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去西天取什么经文(唐僧到底有没有取到假经书?原来阿难迦叶并没有难为他们?)
唐三藏去西天取什么经文文章列表:
- 1、唐僧到底有没有取到假经书?原来阿难迦叶并没有难为他们?
- 2、三藏属佛家,真经属道家,唐僧为何要取真经?
- 3、玄奘取经用了17年,而他用了25年才完成纪念取经的序文
- 4、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不是因为唐僧没给人事!
- 5、真实历史上的唐三藏是怎么死的?现实和西游记的描写相差太大
唐僧到底有没有取到假经书?原来阿难迦叶并没有难为他们?
(蜗牛看西游第6161期)
文/蜗牛
唐僧跋山涉水,用14年的时间终于抵达观音所说的灵山,在这里,他将取走大乘佛法,完成李世民交付他的重任,但是,就在取经后变故途生,他可能取走了假经书。
灵山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两个拦着唐僧师徒收回扣的阿难迦叶,两个贪得无厌的人连猴哥都敢招惹,最后他们在猴哥的口头威胁下交付了他们经书,读者们大抵认为他们二人记仇,所以给了唐僧假经书,却不知道阿难迦叶两人没有难为师徒四人。
唐僧师徒从没到过灵山,更没有见过经书的模样,为何能断定第一次时手中拿着的是假经书呢?
这都要感谢一个人——燃灯古佛。
阿难迦叶刚把经书交给唐僧,远在阁楼里的燃灯古佛就得到了消息,然后他唤来身旁的白雄尊者,嘱托他不择手段告知唐僧他们取走的是无字经书的消息。白雄尊者不愧是行动派,唐僧还没走多远他就从师徒四人的手中夺走了经书,老唐耗费青春取走的经书洋洋洒洒落了一地,气得猴哥差点和他撕扯起来,幸而白雄尊者还知道自己的秘密任务,他让老唐他们赶紧原路返回,阿难迦叶交给他们的是无字经书,别大老远跑一趟跑了个寂寞。
猴哥知道阿难迦叶戏耍了他们后,气势汹汹地找如来算账,如来也只是打马虎眼,然后让阿难迦叶找来有字经书,只是,这次经书已经出现了大幅缩水,数量是如来答应过的三分之一。
现在问题来了,唐僧他们取走的真的是假经书吗?
可以肯定的是,唐僧两次取走的都是真正的经书,灵山没有假经书这一说,三界最大的图书馆都能出现盗版书籍,谁能保证自己所学知识是真是假,所以,如来没必要去创造假经书掩人耳目,况且,只有和尚们才对经书感兴趣,其他人要来也是用来压桌角。
燃灯古佛已经让白雄尊者去通知悟空,为何还说他们取走的是真经呢?
这都要得益于燃灯古佛多解释的一句话: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燃灯古佛并未说无字经书是假经书,只说东土大唐的僧人还没有完全开化,理解不了无字经书,到时候他们错把珍珠当鱼目,倒是枉费了唐僧十几年的奔波。
因此,无字经书和有字经书的区别在于:一个需要深入理解,一个浅显易懂,二者都是灵山的宝贝。
至于那两个让人恨得牙痒痒的拜金人阿难迦叶,他们也没想过为难唐僧他们,按照灵山的规矩,经书不能被轻易取走,唐僧必须拿出点东西以物易物,之后如来也有所解释,灵山弟子下山诵经时还带回来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如来还说他们忒卖贱了,如果阿难迦叶免费给了唐僧经书,还不知道如来会如何数落他们,他们不过是听之任之的打工人罢了。
前往“蜗牛看西游”公号,可看到相关文章《唐僧取经说好的三年,为何走了十四年,观音为何说谎》
三藏属佛家,真经属道家,唐僧为何要取真经?
历来的禅宗高僧也好,全真高道也好,都喜欢讲“无字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是高明的智慧。然而虽然真经无字,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对于普通人,还是得用普通人的办法。
《西游记》第九十七回,唐僧师徒终于取到真经了。《西游记》里面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如来言曰:“我今有经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叫:“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留东土,永注洪恩。”
这一大段话里,凡是标红的,都很有意思,值得一读再读,我们一点一点地细八。
读真经,吃真饭,喝真水
首先,“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玄奘称“三藏法师”,其实历史上有许多“三藏法师”)。这里奇怪的是如来把经、律、论改成了法、论、经,总称为“三藏真经”(第八回),难道是山寨的?
