃避、推诿、狡辩、沉默、遗忘做困兽之斗,以此抵抗和平年代的淡忘与漠然。

奥斯维辛改写了莱维的命运,将他从一名化学家变为作家和思想者。他惧怕集中营的历史最终由迫害者纳粹来书写,因为没人愿意相信自身之恶,宁愿否认和遗忘。他不无惊骇地发现,人类追求的美德、正义、光明在这桩罪行面前是如此徒劳无力,而发生的业已发生,将来的亦未可知。当他再次返回那里,面对经过粉刷、干净整洁的遗迹时,他惊异于人类美化记忆的技巧,警惕于良知再次受到诱惑或蒙蔽的可能。当他因为奥斯维辛的经历被人关注和仰视,他责问自己:如果不写奥斯维辛,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作家?进而避免将苦难崇高化、神圣化的危险。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意)普里莫·莱维著,杨晨光译,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2017年

莱维书写苦痛记忆的同时,警告自己:不能将仇恨指向整个民族群体,因为那是纳粹主义成立的基础;描述走过一遭的“悲惨世界”时,要运用见证者冷静的语言,不能是受害者悲恸的语气或寻求报复的激怒口吻,因为讲述越客观冷静,就越真实可信。

莱维常被视作二十世纪的但丁,和中世纪的但丁描绘地狱一样,他以冷静清晰的笔触,向读者还原了纳粹犯下的罪、建造的人间地狱。但当他最终从公寓的楼梯井跌落,以此否认了世人称道的英勇。因为他不过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并不高出美德之上: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把良心与美德的反面写下来。莱维在最后的著作《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表明,他相信在奥斯维辛之后,人类的暴行远没有结束,人性的基础更不牢固了。

本期“我有嘉宾”,我们请来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景凯旋,他和我们分享这位重要的历史见证者的故事。

“我有嘉宾”读书会预告

主题 普里莫·莱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奥斯维辛见证人

时间 3月7日20:30-21:30

嘉宾 景凯旋 (南京大学教授)

参会 扫描文末海报二维码

提醒 扫描海报二维码进入直播间,点击开启开课提醒,可第一时间收到提醒

福利 直播中将选取10名听众,赠送三辉图书提供的莱维作品一本。

特别提示

因为读书会后台系统变动,开课提醒需要用户进入当期读书会直播间,点击开启开课提醒才可收到提醒。所以,不想错过本次分享的朋友,记得先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进入直播间,点击开启开课提醒。

作者:新京报记者 张进 编辑:榕小崧、徐学勤

校对:付春愔

人性有多丑陋?看完神曲终于醒悟

曾经在文学史上,出现过一部神作

它活在名家大咖的口中,出现在很多电影剧作里,甚至在我们读书时的课本里都有它的踪迹,它好像无处不在,可是却鲜有人知它的故事。

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便收获了众多文艺界的名人的“芳心”。无数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例如文学巨匠博尔赫斯、《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国内比如老舍、甚至鲁迅,梁启超等名家都深受这部作品的影响。

《七宗罪》剧照,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众或奇幻或惊悚的经典影视作品,《七宗罪》《康斯坦丁》《汉尼拔》等等,都借鉴了它的世界观,带着它的影子。

这部作品,叫做《神曲》。

后人给《神曲》定义了很多高高在上的位置。“世界文学史里程碑”,BBC“改变世界的100部经典”,“不朽杰作”等等。

这些称呼虽好,却也让很多人都感觉《神曲》是一本遥不可及的书。

但其实并非如此。一个影响了如此多的影视、文学作品,启迪人心的神作,怎么会是一本无趣的书呢。

相比于文化上的影响,《神曲》对普通人也有着巨大的价值。

很多读过但丁《神曲》的人,都被它的内容,深深震撼和打动。

一个读者在《神曲》下留言说,自己在30岁出头的年纪,心绪很乱,浮躁不安。偶然读到《神曲》,跟着但丁走了一遭地狱天堂,忽然悟到许多不曾思考过的东西。内心也宁静下来。

说得特别好,这也许就是每个人都该读读《神曲》的原因。

《神曲》是幻游文学的鼻祖,主要讲的是主人公在地狱、境界和天堂的梦幻见闻。

翻开这本书,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做了一个梦,真实又迷幻。在书中,我们看到了那些受罚的人、赎罪的人,看到人性复杂又多面。

书中开篇就是35岁的但丁,在人生的中途,幽暗的森林里迷了路。他看到贪婪的、懒惰的、妒忌的、骄傲的各种人,一路走一路领悟。

“我站在岸上,看见池沼里面污泥满身的灵魂,他们都是赤身露体,满面怒气”——《神曲》

每个人都会迷失、找寻、经历挫败、遇到压力,真正重要的是你内心的真与善。

《神曲》是一本8岁以上到100岁的人,都值得读一读的书。特别是处在人生转折点、内心迷茫困顿的人。

年轻时读《神曲》,读的是视野、品味;中年或者老年,则更多能读出一种通透和智慧

值得一提的,举世闻名的雕塑《思想者》,正是法国艺术家罗丹以但丁为原型创作的。

思想者

除此之外,罗丹还以《神曲·地狱篇》为主题,创造了旷世巨作《地狱之门》的系列作品。

文学界《神曲》的迷弟,多到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等待戈多》的作者贝克特,将但丁视为自己的灵魂导师;《尤利西斯》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说,《神曲》是我的精神食粮。

甚至连马克思也会经常阅读《神曲》,他那句让无数人引为座右铭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正是来自《神曲·净界》第五篇的“跟随我,让人家去说长说短!”(王维克译文)

游戏、电影界,也爱它很深。

经典动作游戏《鬼泣》、《但丁地狱》等皆以《神曲》为主要灵感;热门影视剧作《七宗罪》、《康斯坦丁》、《汉尼拔》等都借鉴了它的世界观……

文艺复兴巨匠波提切利痴迷于但丁的《神曲》,为之绘制了近一百幅插画;

波提切利作品

影视作品《但丁密码》剧照

那么,但丁究竟创造了怎样的一个世界,使这些大师为之沉迷呢?

