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之舟金手指(日本国民级游戏画师的三足鼎立)
光明之舟金手指文章列表:
日本国民级游戏画师的三足鼎立
他是《勇者斗恶龙》的画师,他缔造了日本“国民级”的绘画风格;他是“独树一帜”的插画师,随 《最终幻想》一炮走红永成经典;他是《光明》系列游戏的御用角色设计师,但在二次元领域他被尊称为“神”。
日本游戏界向来以精美的日式画风在全球游戏中独树一帜,葡萄君今天就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三位顶级日本画师——鸟山明、天野喜孝、Tony的作品,希望能助各位跨过游戏美术这一大门槛。
鸟山明
这个表情喜感的大叔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七龙珠》,而在鸟山明刚毕业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给《少年JUMP》不断投稿的青年。在他毕业后的1978年,他的漫画作品首次出现在了该杂志上。 6年后,在连续推出数款热门作品后,《七龙珠》问世了,而这次的连载,长达11年。
而在游戏界,鸟山明的画作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作品。被誉为日本RPG始祖的游戏《勇者斗恶龙》( ド ラゴンクエスト)分别由堀井雄二、椙山浩一负责剧本和音乐,而负责游戏人物设定的正是鸟山明。
为人熟知的经典角色“悟空”,比起国产动漫的同一角色,他更显得可爱活泼
伴随“经典”“王道”的殊荣,鸟山明的作品充斥着年代久远的气息,明晰的线条透露着一种硬派的感觉,而人物夸张而不拘泥于定式的表情刻画,又冲淡了这种硬派感。 质朴的用色加上那细致而又随意的场景刻画,让人感觉鸟山明的画作就如同涂鸦一般,充满了孩童时代的想象与不拘小节。
同作中,鸟山明对壮汉的刻画也有模有样
龟仙人的形象加上不羁的画风,显得格外出彩
除了漫画,鸟山明参与人设的《勇者斗恶龙》系列也成为了日本的国民级RPG游戏,他的画作也在游戏界享有不可磨灭的声誉。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众多游戏,包括手机游戏,都在致敬鸟山明的画风。
《勇者斗恶龙》造就了众多经典形象,比如史莱姆
gloops推出的《SKYLOCK》明显有着神似《勇者斗恶龙》的美术风格
《龙与城》中的怪物设定,让人时时回想起《勇者斗恶龙》中的经典怪物
天野喜孝
如今已有60岁高龄的天野喜孝早在15岁之时,便加入日本始祖级动画制作公司“龙之子”(现Production I.G),参与人物设定工作。而在29岁时参加的科幻杂志插画制作,让他从此走进了插画界的艺术生涯,并在此后连续四年获得日本SF界的星云奖。
1987年,天野喜孝开始参与《最终幻想》系列的人物设定,绘制了大量的宣传画、情景插画、周边产品原案。从此,天野喜孝的作品和名声,随着《最终幻想》的热门而一炮走红。
他的画风是完全的“天野流”。
画面色调通常偏大地色的暗黄,意境飘渺富有真实的动感,带有东方古典式的韵美与欧洲幻想的内涵。人的形体描绘抽象, 眼睛棱角纤细而又不规则。他还喜欢添加很多精致细腻的装饰,如披风、耳环、刀剑、首饰、头盔等。
天野喜孝现在依然与《最终幻想》制作人坂口博信关系良好,在后者于去年推出的游戏中,天野喜孝同样专门为它设计了新的角色和背景。
田中贵之(Tony)
虽然比起上面的两位,田中贵之的名号完全算不上什么东西。但他的别名“Tony”却是如今响当当的一个名号,他在成人漫画界非常出名,被众多二次元用户尊称为“Tony大神”。
Tony毕业于美术专业学校,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广告设计后,在1998年转行为插画家。尽管这个年代的日本插画家多如牛毛,他依旧作为其中的佼佼者迅速积攒人气。不久后,他成立了自己的RPM(アールピーエム)公司。
在成人作品里,Tony的作品可谓相当炙手可热,每届日本最大的漫展Comic Market中,他作画的同人漫画本向来都是瞬间抢售一空,但他的画作并不局限于成人向。
著名的RPG《光明》系列游戏,向来由Tony一手担任人物设计,十年间,该系列已经推出“泪、风、心、刃、舟、响”六款作品,横跨掌机、主机平台。
Tony担当人设的最新作《光明之响》已于2014年底发售
Tony下笔线条细腻,手绘线条便可以达到工具一样的水准,上色华丽且具有肉感,身材比例极佳,眼部绘法相当抓人,尽管有着千人一面的坏毛病,但是Tony笔下的人物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光明之舟》CG
《光明之响》CG,光明系列的风格改变,验证了Tony绘画技术的进步
Tony的人设图展示了不同的人物细节
飞上火星,从一本科普书开始
作者:贾阳(“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火星车设计者)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让创新人才“冒”出来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双减”政策落地后,我们力求研究出一套可推广的实践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知识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增强青少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火星车模型资料图片
