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流浪汉4无敌版(十部比绿皮书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过算我输)
野蛮流浪汉4无敌版文章列表:
- 1、十部比绿皮书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过算我输
- 2、丧父辍学养母虐待五年流浪如今身价过亿:婚姻中男人最怕这种女人
- 3、张婧易|暴风雨的拉美之旅
- 4、我和我的祖国爆了,背后的真实事件感动了几代人
- 5、超英电影的困局:漫威向左DC向右,一个看不到,一个卖不动
十部比绿皮书更好看的豆瓣9分佳片,全部看过算我输
《绿皮书》无遗是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的大赢家,能一举斩获3项大奖的电影屈指可数,包揽了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影片三项大奖,但它并不能赢得所有人的青睐。
有人吐槽它的「政治正确」,有人诟病它的「内容讨巧」,但抛开题材与种族,电影所展现的孤独灵魂之间的碰撞,却别有一番韵味。
Don与Tony本是无法相交的平行线,一个温文儒雅,在精致的生活中舒展自己的羽翼;一个粗鲁莽撞,为挣钱可以做出任何疯狂举动。
△ 为挣钱比赛吃热狗的tony
但儒雅的Don为了让人接纳自己,走上平权之路,鲁莽的Tony为了过上好日子也在努力挣脱贫穷。
阴差阳错中两个孤独的灵魂突然相遇,在一场改变人生的南巡之旅后,两颗心彼此温热,收获了自我的救赎与一生的友谊。
“孤独的人总是相似的”。
在不同的影像之中,我们总能看到跨越内心与跨越空间的好故事,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两段人生的相继重启,在本该熄灭的火焰中,又燃烧出了耀眼的光芒。
不散今天将盘点10部豆瓣9分以上淡入心灵的佳片,从两颗心相遇之后的瞬间,来一同体会孤独灵魂相拥的美好,他们比《绿皮书》更好看。春风化雨、淡入心灵,两个人的相遇不一定是爱情。
△ 1993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作品《完美的世界》
01
《触不可及》
导演: 奥利维埃·纳卡什 / 埃里克·托莱达诺
主演: 弗朗索瓦·克鲁塞 / 奥玛·希 / 安娜·勒尼
上映日期: 2011-11-02(法国)
豆瓣评分:9.2
既然谈到种族、肤色、友谊,那么这部温情喜剧片一定要拎出来聊聊。
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男人相遇到一起,一个是黑人混混,一个是白人富翁,八竿子打不着的巧合造就了电影的无厘头和轻喜剧。
同样是改编自真实故事,同样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作为《绿皮书》的肤色置换版,《触不可及》将更多的生活幽默与真实人性留在镜头前。残疾人富翁展现出来对生活的迷恋热爱,黑人看护用无拘束的乐观态度过着每一天,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在阶级、肤色、性格、教养等方面差异悬殊的两人,却携手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生命的尊严在所有客观因素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唯有善意才能永存。
两个原本触不可及的人,在相遇相知之后却拥抱着对方的灵魂。
02
《海蒂和爷爷》
导演: 阿兰·葛斯彭纳
主演: 阿努克·斯特芬 / 布鲁诺·甘茨 / 昆林·艾格匹
上映日期: 2015-12-10(德国)
豆瓣评分:9.1
治愈系温情片,改编自约翰娜·斯比丽的小说《海蒂》,作品在问世一百多年中被多次搬上大荧幕,电影、电视、动漫,不同形式的作品都在传递同样的温暖。
失去父母的海蒂与性格孤僻的爷爷,在阿尔卑斯山上相遇,从拒绝抚养海蒂到不能失去海蒂,爷孙之间把亲情的血浓于水演绎得尤为动人,人与人之间总是相连的。
表面冷漠的爷爷一开始无法接纳突然而至的海蒂,在日复一日的交往中,纯真的小海蒂用她的善意慢慢化解了爷爷的心。毕竟相依为命的两个人,无法撇开心中的感情。
充满生机的阿尔卑斯山,两颗越靠越近的心,在广袤的大自然中,都是无比温暖的存在。
03
《鳄鱼波鞋走天涯》
导演: 彼得·霍顿
主演: 布拉德·兰弗洛 / 约瑟夫·梅泽罗 / 安娜贝拉·莎拉
上映日期: 1995-04-21
豆瓣评分:9.1
非常令人回味的儿童温情片,以孩子的视角探讨死亡的模样。一个是个性孤独的邻家少年,一个是意外患上癌症的绝症男孩,两人碰在一起,或是生命的沉重,或是生活的趣味。
为了对抗绝症的一次远足,让两人踏上冒险之旅,在逐渐成长的探险路上,两位男孩探讨着人生、戏谑着死亡,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之下,两人记忆中最美好的那一段,将留在这次远足中。
在大命题之下讲一个温情故事,必须要有打动人心的引子,电影中最有力量的是两个男孩携手在密西西比河面把鞋子当做小船飘向远方。
死亡有它恐怖的样子,但两个乐观坚强的男孩却从没有惧怕过,这就是成长的勇气。
04
《飞翔的梦》
导演: 布雷梯斯拉夫·波杰
主演: Ludek Navratil / Katerina Machácková
上映日期: 1990
豆瓣评分:9.1
一部奇幻类的实验动画电影,真人演绎结合着定格动画,在1990年的影视界中并不多见。很多人埋藏在童年记忆中的影子,被这部电影勾了起来,电影在CCTV6播放的画面是不是闪烁出来。
电影讲述了一个性格内向的小男孩,不想走出自我的世界,在排斥外界的沟通中,他遇到了一位奇妙的小精灵——「蝶仙」乌鲁咕,精灵有着神奇的力量,能使任何东西飞起来,小男孩像遇到了知己一般,每天和蝶仙形影不离。
在营造快乐的氛围中,小男孩与精灵之间从相遇到疏离也很短暂,走出自我的世界才是电影所要突出的主题,最终飞走了的精灵也预示着小男孩终究要融入集体中。
遗憾总在回味之中显得珍贵,电影正是把这种遗憾的珍贵化作了主角成长的力量,人总会长大的。
05
《闻香识女人》
导演: 马丁·布莱斯特
主演: 阿尔·帕西诺 / 克里斯·奥唐纳 / 詹姆斯·瑞布霍恩
上映日期: 1992-12-23(美国)
豆瓣评分:9.0
生活困顿,请打开心扉。这部关乎人性、希望与重生的电影,才真的是奇妙的本源,怎么破除魔障,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部翻拍的佳作是当年影视界的爆款,更是把阿尔·帕西诺推向了演员的高峰。一段旅行中的故事,发生在盲人退役军官和青年大学生身上,从嗅得女人香的奇异功能上去探讨一出人生冒险之旅,孤独的内心在被命运所纠缠后,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最终交织融合在了一起。
电影是一个逐渐升阶的过程,从无助的人生到对生命的思考,从盲人军官绝望的内心到敞开心扉的释然,都是在不断走向希望的。
两位相去甚远的人在无助之中相遇,在历经生活的挣扎后各自顿悟人生,两颗心也同时被点亮,那些微妙的瞬间在电影落幕后弥足珍贵。
