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时代中世纪(欧洲中世纪的皇位争夺战——鹿死谁手?)
伟大时代中世纪文章列表:
- 1、欧洲中世纪的皇位争夺战——鹿死谁手?
- 2、这些中世纪骑士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超级英雄BYALBERTO RECHE
- 3、元朝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并行最爆发的时代
- 4、欧洲如何走出了中世纪
- 5、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0篇:延续一千年,成为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欧洲中世纪的皇位争夺战——鹿死谁手?
引言
年迈的马蒂亚斯终于在1612年以一种骇人的方式当上了皇帝。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他比兄长鲁道夫活得要久,并从他手中夺取了渴望已久的皇位,他现在要面对的是自己曾经吹嘘宣扬的野心已然成为笑柄。
与鲁道夫统治的最后几年相比,皇室的氛围变得更为糟糕。马蒂亚斯日渐衰老,没有子嗣,而那个比他更年迈的顾问,枢机主教克莱索(CardinalKlesl),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年轻人聊天、祈祷及筹谋事情,时不时看一眼马蒂亚斯是否还活着。马蒂亚斯疯狂地想要留下后代,于是娶了比他年轻很多的蒂罗尔哈布斯堡家族的安娜(Anna)为妻,但不幸的是她先于丈夫去世,没有留下孩子,这使得马蒂亚斯在位的最后几周可能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低谷时期。统治施蒂里亚的斐迪南的宫廷,年轻而富有朝气,是代际变化的一个明显例证。从马克西米利安、鲁道夫到马蒂亚斯统治时期,融愤世嫉俗、顺从、热情、试验精神和神秘主义为一体的思想一直是哈布斯堡家族的主流思想,到斐迪南时期却遭到摒弃。如今,正如斐迪南所鄙夷的,正是哈布斯堡家族故态复萌的软弱和混乱把整个欧洲拖入了异教的泥沼。
▲为年轻的帝王戴上皇冠
01.残暴的统治
作为南奥地利的统治者,斐迪南实施了一项骇人听闻的举措,他将一部分满是新教徒的区域划分出来。他的部下在这里焚毁教堂,焚烧书籍,把新教徒的尸体从墓地里挖出,抛到道路边,挂在栅栏上。在他的大本营格拉茨,斐迪南强行推进残酷的正统天主教思想,这可以从一幅极其令人毛骨悚然的画像中反映出来。这幅画像挂在艾格贝格宫(SchlossEggenberg)斐迪南最阴冷可怕的副手家里。这位目光暗淡、性格冷漠的年轻统治者以手握长剑和十字架的样子示人,将异教踩在脚下碾碎,被智慧女神密涅瓦和时光老人(FatherTime)的拥护者簇拥着(而非按通常的做法,围绕着某种基督教意象),沐浴在荣光下。由此可见,斐迪南甚至在这之前就已经初露端倪,表明自己将会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的土地,并且可能会成为皇帝。他目前统治的相对较小的奥地利领土——施蒂里亚、卡尔尼奥拉和克恩滕——已经被有效地“净化”。对于在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很多地区占绝大多数的新教徒来说,斐迪南,这个受过耶稣会教育、热情不屈的天主教徒,是一个致命的危险。
要合理解释斐迪南匪夷所思的行为,可以追溯到他去往洛雷托(Loreto)教堂的朝圣之行。该神殿修建于此,是为了纪念圣母马利亚休憩的小屋曾在这里停留过。小屋旋转至空中,几经弹跃之后在意大利着陆,使这里在穆斯林入侵圣地时成功地逃离了被摧毁的命运。按照经验法则来看,如果你没有发现这个有关神圣房屋的故事完全是荒谬的,那么你可能无法通过一些基本的天主教或非天主教的测试。斐迪南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他和他那些极其虔诚的同伴们,他存活下来的兄弟姐妹和同样乏味的巴伐利亚亲戚们似乎互相怂恿,都喜欢过度张扬个人的灵性。
▲战争的爆发
在很多方面,即使在战争爆发前,欧洲似乎已经处于一个艰难悲惨的时期。那亦是一个理智和文化激奋燃烧殆尽的时代,上个世纪曾散发出耀眼光芒的新教思想已经僵化成腐朽的“正统”观念。新教教义将会成为未来思潮的猜想已被证实是错误的,欧洲的大部分人还是信奉天主教。新教徒之所以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天主教会自身的混乱。新教徒们认为他们的宗教是横扫一切障碍不言而喻的真理,认为天主教已然是可以被一脚踢开的木乃伊外壳。鉴于双方在解读救赎的本质、人对上帝的义务、权威和服从等方面都很极端,这种冒险的代价是很大的。而事实上,到17世纪早期,新教徒已经孤注一掷,当时很多位高权重、英明果断的统治者只因没有信服新教徒的主张就遭到鄙视,他们因此倍感气愤。
02人们的防反抗
在这个百废待兴的世界,斐迪南作为新生代,充满活力、超级自信。在首先确保了波希米亚的王位后,他和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分支达成一项秘密协议:他们将推举斐迪南在马蒂亚斯死后继承皇位,以换取法德边界上几片重要的哈布斯堡家族西部领土。这将促成“西班牙之路”的复兴,将来数不尽的西班牙军队可以借助这条路线安全地从西班牙统领的意大利北部直达尼德兰的反叛省。斐迪南的所有安排都有着宗教和政治目的。秘密协议确保了斐迪南的皇位——他从前在反新教过程中有过很不愉快的经历,还任由西班牙军队以类似的方法处置内部的异教叛乱。只有将新教这个“毒瘤”拔除后,欧洲的各要道才能再次自由流通。因此新政权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等待马蒂亚斯死去。
在鲁道夫的统治下,新教徒已经忍受了多年,所以他们有理由开始警觉——整个大陆上形成联盟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有一定威胁的。对于波希米亚的新教徒来说,在目睹了斐迪南对南奥地利的毁坏之后,在他们身上将要发生什么已经显而易见了。斐迪南一当上波希米亚国王,就强调了一些特别的天主教权利,新教徒不敢想象他一旦当上皇帝,会不会全力摧毁新教信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618年的夏天发生了那场“布拉格抛出窗外事件”。斐迪南派出的天主教议员被狂怒的新教贵族从布拉格城堡的窗口扔了出去。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坠落时承蒙天使伸出援手(至少天主教徒们是这样描述的),或是因为他们正巧落在粪堆上(新教徒们比较倾向于这一解释)。在荷兰人的怂恿下,波希米亚人随后废黜斐迪南并拥立普法尔茨选帝侯,年轻的腓特烈为新的统治者。波希米亚宣布独立,不再受哈布斯堡家族掌控。
▲成王败寇
令人沮丧的是,这次反抗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鲁道夫和马蒂亚斯的统治日益衰败,因此波希米亚人感到他们的处境比之前要好得多,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非天主教传统根深蒂固,对他们来说,圣杯派信仰几乎等同于国教,该教派早于新教路德宗出现,以捷克语为服事语言。尽管大多数波希米亚人都不信奉天主教,但他们还是以各种原因四分五裂了。新教群体之间很少互相帮助,而作为加尔文教徒的新国王也对他们百般厌恶,疏远了曾一度坚定拥护他的支持者。尤其当国王的扈从们开始毁坏一些敬神雕像和神祠时,大多数波希米亚人更是被激怒了。对于波希米亚人来说,显然,要想摆脱(统治一个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家族和(已经被他们完全扰乱的)帝制,不付出巨大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何况在争取足够的盟友支持上,他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斐迪南和耶稣会朋友私下会晤后,又听取了更广泛的民众意见,然后不出所料地选择了战争。1619年3月,马蒂亚斯去世。斐迪南于9月在法兰克福加冕为帝,而他的对手腓特烈于11月在布拉格篡位成为波希米亚国王。
