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软件问答

大鱼吃小鱼2012(黄渤逆袭 笑出百亿)

导读大鱼吃小鱼2012文章列表:1、黄渤逆袭 笑出百亿2、中国啤酒简史:一城一啤已成往事,华润雪花后来者居上3、白酒行业大鱼吃小鱼的魔咒悄然开启 #酒企并购4、从被网信办约谈,起底23

大鱼吃小鱼2012文章列表:

大鱼吃小鱼2012(黄渤逆袭 笑出百亿)

黄渤逆袭 笑出百亿

首位百亿票房演员之争犹如神仙打架,最终黄渤赢了。

在一个月之前,很多人预测中国首个百亿票房的演员会在今年春节档诞生,吴京、沈腾、黄渤、王宝强都是热门人选。

2月10日灯塔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黄渤以主演电影总票房101亿元率先迈入百亿票房的行列。这个报告出来后,引起了一定争议,网友们认为根据猫眼数据,吴京才是首位破百亿票房的演员,在猫眼数据中黄渤仅排第五。

2月11日,《中国电影报道》微博恭喜黄渤的百亿票房战绩。12日晚间,《中国电影报道》在微博为吴京的百亿票房庆祝。从消息发布时间来看,黄渤的“首位百亿演员”实至名归。此前,邓超、白百何与王宝强的个人票房都排在黄渤之前,在最后关头,黄渤凭借《疯狂外星人》实现了反超。

黄渤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型人物。从影18年,黄渤参演电影作品近40部,奉献了数十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其中6部为10亿级影片。第一次看黄渤的话剧就被感动的马云,之前谈到黄渤在电影的成功时说,“原因是背后演话剧,这些东西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别人都在抢镜头的时候,别人在出风头的时候,他可能在背台词。”

从酒吧驻唱、钢材老板、片场龙套到如今的国民演员,从不断刷新票房记录的影帝到导演、出品人、投资人并全方位涉足商业,他都是后来者逆袭上位。

商业之路

涉足商业,黄渤属于后来者。

与其他明星选择进军副业不同,黄渤将目光投向了影视出品以及商业投资。从2013年开始,黄渤先后在海宁、上海、北京、霍尔果斯四地注册了以当地为名的瀚纳影视公司,形成了自己的瀚纳体系。这四家公司最大的投资方为黄渤,法定代表人均为黄渤的经纪人石昀。截至目前,在天眼查搜索黄渤的名字,有16家企业与之相关。其中北京7家,浙江4家,其他地方5家。以影视文化公司为主,投资公司有5家。

2018年,黄渤推出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取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该电影最主要的出品方为上海瀚纳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不管从哪个角度考量,《一出好戏》背后最大的获利方都是黄渤。

当时的黄渤作为出品人已是轻车熟路。

2011年8月,黄渤宣布成立个人工作室。据悉,工作室除了打理黄渤的日常工作外,也会出品和承接影视项目。

《人再囧途之泰囧》是黄渤工作室参与的第一个项目,这部电影拿下当年的华语片票房冠军,投资人黄渤在接受采访时开玩笑道“作为投资方老板,投得太少了”“《泰囧》是工作室投资的第一个项目,但我没有分到多少钱,看着票房一路高涨,我是越来越后悔,越来越肝痛啊!一开始我太仁慈了,没要太多......其实投资都是这样的,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

尽管在资金上并不如意,但黄渤曾对外表示:“在宣传和发行上锻炼了队伍,这也是一个财富。”

吸取教训后,在《厨子戏子痞子》《亲爱的》《心花路放》中,黄渤选择了以片酬入股,其中《亲爱的》总体毛利率达到83.7%,《心花路放》更是凭借3500万元制作成本拿下近12亿的票房,无疑让黄渤赚得钵满盆满。

黄渤还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身份——阿里影业的股东。2012年文化中国收购了黄渤持股的北京逆光顺影公司,2014年阿里巴巴收购了文化中国,更名阿里影业。在这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中,黄渤间接成了阿里影业的股东,只是在阿里影业中具体占有多少股份,没有公开资料可以查询。但可以明确的是,黄渤当初在逆光顺影的股份高达44%。

2015年,黄渤商业之路开始全面开花。这一年,他瞄准资本市场,与章子怡同时加入黄晓明、任泉、李冰冰创立的Star VC。

Star VC 成立于2014年7月,成立后投资了包括秒拍、韩都衣舍、坚果智能家庭影院、融360、乐逗游戏等项目,涉及短视频、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等领域。

从2017年开始,黄渤的瀚纳体系不断发力,接连出品了《记忆大师》《西游记女儿国》《猛虫过江》和《一出好戏》,在出品人道路上黄渤越走越顺。

黄渤旗下公司出品的电影。来源:影视投资人

2017年,黄渤工作室还为黄渤量身推出了一个二次元形象——黄逗菌。“黄逗菌”是由黄渤配音的90秒动画短视频。主要内容为有处女座纠结性格的男主角“黄逗菌”从二次元来看三次元世界的种种奇遇。这部二次元定格动画上线不足24小时播放量便突破千万,全网平台播放量已破亿。

