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前沿资讯

阿里女员工案时间轴(是她们,让阿里巴巴越来越成功)

导读阿里女员工案时间轴文章列表:1、是她们,让阿里巴巴越来越成功2、被泼了脏水的李兰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3、大疆成年,天才转身|反光镜4、阿里巴巴CEO张勇首谈用人观:HR要找这两种

阿里女员工案时间轴文章列表:

阿里女员工案时间轴(是她们,让阿里巴巴越来越成功)

是她们,让阿里巴巴越来越成功

撰文| 云希 哪嗒 沛林

编辑| 猛哥

图片| 由受访者提供

2019年,马云在全球女性创业者大会上表示,阿里必须设一条警戒线,女员工比例不低于33%,女性比例太少,阿里巴巴不会成功。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阿里巴巴最宝贵的财富自然是工程师。

临近三八妇女节,我们找到9位阿里巴巴女工程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爆改机车,攀岩潜水,走秀写诗,玩脱口秀,成为母亲,技术抗疫……
她们让硬核的技术世界变得姹紫嫣红。

识六

关键词:极速车王

口述 |郑玮琦(识六)

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

2019 年我改了一辆车。你要问我的话,这应该就是我最值钱的东西了。

去年夏天,我先买了一辆二手小POLO。改车无非就是三选一:POLO,高尔夫和飞度。

我改得比较猛:轮毂、刹车、避震、弹簧、绞牙、发动机全改了,颜色也换了。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点是,我把座椅换成了拉力赛的座椅。你还记得《飞驰人生》吗?就是里面的那种。我还定制了碳纤维的方向盘,后面加了个尾翼。

这样,整辆车看起来就很酷炫。

你别问我总共花了多少钱。反正有一笔关于发动机和配套排气的改装,我是分期付款的。中途我还算过一笔,发现已经比原车贵了,之后我就不算了,再算我可能就要哭泣了。

改车一改就停不下来。最开始我列过一张很长的清单,按照这个计划,现在我感觉进度条肯定是超过百分之五十了,但具体在哪里,我其实不是很清楚。现在只想着说,下一步再改什么。我想再搞一个拉力赛的拉杆儿。

我从小就喜欢所有和汽车有关的东西。小学时最爱的游戏是极品飞车,也一直很喜欢赛车。大学时我修的是计算机和影视后期双学位,研究生学的是数字媒体技术,我也想过去做电影后期,但最后还是觉得自己更爱的是车。研究生毕业后,我就去了Continental(大陆集团),一家车配件和中控的供应商。

我给自己设定过人生买车的三个目标:先去改辆车,第二辆去买个跑车,第三辆再去买个七座。我感觉基本上这辈子就够了。

它就像是一个人生的过程。

35 岁以下使劲折腾。

折腾够了,摸清楚这里面到底什么样子,对自己真正想买什么配置的车就会有一个想法,然后自己再去买一辆。

我就很想买那种肌肉车(Muscle Car),像《速度与激情》里的唐老大开的车就是肌肉车,很硬朗,比较刚。过去刻板印象里硬汉开的车,但现在小姑娘开这种也挺多的。

到了买七座,很明显就是一家子、或者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

除了车,我喜欢买键盘。对程序员来说,键盘比屏幕更重要。

我在公司里有三个键盘,触感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

其中一个是人体工学的,因为打键盘久了,手腕会有些痛,所以这个肯定是要用的。

第二个是机械键盘,带轴的,会响的那种,但我买了一个不是那么响的放在公司。

后来,我又买了一个带灯的键盘,很酷炫,虽然变亮了也没什么用,但是看着心情好。对了,前一阵子朋友送了我一个电容键盘。

家里也有两个键盘,一个是最普通的,还有一个是CHERRY樱桃的键盘,程序员都喜欢搞一个,敲起来很响,在家里咔咔咔打,很爽。

但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用电脑自带的键盘。

清宵

关键词:维密天使

口述 | 俞淑婷(清宵)

阿里集团-数据技术与产品部

那次走秀,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走。后来导演开始分组,有古装的,有CP的。剩下四个女生,比较高,身材比较好的,导演告诉我们,要走“维密秀”。

被选中的觉得上了贼船了,没选中的特别好奇。我就想,豁出去了。大家都说,“这个只能当成艺术来看。”

这是我第一次走秀,就要走维密的风格。

翅膀是统一的,衣服大家自己选。我花了一周,在影楼、淘宝,到处找衣服;又花了一周彩排,导演请了专门的老师教我们走秀的仪态。

本来有点害羞,但彩排时定了妆、穿上行头,也就无所谓了,豁出去了。看镜子里,觉得自己还挺好看的。也是挺巧,正好有一对蓝色翅膀,我选的衣服也是蓝色,配成一套还挺惊艳。在后台,不停有人来拍照合影。

现在你看到的照片都是彩排时拍的,彩排时我们走得更好一些。到了真正走秀那天,台下的观众都在起哄,现场挺激烈的,因为太紧张了,我有些忘了他们在喊什么。

那是 2016 年阿里云的年会。

走完到台下,当时的一位运营总监问我,你是做开发的吗?我说,是。因为当时走秀的人里只有我一个是做开发的。他大概是觉得很少见,有反差。

走秀结束后有一个月的时间,讨论一直都很热。走在园区里,都会有不认识的人叫我,维密小姐姐,或者天使。其实我平时穿衣的风格还是偏保守的,谁平时会穿维密啊?

2017年,我又上了浙江卫视中国蓝女工程师代表访谈,紧接着“精致女程序员”上了微博热搜。微博上有人评论,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要这么拼。也有人讽刺我。我都没有回应。

很多同事因此认识了我,也有很多阿里外的人慕名而来,想了解一下女工程师是一种怎么样的生物,也有想交流技术的,或者工作上需要帮助的,想转岗或者入职的。

一开始,可能大家会打个标签——阿里的女程序员,但后来真的能做朋友的,就没有这种标签,他们觉得我就是普通的女孩,正常的伙伴。

我先生认识我的时候,并不知道“维密”这件事。我觉得这样比较好,更真实,不然一开始有一个很大的光环带着,会有一些遮掩,或者目的性。

再后来其实影响很小,我比较低调,也没想靠出名吃饭。

曾经有人把我和“度娘”做比较,同样是在年会上火起来的,不过一个是HR,一个是IT行业的工程师。真巧,当年我也正好在百度实习,当时的氛围,我也自嘲过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站上舞台走一场,是不是也能火,没想到机缘巧合,真的来了一波。

可能还是因为女生在IT行业太稀缺了吧。

像我之前的团队,三十多个工程师,只有我一个女的。鼎盛时期有三个女工程师,差一个,就凑一桌麻将了。现在的团队,在我来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和尚团”。我来阴阳调剂,提升大家的幸福感。

2018 年我认识了我先生,2019 年结婚,有了宝宝。2019 年就像我人生的转折点。我觉得人要回归正轨,生活也能给工作带来一些新的输入,会更有目标感,也更有效率,那是一个正向反馈。不能像以前一样就埋头苦干,没有任何目标,那样不幸福。

不过怀了宝宝之后,自己的时间就被绑架了。我原来喜欢打篮球,个子高,也喜欢看电影、逛街,喜欢买东西、化妆品衣服包包。现在很少有闲暇时间。

但如果以后有需要的话,我还是可以走秀。结婚或者生宝宝并不会影响这件事。

反正我身材没走样。

叶琰

关键词:用专利争夺话语权

口述 | 叶琰

达摩院-XG实验室

2018年10月加入阿里巴巴后,我的使命之一就是组建一支世界水准的视频标准化团队,来参与并主导在ITU-T/VCEG和ISO/IEC/MPEG这样的国际标准化组织里面的多媒体标准的发展。

除了标准化工作,我的团队还开发高性能的视频编码和解码解决方案,为阿里的产品业务提供支持。

这样描述我的工作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它是每个人生活的刚需。

比如,编解码是视频传输生态的刚需。平时大家在手机、电脑、电视机上看视频,疫情期间可以远程视频会议、远程上课,其中编解码技术必不可少。

没有编解码的视频,如同没有修好路就想跑车,那样车是跑不好、也跑不起来的。

标准化工作方面,我们参与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是联合国下属的相关技术部门,发表的是全球标准,代表着全球最领先最前沿的技术。所以作为一家技术公司,这是阿里巴巴展现自身技术影响力最好的舞台。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国际标准贡献自己的技术和专利,也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在专利方面的话语权和收益。这些话语权和收益,我们会直接传递给我们的客户,让他们因此而从中受益。

所以我的团队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当然,我的工作也颇有挑战性。

我刚来阿里的时候,团队只有我一个人。通过一年多的组建,团队人数从一到多,很多工作成绩也是从无到有,整个过程充满挑战,真是让我们尝遍了酸甜苦辣。但每个挑战我们都看作成长的机会,每收获一点点甜都让我们充满成就感。对工作的信念与热情总能帮助我们从比较负面、比较down的情绪里走出来,把这条路走下去。

其实我在上一家公司,也是从无到有,最终我们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大家有目共睹。当时我已经证明我自己了。但是我在想,怎么把这个技术先进性通过一个更大的平台直接带进千家万户?这一点上,阿里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这很吸引我。

我说OK,好,我把原来的成就放在一边,我重新做起来。

从2018年到今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团队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因为团队的努力,我们方案的国际标准采纳率非常高。此外,我们的硬件团队实现了阿里自研的硬件上编码器,对标国际上最好的竞品,我们的效果还要比它好20%。

今天还是有很多坎坷,我们的团队任重道远,但是我对我们团队的每一个小伙伴都特别有信心。不管事情再难,因为有相邻,我们一起去做这个事情,这是就我们力量的源泉。

虽然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时间,我们一家人就会一起组织家庭运动,不管是去骑车、跑步、还是爬山,相当于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个交流机会,一起享受真正的家庭生活。这也是我在快乐工作之外,认真生活的一部分。

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快要申请大学了,她也喜欢理工科,想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认为她是赶上好时候了,我很支持她。

昕翼

关键词:左手抗疫 右手写诗

口述| 迟颖(昕翼)

达摩院-机器智能技术AI中心

作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人员,我对这次疫情非常关注。在确诊数字还是两三百的时候,我就坐不住了,马上联系了相关部门和人士,随时待命。

后来还是觉得要主动做些事情,于是我们医疗AI团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成功推出了四款战疫产品,其中有新冠肺炎CT影像和全基因组分析。

CT影像小组在疫情开始不久就行动起来,用AI技术快速打磨出一款产品,可以在几秒内对新冠疑似患者CT影像做出判读,并量化病症的轻重程度,分析结果有很高的准确率。这项技术现在已经在100多家医院落地,累计有6万多个临床疑似病例通过我们的算法完成了临床辅诊。

新冠肺炎的全基因组分析,可以解决核酸试剂盒漏诊率高的问题,检测准确率接近100%,还能并行处理>20个样本,把分析时长缩短到半个小时,还在同一个一体机上实现了基因进化统计,和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

这次疫情对我们来说就像一场军事演习,考验了我们短时间内打造优质产品的能力。

团队的小伙伴们个个都是小宇宙爆发,除了吃饭、睡觉,不停地连轴转,必要时,宁可不吃不睡,先把任务赶完,都抱着“此时此刻,舍我其谁”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到的格局也越来越大,逐渐和越来越多的大专家建立合作。

我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主心骨,全身心投入,读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状态。

本科毕业后我就去英国读书,博士毕业后还做了两年博士后,在索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攀登,希望可以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就像我们人工智能中心负责人华先胜老师引导我们的“迎难而上、自胜者强!”

中学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信条,每一天都不要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这样的习惯,坚持到今天,积累了很多改变我轨迹的小惊喜。

我感到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有各种各样的机会,重要的是对自己和团队的特长有清醒的认识,先舍再得,在有限资源里走出一条最有潜力的路。

而我的梦想就是带领团队,在蓝海的领域,以技术实力打出我们的影响力,再为行业示范创新的普惠医疗,实现高科技带来的民生的改善。

生活中,我喜欢自己写一点小诗。这个爱好从小就陪伴我。

杭州、和北京的疫情基本已经过去了,但是武汉的现状还不能放松警惕。

上个周末,团队的小伙伴们还在加班,连续几个周末了。下面是我的小诗一首,剑为龙,送给所有人。

希望,无论是刚刚走回工作岗位的人们,还是春节一直无休,为疫情奋战的我们,无论多辛苦,都有与龙共舞的乐趣。

还有,还在武汉一线的逆行者医生和专家们,您们的身后有我们的支持和陪伴,让我们一起最后将战疫进行到底!