首先,航天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文与早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清代顾炎武也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百姓不再需要根据星空的变化来了解季节时令、决定耕作时间,光污染甚至让不少人忽略了头顶的星空。因此,重大航天任务的实施,成为深入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重要契机,重新唤起青少年对宇宙之美的关注,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近年来中国航天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国高度”,青少年也从一幅幅来自苍穹的图片中感受到祖国的发展以及科技的魅力,使相关科普实践取得实效。例如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讲授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规律等内容的课程,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2016年起,中国宇航学会分批认定数十所航天特色学校,以此开展大量科普活动,使中小学成为航天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国家航天局发起“玉兔号”月球车、“祝融号”火星车等航天器征名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
“双减”为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应以科普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重大科技工程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普的兴趣和热情,使下一代具备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从一本科普书启航
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城里有邮局、电影院、书店,还有一条现在已经找不到的小河。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花两毛钱买了一本叫《太阳系》的书,书中提到一个词——“光年”。当了解到“光行走一年”的距离,被天文学家用来当作丈量星星间距离的“尺子”时,我被宇宙的广袤所震撼,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我把能接触到的天文、航天、科幻类的书都看了,尤其放假的时候,在书店一看就是一下午。自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当科学家。初中时,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哈雷彗星的科普文章,强化了“职业理想”。后来有幸在航天单位工作,参加过飞船的系统试验,负责了月球车和火星车的系统设计,到今天已经工作了26个年头。
曾经有人问我“这个工作感觉怎么样”,我回答说“金不换”。青年时候有梦想,成长过程中有机会和能力把握前进的方向,最后把梦想与工作结合起来,此人生之幸事也!
当“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工作三个月的时候,我在微信中写道:“有一种东西叫作工作,有一种东西叫作事业;有一种东西叫作兴趣,有一种东西叫作情怀。”我很庆幸自己对科学产生了偏爱,并且能够通过大量阅读,在那些探索宇宙奥秘、破解自然密码的文字间,找到一颗逐梦科研的种子。
回想前段时间,很多家长和孩子都面临一个问题——“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怎么过?其实在我看来,兴趣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料。家长平时可以多为孩子讲述科学故事、鼓励孩子多接触趣味科普内容,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拓宽科学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到了周末和寒暑假,家长还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科普资源,带孩子到科技馆等社会服务机构参观学习,自然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厚植“兴趣”土壤
为了厚植“兴趣”土壤,我在科研工作之余,开展了大量科普活动,包括到大中小学讲授航天基本知识,介绍月球车、火星车研制背后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大学作演讲,结束后有个女生跑过来和我握手。她表示自己在七年前听了我的科普讲座,决定报考航天相关专业,现在正在读硕士研究生。她这几句话,成为我继续努力做好科普工作的莫大动力。
当然也有一次,一位同学举手问:“老师,别说您说的这些我听不懂,就是听懂了,有啥用?”我当时愣在那里,好长时间没有想出来怎么回答。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也很大。
我逐渐认识到,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接触科技很容易。可喜的是,他们不仅具有更强的传递和接收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不弱,所以激发同学们产生进一步了解航天、了解科学的内在动力,进而将动力转换为创造力,比单纯解释明白几个知识点更重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吸引学生亲近科学,需要科普人运用生动真实的情境,促进孩子们主动、深入地探究和理解科学知识。通常来说,借助一些实验装置,能让科普取得“眼见为实”的效果。比如我们会使用“云室”模拟装置,让地球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宇宙射线”现形,当孩子们直观了解到磁场和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便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宇宙奥秘多一分认识。
