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家2游戏(口述丨我开了县城第19家付费自习室,相信一年能回本)
博士的家2游戏文章列表:
- 1、口述丨我开了县城第19家付费自习室,相信一年能回本
- 2、牛奶血!女博士吃了它,多器官衰竭昏迷9天
- 3、书法学科升级之忧
- 4、工作后再考研,成功上岸以后呢?
- 5、对话专科逆袭硕士的外卖员:我接受自己是平凡的人
口述丨我开了县城第19家付费自习室,相信一年能回本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实习生 王加敏
如果住在县城,你愿意到付费自习室学习吗?
近日,“河北一县城开办超10家付费自习室”的话题引发热议。这种被称为“花钱买自律”的商业模式,上一轮火起来还是在2019年,最先在一线城市涌现。经历了跑马圈地式的厮杀和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如今付费自习室已经逐渐下沉到县城,抢占新市场。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付费自习室相关企业3600余家。近5年,付费自习室相关企业复合增长率达到73%。从成立时间来看,成立于5年内的付费自习室相关企业占比超92%,其新兴产业属性明显。从企业性质来看,84.2%的相关企业属于个体工商户。而从地区分布来看,辽宁省以670家相关企业位列第一,占全国企业总数的近2成。
知乎上有人说,“付费自习室,是梦想的另一个代名词。”对于成年人,付费自习室是逆袭的新跑道。而就付费自习室而言,盈利则是生存之道。到底是谁在养活县城付费自习室?澎湃新闻找了两位在县城经营付费自习室的年轻老板聊了聊:一个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鹿邑县城的付费自习室已经多达二十四五家;另一个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老板胡东(化名)才开业一年的付费自习室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探索多种盈利模式很有必要”
口述者:胡东(化名)
自习室所在地: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
今年暑假,我在家乡泗阳县开了一家付费自习室。当初开这家自习室,是自我需求和市场需求促成的。
我在国外读博士,需要写论文,回国以后发现县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专心学习。我也曾到咖啡店或茶餐厅写论文,但有点吵。而且我发现县城有很多人在考公务员或研究生,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于是,我萌生了开自习室的想法。
我觉得,付费自习室逐渐在县城流行是从新冠疫情开始的。以往大部分人会去公共图书馆或在学校里,疫情后,图书馆和学校加强防疫管理,而私营自习室相对来说更自由、自主。
同样因为疫情,考研、考公和考编的人数大幅增多。我们县城的图书馆可能容纳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所以付费自习室适时出现。它先是大规模出现在大城市,现在在县城慢慢多起来,这也是行业的下沉和辐射。
来我的自习室主要有三个群体:考公务员、考编制和考研的人。还有一些小群体,比如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平常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只有周末才会过来。
从经营状况来看,现在10月份属于淡季,旺季是在暑假。因为疫情期间,学校暑假可能不让学生留校,很多大学生会来付费自习室。但暑假一结束,很多学生就会回校上学,客源会流失很多,仅剩下少部分学生继续留在自习室复习考研考公。不同时间段,客源也有所不同。白天,考研的学生偏多;晚上,很多在职的人下了班就会来学习,准备考公考编。晚上反而比白天热闹很多。
胡东经营的付费自习室。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我开的自习室有五十多个座位,每天大概有二十个人来这里学习,节假日和周末可能有三十个人左右。自习室一个月的营业额约有六千元,整体租金一年不到5万元,现在大体上是收支持平的状态,假期可能会高一点,有盈利。我觉得开业第一年能收支持平就挺不错了,暂时没想太多盈利的事,因为我开自习室的初衷是自己想用。
关于县城自习室,我有两点想法。第一点就是价格与便利,我觉得县城不比大城市,大城市很多消费者可能对价格没那么敏感,但县城很多人更在乎价格,价格优惠他们才愿意消费。例如,我的店月卡只需要两百元多一点,在上海、杭州这些大城市就会贵很多。此外,便利度也是顾客挑选自习室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自习室下楼就有餐饮店,尽量不要在偏远的地方,否则中间休息吃饭会很麻烦。还有必备的机器或服务,如打印机、小零食等。本质上,大家是想找一个实惠方便的地方学习。
胡东经营的付费自习室。
第二点就是要探索多种盈利模式。这是我们门店的亮点和特色。大多数自习室都是在卖座位,而我们不单卖座位,还跟考公培训机构合作,成为某机构的泗阳县城独家代理考场。因为这家机构会安排考公考编的人进行线下模考,但一般情况都会安排在城市里,不会在县城单独开辟考场。我同学在县城考公务员就碰到过这种麻烦,只能跑去城区参加模考。所以,我们跟这所机构谈战略合作计划,专门开辟了考试场所,让泗阳县参加考公、考编模考的人不用特地去到宿迁,直接在自习室参加模考。
这样能实现双赢,一方面方便培训机构在县城展开模考,另一方面我们自习室知名度也提升了。此外,我们还会在自习室推广培训机构的课程,如果消费者购买,我们可以拿部分抽成。这种做法在全国来讲,算比较前卫。合作的培训机构也说,如果效果好未来会推广到其他地方,和更多县城自习室合作。
“预估运营12个月或能回本”
口述者:杨译(化名)
自习室所在地: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我在鹿邑县刚开了一家付费自习室,现在处于试运营阶段。其实,我之前对付费自习室没什么概念,也是机缘巧合才了解到它。我平时爱读书,但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在家感觉很难专注看书。我妻子之前考公务员时去过付费自习室,她提议可以开一家来试试看。
我听了她的建议,先去了解我们县城的市场行情。我问了身边的朋友,发现大部分人不太了解,整体上还算偏冷门的行业。后来,我又去了县城的付费自习室,我们当地大概开了十七八家,但质量参差不齐,装修好一点的比较精致,差的只是在屋里摆了几张桌椅。我和经常去付费自习室的大学生和在职的人聊,发现市场需求很大,客源有保障。
综合自身的需求和市场的因素,我决定在县城开一家付费自习室,大概是第19家。其实付费自习室在县城的行情挺不错,从我的门店开始装修到现在试运营,期间当地又新开了五家。
杨译经营的自习室。
截至目前,我的店已经试运营20多天,生意不错。人多的原因,除了试运营期间是免费的,还有自习室的环境和氛围好。我看了一遍县城里其他付费自习室,发现大同小异,主要提供座位。但我的门店要有差异化、优化,不仅提供学习区、背书区,还有住宿区,消费者甚至可以直接住在这边,形成一体化的学习空间。门店装修精致,配备一位小管家处理各种事务,还注重细节把控如室内温度、室外噪音等。
开店的成本不低,装修占了大头。装修、设备和水电等加起来花了大概12万元。目前自习室还在试运营阶段,尚未盈利,但我对后期的经营状况很有信心,很多顾客给予了积极的反馈。
我们自习室的营收也更加多元,不仅售卖学习区和背书区的月卡、季卡,也售卖住宿区的月卡。就目前来看,预估运营12至14个月就能回本;如果经营情况好,也可能10个月左右就能回本。总体来说,我对付费自习室未来的发展还是很看好的。
杨译经营的自习室。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牛奶血!女博士吃了它,多器官衰竭昏迷9天
家住上海宝山的顾小姐
中秋节当夜突发腹痛
送到家门口的医院后一抽血检测
居然抽出一袋“油脂”
并且生命垂危
抽血结果震惊!
