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大师无限体力(国民级音乐手游节奏大师是怎么走上末路的?)
节奏大师无限体力文章列表:
- 1、国民级音乐手游节奏大师是怎么走上末路的?
- 2、一天更比一天凉,血管该如何避险?一起来划重点
- 3、我用三年时间,搞懂了男友为何会沉迷一款平平无奇的SLG手游
- 4、被Forrester和Gartner认可的国产RPA,究竟做对了什么|36氪专访
- 5、智氪·新能源 | 上市暴雷、股价过山车,光伏支架一哥怎么了?
国民级音乐手游节奏大师是怎么走上末路的?
如果让玩家说出一款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国产音乐游戏,那大半玩家都会说出那款家喻户晓的《节奏大师》。
大部分体验过《节奏大师》的玩家都会被它易于上手的入门难度快速吸引,快速找到”音乐演奏“的快感,随着游戏水平的步步精进,也能在后续的内容中找到提升自我的成就感。可以这么说,《节奏大师》就是大部分中国手机游戏玩家的音游启蒙。
但是另一方面,资深的音游玩家只要提及《节奏大师》,无不嘘声一片,“氪金改命”、“技巧性弱”的既定印象让《节奏大师》始终处于音游鄙视链最底端。
而一切与之相关的赞誉与诋毁都随着《节奏大师》2021年的关服戛然而止,而后一直沉寂至今。
究竟是什么让曾经名噪一时的国民级音游如此没落呢?
抄袭?借鉴?——腾讯的传统艺能
《节奏大师》的研发团队是当时腾讯旗下的光速工作室,也就是现在两大工作室群之一——光子的前身之一。
在早期的研发项目中,腾讯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就是换皮和抄袭问题,《节奏大师》自然也不能幸免,其借鉴的就是当时和腾讯还有所合作的韩国知名开发商NEOWIZ的《Tapsonic》。
本身《Tapsonic》在当时的国外市场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影响力。但是那时国内手游市场上尚未出现一款比较有统治力的手机音游作品,于是腾讯就把目标着重放在了国内市场上。
其实客观来说,腾讯这样握有大量音乐版权的公司制作这类游戏是有天然优势的,不仅曲库丰富,而且编曲、写谱成本也相较其他公司低的多,至于研发更是驾轻就熟。
所以据知情人称,《节奏大师》立项到研发成功上线所消耗的时间不到半年,算是光速“借鉴”的代表了,这也是当年腾讯旗下游戏的常态。
而后,腾讯利用QQ软件社交接口、QQ音乐版权曲库和免费模式占领了当时国内相对蓝海的手机音游市场。
起初游戏十分简单,虽然歌曲不多,玩法也比较固定,但是也没有体力、金币等等限制,就是一个单纯的音乐演奏游戏。
这样的游戏显然不符合腾讯的期望和野心,也很难满足玩家的需要,于是光速工作室“博采众长”,在后续的更新中加入了类街机玩法和闯关模式这类其他音游较为受欢迎的玩法,进一步丰富了游戏本身的内容,并添加了体力系统、金币商店、好友、排行等等元素,把腾讯游戏社交属性的血脉发扬广大,逐步把《节奏大师》变成了一款具有一定社交属性和竞技属性的音乐手游缝合怪,取得了抢占市场的阶段性胜利。
争议的开端——音游血脉和营收的矛盾
虽然《节奏大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玩家群体,但是如何为腾讯取得营收一直都是个问题。
传统的音乐游戏其实和其他类型的游戏带给玩家的体验是有一定区别的。比起使玩家短时内就获得快感,音游更符合“需要玩家练习来攻破困难”的设定,大部分情况下音游的正反馈都来自于玩家刻苦练习获得实力提升的自我价值认同,但是通常这个周期都非常漫长——短的十天半个月,长的甚至一年半载,这一点上非常不利于音乐游戏的发展繁荣。
《节奏大师》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一方面,腾讯想要将其打造成为国民级爆款,另一方面,音乐游戏的血统又让其很难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用户的认同和传播。
但是随后,腾讯就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游戏中加入能够修复漏拍漏键的道具和角色。
初期的对抗模式中,玩家还能自主选择是否可以使用道具来完成比赛,但是在后期随着第一个加成人物魔乐师的出现,能够在游戏里“作弊”好像已经成了《节奏大师》基础玩法的一部分。
之后每逢更新就会有更加离谱更加强大的角色推出,一代代的更替,最终成功把《节奏大师》变成了一个轻松就能打出漂亮全连的游戏,毕竟比起勤学苦练三个月,氪个68 98买个角色要简单得多,腾讯的营收上去了,玩家也高兴了,看起来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只不过这和音游的内核背道而驰的设定也成功让《节奏大师》沦为了音游鄙视链底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技术流玩家的流失。