06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导演: 马克·赫尔曼
主演: 阿萨·巴特菲尔德 / 维拉·法米加 / 卡拉·霍根 /
上映日期: 2008-09-12(英国)
豆瓣评分:9.0
战争题材总是令人残酷痛心的,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影片从两位八岁小男孩的视角去描绘二战,将二战德国集中营里的鲜血淋淋展现在镜头面前,又用儿童的眼睛将这场杀戮之战呈现出来。
总之这是文明之外的野蛮,在儿童世界的童真与美好之外,把民族仇恨与种族区别映衬其中,那些不和谐的影像成了时代的注脚,侵略的见证。
孩子的单纯使他们无法理解战争,影片中纳粹的孩子和集中营的孩子成了好朋友,他们把友情的温度隔离在铁丝网之间,却无法去体会这层隔阂意味着什么。
条纹睡衣代表着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证明,但也是纳粹眼里的死亡宣告书,电影把两个灵魂凑在一起,却还是离不开无法言喻的悲剧结局。
07
《完美的世界》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主演: 凯文·科斯特纳 / 劳拉·邓恩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上映日期: 1993-11-24(美国)
豆瓣评分:9.0
罪犯与孩子的故事,走向了温情和治愈的路子。
一场劫持人质的引子,一次跨越洲际的追捕,在一个懵懂的孩子身上,却催化出了不一样的效果。
为妈妈报仇而进监狱的罪犯布奇,和听妈妈的话的乖孩子菲利普,在莫名相遇之后一起踏上逃奔之路,却在一路走来的冒险中,给彼此最温暖的慰藉、安心和救赎。
糅合着犯罪、公路与成长等题材的影子,电影呈现出了刺激的人性故事,在一路逃亡的过程中,布奇教会了菲利普怎么面对现实人生,菲利普也教会布奇如何学会去爱,两颗孤独的心碰在一起,撞出了成长的瞬间。
世界并不完美,但有不断追求完美的人存在,所以才有它存在的意义。
08
《爱·回家》
导演: 李廷香
主演: 金艺芬 / 俞承豪 / 童孝熙
上映日期: 2002-04-05(韩国)
豆瓣评分:9.0
韩国温情片,一个让人绷不住泪腺的存在。故事平淡如水,却把观众的内心一一击破,散发出动人心脾的味道。
讲述着外婆与外孙的故事,从冷冰冰到暖洋洋的过程,是年迈的外婆用心在融化着外孙。小外孙从一开始抗拒来到农村外婆家,嫌弃老人家的脏与乱,用恶作剧去捉弄外婆,但在慢慢相处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外婆温暖的那颗心。
有些温暖动人的瞬间,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印刻。从相遇的生疏到离别的不舍,外婆与外孙之间已经产生了情感的联结,促使两人越走越近的原因,就是日夜的相伴。
这个时代节奏太快,有时候我们需要停下脚步去见见自己的亲人。
09
《我是》
导演: 多罗塔·肯杰扎夫斯卡
主演: Piotr Jagielski / Agnieszka Nagórzycka
上映日期: 2005-09-10
豆瓣评分:9.0
一部真正有关于成长与孤独的影片,看过之后无法不心生怜悯与敬仰之情。
被母亲遗弃的小男孩孔德尔从孤儿院逃离,他被身旁的人排斥,被别人所嘲笑,他无法找到自我的归属感,只能选择离开。
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之后,孔德尔不需要面对虚伪的一切去假扮自己,他遇到另一颗孤独的心——一个无法合群的女孩,两个人走到一起试图寻觅自己的人生,却终究抵不过现实被拦了下来。
这是一部自我抗争的梦想童话,在男孩不被认同的现实下生根发芽,逃离生活的孔德尔只是不想再被羁绊住,虽然没成功,但他挣扎过。
这不是一部儿童电影,因为它所讲述的是成人化的寓言,被压迫的人始终会反抗,没有人生来就是自由的。
10
《街头友爱之情》
导演: George Kaczender / Hume Cronyn
主演: Fred Savage / 休姆·克罗宁 / 阿兰·皮特森
上映日期: 1991-12-15
豆瓣评分:9.0
跨越年龄的精神交流,组成了这部电影强有力的内核。感伤的情怀加上绵绵无尽的友谊,让一个真挚的故事具有无形的力量。
少年戈弗雷在图书馆邂逅了一位谈吐自如的老人,在与他的交流中,把自己心中的疑惑一一揭开,戈弗雷对于老人的知识颇有崇拜,开始与他频繁往来,在发现老人其实是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后,他依然与老人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在穷苦困顿的现实下,老人依旧面临着挨饿受冻的现实,圣诞夜前夕被冻僵在路上,戈弗雷抱着鸭绒被出现在他面前,这段情谊在生命面前画上了句点。
缘分的奇妙在于无法预知的巧合,少年与老人之间的相遇是未知的,两颗心之间融合是未知的,生与死也同样是未知的,不过这一段跨越年龄的精神友谊,永远都存在着。
孤独时有人相伴,痛苦时有人分担,但愿每个人都能遇到与自己交融的另一颗心,世界总归是美好的。
这些豆瓣9分佳片,你看过多少呢?
不散《你或朋友最像明星的一张照片·作品征集大赛》正在进行,我们在找你…你敢不敢来参加?点击下面链接参与——
你从小被人说最像哪个明星?
你从小被人称作什么?小刘亦菲、小杨幂、小赵丽颖…你身边是不是总有一个朋友,长得特别像明星?小吴彦祖、小刘昊然、小王宝强…把世界上所有的巧合凑在一起,搞一场2D平面的百变大咖秀。
每 期 福 利
电影票、衍生品、小礼品、大福袋...
每期都会有福利赠送!
留言说出你对今天推送的电影的看法,就有机会获奖
今天的福利是:
《把哥哥退货可以吗》全国电影票20张
抽20人 / 每人1张
《天才枪手》原班人马全新打造爆笑喜剧
2019泰国爆款,三人行必有我哥
《小情人》泰国奥斯卡获奖导演
Sunny泰国影帝喜剧天王 x Yaya泰国影后当红女神
3月15日,相亲相碍
PS:上一期福利已经开奖,
请中奖小伙伴将姓名、地址、联系电话在后台私信给我们!
不散所有的活动只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
· THE END ·
这是“不散”的 第863 期 文章,主编君求介绍工作
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
微信号:busan-movie
不散其他平台
微博 | 豆瓣 | 知乎 | 头条号 | 企鹅号 | 百家号等
【加入 不散官方微信群畅聊电影】
添加微信zp291911978或418947138
备注“不散”
丧父辍学养母虐待五年流浪如今身价过亿:婚姻中男人最怕这种女人
文 | 六月陈小姐
如果你对各种网红都不太熟悉,但是李子柒这个名字你一定听过。
一年卖五亿的网红李子柒,坐拥全网过亿粉丝。
最近,这个1990年出生,以拍美食视频为主的四川女孩成立了自己的螺蛳粉平台。
而这也只是她商业变现的冰山一角。
从美食博主到央视点名的文化输出者,你或许想不到,这是一个初中都没毕业的农村女孩。
走到现在,她究竟靠的究竟是什么?
