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洛克王国轮回黑洞在哪(洛克王国暗夜魔王技能分析)

导读洛克王国轮回黑洞在哪文章列表:1、洛克王国暗夜魔王技能分析2、俄塔乌联合军演意在稳定地区局势3、这一套书,将直接让你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科学4、爱的绳索与铁的桎梏:社会历

洛克王国轮回黑洞在哪文章列表:

洛克王国轮回黑洞在哪(洛克王国暗夜魔王技能分析)

洛克王国暗夜魔王技能分析

《洛克王国》暗夜魔王技能怎么样?《洛克王国》暗夜魔王技能怎么搭配?

技能分析

黑洞 PP10 威力---- ;令对手进入睡眠状态。此技能有点老了,但也不是啥先手控制,而且很容易miss,要是打着打着对方又突然换北辰黑洞初始速度又慢北辰一个斗转就反弹过来了,到时候自己被控制那可就不好玩了【在自己已用护国魔王技能时可以用黑洞来赌一把】

湮【yan】灭 PP20 威力100;高命中技能,敌方生命值越低则效果越好。斩杀生命不足200的敌人,先手 1。这个技能可以用来作为后场斩杀,也可以用来逼退对方战场上的宠物,两全其美。

守护之力 PP25 威力---;5回合内不出现异常状态,携带,防止被一些控制类宠物给控制,PP也足够充足。

摄魂夺魂 pp25 威力80 ;吸取对方精魄治疗自身,有几率降低对方魔抗。伊芙利特的技能,主要是用来进行战场上消耗对方敌人的。我个人认为此技能不应携带,其原因有两种;1是这个技能是来消耗对面的,但暗夜魔王用来暴力攻击比较合适。2.此技能威力不大,也很容易给对方换铺助宠物的时间,一旦让对方全体回血,后果不堪设想。

夜幕降临 PP4 威力----;降低对方宠物大量魔抗,背包中的宠物也会被波及。这个技能可以降低对方全体魔抗,配合湮灭足以连阵杀场。【此技能还可以用来看透对方全场宠物,可以提前看对方阵营从而达到最致命的攻击和战术】

穿刺木桩 PP20 威力100 ;先手 1,有概率斩杀或者诅咒敌人,觉醒血脉天赋会提升触发概率,

对面每损失1%的血量增加0.4%的斩杀几率,觉醒血脉后对面每损失1%的血量增加0.8%的斩杀几率。没触发斩杀而且对面不免疫诅咒则必定诅咒对面。【技能效果来自官方坎坷测试】

这个技能一开始有人用的时候说‘太强了’‘威力无比可以统治天梯了’什么之类的话,不过最后被削弱概率了,虽说现在不像当时那么强,但是概率还是可以的。

涤【di】罪业焰 pp20 威力---- ;先手 3,清楚对方的强化等级与PP值,觉醒血脉天赋会强化效果。清除对面强化增益、删除全体技能2PP(觉醒血脉前后都无穿透效果)并造成固定伤害。固定伤害基础25-50浮动,一级强化提供额外75点固伤,对面一个技能槽用完提供额外100点固伤。觉醒血脉后无法删除强化会额外删除每个技能1PP,所以用的好的话是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既可以删强化也可以删PP,不过就是伤害多少还是要看自己强化的。【技能效果来自官方坎坷测试】

护国魔王 pp3 威力--- ;先手 7,立即净化自身,回复生命并获得异常免疫,觉醒血脉天赋会召唤暗黑城。

净化自身异常和负面,回复最大HP的一半,4回合内免疫异常,并不会被任何属性克制,也不会被任何属性抵抗(花架、狼狗针对恶魔系的删PP技能依然有效)。觉醒血脉后召唤暗黑城:8回合内双方恶魔系宠物受到威力技能伤害降低1/4。暗黑城效果可以被其他天气覆盖。【技能效果来自官方坎坷测试】

推荐技能搭配;

湮灭 穿刺木桩 涤罪业焰 护国魔王

穿刺木桩 黑洞 涤罪业焰 守护之力

技能简评;湮灭可以用来收割和进行逼退,配合夜幕降临几乎可以杀上全场,穿刺木桩斩杀或诅咒对手,涤罪业焰用来阻止乐瑶女神的全场强化。护国魔王等于是先手 7的回血并且清楚异常负面,从技能全体上来看,真是一个神宠。

俄塔乌联合军演意在稳定地区局势

新华社努尔苏丹8月5日电(国际观察)俄塔乌联合军演意在稳定地区局势

新华社记者张继业 蔡国栋

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5日至10日在塔吉克斯坦毗邻阿富汗边境的哈特隆州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俄中央军区说,此次军演将有2500人和500台军事装备参加,主要演练联合打击跨境非法武装、适应山地和炎热环境作战等课目。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以不负责任的方式从阿富汗撤军造成阿安全局势持续恶化,俄塔乌三国希望通过此次联合军演加强军事交流合作,以应对边境地区的潜在安全威胁,维护中亚地区战略稳定。