常年活跃在科普一线,我发现科普不仅能帮助青少年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像刚过去的寒假,各地纷纷出台多项服务,丰富学生假期生活,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土壤。有学生表示,假期参加讲座和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后,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在无形之中养成了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能力。例如我们之前通过高温实验,向孩子们展示气凝胶材料神奇的隔温效果,这个“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激发了他们好奇心,很多孩子之后还积极了解气凝胶在航天和民用领域的使用场景,并大开脑洞畅想它未来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更多可能。
曾经有位学生在科普活动结束后来信说:“迷茫了很久,这次我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漫漫人生路,能乘着科学的翅膀,在探索生命的旅程中收获关于未知的答案,是多幸运的一件事。很多人在这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认知体系,形成独特观点,这或许也是科学普及的意义所在。
参加校外“体验课”
“双减”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护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我感觉机会来了,如果能把航天科普工作转化成一堂别开生面的“体验课”,相信是个吸引更多青少年关注的好机会。于是,在日常的科普工作中,我还参与策划了中国科协携手央视频出品的《多YOUNG科学夜》,在节目策划过程中,我积极分享心得,后来,我谨慎地提出“在火星过新年”这样一个主题,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特别是“祝融号”火星车在神秘红色星球上开展的探测,与青少年关心的未来结合起来。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同于侧重传统知识的教学课程,看着舞台下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小时候。
因此,如果你问我假期怎么过,我的回答是:不如以兴趣为舟,徜徉科学海洋。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运河浮沉:唐宋时期的漕运与古都洛阳兴衰
运河浮沉:唐宋时期的漕运与古都洛阳兴衰
演讲人:张显运演讲地点:洛阳市图书馆演讲时间:二○二二年七月
张显运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经济史、河洛文化。现为中国农史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宋史学会会员,黄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历史学会理事,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发表论文50余篇,著有《宋代畜牧业研究》等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7项。
繁盛:隋唐之际的运河洛阳段漕运
狭义上讲,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广义上讲,运河是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水道,通常与自然水道或其他运河相连。除航运外,运河还可用于灌溉、分洪、排涝、供水等。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就组织开凿了人工运河——邗沟,其目的是沟通南北、便于当时的吴国北上争霸。世界上著名的运河有基尔运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月18日,市民在位于河南洛阳市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参观复原的隋唐时期新潭码头。黄政伟摄/光明图片
隋朝大业年间,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到涿郡,开凿了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从北往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全长2000多公里,沟通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当时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隋唐大运河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运河沿岸区域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正是因为隋唐大运河的兴旺,处于其中心位置的洛阳在当时成为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大都市,由此开启了洛阳城与运河之间的历史叙述。