血液表面浮起一层“黄油”
本以为是普通肠胃炎,但顾小姐的抽血结果,让人震惊——血液呈粉红色且分层很快,可以很清晰看到一层白色物质漂浮在最上面,静置后变成“黄油”模样。并存着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及呼吸性碱中毒,顾小姐陷入了昏迷。
血透置管、血浆置换上机、气管切开、有创动脉血流动力学监测……整个假期里,医护们轮流值守,脚不着家。
华山医院宝山院区急重症医学科主任夏志洁介绍,根据检查结果,患者为糖尿病酮酸中毒合并高血脂症,同时还合并爆发性胰腺炎,因此引起了极度的呼吸衰竭、顽固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入院第九天
终于苏醒!
面对女儿的病情,顾小姐的父亲哽咽着说:“我很伤心,她从小到大就没有这么苦过,没有女儿我们还活着有什么意思啊?我已经是大约70岁左右的人了。”
接下来的一周,医护们进行了一系列“绝不放弃”的治疗。最终顾小姐在入院第九天苏醒。但是苏醒后的第一句话:请把手机给我,却让医护们感到意外。
据悉,顾小姐不仅是音乐学博士,同时也是青年演奏家,平时工作非常忙碌。顾小姐表示,7、8月份一直在出差,工作量非常大,没有停过,身心都到了临界点。
工作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她又食用了一碗油脂满满的蟹粉拌饭,回家以后就出现了腹痛。
秃黄油是
用纯蟹黄和蟹膏熬制而成
鲜香滋味不用说
但对身体的负担也不小!
10月19日,顾小姐进行了出院后的第一次复诊。万幸的是,虽然曾多器官衰竭,但是因为抢救及时,顾小姐并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油大”的饮食
会让血液发生什么变化?
医生指出,出现“牛奶血”、“黄油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脂肪成分过高。血脂是人体血浆内所含脂质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以甘油三酯为例,通常情况下,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超过1000 mg/dL,血浆就会呈现出乳白色。
据了解,青年人工作或者娱乐强度过大而导致促发身体严重危机的案例不在少数。
医生提醒:当工作感觉到非常劳累,休息后仍不能得到缓解,要及时到医院去查看。
综合:看看新闻Knews综合新闻坊、宝山台
来源: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书法学科升级之忧
作者:于明诠
今年秋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几年间,书法学科实现了“三级跳”。在圈内圈外一片欢呼的同时,也不由令人深思,这样的“学科升级热”将对书法、书法学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近,书法学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实,前几年书法学才刚刚由“三级学科”升级为与中国画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三五年内实现了连续“三级跳”,的确有点让人一下子不适应。接下来可以想象,虽然毛笔还是那管毛笔,墨汁还是那瓶墨汁,但书法专业则今非昔比,莫名其妙地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宠”和“香饽饽”了。
书法学三五年内实现了连续“三级跳”
可以想象,各高校可以藉此争办书法专业(目前至少已近二百所,可以想象很快将“遍地开花”)已有的书法专业可以藉此大肆扩招。教研室升格为“系”,“系”升格为二级学院。又得引进、安排、提拔多少“院系领导”和“专家人才”啊,也难怪大家如此“欢呼雀跃喜出望外”。全国目前有“八大美院”,加上清华美院、上海美院和河北美院,实际上应为“十一大美院”,若再藉此弄出十个八个独立设置的“书法大学”、“书法学院”来,也说不定。与美术学、音乐学一样,咱书法也“一级学科”了嘛。因此,书法圈内圈外一片沸腾,一片欢呼,合情合理。
作为一名普通的书法作者和高校书法教师,似乎也应该跟着欢呼一下才是,否则就可能意味着不知好歹不识抬举。我实在想不出,究竟应该具体欢呼些什么。假如“升级”之后只是带来上述种种变化,此刻,我不仅“欢呼”不出来,而且相反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虑,没有办法忍着不说出来。
1962年,潘天寿提出应设置书法专业,同年年底举行了书法讲授提纲审查会议。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正式成立。
近些年,高校“改名热”、“排名热”、“合校热”、“建大学城热”、“建分校热”、“扩招热”等等,此起彼伏。大概一轮轮“热”过来,已经“热”得都差不多了,基本没有再“热”的剩余空间了,现在就轮到“学科升级热”了。
按常理推断,之所以设为“二级学科”,应源于已经有了许多并列的三级学科,需要选择设立一个亟需加强和重视的“二级学科”“统领”“率领”之、从而“推”上去。而设为“一级学科”,则意味着下面已经有了数量太多且十分成熟的二级学科及三级学科,需要再设一个更高级别的“一级学科”“统领”“率领”之,“推”上去,自然而然地使之“更上层楼”。比如经济学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则应该包括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宗教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等等;三级学科可能就更具体、更专业一些,比如农村经济学作为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则再分土地经济学、农村产权研究等等;同样作为二级学科的宗教经济学,下面的三级学科则包括西方宗教经济学、中国宗教经济学等等。
那么,书法学作为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有哪些?现在再升一级,设为“一级学科”之后,下面的“二级学科”以及更下面的“三级学科”又分别是什么?究竟有还是没有?大家看法很不一致。真到了书法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多得、成熟得必需“升级”之后“统领”“率领”之,才能“推”上去,不升级“统领”“率领”推上去,就严重制约这门学科发展了么?这个理由似乎目前还远远不成立。
2021中国美院毕业展,部分场馆展出的作品。
注意到也有个别专家主张,书法学下设二级学科如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文字学、古典诗词等。书法美学不应隶属于美学,而美学不应该隶属于哲学吗?文字学、古典诗词不应该隶属于古汉语、古典文学而往上共同隶属于文学吗?把别的成熟独立的学科硬性拉过来一拼凑,就是所谓的“学科建设”么?还有,下面的“三级学科”呢?不至于再分设楷书学、隶书学、草书学乃至笔墨纸砚学吧?或者再分秦代书法史、元代书法史等若干“书法断代史”学科?而且,至今文艺学、文献学、古文字学等学科下面都设有“书法方向”,“书法方向”就是下设的二级或三级学科。书法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之后,那些“书法方向”是除掉之后在书法学科下面重设,还是划出一块“自留地”各干各的?倘如是,不是叠床架屋“拆东墙补西墙”地瞎折腾么。想再弱弱地问一句,当下书法圈即使擅长古文字研究的教授博导们,比之裘锡圭、姚孝遂、高明、何琳仪、曹锦炎、吴振吾、徐在国等,有几个敢拍胸脯自信的?因此,若古文字学专业下设书法方向博士点当然可以,反之,书法一级学科下设古文字方向博士点就笑话了。
中央美术学院在央美美术馆的毕业展现场
或者反过来推:这门学科的研究太过丰富细致,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具体“分化”。比如哲学、文学、数学、物理学等等,原有的学科科目实在无法包容不断涌现的新的研究领域及其新出现分支学科条目,必须条分缕析、层层设置更加具体细致的学科科目,水涨船高顺理成章,原来最初的哲学、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自然而然被推为一级学科。
正推、反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矛盾。问题是,目前书法学科的发展真到“水到渠成”必须“一级学科”了吗?且不说与“知识爆炸”时代日新月异的自然科学学科相比,即使将其与中国画学学科比较一下,无论哪个方面,似乎都有着不小的差距,而中国画学科现在依然是一级学科美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
学科越分越细,篆刻与书法的“解绑”似乎也不遥远了
