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唯一的大象产地(狂吃、搞破坏,居然还大火了:中国人对大象为何宽爱至此?)
我国唯一的大象产地文章列表:
- 1、狂吃、搞破坏,居然还大火了:中国人对大象为何宽爱至此?
- 2、从西双版纳到昆明,云南大象为何北上500多公里?
- 3、看野生大象我们就到西双版纳野象谷
- 4、回顾野象迁徙记 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直在路上
- 5、曾经有多少种古象生活在云南
狂吃、搞破坏,居然还大火了:中国人对大象为何宽爱至此?
文 | 穆戈
大象来了!
15头大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边走边吃,吃了鸡饲料,吃了玉米,也吃了酒糟,还破坏了很多庄稼和住户家园,但人们就是对他们百般容忍,不仅如此,还亲手奉上了蔬菜、水果,让他们填饱肚子。
人们为何对这群破坏力并不弱的大象能够宠溺至此呢?
我觉得这和我们的传统象文化息息相关。
01 云南本土居民的象崇拜
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的大象栖息地,相传远古时,傣族的先民百越族就与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威武雄壮的象王与淳朴善良的傣族儿女结为夫妻,在茫茫森林里繁衍了一大群象儿女。
象不止是傣族的邻居,他们还互为亲戚。它们是西双版纳的密林之王,但又愿意充当傣族的农耕助手,勤勤恳恳地帮助傣族耕田犁地、运输木料,还经常帮助傣族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者。
大象,力大无穷,是密林王者,也是傣族人民的守护神;所以,一直以来,傣族人民都对他们敬重有加。虽然在数量众多的寨神勐神中,没有哪一尊神是象,但在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乃至心灵中,象无处不在,对象的图腾崇拜未曾消失过。
当地随处可见的象雕塑,象织锦、象壁画、象工艺美术品,象音乐与象舞蹈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云南本土人民心中,象是美好、甚至神圣的,他们爱大象还来不及了,又怎么舍得去伤害它们呢?
02 “象”与“祥”谐音,美好的寓意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寓意吉祥如意。
一方面,主要因为“象”与“祥”谐音,故被赋予了很多吉祥的寓意。如以象驮宝瓶为“太平有象”,以象驮插戟宝瓶为“太平吉祥”,以象驮如意或象鼻卷如意为“吉祥如意”。
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有象群居住的地方,大都一片祥和。居家者屋内奉置此吉祥物,可使家庭充满祥和之气;政府公务人员供奉大象可减轻压力,增持业绩,利于晋升。
另外,象五行属金,以善吸水驰名;水者,财也。故,象也有招财进宝之寓意,也适合摆在公司里。
“象”的寓意竟会如此美好,人们又怎么会对它们拔剑相向呢?
03 大象,是智慧的代表
大象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其一,象群内部结构是极其复杂的。和蚂蚁一样,象以象群为单位,各角色之间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很是井井有条。
我们可以形象、简单地认为它们主要有四类角色分工:领袖、巨人、坏小子和工作狂,是以“智慧”和“责任”来划分的,而不是靠蛮力。
头象一般由生活经验丰富的雌象来担任,带领群象寻找食物、水源、遇到危险时以身作则等;小象就是那些个淘气、幽默的坏小子;巨人一般都是姥姥象,主要负责照顾大家的状态,安抚情绪等;工作狂则是一些快成年的群象,负责前面警戒、后面断路等。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像一个分工明确的大家庭呢?
其二,象群尚“智”不尚“强”。象群中的头象不是最强的,但一定是最有智慧的那一只。同样地,大家都喜欢沉着冷静、温文尔雅的象,而不喜欢爱出风头、毛里毛躁的。
其三,大象是一种 “仁爱”满怀的动物。
它们都非常尊重老象,绝对不会因为年老体弱而抛弃它们,在老象离世后,其他众象会用树叶和泥土将它的尸体埋起来,并且站立良久。对于幼象,它们也是疼爱有加,只要小象遇到危险,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它们都会去帮助救援。
大象也非常重视“友谊”,离开象群的成年大象回来后,还是如往昔那般热情;各象群之间也都随时保持着互动、联系,邻里和睦。
此外,大象的交际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此次,这15只大象是北上的,听说还有一支是南下的,它们是不是提前商量好了,朝不同的方向去探索赖以生存的新家园的呢?