(小标题)筹划联合军演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约1800名俄方官兵将参加此次联合军演,主要来自俄驻塔201号军事基地,涵盖山地摩托化步兵、坦克部队、炮兵部队、特种部队、三防部队及电子战部队等。此外,17辆BMP-2M步兵战车以及多架米-24武装直升机、米-8直升机、苏-25战机等航空器将参与演习。

乌兹别克斯坦国防部2日说,该国将派出约200名军人及20多台军用装备参加此次联合军演。乌方部队将乘车从该国南部与阿富汗接壤的苏尔汉河州铁尔梅兹军事基地出发,行军约200公里后到达指定演习区域。

此前,与阿富汗接壤的塔乌两国已有一些军事行动。7月22日,在“边境-2021”战备检查框架下,塔吉克斯坦首次动员全国所有军队和强力部门进入战备状态,共23万人参与。本月2日至8日,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在铁尔梅兹军事基地举行“南部-2021”联合军演,完善两国军队合作体系,并就安全领域问题交流经验。

(小标题)应对“安全黑洞”

分析人士指出,近期中亚国家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与美军匆忙撤出阿富汗留下巨大的地区“安全黑洞”密切相关。

美国总统拜登今年4月宣布驻阿富汗美军9月11日前将完全撤离,7月初又把撤离结束时间提前到8月31日。随着美国和北约加速从阿富汗撤军,塔利班与阿政府军之间的战斗日趋激烈,当地安全形势持续恶化。几个月来,塔利班在各地发动攻势并夺取大量地盘。有报道称,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约400个地区中的一半,并且已逼近多个重要省会城市。

安全形势相对较好的首都喀布尔也难以幸免。阿富汗代理国防部长比斯米拉·穆罕默迪在喀布尔的住所3日遭遇汽车炸弹爆炸和武装袭击,塔利班宣称制造了这一事件。

阿富汗安全局势的恶化也开始出现一定外溢效应。塔利班与阿政府军的冲突在一些边境地区展开,塔利班甚至夺取了部分边境口岸,7月还发生了数百名阿政府军士兵越境进入塔吉克斯坦躲避塔利班攻击的事件。此外,周边国家还担心阿富汗的冲突可能引发难民涌入本国。

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此前表示,美国和北约势力匆忙撤出阿富汗导致许多问题浮现出来,俄塔乌三国联合军演正是在此背景下举行。乌国防部也指出,此次联合军演旨在应对外部威胁。

(小标题)维护战略稳定

除了避免阿富汗冲突的外溢效应,俄罗斯与中亚国家最近的联合军演也被认为有警告美国之意。

美国尽管要从阿富汗撤军,但并不准备从该地区彻底离开。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肯尼思·麦肯齐此前表示,美方考虑把部分驻阿美军转移部署至阿富汗周边国家,以便继续打击“基地”和“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华尔街日报》此前也报道,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寻求在中亚乃至中东地区建立军事基地,而其最看重就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

分析人士认为,俄塔乌三国举行联合军演加强军事合作,也是向美国展示其有能力应对地区安全威胁,告诫美国不要妄图乘虚而入。乌总统新闻秘书舍尔佐德·阿萨多夫此前就公开表示,根据该国法律,乌不参加任何军事政治集团,也不允许任何外国在其领土上部署军事基地和设施。

与此同时,俄塔乌三国也不准备介入阿富汗冲突。阿萨多夫说,乌方将继续保持与阿富汗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不干涉阿富汗内政的原则。俄军事专家米哈伊尔·霍达列诺克表示,此次军演有助于提高相关国家的整体作战能力,俄罗斯不愿被卷入另一场阿富汗战争,俄方呼吁喀布尔当局和塔利班尽快开始谈判,为恢复国家正常秩序创造条件。(参与记者:刘品然)(完)

这一套书,将直接让你站在大师的肩膀上看科学

如何获得智慧?

当今世界最有钱的两个人是这么说的。

巴菲特说:我的工作就是阅读,读一切可读之物;芒格说:如果你读书足够多,思考足够多,你就能坐等收益。

读什么书能最快获得智慧?

牛顿的做法是:我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最快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方式,就是去读巨人写的书。

今天推荐一套湛庐文化“科学大师”书系,这里的作者个个世界顶尖水平,包括《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哲学泰斗,《直觉泵》作者——丹尼尔·丹尼特,《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等等10位大咖,这些书囊括了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等领域,将直接送你站上大师的肩膀。

1、

《人类的起源》 作者:(肯尼亚)理查德·利基

作者简介

理查德·利基

● 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曾担任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30年之久。

● 1984年,理查德团队在东非发现了一具约160万年的直立人骨架“图尔卡纳男孩”。这是20世纪古人类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 2015年,他以71岁高龄临危受命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主席,致力于打击猖獗的犀牛和大象偷猎行为。

内容简介

达尔文的人类进化“一揽子”学说主导学术界100年,却在20世纪80年代被证伪。那么,在10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究竟如何胜出——

是东非大裂谷的出现,导致了某种灵长类动物离开大树、用两足行走吗?