中国书画艺术本来讲究诗书画印四位一体同修共进融会贯通,这是书画艺术之所以为传统艺术的“传统”二字应有之义。古人先贤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用不着一一举例。现在学科越分越细,都争抢“突出地位”和“专业的纯粹性”。“诗文”留在了文学院古典文学专业;本来书法与国画并列在一级学科美术学下面,同为二级学科,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书法学今已升级为与美术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书法也因此把中国画“赶出去”了,中国画当然也把书法“分出来”了。现在篆刻还与书法暂时“捆绑”在一起,恐怕也长久不了。不是早就有人倡议成立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并列的中国篆刻家协会么(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中国书法院的同时,就另设了中国篆刻院,已开先例),看来,篆刻学也迟早会从书法这个“一级学科”的“束缚”下摆脱出来从而升级为“一级学科”,这似乎也合情合理势在必行,说不定已经在酝酿筹划的过程中了。因此,在貌似被重视的“升级”背后,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门完整的传承有绪的艺术,正在被无情地“肢解”“凌迟”。
“升级”,就意味着被重视;“三级跳”,就意味着被重视以及加倍更重视,就意味着资金经费的投入成倍加大,招生规模成倍扩大,毕业生成倍增加。本来已经多得不得了的书法博士硕士本科生再增加数倍。全社会热了几十年的“书法热”再加若干把“火”,让其更“火”更“热”。是教育经费(实际上也就是纳税人的钱)多得花不出去了?还是社会真的急需这么多书法专业人才?需要全社会“书法热”更“热”一些?我们当然可以找一个堂皇的理由,比如:弘扬传统文化,培养传统文化艺术人才,提升和推进书法艺术学术研究和繁荣书法艺术创作,等等。找这样空洞而“正确”的理由,何至一条两条,完全可以列出几十、上百条,甚至号召大家写出一大摞煞有介事的学术论文。但这真的符合今天高等学校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使命和远景规划吗?
2019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篆刻创作现场
即使今天社会现实千真万确亟需这么多书法艺术人才,这是通过提升学科级别,不惜急急忙忙“三级跳”,以此“大跃进”的方式能够奏效的吗?当年,“贫下中农学哲学”“老太太赛诗会”闹腾得比这个厉害多了,真的因此多出来几个像样的哲学家和诗人了么?不过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而已。
从历史上看,成为一个书法家需要一辈子的修为,起码六十岁之后才有可能稍微看出点眉目。而学术研究也同样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让我们的后代从少年儿童时期就开始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冲击”六十岁之后当“书法家”、“书法学者”吗?先别说成功率高与低,社会果真需要这么多“书法家”“准书法家”“书法学者”吗?书法博导、博士、硕士的“学术成果”、书法家们的“创作成果”,能造“芯片”还是能上“火星”?还是能增加GDP?事实上,目前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包括硕士、博士,绝大多数毕业后,都是直接间接地参与各种形式的书法培训班以谋生,或者也有直接加入送外卖、快递队伍的。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在就业形势极不乐观的当下,他们除了写写毛笔字一无所长,靠什么生存养活自己呢?让他们都到各地文化市场上摆地摊,还是到农村集市上卖春联?当然,有人从“书法学科升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报考书法专业的学生一旦多起来,“培训”这块“蛋糕”就雪球一样自然“滚大”。我只想在这里问一句:那然后呢?
书法培训班的孩子正在练习书法
要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书法显然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而且,几乎所有传统文化艺术都是文化精英的艺术,与是否“人多势众”并无直接关系。更不能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搞一哄而上的“大跃进”、“人海战术”,那样的结果,不仅于学术的真正提高、艺术的真正繁荣无补,而且必然会伤害真正的学术和艺术。打个比方,若哪天上级下发一个红头文件,让全国人民都去写剧本、唱京戏,会因此多出来几个老舍曹禺、梅兰芳马连良吗?如果真正从弘扬书法艺术角度着想,当然应该是“拉升提高”,恰恰不是“普及推广”。何谓“拉升提高”?就是金字塔一样,硕士博士的培养在专精,注重学术深度和创作高度,做成“象牙塔”。试想,到处是硕、博士点,随便什么水平,都是硕导、博导,能“导”出什么显而易见,如此粗制滥造大干快上,别说弘扬,连继承都做不到。
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书法学成为一级学科,书法可以有名正言顺的自己的博士,而不寄“美术学”“文艺学”“文献学”等学科之“篱下”了,但其学术含量也会因此降低甚至抽空了,因为书法学纯粹之学术含量太过单薄。也有观点认为,书法创作研究方向的博士则可由此开一方便之门。对此,实在不能苟同。且不说,画画的博士已屡遭诟病,书法创作比之绘画,显然更不具备单独设立“创作型”博士的条件与资格。
华师大书法专业硕士生用毛笔记的日记
比如,国家一直花大气力振兴京剧,也只是把全国最顶尖的中青年演员组织起来,办了三期所谓研究生班。绝对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员,这些学员包括大红大紫的于魁智等,也只能称“某期研究生班学员”,而不敢直接称“戏曲学硕士”。当年,梅兰芳称“梅博士”,那是人家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再者,文学创作比之书画创作,学术意味似乎更浓重一些,作家诗人还是比较擅长文字表达的,但至今未见有“创作型”文学博士,莫言荣获了诺奖够牛了吧,也只是收获了几个“荣誉博士”的虚衔而已。其实,说到底,有没有“创作型”博士,与弘扬不弘扬这门艺术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同理,今天即使把书法学设为“特级学科”、“超一级学科”,所有大中小学都开书法课,研究课题经费增加再增加,招生数额扩大再扩大,书法学术研究就会立竿见影地提升了?就会出来一摞摞《书谱》《艺概》《画禅室随笔》《广艺舟双楫》了?就出来一批批的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了?这些年以种种“大干快上”的方式弄出来的大量的学术垃圾还少吗?董明珠说,她个人愿“砸”500亿开发“芯片”,我们都不怀疑她爱国情怀的真诚,只是觉得她确实没文化,不懂常识。当然,她这个“砸”字用得特好,“砸”象征着一种了不起的大气魄。但她忘了,一拍脑门儿玩“砸”了,也是这个“砸”字。
华师大美院书法专业贴在教室里的教学计划表
若说为了提高书写汉字的技艺(冠冕堂皇的说法是“提高文化素质”,其实有多少素质的提高培养比写字素质要重要紧迫得多,比如说真话的素质、独立思考的素质、大胆创新的素质等等,我们的青少年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一笔一划平平正正”如此这般循规蹈矩的素质了),现在硬笔都很少用了,键盘取代书写是大势所趋。如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练习写毛笔字究竟意义多大呢?如果靠弘扬和振兴传统文化艺术比如写毛笔字,真能让民族腾飞,让国家强大,那埃及人民天天研究楔形文字和金字塔,早就应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天下无敌了。
当然,“升级”之后,短期内对书法本专业自身的发展会带来若干“好处”,最起码,教师评职称名额会增加若干;短时期看,我们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机会也可能会多一些。但我们作为“行内”的人,看问题是不是应该更远一点,站得更高一点呢?不仅要站在书法作者、书法教师总之“书法圈”内看问题,还要站在所有文化艺术教育的高度看问题,而且要站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局看问题,特别更要站在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下看问题,可能就看得更清楚了。当年样板戏《龙江颂》里有句唱:莫让“扩大”了的“私”字挡住我们的双眼!