而且“真经”这个词,简直就成了唐僧化斋的口头禅,一部西游记从头说到尾,最常见的一句话是:
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派往西天拜佛求取真经的。
然而,只要检索一下《大藏经》就知道,佛教并不习惯把自己的经典称为“真经”,尤其是经书的名字,也从来不叫“三藏真经”或者什么楞严真经、金刚真经、阿含真经……真经这个词,在佛典里出现得是很少的。反倒是道教喜欢管自己的经典叫“真经”。比如:
道德真经(《老子》)
南华真经(《庄子》)
通玄真经(《文子》)
冲虚真经(《列子》)
《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元始天尊说灵应药王救八十一难真经》
《混元八景真经》
《上清明鉴真经》
《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
……
此外还有灵宝真经、八素真经、大洞真经、洞神真经……去道藏里一抓一大把。真经,本来是道教的专属logo,佛教是基本不来抢的。
经就是经,何必非得加一个“真”字?这就好比今天网上各种假冒造谣的盛行,所以购物网站才自称“官网”,媒体才自称“官媒”,微博自称“官微”,微信号自称“官号”……以后估计各种自媒体发展起来了,入驻了头条号肯定有“官头”,入驻了企鹅号肯定有“官鹅”……
历代皇帝都喜欢修《实录》,也是这个意思,其实录就是录,何必“实录”?这一点启功先生讲得很清楚:
人每日饮食,未闻言吃真饭,喝真水。史书自名“实录”,先恐人疑其不实矣。又“实录”开卷之始,首书帝王之徽号,昏庸者亦曰“神圣”,童騃(呆蠢)者亦曰‘文武’,是自第一行即已示人以不实矣!
强调自己的经为“真经”,正说明了一种敏感的心态:一是“假经”比真经多,二是真经本身也未必真!怕别人看出来是假的,先抓一个“真”字充场面。诸位千万要相信啊,贫道叫真李天飞,性别是个真男人,长着两只真眼,伸着一双真手,在真微博、真微信、真头条连载真西游记……
佛教的经典完全是公开的,“少林七十二绝技,向不禁人翻阅”。当然佛教伪经也不少,但很容易拿出来辩证。就算是出家比丘的戒律不欢迎在家众看,但也只是那么一说,你想看也照样看得着。所以实在没有必要再加个“真”字。而道教的经书讲究秘授,“非其人不传”,无从验证,所以也说不清真的假的,反正谁都说是真经,千真万确实实在在毫无虚假万分真实。例如葛洪《抱朴子》:
或有颇闻金丹而不谓今世复有得之者,皆言“唯上古已度仙人乃当晓之”。或有得方外说,不得其真经;或得杂碎丹方,便谓丹法尽于此也。
唐天宝元年,唐玄宗把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四个人封为真人,同时《老子》、《庄子》、《文子》、《列子》四部书都封为“真经”。看来皇上们既喜欢封“真经”,又喜欢修“实录”,倒不违和!“真经”就牢牢跟定了道教了!
山寨的“三藏”
而且,正版的经、律、论三藏,经是总说根本教义的,律是记述戒律威仪的,论是阐明经义的。而这里如来说“法藏谈天,论藏说地,经藏度鬼”,这也是山寨的!总的内容竟然是“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如来的“三藏”什么时候不讲佛法,改开百度百科了?
佛教正版的“三藏”分经、律、论,就相当于字母表里有ABC,稍微熟悉一点佛教的人就是非常熟悉的。这里这么重大的问题都会写错,只能理解为像六耳猕猴那一回那样:如来佛整部《西游记》唯一出场一次讲的经,反倒是道教的《护命经》。这就是作者故意的!
况且如来还说,我这三藏“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正善”固然长了一副和尚的模样,那个“修真”,怎么看怎么像有头发的!因为一般来说,“修真”指的是道教的修炼。不要说古人,就是今天的“修真小说”,也都是讲内丹真气这一套的!
这“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如来在第八回也说过一遍,这次是第二次重复。如果我们再翻回到乌巢禅师授《心经》那一回,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话: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西游记》里认为《心经》是所有佛经的根本,懂了《心经》和懂了全部佛经,意义是差不多的。如果“作佛之会门”可以对应“正善之门”,那么前面那个“修真之总经”对应什么呢?“作佛”与“修真”岂不正是佛道对应的一对概念?