古人类遗址中发现的兽骨,来自先祖打来的猎物还是拣来的腐尸?

拉斯科洞穴中摄人心魄的野兽壁画,是巫师在癫狂的仪式中创作出来的吗?

150万年前的直立人就已经能够流利地交谈了吗?

“意识”这个生命的奇迹,从欺骗行为、埋葬仪式中可否寻到蛛丝马迹?

理查德·利基以直立人骨架“图尔卡纳男孩”这一20世纪古人类学最重要的发现为起点,清晰明了地勾画了人类进化的四大阶段:700 万年前人科的起源;两足行走的猿类的“适应性辐射”;250 万年前人属的起源;现代人的起源。除此之外,《人类的起源》还将带领我们利用有限的证据,提出种种出人意料的假说,推断人类的艺术、语言和心智起源之谜。

2、

《基因之河》(The River out of Eden) 作者:(英)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作者简介

理查德·道金斯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有“达尔文的斗犬”之称的进化生物学家,“无神论四骑士”之一,“第三种文化”推动者。

● 今天仍然活跃在文坛的杰出“非虚构类”作家,创作了《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道金斯传》等多部畅销作品。

内容简介

基因从何而来?它又将走向何方?理查德·道金斯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对复杂事物条分缕析的能力让我们得以直面这些谜题。

《基因之河》是理查德·道金斯在继《自私的基因》之后的又一经典作品,一本以现代生物学观点来解释生命进化过程的科普读物。道金斯将生命的进化过程比作一条基因之河,在时间长河中,基因相互碰撞和重组,不断分叉,不断消亡。值得一提的是,道金斯还在书中分析了实现生物信息在宇宙范围内爆炸需要跨越的各个可能门槛,让我们得以对生命未来会走向何方有所想象。

3、

《宇宙的起源》(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作者:(英)约翰·巴罗(John Barrow)

作者简介

约翰·巴罗

● 英国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和业余剧作家。

● 现任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数学科学研究教授,擅长应用哲学的方法来阐述物理宇宙学。他写作的科普著作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宇宙的起源》等15部科普作品被翻译成了28种语言,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 曾荣获洛克天文学奖和英国皇家格拉斯哥哲学学会开尔文奖章。

内容简介

回答现代宇宙学家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详述宇宙诞生的奥秘,一本人人读得懂的宇宙学科普著作。

所有你关心的宇宙学话题:宇宙大爆炸、时间的起点、宇宙的基本粒子、宇宙探测、新的宇宙研究视角、各类宇宙模型(宇宙的构成、静态宇宙模型、循环宇宙模型、恒稳态宇宙模型、膨胀宇宙模型)……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4、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作者:(澳)保罗·戴维斯

作者简介

保罗·戴维斯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物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释深奥科学概念的大师。

●他的研究内容包括黑洞、量子场论、宇宙的起源、意识的本质和生命的起源等。在《宇宙的最后三分钟》里,戴维斯将带领我们探索“宇宙如何走向终结”的问题:宇宙会走向结束吗?那时的人类又将如何,能够幸免于难、永远存在吗?

内容简介

你想过世界末日的场景吗?宇宙将会在怎样的场景下走向末日?是遭遇小行星撞击,还是遭遇彗星撞击,又或是银河系遭遇另一个星系的撞击?在《宇宙的最后三分钟》,保罗·戴维斯将为你介绍关于宇宙未来的最新理论,带你破解宇宙终结之谜。一本人人读得懂的宇宙学科普著作。

所有你关心的宇宙未来的话题:小行星撞击、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诞生的最初三分钟、恒星的末日、黑洞、引力辐射、太空移民、外星智慧生命、循环宇宙模型……你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5、

《六个数》 作者:(英) 马丁·里斯

作者简介

马丁·里斯

● 英国皇家学会前任主席、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院士、国王学院名誉院士,在职业生涯中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起源和星系的聚集和形成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 最早提出巨大黑洞为类星体提供动力的研究者之一。创作了一系列科学普及作品,为公众开设多次讲座和广播,广泛参与了科学、伦理和政治问题的讨论和构建。

内容简介

作为权威的宇宙学家,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用六个数将宇宙学中看似无关的众多发现联系在了一起,回答了一个人类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书中讲述的六个神奇数字决定了宇宙的基本特性。如果其中任何一个数字稍微有所不同,就不会产生星体,不会出现生命,更不可能有人类。现代宇宙的一切都取决于这六个数字的精密调协,而这无疑是一个物理世界的伟大巧合。