波希米亚的叛乱分子陷入了十分窘迫的境地——即使是像萨克森这样主要信奉新教的邦国都对他们无法无天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转而支持皇帝。当代有一部十分伤感的动画,描述了一头纹章上的波希米亚双尾狮子被困在荆棘丛中的情景。新任国王腓特烈走了过来,衣着华丽,头戴时髦的帽子,他将狮子救了出来,拔掉了它身上的刺,并照顾它直到恢复健康。该动画颇为讽刺地道出了新教徒们满怀希望的幻想是不现实的。比起普法尔茨的纨绔子弟提供的保护,这头波希米亚狮需要的更多。即使是腓特烈的岳父——古怪的英格兰的詹姆士一世即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也对他一时冲动跑到布拉格的行为感到惴惴不安,并不赞成。荷兰受与西班牙休战协定的限制,不能提供大量的军事援助。第二年,在那场痛苦且战力悬殊的白山战役(BattleoftheWhiteMountain)中,波希米亚军队被摧毁,与斐迪南之前以残酷手段统治的施蒂里亚如出一辙,波希米亚消失了。
▲腓特烈带领军队
03.最后的下场
大多数上层社会说捷克语的人要么被迫改变信仰,要么被驱逐流放。最骇人的场景是布拉格老城区广场成了叛乱头领的处决场,死亡训词或是反抗的叫声都被集结的鼓手们震耳欲聋的击鼓声淹没了。斐迪南许多讲德语的朋友都获封大量财产,捷克语很快变成了在乡村才讲的语言,成了被剥削者的语言。整个王国趋于统一——一个成功将意识形态差异抹去的梦想得以实现,这一事实让后来的统治者都非常震惊。讲德语的天主教外来政客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所有的城堡,虽然不能完全消灭捷克人,但他们差一点儿就做到了。当然,有很多更古老的日耳曼社群分散在波希米亚,但是在白山战役之后,德语才变成官方语言,似乎同在奥地利和巴伐利亚一样晚。一个伟大的中世纪王国消失了,最终仅仅沦为一个省——虽然有自己的军队和税收,但与布拉格相比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乡村地区。鲁道夫二世在那里用猎豹狩猎并同巫师们交谈,已经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天主教元素铺天盖地地涌入,尤其是在洛雷托的神圣小屋(在布尔诺也有一个),直到今天仍不可思议地统领着城堡贵族们居住的区域。
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内的一些陈设足以唤起人们对这一时代的回忆。尽管这里遭受过围攻、入侵和狂热的新捷克浪潮的洗礼,仍然可以看到两块巨大的木质嵌板立在神坛两侧,记载着新政权对腓特烈短暂统治期的看法。其中一块很有趣但有些老套,展现了在腓特烈统治下加尔文教徒对教堂内圣像的毁坏。但是,这与同一位雕刻家创作的惊人的布拉格全景图相比就不算什么了:许多教堂塔楼不屑地怒视着下方查理大桥上小到几乎看不见的人和马车:腓特烈和他的下属们带着华美的服饰和战利品逃走了,再也不会回来。布拉格变成一个更加纯洁、健康的城市,再也没有像跳蚤一样搞破坏的人想要挑战宗教权威。这样带来的影响是可怕的,一段20世纪才会有的高高在上的、压抑的独裁统治时期开始了,这是胜利者的艺术。
▲现在的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
从三十年战争的起源可以看出为什么战争造成的破坏如此之大。一旦波希米亚人被处置,从西班牙到特兰西瓦尼亚的一大群欧洲统治者便会鱼贯而入,怀揣各种动机,总能找个理由来打仗。如果有虚无缥缈的“天赐良机”和值得维护的政治原则就更不必说了。这些所谓的神圣动机,要么是狡猾的,要么是愚蠢的。在野心和恐惧的洪流中,斐迪南二世是否是一个希特勒那样的人,这一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在一些后来的德国民族主义者看来,斐迪南只是勇敢地尝试将德意志领土合并,即使被俾格米人(Pygmies)打倒,遭法国背弃。对于天主教徒来说是他制止了腐败,重塑了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将其变成纯洁之城。即使被打倒……如此等等。但对于新教徒来说他是危险恶毒的狂热信徒,心胸狭隘,毫无理性。现代欧洲无论是在德意志的军事统治下,还是在统一的天主教势力的掌控下,都表现得缺乏激情,使得当代人更趋向于赞同新教徒的观点。
斐迪南发动战争的目的不为人知,他不得不向一群对手挑战。有时候他处置这些对手就如同一个狙击手射击游乐场的塑料鸭子一样容易。舍弃了阿尔萨斯(给了西班牙)和两块卢萨蒂亚地区(作为答谢赏给萨克森,因其共同参与了入侵波希米亚)后,斐迪南保证了哈布斯堡家族对剩余地域的统治权。并且自查理五世统治以来,斐迪南史无前例地重振了皇威。在鲁道夫二世统治时期,除了组织军队参加土耳其战争,国家几乎完全陷入混乱状态。但是斐迪南的目标更宏大,他放眼欧洲,利用哈布斯堡家族的资源,消灭任何想要反抗其专制统治和天主教政策的人。他最初的敌人全都被击败了:一个丹麦新教徒试图阻止他,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皇家主要的军事领袖阿尔布雷希特·冯·瓦伦斯坦元帅(GeneralissimoAlbrechtvonWallenstein)组建了一支自罗马帝国以来史无前例的规模庞大的军队。在耶稣会朋友们的疾呼呐喊下,建筑师和装饰者们开始如火如荼地投入到对天主教建筑的修筑和重建中。斐迪南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他过于野心勃勃,这一点是致命的。1629年,他草率地颁布《归还教产敕令》(EdictofRestitution),要求新教徒将手中大量的财产和领土转交给天主教徒。1555年开始确立的宗教所有制这一不切实际的计划,几乎将所有人都疏远了,只取悦了那些狂热之徒或最懒散的人。自1555年以来,许多新教统治者从天主教徒手中夺取了领土,不来梅(Bremen)和马格德堡等主要城市危在旦夕。
结语
斐迪南的盟友和中立派都对他的狂妄自大感到胆寒——而且清楚地意识到这只是斐迪南计划的一部分而已:他坚定的信仰意味着1555年只是一个基点,斐迪南迟早要收回整个帝国的所有领土。为了回应急需帮助的新教徒,就在第二年,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Adolphus)率领他的瑞典军队来到德意志北部,从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参考文献:《神罗马帝国史》
这些中世纪骑士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超级英雄BYALBERTO RECHE
史诗故事、赞美诗和奇幻传说围绕着中世纪著名的骑士展开。他们在战斗和比赛胜利中的勇气激发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和虚构的记述。
骑士是中世纪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欧罗马帝国的覆灭。公元476年,罗马末代皇帝罗穆卢斯·奥古斯都被一个日耳曼军阀推翻。罗马被摧毁后留下的真空部分被罗马天主教会,以及教会与当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所填补。