回乡只想守侯奶奶,
却把自己变成了亿万粉丝博主
李子柒原名李佳佳,童年的她过得很不平顺,父母很早就离婚,继母对她并不好,甚至还会因为做错事抓她的头发往沟里摁。
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她跑去和年迈的祖父母居住。
没多久爷爷也去世了,只剩下她和奶奶相依为命。
14岁的时候,她辍学了,只得出去打工。
这个阶段,从不到五百元的月薪做起,睡在公园的长椅上。
洗个盘子,赔了钱,拿到手还不到两百。
曾像流浪汉一样去睡桥洞,把一包方便面掰成两半吃两顿。
这个女孩的命运,注定只能在人世中浮浮沉沉,漂泊和流浪。
偶然间,有一个人介绍她去夜店打碟,就这样她在夜店工作了五年。
直到2012年,这时候她已经22岁了。
提起这段经历,她自己也说过,那些日子吃过不少亏,全靠野蛮生长。
也正是这个时候,她最爱的奶奶生了一场大病。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次变故让李子柒决心回到乡下陪伴老人共度余生。
回到四川绵阳乡下后,每天和奶奶一起做农活,靠卖农产品为生。
2015年,已经25岁的李佳佳看到弟弟在美拍弹吉他剪辑视频,于是她也学着拍一些场景,为淘宝做引流。
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叫做:李子柒。
2016年,她在美拍发布“古香古食”系列的第一个视频——《桃花酒》。
被美拍CEO看到,点了赞还随手推到美拍首页。
带着第一次被认定的信心,她接着拍了成名之作《兰州牛肉面》。
于是,属于李子柒的光辉岁月开始了。
直到今年,李子柒拥有3314万抖音粉丝,2162万微博粉丝,在YouTube上有近千万的订阅。
她几乎和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媒体CNN相当,而CNN用了14万条视频,可李子柒只发了104个。
混迹社会底层,
凭什么走到人生巅峰?
2019年,李子柒收入1.6亿元,超过了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的纯利润。
李子柒说过自己是个小财迷,害怕万一奶奶生病,自己拿不出钱。
她始终有着焦虑和急迫感,毕竟身后空无一人,没有谁可以依靠。
阿德勒说过这样一句话: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的贫穷对一个女孩子的影响,除了物质上的短缺,还有精神上的贫瘠。
看看《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和曲筱绡就知道了。
樊胜美有着不错的颜值和头脑,但是她出身在一个物质匮乏、并且重男轻女的家庭里。
眼界和格局也被自身的情结所束缚,想要嫁钻石王老五,对自己却充满怀疑。
因为原生家庭的贫困而产生的不同自卑情结,可能有着其中一种或多种表现。
1. 做事十分害羞、胆怯、犹豫不决,甚至无法承担任何个人或与工作有关的责任。
2. 从社交圈消失,拒绝与他人往来。
3. 与前一种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结的人会需要通过持续地、过度地寻求他人的关注,来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4、把自己对人生期待“不敢”又或者“过度”放在他人身上。
李子柒的童年,不单单是贫穷,更多的是凄惨。
可原生家庭,似乎没能阻碍她。
城里人没有她的农活技能,农村人没有她的文化审美。
所以城里人喜欢她,农村人也喜欢她。
为什么与李子柒有相似经历的人那么多,李子柒却只有一个?
有几种观点很有代表性,写出来以供参考。
1、她足够幸运:一生的标杆就是奶奶。
视频中,有一个片段是遇到一条没有毒的蛇,她放生了这条蛇。
她的做法是下意识的,并没有做戏的成分。
这是一个曾经生活艰难,土生土长在乡野的女孩,对于蛇的放生不单单是为了不杀生,也更是为了对曾经的自己的寄托。
奶奶给予的爱,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她才能忍受在外打拼的一切不顺遂。
2、有着很高的心理韧性:相信一切随着时间会好。
从2007年开始,她在夜店工作了整整五年,上过很多当。
那阶段,她想的就是怎么去挣钱,更好的情况就是找一个靠谱的男人。
其实,对于困境,她并不较劲,也不钻牛角尖。
当我们碰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我们必须要有能力往后退,给自己一点空间去思考、沉淀。
退一步,也许会发现一些新的路径。
那些出身不好的女性,
要如何实现人生的逆袭?
我们的过去,特别是童年,究竟能否决定我们的未来?
哈佛大学曾选取了五百个出生于社会地位和经济都相对弱势的家庭的孩子。
他们中有三分之二的家庭需要领取社会福利,有一半都是生活在贫民窟。
而其中有11个男孩有着非常糟糕的成长环境。
童年时期就经历着父母离异、母亲精神疾病、父亲酒精成瘾等混乱的困境。
在他们14岁时,这11个孩子接受了第一次访谈,当时显示他们将来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到了25岁时,第二次访谈,这11个人仍在经历某些心理困境。
到了47岁,再接受访谈时,其中的8位已经有了稳定的婚姻和爱情、体面的工作,并且发展出相对健康的心理水平。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跳出了家庭轮回的怪圈。
这也说明,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发展也许在人生前三十年有着很大影响,但是越往后影响越小。
那么,如果我们出生于贫穷、父母无法给予支持,甚至有着陷入泥潭的童年经历,那应该怎么办呢?
以及几点,仅供参考。
1、正确面对“匮乏感”带来的进步。
李佳琪和薇娅,是真正出生底层的草根。
可他们靠着自己强大的自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活成了不可设想的样子。
我们都要知道,这种“比不上”的感觉都会驱使着我们做出一系列行为,来补偿它所带来的脆弱和羞耻感。
李子柒在爆红之前,吃过的苦数不清。
在2017年5月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写道:
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
无数个寒夜的磨炼,才会有今天的李子柒。
2、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开来看待和处理。
《成长型思维》的作者就提出过:
“当遭遇重大挫折,或者重要的人生目标受到倾轧时,乐观主义者突破重围的成功率远高于悲观主义者。”
“看到”就是一个改变,需要认识到你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
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开来看待和处理。
认识到你的环境已经和过去不同了,“看到”就是一个改变。
重新获得一个对自己的评价,把恶性循环变成正性循环。
3、带着正向的信念度过人生的低谷期。
好的审美能把吃过的苦凝练成珍珠。
很多人吃过苦,但对自己却毫无成长。
对所做事情意义的认识,决定了人们精神的分野。
李子柒的视频没有卖惨,她把劳动的辛苦抽离了,也美化了。
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她对家园的一切有感情,被美好打动,才能去创造出夺目的珍珠。
当美好的东西失去的时候,她想到的不是叹惋,而是亲手创造它。
这就是李子柒的价值和意义。
4、靠更宽广的阅历来扩宽自己。
为什么会有人花上万百万美金和巴菲特吃饭?