所以说,这里还是像贫道昨天说的:如来的这“三藏真经”,仍然体现了佛道合一、仙佛同源的概念。“三藏”是佛家的,“真经”是道家的;“正善”是佛家的,“修真”是道家的。
而《法》藏谈天、《论》藏说地、《经》藏度鬼这个山寨的内容,也正是彻底地把佛教改窜了!因为我国本土所崇奉的神灵,正是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个系统!这套体系肯定不是阿三们的!而且,这还真不是道教的专利,因为早在《尚书·舜典》里就有,大舜帝说:
四岳,有能典朕三禮?
意思就是说:“众位爱卿,有谁能主管朕的三礼呢?”这里的“三礼”,就是“天神、地祇、人鬼之礼”(汉马融说),这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祭祀三件套。慢说皇上家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中间太庙,就是算一个小县城,都有“风云雷雨坛”、“城隍庙”、“邑厉坛”(祭祀厉鬼的),正好隐隐分出天神、地祇、人鬼三个体系。不管其中有多少佛教的、道教的、民间信仰的掺和在一起,这天、地、鬼的大框架基本是不变的。
道教源于上古的方术,同时也承担了一部分国家祀典的功能。道教崇拜的神,也正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个大类。另外,三藏真经里“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这个功能是什么呢?而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它的名字叫“类书”!《西游记》“三藏”的这套编纂体系:天文、地理、人物……的顺序,和古代类书“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是一样的,也正是儒家思想的反映。绝不是佛教或道教的思想来源。
所以说,如来这里短短的一段话,其实已经暴露了《西游记》中唐僧千辛万苦要取的“真经”的真相:它根本不是纯粹宣扬佛教的,也不是纯粹宣扬道教的。它只是借取经这个故事,要讲三教合一的道理。先是千方百计把道教拉进来,然后再把儒家拉进来。老君、孔子,两位圣人乐乐呵呵地上了佛祖的灵山,把佛祖昨天的生日蛋糕互相抹了一脸,谁也看不出是谁了!
至于为什么把经、律、论三部分变成法、论、经?恐怕也是在不做大手术的情况下,尽量冲淡其佛教色彩。因为“律”字面意思太明显,只能理解为“戒律”,是必须改掉的。所以不妨用一个“法”字来代替它。按字面意思,“法”的涵盖面最广,相当于“道”,可以配天;“经”是用来念的,可以度鬼;剩下一个“论”,凑合着让它“说地”得了!
无字真经和索贿
阿傩迦叶二尊者带着唐僧师徒去藏经阁取经,到了地方却又索要“人事”。没有“人事”,就给了一堆白纸本子。这一点,经常被理解为是对佛教的讽刺。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真理本来就应该是无字的!《道德经》劈头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这东西,只是一个思维的外壳而已,并不是思维的本身。思维,也只是意识的外壳而已,并不是意识的本身。意识,也只是……而已、而已、而已。好了,不多说了!
所以语言文字,只能作为一种求得真理的辅助手段,绝不是求得真理的康庄大道,因为它不是终极的。求得真理,还是在于内修心性,外行实务。光靠看书本是有局限性的,别看贫道天天讲《西游记》,其实贫道最佩服的人,是颜元和李塨二位先生。所谓: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可为终日钻在纸堆里,既脱离实际又蔽塞真心的人物,作一大狮子吼!
语言文字之无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解释”这个词,我们用人类语言来给它下个定义吧:《汉语大词典》的词条说“解释”就是“分析说明”;什么是“说明”呢?词条“说明”就是“解说明白”;什么是“解说”呢?词条“解说”就是“解释说明”。咦,转了一圈,成了死循环,又转回来了!獐旁边就是鹿,鹿旁边就是獐,等于什么都没说。
所以《西游记》里反复说“千经万典,只是修心”。当然还得走十万八千里,经过八十一难。就是昨天金顶大仙说的:
你认得的是云路。圣僧还未登云路,当从本路而行。
云路是修心,本路是实行。西天胜境,一念可到;可是还得一步一步、一难一难地走过去。试想,一部《西游记》,很多故事,不都是从孙悟空和唐僧讨论心经开始,从孙悟空打败妖怪救出唐僧结束的么?此二者外,其实更不必宣讲什么佛理了。说实话,佛经里精义多了去了。不读《楞严》,不知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然而这些,无妨交给钻研佛理的专业人士去做,比起心性和实务二者来,又是次一等的内容了。
所以理论上说,文字是没有用的。所以贫道写到第97回了,前前后后五六十万字,还是等于一个字没有写。当然接下来几天仍然会放出有奖问答,有实惠的东西赠送,这就比千言万语强多了!