剑为龙

—— 迟颖

拂海翼,

驚鴻翺翔天際,

黃云萬里動風色,

忽魄動而魂悸。

踏天漪,

蛟龍橫空萬里,

吟咆霹靂霓為衣,

勢將烽臺變煙墟。

我攀青山梯,

舉手欲與巨龍戲,

登高壯闊天海間,

煙濤茫茫索龍劍。

曉戰,乘飛馬,展旌旗,

抽刀,斷天浪,斬龍須。

宵眠,抱玉鞍,羽禦寒,

酒來,三更紫煙舞龍穴。

再戰,乘鳳鸞,念佛語,

古月難圓星逃逸,

又臨長風吹玉笛,

玉龍,藏峽谷,埋霧氣,

垂頭喪氣默嘉許。

獨立于飄渺之飛宇,

輕撫龍首,白光九曲。

得龍珠,化作一劍,

頓時,水生煙,雷鳴閃,云欲雨,

萬古英銷靈氣聚。

暢然一笑,

自此人龍合璧,

江湖印記。

花吾天

关键词:攀岩 潜水 撸铁

口述| 张花(花吾天)

阿里云智能 -数据智能产品

没想到一转眼,在阿里马上就12年了,感觉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哈哈哈,还有好多想做的事,好多梦想要去实现。

说起在阿里的经历,其实非常简单,我就是一名“数据人”,围绕着数据升级打怪就对了。做了5年的BI(商业智能),从B类业务做到C类业务,然后自己申请转到了集团数据安全部门,5年后,2018年,我又换了新赛道,加入了阿里云数据智能,将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到传统行业。

你要问我为什么会有时间去攀岩潜水撸铁,我想说,工作已然如此紧张,我们为何不能张弛有度,做一个“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写得了代码,编得了程,可浪可严肃”的全栈工程师难道不美吗?!就一句话,“生活越多元化抗打击能力就越强!”

更何况,工作中的很多道理其实和运动一模一样。

刚开始学攀岩的时候,很多人会怕,喜欢用手紧紧抓住每一个岩点,而且犹犹豫豫。其实这样反倒白白消耗精力。你制定好路线了就直接往上爬,不要在某一个点上纠结耗费太多力气,也不要给自己留退路,只要大方向是准确的,中间有点偏差无伤大雅。

做事也是一样,你要从长远判断这件事的价值,也要掌握做事的节奏,不要想着每一点都牢牢抓在手上。

2013年,我开始做集团数据安全工作,当时也是自己想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打通完整的数据链路,从单业务线跨步到多业务线,从对接一个BU到对接全集团,

于是主动请缨开始做集团的数据安全工作,成为在阿里探索这块工作最早的7个成员之一。

我们的目标是从0到1建立整个阿里集团的数据安全体系。但当时,整个集团都对数据安全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只知道很重要。但面对业务如此复杂多元,涉及部门和员工如此庞大的公司,怎么从规章制度、流程、技术、产品、工具、运营、组织架构等等,搭建整个体系,着实是个难题。

于是我们去了集团各个事业部摸业务流、摸数据流,从一个个单点的case出发,一一去评审,总结,把整个系统慢慢建立起来。到今天,我相信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都能在进公司的第一天就感觉到阿里是一家敬畏数据的公司。

整个过程中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当时就是坚持这件事情的意义,明白对公司的重要性,一心想要做好,就不想那么多,没心没肺一点,认准大方向去做就是了。

毕竟你不是一个人,还有一帮很好的伙伴,就像攀岩中的队友,在你手抖脚颤浑身无力的时候,他们会鼓励“你可以”,让你一鼓作气向上爬,又像潜水中的潜伴,在你潜入海底,遇到洋流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拽你一把。

在阿里辛苦不假,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去平衡,找到让自己能快速充电的方法,否则怎么能够又猛又持久呢?哈哈,102年呢!所有的困难只是一点小插曲而已!

时间嘛,挤挤总是有的。对我而言,一周只有三天时间,周一到周五是一天,周六周日算两天。这两天我会认真地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充实自己。

你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无论是一览众山小,还是去体验一个全新的海底世界,抑或是你旅行中遇到的各种人,听到的各种故事,都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变得更简单、纯粹。

我从最开始在华星路99号的创业大厦敲代码,再到滨江、老余杭和现在的飞天,一路走来,没有觉得哪件事过不去,从来都是秒睡,也不会纠结什么,我一直都在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把它做好,这样就可以了。

鸿鱼

关键词:野生段子手 武汉

口述| 付红玉(鸿鱼)

阿里云智能-数据智能产品-DataQ

我是武汉人,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华中科技大学,23岁英年早婚,2015年研究生毕业,16年就生了孩子,找的老公也是校友,当然现在已经沦为室友。

我原本是武汉一家国企,朝九晚五,日子一眼就望到了头。2017年,我加入了阿里云,主业产品经理。

大概一年前,我看了吐槽大会,接触到脱口秀,就时不时地把工作中的事写成段子,给大家乐乐。后来还被领导“卖了”,在年会上表演了一场脱口秀,于是“野生段子手”这个副业也开始营业了。

在阿里的日子,的确很“充实”。2018年的时候,我负责DataQ-数据上云项目。没想到实际业务场景比我想象中的复杂太多,跟程序员提需求时总是被挑战。我毕竟也是敲过两年代码的人,就拿出数据库方面的书籍及时学习,总算是在程序员面前保留了面子。

不过项目时间太紧,很多需求大家都不知道能否实现。所以我又厚着脸皮,跨部门求合作求代码。跟国企不同,在这里,只要你想,一个钉钉能找到任何人。

那半年跟团队经常关在会议室熬夜,化妆品从雅诗兰黛升级成SK2,总算保住了颜值。当然完成的那一刻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

作为武汉人,这段时间自然成了组织的重点关注对象。

我住的武昌区是重灾区,小区里每天都有人确诊,求救,说医院没床位,救护车也时不时出现。刚开始看着这些,心里真的很恐慌。家里也是弹尽粮绝,十多天都没吃上肉,每天都只能啃青菜。

有一天,儿子还发烧了,吓得我魂飞魄散。还好HR马上帮我联系了团队里懂医的同学。我买了药给儿子吃下,第二天他就退烧了。

后来,方舱医院建立起来,所有轻症病人都被安排救治。社区也组织了人手调配物资。行政的同学还送了一批酒精、泡面给我们。

情况慢慢好转,我也主动给自己找点事做,比如追追剧。男神已经从肖战变成了任嘉伦,基本月抛,没办法,女人就是这样无情而冷漠的动物。

锻炼身体也很重要,我强迫4岁的儿子陪我跳海草舞,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眼睛,太爷爷一直扭过头不看我们;尝试发豆芽结果全死了;又做了包子,结果做成了饼,老人家筷子戳来戳去就是不下嘴;想喝珍珠奶茶,于是拿了“室友”的茶叶煮奶茶,后来才知道那罐茶叶要几千块。

关在家里太久没有化妆,所以每周一开会我都会化个全妆,强迫大家开视频,生活还是得要仪式感嘛。

我把“关”在武汉的生活,也写成了段子,周播推出,消解一下疫情的苦闷。

来阿里两年,每天和程序员们“相爱相杀”。去年我们团建去了稻城亚丁,我高反了,结果开发同学上下山十多个小时硬是把我扛下来了。大家面上“杀”归“杀”,还是很有爱的。

在阿里,累是真的,但是见到的人,参与的项目,获得的成就感让我觉得值得,起码以后可以和儿子吹吹牛逼了。

星疏

关键词:我要复工 车里办公

口述 | 刘颖(星疏)

新零售技术事业部-企业智能

这是我在湖南恩施的第 46 天,也是我在车里办公的第 37 天。

大山里信号不好找,只有院子靠路边的一块地有信号。稍稍往里挪一两米,信号就不好了。

恩施最近一直下雨雪,山里气温低,常有雾,我索性把车停在那里,就坐进车里办公。车子是我和丈夫从杭州开回来的,这段时间成了我的专属。

现在,我的一天基本上是这样的:每天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坐进车里,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左右。下午一点多到七点钟,在车里工作,有时候加班,晚上也在车里。

我挺喜欢我的工作。写代码的时候,如果钻进去了,就能够达到那种心流的状态,不知不觉时间过得非常快,特别有成就感。

这两天又有点儿冷了,我丈夫在车里放了一台暖气,是挺可爱的“小太阳”。我同事看到还问我,你在热带吗,怎么还开了个风扇?

差不多初三(1 月 27 日)的时候,我就在考虑怎么远程办公了。家里一直找不到信号,到处都在试。

疫情还不太严重的时候,还想过去镇上找亲戚,镇上的信号可能比较好。没多久,去镇上的路都被封了。本来买了 1 月 31 日的机票,也被取消。

有一次,我们去山下,路边正好有个公共卫生间,前后比较空旷,我试了一下,信号挺好的。我就跟我老公说,不然我就在这里办公,和管理员说一下。但每天跑也很麻烦,去山下差不多有三公里,山路我不太敢开。

我老公是做通信的,他说我们找找信号塔,能看到信号塔的地方,没有遮挡,信号可能会比较好。

终于,1 月 30 日那天,在家里院子靠近路边的地方找到了信号。就是现在停车的位置。

后来淘宝的一个公关认识了我在恩施的同事,问他抗疫期间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事。听说我在车上办公,就让我拍两段视频。但我一直在忙项目,过了一个多礼拜才拍。

我没想到我在抖音上会火。你在抖音上看到的视频是我在 2 月 15 日拍的,正好那天在下雪,当时我已经在车里办公十几天了。

找到信号的那天,我就跟主管说,是不是可以把活儿给我了?我们企业智能部门的很多同事都已经在线工作了,部门老板不穷(叶军)从大年二十九就开始一直在加班。大家一起做了健康打卡的系统和健康码。

这两个项目我没有参与。我参与了一个比较小的项目,当时集团说要 2 月 10 日恢复入园,公司管理层希望看看哪些部门、有多少人可以入园复工。我们就根据大家的健康打卡情况,做了一个园区管控预测系统,给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这个系统开发三天就上线了。

能用技术去解决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价值。

糊涂

关键词:八年的变化

口述 | 褚艳利(糊涂)

蚂蚁金服-全球支付转接平台

2012年,八年前的3月8日,阿里巴巴有一条很火的征友代码帖,是我写的。

当时的经历和今天有点类似,公关部的同事做三八节的策划,要拍一部短片,希望女工程师能更多被外界看见。那时候蚂蚁金服还没有这么多研发工程师,大概就几百号,女工程师就特别少。

我们几个被邀请过去,其他女孩不是有老公,就是有男朋友,只有我是单身。我就琢磨,人家都在po老公和男友,我得po点什么。那我就po征友贴好了。我就用“恩尼格玛”算法写了一段代码。

你知道谁是第一个解开这段代码的人吗?是鲁肃(程立)。

应该是 3 月 7 日晚上,负责这件事的公关把代码发给了鲁肃,他就自己解起来了——程序员就是这样子,看到题目,就忍不住想要去解。

后来这个这个帖子被发到内网上,3 天后马总也去回帖了:”明天我让陈伟试试!他要是答不出来,我再找...试试...问题是咋不弄几个标点符号啊?

很多人给我发来信息,说他们解出题了。我在微博上收到了全世界人民发来的站内信,那种感觉就像飞起来一样。我第一次感觉自己跟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多维度的连接,真的是世界科技。

可虽然有这么多人来信,也还是没找到男朋友。

到了九月份,有天早上六点,我收到一封e-mail,对方说他把题解出来了。我当时还觉得这人有病吧,都半年了才缓过神来,你这是什么梗。

这人后来成了我的丈夫。

现在是 2020 年 3 月 8 日,八年过去了,我的变化还挺大的。

比如八年前我把微博停了。因为我觉得这么多人来找我,干扰实在太大了。当时我加入阿里巴巴才不到一年,还在做基础研发,每天就是老板交给你一个代码,你把它写完,觉得把技术搞好,老天爷啊,那就是全世界了。

如果现在的我再去处理那件事的话,可能会更成熟一点。其实那是一个可以打造影响力的很好的平台。

我现在的职位是架构师,我的理解是一种升级版的工程师。技术只是我的一个工具。就像搭积木,我需要把各个模块搭成一个完整的造型。除了技术能力,我可能还需要很好的业务能力,国际化的沟通协作能力。

我想,技术必须要跟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生关系。你得看到问题,让客户买单,让客户满意。

去年,我去了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七、八个国家。

每个国家的情况都很不一样。在东南亚,持卡用户不超过百分之六十,有信用卡的都可能不超过百分之十五,但他们又有很强的互联网支付的诉求,极度想要现代化、互联网化、科技化。他们脑子里已经往前跑了一百米,但实际上底层设施才跑了二十米。

在越南,我发现我的客户对我特别尊敬。越南女性的地位非常低,男人可以有好几个老婆。现在突然来了一个女人,指导他们的工作,有蚂蚁金服这样一个大背景,还有这么多知识和想法,跟他们讲技术架构的整体规划。他们会觉得,我的天呐,这是哪里来的?这在他们国家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女工程师确实还很少,这是个事实。

我看到很多女孩子在过程中会选择退出,因为工程师加班是一个常态。尤其到项目冲刺的时候,可能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或者是好几个星期都没有周末。有很多女孩可能客观上身体就支撑不住。而且伴随着公司业务越来越复杂,你需要持续学习。这两个漏斗的筛选,在女生身上会表现得更明显。