我们面临的无情现实是:一方面高科技精英人才不断外流,一方面人口出生率锐减,应届高中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递减,以至于各个不断盲目扩招的大学每到高考录取时就四处抢生源,敛学费,才能维持规模越来越大的高校经费开支。而另一方面,社会老龄化又日趋严重,新生代社会劳动力不仅科技文化素质低,而且数量锐减,潜在危机已经形成并开始显现。再对比一下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结构与模式,这样的状况和发展形势下,我们社会急需的、当代高等教育最亟待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都是明摆着的问题。如其忽悠有大批青年人都去写毛笔字,还不如多办几所蓝翔技校及职业学院,于国计民生更有些实际的意义。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教育要努力做到“三个面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那才是正理儿、正道儿,忘了这“三个面向”真是不应该。等若干年后再回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定思痛”,代价可就大了去了。最滑稽且麻烦的是,之所以如此让书法学科急急忙忙“连升三级”,可能还有一些因素,只是未必摆得上桌面罢。某些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官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和所谓“话语权”,早已丧失了起码的学术良知、道德操守。这话题,稍有良知者都心知肚明。前几年就一直有人为书法“争地位”,倡议单独建一座与中国美术馆同级别同规格的“中国书法馆”,真是奇葩的想法。有了同美协并列的书协,中国美术馆就不适合展出书法作品了吗?展出书法作品的展览效果就会打折扣吗?如果北京建一个中国书法馆,按现行体制模式,各省市以及各地市也势必要跟着建。一下子冒出若干各种级别规格的“书法馆”,光展览书法作品,不展览美术作品,不可笑吗?就起到繁荣书法艺术作用了吗?如果成真,这样叠床架屋重复建设,要浪费多少财力物力?中央三令五申号召要过紧日子,这些倡议者居心何在?都站在各自的“小立场”上为自己的行业(专业)争“面子”,真实目的究竟是在争什么,想干什么呢?不能不令人深思。另,本来书法学科升级与社会书法大众也没有多少直接瓜葛,但不难发现,这个本属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话题,广大的社会书法大众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狂欢,真是匪夷所思!
华师大书法专业学生作品
当然,被那些掌控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忽悠上去的事,只要领导拍板决定的,就是办砸了也是下不来的,更是退不回去的。一般普通教师、普通作者怎么看怎么想无足轻重,自然用不着理会,甚至或许还要被“聪明者”讥为不自量力自讨没趣。我想说的是,“假大空”的可怕,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本不必大惊小怪。但比“假大空”更可怕的,是它往往以“政绩”为掩护,以“发展”“繁荣”的名义畅行无阻肆意妄为。这样的教训,我们经历得太多了。
但愿我上述忧虑纯属杞人忧天。(于明诠)
来源: 澎湃新闻
工作后再考研,成功上岸以后呢?
工作的第一年,丁黎明决定,一定要考研究生。
从北京某985高校毕业后,她带着一张简历应聘与经济管理专业对口的工作。北京人才济济,“985”没有带来太多光环,成绩普通,实习经历普通,丁黎明多次碰壁后去了出版公司做编辑。
转行的想法依旧强烈,然而机会寥寥。
这时,丁黎明想到了考研。边工作边考,辞职考研,换个目标学校继续考,最终她经历“三战”,考上了研究生。
公开数据显示,从2017年起,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上涨,从201万人增至2023年的474万人。其中除了本科应届生,像丁黎明一样工作后重新考研、甚至多次备战的“大龄考研人”也不在少数。
经过职场打磨,“大龄考研人”对于读研有更清晰的需求,有人想换赛道,有人想在本专业上继续提升,用学历换取一张理想工作的入场券。当他们成功“上岸”,读研真的带来了他们所期待的吗?
进入职场后,“我明白我就是要考研的”
大四时,丁黎明没有想清楚考研还是工作,就先找工作试试。
笼罩未来的迷雾很快散开,露出现实——学历、专业、实习经历、性别都成为进入职场的门槛。
“要找到对口的工作很难。学经管的人很多,我没有特别强的实习,要求本科以上的岗位,投递简历人多的话还是偏向研究生。”丁黎明记得,那时简历投了很多,回应很少。性别上她也感受到歧视,有银行招人,面试的20个人里只有几个男生,“他们问问题会盯着男生问,女生可能就说了几句话,‘好了,你不用说了’。”
成为一名出版编辑不到一年,考研的想法萌生了。“我不是一个特别有主意的人。从我以往的经历来看,通过考试来实现提升是我最熟悉的路,所以当时就选择了考研。”她希望通过读研提升专业能力,找到对口工作。
23岁,丁黎明开始边工作边考研,目标是“一个凡是学经济管理的可能都会想去的名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初战落败。
第二年,她从北京辞职回到四川老家,全身心投入备考。父母很不理解,“你毕业了就找个工作,为什么还要考研”;她的生活作息也和父母的格格不入,“晚上我要复习到11点多,家里人就觉得你怎么睡那么晚,早上又不早起,对自己的干扰挺大的”。于是,“二战”以一分之差落榜。
成绩一出来,丁黎明就返京找回了原本的工作,并开始“三战”,目标改为北京的另一所211财经类院校,专业方向从金融学转为经济学。
“我明白我就是要考研的。”她说。
大部分时候,丁黎明6点下班,在公司附近的餐馆吃个晚饭,7点半左右回到出租屋,待在自己房间看书,11点左右洗漱睡觉。“下班回到家,自己挤时间,包括利用周末闲暇时间看书。”她觉得,“当时也没有什么负担,没有男朋友,不用谈恋爱,下班以后如果太累,睡一觉就可以开始看书了。”
有过前两年的备考经验,第三年反而是轻松的,工作和收入也让她放平了心态,“假如没考上还有工作”。最终,她凭借一个“还可以”的成绩敲开了研究生的大门。
备考期间,肖洁在本子上写下每日计划。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从重庆走到北京的肖洁,一路选择的是挣脱原本的专业。
肖洁本科就读于外语类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她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只是高考分数决定的。毕业后,她如愿去培训机构做了英语老师,如果工作努力带课多,月薪可以达到5万元以上。
教培与学校是互补的,这意味着她要在周一到周五晚上、周末、寒暑假补课。工作一长,她开始顾虑:“以后成家就得照顾小孩,和教培时间是冲突的。教培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年轻的时候干几年,后面基本上都会转行或者去学校。而且工作不稳定,年纪大了,想要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
她想去国际学校,最大的阻碍是本科学历。工作的第5年,她决心考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