爱的绳索与铁的桎梏:社会历史中的英国监狱 | 新书书摘

编者按:

位于北伦敦苏格兰路(Caledonian Road)的本顿维尔(Pentonville)感化院从1842年建立之时就成为当时最具正义的时代象征之一,赞美者认为它提供了解决犯罪问题的途径。囚犯到感化院的第一天,身上的衣服和财物就会被收走。之后,狱警会对赤身裸体的囚犯进行检查,并将每个人身上的特殊标记(包括伤疤和纹身)记录在案。入狱后,囚犯做的所有事情都要跟着铃声的节奏来:5点45分起床,6点工作,7点半吃早餐,8点去教堂,9点被带回牢房继续做工……囚犯们必须在早餐前做工一个半小时,午饭前三小时,午饭后四小时。

加拿大学者、政治家叶礼庭在《痛苦的正当尺度》中提出,本顿维尔象征着一段历史的顶峰。在这段历史中,人们力求设计出具有绝对合理性和改良的监禁模式。从中世纪的改造所(house of correction),到18世纪20年代的抚养院(Houses of Maintenance),再到18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实业院(House of Industry),监狱制度的变迁反映出整个英国,甚至一部分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的社会变迁。

监禁何时成为惩罚罪犯的主要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监狱制度曾激起怎样的强烈反抗?对于不触犯法律的人而言,现实生活中的监狱与刑罚在他们的社会意识里也许微不足道。然而当我们将监狱置于社会历史中检视,它就变得问题重重,不再理所当然。

本顿维尔

文/【加】叶礼庭

译/ 赵宇哲

节选自/《痛苦的正当尺度》

感化院“本顿维尔”中的囚犯

犯人每六个月才能发出或接收一封信。监狱的信纸顶部印有一段警告:

如果犯人的往来信件中有不得体或无价值的内容,或包含黑话或粗俗话语,该等信件将被扣下。允许囚犯写信、收信的目的,是让囚犯能与体面的朋友保持联系,而不是让他们获悉时事新闻。

在本顿维尔,从信里能写什么到牢房中的杯子应该放到架子上的什么位置,每一件事都有规矩:

囚犯牢房的布置

吊床绳必须笔直悬在寝具之上。罐子盖和罐子放在桌子下面。扫帚必须挂在桌子中间的扶手上。肥皂、梳子、刷子要放在罐子盖前面的扶手上。两个水杯分别放在桌子的两边……书放在盐盒后面。盘子靠墙放,放在书后面。信号板放在盘子前面。毛巾要平整地叠好,挂在衣钩上。

本顿维尔的工作日在每天6点吃晚饭时结束。餐车呼呼作响地穿过走廊,活板门会被翻开,一个盛着炖汤的锡盘被推入牢房中。伙食每天循环往复,早餐是可可和面包,午餐是稀粥,晚餐是炖汤,有时会有些奶酪或一个洋葱。

晚餐后,囚犯有两小时的时间在牢房里漫步、写信、思考或阅读《圣经》:

我在急难的日子,求你向我侧耳,不要向我掩面。我呼求的日子,求你快快应允我。

因为我的年日,如烟云消灭,我的骨头,如火把烧着。

我的心被伤,如草枯干,甚至我忘记吃饭。

因我唉哼的声音,我的肉紧贴骨头。

我如同旷野的鹈鹕。我好像荒场的鸮鸟。

我儆醒不睡。我像房顶上孤单的麻雀。

我的仇敌终日辱骂我。向我猖狂的人,指着我赌咒。

我吃过炉灰,如同吃饭。我所喝的与眼泪搀杂。

晚上9点,煤气逐渐减弱、熄灭,有人推动扳手,牢房门上的双重门闩落了下来。熄灯了。躺在吊床上,在漆黑的牢房里,犯人能听见看守低沉的脚步声,马刀碰到他们绑腿上的咔嗒声,以及他们用走廊墙上的机器打卡时的铿锵声。

有时,在所有声音下面,犯人能听到监狱的电报滴答作响,穿过围墙和排水管。整个夜间犯人们都会尽力透过石墙与别人交往,而他们不连贯的信息像心跳一样微弱。

夜晚最为难熬,因为很难睡着、睡好。有犯人透过铁窗看星星、看云遮月亮,倾听那墓穴一般的寂静,借此度过漫漫长夜。

有时会有尖叫。人们会在孤独和静默中崩溃。有个囚犯不断幻想他的姐姐正站在墙外的小路上,寻找他的牢房,呼唤他的名字。有一天午夜,他从吊床上跳下来,跑到窗前,双拳紧攥窗户上的铁柱,开始哭喊她的名字。还有一个人在屋子里看到了火焰般的光芒,因恐惧而尖叫。还有一个人看到蛇蜷在铁窗上,从脸盆里爬出来。有个人确信那只将食物推过活板门的手想要将他毒死。因为那只手,他晚上开始呻吟。看守会把那些哭喊的人带到医务室去。在那里,医生写下了如下报告:

犯人DF4920:入狱五个半月后,他出现了精神抑郁的症状,性情和言语变得古怪。他好像因对近在眼前的坏事感到模糊的恐惧和焦虑而受到压迫,这种感觉一到夜间就会增强。他说自己总怕因违反监狱的规矩而受罚,他确信自己因犯下某种严重的罪行而受到了惩罚。囚犯憔悴的外表也印证了他的描述。

每年在本顿维尔都会有5人到15人被送到精神病院。如果他们一直疯下去,他们将被终身关押在精神病院;如果他们康复了,就会被带回去服刑。当局保证没有人能靠装疯逃离感化院。

孤寂和静默会使一些人发疯,还会逼另一些人自杀:

在6月5日早晨6点开牢房门时,犯人RL1412被发现已经死亡。他的尸体吊在牢房的铁窗框上,绳子是拿他做鞋时用的“蜡线”做的……囚犯的盘子里放着一封写给父母的信,信中他明确表明了自杀的愿望,他将自杀的原因归于出狱后无法找到正经的工作,因而不得不再次犯下其他罪行,最后会去杀人。

本顿维尔压垮了一些犯人,但其他人没有被压垮。个别人公开反抗这里的纪律。惩罚报告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无可救药”的囚犯和监狱工作人员持续斗争的故事:

……受罚原因:一直非常不服管教,9月28日用最激烈、最具威胁性的语言跟狱警说:“你最好别碰我,不然我会把你们这群混蛋弄死。”一个冥顽不化、无可救药的囚犯。

……用桦树条抽打PG 20下,因为他把上衣和背心放在被子上,把它们全放火烧了,他还声称,如果继续把他关在单间,他会毁掉监狱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WR5451,20岁,九尾鞭抽打24下,因为他毁掉了2条毛毯、2张床单、1个杯子、1个床垫和1个碗;还因为他威胁说“我会让你们这群混蛋完蛋的”,还因为前8次报告后做出的极端下流而恶心的行为……

桦树条和九尾鞭是用来抽打那些攻击或辱骂看守的囚犯的。对于情节较轻的违纪行为,通常的惩罚是在黑屋监狱地下室里的黑洞里关上几天。虽说正常的惩罚是关三天,一些犯人一次会被关长达三周之久。一些年轻犯人几乎一直被关在这种黑屋里,直到他们在寒冷和黑暗中精神崩溃。有个人告诉看守,他再也不会出来了,谁来押他出来,他就把那人杀了。看守们把混着辣椒的烟抽到了牢房里,不到一分钟的工夫,那个囚犯就开始猛敲牢房的门,求看守把他放出来。

大多数犯人放弃了与本顿维尔的斗争。他们安于惯常的工作,不惹麻烦,熬到了刑满释放的时候。有些人表面看来并没有受到静默和孤寂的伤害。但大多数人身上留有一些受伤的痕迹。

在出狱时,铁窗生涯的印迹让犯人显得格外突出:他们穿着监狱为获释人员准备的衣服,剃了光头,肤色苍白。他们心中也留有监禁的印迹。在囚犯获释后观察过他们的人注意到,很多人都受困于一阵阵的癫狂或痛哭。有些人觉得街上的声音震耳欲聋,他们想要用棉球把耳朵堵上。还有些人陷入了一种昏昏沉沉的麻木状态,要过好几周才能好转,这把他们的亲人吓得够呛。就连那些觉得自己已经适应了孤寂的人也意识到,自己之后很长时间内都会梦到监狱。他们会在睡觉时听到门闩锁上时的声音,还有那些尖叫。

社会史中的监禁模式

感化院最早的先驱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布莱德维尔式监狱(bridewell)或改造所。早在中世纪,就有关押待审人员的拘留所,那时监禁作为一种刑罚也得到了有限的使用。改造所是欧洲第一个在监禁的同时还要通过劳动使犯人养成“勤俭习惯”的机构。这里首次把监禁作为强制性教育的手段来使用,因此我们把用管教重塑违法乱纪者性格的理念也追溯到此。

在英格兰,建立布莱德维尔式监狱的目的是关押并震慑那些“无君无父”的人。由于天主教修道院的慈善机构解散、封建侍从体系解体、圈地运动和驱逐佃农,以及人口增长给供过于求的自由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人流落街头。]欧洲其他地区也建立了类似的机构,最著名的当属阿姆斯特丹的锉刀大厦(Rasp House),它是由城市的领导者于16世纪50年代创立的,目的是关押一群流浪汉和随军平民,这些人因为西班牙在低地国家的战争而流离失所。