教会支持上院,一方面是把国王和上院作为神所拣选的统治者,另一方面又凭借他们对失去神的认可的恐惧而控制他们。教皇和法兰克国王之间的联盟持续了5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在整个欧洲被复制,导致并支持了封建主义的兴起,这是一种依靠骑士来支持王国和教会的制度,也是社会招募骑士的一种方式。
封建制度建立在统治者、贵族、农奴、农民和自由人之间复杂的权利和义务网络的基础上。在几乎没有商业的情况下,土地和它的产品是唯一的财富和权力的形式。每个封建领主支配着他的土地和人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建立在罗马帝国之前强加的统一性的基础上。
对于一个已经存在的骑士文化来说,骑士成为了尊贵的超级明星。他们是长期军事技能和精神及社会方面训练的产物。将骑士们凝聚成一个社会群体的是一套详细的价值观、行为和成就准则,包括礼貌、文雅、诚实、慷慨和勇敢。成为一名骑士当然意味着发展战斗技能和武器的使用,但他们也需要狩猎、学习阅读和玩游戏,如国际象棋。
圆桌骑士是英国亚瑟王传奇中的英雄。在神话中的卡梅洛特王国(亚瑟王在早期战争后艰难赢得),骑士们致力于确保和平,他们代表了最纯粹的骑士精神。这些贵族发誓遵循荣誉准则,为上帝、国王和国家服务。根据各种各样的起源故事,圆桌是魔术师梅林为亚瑟的父亲乌瑟·彭德拉根创造的,模仿了耶稣最后的晚餐上的桌子。
骑士理想可以分为三部分:贵族出身、基督教价值观和军事实力。关于骑士的文学,如传奇的亚瑟王和他的宫廷,变得流行,并对欧洲小说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骑士文化在讲故事方面的重要性一直持续到今天,它广泛应用于奇幻小说、粉丝圈、游戏、动画、电视节目和电影中。
要真正了解这一时期骑士身份的本质,一个方法就是去认识一些骑士,无论是像狮心王理查这样的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事实上,历史记载和文学创作之间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文学模式影响着真骑士的行为,而真骑士则为文学著述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天鹅骑士”
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骑士是布永的戈弗雷(约1060-1100年)。14世纪之后,他被列入了所谓的“九贤”之列:贯穿整个时代(有些是历史的,有些是传奇的)的九人被认为体现了骑士精神的理想。
(圣殿骑士团为上帝而战,变得富有,然后失去了一切。)
戈弗雷是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二世和洛林伯爵艾达的儿子,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领导了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戈弗雷在指挥十字军东征的形形色色的贵族中声名鹊起,以至于当十字军在1099年成功地从伊斯兰统治下夺回耶路撒冷时,他们把新耶路撒冷王国的王位交给了戈弗雷。戈弗雷做了一个骑士式的手势,拒绝了,并虔诚地主张,在基督曾戴过荆棘王冠的城市里,任何人都不应该戴金冠。相反,他同意被称为“圣墓守护者”。
骑士精神的传播导致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在中世纪传统中被塑造成伟大的骑士。在西欧,这种流行的想法被纳入了1312年雅克·德·隆圭翁的《孔雀的誓言》中的“九贤”正典。这些尊者体现了骑士的价值观和美德。异教徒,犹太人和基督徒,他们代表了骑士史上三个不同的章节。第一个三人组是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第二篇来自旧约:约书亚、大卫王和犹大·马加比。最后的三人组是亚瑟王、查理曼大帝和新近加入的布永的戈弗雷。
戈弗雷是一位杰出的骑士,因此成为传奇。关于他的圣地之旅和建立贵族血统的故事被美化。这些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天鹅骑士的传说;最初,这是一个匿名骑士的故事,他出现在一艘由天鹅拉着的小船上,拯救了一位遇险的少女。到12世纪末,流行的说法认为主角是布永王朝的人,大家声称神秘的天鹅骑士不是别人,正是戈弗雷的祖父。这是一个将事实和虚构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围绕着基督教界最知名的骑士之一。这种文学唤起、对现实的美化和对骑士价值的赞美的混合,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英法世界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
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19世纪的歌剧《罗亨格林》的灵感来自于天鹅骑士的神话,这一神话最早出现在12世纪晚期的文本《多洛帕托斯》中,一个匿名的骑士出现在一艘天鹅拉的船上,救了一位少女。几年后,同样的人物出现在一首歌颂英雄事迹的歌曲“Le chevalier au cygne”(天鹅骑士)中。这次他成了布永的戈弗雷的祖父。这首香颂诗是所谓十字军循环的一部分,设定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和之后。在13世纪,德国作家沃尔弗拉姆·冯·埃森巴赫和康拉德·冯·维尔茨进一步发展了天鹅骑士的故事,他们的作品为瓦格纳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比武大师"
威廉·马歇尔(约1146- 1219)是法国和英国著名的骑士。他曾担任四位英国国王的皇家顾问:亨利二世、理查一世(通常被称为狮心王)、约翰和亨利三世。即使是法国宫廷的成员也不情愿地承认他是世界上最好的骑士。威廉明智地引导四位国王度过了无数的危机和危险,使他的名字成为他那个时代骑士美德的代名词。
马歇尔的生活细节被保存在一本由他的儿子委托的文学著作中,这本书用古法语诗句写成,名为L 'histoire de Guillaume le Maréchal。这本书记录从离开父亲的家去训练成为一名骑士(作为第二个儿子,这条路是预料之中的)到他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马歇尔如流星般辉煌的职业生涯。虽然马歇尔不是一个普通的骑士,但这个记录确实提供了很多关于当时骑士一般生活的洞见。有一段描述马歇尔在权势显赫的诺曼贵族纪尧姆·德·坦卡维尔的家里接受训练,他是他母亲的叔叔;1166年他被授予骑士称号;以及他的第一次军事行动。
很快,年轻的马歇尔找到了一项活动,塑造了他的生活,并成为一种真正的激情:比赛。这些比赛远比今天庆祝的民间选美更残酷:更像战斗而不是游戏。年轻的骑士们参加了比赛,有的单独参加,有的组队参加,希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格斗能力,或许还能为自己赢得名声和财富。
在11世纪后期,比赛正处于全盛时期,马歇尔在比武中表现出色。据说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在参加一个又一个比赛的过程中拿下并俘虏了500多名战斗人员。被打败的骑士必须支付赎金。连同从夺取马具和马鞍中获得的战利品,马歇尔可以享受一种高度重视的骑士行为:慷慨。慷慨地分配他赢得的奖金,使他形成了宝贵的忠诚。