在商业变现上,“黄逗菌”这款IP形象还与北京稻香村合作,推出了端午冰糕礼盒,成为当季的网红食品。

另外,黄渤接地气的形象,也为其赢得了不少广告代言。洗脑的“人人车”、无处不在的“正新鸡排”、年销量据说5亿桶的“大今野”方便面、郑州日产旗下的“东风风度MX5”、以及“新东方烹饪学校”等品牌,都能看到黄渤代言的身影。

当然,在商业投资上,黄渤也不全是顺风顺水。比如,黄渤持股的西安曲江春天融和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本可以被收购,但最终遭遇滑铁卢。原本可以坐收“1.7亿股份”巨额财产,最后却泡汤。

逆袭者的时代

逆袭,是黄渤人生的关键词。

从走穴歌手、舞蹈教练,走向电视剧和电影演员、导演、监制、老板,黄渤体验了各种角色,而且目前看来,这些角色,他做得都不错。

黄渤的出发点,是酒吧的驻唱歌手。曾经,他带着自己的“蓝色风沙”乐队在各地演唱,打开地图,哪儿没去去哪儿,走南闯北。唱到最后,他每个月能拿到1800~2000元月薪,他的母亲当时的工资大概有四五百块。说起这段经历时,黄渤颇有些自得。

歌唱事业搁置后,他回到青岛,转行做钢材生意。2011年,黄渤在《可凡倾听》诉说当时的生活,“天天就谈钢材,谈完钢材喝大酒,喝完大酒,接着谈钢材。哎呦,有一天你可能看到自己,提一公文包,人也胖了,别人打电话叫‘黄老板’……后来就越来越受不了了。”

管虎执导的电影《上车,走吧》改变了黄渤受不了的现状,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是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获得了2001年度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在奖项的刺激与鼓励下,26岁“高龄”的黄渤开启了演员之路。

此后的经历无须赘述,落榜,跑龙套,重新考北影,为影视剧配音……

后来再回顾这段经历,黄渤显得很淡然,“所谓的成功是什么,成功是瞬间的,我们都是活在一个过程,生活的过程,打拼的过程,以及你往目标走的过程。其实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那样的阶段,无论它是苦难的、辛酸的,还是让人百爪挠心的折磨。我没觉得自己有多强大,也没觉得自己特别不堪一击,因为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

不过,当时的他一度认定配音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很辛苦很枯燥。“做演员还是英俊倜傥的吃香,我顶多演个不为人关注的小人物。”当黄渤这样说的时候,肯定没想到时隔不久,“小人物”就会大行其道,那就是后来成全了他的《疯狂的石头》。

在《疯狂的石头》的几个草根演员里,真正红起来的只有黄渤。

随后两年中,黄渤成为电影投资商和导演的新宠,他出演了许多部小成本的电影,其中也有一些烂片。在这些电影中,黄渤出演的无外乎都是操着一口方言、到处受欺负的苦逼青年,他也被定型为底层小人物专业户。

2009年,黄渤和宁浩再度合作,担纲男主角,出演贺岁片《疯狂的赛车》。投资1000万元的《疯狂的赛车》最终票房过亿。

那一年,黄渤成了电影圈的劳模,出现在11部电影中,俨然是新一代喜剧之王的势头。当然,2009年对于黄渤的意义并不仅仅是高产,更在于他在这一年获得了从影以来的第一个影帝头衔。

这部名为《斗牛》的电影,摄于2007年,导演是黄渤的贵人管虎。《斗牛》在山东沂蒙老区拍摄,条件十分艰苦,黄渤依然是一副堪比要饭的邋遢扮相,每天都要狂奔,磨坏了37双棉鞋。

2009年,《斗牛》在内地上映时,市场反响平平,但到了那年11月,默默无闻的《斗牛》却作为惟一一部内地作品,出征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七项提名。

黄渤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影帝。

加冕金马影帝之后,伴随着日渐高涨的人气,黄渤的事业局面打开,此后一帆风顺如日中天。至此,黄渤完成了他的逆袭。

纵观黄渤的个人经历,和时代发展高度重合。有媒体评价:“他很像那些在经济大潮中沉浮多年的企业家,从最原始的积累开始,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寻找创业的机会,几经沉浮而痴心不改,在风云跌宕的商海中,有些人很快扬名也很快消失,大部分人波澜不惊,籍籍无名。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人,他们小心翼翼,左冲右突,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他们天性有乐观,稳扎稳打,在不断尝试中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本文源自中国企业家杂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中国啤酒简史:一城一啤已成往事,华润雪花后来者居上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文丨快刀财经(ID:kuaidaocaijing),作者丨KG果子离

2007年,爱喝啤酒的四川爷们突然发现,自己喝了20多年的蓝剑啤酒在各大夜市、大排档上逐渐不见了踪影。这个曾经与青岛啤酒齐名的四川地方啤酒品牌,因在巅峰时刻作价25亿卖给了“竞争对手”华润雪花,逐渐消亡在中国啤酒市场的历史长河中。

而这只是中国啤酒大战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旷日持久、中西势力搅合的啤酒大战中,数以百计的啤酒品牌在商场的纵横捭阖中失去了名字,或被收购,或是倒闭。

早年间“一城一啤酒”的盛况已不复存在,如今的中国啤酒市场已是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燕京和嘉士伯五大寡头割据的局面。