所以在大部分的技术部门,一个女生都没有。

但因为我是女主管,我们团队有四个女工程师,加上我有五个。我想,女工程师可能更理解女工程师,更容易看到她们的优势。

关键词:妈妈

口述| 孙尧(朱妍)

阿里巴巴天猫精灵事业部-S实验室

这个3.8节,我最想做的,不是谈我自己,而是感谢我的妈妈,不但要谢谢她的生养之恩,还有妈妈对我一路走来的支持。

我的妈妈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从小,她给我的教育就是要有信心,敢于挑战自我,成为一个追求自由并且有力量的女性。

16岁的时候,我放弃了家乡名校南京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决定挑战清华大学,得到了妈妈的支持;

20岁的时候,我放弃保研,觉得申请奖学金去美国读博,看看外面的世界,妈妈再一次支持了我;

26岁的时候,我放弃美国硅谷轻松的工作和绿卡,加入淘宝,来到杭州,妈妈又一次坚定地站在了我身边;

现在,我自己也成了3个孩子的母亲,爸妈毫不犹豫地来到我身边,帮我照顾宝宝,让我可以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成为妈妈,是一件辛苦但又幸福的事情。相比于单身的时候,我们会少了一些旅行、看演出还有练舞的时间。但孩子也是最好的纽带,把我和先生和彼此的父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带来了很多欢乐和惊喜。

也因为孩子,我比以前更加坚韧、淡定、乐观,内心也变得更加自由和强大,这些改变让我在工作中受益良多。

阿里巴巴是一家尊重女性的公司,给我们职场妈妈打造了很好的工作环境。感谢我的团队,同事,主管,HRG和行政对我的支持。

我的工作是用AI播撒爱,让更多的妈妈从我研发的产品中受益。

我最满意的一个人工智能产品是“精灵伴读”。这个产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天猫精灵能够模拟家长的声音给宝宝讲故事。

只要小朋友对天猫精灵说“我要听妈妈讲故事”,AI就能合成和妈妈近似的声音给孩子讲故事,

让忙于工作的妈妈们能够用另一种方式随时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关心和爱。

作为一个女博士,工作比较忙的互联网技术人员,和三个孩子的妈妈,这是我能为妈妈们做的最好的礼物。

被泼了脏水的李兰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 | 良叔

来源 | 良大师(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jiushiwo(不闲聊)

1.李兰娟院士公布抗疫最新成果, 却被泼脏水

2月1日,此时的武汉,因新冠肺炎已封城一周。

当晚,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以73岁高龄带领团队紧急驰援武汉。

凌晨4点下火车后,李兰娟团队就在医院昼夜不停、争分夺秒地阻击疫情。

抵达武汉的第3天,李兰娟院士团队就发布了重大研究成果:

“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消息一出,举国沸腾。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病毒,似乎快要被我们碾压了。

这位鼎鼎大名的“传染病毒克星”,深知此时的欢呼声还为时过早。

于是,她带着重大研究成果,再次冲上一线!

▲钟南山和李兰娟(图中红圈)等人到武汉考察疫情

但是,总有一些无耻的自媒体,为了蹭热点,不择生冷:

比如,微信公众号“极光财经”的一篇文章——《李兰娟院士重磅推荐新药为其儿子名下公司出品,只经过体外细胞初步测试》,矛头直指李兰娟院士。

▲李兰娟院士和儿子郑杰合照

这篇文章,后来很快被认定为谣言,并强制删除。

然而,其负面影响却久未平息。

网上的喷子们,开始集体往李兰娟身上泼脏水。

那篇文章核心主题就这三点:

第一,“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这两个药物,是杭州华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成果;

第二,该公司董事长郑杰是李兰娟的儿子,李兰娟还是该公司董事;

第三,这两种药只是“初步测试”,没有经过完整的临床医学验证,效果根本不知道。

末了,作者还阴阳怪气地来一句:治死人怎么办?

良叔在网上随手一查,就可以轻易查到相关文献。

这篇文章分明就是造谣攻击、恶意诋毁。

理由有四:

1. 阿比朵尔,又名“阿比多尔”,1993年在俄罗斯上市;

2. 达芦那韦,是美国强生公司的产品,2006年7月在美国首次上市;

3. “杭州华卓信息”,2008年1月18日才成立,以上两种药物,根本不可能是这家公司研发的;

4. 目前药监局审批的阿比多尔和达芦那韦,只有如下8家企业,没有杭州华卓信息,而且这8家企业,也均与李兰娟院士和其儿子毫无关系。

如果你再查查“华卓信息科技”,就会发现这是一家信息化服务公司,和药品研发根本不沾边。

铁证如山,谣言不攻自破。

造谣者《极光财经》,2月5号才开通公众号。这也是它的第一篇文章,竟迅速斩获10W 阅读量。

一个新号,0粉丝,冷启动,能获得10万 。这在业内是个神话,很难相信这背后没有“推手”。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为了配合一些医药股;

也有人说,是美国医药公司的黑公关;

还有更多人说,就是纯粹的炒作,为了吸引眼球……

然而,无论什么原因,这篇文章的作者可配得上“极品混蛋”四个字。

如此关键时期,靠这种下作的手段吸引流量,不但失去了一个媒体人的操守,更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良心。

更可悲的是,大众们却对阴谋论甘之如饴,不过大脑,就把枪口指向李兰娟院士。

而且,只要你敢为李兰娟辩护,就很可能被骂成“洗地狗”。

这特么都是一群怎样的乌合之众啊。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李兰娟每天只睡3小时,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谓真正的巾帼英雄。

抹黑她的人,你于心何忍?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是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所以这篇文章良叔就是为李兰娟院士洗地,让众人看看被破了脏水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贫苦交加的童年

与出生于广州医生世家的钟南山不同,李兰娟于1947年9月13日,出生在绍兴的贫苦农民家庭。

李兰娟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她的父亲早年因患眼疾,多年不能劳作。

因此,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全靠母亲种田、卖山货勉强维持。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兰娟就是那个穷人家的孩子。

她读书刻苦,放学后还干家务活干农活,为父母分担压力。

小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被保送到绍兴一中。

勤劳又好学的她,却曾经两次主动辍学,只因家里实在拿不出钱。

第一次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懂事”的李兰娟,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无奈辍学。

班主任极力挽留,让她先请假一个月,回家想想办法再说。

14岁的李兰娟,回家帮母亲干农活的间隙,每天坚持自学。

好不容易熬过那段至暗时光,李兰娟终于重返校园,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中考填志愿时,为了尽快帮妈妈分担生活压力,她选了中专。

结果那次李兰娟考得太好了,直接被省重点--杭州一中(现杭州高级中学)录取了。

但是家徒四壁,交不起学费,于是,李兰娟第二次选择了放弃。

关键时刻,又是那位好心的初中老师,专门从绍兴城赶到偏远的夏履桥山沟,苦口婆心地劝说她一定要读高中。

就这样,攥着仅有的5元钱,她独自去杭州求学。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老师爱才惜才,让她先领课本,减免学费,还给她发助学金。

有了多方帮助,李兰娟终于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读完了高中,考上大学指日可待。

无奈命运无常。

那一年,正值1966年,高考被取消,知青们开始了上山下乡。

后来,李兰娟,回到夏履中学当老师。

18岁之前,李兰娟的童年生活,贫困交加,波折重重,黯淡无光,不知未来该往何处去。

3“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热爱卫生事业”

就在李兰娟当老师期间,发现很多父老乡亲,因为长期干农活积劳成疾。

她就主动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开始学习针灸。

她的业余时间,全用来看医学书籍,向中医院老师学习临床经验。

没想到复杂的医学,到了李兰娟这里,几个月就学会了,还治好了很多人的腰背疼痛。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后来,村里开展合作医疗,李兰娟被村民们推举为“赤脚医生”。

在那个时代,所谓的“赤脚医生”,不过是一对简陋的桌椅,没什么医疗器械,药品也奇缺。

这条路,注定了困难重重。

更重要的是,她当老师的每月工资有24元,而做“赤脚医生”每天收入只有1毛钱。

但因为热爱,李兰娟选择了后者。

她说: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热爱卫生事业。

正是凭借这份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赤诚之心,这个农村的“赤脚医生”,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没有药,就去山上采草药;

无论村里谁家生病,她都风雨无阻地上门诊治;

曾有一次,村里孕妇分娩,李兰娟还当起了临时的“妇产科医生”......

为此,村里人还创造了一个新成语——“静无狗叫”,专门用来形容李兰娟。

意思就是,村里400多户人家,李兰娟走进任一家门,那家的狗都不叫一声。

因为李兰娟上门治疗的次数多,像极了一个家里的常客,为人又善良,全村的狗都不吠她。

“赤脚医生”,一干就是5年。

直到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深造。

后又因成绩优异,被分配到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

一只蛹,想要破茧成蝶,只需一个月;

而一个人的完美蜕变,可能需要很多年。

从乡村中学的代课老师,到贫困山村的“赤脚医生”,再到省级医院的主治医生,她用了整整8年时间。

没有好底牌的李兰娟,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但她心怀热情和笃定。

4.“主动权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在李兰娟两岁时,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人均寿命只有36岁,而今我们的平均寿命在70岁以上。

几十年间,怎么就翻了一番?

这背后有个不可忽略的大功劳,那就是许多恶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比如乙肝。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型爆发性的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高达70%。

患者一发病就眼白发黄、消化道出血、陷入昏迷,即便倾力救治,也常常不到半个月就走了。

那时候的李兰娟在医院感染科,接触到的病人,有很多都是这种情况。

当病人家属跪在她面前:“李医师,你能不能救救他?”

李兰娟作为主治医生,仍倍感无奈。

在当时,从教科书到国内外临床,都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

直到有一次李兰娟接诊了一位昏迷病人,急性肾功能衰竭。

她为病人做了一星期的血透,结果病人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李兰娟就琢磨着,是不是透析,也能救治肝衰竭的病人?

于是她在1986年申报课题,带领团队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病人。

而这个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项目,科研经费只有3000元。

命运又一次把李兰娟推到了两难的境地,一系列的困难接踵而至:

人工肝能不能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把黄疸毒素清掉?

能否替代肝脏制造蛋白质功能,改善凝血酶原?

能否替代肝的代谢功能?

......

对此,德高望重的专家前辈们纷纷质疑:

“肝脏那么复杂的功能,怎么替代得了?”

但李兰娟这个人偏偏很“轴”:

“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到底!决不放弃!”

从1986年立项,到1996年才初见成效,并用人工肝成功救治了40余个病人。

十年磨一剑,她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这时候,身边又有人建议她,赶紧申请国家专利,从此名利双收。

李兰娟不仅愤然拒绝,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建立人工肝研究中心,免费向全国推广。

放着好好的钱不赚,却尽做些吃力的事儿,她怎么这么傻?

良叔认为,这不是傻,是大爱。

这种肝衰竭病人,爆发性强、致死率非常高。

李兰娟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全国的肝病死亡率。

如果你问李兰娟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

她就会告诉你:

“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紧接着,她又转身研究肠道细菌。

在顶级国际期刊上连连发表论文400多篇,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

为此,李兰娟一举登上国际舞台,受邀成为国际微生态联盟主席。

以前这个领域都是外国人说了算。

但是,这一次,主动权终于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5.“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一生的追求”

看到这里,也许你就会认为,这就是李兰娟的巅峰了。

然而,就在1998年,李兰娟开始了新的征程——出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整整10年。

一身白大褂,就这样走进了官场。

原来温柔朴实的她,开始变得耿直、较真、且“任性”。

正是因为她的较真和“任性”,才能在2003年非典肆虐时,全力保障浙江4857万人的生命安全。

那一年非典,浙江省感染病例极少,且治愈率极高,“二次传染”人数为0!