除了在比武场上表现出色外,马歇尔还是英国亨利二世之子、王位继承人亨利王子的军师和知己。年轻的王子在戴上王冠之前就去世了,威廉履行了他曾许下的承诺,去圣地旅行,在那里他和圣殿骑士一起战斗了两年。当他回来时,国王向他伸出了彭布罗克伯爵夫人伊莎贝尔·德·克莱尔的手,她是王国最富有的女继承人之一。联盟将马歇尔提升为贵族的最高级别。他作为游侠骑士的日子结束了。
“文学骑士”
一些骑士因为英雄事迹的诗歌而不朽,而另一些骑士则是自己创作诗歌。丰富的文学传统和插图围绕着骑士的生活方式发展。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列支敦士登的乌尔里希·冯·列支敦士登,一个来自施蒂里亚(今天在奥地利)的骑士,他不仅因为他的军事功绩而闻名,也因为他的角色,游吟诗人。
1223年,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六世封他为爵士,利奥波德六世是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和赞助人之一。利奥波德在他的宫廷中提倡骑士精神,并很快从施蒂里亚贵族中选择了乌尔里希。乌尔里希被授予了总管和元帅的重要职位,但正是因为他的作品,他才被人们记住。
乌尔里希的两幅作品幸存了下来。在《弗劳恩巴克》或《女士之书》中,他哀叹,追求女士,他认为是骑士精神的基石,正在衰落。另一本《侍女》,是一本诗集(显然是自传体的),乌尔里希在其中反映了宫廷爱情和骑士追求的传统。
通过两次为纪念他的夫人而进行的冒险经历,勾勒出了这些沉思。首先,骑士乔装成女神维纳斯,从威尼斯到维也纳参加比武比赛。在旅途中,他遇到并击败了数百名骑士。在第二次冒险中,他伪装成亚瑟王,出发的目的是测试自己与每一个穿过他的道路的骑士,为他的夫人带来荣誉。
乌尔里希·冯·列支敦士登的微型画像是《马尼西抄本》中137幅这样的插图之一。该抄本汇集了约140名游吟诗人的中古德语的民谣和诗歌,并于14世纪早期编撰。照片中的乌尔里希穿着一套锁子甲,骑着一匹大马飞奔。他右手拿着一柄钝了的长矛,左手拿着一面盾牌。《马尼西抄本》中的诗歌和插图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骑士生活提供了一些最好的资料。
“最后的骑士”?
在14世纪后期,骑马英雄的骑士理想与士兵步行作战的军事现实越来越不一致。由于这种军事战略的变化,马背上的骑兵失去了200年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到了15世纪,它已经变成了一种宫廷表演。随着骑士们从战场转移到比武大会,战斗的礼仪形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一过渡时期,出现了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包括让·勒·迈因格雷二世(1366-1421),也被称为布西卡。
让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绰号“鱼篮”,这与狡猾和贪婪有关,或者更委婉地说,与谨慎和力量有关。像他的父亲一样,他也继承了法国元帅的职位,一个权力很大的职位。
孩提时,他是一名宫廷侍从,12岁时就参加了第一次军事远征。为了增强力量,他留下了自己艰苦的训练时间表。布西卡跑了很远的距离,完美地从地上跳到马鞍上,还学会了只用手臂爬梯子。16岁时,他被封为爵士,并参加了弗兰德斯的罗斯福战役,法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二十年来,他都是欧洲战场上的英雄。
战斗仍在继续。1384年,布西卡与条顿骑士团并肩作战,在波罗的海讨伐立陶宛人。然后他去了西班牙,在那里他为卡斯提尔的约翰一世抗击英国入侵者冈特的约翰。在巴尔干半岛,他支持拜占庭皇帝对抗土耳其人。在现在的黎巴嫩,他袭击并洗劫了包括的黎波里、西顿和贝鲁特在内的城市。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成功,布西卡的事业开始腾飞,1391年,他被任命为法国元帅,就像他的父亲在他之前一样。他还曾短暂地担任过热那亚总督。
在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布西卡参与建立骑士秩序。他与其他12名骑士一起创立了绿盾白夫人,保护那些在战斗中、十字军东征中或已经死亡的骑士的女性亲属。这一命令引起了法庭作家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赞扬,她对妇女权利直言不讳。
骑士的危险生活往往伴随着痛苦,布西卡确实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失败。首先,他是1396年在尼科波利斯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击败的基督教骑士之一。他的第二次也是决定性的失败发生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英国人抓住了布西卡,把他带到英国,他于1421年死在了英国。
英国长弓和训练有素的弓箭手合力在阿金库尔取得了胜利,他们采用了骑兵偷袭的战术和未被授予骑士资格的大批步兵的防御战术。长弓和新战术导致了远距离杀伤敌人。黑火药火器——长管火绳枪、滑膛枪和手枪——在15世纪晚期出现,进一步改变了战斗。骑士们与敌人面对面作战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一种荣誉的标志,但这些变化使他们的盔甲和战斗方法似乎过时了。
系统性的变化也加速了骑士的衰落。君主变得越来越强大,能够发展出更现代的制度来收税、建立法庭和资助常备军。教会和国家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因为他们都在西欧争夺权力和影响力。
封建主义创造的骑士世界,其明确的贵族价值观,根深蒂固的社会和宗教秩序,以及彬彬有礼的行为准则,都被这些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新的世界秩序以强大的君主政体及其管理者为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支持体系、生计、信仰,以及创造了他们的社会。骑士时代结束了,但这些中世纪男子的生活和传说将持续几个世纪。
元朝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并行最爆发的时代
如果有人问,中国历史上科技和文化并行最爆发的时代是何时,毫无疑问就是蒙元时代;思想的爆发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而后百家争鸣,其传承和影响到今天为止,历史上没有其他朝代或者时期可以与之匹敌;科技的发展无疑就是宋元之际,如果论及文化,不破不立,蒙元的贡献也不在少数。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
1:农学上,王祯,山东东平人。曾任安徽旌德县县令、江西永丰县县令。他在为官期间,生活俭朴,捐俸给地方上兴办学校、修建桥梁、道路、施舍医药,确实给两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编写了编著的《农书》有37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农书》全书约有十三余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农桑通诀》包括对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提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的农耕思想。《百谷谱》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和利用等知识加以介绍,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六大类,为中国农作物分类学奠基;而对于植物性状的描述,也是此前书籍不曾有过的。《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分为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在活字印刷术方面,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的介绍活字排版印刷术的文献。