这是因为这顿饭能够接触到更多关于巴菲特的信息。
如果我们从小生活在父母、朋友、长辈身边,很可能被输入很多低质量的信息。
回想一下,是不是大部分人都会被这些小时候接触的低质量信息捆绑一生。
扩展自己的方法有太多了,读书、旅行、结交更多不一样的人,都足以改变你人生的信息,颠覆过去认知的信息。
当你走得越来越远,走进更大的天地,原生家庭的影响就会被稀释掉,甚至不再有。
正如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每个人打怪兽升级的道路并不一样。
即使你目前尚不能成为“全能”的玩家,你也是茫茫众生里独特而厉害的那一个。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心之助”
张婧易|暴风雨的拉美之旅
张婧易
《爱丽儿》,[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著,于施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1年7月出版,208页,58.00元
脍炙人口的莎剧《暴风雨》作于十七世纪初,彼时在商业资本的推动下,全球性的殖民扩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故事中意大利米兰公爵普罗斯帕罗遭兄弟安东尼奥篡位夺权,为避免杀身之祸,他只得带着小女儿和魔法书流落荒岛。在岛上,普洛斯帕罗遇到了“半人半兽”的怪物卡列班,将之驯为自己的奴隶。随后,他又打败了卡列班的母亲、岛上的女巫西考拉克斯,并解救出了被她卡在松树中的“空气精灵”爱丽儿,使其听候自己的差遣。由此,普洛斯帕罗成为了小岛的主人,他在日后凭借魔法和爱丽儿的协助复仇成功,最终恢复爵位,重返家园。
在剧本问世后的四百年间,另一种意义上的全球性活动同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暴风雨》从欧洲传至美洲大陆。在各色思潮的诠释中,普洛斯帕罗、爱丽儿、卡列班和女巫这四个人物几经改头换面,被赋予了不同的理论意涵。人文主义背景下,故事表现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在后殖民语境中,它折射着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错综关系;而转入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视角,它又揭示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剥削与被剥削的奥秘。
文明与野蛮:《爱丽儿》与拉丁美洲的人文主义之声
在西语美洲,对《暴风雨》的关注起于十九世纪末。当时,美国在与西班牙的战争中胜出,接替后者掌控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群岛,成为笼罩拉美的新霸权。美国的崛起随即引发众多拉美知识分子的不安情绪。
1889至1891年间,美国多次召开泛美性质的海关、货币协定会议,引发拉丁民族的强烈不满。作为乌拉圭领事,何塞·马蒂曾出席会议,并撰写了《对我们美洲的尊重》《拉丁头脑》《我们的美洲》等十余篇文章,提醒拉丁美洲国家注意联盟背后的不公与帝国主义性质,号召防范“外面的老虎”(《爱丽儿》,17页)。1898年5月,三位“拉丁”民族代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维多利亚剧院举办讲座,抗议美国对西班牙的侵犯。阿根廷代表罗恩·萨克斯·培尼亚激烈反对门罗主义,以“人类的美洲”回应门罗的“美国人的美洲”;法兰西代表、时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保罗·格鲁萨克与意大利代表塔尔纳西也做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吹响民族主义的号角。
与这三场讲座相呼应,鲁文·达里奥在《时代》(El Tiempo)报上发表了题为“卡列班的胜利”的文章。他将矛头直指北美“洋基人”,用高度形象化的语言将其描绘成卡列班这一贪婪粗鄙、唯利是图的“巨大的野兽”:
我看过那些洋基人,在他们令人压抑的铁石城市;我在他们中间度过的时间全是无端的焦虑,好像感到一座山的压迫,呼吸吐纳都在独眼巨人、食人生番、野兽般的铁匠、乳齿象住地居民的国度。他们花里胡哨,惹人讨厌,恶毒粗鄙,像动物一样推搡着从街上走过、追逐美元。这些卡列班的理想挂在股市和工厂上。他们吃,吃,计算,喝威士忌,赚上一百万。(《爱丽儿》,135页)
面对来自北方的饕餮胃口,达里奥意识到斗争的紧迫,他呼吁拉美联合起来抵抗这头巨兽。而他所要捍卫的,则是西班牙的“骑士精神、理想主义、高贵态度”,是“精神上的优雅”:“所有石头、铁、金子、肥肉堆成堆,也不够我的拉丁灵魂沦落成卡列班!”
何塞·恩里克·罗多的《爱丽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孕育而生。罗多1871年出生于乌拉圭蒙德维的亚的一个资产阶级开明天主教家庭,母亲是贵族。他幼年时即阅读广泛,接受过较好的欧洲古典与人文主义教育。虽后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可他自学成才,在蒙德维的亚大学教授西方文学,还曾代理过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在罗多生活的时代,乌拉圭正取得现代化的瞩目成就。而在其出生前的半个世纪,种族主义则大行其道。1831年萨尔西普埃德斯战役后,原住民几乎被共和国部队屠杀殆尽,加上政府颁布的移民政策,乌拉圭迅速“白化”,纯粹血统的印第安人已然不复存在(戈登·布罗瑟斯顿:《罗多的美洲:旗帜和沉默》,收入《爱丽儿》,186页)。
1900年,受到达里奥等诸多知识分子的影响,罗多用柏拉图式的对话体创作了《爱丽儿》。他号召拉美青年抵抗来自北方的卡列班的诱惑,不要亦步亦趋地向美式功利主义的无理想道路堕落,而要继承拉美民族精神遗产,维护自己的价值和信仰体系,追随爱丽儿获得“爱智慧、爱美、爱优雅的灵性”。
书中,罗多让普洛斯帕罗化身为一位启蒙年轻人的导师,粗暴贪婪的“怪物”卡列班代表着性欲、非理性和愚蠢,而爱丽儿则象征了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他用大段瑰丽的铺排赞美心中带着圣光的爱丽儿:
爱丽儿是大自然崇高的冠冕,用精神的火苗,让有组织形式的向上发展得以完结。胜利的爱丽儿,代表着生命中的理想秩序,思想中的高超灵感,道德里的无私忘我,艺术上的高雅品位,行动上的英雄主义,风俗中的精致细腻……他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来自生命中所有向上的运动,哪怕被卡列班顽固的反叛击败了一千零一次,被耀武扬威的野蛮人放逐,被战斗的硝烟窒息……爱丽儿总能复原,重整青春和美丽,就像遵从普洛斯帕罗一样,迅速响应那些在现实中爱他并向他求助的人……像剧中挣脱普洛斯帕罗一样最终挣脱物质的束缚,永远回到神圣光焰的中心。(《爱丽儿》,118页)
罗多沿用了达里奥等人的意象,以一种图式化的方式构建二元对立,神圣的爱丽儿与粗鄙的卡列班,这一结构既强化了文明(高蹈精神)与野蛮(金钱至上)的对立,同时也意味着西语美洲与盎撒美洲的对立。
罗多
《爱丽儿》问世后旋即反响热烈,掀起了一场名为“爱丽儿主义”的运动。在随后的二十年间,在多米尼加、古巴和墨西哥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罗多也因此被奉为“美洲青年良师”。古巴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胡里奥·安东尼奥·美亚就深受其影响,他多次在作品中盛赞罗多,还参与建立了位于哈瓦那的爱丽儿理工学院。《爱丽儿》提出的民族问题振聋发聩,它将身处于“泛美”迷梦中的拉美人唤醒,成为了一面信仰与理想的大旗。