这一切,李兰娟功不可没。

面对非典,她以传染病的专业能力做底,力排众议,快速采取以下4种防御措施:

第一,拒绝隐瞒和谎报,向民众公开所有数据和信息,并每日实时更新;

第二,非典病例还在个位数时,就紧急隔离相关接触人员1000名,且在24小时内迅速完成,其中包括马云和阿里巴巴500个员工;

第三,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

第四,治疗非典病人时,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克制谨慎。

这种简单粗暴的铁腕手段,在当时被很多人责难,说李兰娟太无情,还耽误经济发展。

但她坚信,非常时期,百姓的生命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

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应对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这套方法开创了传染病防控的先河,从此成为应对传染病的标准流程。

后来的禽流感,现在的新冠肺炎,均采用这套方法。

彼时的她是厅长,也是医生。

为了让每个浙江人都看得起病,在任期间,她在浙江省推行了以下4种举措:

1. 每2年给农民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医疗费用;

2. 全面推进浙江合作医疗,每人每年只需40元,即可享受看病报销50%;

3. 实施农村卫生服务项目,村民每年支出15元,享受医生上门服务4次,以及卫生服务12项;

4. 提出“数字卫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运用大数据预判和提早治疗。

当别的省份还在用老思路老办法,李兰娟已经在强调“卫生现代化”。

这一点,李兰娟不仅完全做到了,还做得很好,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2005年,国家卫生部长高强视察浙江,对浙江的医疗卫生工作大加赞扬:

“我10年以后想做的事情,你们已经做了。

没想到的事情,你们也做了。”

很多人羡慕不已,李兰娟却淡然处之。

医者仁心。

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以保民安康为己任。

她说,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一生的追求。

6.李兰娟背后,还有无数个“李兰娟”

17年前,她迎面抗击非典;

17年后,她驰援新冠肺炎。

以前,只有一个李兰娟。

而现在,她的背后站着无数个“李兰娟”。

从2014年开始,她设立树兰医学奖,为中国培育世界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这才是她带给祖国最宝贵的财富。

到现在,李兰娟团队里拥有多名国家一流院士和科学家,以及众多中青年才俊。

她给博士和硕士讲的第一课,就是这十六个字:

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她就像是一炬火,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点亮众生。

这次驰援武汉,不止她一个人,还有她背后完善的高级医疗团队。

73岁高龄的她,今天仍奋战在武汉疫情一线,每天只睡3小时。

在这场攻坚战中,李兰娟院士临危请命,不舍昼夜。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江副院长,也对她连连称赞:

“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

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就连撒贝宁在《开讲啦》都忍不住问李兰娟:年逾古稀,您如何保持年轻和活力?

李兰娟笑着说,我的秘诀就是:

宽阔的胸怀、努力地工作。

这个春节并不太平,但正是因为她对医学工作的努力和热爱,在最危险的地方舍生忘死地战斗,才有了我们宅家的平安。

而那些居心叵测的人,不知是从哪来的勇气和资格,胆敢对她评头论足,甚至恶意诋毁?

反正我除了敬仰,还是敬仰。

当然,我不指望所有人都像我一样,但是,我却想奉劝你,别成为一个传播谣言的工具,别变成一个盲目信奉阴谋论的乌合之众。

就像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所说:

群众从未渴求过真理,他们对不合口味的证据视而不见。假如谬误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误。

本文作者:良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大疆成年,天才转身|反光镜

文|潘潇雨

编辑|彭孝秋

“在小米、华为、微软等公司中,选择一家你更喜欢的公司。”

你可能会因为选错答案被扣掉100分而错失一份工作机会。据大疆内部员工透露,这是入职大疆时100多道死亡性格测试题中的一道。

这套测试题还包括哲学中的电车难题:“一个疯子绑了五个无辜的人在轨道上,而另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们驶来,片刻后就要碾过。你可以选择拉动拉杆改变失控车轨迹,但那里同样绑了一个人。你怎么选?”留在大疆的,大多选了不拉动拉杆,他们的解释是要遵循事物本身运转的规律。

信仰与价值观的趋同,让大疆的员工对于其他公司入职的第一课——团建,有些不屑一顾:“不需要团建或者培训,之前HR尝试过一次,想让我们哭出来,最后他们自己都觉得没必要。”

正如乔布斯撰写的广告词一般:“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因为只有那些疯狂到认定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被外界评为最像乔布斯的中国创始人汪滔本身就是如此,哪怕在一次桌游游戏中,中途离场的汪滔也要打电话给接替他的玩家,指导他赢下这一局。“即便是玩,也要play to win。”一位大疆员工说道。

按照他的坚持与信念,汪滔为大疆筛选出了这样一群偏激、完美、动手力极强的“技术疯子”。一些被外界视为疯狂的动作,却让他们沉浸其中并引以为傲,比如为了让无人机能在空中多停留30秒,他们可以花一个半月的时间all in其中;也可以为了拍摄一场发布会,持续一周每天只睡3个小时。

疯狂背后,他们也正在改变世界。2012年,大疆推出“精灵”Phantom(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在海外迅速掀起了一股“精灵旋风”。此后,大疆的每次推新,都足以让市场为之哗然,DJI的名声也日益响亮。

而创造出这些颠覆性产品的工程师们,对外界的喧嚣与臆测却极少感知,他们正在创始人汪滔为之构建的理想国中,将全部的智慧与力量集中在打造一个完美的产品上。

在这个理想国中,工程师们会互称为“天才”、也会称产品经理为“神”,对产品的使命感,让他们忽视了公司这样的组织形式。“就像实验室一样的氛围。”多数从大疆出来的工程师,回忆起当时的工作氛围会对36氪如此类比道。

然而天才汇集的另一面,却往往是无序与脱轨。

理想国崩塌于2018年底,那起让大疆损失超10亿元的反腐事件。在此之后,规则与制度的束缚让天才们开始纷纷转身,试图寻找或构筑下一个理想国。

天才涌入大疆

回忆起进入大疆的选择,没有人会后悔这样的决定。

这家2006年起家于深圳的公司,直到2012年,才发布了真正能破圈的“精灵”Phantom。不同于以往面向专业玩家的无人机,大疆精灵在技术层面突破的减震增稳、高速转向、绕点飞行等飞控问题以及远距离图像传输等,最终汇聚成了在消费者面前的“到手即飞”。

2013年,凭借其低门槛的使用属性,大疆精灵撬开了海外市场。也是这一年,大疆的销售额比前一年翻了3倍,达至8亿元。如果翻看大疆的时间轴,会发现正是在2013年后,产品推新的频次开始大幅提升,大疆开始声名大噪。

曾在大疆负责动力模块的刘翊涵就是这时候加入的,当初他在法国留学,每次回国经过法兰克福机场时,都会路过DJI的展示台。柜台里摆放的无人机产品以及宣传视频,都让他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兴趣,“不像当时的出海公司,调性很高。”他回忆道。

毕竟在2015年左右,能走出国门的仅有华为、小米等寥寥无几的国产品牌,人们对于出海的概念仍停留在外贸或跨境大卖层面。

而大疆走向市场的方式,也与众不同——破圈是他们瞄准的目标。硅谷高管、好莱坞明星、极限运动爱好者,“个别人物法则”显然是最易引爆市场的打法。为此,大疆甚至直接将办公室设在了好莱坞腹地——洛杉矶Santa Monica大道上。

当诸如《生活大爆炸》《神盾局》等热门美剧中,都有这架小小飞行器的身影时,大疆在海外破圈了。2014年左右,曾在大疆负责视觉AI部门的共达地创始人赵丛还记得,那时大疆在海外就积累了一定口碑,“像比尔盖茨这些科技圈的名人,当时就很赞大疆的产品。”

生活大爆炸里的大疆身影

在国内,大疆也以同样的姿态破圈。2015年,汪峰通过无人机向章子怡求婚的新闻终于登上头条,在这场盛大的求婚之后,一个热度不减的话题就是大疆无人机。不止于此,在摄影圈中,大疆的航拍视频同样流传广泛,也让人们对其背后的拍摄器材产生了浓烈兴趣。

曾在大疆主导RobomasterS1产品设计的CubyFun蚯比创始人KW就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在与一位纪录片导演的交流中,看到了一段大疆航拍的素材。“酷!”这是他的第一反应。如果说无人机的航拍素材让他对大疆产生了浓烈好奇,那么促使他南下加入大疆的最终原因,则是大疆的另一种性格特质——务实。

TMT浪潮带来的造富神话下,一级市场充斥着浮躁气息,在当时PPT融资已然屡见不鲜。不过,在供应链扎堆的深圳,却是另一番景象。热火朝天的实干氛围笼罩着这座南方城市,务实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深圳的代名词。

工程师的伊甸园

在大疆内部,一则故事流传甚广:一位还没毕业的实习生,提出了对“精灵”系列空中悬停和无遮挡拍摄的解决方案,汪滔听后立即给了他上百人的技术团队和数千万元的研发基金。

“在当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产品经理,只要你有想法能落地。”同样的事情KW也亲历过。刚进大疆不久,他就在一场关于产品的PK赛上,抛出了自己新奇又大胆的想法,“他(汪滔)在旁边听到了,说OK。”KW说。于是KW拿到了招人的HC,并很快组建了一支自己的团队,开始投入demo设计。

如今我们看到很多巧妙的产品构思,灵感往往就来自于不经意间。比如大疆Mavic Pro的雏形,就是LEAPX的创始人邓雨眠与汪滔在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徒步时,迸发出的灵感。在他看到手中的水瓶时,产生了“无人机能否做成水瓶大小,方便随身携带”的思考。这样的灵感促使邓雨眠从微软离职回到国内,主导了Mavic Pro的定义和设计,并在此后主导了Mavic Air的开发。

Mavic Air产品图 图源大疆官网

而在当时,工程师们对于产品创意的思如泉涌,也与那时大疆的工程师文化密不可分。回忆起那时的氛围,曾在大疆负责固定翼模块、禾启智能的创始人王坤殿用“工程师的伊甸园”来形容。工程师们在内部会用一款自己开发的genius talk聊天,弹性工作制让他们可以下午再来上班,工作间也有一应俱全的零食与饮料。

工程师们也不必担心外貌着装与人际关系。纹着花臂或带着大金链子的工程师,会同时出现在研发部门里,即便他们在看到对方第一眼时,都产生了“研发还有这样一号人”的疑问。不过很快,他们就在一场livehouse中志趣相投。而即便是被称为“神”的产品经理,在讨论时产生不靠谱的想法,也会被直接指出。“没有太多上下级的概念,只是想把产品做好。”参与RobomasterS1项目、墨现科技的创始人Steven回忆说。

自由与宽松,无疑是创造力迸发的宝地,而工程师们的另一动力,则在于对产品的暗自较真。

“没有人想做出一款很‘颓’的产品。”颓在他们内部,被视作产品不够出彩、没有做好。

对于完美产品的追求,也让工程师们格外疯狂。凌晨两三点才离开公司,在内部是一种常态。“我们经常晚上很亢奋,一起讨论做很多东西出来。”KW说。他们也会在晚上去楼下空地,在无人机上挂上彩灯进行艺术创作、延时摄影等。

令人诧异的是,不同于如今一触即发的内卷与躺平的论战,很多大疆工程师在做产品时,并没有觉得在工作或加班。“我不觉得加班是一件痛苦的事,也没有加班的概念。你不愿意被认为自己的东西没做好,我们就是争那口气。”王坤殿说。

Steven还记得自己曾拿到一份滴滴打车的年终报告,上面显示他凌晨2点半之后离开公司,在这一年中有68天。“加班是要死要活的,但做产品是真的爽。”他总结道。“公司的大门好像有魔力,进门之前还在想怎么这么累,进门后马上就满血复活。”

Steven的打车报告

这样的状态,被他们归结为一种超越金钱的驱动力,是一种对产品纯粹的追求。回忆起当时的状态,刘翊涵认为那段时光是人生中很美好的日子。“就像是在做科研,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再来一次。没有人催着你要赶紧交付。”

而当自己亲手缔造的产品,被送入世界各地,被不同人群围观、赞叹、并对行业产生影响时,工程师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也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我做的东西在天上飞,全世界都知道这个产品,我走出门时都会更自信一些。”王坤殿说。

“当你知道几个月后会有一个东西,因为你的参与而变得很不一样,就很容易获得多巴胺。”KW说。2016年时,赵丛在YouTube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大V开始分享大疆无人机的功能,并炫出自己的产品,他有一种完成了使命的感觉。

理想国,崩塌

然而好景不长,理想国的崩塌有些突然。

自我价值达到顶峰后,工程师们却陷入了寻找自我价值的困境,突破不了的工程师们只能陆续离场。这其中有想将自己想法落地的坚持,也有厌倦了流程化的研发生涯。不过,伊甸园的氛围不再,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2019年年初,大疆在内部发布反腐败公告,称因内部供应链贪腐造成平均采购价格超过合理水平20%以上,保守估计造成损失超过10亿元。

关于这场反腐风波,有人说是因为大疆需要为业绩下滑作出解释,有人说是因为要对投资人负责,也有人说因为内部的管理层变动。不论如何站在今天,这场沸沸扬扬的反腐风波,都已难用只言片语拼凑还原。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这场反腐之后,这家对产品有着极致追求的创新公司,开始转身。不论是DJI本身,还是身处其中的人们,都经历着一场沉重又疼痛的重塑。天才们需要从理想国的美好遐想中迅速抽身,转身融入骨感的现实社会,而大疆则需要斩断以往创新的诞生地——混乱,转而拥抱规则与制度。

“他(汪滔)从外部找了顾问,说是高人,教他做企业管理。”从大疆出来的人告诉36氪,“公司也开始给员工发一些华为的管理学内容。”

新的变化在内部不断蔓延:对工程师们的称呼从“天才”换成了“同学”;内部员工人手一本瑞·达利欧的《原则》;职级划分仿照当时腾讯阿里,设置了D系列;汇报变成了工时制,需要列出每小时做的工作;今年6月发布公告称,不得在公司内穿拖鞋......