2:数学代表人物朱世杰,被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中国数学史上四大家之一,元代数学家、教育家,毕生从事数学教育。主要著作是《算学启蒙》与《四元玉鉴》。《算学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作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法”(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举个例子就知道当时其研究成果了,《算学启蒙》全书共3卷,分为20门,收入了259个数学问题。全书之首,朱世杰给出了18条常用的数学歌诀和各种常用的数学常数,其中包括:乘法九九歌诀、除法九归歌诀(与后来的珠算归除口诀完全相同)、斤两化零歌诀,以及筹算记数法则、大小数进位法、度量衡换算、圆周率、正负数加、减、乘法法则、开方法则等。正文则包括了乘除法运算及其捷算法、增乘开方法、天元术、线性方程组解法、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等,全书由浅入深,几乎包括了当时数学学科各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可以说是一部很好的数学教科书。而四元方程,已经是比西方先进了四百年的课题。可以说,后世的珠算也是其简化而来,是数学和商业完美的结合。
元王朝天文官王恂与郭守敬等进行了诸多天文观测和地理测量之后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制订《授时历》时,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天文历,比欧洲早了300多年。
3:医学的发展,金元四大家在此期间做了很大的贡献,儒医悬壶济世,医药学在传统上出现了兼取并收,互通有无的局面,一方面吸收了外来的医药文化,一方面将中国传统的复杂的医学形而上学转换为可行的方剂之学。包括现存的主要方剂:《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 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脾胃论》,金元,金元四大家 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丹溪心法》,元代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4:文化上,中国文化的短板-戏剧在元朝得以补足,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中国戏剧的前驱,都在元朝没有啥正牌官职,一腔才情,付与市井,这才有了中国文学史上元曲的辉煌;(至今我还记得当初军训时,老友改编的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军训人在想妈)书画上,以赵孟頫为鼻祖,而后的元四大家(吴镇,王蒙,黄公望,倪瓒)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有序传承,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
综合看来,蒙元时代的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分析和启示:
蒙古人打通了东西方的交通,让东西方的文明得以交流,不可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从阿拉伯世界吸取了诸多的文化成果,并把自身的很多成果也交流出去了;今天看来,社会最聪明一类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去考公务员是有道理和历史传承的,否则会耽误人类的进步的;
欧洲如何走出了中世纪
On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beginn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3rd century CE, the Roman Empire faced increasing Germanic tribe infiltration and internal political chaos. Romans set up generals as emperors, who were quickly deposed by rival claimants. This pattern continued until Diocletian (r. 284-305) rose to power in 285. He and Constantine (324-337) administratively reorganized the empire, engineering an absolute monarchy. Constantine the Great patronized Christianity, particularly in his new city Constantinople, founded on the ancient site of Byzantium. Christianity became the Roman state religion under Theodosius (r. 379-95). Germanic tribal invasions also proceeded, as did battles with the Sassanids in the East. From 375, Gothic invasions, spurred by Hun marauding, began en masse. Entanglement with imperial armies resulted in increased migration into Roman heartlands as far as Iberia. The Empire underwent a certain Germanization. After the death of Theodosius, the Eastern Empire followed its own course, evolving into Hellenized Byzantium by the seventh century. Repeated sackings of Latin Rome (410, 455), contraction of food supplies, and deposition of the last Western emperor by the Odovacar (476), ended any hope of recoveringPax-Romana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Gaul was controlled by a shifting patchwork of tribes.