所以,历来的禅宗高僧也好,全真高道也好,都喜欢讲“无字经”,“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这是高明的智慧。然而虽然真经无字,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得了的。对于普通人,还是得用普通人的办法。
这里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记载玄奘法师的第一手史料《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有这样一段记载:
印度的醯罗城有如来的骷髅骨和一片顶骨。用泥印一下顶骨,观察纹路可以知道吉凶。还有一颗如来的眼睛,像李子那么大个,“光明清彻曒映中外”(不知是怎么保存下来的)。还有一件如来的袈裟、一柄锡杖。这五件展品,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看守的和尚本来不想开放,但要求参观的人太多。于是“以为财用人之所重。权立科条以止喧杂”,开始设卡卖票:参观如来顶骨,交1个金币。用泥印一下,交5个金币。参观眼睛、袈裟、锡杖再交金币。玄奘法师阔得很,他来了之后,“施金钱五十,银钱一千,绮幡四口,锦两端,法服二具”,立马成了VIP会员!
这和今天各个寺庙里的事简直一模一样!虽然看顶骨、眼珠,如见如来本尊。即便这样,也是要向和尚交钱的!因为没办法啊,其实修佛就老实修佛就得了,一块破骨头、一个眼珠子(弄不好还是假的,真的怎么保存1000多年?)有啥值得看的?可是老百姓就是在意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和读书人在意书本子上写的东西有什么区别?所以,看守的和尚卖票是很正常的,他需要雇人维护展品安全、需要管理参观秩序。要不你印一下,我摸一下,早就碎了。
况且,观音菩萨当年在长安的时候,只说真经“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充其量只是个广告,从头到尾,就没说白给呀。凭什么我们就认为一定是白给的?唐僧去了就能拿到?人家要“人事”还不爽。这是什么心态?你千辛万苦来了就有理了?有本事拿白纸走啊。这种想当然能白得的心态其实满普遍的。
玄奘取经用了17年,而他用了25年才完成纪念取经的序文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
一到寒暑假电视里的这首歌就经久不衰,耳朵都要听出糨子了,所以您放心,今天不说这西游记的事,说一说西游记之后的事。话说唐玄奘奉唐王李世民的旨意西天取经,历经千难万阻,吃遍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终于取回真经。历时整整17年,17年啊!当时这件事情,轰动了整个长安城,李世民也感动的热泪盈眶,下旨让玄奘法师于弘福寺翻译佛经,并为其翻译的经文亲自写序。而这篇序文在佛教界和书法界都是大名鼎鼎,这就是《大唐三藏圣教序》。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墨皇本《集字圣教序》
这李世民是个讲究人,他这序文洋洋洒洒一写就是2000余字,他想把这个序文竖个碑来纪念。这碑文让谁写呢?这不能是一般人啊,于是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最爱——王羲之,但书圣已经离开人世三四百年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英明神武的唐王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集字来创作这块碑。但集字创作可是一项艰苦的工程,也不是一时能完成的,于是唐王就先找了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先写了一篇,先把碑立起来,集字的那幅作品慢慢来。于是就有了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的面世。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另外李世民又让大家出主意,这《集字圣教序》让谁来负责工作,因为这项工程可以说非常的巨大,需要一个意志品质鉴定的人,还要书法造诣深厚的人,还必须做事情非常严谨的人。于是选来选去找到了当时一个叫怀仁的和尚,据说这位大师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深谙书法之道,毕生苦学王羲之的书风,因此非他莫属了。
怀仁接过这项任务后也犯难了,因为实在太难了,这篇序文2000多字,而当时有没有大数据,电脑PS等等现代化的手段,因此要集齐这2000字谈何容易。怀仁于是就先建立了一个40多人的团队,大家分工合作。这项工程的难点主要有六项:
1,收集王羲之的作品难。王羲之距离唐代三四百的历史了,又经过那么多朝代的战火洗礼,作品所剩不多了,也多散落在民间。那么你去民间搜寻各种线索,寻找这些作品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财力,而且有的作品真假难辨,所以这是难点之一。
集字圣教序
2,同一个字有很多版本,选哪一个字呢?这需要考虑到上下字的呼应,章法等书法的技法问题,这也是难点。