当自由开始被条条框框的制度约束,工程师在其中感受的落差就如同断崖。人人都可以成为产品经理的故事,开始离他们愈发遥远。“向上推项目变得十分困难,信息根本推不到汪总面前,在中间就会被拦下来,总有一些理由能卡掉它。”从大疆离职的员工告诉36氪。

更让工程师们不解的是,研发开始需要对采购成本负责。“他们说研发部门最了解物料情况,所以要我们想办法降成本,就连和供应商把成本砍掉3毛钱的事都交给我们。”这位离职的员工有些激动,“研发本来不是做这个事的,我们是天才啊。”

这些琐事就像一层又一层的网络,将以天才而论的研发工程师们捆绑其中,难以挣脱。

“有制度就会有反制度。”新的制度与旧的文化开始碰撞、磨合,那些追求自由与完美主义的工程师们,开始纷纷离场。不过大多数从中离开的员工,仍能理解大疆的选择,“只要有一小部分人钻制度的空子,就会造成很大的混乱,所以它本身也需要蜕变。”一位从大疆离职的员工说。

而对于天才们来说,天才感的来源,也在于接踵而至的难题被自己亲手解决。“该做的都做完了,已经接近这个行业的天花板了。”不少从大疆离开的工程师会如此说道。

毕竟,在当时有戏言称,即使让大疆这群工程师造火箭,他们都能造出来。“在大疆会时常感觉,工程在引领学术,我们把AI算法放在终端芯片上时,学术界还在比赛如何把服务器上的AI算法做得精度更高。” 赵丛说。

因此,当技术的突破到了上限,工程师能发挥的创造力也就见顶了。除了没有用武之地的天才感,当研发与创造开始变得固定式、流程化时,天才们也会害怕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每天干的活就是一个list,非常固定,我如果继续干几年,我可能只会做这个。人生还那么长,我觉得没必要。”Steven说。

天才走下云端

大疆的流动率一直是一个迷,不过或许有一点可以衡量——迄今为止,他们已经至少组建了6个满员的“疆湖再会”离职群。

这其中有不少人选择了寻找下一家继续打工,靠着DJI的履历,他们足以收获一份在深圳能够吃穿不愁的高薪工作。也有一部分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创业这条路。

大疆的模块化组织架构,让每一名工程师都能在其中积淀一定的技术成就,也得以在之后寻找到新的方向。从大疆离开后,出于不想被限制在一个垂直行业里,邓雨眠成立了一家工业设计工作室,以触碰更多的行业;KW选择沿着自己三大阶段的规划,将软硬件深度整合的产品实现在桌游上;王坤殿则出于对打造一款垂起固定翼消费级无人机的执念,选择自己创立一种无人机的新玩法;还有人选择了如今爆火的割草机器人、户外储能赛道,也有人将产品落地在了3D打印机、吹风机上。

但创业从来都是九死一生。

即便是被称为“天才”或“神”的人也要走下云端,补齐关于市场、销售、供应、渠道的一切短板。抛开那些被人们追捧的造富故事,大部分创业者的路上都没有精彩绝伦的冲锋陷阵,更多的只有孤独与隐忍。

“每一天都很难”“要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每天都要和鸡毛蒜皮打交道”“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大疆系的创业者们如此向36氪形容此时的状态。压力、迷茫、怀疑,接踵而至。甚至他们引以为傲的对产品极致完美的追求,在一个初创公司中都开始变得难以顺理成章。毕竟在创新的想法落地之前,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钱从哪来?

资本认可大疆的背景,但很多时候,却难看懂天才们的产品以及理念。

“在2020年讲AI的平台化,还是一个比较早的时间,大家都有点不理解AI的市场为什么会碎片化。”提前看到即将爆发的AI碎片化需求时,赵丛决心通过AutoML来弥补AI工程师的缺口,满足未来市场对于超大规模精细化的AI需求,并给公司取名共达地;同样,在拆解了多个电动牙刷后,刘翊涵将伺服电机装在电动牙刷上,为公司命名为一晤未来,但在面对投资人时,他也曾多次被质疑:“消费者真的有这个需求吗?”

创业者的经历大多类似,在喧杂的质疑声下,他们需要坚守自己的方向并“一意孤行”。在头两年的研发时间里,一晤未来就将公司租在深圳的城中村里,创始团队的成员们每天只吃一顿炒面,并且两年没领过工资。

褪去了刚毕业时做产品的勇气与冲劲,在量产、投入成本、回报率面前,刘翊涵面临的最大课题甚至成了缺少创新力。“反而是刚从大学里走出的工程师,还没有被这些束缚。他们很敢想,就有把研发变成现实的可能。”不过在他们更迭了20多代电机后,还是打磨出了一款满意的产品。

而墨现科技则将公司设在了东莞松山湖旁边,相比于深圳,这里的物价和房租都更便宜。尽管如此,他们也曾在第一轮融资时,面临严重的资金压力。

在当时,Steven困于Robomaster S1的设计没有找到适合的传感器,阴差阳错下,他决定自己出来做一款柔性传感器,可以像皮肤一样包裹在机械外壳上。不过对于柔性传感器这件事,投资人的疑问往往来自于下游市场,他们同大多技术型创业者一样,面临着拿着锤子找钉子的困境——应用场景的想象空间有多大?

Robomaster S1产品,来源大疆官网

“第一次见投资人时,他问我市场空间有多大?我直接被问懵了。”Steven回忆道。对于资本偏爱的fancy故事,显然是专注于技术的工程师们,需要恶补的内容。“我说了很多应用场景,直到我说可以做人形机器人的皮肤时,对面的投资人才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离开大疆后加入墨现科技的联创补充道。

面向B端的市场,也注定不同于大疆的甲方地位,即便如大疆也会在对小鹏汽车的客户时,因为没有招待他们喝酒而被诟病。更何况这些出身大疆的初创公司,不论是面对供应商还是面对甲方,都很难拥有话语权。

“把产品设计给供应商,结果被他们抄袭了一款一样的产品。”“最开始给客户做demo时,没人知道是要要收费的。”“我甚至要给B端客户画好产品简图,帮他们调电路,不然项目就停了。”被坑、吃亏已是常态,所以有时为了获得一些公允的价格,他们也会穿上大疆的文化衫,把供应商约在大疆楼下谈生意。

招人的困境,也同样出现在初创公司中,一方面他们面临着资金与名气不够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很难要求员工甫一入职,就遵循一套固定的价值观,毕竟这里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DJI烙印

不过创业本身,就是在寻找同行者的路上。

就像天才涌向大疆一样,人们总能在这条隐忍的道路上,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他能被你的愿景感染、认同你的理念、陪你走一小段路就够了。”赵丛如此说。

创业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大疆如此,大疆系的创业者亦然。

在经历了反腐事件之后,KW对于管理与创新的关系格外看重。“如果一个团队中,每个项目都要依赖其他部门,项目就会有优先级,你很难一开始就证明这是一个赚钱的产品。”所以在互动智能硬件的产品开发上,KW更倾向于将不同团队独立。

不同于在大疆时可以“有些偏执”地追求产品,如今,创业者们同样需要思考市场、销售、成本等各个环节。“没有什么东西是非做不可,所以要求我们学会从用户需求、可实现性方面思考问题。”刘翊涵说。

与鸡毛蒜皮的琐事不断拉扯,也意味着创始人们很难再在实验室中享受一段纯粹的时光。在赵丛看来,最大的考验就来自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解决产品、技术等问题,就像是一次次成功的短跑,而你知道标准答案。但创业是一次长跑,它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尽管你相信你的愿景,但总有人会提出质疑。”

“在大疆时,我只用管行业应用无人机这一亩三分地的事,但是创业就需要上升到商业的全链条来看事情。”从大疆离开后,宋宇航创立了奇航疆域,落地智慧城市运维。不过曲折的融资历程,也让他对于市场对估值的追求产生了怀疑。“融资的目的不是做大估值,而是传导至客户时,能为他解决双倍的问题。”

不论创业者们如何修行,有一点能够肯定的是,天才们依然需要理想国。

从大疆离职后,一位员工去了某家互联网大厂,在一次产品部门开会前,一位同事提醒他:“我知道你看出我们的产品有很多问题,但你不要说得太直白。”大厂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快让他感到困扰。两个月后,他提出了离职,加入了大疆同事的创业团队中。

“既然很难在其他公司找到这种自由的氛围,不如自己出来做一个。”刘翊涵表示。自己创业,也意味着可以由自己掌控节奏,很多时候能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对于邓雨眠来说,自由、自主的工作氛围,是他工作室一直保持的转态。进门换上拖鞋,办公室内有摆放讲究的沙发和玄关,墙上挂着艺术杂志,他们还在办公室养了一只名叫葡萄的狗。

KW的公司氛围同样放松,尽管房间不大,但是散落各处的游戏硬件,让办公室内多了许多乐趣。他们也会每隔一周,组织一场羽毛球活动。

Steven在开例会时,习惯保留着在大疆时站立开会的方式。在公司内部,他们继续延续着弹性工作制的方式。

很多时候,离开的员工提起DJI时,已不再是一家公司的代名词,它更像是某种象征符号,在这些大疆系的创业者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人一眼看去,或多或少可以读出曾经的大疆。

(感谢36氪作者韦雯、高雅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资料:

《大疆无人机:全球科技先锋的发展逻辑》

阿里巴巴CEO张勇首谈用人观:HR要找这两种人……

张勇 | 花名逍遥子,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

部分内容来源:张勇先生湖畔大学分享“决定阿里命运的几次决策”及公开演讲,有删减。

精简笔记·战略思维

马云老师一直讲,今天湖畔大学是中国最热的大学,我一直心向往之。我从来没有做过老师,跟马云老师不一样,他一开始就做老师的。

在座都是企业家,每个人都在运作一家公司,无论公司处于什么行当、什么生命周期,背后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对于阿里也是这样。

我2007年加入阿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从2007年以后我经历过的事情,包括跟阿里命运有关的一些决定,后面的思考和挣扎,这是外面从来没有讲过的。

1

决定阿里命运的几次“分分合合”

战略是打出来的,别人总结的跟你没关系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战略是打出来的。

今天别人讲给你听的战略,基本上是打完以后总结的战略,当一个事情成为逻辑以后,且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战略以后,谁都没份了。世界上聪明人多,勤奋人也多,既聪明又勤奋的更多,每个人都搞清楚事情应该怎么打的时候,跟我们还会有什么关系?

世上本没有路,为了活命,先搞条路出来。

双11怎么来的?双11是为了活命来的,为了活命想出来的。2009年双11是第一次,那个时候的状态,是在艰苦的突围中找出路的时候,东试试看、西试试看。

美国有一个“黑色星期五”的节日(美国圣诞节大采购一般是从感恩节之后开始的。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因此它的第二天,就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也是美国人大采购的第一天),那么我们也试试看,后面根本没有想到,就是为了活命的事情,让大家记住这是我们搞的,人家愿意到我们这儿来,而且分得清楚淘宝商城和淘宝。就那么一点小事情,后面的那些东西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我们可能经常讲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我唱点反调,清晰的规划是课本上讲的,或者对于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在今天,从今天向前看,战略很难被清晰地规划。这里面要靠什么?我认为是靠执着和坚持,大的势要走对。

我经常说:在战术上,两点之间距离最短,这是数学原理;在战略上,两点之间距离永远是最长的。你发现这个战略一进展,就要调整了,本来朝着这个方向走,本来以为要到终点了,但是做着做着,就发觉不对,就要调整,你在走这样一个路。

这里面最怕的是什么?

最怕走回头路,有些东西坚持就是胜利,特别是新业务,核心就是信仰和坚持,第一信不信这件事情,第二你愿不愿意为此坚持。当拿到一个成果,要总结一件事情,把它条理清晰化、结构化、逻辑化,变成一个战略推导的时候,它的发生过程就是因为信仰和坚持,我们信这件事情,为此愿意付出。可能咬紧牙最后扛不住了,再扛一下,过一个坎,再过下一个,就这么回事。

但是大方向要“对一下”,到底是顺势而做,还是逆势而做?顺势而做,扛着扛着,越扛越轻松;逆势而做,会越扛越累,逆着消费习惯的变化,逆着商业的变化去做,会越来越累。但是如果天天照着战略课本做,是做不出东西来的。

2

阿里的“借鸡下蛋”和“鸡孵出鸭”

1、任何业务都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

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以后,那时候雅虎还是如日中天。尽管Google已经起来了,但是雅虎搜索当时还是比较强。

P4P(Pay for performance的简写,按效果付费)一开始在雅虎中国用,阴差阳错的机会,让我们看到这个玩意儿。这些生产要素,淘宝都有,广告素材就是商品,而且商家不需要为这个广告素材额外花力气做,它自己就是一个商品,广告主就是商家,媒体就是淘宝,衡量它的效果好不好,就是有没有给商家带来生意。

一个是即期的生意,因为广告带来马上的销售,另外是远期的生意,广告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客户。

我们买回来一只鸡,结果炖出来一只鸭,这是第一次。我们本来买的是1,然后做着做着,发觉1没做好,搞出了个2来,这是我们历史上发生好几次这样的事情。

还有一种,这只鸡本身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能不能孵出别的东西来?最后孵出了几只鹌鹑,我们就搞信息流和搞搜索。因为我们对UCweb、高德的收购,使我们在无线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个基础服务矩阵,今天大家看阿里巴巴,到底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还是一个数据公司?从2008年、2009年以后,就把阿里定位成为数据分享的第一平台。

因为有了UC、高德,在无线互联网疆域的拓展进入崭新的空间。大家知道浏览器的日子很难过的,当时在UC进入阿里大家庭以后,开始建设自己的无线搜索,如果没有浏览器,搜索没有办法练和养的,没有场景,很难凭空在国内有百度、国外有Google那么大的时候,再去从头做一个搜索,这是非常难的。

另外一只鹌鹑就是信息流,大家可以看到随着混合信息流,从图文到短视频,现在变成了互联网用户非常重要的消费内容的载体和一个Kill时间的工具。

任何业务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我必须一条道跑到黑,拼命拿到结果,但是有的时候还要跳出这个局来,看看事情有没有被重新定义的可能性。

拼命的劲头需要勇气,但是光有勇气是不够的,信仰和坚持背后要的是智慧,就是有智慧支持的信仰和坚持,这个事情才能搞成,不然就是拼命了,也是不好搞的,这是我们背后的思考。

2、由来往做出钉钉,核心是客户价值

另外一个就是鸡没养活,养出一只鸭子来,本来我们要养一个“来往”,最后出来一个“钉钉”。我的观点是,你这个玩意儿,和别人相比,到底提供了什么新的客户价值?提供了什么是客户必须要用你的?特别是当人家(指微信)已经很大了以后,你有什么差异化的客户价值,可以进入这个市场?