从公元3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面临着日耳曼部落对其日益加剧的渗透,同时经历着混乱的内部政治格局。罗马人把将军们当作皇帝,但将军们很快被敌对方推翻。这形式一直持续到285年戴克里先(284-305)上台。他和君士坦丁(324-337)在政治上重组了帝国,推行君主专制。君士坦丁一世支持基督教,尤其是在依托拜占庭历史遗迹上建立的新城市—君士坦丁堡—内大力支持基督教的发展。在狄奥多西一世(379-95)统治期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在此期间,日耳曼部落对罗马的入侵仍在继续,与东部的萨珊人的战斗也未停止。从375年开始,在匈奴掠夺影响下,哥特人也大规模入侵。与帝国军队的纷争,导致越来越多人迁移到罗马中心区域远至伊比利亚。帝国经历了某种德国化。狄奥多西一世死后,东罗马帝国按照自己的轨迹,在七世纪演变为希腊化的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则经历了拉丁罗马(410,455)对其的反复洗劫、国内食品供应日益紧张以及奥多亚克废黜了其最后一个皇帝,从此在地中海盆地恢复“罗马和平(Roman Peace)” 再无希望。高卢地区则被不断更替的部落所控制。
Heroic attempts of the Eastern Emperor Justinian (r. 527-565) to retake once-Roman Italy, North Africa, and parts of Gaul, were only temporarily successful, as western apathy, the tax burden the campaigns imposed, and Lombard invasions into Italy prevented any lasting gains beyond southern Italy. By 600 CE, Byzantium consisted of a sliver of North Africa, Nilotic Egypt, a few Mediterranean Islands, the southern Balkans and Thrace, as well as Anatolia and the Levant littoral. The Avar Khanate was well-established beyond the Danube, Franks occupied Germany and France, just as the Visigoths controlled all of Spain but the southern sliver, and the Angles and Saxons had moved into southern Denmark and western Britain.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夺回曾经罗马意大利、北非和高卢部分地区的英雄行为只取得了暂时性的成功,又因西部的漠不关心、战役带来的承重税收负担以及伦巴第对意大利的入侵,这些均使得他失去了越过意大利南部并占领其他领土的最后机会。至公元600年,拜占庭帝国的领土涵盖了北非的一小片、埃及尼罗河区域、几个地中海群岛、巴尔干南部、色雷斯(巴尔干半岛的一地区)、安纳托利亚和莱万特沿岸地区。与此同时,阿瓦尔汗国在多瑙河彼岸建立,弗兰克斯占领了德国和法国,西哥特人控制了除南部区域外整个西班牙,安格尔人和撒克逊人迁入了丹麦南部和英国西部。
The next two centuries (600-800) were instrumental for the creation of mediev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ly, Byzantium faced the explosion of the Avars as far as Thrace. Additionally, renewed Sassanid Persian offensives deprived Byzantium of the state of Eastern Anatolia as well as the Levant, the birthplace of Christianity. Heraclius (r. 610-641) ultimately defeated the Sassanids and restored the status quo, yet the exhaustion caused by the wars, the precariousness of reestablished Byzantine control in the Near East, as well as continuing theological controversies allowed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rrival of Islam in the 630s to eject the Byzantines from all of the Middle East, excluding Anatolia. Wedged between Avar domination in the Balkan and Adriatic regions and Arab occupation of long-time Roman lands, 'Fortress Byzantium' began to take form as the Orthodox Christian standard bearer in opposition to Islam, with only nominal, formal concern for the West.
接下来的两个世纪(600-800)对中世纪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治上,拜占庭帝国面临着阿瓦尔人远及色雷斯人的扩张。此外,新的萨珊波斯王朝疯狂进攻,掠夺了拜占庭帝国东安纳托利亚区域以及基督教的发源地莱万特。尽管赫拉丘斯(610-641)最终击败了萨珊人,恢复了现状,然而战争使得整个帝国疲惫不堪、近东重新建立的拜占庭统治也岌岌可危、神学争论持续不断,这些问题致使7世纪30年代,在伊斯兰的政治和军事攻占拜占庭帝国之时,拜占庭人被驱逐出除安纳托利亚地区外的整个中东。在巴尔干和亚得里亚海地区的阿瓦尔统治区域和阿拉伯人长期占领的罗马领土之间,”拜占庭要塞”开始形成,成为反对伊斯兰教的东正教前沿区域,但并未受到西方实质性的威胁。
In the West, while Lombards and other various tribes held Italy in uneasy alliances, the three-way split of France between the Burgundians, Visigoths and Franks had been decided in favor of the latter, in the form of the Merovingian dynasty of Clovis and his sons (482-560s). Continual partitioning under descendants, dynastic infighting, and the sheer limits of seventh-century coercive force, contributed to disintegration of central control, whereby provincial counts took localized power for themselves, and Palace deputies usurped much of the power of the consistently young-dying Merovingian kings. One mayor, Pepin II, subdued his counterparts in other Merovingian lands and united the realms. His son Charles Martel, in addition to defeating the Muslims at Tours (732), extended family control further to the East. His son Pepin III dethroned the last Merovingian with church support, then was invited into Italy to curtail Lombard harassment of the Papacy. Given the title 'Protector of the Romans' by Pope Stephen II (752), the emerging dynasty cultivated ties with the Church, utilizing its spiritual authority, empowering its parish priests, and facilitating the institution of tenth-century papal states. Pepin's son Carlos Magnus (Charlemagne, r. 768-814) inaugurated the Carolingian dynasty. Based on a territorial core of modern France, his forces conquered and Catholicized the Saxons of Northern Germany, as well as the Bavarians, and increased Frankish/Catholic influence in Bohemia, Poland, and the Slavic/Czech Adriatic regions. Repeatedly on the Pope's request, his forces went south, finally subduing the Lombards and establishing political control there. Though coronated Holy Roman Emperor by the Pope in 800, Charlemagne's descendants fell to infighting, even after three kingdom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Carolingian domains in 843.