随着外国品牌深入中国市场,中资和外资势力在啤酒市场上的较量,还在此消彼长。

01、“一城一啤”风景不在

中国人向来爱喝白酒,事实上啤酒在中国扎根的时间并不长,上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那一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起了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也就是今天哈尔滨啤酒的前身。3年后,英国人和德国人在青岛合营创办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

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图源网络

此后,生活在中国各地的西方资本家纷纷效仿,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建立啤酒厂,五星啤酒、五羊啤酒等老牌地方啤酒的历史均可追溯至此。中国的啤酒文化从此热闹起来。

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在1985年实施“啤酒专项工程”。地方自筹26亿,中国建设银行出资8亿,再加上国家用来购买先进流水线的2000万美金,中国正式叩开“国产”啤酒的大门。

建国初期的哈啤工厂老照片,图源网络

一时之间,创办啤酒厂风靡全国,短短几年间,地方啤酒品牌的数量就多达813家,“一城一啤”的盛况蔚为壮观。

彼时,北京有燕京、五星,上海有力波、光明,天津有长城,重庆有山城、广东有珠江、金威……全国各城甚至各县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夏日里喝一瓶冰镇啤酒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时尚之举。

早期上海啤酒品牌,图源网络

1993年我国啤酒产量超越德国,在此后8年时间里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中国啤酒总产量达2386.83万吨,正式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短短十年, 中国啤酒厂家增长9 倍, 产量增长17.6 倍, 成为名符其实的啤酒大国。

伴随中国啤酒产量增长的,还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资本并购故事。这期间,青岛、燕京等老牌大厂主动出击,做大做强,但更多的地方啤酒小厂被收购吞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早期天津啤酒品牌,图源网络

02、青岛、燕京率先崛起

最先崛起的当属历史悠久的青岛啤酒,这个成立于1903年的老牌啤酒厂早早便坐上了中国啤酒老大的宝座。在强化自家品牌的同时,青岛啤酒也没落下并购的步伐,崂山啤酒、汉斯啤酒、山水啤酒等一众啤酒品牌,都被青岛啤酒收归麾下。

1993年,成立90年之际,青岛啤酒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风头一时无二。作为内地第一个到香港上市的企业,青岛啤酒打破港交所开香槟庆祝的惯例。

那是1993年7月15日10时,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一个崭新的证券代码“000168”出现在大屏幕上。伴随着阵阵掌声,一众嘉宾们手持青岛啤酒庆祝上市。这一小细节,可见香港市场对内地首只在港上市股票的重视,同时也是青岛啤酒江湖地位的有力印证。

1993年青岛啤酒在港交所上市,图源网络

青岛啤酒认购之日,领取申购表格的香港市民前一天夜里就排起了几百米长的队伍。前青啤公司董事会秘书张瑞祥回忆称:“最终青啤在香港发行了三亿一千多万股,超额认购达到400多倍,冻结了几千亿的资金。光是发行五天的申购利息,就有4000多万港币。”

截止到2013年底,值青岛啤酒上市20年之际,这只股票的股价较IPO发行价上涨了23.4倍,被誉为中国“企业价值投资的典范”。

在青岛啤酒率先崛起的同时,另一个啤酒品牌——燕京也没有闲着。

坐拥北京这一国际大都市,燕京啤酒在1980年横空出世,很快就在与“五星啤酒”“北京啤酒”“ 天坛啤酒”北京地方啤酒品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产量节节高升。

五星啤酒逐渐没落,图源网络

1995年燕京啤酒的产量与“老大哥”青岛啤酒持平,并在1996年成功实现反超,产量一举超过50万吨。

但在随后的竞争中,由于拒绝外资加入、策略失当等原因,燕京啤酒先后被青岛、华润、百威英博反超。如今已跌落到国内市场第4的位置,风光不再,且盈利能力还是国内五大啤酒品牌最差的那个。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尽管没有保住榜首,但燕京啤酒这些年的成就还是有目共睹。在成长扩大的过程中,燕京啤酒先后收购了桂林漓泉啤酒、泉州惠泉啤酒、杭州千岛湖啤酒、包头雪鹿啤酒、郑州金星啤酒、广州珠江啤酒等地方品牌。

除了发家之地北京以外,燕京啤酒真正的老巢是广西,这个南国省份贡献了燕京超过三分之二的利润。自打收购桂林漓泉啤酒后,燕京便在广西稳扎稳打,默默赚取丰厚利润。

事实上,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的崛起史,同时也是中国地方啤酒品牌的消亡史。

对于这类企业并购,地方政府在早年间曾经持“地方保护主义”,携手当地品牌对抗外来者。不过随着市场风口的变化,各地政府也一反常态,积极予以配合。毕竟大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规模经营可以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尽管原有的地方啤酒品牌不再,但啤酒厂所产生的就业与税收依然留在当地,何乐而不为呢?