核心词就是客户价值,第一定义谁是你的客户?在阿里平台,大家会问,第一个词还用问吗?客户那么大,我说越大,越要问,为什么?阿里很大,但是阿里里面每个业务必须对特定的客户群聚焦,拼起来,才能说我们服务了四亿、五亿甚至更多的用户,如果说每个小业务服务四亿五亿的客户,肯定搞不好。

你是2C还是2B的业务,这个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消费者是哪群消费者?不能说所有人都是你的消费者,这违反所有业务展开的一个基本逻辑,必须要定义清晰的消费者族群,给消费者提供价值。

后来为什么有钉钉呢?

就是中间有信仰和有勇气,愿意坚持的那一小撮同学不愿意放弃,觉得在“来往”搞不出来东西了,再搞也没用,因为一旦用户产品定型,只有一次大的机会,不可能有第二次机会,不可能突然升级换版本,变成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原来来往团队里面很小的一撮人,觉得必须重启炉灶再搞一个,因为团队有坚持、有信仰,并且他们抓住了一些用户价值,所以今天发展得还不错。在这个产品上,我给无招(钉钉CEO)他们团队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就是做简单,要把工具类的产品做简单,化繁为简,能够抽象用户的需求,真正做成一个工具平台。很多时候老想加东西,加了就觉得满意了,其实有时越加越不满意。

我们在整个战略当中有自己的一些灵动性。很多的创新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如果在今天互联网时代,只靠自下而上的创新是不够的,很多创意在民间、在下面,我们怎么给团队一些空间,让一些东西能冒出来,同时在冒出来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它,呵护它。在鸡窝里面养出一只鸭子来,说明物种在进化、物种在发生变异。

3

战略思考和组织文化

1、CEO要更多思考“长远的事”和“不可为的事”

按照产业链的视角来讲,阿里更多会思考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从2009年以后,一直坚定在云上面做投入和建设的原因。2009的云跟今天的云完全是两回事,甚至定义都是两个定义。但核心是要对未来的大势有一个判断,最终为此愿意做一些投入。

到目前为止,阿里非常重要也非常关注整体业务,从2B到2C,再到大底层的云,再到文娱,再到海外,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同一时间轴上不同时间点的板块轮动效应。

对于一个大企业,像阿里,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情,所谓“花无百日红”,没有一个业务可以一直红的,可以都像正午十二点的阳光一样,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有高峰和低谷。

像阿里这样的大公司,怎么样避免集体性的高峰或者集体性的低谷?集体性的高峰大家都很开心,别忘了集体性的高峰就意味着集体性的低谷,在一个共振的轴上面,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的整个布局是轮动的,Joe有一次我们对于海外资本市场业绩发布会上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他说we work for now,we invest for tomorrow,we incubate for future(我们为今天工作,为未来投资,为未来孵化一些东西)。最后一句比较特别,为未来冒出来的一二十个小芽里,有一个芽发了,那就大发了,完全变成一个新的未来的主力业务。

对于阿里这样的公司,考虑比较多的视角:大文娱、云、高德、菜鸟、电商,电商还分很多种类:B2B、B2C, B2C还分国内、进出口,还分外国的本地市场,事情是做不完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抓住业务主线,为未来做投资甚至做孵化。

第二还是要果断做取舍。尽管所有的机会看上去很漂亮,但是今天什么东西不可为,对今天的阿里来讲显得更加重要。今天我们不缺名,品牌也很响,我们有卓越的Leader马云,业务也算还不错,也不缺钱,听上去啥都能干,但是有什么事情不能干的,这是今天站在我这个层面考虑比较多的问题:什么事情不可为的。大公司要往小做,小公司要有大的格局,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一直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的一个心得。

2、天马行空、脚踏实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别人问我说阿里巴巴是一家什么公司?

站在我的视角,我有两句话。用两句话总结,第一句话是天马行空的公司,第二句话是脚踏实地的公司,缺一不可。我们有非常大的愿景,也有很多奇思妙想,甚至马云有很多古灵精怪的想法,为什么能够发展到今天,并且走下去?最重要是很多想法变成了现实,不然想得再多,也没有人信,必须变成现实,这是整个战略和执行上的两句话。

从文化上来讲,阿里是一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公司,这是我自己的体感。我们在文化和组织上是贯穿的,阿里喜欢太极,这里面有中国的文化思想,包括阴阳平衡,体现了我们的一些向往。同时,管理和管理机制设计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后才能变成一个中西合璧的整体。

3、阿里喜欢两类人:不安分、能成事

我跟HR一直聊的话题,到底招什么样的人?

我说招两种人,一种是体制内的不安分者,一种是跨国公司的叛逆者,体制内的不安分者日子过得很好,但老想干点啥,到我们这儿来,跨国公司里面,如果是把中国业务从零打出来的,或者他去的时候,有些东西本来没有,然后他建了这个体系。

这两年阿里业务比较好的时候,很多问题会被掩盖,看上去这个人业绩都不错,但是说到底是这个人造就了业务,还是业务造就了这个人,这是我们现在考虑比较多的。最终我们还是需要找的是因人成事的人,因为这个人,Make things different 。

我们今天说“非凡人以平凡心做非凡事”,因为今天我们承担的责任、做的事情,真的需要有一个非凡的思考力、非凡的格局、非常的勇气,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对客户的敬畏之心,不是用一个平凡心、谦卑之心、服务之心,很难做好事情。这里面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在一个企业,不同阶段对于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的整个引导和培养的角度需要去辩证的发展。

今天就讲讲阿里的老故事,把一些我自己体会到的剧烈的变化分享给大家。

附阿里巴巴CEO张勇用人观

1

不是“招人”

是“找人”

当人才和一些既定的规则发生冲突,张勇的选择是,让规则暂时往后退一步。

收购高德和优酷时,张勇做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不调层级,

“我们说别动,光调层级,把原来的层级和阿里对上,那就鸡飞狗跳了,还把人心搞散了一半。你们想象一下,原来是这个层级,阿里是这样的定级规则,一动,肯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不可能都往上的,那往下的话,是个人都不爽,那你何必在那会儿去干这么一件事情呢。”

过了一两年之后,高德的层级才和阿里实现了完全对接,优酷现在还没对上。张勇的态度是,求同存异,先把事儿办了。

“永福是个很有才的人,但是他有他的世界观和带兵的方式,有他坐镇北京,我就轻松一点,先把事办了,我觉得那很重要,只有这样,大家才能慢慢在过程当中去建立很多的化学反应。”

胡晓明和俞永福都是70后。作为阿里CEO,为集团储备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是张勇的重要职责。

从2014年担任集团COO起,张勇就寻找和提拔了一批80后乃至85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是阿里all in无线的主力军,他们没有经历过PC端的辉煌,有的甚至来阿里前都没做过电商,但就是靠这些初生牛犊,阿里才顺利完成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型。

蒋凡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一位。来阿里之前,蒋凡是友盟的创始人,阿里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友盟,蒋凡遂成为阿里一员。他不用电脑,所有的工作都用手机完成,有人戏言,把充电器拿到手,就控制了蒋凡。

他符合张勇找人——张勇不喜欢用“招人”——的标准:有深厚的潜力或者优秀的特质,年龄在35-45岁之间,功成名就,财务自由。张勇认为,功成名就意味着能力得到过证明,财务自由,那做事的目的就不是希图升职加薪,而是“觉得这事情有意思”。

蒋凡原本想在阿里待一段时间就走,但张勇找他喝了次茶,用一段掏心窝子的话打动了他:

“想不想咱们一起折腾点事情,以后你可以讲故事给孙子听。在一个国企或者在一个外企里按部就班的干上十年,每年赚有数的多少钱,然后各地参加个马拉松等等,这样的日子你现在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不是不对,只是每个人有他的选择。那么我说你想不想一起,在阿里这个舞台上来表演一下,留下一点记忆?”

现在说给蒋凡的话,就像是张勇在说给十年前的自己。当年他就是出于对一成不变、一眼就可以看到老的四大行合伙人生活的恐惧,选择去盛大做CFO,后来又跳槽到阿里。

他在盛大时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内心深处渴望做一番更壮丽的事业,所以马云问他为什么来阿里时,张勇脱口而出:“我已经做过一家30亿美元的公司,想做个300亿美元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次对于理想的投资,让张勇和阿里获得了超出预期10倍的回报。

2

阿里人必须善良

主动先相信别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蒋凡们这些十年前的自己,张勇可谓呵护备至。

新人进入阿里后,张勇不会马上派其独当一面:

“马上放在业务岗位上让他带团队、布置KPI;那就像是把人直接扔在沙滩上,让他扛着枪上战场,但后面装备部在哪儿呢?通讯兵在哪呢?要呼叫炮火能叫谁?这些都没搞清楚。那不是送死么。”

找来特别重要的人之后,张勇先安排他们当自己的业务助理,先“养”一段时间——“你得给他撑把伞,让他能够先适应一下环境、土壤、水温。”

除了业务上的挑战,没有经历过阿里在PC端辉煌,甚至缺乏电商基因的蒋凡们加入阿里,必然会激起思想和观念上的碰撞。尤其阿里又是一个非常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公司。

有人向张勇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蒋凡“阿里”吗?

“这要看怎么看,一种角度看他很不阿里。但是我觉得另外一种角度看,他很阿里。为什么?就是两个字,“纯粹”。一个事情该怎么做,哪个部门做,谁做最好,他不会因为要搞协同就不说了,而是觉得应该这么干,我就干了。我们今天就是要这样的一种思考方式。

“什么叫阿里?我能够适应这个环境,搞得大家都对我有点好评——这就叫阿里?”张勇嗤之以鼻,“阿里不能变成这种环境。”

这个问题可以抛给十年前的张勇。以看待蒋凡的角度观之,张勇当时甚至更不“阿里”。他给我们讲了个段子。

有一次开会时,马云说:“我第一不喜欢上海人,谁是上海人?”张勇举手。马云又问:“我第二不喜欢职业经理人,在座谁是职业经理人?”张勇又举起了手。马云说:“我第三不喜欢MBA,谁是MBA?”这次张勇没举手——他工作太忙,没空读MBA。

当然,这只是马云的一个玩笑。

判断一个员工是不是“阿里”,不能看他喊不喊口号,讲不讲黄段子,甚至也不看他进入阿里的时间长短,张勇说,得看这个人有没有“阿里味”。

所谓“阿里味”,听上去挺唯心,挺玄乎,在张勇看来,其实就是两点:第一这个人必须善良,第二,愿意主动先相信别人一点。

“这很难,因为人性就是这样,在陌生的环境面对陌生的人,(心里)总是会说‘先看看怎么样,你和我示好了,我就和你好一点’。(但融入阿里的关键是)要主动把自己的盔甲先卸下去一些,愿意主动去拥抱一下别人。”

财经作家梁宁讲过一个故事,堪称是张勇这番话最好的注脚,兹录如下:

阿里两位主管争一块业务,互不相让。当时主管HR的VP王民明对其中一位说:你在阿里5年了,这块业务如果给他拿走,当然会影响你的业绩,但是无关生死。但是这个人才来阿里不到一年,如果有这块稳定的业务支撑,他今年就可以活下来。阿里需要不断有新的人进来,让系统不断拥有新的能力。

王民明说:你刚来阿里的第一第二年,也得到过阿里各种同事的各种帮助。现在,是不是你可以把你得到的帮助返还给系统,让其他人得到你的帮助呢?