在欧洲西部,虽然伦巴第人和其他各个部落将意大利置于不稳定的联盟中,但在勃根第人、西哥特人和弗兰克人形成的三方分裂下的法国已经决定支持后者,最明显的体现是克洛维斯的梅罗温王朝和他的儿子们(482-560s)。后代的持续分裂、王朝的内斗及七世纪强权的绝对限制,导致了中央集权的瓦解;借此机会,伯爵们为自己夺取了地方权利,宫殿副手们篡夺了垂死的年轻梅罗温国王的大部分权力。一位市长,佩皮恩二世,征服了其他在梅罗温吉亚的对手,统一了这些领土。他的儿子查尔斯·马特尔,除了在图尔(732)击败穆斯林,还把王朝的控制权进一步扩展到了东方。他的儿子佩皮恩三世在教会的支持下推翻了最后一个梅罗温人,然后受邀到意大利,来帮助减轻伦巴第人对教皇的控制。鉴于教皇斯蒂芬二世(752年)的头衔是“罗马人的保护者”,这个新兴的王朝利用教会的精神权威,赋予教区祭司权力,并促进了十世纪教皇国家的建立,从而与教会建立联系。佩皮恩的儿子卡洛斯·马格努斯(查理曼,768-814)建立了卡罗林吉亚王朝。以现代法国核心区域为中心,他的部队征服并天主教化了北德的撒克逊人以及巴伐利亚人,增加了波兰波希米亚和斯拉夫及捷克亚得里亚海地区的法兰克的天主教影响力。在教皇的多次要求下,他的部队南下,最终征服了伦巴第人,在那里进行政治控制。虽然在800年被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并在843年在卡罗林吉亚领地建立了三个王国之后,查理曼的后裔却陷入内斗。
戴克里先,原名为狄奥克莱斯(Diocles),罗马帝国皇帝,于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结束了罗马帝国的第三世纪危机(235年-284年),建立了四帝共治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政体。其改革使罗马帝国对各境内地区的统治得以存续,最起码在东部地区持续了数个世纪。
君士坦丁一世,是罗马帝国皇帝,史称君士坦丁大帝。公元275年左右,2月27日生于上麦西亚行省的内索斯(今南斯拉夫的尼什),306年其父(西罗马帝国皇帝)死后,被军队拥立为皇帝。323年与东部皇帝决裂,并于324年统一帝国,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337年5月22日卒于尼科美底亚,在位期间从306年至337年。在313年颁布米兰诏书,承认基督教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在临终前受洗为基督教徒。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但东罗马帝国却绵延千年。东罗马帝国在中国古籍被称为拂菻。等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因为欧洲还有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为区别两个罗马帝国。德国学者就改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希腊古称。
狄奥多西一世(约346年-395年1月17日)又译为狄奥西亚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亦作狄奥多西大帝,是罗马帝国皇帝(379年~395年1月17日),392年统治整个罗马帝国。他是罗马帝国狄奥多西王朝第一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统治统一的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本名弗拉维乌斯·狄奥多西,出生于现今西班牙塞哥维亚的基督教信徒家庭并随父狄奥多西从军。
奥多亚克,又译作奥多亚塞(Odoacer或Odovacar)(435年-493年)是意大利的第一个日耳曼蛮族国王(476年~493年在位)。早年参加罗马军队。475年他率众反叛篡夺者欧瑞斯特斯。476年被军队拥为王。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 ,这一年传统上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
中世纪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欧洲中世纪一直是混乱,野蛮甚至战争和流血的代表性时代,造成这种结果主要由两方面原因:
①和世界上大部分混乱时代类似,中世纪的欧洲充满着战争,各种势力趁机轮番登场,中世纪的欧洲国家不仅要时刻提防异教徒穆斯林卷土重来被教做人,还要防御海盗,邻国对自己的土地也一直都垂涎三尺,因此混乱成了常态。
②另一个原因是这种状态持续了近千年的时间,混乱的时代在每片大陆都存在过,但是从文明堕入混乱并在这种状态下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并不多见,中国从有记录的朝代开始,就没出现过如此长的混乱时期。
总的来说,它本来就很乱,持续的时间还长,所以无法让人对它产生好的印象。
为什么要探究欧洲从中世纪走出的原因
但是欧洲最终从中世纪的混乱中走了出来,并以文艺复兴为起点开始引领人类文明。可能有人觉得从落后走向文明是历史必然趋势,没什么可研究的。中国的封建历史长达两千年,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基本没什么提高,思想甚至还出现了倒退,如果没有清末外敌打开了国门,中国很可能会进入新的封建循环。这让欧洲如何让从混乱走向现文明成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
答案
能担当起这么大的任务,其本身的力量必然不可小觑,在中世纪的欧洲拥有这种能量的也只有教会。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教会很伟大,是文明的引领者,知道人类前进的方向,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教皇和教会与国王,普通百姓并没有区别,有很多虔诚谦卑的僧侣,但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世俗,重视享乐。教皇自视为上帝在地球的代理人,是全人类的牧羊人,更是经常狂妄自大。垄断《圣经》的解释权,以便为自己做的事情开脱;残害科学家和异教徒;以宗教的名义发动战争。教会和教皇从主观上是不希望社会发展民众开化的,因为这对他们愚弄民众不利。那教会又是如何让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呢,这需要从教会的起源说起。
罗马帝国的遗产
基督教兴盛于西罗马帝国的后期,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5年灭亡,而基督教得到西罗马帝国的重视是从公元4世纪下半叶才开始,混乱的时代民众更渴望得到方向。基督教作为排他的宗教,为当时处在混乱时期的民众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因此能够发展壮大。
教皇与皇帝的争斗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教皇很自然的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上帝在地球的代理人,主管人的精神,还自认为作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也有权利主管民众的世俗生活,这也是教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欧洲各个国家的国王争夺统治权的出发点。这种对权利的争夺在每个欧洲国家都在不停的上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最有名的是公元11世纪中期,新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德国皇帝亨利四世之间的斗争。
简要说一下这段故事:教皇颁布新的法令赋予自己可以废黜皇帝以及否决任何一位大公的权利,亨利四世不愿屈从并废黜了教皇,教皇的回应是将亨利四世逐出了教会。在中世纪被驱逐出教会是非常严重的后果,亨利四世向教皇请罪,寒冷的冬天在教皇的帐外站了三天才得到教皇的宽恕。但是亨利四世回去之后组织军队逼教皇退位并将其流放,格列高利死在了流放地,但是教皇和皇帝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此结束。
这种斗争和制衡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普遍存在的,即便中世纪之后都没有停止。比如在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里,法国国王需要钱的时候必须想尽办法从红衣主教黎塞留手里才能抠出一点。这种斗争也是教会在整个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到推动作用的形式。
争斗产生的结果
教皇与国王之间的斗争不断,带来了战争和混乱的同时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难得的在两强夹缝中生存的狭小自由空间,借助这种灵活空间,欧洲的中产阶级开始伴随着城市的兴起而产生并逐渐发展壮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产阶级依靠自己掌握的财力一点点从贵族和教会的手中夺取权利,这些权利往往一开始只是开了一些不起眼的特例,比如允许他们在贵族的领地的湖里钓鱼,但特例逐渐变得越来越频繁,利用自己的财产,他们争取到的权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也正是因为这一进程极为缓慢,难以察觉,在国王和教皇意识到中产阶级成为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争取到的权利和拥有的资产已足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对权利的守护意识也已经根深蒂固再难撼动,并且已经懂得团结起来,这一过程已经不可逆。
“日行万步”的人,最终都怎样了?
“宜家效应”如何悄悄影响你的消费方式
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1799-1815)
辉煌的历史 · 文艺复兴(1330年 - 1550年)
日本便利店有多便利?