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发挥了重要的漕运功能,堪称交通枢纽中心,每年“郡国舟船辀轳万计”(唐·杜宝:《大业杂记》)通过运河抵达洛阳。初唐陈子昂在《上军国机要事》中也提到“即日江南、淮南诸州租船数千艘,已至巩洛,计有百余万斛”。唐末五代人王溥于《唐会要》中亦言:“神都帑藏储粟,积年充实,淮海漕运,日夕流衍,地当六合之中,人悦四方之会……长安府库及仓,庶事空缺,皆藉洛京转输价直。”每年数百万石的漕粮,经江南运到洛阳,再由洛阳运到长安和北京等地。这一时期的洛阳城“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如西京之崇仁坊”。(元《河南志》)
隋唐洛阳城玄武门遗址张怡熙摄/光明图片
万船竞发,商贾云集,极尽繁荣的运河运输,使洛阳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都市。从西域运来的马匹、玉器、玻璃制品等商品,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腹地和东北边塞,甚至日本等地;从各地转运而来的绸缎绢帛茶叶等物资,又从洛阳贩往西域。
隋唐大运河之于洛阳有着巨大的意义,没有当时东都洛阳的桥梁和枢纽地位,隋唐大运河也就没有了核心和灵魂,其沟通南北的作用就无从谈起;而没有大运河和洛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会大幅减弱。隋唐大运河不仅为当时的洛阳输送养料,更是当时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动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洛阳的千年古都地位。
式微:唐中后期的运河洛阳段漕运
然而到了唐朝中后期,随着安史之乱以及唐末农民起义,战火频仍,隋唐大运河已失去了昔日“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一片萧条。
据隋唐史家潘镛先生的研究,唐代大运河漕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唐高祖至唐中宗时期,每年漕运粮食一二十万石;第二阶段为唐玄宗开元至天宝年间,岁漕粮二三百万石;第三阶段为唐宪宗元和以后,漕运日益衰落,岁漕粮多则四十万石,少者十万石。
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展品。新华社发
其实,隋唐大运河洛阳段粮食漕运早在玄宗开元年间就日益式微。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玄宗任用裴耀卿进行漕运改革,裴耀卿改以前的“旷年长运”为分段转运。他析汜水、武陟、荥泽地置河阴县,设置河阴仓,在清河县(今洛阳吉利区)置柏崖仓,在黄河北岸三门之东置集津仓、三门峡之西设三门仓,改陕州(河南三门峡)之常平仓为太原仓,华州之广通仓为永丰仓,形成了以河阴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为枢纽的新的转运仓布局,不仅提高了漕运效率和漕粮数量,还大大改变了以往西京长安就食东都洛阳的传统,使关中地区能够通过漕运获得更多的粮食。如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运抵关中的漕粮多达700万斛,关中粮食供应得以好转。正是由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漕粮运往关中的困难,唐王朝对东都洛阳的依赖从此大大减弱。唐朝后期,漕船甚至一度不经过洛阳,《资治通鉴》中就提到“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正因为如此,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后,唐王室很少再行幸洛阳,东都洛阳作为漕运枢纽的地位已成了明日黄花。
进入唐朝中后期之后,随着安史之乱以及后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经由大运河的漕粮数量越来越少,相关史料记载众多:
广德二年……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新唐书》)
(广德二年三月)自是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给关中。(《资治通鉴》)
建中元年……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唐会要》)
(建中元年七月)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资治通鉴》)
(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新唐书》)
(大中五年二月),漕米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旧唐书》)
唐末的运河漕粮,经刘宴改革,曾一度改变了安史之乱后漕运中衰的现象,但就整个长时段来看,大运河漕粮数量仍旧是日渐减少。尤其是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了江淮通往东都洛阳的漕运路线。如唐德宗建中年间,藩镇李正己、李宝臣、田承嗣、梁崇义等雄踞山东、河南、江南、河北等地,切断了江淮粮食运往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交通路线,致使漕粮数量急剧下滑:
筑汴州城,初,大历中李正己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曹、濮、徐、兖、郓十五州之地,李宝臣有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梁崇义有襄、邓、均、房、复、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数万,始因叛乱得位,虽朝廷宠待加恩,心犹疑贰,皆连横盘结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飞语有辞,而诸道完城缮甲,略无宁日。至是田悦初禀命,刘文喜殄除,群凶震惧。又奏计者还,都无赐与,既归,皆构怨言。先是,汴州以城隘不容众,请广之。至是,筑城。正己、田悦移兵于境为备,故诏分汴、宋、滑为三节度,移京西防秋兵九万二千人以镇关东。(《旧唐书》)