版权与营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前面说到,《节奏大师》在早期实际上是依靠腾讯较为强大的曲库改编了大量游戏曲目,但是到后期更新迟早也会后劲儿不足,很多时下热门的歌曲也很难第一时间拿到授权。
在过往的的一段时间内,其实很多没有版权的歌曲也都是先上架,后补票,或者是稍微改编一下换个名字就上架了。玩家大多也都睁只眼闭只眼,毕竟也不卖钱,大家都玩得高兴。
而到了后来,随着玩家版权意识的提高和文娱产业相关规定的收紧,《节奏大师》为了解决版权问题,推出了全新的“神秘歌曲”。
所谓神秘歌曲,其实就是把没有版权、没有授权的当红歌曲直接放到游戏中,冠以神秘1、2、3、4...的数字来让玩家自己品,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把名字写出来,但是大多数乐曲都非常有名,以至于玩家很快就能辨认出来,虽然看上去是掩耳盗铃,但确实也让《节奏大师》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虽然后来有一部分都拿到授权和版权,恢复到了原本的名字放到了曲库目录里,但是直到关服,其实仍然有一部分歌曲还是留在了在这个灰色地带默默地服务玩家。
而另一边,虽然运营和策划为《节奏大师》的营收想尽了办法,甚至不惜破坏音乐游戏的血统内核,但是全连、AP的需求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并不大,而对于资深的音游玩家来说又并难,玩家的整体付费意愿一直持续低迷,虽然堪称全民级音游,却无法获得较为优秀的市场成绩。最终,运营了9年的《节奏大师》终于在2021年2月5日停服。
归根结底,《节奏大师》能够打破音游不合群的魔咒是必然的,毕竟如果有一款音乐游戏成果直观且不需要你付出太多成本,就能分享在朋友圈、QQ群装个不大不小的B,那它肯定是一款受欢迎的游戏;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关服也是必然的,在利益至上的逻辑上,单月收入可以忽略不计的游戏想要在腾讯内部那个“游戏吃鸡战场”活下来也是困难的。
虽然后来腾讯画了一个所谓《节奏大师plus》的饼,但是如果不能解决音游血统和营收的矛盾,最终的归宿无非也就是成为一个不温不火用来做口碑的买断制游戏,或是重蹈前辈的覆辙罢了。
——end
文: 麦梓 编辑:句号
一天更比一天凉,血管该如何避险?一起来划重点
今天是“世界血栓日”。血栓是什么?如何区分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如何防治血栓性疾病?市健促中心带大家正确认识血栓。
了解血栓
血栓是血液中的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在外部创伤或内环境紊乱时,凝结成的固体。在受到创伤时,它也是止血小能手。
血栓的形成本身也是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身体遭受外部创伤时,如果没有凝血系统和血小板及时发挥作用,很快就会因为失血性休克而死亡。
但是,为什么大家会“谈栓色变”呢?
“谈栓色变”的“栓”,其实指的是病理性血栓,也就是在各种病理条件下(斑块破裂、血流淤滞等)形成的血栓,它会导致血栓性疾病。
让我们一起走进血栓的世界一探究竟吧!
如何区分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
动脉血栓通常是急性形成,静脉血栓通常是慢性形成。
01
动脉血栓
动脉血栓往往发生在动脉斑块破裂之后,而动脉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又与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以及肥胖、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动脉血栓好发于心脑血管,起病急,堵塞面积大且进展迅速,后果是出现急性脑梗死及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将有生命危险。
02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往往因为局部血流缓慢或血管内皮损伤,以及与慢性疾病相关,绝大部分位置发生于下肢静脉或心房内,平时可能会出现腿脚水肿、步伐沉重、气短心悸等症状。
更大的危害在于血栓脱落后,会顺着血管直达肺部或者脑部,造成肺动脉栓塞或脑栓塞,血栓较大时可直接危及生命。
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最常见为长期久坐、静卧,经历大手术前后的患者,以及有心房颤动、肿瘤的患者。
如何防治血栓性疾病?