03、华润雪花异军突起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的上市刺激了大国企华润集团。彼时,时任华润创业总经理的宁高宁读了青啤的招股书,觉得啤酒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前华润掌门人宁高宁,图源网络

次年,华润集团从沈阳政府手中收购了雪花啤酒厂,成立华润啤酒(中国)有限公司。

在东三省老工业基地,华润雪花愣了培养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经销商团队。在稳固辽宁市场后,华润雪花背靠财大气粗的华润集团,沿海战线和沿江战线“两线并进”。

沿着中国海岸线,华润雪花从南往北,先后拿下了天津、浙江和江苏等多个沿海省份。2012年,华润雪花与燕京在广东市场短兵相接,双方对深圳地方啤酒品牌“金威”志在必得。

在尔虞我诈的收购中,燕京出价不到50亿,最后华润雪花则以53.84亿元的报价,如愿拿下金威啤酒,与青岛、百威三分广东天下。此役过后,燕京啤酒开始“一蹶不振”,华润雪花则不断做大。

沿海战线推进的同时,华润也沿着四川、安徽、湖北、上海等长江流域省份开拓市场。沿江战线的第一枪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打响。彼时,蓝剑啤酒还是西南市场的地头蛇。

上个世纪末,中国一度形成北燕京、南珠江、东青岛、西蓝剑的啤酒江湖格局,蓝剑啤酒不仅占据了四川、重庆近85%的市场份额,其在云南、贵州的份额也颇为可观,是名副其实的“西南王”。

华润啤酒在1997年进入四川市场后,就向蓝剑啤酒抛出了收购的橄榄枝,但遭到了蓝剑啤酒当场拒绝。毕竟面对当时几乎独占的市场,蓝剑怎么可能拱手让人?

不过华润雪花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选择“农村包围城市”、先收购一众小品牌。华润先是9000万收购了绵阳亚太啤酒厂,继而又以5000万收购了乐山蓝带啤酒厂,然后将这两家啤酒厂生产的啤酒贴上“雪花“标签,正式进驻四川市场。

大战一触即发。

自1999年起,华润雪花和蓝剑啤酒开启不计成本的“火拼”,双方也因此元气大伤。1999至2001年,蓝剑啤酒每年亏损近6000万元。无奈之下,蓝剑啤酒创始人曾清荣只能托人给华润方带话,请求讲和。

2001年,华润雪花与蓝剑集团合资成立了“四川华润蓝剑啤酒有限公司”,华润占股62%,蓝剑占股38%,合资公司同时销售雪花和蓝剑两个啤酒品牌。而蓝剑除了可以分得利润的38%,每年还能收到2000万的“蓝剑”品牌使用费。

尝到了和华润合作的甜头,2007年蓝剑集团作价25亿,将手里的38%的股份悉数转让给华润,至此华润雪花正式吞下蓝剑。在全面接管蓝剑之后,华润在所有渠道都换上了“雪花”品牌,自此过后,蓝剑啤酒逐渐销声匿迹。如今华润雪花在四川的市场份额已达75%以上。

保持单一品牌策略是华润雪花与其他啤酒集团的不同之处,也是其强势所在。

每进入一处市场,收购一家地方啤酒企业,华润集团都会将收购的啤酒品牌全部替换成“雪花”,不给地方品牌“留条活路”。这对加强华润雪花品牌知名度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却苦了一众地方品牌。

安徽蚌埠圣泉啤酒、黑龙江三星啤酒、辽宁大连啤酒、吉林雪豹啤酒、湖北行吟阁啤酒等众多地方啤酒品牌,在被雪花收购后,几乎没了踪影。

凭借单一品牌策略、令行禁止的经销商团队和庞大的资金支持,华润雪花后来者居上,败青岛、挫燕京,吊打外来者嘉士伯和百威英博。

如今的华润雪花已从偏居一隅的东北沈阳,一路成长为全国啤酒市场的老大。数据显示,2018年华润雪花占据中国啤酒市场23.2%的市场份额,啤酒收入、销量多个维度遥遥领先。

2018年中国啤酒市场份额,《华夏酒报》整理

04、外来者百威英博

在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等一众国产啤酒品牌贴身肉搏的同时,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等国外品牌也悄然进军中国市场,大肆布局。

相比华润雪花,百威英博可以说是更大的“土豪”。这个由巴西帮掌控的全球第一大啤酒集团,其发展史就是一段不折不扣的并购史。

外来者百威啤酒,图源网络

百威英博的前身是比利时的英博啤酒集团。2008年英博以52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知名啤酒品牌百威,双方强强联合组成了“巨无霸”百威英博。2016年,百威英博又豪掷1080亿美元,吞下全球啤酒市场老二SABMiller。

早在2008年合并之前,百威和英博两大啤酒品牌就已经在中国攻城略地。此前,英博大概用10年时间,将湖北金龙泉啤酒,湖南长沙啤酒,江苏的三泰、金陵啤酒,以及浙江的双鹿、石梁、浙东啤酒收入囊中。而百威则收购了哈啤,其业务主要在东北区域。

两者合并之后,百威英博在中国的并购更加迅猛。2011年河南维雪、大连大雪,2012年牡丹江啤酒,2013年河北唐山,2014年吉林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如今的百威英博已成为仅次于华润雪花、青岛啤酒后的“三当家”,2018年占中国啤酒市场份额的16.2%。