三位奥运冠军告诉你为什么,挫折是最好的教育
超1亿人下载,霸榜121个国家!换脸应用FaceApp火爆全球
幸福就是, 唯美食与爱不能被辜负
【品读大师】查尔斯·狄更斯
挑战无塑料生活,不到一个月差点崩
■ 雅思提分月计划课程(在线小班)
■ 雅思写作批改服务(48小时内回复)
作者:雅思小伦哥来源:博珂英华(微信公众号)
博珂英华:专注财经以及英语的知识分享、教材编写和提升课程
历史上的大帝国第10篇:延续一千年,成为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极盛时疆域
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东罗马帝国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鼎盛时期国土面积356万平方公里(555年),人口3400万(395年),7世纪国力达到顶峰。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1204年,帝国的首都新罗马(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拜占庭名称】
9-11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的正式名称是Ῥωμανία(Rōmanía,罗马),或者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Basileía Rōmaíōn,罗马帝国)。这是拉丁语Imperium Romanorum(罗马帝国)的希腊语翻译,也是拜占庭帝国的自称。为了与同样自称为罗马帝国的神圣罗马帝国区分开,在1453年帝国灭亡前,西欧人将其称为“东罗马帝国”(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
在从330年到1453年这11个世纪的时间里,“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成为过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称,其臣民也从来不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庭”。一直到17世纪,“东罗马帝国”都是西方历史学家对这个帝国的正式称呼。1557年,德意志历史学家赫罗尼姆斯·沃尔夫在其整理编纂的《历代拜占庭历史学家手稿》中,为了区分罗马时代以前的古典希腊文献与中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希腊文献,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叫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17世纪之后,经过孟德斯鸠等人的使用,这个称呼逐渐被西欧历史学家广泛应用,来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罗马帝国东半部与中世纪的、希腊化的东罗马帝国。
中国中古史籍中称为“拂菻”。古代亦称大秦或海西国。《元史》卷一三四爱薛传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灵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据考证,此“拂林”当是Farang一词的音译,乃阿拉伯、波斯人对欧洲的称谓,亦即《明史》之佛郎机,非北魏、隋唐时期的拂菻。
【罗马帝国的分裂】
罗马帝国的分裂
3世纪后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头制的制度来更有效地管理庞大的罗马帝国。他将整个帝国分为两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腊各设立一个皇帝(称奥古斯都),辅佐他们的各设一个副皇帝(称凯撒)。这个分裂一直维持到4世纪。
君士坦丁大帝于324年重新将自己立为整个帝国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决定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他选择了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330年这个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称之为新罗马(Nova Roma),但一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坦丁之城)。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虽然在君士坦丁的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还不是拜占庭帝国,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一个特性,是它与相信多神教的罗马帝国的分界线。
另一个分界线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战役(又译阿德里安堡战役)。这场败仗,以及皇帝瓦伦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国和中世纪帝国分家的时间。瓦伦斯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乌斯一世将整个帝国再次分开。395年他将这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里乌斯。阿尔卡狄乌斯成为东部的统治者,霍诺里乌斯成为西部的统治者,他的首都是米兰。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
【最后一位伟大的罗马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和妻子西奥多拉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辅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并执政,后作为其养子继位。在内政方面,他通过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编纂法典(528-534)和发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国法大全》;镇压尼卡起义(532),改革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对外商贸,引进丝织业;干预宗教事务,迫害阿里乌斯派等异端;兴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对外,在东部与萨珊波斯作战,在西部以名将贝利撒留等大举扩张,先后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533-534)、意大利东哥特王国(535-554),国力达到了鼎盛态势。晚年潜心神学,死后不久帝国在西方的领土便相继丧失。
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学者瓦西列夫(Alexander Vasiliev)概括为“一个帝国、一个教会和一部法典”, 其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东罗马帝国由古典时期希腊化的的重要过渡期,其本人也被称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罗马皇帝”。
【拜占庭的黄金时代】
马其顿王朝时的拜占廷帝国疆域变迁
马其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堪称第二个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马其顿王朝皇帝的统治下,拜占庭帝国在9、10和11世纪初达到了它的顶峰。在这段被称为“黄金时期”的几个世纪里,拜占庭帝国抵抗了罗马教廷撤销佛迪奥斯为教主的要求,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占领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亚的大部分。
1014年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屠夫)打败了保加利亚人,并于1018年彻底灭亡了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同时拜占庭帝国还获得了一个新的同盟者(有时也是敌人)——以基辅为首都建立王国的罗斯人接受了东正教信仰,并为拜占庭提供了一支重要的雇佣军。
但如其前身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当时许多占有土地的贵族打乱了军区的制度。假如拜占庭帝国只需要对付它的旧敌神圣罗马帝国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话它可能还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敌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誉:诺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人进入了小亚细亚——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兵源地。
1071年在曼齐克特之战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塞尔柱突厥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击败,拜占庭失去了亚美尼亚及安纳托利亚的部分地区,并在接下来的20年中,逐渐失去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
【基督教的分裂】
基督教的分裂
1054年,东正教与天主教彻底决裂。事情起因于教皇利奥九世执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执掌东方教会。此举招致整个东部教会不满。普世牧首米哈伊尔·塞鲁拉利乌斯大怒,下令关闭国内所有西方教堂,驱逐其神职人员。
教皇此时又派遣红衣主教亨伯特作为特使与东部教会进行会晤,然而此次谈判最终宣告破裂,亨伯特于1054年7月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下达了由教皇签署的开除教籍令。不久,普世牧首召集宗教会议,宣布开除罗马代表们的教籍。长期对立的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再未弥合,对此后的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末日】
拜占庭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以篡权者阿莱克修斯一世开始,他引入西欧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军队,对突厥进行了有力的抵抗,并收复了一些东部领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这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起源。十字军收复了尼西亚,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虽然阿莱克修斯的孙子曼纽尔一世是十字军的朋友,但双方都不能忘记他们互相革除了对方的教籍,拜占庭对源源不断经过其领土的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意图很持怀疑。
11世纪和12世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和来自西西里岛和意大利的诺曼人不断攻击帝国,并对帝国的省份进行掠夺。亚历克修斯给予贸易专权的意大利城市国家尤其成为反西情绪的对象。他们成为“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尽管威尼斯的船只是帝国舰队的骨干。与此同时,突厥依然是一个威胁,1176年他们击败了曼纽尔。
十字架东征
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图征服拜占庭帝国,但给帝国带来最大摧残的却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的目的是占领埃及,但威尼斯人获得了领导权。在他们的怂恿下十字军1204年攻克并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们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
被彻底削弱的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尼西亚帝国、伊庇鲁斯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奥洛加斯王朝统治。
1261年他们收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战败了伊庇鲁斯,恢复了帝国。但他们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而把他们在亚洲的敌人忘了。这时他们幸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穆斯林内部分裂。当奥斯曼帝国建立后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庭帝国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拜占庭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条件是两个教会必须统一。拜占庭虽然颁布法律统一教会,但拜占庭的居民并不接受罗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雇佣军来到拜占庭,但西方大多数人对此无动于衷,但是教皇还是承诺会给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显得那么遥远和寒酸。
13至15世纪奥斯曼的扩张
一开始奥斯曼帝国认为攻击君士坦丁堡代价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墙非常坚固,除十字军外上千年中没有人能够攻克它。但随着版图的扩张,君士坦丁堡渐渐处在了奥斯曼帝国版图的中心位置,同时火炮的出现,这古老饱经战乱的雄伟城墙的惊人防御力被大大削弱。
灭亡前夕的拜占庭帝国版图
1453年5月29日,经过两年的包围,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领了。至此,所有拜占庭领地均彻底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