防治动脉血栓形成:
健康人群:
戒烟戒酒、体重管理、保持规律作息,并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动脉斑块相关的危险因素。
已有心脑血管疾病人群:
严格控制血脂、血糖、血压指标,坚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同时改掉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遵医嘱及早进行康复锻炼。
防治静脉血栓形成:
健康人群:
减少久坐或久卧时间,尤其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时,也要注意每隔1-2小时活动5-10分钟。
已有外周静脉血栓或心房血栓的患者:
规律专科门诊复诊,复查评估病情,必要时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物。
血栓性疾病常见误区
问:
血栓性疾病猝不及防?
答:问一问血栓性疾病患者,大量吸烟史、酗酒、熬夜、脾气暴躁、肥胖、血压/血脂/血糖控制欠佳等等,是不是至少能占一两条?突然发病,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急性发病前通过体检提前知晓危险因素,并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和用药来及时控制它们,以减少悲剧的发生。
问:
做完手术血管通畅了,就可以不用吃药了?
答:不管目前心脑血管外科手术有多么先进,每日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都是有效控制病情的基础,而且很多植入性的器械,也需要药物来维持抗凝和抗栓。
问:
天气转冷前多去输液,就能保一冬平安?
答:每当换季,就去住个院,看起来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其实并不是因为短暂住院输液带来的结果,而大概率是因为通过检查及时发现了问题,或者医生根据住院的全面检查结果而调整了长期的口服用药。
不管春夏秋冬,定期复诊检查最重要!
问:
年轻人就不用担心血栓性疾病吗?
答:物质生活丰富、工作节奏加快以及体力劳动减少,正逐渐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门槛。
年龄不是保险箱,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结合规律的体检,才能对自己的身体有充分的自信。
问:
某些“有效成分”可以融化血栓吗?
答:日常饮食注意清淡,但不用刻意多吃某些食物,而某些宣称所谓的“有效成分”在每日正常的摄入量下,既不能“融化血栓”,也不能“融化斑块”。
尊重科学权威研究结果,健康饮食、调整好情绪状态更重要哦!
资料:市健促中心,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康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谭红伟
来源: 上海发布
我用三年时间,搞懂了男友为何会沉迷一款平平无奇的SLG手游
我男朋友,他玩一个叫《三国群英传之霸王之业》的SLG手游已经四五年了。刚开始和他同居那会儿,我才发现他整天拿着手机划拉的游戏是这么个玩意。
看着那廉价满满的UI设计、年代感浓郁的2D动态立绘(我特意看了些女角色立绘,甚至人体构造都还没过关),我感到非常难以置信——为什么他可以对这个画风陈旧、玩法落后、运营看起来就很失败的游戏如此着迷?
张星彩的立绘,看得出画师水平不及格,脖子过度扭曲,观感十分别扭
不能怪我对其有偏见,因为当时的我在玩刚公测的《权力的游戏:凛冬将至》。不提当时国内大部分SLG手游是是换汤不换药的同质产品,起码权游手游在画风、模型设计上都比较精美。就算是要玩三国题材,我印象里《率土之滨》也比他玩的这个好很多。
所以当时的我极力推荐男朋友来和我一起玩《权力的游戏》。但是他不情不愿,说说,“就跟你喜欢权游一样啊,奔IP去的嘛,三国群英传是我小时候玩的单机游戏,情怀嘛。”
既然如此,我便决定去他的游戏里一探究竟。直到我在这个游戏里体验了三年的爱恨情仇、尝尽甜酸苦辣之后,我才有资格道清楚说明白,这种SLG手游究竟是在玩什么。
1
对一般意义上的SLG来说,其基本要素无非就是这么几点:采集、建设、侦查和战斗。
而对于页游走到手游时代的多人在线SLG,除了上述的基本要素,这类游戏的服务器进程通常是这样的:刚开服联盟间混战——小联盟寻求大联盟庇护结盟对抗——各方内耗至最后赢家出现——赢家制定规则进入和平时代——和平时期矛盾频发引起局部热战——热战停息再度和平——和平、战争轮番交替直至玩家数量减少——运营公告合并区服,重复开服后的混战,再入循环。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就奇怪了,就这样听着就枯燥乏味的游戏,真的有人能玩好几年吗?