与青岛、燕京等国产啤酒多为中低端啤酒有所不同,百威英博旗下的啤酒更聚焦高端市场。其在高端市场赚取的丰厚利润,让一众国产啤酒羡慕不已。

现阶段,百威英博拥有百威、科洛娜、时代、贝壳、福佳、乐飞等多个国际品牌,以及哈尔滨、雪津、鹅岛、大雪、南昌等本土品牌。

百威旗下的原中国啤酒品牌,斑马消费制图

这个世界啤酒霸主,将各种大型收购、兼并手法玩得娴熟,绝不甘心在中国市场屈居第三,未来百威英博还会有更多动作。

如果不想被百威英博进一步蚕食市场,华润雪花、青岛、燕京不仅要稳固中低端啤酒市场,还得绕到百威英博的后方,在高端啤酒市场有所布局。

05、嘉士伯另辟蹊径

和百威英博差不多同期进军中国市场的嘉士伯,早年间有些水土不服,被华润雪花、青岛这些国产品牌打得灰头土脸,丝毫没有“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好待遇。

在一番痛定思痛后,嘉士伯的管理层果然调整经营策略,选择性地放弃了竞争早已白热化的东部市场,另辟蹊径布局西部市场,先后将云南华狮啤酒、大理啤酒、重庆啤酒等一众西部知名啤酒品牌收入囊中。

这其中,最漂亮的一仗,当属2015年在新疆收购了赫赫有名的乌苏啤酒。

这款被戏称为“夺命大乌苏”的啤酒,火遍天山南北,是新疆啤酒品牌的象征,在新疆人眼中有着不可比拟的高度。这家历史悠久的啤酒企业,在1986年乘着“啤酒专项工程”的东风在天山北坡的乌苏县建成。

早期,乌苏啤酒的竞争对手是新疆啤酒。那时新疆啤酒集团不仅垄断了几乎全国的啤酒花供应,还收购了吐鲁番玻璃厂,建立起从原料到包装的全产业链;其底下还有昌吉啤酒、喀什啤酒、霍城啤酒、天山啤酒、托峰啤酒等众多新疆地方啤酒品牌。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乌苏啤酒差点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吞并。

不过好在2006年新疆啤酒国企改制经营不善,乌苏啤酒趁机将新疆啤酒一举拿下,晋升为新疆市场的绝对霸主,造就了中国啤酒行业“以小胜大”的佳话。

在顺利拿下乌苏啤酒的同时,嘉士伯又以相似的手法控制了重庆啤酒、拉萨啤酒、黄河啤酒等近20家啤酒品牌,拿下整个西部啤酒产业的话语权,赢得了与东部诸侯们叫板的底气。

中国的啤酒市场充满地域特色,其辉煌的历史也伴随着风起云涌的江湖。

昔日叱咤一方的四川蓝剑、湖南白沙、武汉行吟阁在资本强烈的攻势下节节败退,黯然落幕,仅剩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等少数品牌坚挺。

如今的中国啤酒市场,华润雪花、青岛、百威英博“三超”稳坐钓鱼台,燕京、嘉士伯“两强”奋起急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寡头垄断的局面一时难以被打破。

随着高端啤酒市场逐渐被重视、精酿啤酒进入年轻人视野,各大啤酒巨头的竞争还在继续,投资和并购并不会因此而终止。

看似动态平衡的中国啤酒市场,仍在暗潮涌动。

参考资料:

1.格隆汇-啤酒这个江湖

2.审美学 -中国啤酒简史

3. 陈香老酒-中国啤酒消亡史:那些年我们喝过的啤酒

白酒行业大鱼吃小鱼的魔咒悄然开启 #酒企并购

华夏酒报记者 陈振翔

随着白酒消费格局调整,白酒呈现两极分化局面,面对一线酒企渠道下沉抢市场,区域酒企压力甚巨,谈及区域酒企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和重组会是区域酒企最终的归宿。

十多年前,当啤酒寡头在全国开启兼并组合的时候,大大小小白酒企业则是衣食无忧地过着小资生活,“大鱼吃小鱼”的残酷游戏似乎离白酒企业还相当遥远。十年后,白酒竞争的赛道在逐渐变窄,一二线强势品牌先后实施精准营销,销售工作下移,加大了三四线城市以及县乡市场的营销力度,抢占市场。区域品牌特别是地产酒小微酒企的生存空间日趋缩小,举步维艰。

“熬过了冬天,却倒在了春天复苏的路上”。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下白酒小微企业的处境是比较恰当的。

8月13日,《华夏酒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在逐年下降,仅今年上半年,“消失”的白酒企业就有百余家,规模以下小微企业(小作坊)濒临关门的可能更多。近日,安徽天长地久酒业、湖南省毛公酒业有限公司、铁岭醉春风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00%股权转让事件表明,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白酒行业“大鱼吃小鱼”的魔咒悄然开启。

“寡头”时代,强势品牌加速行业“洗牌”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在自然界,这是食物链生存的固有规律。然而,这种状态对于白酒行业来说早已发生了变化,在竞争异常惨烈的当下,没有“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一说,只有“大鱼吃小鱼”。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445家,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176家,同期减少了269家,这就是竞争激烈的证明。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040家,2021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57家。

早在四年前,《华夏酒报》记者在安徽西南走访市场时发现,市县级以及乡镇级消费市场地产酒的品类还有五六个品牌,与众多全国性品牌相比优势明显。做白酒运营多年的徐先生曾讲道,地产白酒品牌销量占公司总销量的65%以上,消费者认知度很高。