但不可忽视的是,《爱丽儿》也相当代表性地体现了拉美保守派克里奥尔人(“克里奥尔人”有多种涵义,这里指出生于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多采取欧化的生活方式)身上的精英主义色彩。书中,罗多只字未提原住民和黑人的遭遇,只为自上而下的精英统治秩序辩护。他依然抱持殖民者的立场,采用人种志性质的表达。戈登·布罗瑟斯顿在《爱丽儿》出版一百周年的研讨会上指出,罗多否认原住民遗产的延续性与重要性,他眼中的克丘亚人是一个不会思考的种族,如同山林野兽。例如,他曾这样总结印第安人:
在共和国里,印第安人依然构成被征服的阶级,如同低贱的泥土,承载社会建筑……在这种可悲的民主基础上,是一个少数的、分裂的,也多半无能的统治阶级,由于机体的缺陷,无法适应对自由的运用。(《爱丽儿》,187-188页)
南美独立战争后,虽然西班牙逐渐失去了殖民统治权,但并没有给拉美大陆上的每一个人都带来平等与解放。对于土著、奴隶、被剥夺权利的有色人种和女性来说,独立战争后确立起的是欧洲血统的克里奥尔男性的统治地位。对于罗多这样的精英统治阶层而言,如何自我塑形、重构拉美是一项必要且艰巨的任务,他们面临的挑战是多重的。一方面,甫从旧殖民统治中争取独立的他们,受到试图通过经贸与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及政治政策来对拉美进行控制的“新殖民主义”威胁([美]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帝国之眼:旅行书写与文化互化》,方杰、方宸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300页),他们需要警惕此种外来文化和经济的渗透;另一方面,对内他们又要稳固自己在拉美大陆的特权地位,继续掌握大量土地、矿产、商业、行政等资源。他们需要处理好同非欧裔民众的关系,将原著民闭锁于社会底层,确保原本的等级秩序不被颠覆。
在罗多这样的保守派精英看来,美国式的民主、平等与宪法实践在拉美没有根基,其一味追求财富的功利主义只会造就低俗的庸众统治,要想找到拉丁美洲自己的道路,可资借鉴的文化资源依然只有欧洲。达里奥与罗多们,利用来自古希腊的文体,通过对于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人物的改写与挪用,在保存欧洲人文主义价值观与白人至上主义的同时,实现自身去殖民化、自治与反美的文化任务。他们对于爱丽儿的刻画与歌颂,同时也是克里奥尔人的一种自我形塑。
“究竟谁才是卡列班?”:从雷塔马尔到斯皮瓦克的后殖民解读
罗多依然使用旧时殖民者的语言和概念来表征被殖民的土地,用作为(欧洲)人文主义化身的爱丽儿来期待拉美。但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博尔赫斯、马里亚特吉等知识分子就开始以各自的立场冲击“罗多神话”。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的崛起,对普洛斯帕罗的赞扬转变为了对卡列班的关注与同情。在安第斯山和加勒比等不像乌拉圭那么“白化”的地区,质疑“爱丽儿主义”的倾向更为突出。
早在1938年,阿根廷马克思主义者庞塞便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无产阶级人文主义》一文中指出,普洛斯帕罗代表了开明的暴君及其统治下几百年的资本主义教育,而爱丽儿是屈服于权威的奴性知识分子,他阻止人们看到澄澈的真相;卡列班的怪物性并非天生,而是被强加的不公正,只有无产阶级的新世界才能使其灵魂焕然一新(于施洋:《译读〈爱丽儿〉,等待罗多》,澎湃新闻·翻书党2021年9月15日)。1941年,秘鲁思想家阿尔贝托·桑切斯指责罗多是在一个有着自己丰富文化传统,同时又深受贫穷与社会不公折磨的次大陆上,宣传培养“精神的”与“闲适的”生活(Gordon Brotherston, “Arielismo and Anthropophagy: the Tempest in Latin America”, “The Tempest” and Its Travels, edited by Peter Hulme and William H. Sherman, Reaktion Books, 2000, p.216)。1971年,在罗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古巴思想家罗贝托·费尔南德斯·雷塔马尔在《美洲之家》上发表了《卡列班》一文,他进一步反转了爱丽儿、普洛斯帕罗与卡列班的象征,打破了罗多们所设立的二元对立。雷塔马尔提出,拉美的象征不是爱丽儿,而是卡列班:
我们居住的就是卡列班的岛:普洛斯帕罗入侵,杀死了我们的祖先,奴役了卡列班,为了让他听懂命令而教了他语言。卡列班除了用这语言诅咒,祈愿红疮降临到普洛斯帕罗头上,还能做什么呢?我找不到比这更准确的比喻来描述我们的文化情况、描述我们的现实了。(《爱丽儿》,166页)
在雷塔马尔笔下,普洛斯帕罗是殖民者的化身,而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主人则像卡列班一样只能使用宗主国的语言和概念工具。在此意义上,爱丽儿和卡列班并不存在真正的两极对立,他们都是普洛斯帕罗手下的奴仆,只不过卡列班难以驯服,而爱丽儿则有“知识分子的影子”。在一篇对于何塞·马蒂的研究中,雷塔马尔将爱丽儿从文化偶像的神坛上拉下,树立起了样板卡列班,提出“拉丁”美洲人不应仅仅从欧洲经典中汲取养料,也要从原住民文化经典中重新发现有意义的遗产,并对被欧洲探险者肆意分裂的加勒比血统心怀敬畏(“The Tempest” and Its Travels, p.218)。
文集《〈暴风雨〉和它的旅行》
然而,雷塔马尔也同时意识到,将卡列班作为拉美的象征依然存在问题,因为“卡列班”这个词本身就是殖民者给被殖民者所取的蔑称。他举例道,在古巴,人们用“曼比”(mambi)这个词来尊称独立战争中的起义者,而在战争时期,它本是殖民者用来羞辱被殖民者的称呼(类似“黑鬼”)。独立阵营的人们却最终把这一羞辱性词汇光荣地用在自己身上,雷塔马尔称之为“卡列班的辩证法”。普罗斯帕罗不仅教卡列班使用他的语言,还给他取了名字,但这不是他真正的名字。雷塔马尔引用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演讲道:“准确地说,我们尚未拥有名字……从吉隆滩开始,他们的想法有了一点变化,从种族歧视,对克里奥尔人、混血人、黑人的歧视,变成了对拉丁美洲人的歧视,仅仅作为拉美人,便是可耻。”(《爱丽儿》,172页)
如何拥有自己的名字,这不仅是玛丽·路易斯·普拉特在《帝国之眼》中所说的“文化同化” 的问题(帝国接受端的人如何处置宗主国输出的表征模式,如何进行挪用、筛选与建构),也是被殖民者如何找寻自己的身份认同、重建主体性的困境。若干年后,雷塔马尔的困境在第二波后殖民理论思潮中得到回响。印度裔思想家斯皮瓦克在她对帝国和殖民话语的批判中更进了一步。斯皮瓦克坚信,殖民主义将殖民地文化彻底瓦解成了不可化约的碎片,因此,任何试图重构它的努力都会以本质主义的表述告终,而这种表述违背了殖民地文化的多元性。印度有其社会阶层的复杂性,拉美亦如是。她援引了罗多的《爱丽儿》与雷塔马尔的《卡列班》,指出后殖民者不应当将卡列班视作自己的象征,因为雷塔马尔这一有力的置换,仍无法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或其他更小民族的文化特殊性纳入考量。斯皮瓦克指出,“帝国主义的事业早已历史地把不可通约与不连续的他者折射成归化的他者。雷塔马尔的卡列班,处于欧洲与拉丁美洲之间,就反映了这一困境”(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130)。
斯皮瓦克著《后殖民理性批判》