从地狱到天堂,《神曲》的世界,深刻有趣

《神曲》也是一首长诗,以假想的方式,讲述了诗人但丁35岁时的一段旅程:

一日凌晨,35岁的诗人但丁,突然迷失在一片黑暗森林之中。

黎明将至,他隐约看见一座小山仿佛若有光,他想攀过这座小山,在山脚下却遭到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的围困。

这时,他的老师——诗人维吉尔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受女神贝雅特丽齐指引,带领但丁游历地狱,穿越境界,经过九重天堂……

《神曲》共三卷,分别为《地狱》《净界》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

《神曲》拥有极为完整清晰的宇宙,和但丁对人性的洞察。

但丁的地狱,对地狱的外形结构做了奇妙的设定。

地狱形似一个大漏斗,底在地心,口在北半球。

紧贴漏斗的内壁是一圈一圈的圆环,共有九圈,越往地心越小。罪人所处的位置取决于其罪恶的大小。

上七圈的罪恶为:骄、妒、怒、惰、贪财、贪吃、贪色,也就是“七宗罪”,底下两圈则是强暴与欺诈。

波提切利,但丁地狱图

地狱中既有一些历史、神话中的大人物,比如阿喀琉斯、尤利西斯等希腊英雄神话人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

比如,但丁当时极其憎恨的教皇卜尼法斯,在《神曲·地狱篇》中,但丁就巧借别人之口“预言”他会下地狱。

此外,《神曲》地狱中那些充满非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刑罚本身,也十分有看头!

比如:自杀者会变为树,遭怪鸟啃噬;伪君子要披着沉重的铅衣行走;离间父子感情的人要被斩首……

不过,但丁也时常对罪人生出怜悯之心,比如在“贪色”一圈中,他看到一对生前纵欲的恋人被暴风裹挟、永世不能落地时,竟悲痛到昏倒。

值得一读再读的版本

《神曲》这部世界文学史的里程碑作品,太过经典,市面上有许多版本。我们挑选很久,今天负责任的推荐你,作家榜经典出品的这个版本的《神曲》

《神曲》的超级铁粉“腕儿”都很大

这个版本的文字内容,是博学多才、公认翻译实力超强的翻译家王维克的经典全译本。他是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学生,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神曲》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文化、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的世界巨著。而王维克博学多才,在这些领域均有成就。

这版译文,在翻译界也是赫赫有名的。

王维克老师,是根据意大利原文,并且参照法、英、德多国译文翻译而成,字字珠玑,用词考究,而且还亲自配了大量注释详尽,读起来毫无障碍,优美流畅。

更难得的是,这个版本根据但丁《神曲》一字未删,原汁原味。

除此之外,书中配了近1500条注释,读起来更轻松,更深刻领悟《神曲》中的精髓。

不仅文学界爱《神曲》,艺术界也不甘示弱。许多艺术大咖都将为《神曲》做插画、雕塑,看作职业生涯的无尚荣耀:

书中配合文字,加入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102幅震撼画作,还原《神曲》经典场景。许多艺术大咖都将为《神曲》做插画、雕塑,看作职业生涯的无上荣耀。

这个版本译本,新增英国艺术巨匠威廉·布莱克,专门为《神曲》创作的102幅插画,他曾经为《圣经》《失乐园》等巨著创作插画。

《神曲》插图

布莱克的画,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画风神秘、不拘,很适合《神曲》的意境。

这版封面由意大利设计师倾心设计,可以说完美还原了意大利人心中的《神曲》!

同时,在文末附上15000字译者导读,深度剖析地狱、净界、天堂三界之旅,带你真正读懂这部杰作。

实拍目录图

颜值爆表,精美绝伦,自己读、送朋友都是一种享受

它轻盈典雅,具有诗意,完全打破了我们对《神曲》艰深、沉重的刻板印象。

封面采用布纹压印以及激凸技术,典藏必备!

每一套都附赠典雅书盒,适合书迷们收纳,送人收藏两相宜哦~

而且还有超多惊喜小礼物!

这套书每册前,附有意大利插画团队绘制的概念图小海报,绘有地形以及详细人物,极具趣味性。

地狱图

还有威廉·布莱克专为《神曲》绘制的全套藏书票,足足7张,可以自己撕开使用哦▼

像《神曲》这样的书当然需要书签。因此作家榜贴心附赠,3张插画同款精美书签,随翻随读,超级方便▼

但丁的《神曲》很有名,你一定听说过这部作品,却没读过。

老舍说,“有一个不短的时期,我成了但丁迷,读了《神曲》,我明白了什么是伟大的文艺。”

文学家博尔赫斯说,“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曾给过我如此强烈的震撼。”

就连一向犀利挑剔的鲁迅先生,也读过很多遍《神曲》,每每读起都有不同的感受。

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一句话: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生。希望这套《神曲》你会喜欢。

《神曲》礼盒包装颜色随机,免费赠3张海报 7张藏书票 3张书签

十点君特地还给大家一个超级优惠的价格!原价138,现在只有69!五折欸,也就是两顿麻辣烫的钱轻松拥有一套珍藏,划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