一位地产酒品牌营销部工作人员表示,地产品牌在当地市场表现远远好于省外品牌,其90%以上的产品在当地销售,由于运营成本和产品品牌张力不足等原因,在外地以及省外销售的比例很低,但是小日子过得很好。

时隔四年,当《华夏酒报》记者再次走访时,当地白酒市场早已被强势的一二线品牌所抢占,占有率高达70%以上,众多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不足30%,这30%的空间竞争也相当激烈,稍有不慎就有“退场”的风险。

当地一位经销商介绍,多家地产品牌的年销售量在逐年下滑,有的几乎是断崖式下滑,部分还存在拖欠工资、减员缩编的现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以茅台集团子公司、子品牌为例,资料显示,贵州习酒2015年至2019年,销售额分别为15.56亿元、25.66亿元、35.78亿元、56亿元、79.8亿元。

通过数据不难发现,从2016年开始,贵州习酒的销售额每年以10亿元以上的体量在增长,2020年呈现爆发式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今年目标120亿元,截至目前的市场表现,习酒将圆满超额完成2021年任务。

数据显示,在习酒的市场布局中,省外市场份额逐年增长。2020年省外市场销售额72.72亿元,同比增长45.91%,省外市场销售占比达到历史最高的70.60%。2021年习酒的销售目标省外市场90亿元,占比超75%;高端78亿元,占比超65%。同时,茅台酱香系列酒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3%。2020年,疫情之下,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对比2019年白酒上市公司营收,排到第8位,位于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顺鑫农业、汾酒、古井贡酒之后,与2009年茅台集团总收入相当。

作为浓香型酒的龙头老大,五粮液在主线产品不断爆发亮点的同时,五粮浓香系列酒公司的尖庄、五粮醇、五粮春、五粮特曲等产品更是实行精细化、精准化市场培育和布局,在未来的市场中,五粮浓香系列酒的品质优势、品牌优势、工艺优势、资本优势、团队优势和稳定优势等都将更加凸显。2020年,五粮液系列酒实现营收83.7亿元,同比增长9.86%。按照规划,2021年五粮液系列酒营收要超过100亿元,到“十四五”末,系列酒营收则要力争突破200亿元。

在白酒趋势发展咨询专家黄长北看来,全国白酒企业总数在减少,但是消费市场的总额在增长,增长的部分呈现出向头部产品、优势品牌靠拢的趋势,增长的是白酒龙头企业和区域强势品牌,小微企业的市场被强势品牌所“掠夺”,发展前景堪忧,时刻面临着被行业“洗牌”的风险。

“兼并重组”,小微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中国白酒产量达到了785.9万千升,累计下降0.8%。2020年全年中国白酒累计产量达到740.7万千升,累计下降2.5%。但是,2021年上半年规模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385万千升,同比增长12.8%。

随着行业内的挤压式增长以及一线品牌中低端产品的下沉,区域白酒企业特别是没有名酒基因基础、品牌张力不够和品质没有差异化的小微企业在发展中掉队的风险日益加重,部分企业几乎到了举步维艰、濒临关门的地步。

此次安徽天长地久酒业、湖南省毛公酒业有限公司、铁岭醉春风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100%股权转让可以说明,小微企业发展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多种因素下,面临被兼并的尴尬局面。

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转让的主要原因。

《华夏酒报》记者从安徽天长地久酒业有限公司发布消息中看出,该企业是从老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在发展中,2015年9月被中国浦发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拥有唐殿春禮韵系列、唐殿春雅韵系列、沃公系列和沃公原浆酒等多个系列,数十个产品,价格从28元到688元,中低高档产品皆有。业绩显示,2020年营收218.68万元,净利润亏损48.27万元;截至2021年05月31日完成营收83.95万元,净利润亏损36.10万元。

湖南毛公酒业有限公司公司前身为隶属于长沙市民政局的国有企业长沙古泉酒厂,1994年改名为“湖南毛公酒厂”,2012年正式更名为“湖南毛公酒业有限公司”。记者从毛公酒业公司网站获悉,2013年,为缓解生产和供货压力,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再次投资兴建酒厂,成立全资子公司泸州毛公酿酒生产基地有限公司,打造集环保旅游、红色旅游、酿酒储存、生产、品鉴于一体的生态酒庄。虽然截至2021年4月30日的财务报表显示,公司总资产768.75万元,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87.13万元。估值2.8亿的毛公酒业100%股权转让,底价仅为3300万元。

铁岭醉春风酒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转让项目发布,转让底价为252.17万元,极低的转让价格进一步证明,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巨大。

“大江南北走一走,喝的都是明光酒”。1949年,组建成国营安徽明光酒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光酒厂年产量越万吨,年利税近亿元,成为全省同行业之首,名列国家大型一档企业。2005年11月,明光酒厂进行企业改制,更名为“安徽明光酒业有限公司”。去年11月16日,古井贡酒与明光酒业签订拟并购协议,成为这家区域老名酒的控股股东。