3,真迹就算再多,但也不可能文章中需要的字都有,没有的字怎么办?这时怀仁就通过拆解偏旁,再组合成需要的字。有的实在连偏旁都没有的字,还需要怀仁去模仿书圣的笔意来写。这也是难点。
集字圣教序
4,行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行气,说的是上下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之间是有联系的,而《圣教序》2000多字还需要字有大小、错落、起伏的效果,难度可想而知。
5,章法布局难,字的呼应是小章法,整体的布局是大章法。要考虑到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而又不能凌乱无章,拥挤不堪。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作品多数是手卷,横幅的。而碑文是竖式的,碑高350厘米,宽100厘米,共30行,每行80多字。这也是难点之一。
6,序文2千字集字完成后,还要书写成完整作品,这个过程要求必须与所集之字一模一样,这也是难点。
集字圣教序
当初怀仁受命集书的重任之后,因受皇命,因此内府收藏的所有真迹都交由怀仁使用,同时又花重金向天下求购王羲之的真迹,最后花金无数,因此《集字圣教序》完成后又称之为“千金帖”。在怀仁的努力下,共耗时25年,平均五天一字,其中仅收集王书真迹的时间就花费18年的时间。在李世民死后的第23年,也就是他敕令“圣教序”工程的第26年,《集王圣教序》碑立。
集字圣教序
此碑也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文两体成三碑”的传奇,一文即使《圣教序》文,两体是指褚遂良的楷书《圣教序》和怀仁集的行书《圣教序》,三碑是指《集王圣教序》是一通石碑,而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刻的是两通石碑,合计为三碑。
而怀仁师傅也耗尽半世生命,呕心沥血,把全部的青春都奉献给了《集王圣教序》,也收获了从一个无名僧人成为书坛赫赫有名的重要人物。
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不是因为唐僧没给人事!
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唐僧师徒历经十四年风寒露宿,虔诚地走到了西天灵山,拜见了如来佛祖,取得了真经。
但是大家都知道,唐僧取了两次真经,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打开来看,卷卷俱是白纸。唐僧短叹长吁地道:“我东土人果是没福!似这般无字的空本,取去何用?怎么敢见唐王!诳君之罪,诚不容诛也!”唐僧是心凉凉透了,不曾想自己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一路来不知被妖怪虐待了无数遍,依然佛在心中,到头来取了个白纸真经。
孙悟空早已知之,对唐僧道:“师父,不消说了,这就是阿傩、伽叶那厮,问我要人事没有,故将此白纸本子与我们来了。快回去告在如来之前,问他掯财作弊之罪。”
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真的是因为唐僧没给人事吗?
有人说唐僧为何不翻看一下?如果传经的时候,唐僧命孙悟空师兄弟三人翻看一下,就不会是这样子的结果。后来有人分柝了原因,是因为被如来、阿傩和伽叶三人吓住了!下面小编为大家回顾一下,他们是如何吓住了唐僧师徒?
唐僧师徒四人走上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后,如来便开始吓唐僧,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那许多碓捣磨舂之苦,变化畜类。”唐僧已经被如来说得一无是处!连哈欠的声都不敢出。
接着如来抛出诱饵,道:“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
但是话锋一转,如来又继续吓唬唐僧师徒,道:“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唐僧师徒这一番下来,也够呛了,不敢回一句话。
最后如来叫:“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唐僧本来说好取三藏真经的,现在被如来说一通下来,人家如来还不想给了,最后虽然少给了两藏,只得到一藏真经,也该对如来佛祖感恩戴德的。于是师徒四人兴致盎然地跟随阿傩、伽叶去领经书。
可是好不容易得到如来应允传经,阿傩、伽叶却又向唐僧索要人事。唐僧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
阿傩、伽叶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
孙悟空见他们讲话扭捏,不肯传经,忍不住说去告知如来,教如来亲来把经传。阿傩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
听到说“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都耐住了性子,劝住了悟空不要吵了,再吵一本也没有了。这下唐僧师徒四人悬着的心才放下一格肋骨,转过身来,闷声接经,一卷卷收在包里,驮在马上,又捆了两担,八戒与沙僧挑着,却来宝座前叩头,谢了如来,一直出门。