从雷塔马尔到斯皮瓦克,卡列班在寻求身份认同上的困境始终存在,正是这种困境唤起了两波后殖民主义的解读。第一波后殖民思想相信卡列班能够凭借回到自己过去辉煌的文化来找到身份认同,在自己的文化中,他们能拥有与殖民者所看到的截然不同的形象;而第二波后殖民理论则认为,回到过去的文化遗产是一种逃避,被殖民者应当重新创造一个建立在民族意识基础上的身份,他们已无法拥有不考虑殖民主义影响的“纯粹”身份了,正如卡列班已经学会了普洛斯帕罗的语言和世界观,来自殖民者的影响无法否认。
无论如何,《暴风雨》如今早已成为一个经典的后殖民批评文本,普洛斯帕罗从具备启蒙色彩的导师变身殖民者,曾被塑造为难以驯服的怪物的卡列班则象征着具有反抗精神的被殖民方,尽管,后者的自我命名之路依旧道阻且长。
卡列班与女巫:资本积累的女权主义再反思
二十一世纪,伴随新兴资本主义关系的全球扩张,一系列与资本主义起源有关的现象以全新的面目复现,左派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历史,分析原始积累的过程。意大利女权主义者西尔维娅·费德里奇(Silvia Federici)关注到十六至十七世纪发生在欧洲与殖民地的猎巫事件与原始积累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迫害女巫、殖民与圈地运动一样,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Caliban and the Witch: Women, the Body and Primitive Accumulation, Autonomedia, 2017)。在《卡列班与女巫》一书中,《暴风雨》的故事被再度召唤,不同的是,这一次卡列班不仅代表了反殖民主义者,同时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的象征——更具体地说,是无产阶级作为反抗资本主义逻辑的象征。与此同时,向来被忽视的卡列班的母亲、女巫西考拉克斯则从边缘走到了舞台中央,成为资本主义亟待摧毁的女性主体的化身。
与卡列班和女巫的形象相对照的,是十六世纪开始在西欧清教革命与商业资产阶级兴起处诞生的一种“新人”,其典型代表就是普洛斯帕罗,他结合了爱丽儿超越的精神性与卡列班粗鄙的物质主义。到十七世纪,我们前面所熟悉的二元对立已具雏形:其中的一极是“理性的力量”,包括节俭、谨慎、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而另一极则是“身体的欲望”,如淫荡或者贪婪。
费德里奇著《卡列班与女巫》
其实,将卡列班视为无产阶级代表的观点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纪。法国中东古代语言文明专家、哲学家欧内斯特·勒南发表了哲学剧本《卡列班:暴风雨之后》——这也是直接影响罗多的作品之一。不过,支持君主制、反对民主的勒南将卡列班塑造成狂热的工人革命者,他“酗酒、无知、追求眼前利益和权力”,在工人运动中战胜了贵族普洛斯帕罗和他的协助者爱丽儿。剧本折射出的劳资冲突深植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进程:圈地运动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发现,从公共土地上征用农民并不足以迫使被剥夺权利的无产者接受雇佣劳动。后者往往沦为乞丐、流浪汉和罪犯。在十六到十七世纪,无产阶级对于雇佣劳动仇深恨切,很多人宁可冒着上绞刑架的风险,也不愿接受新的工作条件(仅英格兰,在亨利八世统治的三十八年中就有七万两千人被绞死)。
这是第一轮资本主义的危机,资产阶级因此需要采取强硬的规训手段,制定更多劳动纪律,将不服从的“卡列班”们驯化为有责任心、有纪律的工人;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也要重塑从属阶层,将其纳入资本主义经济的理性逻辑中。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著名理论,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而不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它要求人们抛弃自发的、天然的欲望,崇尚理性。
同时,对于女巫的迫害与奴隶贸易和圈地运动一样,也是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形成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面向。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近代早期的全球猎巫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全球性扩张的同步关系,并将对于猎巫的分析,置放于十六至十七世纪的人口与经济危机、重商主义时代的土地和劳工政策这双重背景中。为女性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一种观点是,猎巫的目的在于摧毁女性对于自己生育能力的控制,同时为更具压迫性的父权制统治铺平道路。在《暴风雨》的故事伊始,普洛斯帕罗就是从打败女巫开启统治之路的。我们只能从他的台词中得知,她是一个“眼圈发青”“怀孕”的“妖妇”,被逐出阿尔及尔。
马克思曾认为,原始积累阶段的暴力活动,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消退,对劳动和剥削的约束将主要通过制定经济法来完成。相反,费德里奇认为,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每个阶段都以不同面目存在。对农民-劳工、殖民地和对女性的掠夺、迫害与剥削在某种角度上是同构的,它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用以应对每一次危机的必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必然会诉诸种族和性别歧视,并以各种手段贬低被剥削者——将他们塑造成卡列班式的“兽人”或“女巫”而非“理性的人”,进而掩盖他们的行径,为号称自由理性的社会中实际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与贫困辩护。
费德里奇的分析为《暴风雨》中的人物提供了新的解读。普洛斯帕罗的形象从殖民者、类似种植园主的角色再度改换,成为资产阶级的统治者、猎巫者。与之相对的则是作为无产阶级化身的卡列班和他的母亲。站在费德里奇的理论基础上,从资本主义发展需求的角度,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上文中罗多对于理性的颂扬,理解《爱丽儿》中的二元对立,以及为什么卡列班必须是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
《暴风雨》中的人物被挪用改写的思想旅行,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权力关系。从保守到激进,普洛斯帕罗与卡列班、爱丽儿的关系被数度反转、再释。而无论他们的关系是启蒙者/被启蒙者、殖民者/被殖民者,抑或是剥削者/被剥削者,拉美都是其中不应忽视的重要环节。《暴风雨》的故事见证了全球资本主义(持续)扩张的历史,又同我们的当下息息相关。而与《暴风雨》一样,《爱丽儿》也在问世后的百年间被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语言,并擦撞出了来自不同语境的思想火花。而今,随着中译本的面世,一段新的旅行即将开启。
责任编辑:丁雄飞
校对:丁晓
我和我的祖国爆了,背后的真实事件感动了几代人
有什么电影,还没上映口碑就爆炸了?