唐朝后期中央与藩镇之间壁垒森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江淮地区的藩镇严重阻碍了江南粮食漕运通道。《旧唐书·张万福传》记载,李正己叛乱后进驻江淮,阻断了朝廷漕运的通道,朝廷最终是依靠名将张万福之威,漕船才勉强通过涡口。对于唐后期隋唐大运河漕粮减少甚至断绝的情况,经济史家全汉昇先生总结了六方面的原因:一是唐末乱军劫掠漕运的粮食;二是乱军占据运河沿岸要地,据淮口,漕运断绝;三是运河官员贪污腐败影响运河粮食的漕运;四是咸通年间造船质量下降,偷工减料致使船只易坏,漕运遂废;五是唐末农民起义导致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缺乏,漕运断绝;六是唐末藩镇割据,运河无法实现沟通南北的功能。覆巢之下无完卵,作为隋唐大运河其中的一段,这一时期的洛阳段漕运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直至一度断绝。
正在进行保护工程的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4月14日摄)。新华社发
存续:五代时期的运河洛阳段漕运
唐中后期至五代,洛阳所处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各方混战的主要战场之一,遭到战火的蹂躏也最为严重。诚如唐代宗时刘晏就说过:“东都凋敝,百户无一存……起宜阳、熊耳,虎牢、成皋五百里,见户才千余,居无尺椽……兽游鬼哭”(《新唐书》)。曾经繁华的洛阳城由此变得满目疮痍。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迅速占领了包括东都洛阳在内的大片地区。黄巢之后,“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仅存坏垣而已。全义初至,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资治通鉴》)此时的洛阳只剩下残垣断壁,人烟稀少。五代时期张全义任洛州刺史,“时洛城兵乱之余,县邑荒废,悉为榛莽,白骨蔽野,外绝居人。洛城之中,悉遭焚毁。”(《洛阳缙绅旧闻记》)五代时期的洛阳先后成为后梁、后唐、后晋诸王朝的都城。虽然张全义经略洛阳40余年,洛阳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再也难以重振往昔之盛。
不过,这一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以洛阳为政治中心的北方诸政权仍旧要倚重江南漕粮,因此运河洛阳段的水上运输依旧存在。如后梁朱温开平年间,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考虑到当时洛阳人口众多,粮食不继,曾上书提出伐木造船,“绍威尝以临淄、海岱罢兵岁久,储庾山积,惟京师军民多而食益寡,愿于太行伐木,下安阳、淇门,斫船三百艘,置水运自大河入洛口,岁漕百万石,以给宿卫,太祖深然之。”(《旧五代史》)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三司官员上奏要求在洛河北岸开凿湾潭,以便于漕船牵引并卸载漕粮:“洛河水运至洛口至京,往来牵船下卸,皆是水运牙官,每人管定四十石。至洛岸至仓门稍远,牙官运转艰难,近日例多逃生。今欲于沿河北岸,别凿一湾,引船直至仓门下卸,其工欲与诸军傔人内差借。”这一奏请得到了唐明宗的赞同。不久明宗诏令捧圣卫指挥使朱洪实凿开河湾,至赡国仓门。(《五代会要》)这些材料都说明了,五代时期的洛阳段漕运仍继续通航,但已经很难再现盛唐时期漕运的辉煌。
恢复:北宋时期的运河洛阳段漕运
北宋时期,运河洛阳段漕运功能得到恢复、加强,首先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视。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并定都开封。建国伊始,宋太祖就有迁都洛阳的想法。“上生于洛阳,乐其风土,尝有迁都之意”。(《续资治通鉴长编》)开宝初年,“太祖皇帝将西幸于洛,命修大内,督功役甚急,兼开凿漕河,从嘉猷坊东出,穿掘民田,通于巩,入黄河,欲大通舟檝之利,辇运军食于洛下。”(《洛阳缙绅旧闻记》)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为在西京洛阳举行南郊大礼,宋太祖曾动用5000人开凿从洛阳菜市桥到漕口的35里漕渠,此举不仅恢复了当时洛阳漕渠建设,还为宋神宗时期的导洛通汴工程打下了基础。《邵氏闻见前录》亦记载:“午桥西南二十里,分洛堰引雒水,正南十八里龙门堰引伊水……以大石为杠,互受二水。洛水一支自厚载门入城,分诸园,复合一渠,由长厦门以东以北入罗门,二水皆入于漕河。”
当然,此时的洛阳段漕运,从规模上说无法与隋唐时期相提并论。宋太祖在开宝九年曾提出西迁洛阳,遭到了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等人的反对,其中一条反对理由就是,“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续资治通鉴长编》)东京开封漕运方便,是百官、军队衣食的重要保障,一旦迁都洛阳,立即会遇到漕运不便的难题,文武百官和军队的粮食供给都难以为继。这也侧面反映了北宋初年洛阳漕运的尴尬情况。