试问在这种状况下,平时机灵的孙悟空也不曾想过翻看一下经书,心想着能拿到手已经是万幸之中的万幸了!谁会去说翻看一下经书?没有,所以说唐僧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不敢翻看一下经书,原因是被如来、阿傩、伽叶等三人吓住了。
但是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客观原因:因为唐僧没给人事!确实唐僧师徒只顾赶路,哪曾想还要带钱。但是如来后来也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第二个是主观原因:唐僧师徒都被吓懵了!原因是唐僧师徒过度崇拜如来了,在他们心中,如来说啥都是对的,接连被数落,也不敢吭声。
唐僧师徒对如来的敬仰到什么程度?唐僧西天取经路上遇佛拜佛,就连遇上黄眉怪假变的佛祖也倒地下拜。
你看书中描述:唐僧师徒四众到大雄宝殿殿前,对如来倒身下拜。拜罢,又向左右再拜。各各三匝已遍,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
之后他们发现经书是无字经书,就连久经战场的孙悟空也寄望如来主持公道,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
所以说,为何唐僧第一次取了无字经书?不是因为唐僧没给人事!而是唐僧师徒过度地崇拜如来,使得他们对如来本人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对如来的一句一字都不敢反驳,最终导致连翻一下经书,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了。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对某人极度崇拜的现象无处不在,崇拜者总认为被崇拜者做什么都是对的。然而我们可以怀着足够的真心尊敬一个人,但是人无完人,那个被崇拜者不是做每件事都是对的;我们应该更客观地尊敬对方,但不要被“崇拜”迷失了方向。而有些人情愿沉迷于被“被崇拜者”玩弄于股掌之中,也是无可救药了吗?
一家之言,百家争鸣。本文内容仅限于西游世界里。
(本文内容由<宝爸说故事>编辑,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真实历史上的唐三藏是怎么死的?现实和西游记的描写相差太大
你知道唐僧怎么死的吗?别说你不知道唐僧是谁,小时候你肯定看过《西游记》。里面那个骑白马挂佛珠,长得很富态的和尚就是唐僧。
由于《西游记》神话故事深入人心,也许你知道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得道成了旃檀(zhantan)功德佛,不死不灭寿与天齐之事。
但你也许不知道历史上真实唐僧咋死的?一个没有被孙猴子保护的高僧下场。
本文咱就聊聊大唐高僧唐玄奘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赞、评论加关注。
唐僧这个名字很宽泛,意思是指唐朝的僧人。由于西游记的原因,到后来这个宽泛词成了孙猴子师傅的专用词。
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有原型,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著名的高僧三藏法师,三藏又称玄奘,俗名陈袆(hui)。
为了叙述清楚,没出家前的唐僧我称其俗名陈袆。
陈袆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也就是公元602年,河南洛阳洛州缑(gou)氏县城河村人,即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人。
想不到吧,原来唐僧故里是河南偃师市,据说那里有唐僧寺,有兴趣的朋友可一探究竟。
传说陈袆幼年有慧根,这和陈家强烈的佛缘有很大关系。
陈袆的父亲是个小官吏,由于他一心向佛事佛最终抛弃了仕途。
也许是基因遗传的作用,陈袆的二哥陈素15岁上就到洛阳净土寺出家当了和尚,到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长捷法师。
本来陈袆在父亲熏陶下就对佛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二哥的示范作用及鼓励,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十三岁的陈袆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号玄奘。
他的二哥陈素主持了受戒仪式,此后二哥成了他的授业恩师。
顺带一提,西游记中唐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历史上的唐玄奘确实比李世民小三岁。
当时大唐信佛成风,和尚是潮流人物,就连当时的公主都喜欢和尚。
讲真一个少年出家并非新鲜事,谁能想到,若干年后,大唐汉传佛教翻译传播先师横空出世了。