国庆期间,一部口碑炸裂的电影横空出世——《我和我的祖国》。
仅仅是小规模的点映,各大论坛就开始满分刷屏。其评价之高,期待之多,大有登顶今年国产片口碑榜之势。
这绝对不是一部让你失望的年度作品。
50后陈凯歌,60后张一白、管虎,70后薛晓路、徐峥、宁浩,85后文牧野。7个不同时代的大导演,光看阵容,就欲罢不能。
再看演员,黄渤、张译、葛优、宋佳、刘昊然、陈飞宇,涵盖老中青三代的名字,放在影片里,就是品质的保证!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电影的那7个历史瞬间。
01 建国1949年 我们站起来看世界
光从海报看,黄渤的那双眼神,就已经饱含了很多沧桑往事。
1949年,黄渤饰演的工人林治远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开国大典之前,为自己的祖国做一杆电子旗杆,因为没有人比主席更适合亲手升起国旗。
可是,当时的技术和人力有限,电子旗杆并不靠谱,而且资源匮乏,他们只能用水管焊接成旗杆,一根水管达不到要求,他们就选用多根管子焊接起来。
第二个难题则是要自动化——必须要在国歌结束的同时,国旗正好上升到旗杆的顶端。
尽管我们现在觉得电动开关、焊接旗杆是小意思,可在当时的困难,可能你只有看了影片才会懂。
原本所有的困难都以克服,计划也进行非常的顺利,可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旗杆和国旗都出了问题。
没错,就是在1949年9月30日的晚上,在国歌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旗杆上的阻断球意外破碎,以至于红旗被绞进滑轮里,这让所有人顿时陷入了紧张——明天就是开国大典,他们必须要抢修旗杆。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尊严,为了完成任务,林治远冒着生命危险,自己奋力爬上22米高的旗杆上抢修国旗,在当时,消防云梯都达不到这个高度,如此高空作业,还没有安全措施,放在现在,是谁也不敢上的。
而且,为了更贴近人物,黄渤亲自完成攀爬旗杆、电焊、烧铁水等高风险的戏,其手部也在拍摄过程中受伤。
不过,在林治远眼里,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02 守卫 1964 中国人不再担惊受怕
总有一些英雄,一生都默默无名。
1959年6月,苏联突然单方面致函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
没有原子弹,中国的国防怎么办?
当时,中国正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但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忍着饥饿,说:“我们要造出自己的原子弹!“
当时,我国的国防方面还非常欠缺,所以国家秘密的抽调了全国最尖端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加上一些回国的世界级科学家,远赴千里沙漠,开展工作。
而在这段时间之中,保密是这些科研工作者心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们不能和自己的家人见面。
他们需要舍弃所有的情感,没有空闲的时间,放下个人的私事,隐姓埋名的为祖国的未来努力。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当年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只花了三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了强大的武器,保卫了国家安全,甚至间接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创造了奇迹!
而这一切都是用一代人的青春铸就的,他们有些失去的是爱情,有些失去的是亲情,还有些人,为了保护试验图纸,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03、奥运 1984 女排精神让中国人热血沸腾
中国的骄傲,从女排开始。
故事视线拉回80年代的上海,一个小男孩在弄堂里,在为数不多的黑白电视机或收音机前,和邻里们共同见证那个举国沸腾的夺冠时刻。
一个叫郎平的北京女孩惊天一扣,中国队以3-0击败美国队,夺得首个女子排球奥运会冠军。
于是,整个中国沸腾了,原来,中国人也可以是“不可战胜”的。
从1981年第一次女排世界杯夺冠开始,中国女排一路披荆斩棘,实现了五连冠的伟大壮举,“女排精神”就此诞生。赛后,郎平一度哽咽,挨个拥抱了队员。含泪微笑,一言难尽。
也许有些人不懂,中国女排在夺冠后为什么要哭泣。
其实这是喜悦的眼泪,这是骄傲的眼泪,那个年代,人们思想都很单纯,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而这种胜利,正是大家所需要的,在不被看到的时候,我们让全世界吃了一惊!
04、回家 1997年 祖国,一点都不能少
1997年6月30号午夜,香港,维多利亚港边的会展中心。
解放军战士们置身灯火辉煌的大厅,抬头看着红色旗帜缓缓升起,表情异常凝重。
这一刻,来之不易。
因为在前一天,英方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持续至6月30日最后一秒,并要求中方推迟一秒,即在7月1日0时0分1秒才开始升中国国旗和演奏中国国歌。
但我们的态度却异常坚决:必须在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准时奏响中国国歌,一秒都少不得!
据有关人士回忆,当时负责演奏的军乐团接到的是死命令,不能早一秒,也不能晚一秒。哪怕英方故意拖延时间,也要准时奏响国歌,即使双方国歌音乐叠在一起也在所不惜!
“做了百年无根之人,如今我们终于有了真正的家乡!”这是电影中的一句话。
实际上,当时很多都担心回归后的前景,甚至,还有一小戳港人移去了西方。
1997年,香港回归,2019年,香港成为全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这20年来的发展,无一不证明,只有背靠祖国,香港才能在世界上更有底气。
05 圣火 2008年 在家门口看奥运会
那一年,雪灾,地震,奥运......似乎一切都赶在一起了,但我们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
电影中就讲述了一个非常温情的故事,一个得到了奥运会开幕式门票的出租车司机,意外获得一张千金难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因他感觉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毕竟这可是咱们国家第一次办的奥运会。
其中,葛大爷的搞笑台词不断:
“您说我这奥运开幕式门票搁哪个合适呢?”、“要是能跟艺谋合个影就更完美了”,
不过,开启炫耀模式的葛大爷却没想到因为这张门票,自己遭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风波。
影片中,影片中葛优一口京片子的诙谐演绎,将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普通老北京人形象演绎的活灵活现。
相信去了电影院,您一定会被这位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逗得合不拢嘴。
06 胜利 2015年 孤独筑梦,只为响彻云霄
所有人都想拥有荣誉,但是必须要有人在幕后,去承受孤独。
抗战70周年阅兵,每一个人都想要参加阅兵式,并展现出国家的荣誉和骄傲。
对一位女飞行员来说,被选为备飞是一件有些伤心的事情,简单的来说就是替补队员,她需要到场,只有出现了意外,她才会顶上去。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努力训练,甚至,比正式的队员更卖力,而在电影中,为了迎接检阅的女兵,遭到了现实的困难,
她的男友问她:“你那么辛苦,至于吗?”
于是,这顿饭成了他们的分手饭。
没有人想要那么辛苦,但是一切为了国家和荣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他们为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一切都是为了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而这一天,比什么都重要……
07 登月 2016年 点点流星,点燃希望
当人们在白天都能看见流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国家已经如此强大了。
一个退休扶贫办主任,遇到了两个流浪的兄弟,他看出了这两个孩子内心的缺失:
贫穷和野蛮已经布满了他们的心中,他们不相信希望,也不相信未来,如果自己不做些什么,很可能这两个孩子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的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成功着陆!