在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看来,区域酒企与全国一线酒企相比,其品牌、产品、渠道、消费者认可度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近年来,随着一线酒企渠道下沉和大数据、精准营销等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以往全国部分弱势销售区域得以加强,销售量和品牌优势凸显,换言之,一线品牌的增长变相地掠夺了区域品牌的市场,弱势二线酒企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区域品牌竞争压力骤增。

河南是白酒生产大省,也是消费大省,强悍的饮酒风格奠定了白酒的江湖地位。据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该省白酒高峰时期白酒企业达460多家,商丘、南阳、濮阳、周口等地市的白酒密度最大,部分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酒厂。随着白酒行业的不断调整,河南地产酒数量骤减,截止2020年,省内白酒企业在280家左右,其中稍具规模的白酒企业约有133家,生活比较滋润的不足20家。

河南周口,一家生产规模3000吨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年前企业遭遇发展瓶颈,从那时到今年,营收直线下降,主要原因是强势品牌系列酒挤占了市场空间,他们企业不大,在品牌推广、营销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再加上强势品牌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今年上半年营收出现危机。他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共同扭转被动局面,就算100%转让也行,只要能保住企业和品牌。在电话中,记者能感到他的话语里满是伤感和无奈。

随着白酒消费格局调整,白酒呈现两极分化局面,面对一线酒企渠道下沉抢市场,区域酒企压力甚巨,谈及区域酒企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和重组会是区域酒企最终的归宿。

从被网信办约谈,起底2345导航的灰色产业

  3月7日,上海网信办会同市扫黄打非办联合约谈2345导航网站总编辑,就网站存在的严重违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依法要求其暂停更新相关栏目并限期整改。近年来在扫黄打非的高压态势下,各大网站已经很少出现内容严重违规的情况。

那么是什么让2345导航网站铤而走险、顶风作案呢?

曾签署正确导向协议书,流氓行为制造灰色收入

据悉,此次2345导航被约谈是由于网民向相关部门的举举报。而从网信办发出的消息来看,其涉嫌违规的栏目包括“放松一下”、信息、健康等栏目。这些栏目现在已经停止更新,正在限期进行全面整改。

颇为讽刺的是,2345导航网站与好123导航、114啦网站导航、UC网址导航等八大导航网站曾在去年5月19日联合发出倡议书,呼吁全国网址导航网站坚持正确导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共同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那么是什么让2345导航做出这样表里不一的行为呢?大概是割舍不掉那些为其带来利益的灰色收入。其中备受大家诟病的就是2345导航强制绑定、劫持等此类的流氓行为。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2345导航网站采用了一种积分推广模式,鼓励各类电脑技术员、网管、程序员将他们用户的电脑首页设置成2345导航。设置得越多,这些推手获得的积分就越多,积分可以换取购物或换现金,从而导致了推手们无所不用其极,往往不经用户同意就把首页锁定在2345.com。”

这些技术手段都是为了给2345导航带来吸引更多的网站流量,制造潜在的利益价值。而此次严重违规的栏目无非是想从内容的角度上吸引网民的注意,增强用户粘性和浏览频率,并寻找机会让流量变现,制造相关的灰色收入。

2345导航崛起恰逢网络浪潮,发家史中常爆负面新闻

成立于2005年的2345导航网站恰逢网民数量激增、网站建设遍地开花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恰逢好时机的2345导航以网站收录起家,上线三个月就积累的百万用户。之后它又相继推出了多特软件站、2345好压软、2345王牌流浪器等,极大丰富了公司的产品库。

近年来随着导航网站的转型升级,2345导航也开启了自己的转型之路。在内容上,其从“网址导航”开始向“内容导航”过渡,创办了影视、小说、游戏、天气等细分频道,而违规栏目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建立起来的。不仅如此,它还把每一个细分方向看作是一个领域、一个产业,试图通过建立自己的用户支付系统、结算系统构建起闭环的生态系统从而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回顾它的发家史可以发现,在2345导航成长的另一面总会出现各种负面新闻。2012年,微软就曾起诉当时2345的母公司上海瑞创,迫使2345发表道歉声明,就盗版微软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商誉损害行为表示深刻歉意。据悉当年2345赔偿的金额为该公司上半年的利润之和,其金额之高创下了当时的记录。

可见,为了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而出,2345导航网站使用了软件盗版、强制绑定软件、制造低俗内容等手段,这些都为其带来了甜头,以至于一些手段在今天仍然被其使用。

尴尬地位迫使其剑走偏锋,约谈为2345导航敲响警钟

其实从行业竞争来看,2345导航的发展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导航网站市场360导航和好123导航占据了市场的7成份额,而2345导航、搜狗网站占据了第三、第四位。可以看出,2345导航面临着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窘境,尤其是导航网站由于复制性强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倾向。因此2345导航在追求个性化时不得不冒险剑走偏锋,但却触及了法律的底线。

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网址导航已经没有什么想象空间,属于夕阳行业。”现在网址导航正在向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的方向演变,每一个细分市场都需要庞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一旦落后就面临着被淘汰或收购的危险。之前,2345导航数度传出被收购的消息也侧面证明了这个市场仍然遵循着“大鱼吃小鱼”的法则。

2345导航被约谈再次给其发展敲响了警钟。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低俗、色情的违规内容不利于培养网站正面的商誉形象和口碑影响。随着法律的健全、公众意识的增强,相关和内容和栏目势必被市场所淘汰。与其从这些违法行为上找灰色收入,2345导航不如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内容化、垂直化发展的轨道上,以积极的正能量激发企业的利益增长。

(文/于斌 潮起创始人,QQ&微信:117821818)

齐俊杰:开发商四面楚歌!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吗?