民间有句老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二哥陈素的成就鼓舞了玄奘,长捷法师就是他的榜样。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玄奘想成为高僧具有先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他有天赋和慧根,加之二哥刻意培养,玄奘不出名都难。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十年佛灯下的诵经成就了玄奘,名声大噪的他不断受到邀请去各地讲经布道,这是一个自我完善深度交流的机会。
玄奘一边讲经一边解读佛经,又经过了四五年的钻研和高师指点,他对“大般若经、南北地论、摄大乘论”等有了很深的见解。
转眼来到了贞观元年(627年),26岁的玄奘在讲经过程中,发现西方的佛学和中国的佛学有冲突的地方,也就是说学说理论很混乱,前后矛盾,并且没有统一的答案……
这样信徒们无所适从,面对信徒们的迷茫,玄奘心急火燎。
当时大唐的佛经是从西方极乐净土传来的,所谓的极乐净土是指今尼泊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等中亚国家。
玄奘想从源头上拨乱反正,就得去这些国家取真经,于是萌生了去西天取经的念头。
要出国取经必须要有通关文碟,即出国护照,于是玄奘就向唐太宗李世民请求签证。
谁知李世民竟不批准,也就是说,真实历史根本不是《西游记》描写的那样李世民鼓动唐僧取经。
李世民为何拖后腿呢?我猜测李世民害怕玄奘取来真经动摇他的统治。
当时佛经的解释权在朝廷御用僧人手中,这些僧人是李世民的吹鼓手,肆意歪曲解释佛经。
假如玄奘取得真经,御用僧人将没了话语权,这是李世民不发给玄奘签证的原因。
李世民的不配合并没有阻挡住玄奘的出行,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出行,那我只好“偷渡”了。
公元628年,27岁的玄奘背上行囊,风尘仆仆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玄奘的第一站到达了高昌王城,即今新疆吐鲁番县境。然后从新疆进入今苏联塔什干,然后是阿富汗转道巴基斯坦,最后到达印度北部及印度恒河西岸。
从玄奘跨出国门算起,他用了4年的时间到达了印度北部。
一路除了领略了异域风光之外,他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佛经的讲解。
公元633年,33岁的玄奘最终于进入了中印度。
当时的古印度面积很大,它是由许多小国组成。
玄奘游历了当时的十几个小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学习整理当地的佛经。
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玄奘出国取经11年了。
这11年间,他通过整理、学习和交流,深层次读懂了印度佛经,光笔记他就记载了一麻袋,佛经更是不计其数。
来时行囊空空,到现在收获颇丰。
到了公元643年,42岁的玄奘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回到了大唐古都长安。
回国他走了整整一年半。
我整理了一下,玄奘从27岁踏上取经之路,经过16年的学习研究和交流,43岁最终带着大量的经书和佛教文物回到了东土大唐。
史书记载玄奘从国外带回来的佛经非常丰富,共有526箱、657部佛经,还有各国赠送的舍利子及高僧的遗物。
接下来玄奘要把这些佛经翻译成中文,以便在大唐发扬光大。
玄奘的归来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警觉,让他没想到的是玄奘竟活着回来了。
不仅如此他还带回了真经,李世民表面热情招待,内心却恨的牙痒。
当时压抑着没发作,就在玄奘回国的第二年,李世民突然让唐僧还俗来朝廷做官。
李世民的意思是废了他的佛功,让他当一个听话的官员,不让他普及佛法,不让他提高佛法的通明度。
当时玄奘很愕然,不接受断然拒绝了。
问题来了,李世民为何要唐玄奘还俗当官呢?原来李世民想侵略西域,把这些番邦夺为己有。
要占领这些地区,需要精通西域、中亚各国交通、民俗风情、政治文化的人才,而玄奘正好具备这些。
说白了李世民需要玄奘帮助自己打江山,而不需要什么狗屁的经文。
玄奘宣扬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李世民则以武力征服世界,两者格格不入。
常言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玄奘为逃避李世民的征召,独自一人跑到了嵩山少林寺闭门开始翻译经文。
随后的日子里,玄奘在李世民政治威逼下战战兢兢翻译着经文,唯恐那天被皇上咔嚓了。
也许是上天保佑玄奘。
公元649年,刚刚52岁的李世民突然死了。
谢天谢地,玄奘这下可以全心全意翻译他的经文了。
经过15年辛勤工作,62岁的玄奘终于把带回的经文翻译完了。
完成海量经文耗尽了玄奘最后的一点精力,他的腰弓了,头发白了,最终因劳累而逝。
玄奘虽然没有神话中的不死不灭,但其敬业精神永存,其普度众生的精神永存。
玄奘的病逝惊动了朝野,人人闻之无不落泪,超度升天那刻自发为玄奘送葬者达百万余人,继位的皇帝高宗李治将火化后的高僧遗骨葬于长安东郊浐(chan)水东岸的白鹿原上。
多年后,玄奘的故里河南偃师建立了唐僧寺,据说香火鼎盛。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