北宋初年虽对洛阳段运河进行了修复,但通航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再加之洛河水患导致洛阳段运河时常淤塞,为了进一步保障汴河漕运的畅通,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实施了“导洛通汴”工程,即把洛水引入汴河,通过增加汴河水量,保障汴河到江南粮食漕运的畅通。重新疏通西京河南府洛阳通往偃师、巩义的旧漕渠,恢复漕口、罗门等水利设施,修建长堤47里,疏浚漕渠52里,西京洛阳到京师开封的运河段得以重新通航。
不过,这个导洛通汴工程,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实施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洛口虽云经冬行运,其实水浅易冻。又置打凌兵士,虚费钱粮,终是饥冻,逐年死亡极多。每至冻合,凌蹙岸决,民田被害。又流既浅,船小载轻,其害非一,公私阻滞。今遇开黄河闸口,放水入清洛,即舟船方行得一番,闸水已尽,船复留滞。此可见洛水浅涩,无济于行船也。”由于洛河冬天上冻,为解决通航问题,还需要雇佣大量人力去“打凌”破冰。而冰块冲击河岸,摧毁农田,导致水患,同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黄河汛期时,开闸放水,行船较为通畅,闸口闭合,洛河水浅,船只无法通行。不过,考虑到导洛通汴工程是在神宗熙丰变法的大背景下实施的,李焘本人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后世推测他的相关记载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导洛通汴工程的弊端。
尽管实施受到限制,这次工程仍旧在客观上对促进西京洛阳的漕运交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仅漕河得以浚修,西京罗门也因此得以修葺一新,洛阳运河段于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昔日的风采,出现了百舸争流、万船竞发的繁忙景象。洛阳段漕运的繁荣,不仅促进了西京洛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推动了南北物质和文化的交流。而这一时期运河洛阳段的繁盛,我们能够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文集中找到相关的记录:
万艘潭汇嘉猷里,分洛疏伊尽北驰。远引驶风通越货,肇营胜迹在唐诗。(文彦博:《文潞公文集》)
古来无奈洛阳尘,兴属今朝谁与亲……波声有喜咸通汴,云影相随直到秦。(晁说之:《景迂生集》)
洛水沄沄天上动,道入隋渠下梁宋。宋都堤上十二亭,一一飞惊若鸾凤。(秦观:《淮海集》)
君爱洛阳官,弃我淮上翁……此行君乐否,一千五百里。未见洛阳山,先见洛阳水。(徐积:《节孝集》)
近年来对洛阳含嘉仓的考古挖掘,也为运河洛阳段在宋代这一时期的通航情况,提供了实物证据。考古人员在含嘉仓160号窖内发现了保存完整的一窖粮食。被发掘时窖内粮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窖遗址中出土的铭砖则记载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160号窖一直沿用至宋代。专家猜测,该窖之所以能够满藏粮食保存至今,很可能跟北宋末年战乱之下粮仓突遭变故而被仓促废弃有关。
在导洛通汴及后续调整之后,运河洛阳段得以恢复。而运河洛阳段的恢复,也让这一时期的洛阳城重现繁荣景象。“神宗导洛通汴,而主者遏绝洛水,不使入城中,洛人颇患苦之。彦博因中使刘惟简至洛,语其故,惟简以闻。诏令通行如初,遂为洛城无穷之利。”(《宋史》)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在《洛阳李氏园池诗记》中写道:“洛阳古帝都……其山川风气,清明盛丽,居之可乐。平川广衍,东西数百里,嵩高少室,天壇王屋,冈峦靡迤,四顾可挹,伊、洛、瀍、涧,流出平地。故其山林之盛,泉流之洁,虽其闾阎之人与公侯共之。一亩之宫,上瞩青山,下听流水,奇花修竹,布列左右,而其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邵氏闻见录》记录则说:“元丰初,开清汴,禁伊洛水入城,诸园为废,花木皆枯死,故都形势遂减。四年,文潞公留守,以漕河故道湮塞,复引伊洛水入城,入漕河,至偃师与伊洛汇,以通漕运,隶白波辇运司,诏可之。自是,由洛舟行河至京师,公私便之,洛城园圃复盛。”
小结
从中唐至五代,大运河洛阳段因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漕运能力大为萎缩。至北宋初年,宋太祖为了迁都洛阳,曾一度修缮旧渠,虽未完成迁都计划,但却为神宗时期“导洛通汴”工程的实施打下基础。尽管经历几番恢复,大运河洛阳段却再也难以重新恢复盛唐时期交通枢纽的中心地位。究其原因,虽然有诸多主客观因素,但不可否认,唐末五代以迄于宋,洛阳地位的陨落与汴州开封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后期,汴州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运河要冲,“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唐·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较洛阳更加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使开封一跃而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的都城,取代了洛阳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此以后,大运河洛阳段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了南宋统治时期,宋廷政治经济重心移到东南,宋金以淮河为界,处于分裂对峙时期,大运河无法再将东南的粮食运到北方,漕运功能无从谈起。至元朝,政治中心北移,以及海运开通,大运河经过裁弯取直,不再经由洛阳和开封,洛阳段由此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京杭大运河则愈加繁盛。而纵观唐宋时期大运河洛阳段的兴衰沉浮,几乎也与古都洛阳在这一时期的命运相对应。