最近,大家都被这么一条新闻吸引,说截止10月底,宣告破产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增加到了408家,这种趋势在9月份之后,更加明显,在9月份,95家房企融资达到1124亿,环比上升45%,同比上升17%,也就是说大家现在都没钱,疯狂的在找钱,如果找不到钱,那么很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而破产。

但是,就在这个房企开发商,生死存亡的时刻。我们的监管方,在不断地严查银行违规放贷,并时不时的就开出巨额罚单,房地产领域贷款增速则连续14个月回落,9月末,人民币地产贷款余额为43.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5.6%。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地产贷款4.6万亿元,与去年全年水平相比低6.2个百分点,降至24.1%。而且央行表态,未来可能都维持在一个25%以下的占比。而之前几年这一数据都是30%以上。

在银行的融资渠道受阻,地产企业只能转向海外去借高利贷,9月份,房企海外融资38亿美元,相比八月多了15.8亿美元,而且利率越来越高,某开发商今年一直有传言,说资金链吃紧,他在7月的时候,海外融资,票面利率已经到了15%,但据说这个水平还不是最高的。发债的票面利率甚至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净利率,这就好比,你做100块钱的生意,一年也就能赚10块钱,但是你这100块钱中,80%是借的,利息是一年15块钱。这就是地产商的现状,几乎是替债主打工了,甚至弄不好还得倒贴钱。

那么有人说了,开发商如此困难,纷纷倒闭,会不会房价马上就要降了,恐怕现在还得不出这个判断,客观的说,一年倒闭400家开发商,真不算什么大事,而且这些开发商也都不是什么大企业,要知道整个中国我们有将近10万家开发商,别的不趁,房企有的是,像牛粪一样多。而且几乎每年都破产个几百家,算是一个常态,大家没必要太过上心,现在起码头部的开发商们活得依然很好,万科还在到处拿地,碧桂园也在快速施工,恒大和融创这两更是高调的不要不要的,排名前十的开发商中,也就绿地说今年业绩同比下滑,其他的都依然是同比增长。所以,可以判断为这是一起假摔事件,真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至少地主家里还是有足够的余粮的。

生死存亡肯定不至于,但是大家也会明显感觉到情况不妙,跟地产公司的高层聊天,他们就觉得现在环境太差了,甚至是房地产行业这15年以来最差的环境,政策调控似乎完全没有收手的意思,而且银行确实态度比较决绝,以前都是调控2年,放松1年,3年一个周期滚动前进,2007年,2010年,2013年,2017年,都是调控年,2009年,2012年,2015年则都是放松年,现在从2017年开始算,已经到了时间点,但却没有任何的要松的迹象,政策还在密集的出台,所以大家心里也都越来越没底。一开始大家还比较乐观,现在则越来越紧张了,不知道还是否能迎来放松周期,现在大家都在做压力测试,如果就是不放松了,自己还能挺几年。

其实自打我们提出房住不炒开始,楼市的玩法就已经变了,以前只是限购,但基本内核都没变,而最近这次,大家应该发现不光是限购,限售,限贷,还有人口洗牌,土地供给洗牌,甚至未来通过房产税,地方的收入来源也要进行洗牌,所以这次的动作相当大,而且并不仅仅针对楼市,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是未来几十年的政府收入方式。所以绝不可能再是之前那种调控2年,放松1年这么简单了,整个房地产行业也会在这样一次经济变革中被重新洗牌,大鱼吃小鱼,产业集中将不可避免,刚才我们也说了,10万家开发商,这个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未来必然会出现大量开发商破产倒闭的情况,大家可以回忆一下,2012年前,我们全国大概有几万家小煤矿,10几万煤老板,这是当年最富的群体,后来一场能源结构变革,煤价大幅下跌,再加上我们主动推动结构整合,让这个行业发生了大量的兼并重组,时至今日,煤老板已经成为历史,当年的巨富阶层,如今已经销声匿迹,甚至债务缠身。应该说现在就是开发商的2012,再过5年,这些曾经巨富的开发商,大多也会如煤老板一样,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债务缠身。只有头部企业能够幸存下来,但是也已经实力大不如前。

至于房价,现在还有潜力的,只有新一线和二线头部,因为人口持续流入这个事,实在是支撑力太强,即便房价很高,人口如果每年都流入几十万,那么也会推升房价的,就像2015年之前的北京上海一样,房价当时就很高了,但每年都有50万人流入两座直辖市,所以最后还是水涨船高,相反,如果人口流出,房价还在涨,那就全都是虚假繁荣,城市收缩,过几年必然暴跌,甚至跌一半你也未必能卖的掉。除非刚需,最近2年不买房不行,否则都应该再等等。记住老齐的劝告,能不买就别买。即便是自住,也一样,在跌回到2015年的价格之前,最好还是先租着。不要觉得不可能,只要房住不炒再坚持两年,那些没有大量人口流入的地方,十有八九会重新见到2015年的房价。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