04 大象无形,与“道”不谋而合
动物大象在雨林环境中,体型最大,发起怒来,声音洪亮,连老虎、狮子都惧怕,堪为万兽之王。象群尙“智”,注重“仁爱”,凡是有大象生活的地方,都是一团祥和之气,于是道家也从中悟到了一些帝王统治之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自然属性,高明的统治者也应顺从客观,尊重自然,利用自我特性因势利导。
治国者,需像大象一样,海纳百川,博采众智,虚怀若谷;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待下,宽容包纳。无为而治,利万物而不争,以无形求可为,使整个社会处于自然的和谐状态之中,国泰民安,万人同欢!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大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神奇哩!在了解了大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渊源后,想必也就能理解我们中国人为何对大象宽爱至此了吧!
从西双版纳到昆明,云南大象为何北上500多公里?
最近在我国云南境内,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北上,一路游山玩水,长途跋涉500多公里,到达昆明,备受广大网友的关注。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的最大陆生动物,目前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我国境内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带,这里春夏平均气温30℃以上、秋冬平均气温25℃以上,比较适合亚洲象的生活。亚洲象体重在2.7吨~5吨之间,是喜欢群居的动物,象群由头成年头象带领,四处活动,活动范围较广。
这群大象有15头,6头雌象、3头雄象、3头亚成体和3头幼象,它们原本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养子保护区。据相关报道, 2020年12月,它们已经抵达普洱市墨江县,然后继续一路“象”北,用了半年时间,途径玉溪元江、红河石屏、玉溪峨山等地,于近日抵达云南省会昆明。
图-俯瞰昆明
很久以来都没有亚洲象如此向北深入这么远,这群亚洲象的到来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一路上人们都为它们大开绿灯,这群大象也是悠哉乐哉,进住户家里偷米吃,临走还挤坏了人家门框,还有大象偷吃酒糟而醉倒……甚是可爱。
图-俯瞰昆明滇池
这群大象一路向北,到底是为什么呢?网友们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幽默感,用他们的调侃,表达对这群大象的热情。调侃说它们是想昆明动物园混编制;有说它们想去昆明参加10月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有说是不是知道河南的小麦熟了,想回老家看看(商周时期河南地区是有象的);有说它们想去看看曹县的繁华;有说它们想去陕西吃羊肉泡馍……
调侃归调侃,不过这象群到底为何一直向北走,到底要去哪里呢?这已经超出很多人的理解,其中不乏专业人士。对于象群一路北上,总体上来说,目前有几种推测。
第一种是象群迷路了。象群虽然有一定的识路能力,但是它们毕竟已经出来太远了,到了它们从没到过的,完全陌生的地方。象群基本上是依赖头象的,如果头象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大家就只能跟着一路越走越远。据有人观测,象群的头象是头很年轻的大象,不知什么原因,象群中本来有两只老象,到普洱时掉头回西双版纳了,头象领着其它大象继续一路北上。
第二种是寻找新的栖息地。象群已经远超出正常活动范围,拖家带口远距离迁移,很可能是在寻找新的栖息地,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所以前进的脚步不停。可能因为原来的栖息地承载力下降,亚洲象的食物减少,迫使大象寻找新的地方。
第三种是迁徙本能觉醒。有专家认为,云南野生大象具有天生的迁徙本能,某次太阳活动异常引起的磁暴,可能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激活了云南野生大象的迁徙本能。不过,仅从这一次象群的异常活动还不能证明,如果明年还有类似的大象北上,也许就可以确定了。
不管怎么说,这次这群亚洲象的一路北上,很可能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至于它们是否会返回,何时返回西双版纳,目前还都是未知的。不过,大象怕冷,如果到了秋冬时节,天气转凉,它们可能就会南返。
看野生大象我们就到西双版纳野象谷
西双版纳野象谷,坐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以北三岔河。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部,地处西双版纳执带雨林国家公园勐养片区东西两片的结合部。是以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国家公园和国际型生态旅游景区,同时也是中国亚洲象生态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是野生亚洲象交流汇聚的中心地带,也是西双版纳亚洲象研究、野生蝴蝶饲养繁殖和野生动物救护研究的科研基地。
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的三岔河河谷内,距景洪47公里,总面积约370公顷,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水域面积8000平方米,为低山浅丘宽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园内有动物观赏区,原始森林探险旅游区和接待中心等。区内沟河纵横,森林茂密,一片热带雨林风光,亚洲野象、野牛、绿孔雀、猕猴等保护动物都在此栖息。由于景区处于勐养自然保护区东西两片区的结合部,自然成为各种动物的通道。到这里活动的野象比较频繁,成为西双版纳唯一可以观赏到野象的地方。