按日后的标准看,这些早期的改造所还谈不上“全面”。这些地方的管理松散而无序。举例来说,关于阿姆斯特丹锉刀大厦院子的一幅蚀刻版画,描绘了许多混杂无序的活动一个人正在墙角挨鞭子,两个人在另一个角落里锉木头,有人正带着一群妇女参观,一个大人在殴打一个小男孩。没有人在发号施令。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一座正义女神雕像展开,女神俯视着身边的乱象,愤怒却无能为力。

这些建筑并不利于有效的控制。伦敦市建立的第一座改造所是由布莱德维尔皇宫改造而来的。后续的改造所有建在谷仓里的,建在酒馆里的,还有建在附属建筑物里的。专门化的建筑要再等两百年才会出现。

改造所在17、18世纪的历史并不清楚,尚有待历史学家考证。然而似乎在宗教改革期间,监禁就不再是首选的刑罚了,取而代之的是鞭打、烙印和脚枷。历史学家猜测,监禁在高失业率、人口增长、物价上涨和工资下降时最为流行。这种情况在1590年至1640年间,后来在1690年至1720年间都出现过。在这些年代,监禁使得一些人退出了供大于求的劳动市场,转而为政府服务。另一方面,在失业率低、工资升高的时代,非监禁刑罚再度流行。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让违法乱纪者尽量参与劳动力市场是有好处的。

显然,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只是决定刑罚政策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还包括对“循规蹈矩”和“违法乱纪”之间应保持多少社会距离的价值判断,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并不能决定这些因素。因此,除非我们掌握的有关17世纪改造所的史料比现有史料更为全面,否则我们就不能解释这段时间内刑罚的变迁。

17世纪90年代的严重萧条和过于拥挤的监狱可能诱发了第二波有关“全面机构”的思考。产生于这个时代的有贵格会商人约翰•贝勒斯(John Bellers)的实业馆(College of Industry),他的计划是在管教机关内建立一个社团性质的产业聚落;还有布里斯托尔(Bristol)的“铸币厂”(Mint),这是一个建于1701年的巨大济贫院,它由本市商人建造,用来关押流浪的穷人;约翰•洛克(John Locke)则提议建造监狱式济贫院,用来减轻院外救济给各堂区带来的负担。与此同时,托马斯•布雷(Thomas Bray)和移风易俗会(Society for the Reformation of Manners)则致力于改革新门监狱(Newgate),并对未受审的犯人实施单独囚禁。

在18世纪20年代,伦敦犯罪率高发,济贫费用激增,这激起了又一轮监禁机构建设。新法规授权建造抚养院(Houses of Maintenance)并执行劳改测试,以阻止费用的上升。这些抚养院让穷人必须“早睡早起,避免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酒店或酒馆里糟蹋自己;在生病或年老时相互帮助;抵制用小偷小摸和入室盗窃维持生计的诱惑”。马修•马里奥特(Matthew Marryott),一位白金汉郡的济贫监工,依照合同负责管理30多所济贫院,而且他还为150多所济贫院充当客座顾问。尽管有十几座济贫院是新建的,但多数都是由原来的穷人院(poorhouses)改建的,只不过穷人们现在得在更严格的管教下纺织了。马里奥特利用这些合同发财的大梦破灭了,因为强迫监禁中的穷苦人劳动很困难,特别是其中有很多年长者。到18世纪50年代,济贫院又变得昏昏沉沉,再次成为供老人、疯子和孤儿居住的庇护所。

第四波实验“全面机构”的浪潮是由东萨福克(east Suffolk)的地主和布商兴起的。1753年至1771年间,九个名为“实业院”(Houses of Industry)的巨大济贫院拔地而起,每座造价在10000英镑到15000英镑之间。此时当地正因不断上升的济贫费用而感到焦虑不安。在18世纪所有剥削济贫院穷人的劳动并遏制身强体壮者为堂区“增添负担”的尝试中,这项显然是最具野心的。院外救济遭到削减,最多时有500名穷人同时被关押在这些巨大的营区里,被送到济贫院的园地里工作,或者为诺维奇(Norwich)的布商扯羊毛、整羊毛。这些济贫院的组织方式预示了感化院中的强制孤立体系,以及之后得到强化的重体力劳动。在入院时穷人要脱光衣服,洗澡,换上制服。济贫机构每天的活动都是固定的。门永远紧闭,穷苦的人只有在得到院长允许时才能外出。在一所实业院中,设有单独房间和牢房关押不听话的人。东萨福克的雇农和工匠针对减少院外救济进行反抗。1768年,他们游行到布坎普(Belcamp)实业院,将其烧为平地。然而对那些铁心鼓吹济贫院的人来说,这次袭击印证了济贫院的威慑作用。1775年,实业院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为感化院的缔造者提供了鲜活的先例。