那个人听了,愣了5秒钟。然后干脆地说,我没有从你刚才说的角度考虑过。这块业务让他拿走吧。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成为了一个阿里人。

3

03

“谦卑”成阿里年度关键词

越是虚的东西,越要实做

需要放下,或者说往后退一步的,不仅仅是阿里人,还包括阿里这个庞大的组织本身。

去年底今年初,张勇告诉当时担任菜鸟CEO的童文红,组织上决定了,由她担任集团CPO(首席人力官),还调动了马云来做童文红的思想工作。

之所以找童文红出任CPO, 原因很明晰,因为“我是做业务出身,现在这么大的组织,HR不能光从虚的文化做,越是虚的东西,越要实做。

童文红指出,“我们的人才策略,组织策略,这些东西其实也是业务,你需要从业务的视角,将这些东西做起来,夯实,去迎接组织未来的发展。”

CPO童文红指出,阿里HR需要转型,在方式方法上应该更灵动。

童文红表示,从1999年在湖畔公寓创立到现在,阿里文化价值观的内核——简单、纯粹——一直没有变,但公司飞速发展,每次飞跃都会增添新的内容。

最早阿里价值观的特色是中供铁军带来的强执行力,随着淘宝的兴旺,自下而上的草根色彩非常强烈,阿里云初具规模之后,工程师文化越来越浓。总而言之,随着阿里的不断壮大,公司的文化也越来越多元。

到了今天,阿里的规模已经膨胀到了“经济体”的程度,业务范围包括电商、物流、金融、文娱、云计算等领域,公司提出了向未来进军的“五新”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必然迎来大批新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公司文化势必要更加开放多元、具有弹性。

“我觉得今天阿里最重要的,是整个文化的延展、人才的延展,我希望在里面推动的是多样性,这是我作为CEO对这个公司的责任,也是过去两年我身体力行的,”张勇说。

推动多样性不是要制造派系和山头,张勇就很反对所谓新人老人的划分,“我算是新的还是老的?我肯定不是最老的一批,那也不能说我是新人,新的也混不到十年。”

多样性的实质是建立连接,张勇说,通过引导来自五湖四海的阿里人建立对阿里价值观的认同感,将众多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性特质各不相同的阿里人连接在一起,“这可能是阿里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事情。”

“谦卑”,这是马云年初给阿里提出的关键词。

不仅是对外界谦卑,也要对内谦卑。按照童文红的描述,这种谦卑不止是策略性的自我保护,更是在洞悉自身的前提下,一种由进取心驱动、由自信心支撑的开放心态。

“我们现在的文化应该要更加的谦卑,谦卑的背后就是更加尊重外来的新人,更加开放的去包容他们,开放的去面对新的东西,同时对经济体内的合作伙伴保持谦卑。”

知易行难。众所周知,阿里对于价值观的维护一向非常强势。这种强势印象在去年发生的月饼事件中达到了顶点。

去年9月12日,5名员工因为编写脚本代码秒杀月饼,被阿里劝退。如此严厉的处理方式,不光招致外界广泛质疑,在阿里内部也引发了一场大争论。

“很多人在内网里公开大骂管理层,”一位阿里员工说,而管理层本身在做出决定前,也争论得非常痛苦而激烈,时任CPO的蒋芳在事后发出的内部信中说,“集团用4个小时对此事进行了复盘和讨论,逍遥子、戴珊、行癫、振飞,郭靖,王坚,王帅,马老师及我都参与其中。

最终我们选择支持振飞和晓明的决定,我们读到和听到各界的反馈,也检讨和反思我们在做这个决定之前和之后哪些工作没有做好,引发许多同事担忧我们对坚守价值观过于偏执以及会给鼓励创新的容错文化造成伤害。实话实说,我们也争论,纠结,感到难受。”

大半年过后,再次反思“月饼事件”,童文红说,尽管换成她来处理,“可能还是要选择开除”,这件事的很多背景和细节并不为外界所知,然而当时“处理的方式、方法上是不是有待商榷?我觉得是的。”

不久之前,发生了另外一件事。

阿里和滴滴联动推出一项福利:阿里员工加班后可以在滴滴平台上免费叫车。但一些员工滥用了这项福利——他们请家属来做滴滴司机,钱落入了自家腰包。

这件事放在以前不难处理,因为定性很容易,钻空子的员工肯定错了,按照阿里对于价值观的强势维护逻辑,只要牵涉价值观就没有小事,开除看来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经历过月饼事件后,阿里的态度审慎了许多。童文红说,对于这件事的处理,组织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反思,“我们是一个5万人的公司,不是一个500人的公司,我们的规则定得够不够清晰?”

童文红指出,组织自我反思,正是谦卑心态的体现,“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把一些规则做得更清楚,一些宣导要做在更前面。”

反思归反思,究竟要不要开除钻空子的员工?童文红把这件事放在组织部层面来讨论。阿里组织部为集团管理层团体,成员均为M5(资深总监)及以上员工,400多位高管经过讨论后做出了处理决定:

1、所有滥用福利所得的收入,全部上交到阿里公益。

2、逐一核实滥用福利的员工是否发生在加班后。对金额比较大的员工给予记过处分。

没有开除。就像张勇在处理高德、合一并购时所做的那样,以往非常强势的阿里文化这次谦卑的向后退了一步。

谦卑也是胡晓明评价张勇的关键词,“老逍(张勇花名“逍遥子”)带给阿里文化的新东西不能单纯用宽容来形容,他带给我们的更大的是谦卑。尽管CFO出身的老逍对很多东西会究原理看细节,但他还是很谦卑的对待每一个人。他的领导力体现在这里——用欣赏的眼光看我们,其实也是一种鼓励和激励。”

来源 | 笔记侠、中国企业家杂志

人力资源实操视频观看请点击文章下方的蓝色字体“了解更多”

最早说主编之死的他,现在回到内容的故乡

本专栏由凡闻科技—新闻大数据服务商特邀关注。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19”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讲话公布后,媒体融合转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未来的媒体形态和媒体格局将发生哪些变化?已经转型的传统媒体又在进行怎样的探索?为了更好地促进业界交流与学习,观媒(传媒大观察)自媒体推出“对话掌门人”专栏,选择部分融合转型颇有建树的传媒集团、新媒体,专访高层负责人,畅谈媒体融合与创新发展。

第六期专栏,观媒带你走进第一财经,讲述财经媒体的转型故事。

最早说“主编之死”的他,现在回到“内容的故乡”

——对话第一财经CEO兼总编辑周健工

赵治国/观媒主笔

第一财经CEO兼总编辑周健工

早在纸媒被唱衰之声正盛的时候,他最早刊文正视纸媒的组织变革,一篇轰动业界的文章《主编之死》,在宣告了“主编”一职消亡的同时,他呼吁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要进行变革,未来的主编将是具有产品经理思维的人。

在他20多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纸媒是一个他无法舍弃的职业选择和情结。他同时又是一个专注于科技互联网和TMT领域的财经专栏作家,对前沿技术有着异乎常人的体认和前瞻。他从纸媒出走到网媒,如今又回归到以纸媒和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阵营,使命是探索中国最大的财经媒体集团的转型。

他视纸媒为“内容的故乡”——正在远去但内容的基因无法抹去。如今,作为返乡者的他,正如《主编之死》里的那个预言,一批主编死去,但“那些没有被杀死的他们,将会变得更强大”。

那么,他和他的“内容的故乡”,变强大了吗?

1

主编之死

周健工发表《主编之死》的时候是2013年3月,彼时他任职《福布斯》中文版兼福布斯中文网总编辑已有四年。

2009年,参与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并任编委的周健工,经北京大学的同门师弟,也是财经媒体圈里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举荐,离开一财,出任《福布斯》中文版的总编辑。

这段职业经历对周健工的影响和改变较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站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汇点”上。在这里,周健工把《福布斯》杂志中文版从月刊增加到每年18期,创办了福布斯中文网,开发了移动端产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市场专业媒体。

也是在这里,周健工专注于报道中国的“创新、创业、创富”,发掘了一批正在崛起的中国企业家,将他们推向国际。福布斯全球榜单上的中国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许多都是源于《福布斯》中文版的发现与报道。

在这段职业经历中,周健工带领团队创立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30/30)、中国年度商业人物、中美创新人物榜、中国家族企业调查、女性商界领袖榜等有影响力的调研项目与榜单。其中,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30/30)榜单中,排名第一位的正是如今风头正劲的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彼时今日头条才刚刚呱呱坠地。

在入职福布斯这个“交汇点”之前,周健工的职业经历横跨了中国与国际,但彼此还没有交叉。

1993年,27岁的周健工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慕名来到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入职当时有“北有工商(中华工商时报)、南有粤港”之称的《粤港信息日报》。在《粤港信息日报》的五年,正值中国又一轮改革开放的鼎盛时期,财经的话题在媒体报道领域的比重越来越大,擅长财经评论的周健工也借此成为全国较早的一批财经专栏作者之一。而且,这个写作的偏好延续至今,检索《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会经常看到“本报记者周健工”的作者署名。

在广东完成了职业的启蒙与淬炼,1998年周健工赴海外求学,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高级研究院(SAIS)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期间,在加拿大多伦多《星岛日报》任记者,主要报道政治与公共事务;还曾在位于华盛顿的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担任研究顾问,研究中国社保改革,先后参与研究及翻译了报告《银发中国》、《中国退休制度改革的长征》等有影响力的项目。

这样的职业经历,让周健工在财经领域长袖善舞之时,也开始思考媒体的未来。

2010年,在福布斯中文版工作一年多后,他写了一篇名为《报纸不会有末日》的文章。彼时,以iPad、kindle为代表的电子终端正在冲击报纸的市场,周健工的看法是,“报纸这样一种代表了公民、社区、文化、文明、民主的产品,如果因为所谓技术的冲击而早夭,是中国社会的一大遗憾”。他认为,现代报业的崛起是和国家的民主化、城市化、中产阶层崛起等相关联的,而中国这个过程还没有走完,中国市场化的都市报和财经媒体,某种程度是担当了这个使命的,但这个历史太短。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周健工还从经济和可持续的角度来力证报纸存在的特殊价值。“同样是阅读30分钟,读报比用电脑上网少排放20%的碳。上网搜索一次,相当于排放7克二氧化碳,而上网搜索15次对气候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印制一份报纸。报纸可以循环利用6到7次,但电子装置的循环利用就差一些。”

时间很快走到了2013年。这个时候,媒体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触动周健工的是,《华尔街日报》的著名科技记者莫博士(Walt Mossberg),在TMT领域里的影响力远超了其母体《华尔街日报》,后来出走成立了自己的科技新媒体公司。这让他开始思考,在传统媒体组织中,个人的权力在增长,越来越多的价值来自个人,而不是媒体机构。

同样的所谓主编,象征的是传统的媒体组织方式,一个集中化的媒体生产与传播,对受众应该接受什么资讯进行专业化筛选。但是,这种“掌管传统媒体内容及内容创造者的主编,集中式管理采访、写作、发布过程的主编”,已是穷途末路。

周健工宣告,主编这个职位正在消亡,而“主编的一些技能已经算法化了”。也许将来有一天,主编的工作方式,可能不再单纯地使用文字,而是学会驾驭代码来制作新形式的内容,管理信息流。

是的,如今回头来看,目前移动客户端上的主编,已经被机器算法和个性化匹配推荐所代替了。

2

回归转型

宣告“主编之死”的两年后,周健工回归他参与创办的第一财经,头衔除了总编辑之外,更重要的职务是上海第一财经CEO。

2015年6月,阿里巴巴以12亿元的投资入股第一财经,同样重磅性的新闻是创始总编辑秦朔离职,周健工回归接任。

时光再次回溯到2003年。

上海滩著名的媒体大佬黎瑞刚,在美国的时候看到了彭博、路透、道琼斯,突然觉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也有这样的媒体存在,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他主导当时的上海电视台财经频道和上海广播财经频率创办了第一财经电视。2004年,上海文广集团联合南北两家大报《广州日报》与《北京青年报》,三家联合创办了《第一财经日报》,系全国首家财经类日报。其中,代表《广州日报》投资入股谈判的秦朔,谈着谈着就变成了一财的人。

此时,周健工也加入了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始团队,出任编委,负责国际经济新闻及评论。

一财的诞生,正逢其时,也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把正处黄金时期的中国财经媒体真正带入日报时代,改变了中国财经媒体的游戏规则,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两家主流财经日报之一,而且“提升了中国财经报道的档次”。

所以,当第一财经与阿里巴巴联姻,一财的架构调整及媒体转型的变革机遇,让周健工再次与一财结缘。身为创刊老人的周健工,一是责任与感情所系,二则是从中看到了更大的机会,他感到第一财经当前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自己的一些想法契合。

2015年6月,回归一财的周健工,出任第一财经首席执行官(CEO),全面负责第一财经旗下电视、报纸、杂志、新媒体及创新业务。

此时的周健工,曾经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问:创业难还是转型难?朋友们给出的答案是后者。周健工说,第一财经作为一个成功的媒体,转型是最难的。相比创业从0到1的过程来说,转型有时候是从1到0再到1的过程,难,但相当有挑战性。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突破性创新往往需要搞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离母体越远越好,这样才能摆脱对母体既有资源的依赖。