肖洁的考研复习时间记录。
作为老师,她有一套复习方法——每次复习时用锁机软件锁定手机,分阶段制定学习计划,看书、理解、复述、重复记忆,她用750个小时把专业课本背了15遍,以超过分数线30分左右的成绩一次“上岸”。
“当时没有把这个当做很枯燥的复习,而是假设自己在做一个实验,看自己在三个月的时间能不能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肖洁说。2021年9月,她成为北京的一名教育类专业硕士。
拒绝“瞎卷”,“我知道哪些东西对我是必要的”
当“逃避工作”成为越来越多人读研的理由,“上岸的大龄考研人”已经对研究生的两三年有着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也更坦然面对学业压力。
读研期间,林又青看了许多论文。
成为研究生之前,林又青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很羡慕的,朝九晚四,许多假期。2012年7月从小语种专业毕业后,她进入外国驻华大使馆工作,主要负责两国间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等。
工作久了,她发现自己兜兜转转于各种琐碎事务,工作内容同质化严重,晋升空间有限。抱着“寻求专业突破、打开工作新思路”的想法,2017年,她考入上海一所211院校的新闻学研究生。
研究生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语言到新闻,她接触到和工作不一样的内容,喜欢简单纯粹的学术讨论。
有次,她和室友走在校园里,碰到一名传播学同学。这个同学忽然就拉着她们开始讲论文,介绍她的研究方法、整体思路,她和室友则说出各自想法,给出建议。
这个半路上的小事让林又青记到现在,“我觉得这种讨论非常有意思,之前很久没有和别人有过这种交流了。我很喜欢大家关于一个问题做纯粹的探讨,不涉及任何利益关系或顾虑,就单纯在问题上做随心的交流。包括各种小组开会、讨论我也喜欢。”
林又青从图书馆借的专业书籍。
做研究、写论文的痛苦时刻当然也有,但工作过后,她觉得自己承压能力更强、面对问题的心态更平和。林又青说,刚开始参加工作时遇到不顺心或解决不了的事,就会很焦虑暴躁;25岁以后看待事情的角度有了变化,读研反而没有太大的压力,“我没有给自己设定特别远的目标,我只是想找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拓展自己。”
想进国际学校的肖洁,按照自己的计划走得有条不紊。
“研究生期间,我没有和很多人一样去瞎卷,到处去考一些证书,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她说,“和20出头的人不一样,我知道哪些东西对我来说是必要的。”
刚入学,她就报名了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如果去国际学校教书,只会英语是不可以的,你得用英语去教其他学科,最好是数理化等理科。我的本科是经管类专业,要学习数学,我的数学成绩还是挺不错的,所以就想拓展这个科目。”
专业课学习外,她的课余时间都在图书馆备考教师资格证,“运用考研时的学习方法,拿出考研的态度,老老实实地在图书馆复习”,2022年1月她的笔试、面试都通过了。此前她也考取了国际教师资格证,“这些证书是有帮助的,(国际学校)面试的时候,能够让校长或者学科组组长觉得这个人是很用心在准备的。”
专硕2年,一年上课,第二年就可以实习。在公立学校实习2个多月后,她进入上海一国际学校教授数学和英语,“觉得还挺满意的,同事关系比较好,助教团队比较完善,只需要认认真真地上课备课就行了。”
“读研给了我一个转型的机会。”肖洁很庆幸,考上研究生没多久,教培行业就遭遇了“双减”,考研给予她充分的转型余地。明年6月毕业,她将和现在的实习学校签约,研究生学历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
多了学历筹码,然后呢?
无论读研的初心,毕业时在期望的领域谋得一份工作是基本诉求。不过,新问题总是不断产生。
读研之前,丁黎明想去的是银行或券商。入学以后,她发现路有很多,可以搞研究,可以去企业,“选择一下多了起来”。
在30岁的关口,她当初择业时面临的性别问题依然存在,还多了年龄问题。
她想报考北京的公务员,挑了一个专业对口的职位。交材料时,对方询问了年龄,她刚好在限定年龄的上限,然后没有收材料就让她走了。“研究生班上有很多工作以后想转换赛道或想晋升再考进来的,年龄在读研时没有什么影响,但在应聘某些职位时限制会比较大。”她说。
不过,凭借财经名校的研究生学历,她的选择范围终究宽了许多,三年收获的知识、结识的师友、学校提供的资源为她带来丰富的机会,投出去的简历有了更多回音。最终,她进入一家国企做数据分析工作,解决了北京户口,收入也比在出版业翻几番。
考研时,丁黎明在研友群里听说了很多消息,学校情况、读研经历、考研成功案例等等,这些一直激励着她考研。如今,她充分肯定自己的选择,但仍建议其他人考虑性价比:“做这个事之前,你得先了解这个事儿最终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了解信息是很重要的。”
毕竟,不是每个研究生都有丁黎明的工作好运。
2020年求职季对林又青而言是漫长的。正值新冠疫情暴发时,她投出去的简历要么没有回应,要么面试好好的却没了音信,要么不是想要的工作。“我对读研没有质疑,但还是会有些焦虑和压力。我觉得我认准了一个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始终进不去这个行业的门。”
虽是应届生身份,但她无法回避她已30岁了,比普通应届生大出很多。“面试时都会问为什么读研,看起来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多,实际上很多单位会认为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可塑性更强。”年龄和身份在她身上产生了矛盾。
7月毕业时,她被划入“灵活就业”,而真正的工作还要再等3个月才来,在一家事业单位做研究工作。一年后,她跳槽到另一个单位做新闻舆情分析,工作紧凑但还算规律。
“和以前的工作相比,我没有觉得哪个更好。但现在这个,我觉得更有方向性,工作中获取的信息可以带来思考,某些领域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未来也许可以启发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林又青说,本科毕业那几年,她觉得能做的事情有很多;读完研,她感到可以确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在一个能够长期发展的方向上深耕下去。
周盈拍摄的校园风景。
接受采访的还有周盈。她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从陕西宝鸡的二本院校毕业后,抛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学设计,在西安一家工作室给儿童插画填色,在苏州做服装,后来又去深圳的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
2018年,工作遇到瓶颈期,手里也攒了些钱,周盈决定去读研,学自己喜欢的专业——西安某211高校的美术学学硕。对她来说,读研是弥补对本科学历的不满和没有学习艺术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获得专业能力上的提升。