1990年开始,以此地为中心修建了这座以观赏野象和游赏热带雨林为主要内容的森林公园。1996年对外开放至今,后又建有观象架走廊、树上旅馆、高空索道、步行游道等设施以及人工蝴蝶养殖园、网笼百鸟园等,是西双版纳旅游景点的佼佼者。目前,野象谷有我国第一所驯象学校,游人可观看大象表演节目。另外,这里野象大约有50群,300-350只左右。平均4.4天有一群野象出没、漫步、洗澡、嬉戏。游客还可以通过红外线夜视镜在晚上观察象群的出没。观看野象的最佳时间是傍晚、夜间和清晨。 在中国要看亚洲野象,必须到西双版纳,到西双版纳看野象,又必须到野象谷。从激流到静水,从土壤到地表,从草丛到灌林,从林下到林冠,都是动物们栖息地所在,这片土地就是他们的家园。古有“乘象国”之称的西双版纳,如今依旧能见到大象的身影:象树、象牙树、象鼻树,还有象织锦、象工艺品、象壁画、象雕塑,甚至神象“掌月郎宛”、关于象的神话、象的传说……
住在树上旅馆,您可以静侯着野象群的出没,感受到“森林之王”的威风;站在观象走廊上放眼望去,您还可以发现这片森林就是傣族先民的诞生之地,鸟儿和山水给他们送来了美丽的歌声,花草树木的轻和声为他们作伴奏,星云日月给他们作饰品,百鸟、孔雀、还有大象是他们的好伙伴。
回顾野象迁徙记 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直在路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夏天,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群北移后南归的野生亚洲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们进村走田、散步打闹,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迂回行进了一千多公里。上个月10日,经历了举家迁徙,15头野生亚洲象终于回到它们的传统栖息地——云南省普洱市的宁洱县。
2020年3月,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离开家乡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21年4月16日象群正式进入玉溪市元江县,开始了北巡之旅,一路打卡普洱、红河、玉溪、昆明。这场长达数月的“北上旅行”,深深牵动着地球村居民们的心。
无论是打架偷吃,还是闲逛睡觉,象群一再霸屏网络,成了人们眼中妙趣横生的独特风景。在这场“奇幻冒险”中,身处人类聚居区的大象们不仅没有远离人群,反而十分“豪横”,像一群放暑假出来郊游的熊孩子。在高速路上散步,在街道上打闹嬉戏;在水塘里泡澡,在树林里睡觉;路过村寨时尝尝村民们的玉米,又一不小心踩坏了村民家中的菜地……这群贪玩好吃的大象不仅没有被驱逐打骂,反而被村民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
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石岩头村村民 赵婷:大象来我们这里是千年难遇的一次,他又不会干活,吃了就吃了,大不了明年重新再种,给它吃一点也没关系。
旅行途中,除了悠闲与惬意,前方监测队员还接连拍摄到了象群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秘密,不断刷新着大伙对它们的认知。比如,第一次拍到象群躺在密林中睡觉、第一次拍到大象用鼻子翻开井盖喝水、第一次拍到大象戴草帽扇扇子、第一次拍到象妈妈用鼻子帮助小象爬坡过坎、遮风挡雨、第一次拍到大象给小象喂奶……这一个又一个生活小故事,让人们越来越坚信,在亚洲象庞大的身躯里,承载着与人类相似的智慧与情感。
象群旅行的途中,始终有一群“追象人”随行,正是有了他们的“护航”,象群才得以一路悠然逛吃,与人类和谐共处。在这些“追象人”中,就有连续搜寻监测野象116天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指战员们,他们被网友称为离象群最近的人。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队长 杨翔宇:因为它毕竟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嘛,就感觉到象群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我们从无人机监测到象群的坐标以后,我们传回给指挥部,然后指挥部才能开展相关的,比如说预警疏散,还有分析研判,投食引导这些工作。
现在象群已经回到了它们熟悉的栖息地,但象群一路逛吃北巡的奇闻轶事,已然在云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结束监测任务的追象团近日在云南昆明开展了“喜迎cop15·守护吉象家园”主题宣传周活动,将象群留在云南群众的记忆里。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野象谷的“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立13年来,这里已经救助野生亚洲象28头。有成年象,也有刚出生不久的小象,大部分都是因为生病或者意外受伤,被救助到这里的。
被救助小象“龙龙” 长高了 长胖了
龙龙就是今年7月份才送到这里的,龙龙是被象群遗弃在普文镇曼飞龙村附近的,当地村民发现后及时报警,林业、公安等部门派出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当时,龙龙出生只有两个月左右,而且左前脚受伤已经感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而现在,龙龙已经逐渐恢复,每天都要出来散散步,玩一玩,饭量也增加也不少,一天可以吃10多公斤。能吃能玩,龙龙不仅身高增加了10厘米多,体重也增加了100多公斤。