对一财的转型来说也是如此,最难的还在于对存量进行改变,不仅对媒体的组织,甚至对于许多记者编辑来说都是一个自我的脱胎换骨。

第一财经旗下拥有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这种主体规模向新媒体的形式转变,很多人认为是无解的。但周健工还是愿意尝试。“同时还要做好传统媒体,一财的电视、日报、周刊,在业内都做到了数一数二,有很强的品牌效应。这样来看,实现媒体的融合,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操作。”

他的依据是,一财有一个中国最全面、最强大的财经内容创作团队,而且品牌、架构,包括优秀的骨干人才多数还在。“我们手里还是有一把好牌的,关键是能不能把好牌打好”。

早在2004年参与创办一财时,周健工的理想是: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上海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在这样一个地方产生世界一流的财经媒体是大有希望的。而且十多年过去,当年的第一财经,从电视到日报、杂志乃至今日的网站、移动端等,一财已经成为国内媒介种类最全、实力与影响最大的财经媒体集团。仅此,中国尚无人能比。

另一个时代机遇是,第一财经所处的上海整个的媒体转型氛围是相当浓厚的,而且领先于业界;阿里巴巴入股与上海文广的支持,让一财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机遇也鼓励一财要勇于尝试新东西。

周健工回归一财后作出的判断是,未来的财经媒体有三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个是资讯,一个是视频,另一个就是数据。

考虑到传统媒体的转型实际,周健工为第一财经定制了三大发展战略:即“资讯 ”、“视频 ”、“数据 ”。

财经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报道领域,这方面的资讯虽然泛滥,但稀缺的是有价值的资讯,尤其是经过专业媒体判断与提炼后的资讯。一财显然是要在这一领域形成自己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用内容与用户建立更深度的连接,给客户提供更好的品牌价值传播。此外,第一财经还推出了英文财经资讯服务Yicai Global。这就是周健工的“资讯 ”。

打开第一财经的客户端,底部只有三个TAB,直播稳居其中。与现在流行的直播风口不同的是,第一财经早在去年10月就提出了一个“大直播”的概念。这是周健工“视频 ”战略的一个前端呈现。

视频的优势对于第一财经的电视来说,影响力不言而喻。在股市牛市来临的时候,第一财经的电视永远处在“开机”的状态,吸引上千万的投资者观看直播。这种直播的场景利用上视频技术后,就不仅是在电视上,而且会借助互联网,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所以,当达沃斯年会、博鳌论坛、陆家嘴经济论坛、谷歌、苹果开发者大会等等这样的财经大事件发生,一财都是在现场提供全程的直播。刚刚结束的英国脱欧公投,第一财经一口气进行了24小时的直播,从投票过程到开票过程,结合上海、伦敦、纽约三大金融中心的巨大震荡,实时呈现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把第一财经在电视直播的优势与互联网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第一财经,覆盖了电视、报纸、网端、移动端等介质,拥有着“大直播”的强大全息信息公映能力和提供同步解读的能力。

而对于“数据 ”的战略,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3

DT与IP

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财经起源于双方两位大佬马云与黎瑞刚的一次思想碰撞,而阿里借机在媒体布局,一财只不过是其财经领域里的一枚落子。但对一财来说,阿里的进入,并不是外界理解的被财团包养,实际上代表着一种财经媒体转型新的方向与新业务的产生。

阿里入股之后,第一财经成立了第一财经新媒体科技公司,包括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投研资讯、数据媒体化平台DT一财等三大业务。商业数据中心探索商业大数据的媒体化、商业化和自动化。同时,第一财经也为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供应聚宝客户端资讯,与UC浏览器联手打造财经资讯最大入口。

如今,这些布局已初见端倪。

4月底,第一财经与阿里巴巴全力打造的数据新媒体入口——“DT财经”品牌正式发布。这是双方合作后诞生的第一个财经数据新媒体品牌,定位于用数据表达财经新闻,传播大数据时代的财经新知识。

周健工认为,“数据 媒体”的模式,是未来财经媒体的大趋势和转型方向。尤其是数据,这是财经媒体梦寐以求的战略愿景,如今借助阿里的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第一财经起到引领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且,第一财经的“资讯 ”、“视频 ”和“数据 ”的战略,并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融合的,三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将会产生新的内容形式。

第一财经5月30-31日举办了技术与创新大会,在这个名为“让未来发生”的盛会上,第一财经正式启用了“DT稿王”,一个智能写稿机器人。

按照一财的官方发布口径,“DT稿王”的威力在于海量抓取、海量分析、快速写作。这个写稿机器人,针对上市公司公告、财务报表、官方发布、社交平台、证券行情等信息源,日阅读3000万字,是普通人阅读速度的50倍;按新闻稿成稿格式重新组织输出,机器写稿为28字/秒 = 1,680字/分钟,是普通人打字的35倍。还有一点令编辑记者“崩溃”的是,“DT稿王”生成的稿件还是语句流利通顺的,符合自然语言语法要求的。

“DT稿王”的出现,印证了周健工此前在《主编之死》一文中的认识:传统媒体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和互联网化,人工智能可能会提高编辑部的生产能力。尤其是财经报道,很多信息重复性很高,结构性强,引入机器人写作之后,数据将更加精准,资讯将更加快速和海量,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可以想见的未来是,在一财内部,很多简单的财经资讯很可能就是机器人写作的了,这个比例正在慢慢提高。周健工说,这是让机器干机器的事,让人干人该做的事。这并非砸记者的饭碗,而是把记者解放出来,去做独家、深度、有观点和视角的内容,让记者和编辑更有价值。

而更重要的是,智能写作技术,必会颠覆媒体的生产方式。而这种颠覆,将驱使媒体快速进入智能时代,变革整个信息的流通逻辑,变革人类对信息的理解。

在周健工看来,在一财这样的传统媒体里,做出这样的一个产品,其实是很不容易的,目前先服务内部需求,然后再服务外部需求,最终将引领媒体发展趋势。

如果说DT带来的是一财在数据 媒体方面的转型希望,那么IP则是一财正在坚持的另一个“内容为王”战略。

周健工始终坚定地认为“内容为王”,他在回归第一财经后,曾公开演讲,呼吁人们不要忘记纸媒,“纸媒是内容的故乡”。虽然诞生了各种各样新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但最终目的还是传递信息、分享信息,内容始终是重要的,关键是看怎么跟技术结合、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产生新的机制。

第一财经是一个坚持原创和原生内容的媒体集团,专业性、公信力和权威性自不待言,但在新媒体形势下,最难的地方在于分发。一财和门户聚合类媒体不同的是,后者重在产品和运营,只是用别人的内容来做食材;而一财既要投入高成本追求原创和专业性生产内容,还要在技术和推广上加大投入,追求有效的分发,成本与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周健工的选择是提高一财的IP(版权)化,和多个渠道合作。一方面,第一财经要做大做强自己的平台,占领更高的舆论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在整个互联网空间来传递,建立起第一财经独特的IP价值。这是一财在内容输出上的的商业闭环,由内而外,逐步提高IP的价值和议价能力。

事实上,第一财经不仅是国内互联网上最大的单一财经资讯来源,而且也是被海外媒体引述最多的中国财经资讯来源之一,互联网上的专业财经视频,追溯其源头,几乎一半来自第一财经电视。所以,第一财经不仅仅满足于做财经新闻来源,更要追求IP价值。

但令周健工困扰的是,对传统媒体的内容版权保护,国家还缺少严格的法律界定。尤其互联网媒体的违法侵权以及灰色操作,令传统媒体的维权成本很高,收益却很低。在对新闻来源和内容原创的可追溯性上,国家应该作出强制性规定。“例如文章原作者的名字及其首发媒体,必须置于文章的标题下面显著的位置。所有内容转载,必须事先获得授权,这些都应该成为办网络媒体获取资质的最起码要求,并且受到严格监管。”

回归到第一财经的周健工,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大的产品经理,以产品为抓手,然后倒逼传统媒体的组织变革。

对他和一财来说,这样的倒逼,还远远没有完成。

4

焦点问答:给90后们一个继续读报的理由

Q:观媒;A:周健工

Q:您回归到一财后,对报纸进行了改版,希望能给90后们一个读报的理由,现在来看,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A:报纸从一个大众媒介(mass media)到现在要慢慢退出主流的传播媒体渠道介质。但即使小众化,但也要给年轻人一个读报的理由,否则关掉就算了。围绕这个目的,我们对报纸的设计做了一个更明快和年轻化的定义,对写作要求更通俗一些,而且在流程上要求每天10点就截版(付印)。《经济学人》登出的文章没有一篇是有时效性的,但仍然有阅读的价值。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截版的提前化,下半年我们会在写作和议程设置能力上发力。也在考虑对报纸做进一步的产品设计。

Q:第一财经日报和周刊还是处于一个下滑的态势,您对它们有生存的焦虑感吗?

A:焦虑肯定是有的,纸媒的硬广还是在下降的,这一点是焦虑的。但我本人对报纸还是有一点点信心的,像日本、巴西、印度,可能还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原因,这些地方的报纸读者,有的还相当稳定。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人群兴趣更加分散,当人们都在低头刷屏的时候,读报的人群还是存在的,尤其是第一财经日报和第一财经周刊,有一批忠实的读者群,相当精英和高端。它们还是中国百家期刊和报纸中仅有的两份市场化财经报刊。纸媒更有品质感,有关历史记载的影像,一定还是报纸的截图。原来纸媒有一定的泡沫,现在我更看重的是挤泡沫的过程,一些政府补贴、靠特殊渠道与保护的纸媒,关掉算了。我们并不寄希望于纸媒广告的反弹。

Q:报纸的硬广在下降,那么转型有没有考虑新的商业模式?

A:这里面有一个误区,一说媒体转型就是不要广告了。广告是媒体永远的商业模式,它的载体未必是报纸和杂志,可以是数字媒体,但只要依然是投在媒体机构里面的,就还有价值。传统媒体机构的优质内容依然能够吸引广告客户,虽然现在追逐流量,但一个点击10万次的情色段子与1万次的财经新闻,二者还是有品质高下之分的,希望广告客户会看出哪一个更有价值。

对一财来说,定制性的资讯服务、数据、视频,包括付费阅读和打赏模式,我们都要尝试,可能会支撑起未来。像我们《第一财经周刊》APP的中文付费阅读,下载量一度是苹果应用商店里最大的。

Q:阿里入股一财后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是什么?

A:最大的变化就是帮助我们直接多出了一块数据业务,而且占据转型发展的趋势性入口。比如说,针对中国最火的消费市场,有无数的细分领域,而阿里平台有数亿的用户,千万个商家,阿里商业大数据最强的不仅仅在于消费市场的宏观描述,而且是在各个细分领域里能够提供颗粒度非常细的分析和描述。这些数据如何在尊重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服务中国的经济和消费市场,以及服务商业机构甚至个人,这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我们希望能通过数据报告的形式一个一个进入这些细分领域,将来有了一定的规模覆盖之后,我们希望推出一个自动化的数据产品。

Q:您认为未来最有生命力的媒体是什么样的?

A:我平时对科技和创业领域观察较多,这个领域是鼓励失败的,所有人挤入这个风口,最后用资本烧出一个“独角兽”,传统媒体是玩不起这个游戏的。当所有人都在追求变化的时候,也许你应该反其道而行之,抓住一个不变的,坚持到最后可能就嬴了。这个不变的内核就是内容,我们永远都认为自己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我们要在能持续提供专业优质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财经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在生产和分发流程上要高度智能化,要提升优质内容的生产效率,同时建立起自己的商业闭环。放弃内容,就什么也没有了。

往期回顾

【第二期】对话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错过了很多风口,但东方网一直没有错过徐世平

【第四期】对话江西日报社长王晖:一家盈利5900万元的报业集团,掌门人爱说“棒棒哒”

【第五期】对话ZAKER创始人兼CEO李森和 : ZAKER迈过了四个坑,突破了传统媒体体制壁垒

观媒(传媒大观察)自媒体欢迎更多的媒体能与我们联系,推广交流各自的创新点与融合路径。联系电话:187-1025-2615。

版权声明:传媒大观察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

对话掌门人专栏由凡闻科技特邀关注

杭州凡闻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领先的新闻资讯大数据服务商

* 基于全网数据结构化数据清洗服务

* 基于内容自定义栏目数据推送服务

* 基于编辑角度挖掘的媒体关注热点

* 基于读者搜索热度挖掘的热点汇聚

* 基于时间轴全生命周期的事件追踪

* 基于语义分析判断的转载分析统计

* 基于人名和主题的领导活动报道集

* 基于GPS地理位置匹配的周边新闻

提供精准数据 打造资讯未来

观媒(传媒大观察)成立于2011年2月15日

是受到主管部门、媒体总编等关注的"媒中媒"

投稿、爆料、合作、加入观媒村

请联络微信id:guanmediacom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