因此,18世纪70年代严格说来并非全面机构的历史起点。然而接下来20年里的监禁机构建设量之大,足以让我们将这段时间视为决定性的加速时段。改造性管教的理念在十几家国立监禁机构大规模付诸实践,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机构的设想为众多支持改革的政客、慈善家和法官所追捧,这些人已经投身于议会和公共行政的改革、现代医院的创建、刑法典的合理化修改,以及血腥的刑罚的缓和。感化院也卷进了这场广泛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中,并沿着其轨迹发展。正是逐步加速的改革活动把18世纪70年代和之前的时代区分开了。

要理解这次改革的性质,有必要深入观察其主要目标,即18世纪的刑事司法体系。要理解出现于18世纪70年代的有关刑罚基本设想的新范式,我们就需要研究它意欲推翻的旧范式。

现代的监狱制度如何诞生?

如何界定社会权威的道德边界?

可与《规训与惩罚》对照阅读的刑罚研究力作

叙写现代监狱的诞生

痛苦的正当尺度:

工业革命中的监狱,1750—1850

[加拿大] 叶礼庭 著

赵宇哲 译

三辉图书/上海文化出版社

天猫商城 三辉图书专营店 现已上架

复制以下代码 ₴pm0wYzAra8I₴

打开手机淘宝app 快速购买此书

内容简介

监禁何时成为惩罚罪犯的主要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监狱制度曾激起怎样的强烈反抗?哪些有关痛苦的新认识能解释这种刑罚方法上的大转型?

在本书中,叶礼庭重回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格兰,探索通过何种方式,人们开始相信将犯人囚禁在单人牢房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根据严格的时刻表管制他们的生活,并用苦役来“升华”他们的心灵是公正、合理且人道之举。他记录了一种新的阶级关系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刑罚哲学——“针对心灵”的监狱管教逐步取代鞭打、烙印、枷锁和绞刑等“针对身体”的公开刑罚。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一个世纪内监狱生活的变迁,深度剖析了约翰•霍华德、杰里米•边沁等人的刑罚思想和监狱改革措施,从而解释了规制监狱内部权力运作的现代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此外,针对监狱权力及其背后的强迫性思想结构,针对权力的道德边界,叶礼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我们息息相关。

著者简介

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1947— )

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政治家、知识分子。叶礼庭曾任教于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也曾担任战地记者和政治评论员多年,出任多国政府顾问,提供人权、民主、公共安全和国际事务方面的深刻洞见。其文章多见于《纽约书评》《金融时报》《新共和》等媒体,另著有《伯林传》《血缘与归属》《战士的荣耀》《火与烬》《陌生人的需求》等作品。

1987年,他的家族回忆录《俄罗斯相册》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荣誉——总督奖;

2001年,获乔治·奥威尔奖;

2003年,获汉娜·阿伦特奖;

2009—2011年间,出任加拿大自由党党魁;

2016年11月,获得加拿大平民最高荣誉——加拿大勋章;

2016年至今,担任中欧大学校长。

编辑:草尉雨山

【法说西游】五 攫取权利的如意真仙

点击上方“法治周末报”可订阅哦!

原文首发于465期《法治周末》15版

原题:攫取权利的“如意真仙”

4月10日晚,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公布,全球瞩目。不久后,人们发现,在视觉内容互联网版权交易平台“视觉中国”网站上,这张黑洞图片竟然被列入其“编辑图片”进行售卖。网友接着发现,在其网站上,国旗和国徽也被打上了版权水印。一时间,舆论谴责呼啸而来。连共青团中央微博也发声道:“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类似的行为不止这一家,另一个同类网站“全景”平台也将国旗、党旗、党徽及多位伟人肖像图案进行售卖。后来很快验证,这些网站根本没有取得相应授权。

这种将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公然强占权利而逐利的行径让人想起《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如意真仙”。话说唐僧取经团队一行来到西梁女国境内的子母河边,唐僧、八戒误喝了子母河的水,很快腹痛成胎,有了身孕,把猪八戒痛得扭腰撒胯。孙悟空几经调查获知,必须饮解阳山破儿洞落胎泉的水方能解除胎气。孙悟空自告奋勇前去取水,没想到落胎泉被一位道号“如意真仙”的老道霸占了。这厮靠水吃水,坐地起价,搞起了垄断经营,“但欲求水者,须要花红表礼,羊酒果盘,志诚奉献,只拜求得他一碗儿水哩”。

孙悟空借了瓦钵,到解阳山取水,与如意真仙打斗起来。这道士虽然号真仙,其实是一凶神恶煞。“额下髯飘如烈火,鬓边赤发短蓬松。”如意真仙斗不过孙悟空,但可捣乱破坏,等孙悟空取水时,使如意钩子把孙悟空钩了一跌。孙悟空不得已回去叫了沙僧做帮手,才打败如意真仙,取水解了唐僧、八戒之厄。