国庆假期 野生亚洲象频繁出现
在野象谷范围内活动的,就有7个群体,50头左右。国庆假期,每天都有野象出现,能让游客饱个眼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前两天拍摄到的一群像,这群像走出密林,横穿公路。走在前面的头象非常警惕,带领象群快速通过公路,突然停顿的这一下,是因为有一头小象没有跟上队伍。等小象赶上后,这个象群才顺利通过。
多部门联动 保障安全有序
因为野生亚洲象不像被救助的温顺,它们都有很强的攻击性。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当地公安、林业和景区多部门联动,加强象群监测和防控,让游客在看到大象的同时,也能保障大家的安全。这个假期,每天来野象谷的游客有六七千人,主要以散客为主。在做好疫情防控方面,一方面采取预约入园、错峰、限流等措施,一方面加强入口处的检测,保障大家有一个安全的游玩环境。
畅游热带雨林 感受生物多样性
野象谷里除了大象,吸引大家前来的,还有良好的热带雨林景观。因为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而野象谷,又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代表,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也有热带沟谷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有8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6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这些良好的生态资源,不仅为野生亚洲象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让22种国家或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
曾经有多少种古象生活在云南
向北迁移110多天的14头亚洲象,于8月8日晚走过大桥回到元江南岸。再次成为公众明星的北移象群引发人们的思考:为什么在中国只有云南有亚洲象?曾经有多少种古象生活在云南?
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吉学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云南是欧亚大陆古象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远古时期的云南大约生活着25种以上的古象。
吉学平认为,前人的多项研究成果显示:云南是众多脊椎动物新属、新种的起源地,也是包括亚洲象在内的很多古老物种的“避难所”。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有很多古象生活在云南。因为数百万年来云南一直有热带森林环境,适宜大量古象生存。
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曾经是大约25种以上的古象生活目的地, 不少古象以云南发现地首次命名。距今1200万年前,云南开远小龙潭生活着宽齿脊棱齿象、小龙潭嵌齿象等;距今720-820万年前,在元谋生活着竹棚轭齿象、中华乳齿象等;距今620-690万年前,云南禄丰地区生活着禄丰轭齿象、嵌齿象等;距今650-600万年前,在昭通发现昭通剑齿象、先中间中华乳齿象等;距今600万年前,在保山生活着保山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昆明盆地生活着昭通剑齿象和师氏剑齿象,玉溪生活着玉溪剑齿象。
由于化石发现的碎片化和分类命名的复杂性,是否存在这么多的古象,学术界还有争议。上述古象通常与古猿共生。
距今600万年至170万年间,由于全球气候变干变冷,动物群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古象象化石在云南记录相对发现的少,仅在元谋盆地发现原始的剑齿象化石。距今170万年左右,在元谋生活着元谋剑齿象、类象剑齿象等,在永仁生活着先东方剑齿象、永仁嵌齿象。
250万年(第四纪冰期)开始以来,象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仅剩先东方剑齿象和东方剑齿象长期与古人类和大熊猫共存,在东亚南部延续至距今2-3万年左右,但南迁到东南亚后,岛屿的地理隔离,使这两种剑齿象身体侏儒化,身高减少至约1.5米,最终走向绝灭。
亚洲象是古象的一种,曾经广泛发现于华南地区中晚更新世(距今78万年以来)地层中,黄河流域南部也有分布,与东方剑齿象长期并存。最新食性研究表明:亚洲象更适应多种植物性食物资源和多样化的栖息环境,而剑齿象主要食叶片,最终剑齿象走向灭绝。云南仅在昭通和富民有古亚洲象和亚洲象的化石记录。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原因,亚洲象逐渐向南退缩,至今仅生存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海拔1000米以下热带、亚热带森林中。
吉学平表示,亚洲象曾经适应广泛的栖息环境和多样性的食物,此次亚洲象北迁可能是重返祖先曾经的栖息地,是气候变化、种群增多还是人为干扰因素?具体原因尚需详细研究。若没有人类干预,亚洲象有可能适应新的栖息地,扩大生境范围。回迁的亚洲象群也有可能再次北迁。保护、研究和管理机构应联合研究制定预案,使之成为珍贵的人为干预成功保护的案例。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勇)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