历经千年岁月沧桑,隋唐大运河洛阳段尽管已经风华不再,但它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它与千年古都洛阳一起,仍旧是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辈学人来说,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研究好大运河文化自是责无旁贷。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7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为阳煦山立的男宝宝,从诗词歌赋中取一个一听就惊艳的好名字
古诗词取名是一种颇具内涵的取名方式,可以让名字染上古代文人之气节,彰显名字之内涵,如下是从古诗词中为阳煦山立的男宝宝,取出来的一听就惊艳的好名字,希望大家喜欢。
思茂
诗词出处:"高鸟思茂林,穷鱼乐洿池。"——《全唐诗 赠别》
点评:“思茂”选自唐诗,这句诗的意思是:想要高飞的鸟向往茂密的树林,想要畅游的鱼儿想要深广的池水。“思茂”可以理解为向往蓬勃生机的地方,作为宝宝名字更适合男孩,寓意宝宝才思敏捷、学识广博,具有雄心壮志,能够站得高、看得远。
复礼
诗词出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第12章 颜渊》
点评:“复礼”选自《论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大家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这句话孔子强调克己复礼这种自我修养的方法,“复礼”便是克己复礼,是孔子对弟子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复礼”很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彰显出男孩的对自己的严要求,寓意宝宝恭而有礼、谦虚严谨。
睿哲
诗词出处:"岂如今睿哲,迈古独光前。"——《全唐诗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点评:“睿哲”选自唐诗,这是魏徵所作的一首应制诗,赞扬了唐太宗独到的政治眼光和谋略,有着超乎前人的睿智与哲学。“睿哲”可以理解为聪明睿智、明哲智慧,很适合作为沉稳大气的男孩名字,彰显出宝宝的智慧与能干,寓意宝宝有远见卓识和聪明才智。
朔承
诗词出处:"夏秋晦朔之间,伊谁为作交承主。"——《全宋词 水龙吟(寿吴尉·七月初一)》
点评:“朔承”选自宋词,在夏秋的交接点上,是谁做这个交承主呢?这首词是一首贺寿词,词人将吴尉比作仙人,表达了尊敬和祝福之心。“朔承”可以理解为承接晦朔的意思,作为宝宝名字,寓意宝宝有担当和责任心,能够达到父母的期许,成为一个事业有成、值得尊敬的人。
迅源
诗词出处:"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楚辞 远游》
点评:乘着疾风抵达八风之府清源,追随北帝颛顼在厚厚冰层。“源”在文中是清源之义,“迅”是迅速之义,取名“迅源”寓意孩子思维敏捷,青春活力。而且“迅”和“源”字都表达了生机,朝气,活力等内涵。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啸林
诗词出处:"荒谷啸山鬼,深林啼子规。"——《全唐诗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权士繇韩幼深》
点评:这两句描写了山林中的景色,营造了幽静的氛围。“啸林”选自于句中,具有一种豪迈潇洒的气质,作为男孩起名非常合适,可以理解为在林中呼啸,给人一种如风一般的自由感,寓意性格洒脱不羁,不喜拘束,热爱自由,有担当、有责任心,心怀广阔。
贤咏
诗词出处:"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全宋词 满庭芳(茶)》
点评:这一句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贤咏”在句中可以理解为咏诗吸引贤才集聚。作为男孩起名非常合适。“贤咏”二字寓意着孩子是有才之士,喜欢看书,懂理明智,拥有着非常正的三观。给孩子起这个名字,也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希望他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有丘壑。
圣艺
诗词出处:"圣贤三代意,工艺千金字。"——《全唐诗 答权载之离合诗(时为给事中)》
点评:“圣艺”选自于句中,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文化的追求。“圣艺”作为女孩名字会赋予孩子一种高雅、优秀的气质,寓意孩子聪明伶俐、多才多艺,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有人生规划,能引领自己的未来。
泉阳
诗词出处:"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 公刘》
点评:“泉阳”选自《诗经- 公刘》,这句诗的意思是: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测一周,勘明水源与水流。这首诗赞扬了公刘开创基业的史实,表达出了对前人的敬仰尊敬。“泉阳”在诗中指的是对流泉和山的勘测,引申出建立基业的意思,作为男孩名字彰显了男孩的雄心壮志,寓意宝宝志向高远、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前途光明。
苑舟
诗词出处:"谢安舟楫风还起,梁苑池台雪欲飞。"——《全唐诗 戏作寄上汉中王二首》