面对孙悟空取水的请求,如意真仙公然宣称:“泉水乃吾家之井,凭是帝王宰相,也须表礼羊酒来求,方才仅与些须,你擅敢白手来取!”表面上,这一番说辞也是正义凛然。如果真仙真正拥有落胎泉的产权,他的权利宣示不亚于猪八戒用律条维护云栈洞产权的权利宣言,也算是一个妥妥的权利达人。

社会的发展确实奠基在所有权的保障之上,有如法国的《人权宣言》第十七条云:“所有权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不得侵害之。”我国现行宪法第十三条庄严宣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我国古代没能诞生这种严密的产权保障的法律体系,但现实生活中“实有权利”的观念也还算是颇为发达。

但问题是,如意真仙的权利只是攫取强夺,毫无正当性可言。女儿国的居民说:“向年来了一个道人,称名如意真仙,把那破儿洞改作聚仙庵,护住落胎泉水,不肯善赐与人。”这说明,这落胎泉在他来之前就存在,本来属于公有。如意真仙来了之后凭借其法力才倚强攫为私有,他并没有为开发、维护泉水进行过任何有价值的投入和劳动,只是占山为王、拦路剪径。

在法学史上,英国思想家洛克通过劳动论证了财产权的正当性。洛克认为,财产权虽然是一种天赋权利,但在自然状态下,上帝只是把地上的一切给人类共有,而没有人原来就具有排他性的私人所有权。而从人类共有到拨归私用的关键原因在于劳动。洛克在《政府论》中有言,因为“劳动使它们同公共的东西有所区别,劳动在万物之母的自然所已完成的作业上面加上一些东西,这样,它们就成为他的私有的权利了”。以洛克的标准视之,如意真仙没有进行劳动开发,其所有权没有根基,只是恃强垄断泉水而已。

著名的政治学者萨孟武还曾通过如意真仙的故事来批判南北朝时代豪族封固山泽的现象。东汉末年,土地兼并渐烈。“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到魏晋南北朝,土地兼并愈炽。《宋书》云:“权门兼并,强弱相陵,百姓流离,不能保其产业。”豪族又不肯出价购买,所以他们封固山泽,侵占那些没有所有主的山泽。政府慑于豪族权势,只有承认既成的事实,法律上甚至也只能宣布“凡土地属于今主者,不问其人取得”。南北朝的乱局,很多王朝的崩溃都源于这种土地兼并、封山固泽引发的激烈社会对抗。萨孟武因此不由感慨,“一方国家不能保护所有权,同时对于夺取所有权的人,又不敢加以制裁,久假不归,成为如意真仙的所有物,读书至此,不禁废卷而太息。”

这种非法垄断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公。如意真仙攫取落胎泉水后,但欲求水者“须要花红表礼羊酒果盘志诚奉献”,也只能买一小碗水喝,而一般人家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孙悟空打了一罐水回来救了八戒,没用完的赠送给了他们的房东老婆婆。这老婆婆乐的不行,对众老小道:“这罐水,彀我的棺材本也!”众老小无不欢喜。这可见,本来取之不尽的泉水被垄断后,如何成为平常人家可望不可即的稀罕之物。

这还体现了一个普遍的法理问题。权利是神圣的,但权利也不能滥用。在“视觉中国”这一案例中,这家公司的产生本来是为了保护图片版本,客观上推动了签约供稿人的权益保护。但其商业模式在操作中走向异化,导致“天下自媒体苦视觉中国久矣”的集体讨伐。在黑洞照片事件中,是以保护之名实施著作权侵权,掠他人之美,冒充著作权人实施欺骗、讹诈,甚至将国徽、国旗、企业logo等图片版权占为己有。

媒体揭露,部分类似的商业公司和机构以保护原创版权之名,动辄搞“碰瓷式”的维权、进行高价索赔,导致不少媒体苦不堪言。

4月12日,针对视觉中国图片版权事件,国家版权局微信发文称:“各图片公司要健全版权管理机制,规范版权运营,合法合理维权,不得滥用权利。”

是时候用照妖镜查勘一下,究竟还有多少神圣言说的背后只是如意真仙之流。我们需要尊重权利,更需要的是,尊重真正的权利。

—END—

推荐阅读

往期精彩

【法说西游】(四)“坏人理论”的正面效用

【法说西游】(三)猪八戒:为权利而斗争

【法说西游】(二)悟空八戒斗法律

【法说西游】(一)探寻神话文学的法律意蕴

图片 | 网络

责编 | 王硕 吴昊

法治周末报

与你携手同行法治路

法治周末报社出品 ID:fzzmb01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