周盈想过,“当初选择学硕,因为想坚持一下,一口气读到博士,然后去找个大学当老师。一口气就到位了。”现实是,她好像稀里糊涂进入了校园,应该选择设计学而不是美术学,读研期间只发表过1篇论文,家庭的经济压力让她对申请博士感到犹豫。
2022年7月毕业后,工作难找,她去了厦门,跟着以前认识的老板做起市场营销工作,几乎和专业所学无关。她甚至有些懊恼:“我不应该来做这个,我不想抛掉这几年所学。”
现在,她在等待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机会,因为薪资可观。如果一直没有回复,她计划年底回家,再看看下一步怎么走。
(应受访者要求,丁黎明、肖洁、林又青、周盈均为化名)
对话专科逆袭硕士的外卖员:我接受自己是平凡的人
9月中旬,是何成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他白天接受采访,回复网友提问,晚上直播,中午插空送下外卖。9月21日晚上8点多,澎湃新闻联系上何成的时候,他刚下播,吃上一口热面。他说,自己本来吃饭很慢,但最近时间太紧张了,其他事情占用的时间比送外卖的时间都多,当天他只送了三单外卖。
何成的学生时代像是一个励志故事,他从河南信阳的农村一路考学到北京科技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念大专,三年后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北京联合大学读英语文学专业,后又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在北京读书的时间里,何成说自己不喝酒、不抽烟、不打游戏,习惯一个人泡在图书馆、自习室,看过几百部电影,喜欢莫言和阎连科的小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2019年毕业后,他没有因为高学历找一份被认为是待遇优渥的工作,他做过培训机构的老师,当过流水线工人,面试过房地产销售、保险销售,现在在重庆送外卖。
他形容自己不愿意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追求稳定,选择一份内心不认同的工作。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哪行。
“我不觉得读了书,就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变得富有”,何成对记者说,“从来没有想过用知识改变命运”。他喜欢外卖员这份工作带来的掌控感,随时上线接单,随时可以下线,他也提到,选择送外卖的背后,“有一点被动”,在此之前,他四个月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面对网友对他职业选择的质疑和惋惜,何成回应称,自己从未把找工作和学历联系在一起,“我可以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高学历且特别平凡的人。”
从2022年8月7日正式接单以来,他最多一天送了41单外卖,平台的月统计显示,他8月收入3353.5元。
何成8月收入统计。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8月19日,何成送外卖最多的一天,送了41单。
被媒体曝光后,何成时常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回应网友质疑,更新送外卖的日常,目前,他的直播间每日有近百人观看。这引发了网友新的质疑,认为他“炒作”,博取关注。
9月21日,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直播的理由时说,每个人都有交流的需求和欲望,但自己跟生活中的人沟通得不太好,直播间相当于一个沟通的出口。同时,回复网友的疑惑,“让我觉得自己能想办法解决别人的困扰,这让我找到了价值感。”
【以下为他的自述:】
“总是在适应新环境”
我的老家在河南信阳农村,小时候爸妈都在家里务农,很多亲戚不在家种地了,我们家包下来种些小麦、水稻和花生。以前家里还养猪,因为住在淮河的支流边,我爸经常捕鱼,给我们改善生活。我们家在村里属于中等条件,从来没有跟别人借过钱。有四个孩子,我排行老三,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何成出生的老宅。
小学六年级以前,我在村小念书,回回考班级第一。但考了第一,我没有那么开心,也没有那么渴望争第一,可能跟我爸的教育方式有关,因为他没有任何反应,不会表扬我,总怕我翘尾巴。
我爸比较内敛,但也会关心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和弟弟出汗了,我爸烧了一壶热水,弄了一个大盆,招呼我和弟弟到猪圈的混凝土地上洗澡。他之前从来没给我们洗过澡,当时给我俩打了一身的洗衣粉搓澡,我浑身都火辣辣地疼,那一次印象特别深。
何成(后排左一)和家人合影。
六年级刚开学,有一天放学,我爸突然跟我和弟弟说,明天不用去学校了。第二天带我俩在街上剪了头,坐车40多公里去了县城的爷爷家。爷爷以前是乡镇财政所的会计,退休后在县城买了房,问我爸,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县里读书?
爷爷奶奶相当于是陌生人,爷爷以前上班的地方距离老家有一百里地,一年都见不上几次面。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我和弟弟转学去县城以后,妈妈到洗浴中心打工,爸爸回家务农,因为那会儿我二姐还在乡镇念初一。
转学后,我的成绩一路下滑。一方面是换了新的环境,我在村小的时候,数学很好,所以转学后一开始不听老师讲课,靠自学就能学会,但慢慢地再听,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路了,所以到了高中,数学这一科完全躺平了,数学高考满分150分,我才考了59分。
另一方面,我和爷爷奶奶并不熟悉,住在他们家感觉比较拘束、压抑。爷爷奶奶家的规矩很多,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碗里不能剩饭、牙膏不要多挤、刷牙水不能喷地上……有时候,奶奶会不停地絮叨,我也会和她顶嘴。
何成(后排左三)小学六年级转学到了县城。
在县城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英语很差,因为在村小一到五年级都没学过英语。如果不是因为初一的一件小事,我可能不会学英语专业,更考不上研究生。
当时初一第一次听写单词,听写的内容是五种颜色,我怎么背都背不下来,留下来补考的时候,把小抄藏在袖子里。
英语老师看见了,她走过来轻轻地把小纸条抽走,什么也没说。从那时起,我没有再作弊,很努力地记单词,因为我们家很讲规矩,我知道作弊是不对的,第一次就被发现,督促我以后彻底死心。我的同桌在教育机构学过音标记单词,他教了我这个方法,后来一点点积累,英语成了我的优势。
初中毕业,我考上了息县的一所老牌高中,但由于五叔在潢川县发展,说那边的教育资源更好,爷爷奶奶也在潢川县买了房子,我不得不再次转学。
高中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考上大学,不会想那么远。那时候,我也有过理想,想长大了当音乐老师,因为我唱歌很好。高中有艺术类的班级,高二的时候,我想过转班,做艺术特长生。但班主任知道后给我爸打电话,我爸说:“怎么能学这个呢?学这个没有前途。”