点评:“苑舟”选自唐诗,这句诗里包含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谢安传》和《汉书》,表达出一种不畏风浪、不畏飞雪的淡定情怀。“苑舟”适合作为男孩名字,可以理解为小苑轻舟,一帆风顺,寓意宝宝乐观积极、初心坚定,乘着理想的帆船,顺流前进。
健一
诗词出处:"十分康乐,十分强健,一树壮棒老。"——《全宋词 青玉案(子寿父)》
点评:“健一”这个名字是一个典型的男宝宝名字,“健”这个字的意思是强壮,身体好;精力充沛;敏捷,高明,有才能;勇猛,是一个寓意非常好的字。“一”用作形容词的时候,指从来如此,始终如一。作为男孩子的名字则寓意宝宝身强体壮,高大威武,外形来看非常具有男子气概,做事情专心致志,善始善终。
▼ 更多起名内容放于首页,欢迎查看。
▼ 起名专业性强,择名慎重,莫随意。
▼ 有问题建议多向专业老师咨询。
诗与远方犹在 随唐诗游天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春走基层·文化味里品新年】
光明日报记者 俞海萍 陆健
“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一首《琼台》,使天台成为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与远方”。李白没有想到的是,千年之后,在浙江省天台县,唐诗元素“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为新时代的“百姓日用”,这里也成为现代人的“诗与远方”。
春节假期一结束,许增国的唐诗之路文化体验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数十名学生与家长趁寒假来参加研学旅行体验活动。课表上,唐诗文化讲座、唐诗流韵雅集、唐诗书画创作、非遗手工制作体验等满满当当。
“一座天台山,半部全唐诗。”自钱塘江入绍兴古镜湖,向南经曹娥江至剡溪,最终溯源石梁而登天台山,全长约200公里的“浙东唐诗之路”,留下诗篇无数,天台就是诗路的目的地。《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收载的诗人2200余人中,先后有近300多人吟诵天台山,留下1300多首诗歌。
先人留下的佳作是宝贵的人文资源,而天台文脉延续至今,研究是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据台州市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许尚枢介绍,天台搭建了浙江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唐诗之路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出版专著13部,其中《唐诗风雅颂天台》全文92万字,是全国首部县域唐诗专辑校注的著作。
同时,一系列承载研究的主题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示天台山文化:唐诗之路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天台山民俗博物馆、一根藤艺术馆等十大博物馆开办。首座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和合人间文化园,总投资6亿元,挖掘寒山拾得故事,上千件藏品及满堂红民俗馆带领游客体验“和合之旅”。
怎样让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物化、活化、升华。
特色小镇建设加快了唐诗“物化”的步伐。天台以北,在琼台仙谷光怪陆离的崖壁上,一首首描绘天台山风光的诗句将人拉回千年前的盛世大唐,以石梁景区为核心,天台“云端·唐诗小镇”呼之欲出;天台以西,唐代诗僧寒山子曾隐居70余年,著《寒山集》,依托寒岩、明岩、寒山寺等景区集中的资源优势,“寒山小镇”跃然纸上。刻石立碑、建馆塑像、景观复原、影视拍摄、建立唐诗书院、制作创意产品,该县通过多种方式,使“诗路文化”在特色小镇中再现。
和现代产业结合是唐诗“活化”的方式。翻开“跟着唐诗游天台”主题旅游手册,唐诗元素让游客眼前一亮。天台县文广旅体局局长蒋朝永介绍,结合唐诗文化,天台推出研学游、考古游、体验游、修心游;以“走唐诗之路·赏和合杜鹃”为主题的华顶杜鹃节,以“读霞客游记·走唐诗之路”为主题的中国旅游日活动等以节庆文化来推动产业发展。此外,该县还打造了一批唐诗主题文化酒店,建设隐逸风、禅意风等为主题文化的民俗,开发了丝绸帛画等文化衍生产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产业中走向大众,获得新的生命力。
日用是最好的传承,也是唐诗文化的升华。深山藏古寺、田园有牧歌,这是杨山姗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她把她的文化体验空间取名为“天台度过”,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时光在这里变慢。杨山姗的理念竟然吸引了一大批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当地人,这里定期举行古诗文吟诵课,古琴、洞箫、茶道培训,唐诗儒学成人礼等。每年的寒暑假,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前来参加国学游学体验营,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
唐诗今韵喜相逢。千年前,古人陶醉于沿途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村野牧歌、清流舟筏和民情风俗之中,一路载酒扬帆、击节高歌而来,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的天台人,挖掘唐诗资源,修复诗路古迹,融入时代元素,用诗歌文化浸润日常生活,打造了一个时尚的“唐诗元素大花园”。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