真的有,而且还不少。
高度概括这类玩家的特点:都必须有钱。白嫖党、甚至月卡党玩家都很难从这类游戏中体验到乐趣,只能沦为韭菜。
由于缺少充值数据统计,我先按自己的游戏经验进行估算,把这类有财力玩家分为三类:一是鲸类玩家,金钱投入可达20万以上;二是小资玩家,5~20万;三是高阶玩家,1~5万(已经算保守估计了,投入百万的也不胜枚举,只是让大家容易理解)。
据我观察,每个区服都起码有1个鲸类玩家当皇帝。一山不能容二虎,通常在开服初期,陌生的鲸类玩家之间玩不到一起去,他们会不由分说成为敌对,最后拼个你死我活、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而这里的败者通常是意识到自己和对方财力的差距,要不选择臣服,要不选择到新区重来,实现称帝的目的。
而小资玩家则比鲸类玩家明显要弱一个层级,他们的金钱投入基本可以覆盖游戏商城里的所有道具付费项目,但是在实战中的临时补给花费是基本不愿意掏腰包的。简单来说,小资玩家愿意对可保值的道具付费,比如花几千块抽取一个新武将、给战马打造一套S级装备,等等;但是他们是不大愿意对不保值的战时补给付费的。
我男朋友则属于第三类高玩,虽然花钱不多,但起码能挤掉服务器70%的玩家,再通过他发挥自己的社交牛逼症,以及靠他那比较聪明的脑袋瓜子,他挤进服务器第一联盟1/50的位置是小菜一碟。
至于我嘛,我只是个卑微的月卡党,有一句话是“平民玩家是人民币玩家的游戏体验”,我听完都要哭出来了,这种心酸谁人能懂呢。不过幸好我是一个女孩子,在这个阴衰阳盛、男女比例极度不平衡的游戏里,女玩家是国宝级存在,即便对待社恐如我、极少上线互动的隐形人来说,还是能很轻易受到同盟玩家的礼遇。
话说回来,那到底我男朋友迷恋这款游戏的原因是什么呢?
2
一方面,他本身就很喜欢做大型战争副本的一方指挥,而且他也有能力做。
这类游戏归根结底的玩法还是“多人合作的攻城掠地,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大多数玩家每日长时间上线争夺矿产资源、做枯燥乏味的日常任务以获得补给,不单单只是为了发育自身变得更强,其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在为数不多开放的大型战争中为自己阵营的胜利出一分力的。
也由于这类游戏中几乎所有的胜负裁定机制都是多人vs多人、多人vs系统的关系,单人PVP的玩法就显得十分不值一提,合作才是这类游戏永恒的主题。
在这款游戏里,一个联盟的人数上限是50,多个联盟的在线玩家人数少说也有几十上百人,那么如何统筹这上百人的作战就是一个大问题了。负责统筹指挥作战的人,必须要先自己理清游戏逻辑,掌握基本玩法和进阶玩法,我方优劣势和敌方优劣势,等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如此,这个人还要提前做好全局纲领规划和局部作战计划,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战略部署和战术手段。
以这个游戏每隔半年就会推出的大型跨服战争副本——九州争霸为例,共有6个区服的玩家参与角逐,每两个区服分属魏、蜀、吴三大阵营,进行三国争霸。
副本中的城池及路线分布如下:
自制的缩略地图,国都大本营接壤小城池,小城池接壤大城池,大城池接壤帝都洛阳
魏、蜀、吴三国玩家需要在副本开放的7天时间内,攻打足够多的城池以获取积分,积分最多国为赢家。
如图,假如我是蜀国,我想要攻打洛阳最快速的路线便是「蜀国-涪陵-夷陵-弘农-洛阳」,或者「蜀国-成都-上庸-弘农-洛阳」。但其实,根据我多年征战九州的经验,最快拿下洛阳的阵营反而最不容易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也是此三国游戏最有意思的地方之处。
三国游戏最不缺的就是“结盟”和“背叛”,副本开始第一天结盟的关系,却在最后两天割席背叛的事情,我已经经历太多了。
今年上半年的九州争霸中,我所在的阵营是吴国,一开始的结盟对象是魏国。第一天,两国皇帝便决定用抢红包的方式确定赢家归属,当时气氛一派祥和,我们两国都开始相安无事地欺负蜀国,全图的城池都由我们两国瓜分。