高一结束分文理,我选了文科。我物理考试不及格,学不了理科。此外,我的史地政基础还可以,初中很多人觉得历史是副科,老师管得不严,就不学。但我不会那么功利地去想什么有用学什么,只要我感兴趣都愿意多学一点。
2011年高考,我考了450分左右,比当年的河南省本科线460分差了近10分。我们学校430分以上复读免费,我决定回去复读。当时复读的同学很多,我们班只有一个人考上一本,考上二本、三本的加起来20多个。但三本学费很贵,一些同学考上了也会选择复读。
但我回学校复读了两个礼拜,始终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再来一次可能结果也好不到哪去,比如数学考试中对其他同学来说不算难点的题目,都能给我卡住。8月23日,大专录取通知书到了,第二天,我就去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校英语教育(幼儿教育)专业报道了。
“选择了‘离群索居’的生活”
刚到北京念书的时候,心里肯定有一点自卑、迷茫的感觉。但这种感受我已经很熟悉了,我五年级转学到县城,发现同学穿的衣服更鲜艳,皮肤更白,文具盒里有各种各样的笔,有零花钱买零食,学校门口有很多小店,但在农村学校门口什么都没有。
何成从县城骑车回老家,总共15公里。
不同的是,到了北京有了一点点紧迫感,虽然我的家庭没有缺过钱,但我能感觉到不是那么富裕,所以把钱看得比较重。我爸妈每学期开学给我打一万块钱,交完六千块钱学费,余下的是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但我每月只花不到一千块钱。
直到研究生毕业,我都没买过几件衣服。平常吃学校食堂,我都选比较便宜的,后来食堂大姐认识我了,我还没点菜,那大姐就问:“又是点辣白菜呀?”我偶尔也会点尖椒肉丝,可能点三次辣白菜或者其他素菜才会点一次肉。
其实食堂有窗口打饭和小炒两种选项,但窗口打饭要排队,结束得早,所以我每次去点小炒,只有一个菜和米饭。我不愿意扎堆打饭还有一个原因,人家都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桌吃饭,我总是一个人,干什么都单独行动。
单独行动的习惯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五六岁的时候,和几十个孩子在村里跑来跑去,如果被我爸看到了,他会在远处吼一嗓子,说不要跟那几个坏孩子玩。时间长了,别的孩子能感觉到我爸不喜欢他们,慢慢地远离我了。
大专的时候,我们寝室八个人,有六个是北京人,另外一个老家也是河南的。他们基本上周末都回家,河南老乡到了周末也去找他在北京工作的堂哥,所以有些时候宿舍只有我一个人。北京的室友特别健谈,我们聊得也挺开心的,但还是很难真正打成一片。
我是因为喜欢英语才选英语教育专业的,但我们这个专业毕业主要是做男幼师。我们班40多个人,总共才两个男生。
我对这个专业说不上喜欢,我觉得幼师是一个专业度要求比较高的职业,需要做事很细致。这份工作劝退我的,一方面是社会上对男幼师存在的偏见,几个同专业的男生凑在一起也会唉声叹气,我在贴吧、知乎和人人网上搜索,发现有人觉得男幼师很娘,找对象都不会被考虑;另一方面,我很明确地想要专升本,暂时不考虑就业。
当时我们专业专升本的比例不高,因为很多都是北京生源,他们学这个专业,实用性强,能当老师,有很明确的职业规划。
但我不甘心只是做一个大专生,而且学校老师很欣赏我,觉得我在英语方面比较强,老师跟我说:“你不读本科你太亏了,你必须得考个本科。”
2014年,我通过专升本考试,到北京联合大学读英语文学专业。
上大专的时候,我平常就会去图书馆,在自习室学习,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
我觉得我在精神层面、思想层面高于其他同学,我看了很多书,比较喜欢莫言早期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这是乡村背景的小说,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描述我能感同身受,但自己描述不出来。以前爷爷单位订报纸和《民间故事》杂志,到了高中,学校门口开了一排书店,每家都有一个小门帘,还有大姐骑电动车来学校门口摆摊卖书,我们上下学经过的时候,就会看一会儿。
上了大学,我不爱喝酒,不爱抽烟,不打游戏。但我看了几百部电影,美国的、印度的、韩国的,我都会看。我觉得电影能让人陷入某种思考,里面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但它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比如说当你饥饿的时候,被别人欺负的时候,躺着不能动的时候,你想象还有一个爱我的、美丽的姑娘,还有我的孩子,还有我的家庭在等待着我,又能开心幸福地笑了,所以想象力很关键。
可能在别人看起来,我比较孤独,但我有一些自己的小确幸、小欢喜。
我觉得大专不意味着所有地方都不好,可能只是某几个学科不好。在大专里没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学习,但本科里也有很多人如此。
大学时的何成(右)和弟弟。
我决定考研,因为只要本科毕业就有考研的资格,我想既然有这个机会,那我为什么不考?不去试一试?学校老师都是硕士、博士,他们会讲当年自己考研的经历,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我当时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民间文学方向。一方面是我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应该关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很多人本科学了四年中文、哲学,我拿什么跟人家竞争,这个专业竞争压力小一些。
但我感觉研究生三年,自己没有进入状态。比如说我看了一些研究领域学术大咖的著作,那些书我又没有完全看进去。导师觉得我这个人比较真诚,但学术能力不行。写学术论文有很多条条框框,需要符合论文写作规范,但我不喜欢被框住,不喜欢“戴着脚铐跳舞”,所以写本科论文、硕士论文的过程,都比较艰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楼。
而且我拖延症比较严重,如果一件事情还没有弄完,下一件事情可能不会开始。比如说我想把毕业论文写完,拿到毕业证了,再去找工作。但身边的同学有人在考GRE,准备出国留学,有人在考公务员,我还守着毕业论文这个摊子。
我是我们家学历最高的,弟弟读了二本,大姐和二姐都是初中没念完辍学了,因为当时乡镇初中距离村里要走十多里路,住校没有家长监督,很多人就不学习了。我考上研究生之后,父母肯定会对我的未来多一些期待。
但2019年我研究生毕业后,我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也没有规划,回家呆了两个月。家里人也催我,尤其是我妈,她是一个特别容易焦虑的人,特别有紧迫感。她经常说,你看人家结婚了,工作也稳定了,孩子都多大了。“你们(指何成和弟弟)两个光棒子怎么办呀?”
但我可能特别不容易焦虑,我跟她说,如果我每月能挣八千块钱,你现在可能不焦虑了,但过了一两年,又会催我结婚,结了婚,又会催生,担心我的孩子在哪儿上幼儿园,怎么处理婆媳关系……焦虑的事情更多了。找工作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能不比他们更担心吗?