这束白日流星让他们看到了梦想,飞船的着陆让两兄弟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之同时,现实中扶贫的政策,也点燃了这对兄弟的希望,他们可以上学,并不再为吃穿发愁。
他们之前或许是有一天算一天的流浪汉,但是,随着祖国的强大,他们已经开始摆脱失落,开始寻找生活的意义……
是的,中国人是可以“上天”的,他们的中国梦也是可以实现的!
从磁悬浮到辽宁号,再到射电望远镜,直至最近的5G,中国技术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世界的眼界,与之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才被培养出来,我们的教育科学,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有人问,今日之中国为何如此强大?
我想说,在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愿意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中华儿女在牺牲,在奋斗,我们才能在今日,共同见证自己的大国梦!
而这一次,《我和我的祖国》将中国水平最高的几位导演和演员们联合在了一起,铸就了一部记录了新中国70周年发展变迁的史诗级经典。
每一个光辉时刻背后,总有一段艰难的奋斗历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幕后默默付出着,才有我们所看到的精彩表演,所以,请为《我和我的祖国》打卡点赞吧!
超英电影的困局:漫威向左DC向右,一个看不到,一个卖不动
《新蝙蝠侠》在国内上映之后,又再度掀起了一阵超英电影的风潮。
当然。
也是再度掀起了超英电影两大阵营粉丝的互相骂战。
对于漫威粉与DC粉而言,这都是老黄历了。
漫威粉嘲讽DC电影卖不动票,产量太低,还要故作高深,强调黑残基调。
DC粉则是反击,漫威电影都是爆米花电影,毫无深度可言。
争来争去,根本问题就是两个:
票房与内涵。
从《新蝙蝠侠》在国内上映的票房数据,以及《新蝙蝠侠》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
都在展现出超英电影在现如今时代的困局与窘境:
如何兼具口碑与票房?
事实上,这也是电影发展史上,所有导演都头疼的问题。
超英电影在野蛮生长了十几年之后,后来居上,也是面临了现在的困境。
作为超英电影的两大阵营,漫威与DC却是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漫威向左,DC向右。
这一点,从近几年来,漫威电影与DC电影的发展就能够看得出来。
01、DC向右:想赋予超英电影内涵,却被题材限制,卖不动票房
超英电影能不能做到口碑与票房兼得?
答案是能够。
曾经的DC就是这样的存在。
不管是上世纪里夫版本的超人系列的电影,还是新世纪之后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还有杰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都是口碑共票房一色,卖座与叫好齐飞的存在。
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DC电影就显得有些窘境。
要么就是DCEU当中《超人:钢铁之躯》和《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这种扑街电影。
票房扑街,口碑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是烂片,部分人认为是神作。
要么就是像《海王》、《神奇女侠1、2》这种纯粹的商业爆米花电影。
虽然票房成绩喜人,但却被批毫无内涵。
甚至《神奇女侠2》还被喷烂片,毫无逻辑,强行圣母女权等等。
从上面可以看得出来,DC对于在电影领域的规划,还是比较摇摆不定的。
或者说。
DC想要让超英电影,在好看卖座的同时,能够赋予超英电影题材更具讨论度的内涵。
但同样,受限于超英电影本身题材的限制,却又难以赋予电影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一点,在最近上映的《新蝙蝠侠》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当中,有部分粉丝为蝙蝠侠着个信号棒地救出一些被水淹没的市民,将之解读为蝙蝠侠在愤怒过后的坚守。
将之奉承为“人爱世人”其实挺搞笑。
因为在经过蝙蝠侠与谜语人在阿卡姆的对峙之后。
尤其是谜语人对蝙蝠侠的两次“刺杀”,一次是对布鲁斯维恩的刺杀,一次是对蝙蝠侠的刺杀。
蝙蝠侠与谜语人都明白,哥谭的根本问题在哪里。
只是谜语人选择搞大事,而蝙蝠侠则是选择了继续做公子哥的cosplay游戏。
这个时候再来看,蝙蝠侠举着个红色信号棒,在纯黑的色调之下,再有“自我感动”式的旁白叙述,就挺尬的。
从视觉和画面构造上来看,确实很有冲击力。
但这一切跟整部电影所渲染的“重振哥谭”毫无关联。
哥谭的问题在哪里?
真的只是疯狂的阿卡姆人才和罪犯吗?
谜语人知道答案,蝙蝠侠也知道答案。
对抢劫超市的流浪汉冲拳出击,对大资产阶级唯唯诺诺。
隔靴挠痒,掩耳盗铃,自我感动,真有你的!
对于蝙蝠侠在知道哥谭真正问题的根源之后,依然在大决战之后的扶起几块瓦砾,救出几个伤员,摆几个pose,再佐以几句“我会继续下去”的旁白鸡汤的片段。
我不知道导演在拍摄这段的时候,是不是感动得落泪了。
反正在影院看的时候,尬穿天际。
因为作为超级英雄电影题材,英雄的形象必须是正面和纯粹的。
从这一点看来,超英电影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也是囿于角色的属性问题,难以深究下去。
这也是DC电影的问题所在,即使导演和编剧想要赋予超英电影更深层次的内涵,但是在触碰到社会议题的时候,基本都是两眼抓瞎。
只能靠走走擦边球的样子。
02、漫威向左:夹带私货,贩卖情怀,圣母思想在作祟
比起深陷纠结口碑与票房,内涵与商业而不得的DC,漫威显然就在商业道路上走到了极致。
甚至走上了另一条路。
甚至可以说,漫威正在失去了初心。
当初的漫威,濒临破产,孤注一掷捣鼓出来的《钢铁侠》与《无敌浩克》是自救。
甚至在拍《复仇者联盟》乃至后面的3与4,都能够从中看到漫威的纯粹。
漫威每年都会出几部电影,每年都有人喷漫威电影烂片,但这丝毫不妨碍漫威在世界电影市场所取得的票房成绩。
尤其是《复仇者联盟3、4》在世界引起的关注度,更是超英电影前所未有的。
说漫威电影是超英电影的霸主,也毫不为过。
但正是这样,说漫威摆烂也好,说漫威有进心也好。
漫威开始在电影当中掺杂了一些东西。
好莱坞女权思想盛行,拍摄《惊奇队长》出来(DC也拍了一部《神奇女侠》)。
好莱坞“正确”思想流行,就拿出来一部《黑豹》。
后来,或许是《蜘蛛侠2:英雄远征》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与口碑。
才让漫威打着情怀的牌子,拍出了《蜘蛛侠3:英雄无归》这样一部圣母大烂片出来。
更不用说,抹黑前苏的《黑寡妇》这种操作了。
至于,《某气》与《永某族》想打的什么牌,大家都清楚。
所以说漫威开摆是不对,因为漫威可能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好莱坞当中发展了,它更像是要朝着华盛顿发展。
毕竟电影作为文化软输出,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可是有目共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