但在第六天,魏国却没有遵循原计划,反而攻打了几个极为重要的要塞(天水、陈留),虽然这几个只是小城池,积分数并不高,在总分上看仍然是我方领先,貌似没有异样,但聪明人早就能察觉到此时对方背叛气息已经非常浓郁了。
果不其然,第七天终极决赛日,魏国终于露出真面目,他们原来早已和蜀国暗渡陈仓。蜀国迅速拿下弘农后,缓慢有节奏地攻打洛阳,给吴国(我方)施加压力,而我方没有放弃洛阳的勇气和战略觉悟,只能派主力防守。魏国则迅速拿下我方左侧的要塞(濡须口、吴城等),我方此刻才后知后觉对方的战术,派主力反击,但已经为时已晚。
而且两国主力的同时进攻让我们一国无暇兼顾两边,最终大小城池全部丢失。当我们这边的要塞都已经被封锁后,魏国便安心地开始将蜀国的无防守小城池拿下。
简单复盘这次的战局,我们发现,魏国即使从未拿过洛阳,但由于他们战略得当,釜底抽薪,使得最后总积分反超我方成为赢家。而我们由于在战略层面上的轻敌、缺乏远见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导致最后输得一塌糊涂。
所以,作为总指挥,从一开始要做的就是战略部署,要预想到方方面面的变故。在顺风盘,每一天必须攻打和防守哪个要塞,才能保证我方优势和防止同盟背叛反超;而在逆风盘,被2打1的恶劣情况下,更要有长袖善舞的外交水平,尽量游说、分裂、离间对方结盟阵营,才能有机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啊?你是不是想问我,既然男朋友擅长做指挥,为什么还输了?因为他不是这次的指挥。
他对这个游戏最热衷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了,现在他也成了个经常忙碌加班的社畜,更不可能在这游戏上花费精力和时间了。
我见识过他当指挥的时候,通常一晚上他可以出3个战略方案,不停地和几个区服的皇帝和高层反复磋商,进行沙盘推演模拟,还要复盘前一天的战争,总结经验,摸透敌方的战术思路。事实证明,这样详尽的策划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对得起这类“战争策略”的游戏设计的初衷和本意。
3
另一方面他迷恋此游戏的原因,是因为他在这个游戏里找到了真正和他志同道合、对SLG游戏有共同理想的“帝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男朋友和我们区服的皇帝(下文简称“K”),都是同一类人,都是深谙官场、商场之道,擅于勾心斗角的人。
他们俩在这个区服一相遇,简直就是一拍即合。K通过我男朋友的辅助,简直所向无敌。可能你觉得用这些贬义词来形容他们是在贬损,但对于内行人来看,这是他们在波谲云诡的生存环境中能安身立命之根本技能。
说句实话,在这种游戏里,鲸类玩家容易有,但是深谙帝王之道的鲸类玩家我暂时找不到第二个。商场如战场,同理,战争游戏亦如商场。用商场思维来玩战争策略游戏,那简直就是无往而不利。就说几点:
第一,K很擅长收买人心。不像其他区服的总是散发着暴发户气息的皇帝玩家,K更像是一个尊儒重道的亲民君子。
为了模拟封建国家君臣体验,这个游戏有个小功能我是比较喜欢的,那就是上奏折。每个玩家都可以提交奏折上呈皇帝,皇帝可以进行批阅回复。这在我们区服可热闹了,许多玩家都喜欢给K上奏折,虽然都不是什么有用的意见,很多时候是一些搞笑的打油诗,或者是一些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但这起码体现了K在这个区服的受欢迎程度,大家都很喜欢和他互动交流、分享生活。这不是其他区的那些只敢在私底下咒骂皇帝的玩家关系能比的,很多区的上奏折功能形同虚设。
再举个例子,我们区有一个奇葩玩家,我们大家伙都不喜欢和他搭话,这个人喜欢对强者拍马屁,对平民玩家吹牛皮,对一些喜欢戳破他的人(比如我)极尽阴阳怪气。总之就是没什么朋友,人缘很差,我们几乎都不接他话茬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人,K却不厌烦,每次都能耐心和他说上几句话。还有很奇怪的是,这个人实力很差,也没什么人脉背景,竟然也可以一直呆在帝联盟享受福利。我对此十分不解,特意问了男朋友,“为什么K那么好的一个人要理会那个烂人啊?看着他就烦!”