从培训机构到工厂
上大学的时候,我读过钱理群的书。钱学森问,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钱理群说,中国的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不想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以可能很多人追求稳定,考编进体制,我更想做一份我觉得有意义的工作。
我从来没有想过知识改变命运,我不觉得读了书,就能找到特别好的工作,变得富有。因为读书只是改变了你的大脑,改变命运的是你自己,是你的行动。
2019年11月份,我在信阳找到了工作,在一家培训机构做英语老师,每月收入三千元左右。其实我不知道自己该干哪行,投了几份简历,这家机构录取了我。做到2020年1月份过年放假的时候,赶上了疫情,公司怕影响复工,要求所有老师初七到公司上网课,我怕被封在公司,就辞职了,一连几个月都呆在老家。
7月,我还去上海应聘过房地产销售,但第一轮面试结束我就溜了,因为第二轮是集体面试,好像要做一些团队活动,那种打鸡血的氛围,我觉得不适合我。我也在招聘网站搜过哪些工作要求研究生学历,很多都是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不是说有研究生文凭一定好找工作。
到了8月份,我又进入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干到转年的3月份离职。我做的是一对一英语老师,主要教小学英语。
第二份工作辞职的一个爆发点是,机构里来了一个疫情前在上海做外贸的女同事,她会当着别人的面说自己教的班级成绩有多好,老师教得好和学历高低没有关系。她的态度好像在告诉我,虽然你有学历,但你没有能力,相处起来很难受。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课教得确实不好,跟孩子家长的沟通也不顺畅,因为培训机构肯定希望多挣钱,让更多的孩子续课,所以沟通起来有一种套路是给家长制造焦虑。但我只关心教学的事情,我来这里是给学生上课的,学不学得进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不爱学,想要退费,那随时都可以退。我感觉孩子到了培训机构格外调皮,他们在学校比较压抑。
辞职后,我在家歇了几个月,不是说我在家休息几个月,而是我继续在网上、报纸上、招聘APP上看来看去,翻来翻去。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能干哪一行,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
有几家比较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在信阳有业务,我亲戚推荐我去做英语客服。我想提前了解一下,偷偷溜到他们办公楼上,观察他们的工作环境。一个人一个小小的工位,对着电脑,背对背坐着,打电话都要戴耳机。我觉得那个环境狭窄,不自由,我也不喜欢长期对着电脑工作,更喜欢经常在外面跑。
2021年8月份,我在家呆了快五个月,我爸买了很多保健品,我知道他是被人骗了,给退了之后,过了几天他又下单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月,我感到精神崩溃。刚好有一天我又吃了发酸的米饭,上吐下泻,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刺激下,我觉得必须换一个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当天,我在微信上联系了一家长沙工厂的招聘人,买票去了长沙。
去工厂做工人,我没有失落感。因为我只是没有合适的事情做,去体验这么一段经历,毕竟我在家待了那么久。
那家工厂是做手机外屏玻璃的,我的工作是把玻璃固定在数控机床上,机器自动切割玻璃,好了之后再把玻璃取下来。但这个工作需要人一直来回走,每天走12个小时。工厂是24小时运转的,两班倒,一个月上白班,一个月上夜班,平均下来每月收入5500元。
工厂里的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学历,休息的时候喜欢(在宿舍)喝点酒,抽支烟,刷刷短视频,打游戏。但宿舍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有人在宿舍抽烟会影响到我,我多次跟他商量,都没有用。后来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没必要去改变别人。
何成在长沙打工时的工厂园区。
工厂里的工作很枯燥,但我不会感到无聊,因为我有丰富的想象力,我经常自己开小差,在脑子里想很多有意思的事。上班时去洗手间、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有规定,但这些只是压抑了我的肉体,没有压抑我的精神。而坐办公室的工作,可能有些人会在精神上打压你,或者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有很多勾心斗角的事情。
我一直比较乐观,我记得高中老师讲苏轼的诗歌,说他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讲到李白的时候,说他的人生态度洒脱积极,对我都很有启发意义。
工厂干满一个月开始交五险,干满三个月转正后,可以申请缴纳公积金。但我没有申请,因为我知道自己干不长远。
今年4月,我辞去工厂的工作,连续昼夜颠倒,身体上吃不消。
步行送外卖的“怪人”
从工厂离职,我只在家睡了一个晚上,就去了重庆。2017年,我研究生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去过重庆,觉得那里四面环山,空气好,有一种很天然的感觉。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很快乐,这是对我之前拖延的一个反击。我心里清楚拖延下去很不好,也会难受,所以必须当机立断地赶紧走。
我住在重庆江北区,租房的时候,在平台推荐的房源里选了一个便宜的。我住的这个房子有六个房间,我租的是最小的一间,不到八平方米,房间朝北。我没有想到能在重庆呆这么久,可能是租了房,这个沉没成本把我困住了。
在注册成为外卖员之前的四个月,我尝试找过很多工作。面试过卖减肥产品的公司,招聘的岗位是电商运营,实际工作却是电话销售。面试过保险公司,对方反复问我,你有毕业证吗?还说因为我属于高学历人才,可以参加公司的优选人才,但要交100元培训费,我知道任何情况下找工作没有先交钱这一说。还考虑过做英语老师,但我把分数看得不是很重,教课也不会说你把这个记住能考几分,我觉得要能学到东西。
四个月没有工作,我也没到缺钱花的境地。因为我的忧患意识很强,花钱一直很省,不会贷款或者借钱消费。
所以之前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都说,做外卖员是自己主动选择的。但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一点被动在里面。因为我四个月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做外卖员也是一种尝试。
而且在重庆,没有人认识我。但在老家,毕竟有熟人,肯定要在意别人的眼光。
很多人感觉我可能手里没钱了,买不起电动车,所以才步行送外卖。实际上我买得起,也有生活费,但我并没有决定长期做外卖员,所以感觉买一辆电动车或者租一辆电动车,都不划算。一辆新的电动车五六千元,二手能跑100km/h的也得两三千元。而每月600元的租车费,如果车刮了,还要再扣一部分费用。如果骑共享单车,重庆这边有很多坡路,骑车比走路还累。
由于我不骑电动车,我没有买外卖箱,外卖服是在淘宝花24块钱买的。
在站点群里,我应该是唯一一个靠步行送餐的人,显得比较另类。但外卖员主要靠体力吃饭,大部分人没有精力看群消息,去关注我是谁。
何成在送外卖。
此外,我特别喜欢这份工作的一点是,我有了掌控感。我做众包骑手,在配送APP上面自己抢单,系统也会派单,但是我不喜欢系统给我派单,给我规划路线。所以我看到距离近的、方便配送的单就抢,抢完就下线。我下线了,系统就不会给我派单,不会打扰我了。
但大部分骑手不会用我这种方法接单,因为系统会提示下线对骑手有影响之类的。可送一单配送费只有五块钱,我也不怕受到影响。
送外卖肯定会遇到顾客说话不客气,或者提了奇怪的要求的时候。比如有的人希望我敲门,有的人不希望;有的人希望我打电话,有的人不希望我打电话;有的人希望我给他放门口,有的人不喜欢放门口。这样看这份工作可能更受气,但我和客户没有很多正面的交流,这种情绪很快过去了。
但有的商家,如果我第一次去他店里,没有那么主动和他沟通,他觉得不是很尊重他,下次再接他家的餐,可能有点故意拖延,我心里还是有点不爽。有一次我和客户说,我在他家店里整整等了20分钟,白天烧烤店里也没有人,感觉你可以投诉他,客户觉得挺奇怪的。
8月初,我在自媒体平台发布做外卖员的经历,还没几个人关注,到了9月中旬,有媒体采访我了,大家才开始关注。
何成在社交平台回应网友质疑。
有人问我,你有梦想吗?你有目标吗?我有。但他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还真答不上来,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虚无缥缈,有点不切实际的。
有人认为,我这么做是一种行为艺术。确实可以理解成是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来对社会的职业偏见进行反击,去唤醒人们打破某种职业偏见。但这种解读,是在被大家关注之后,慢慢总结出来的。
还有认识很多年的同学问我,你是不是炒作?我感觉很伤心,我只是在网络上发了自己的生活动态,引发了外界的关注和讨论。
我看网友评论,意识到很多人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说他焦虑,我是一个特别不容易焦虑的人,比如说他自卑,我就特别自信。这让我觉得自己能想办法解决别人的困扰,让别人不那么焦虑,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有那么多的偏见,这让我找到了价值感。
我记得姐夫之前问我,你读了这么多年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心里是不是很低落?
但我从来没有把找工作和学历联系在一起,我可以接受自己是一个有高学历且特别平凡的人。
我这么多年都没有什么规划,计划赶不上变化,关于未来,我还没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