男朋友便给我讲了“千金买马骨”的典故。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我当时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格局都变大了。K善待这个区最不受欢迎的人,其实不是真的喜欢他,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他对任何人都会这么好。哎,当时我心想:做好皇帝也太累了吧,还要去应付讨人厌的马屁精。这可能就是我一介屁民与帝王的区别吧(不是)。
第二,K有以民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视平民玩家的发育。许多区服的皇帝并不重视平民玩家的贡献,殊不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同样在游戏里适用。
你可能更想象不到,在开服初期,一个手握全区极品号、拥有横扫所有NPC任务的水平的鲸类玩家,他的号不是用来炫耀显摆,或者欺压低战玩家的,而是贡献了这个号每天绝大部分的上线时间,给同盟的所有玩家开放集结邀请,让当时我们这些靠自己水平最多只能打最低档次奖励的玩家,都能通过他的帮助拿到最高档次的任务奖励,得以白嫖发育。
更让我惊讶的细节是,集结邀请的功能只能是同联盟(50人)和结义(5人)的玩家才能使用,正常来说,我们其他几个子联盟的玩家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于是K就和4个子联盟的盟主结义,然后制定了轮流使用的时间表,规定了帝联盟和子联盟使用集结邀请的时间。
我说了这么多,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K带着全服玩家做日常任务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也因此才显得极为难能可贵,他排除万难不嫌麻烦去做这个事情,让全区可以白嫖发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这个服务器的战力水平能以最快速度壮大。
我见识过的许多其他区服的皇帝,大多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所谓的帝王名头也就只是在跨服的时候显显威风,对于自己服务器的规划、管理毫无想法,肆意妄为,最终也只会惹得怨声四起,矛盾冲突不断,区内战争频发,其结果就是内耗殆尽,在跨服战争中永远落后别人。
在很后来的故事中,因为倾斜平民玩家的政策使另一个鲸类玩家D长期不满,最终D煽动十几个高战叛变造反,打下洛阳称帝为王。那时候的K狼狈不堪,只能落草为寇,忍辱负重。但是在一周后,全区平民玩家奋起反抗,许多玩家拼了命地用自杀式人海战术夺回洛阳,替K把江山打回来。在那之后,我也更加簇拥和支持K的游戏理念,但在其他区服里,我再也没发现第二个K了。
第三,K很擅长对区里面的其他强者分而治之。因为K的治理使得我们区服在全服务器里名声大噪,许多有实力的玩家都慕名而来,转服玩家不停涌入,其中不乏鲸类玩家。
可是,这一大波突然涌入的实力玩家,说得好听,是兄弟朋友来投靠明君;说得难听,那也很可能变成日后造反的最强大势力。所以K从一开始就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将新来的转服玩家打乱重组分成5部分,熟悉的玩家必须分开,分别进入帝联盟和4个子联盟,每两周有一次换盟机会。
由此,就达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不在同一个联盟的玩家感情容易疏远,分别派往不同的联盟,也容易和本服玩家培养感情,就不容易形成小帮派、小团体,逐渐培养全区一体的集体意识。
第四,K很擅长用人,无论贤臣奸臣。先说奸臣,在我们区,K有一个心腹H,H经常帮着K处理日常的闲杂小事,被封右丞相。但是H的风评很差,除了他的亲信以外,全区没有人喜欢他的,就像现实里我们都会见识到的那种拿着鸡毛当令箭、狗仗人势的人,权力不大、官威不小。
所以我一直对K任用H的这个事情一直感到疑惑。如果是一个明君,他就不可能不懂得要亲贤远佞的道理,为什么还是让H做右丞相呢?
后来还是男朋友给我解惑了,他告诉我,右丞相的活不好干,全是又辛苦又麻烦的事,其他人都是随便玩玩的态度,谁愿意来干这么辛苦管理人的活儿呢?我觉得也有道理。
“最重要的是,皇帝也需要一个白手套啊”,如果一个明君执意要任用奸臣,而且他对奸臣做的事情一清二楚却不加阻拦,那很可能奸臣所做的事很可能只是给皇帝打掩护。用这个思路去解释,好像就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正所谓治国如弈棋,所谓贤臣和奸臣,对于弈者而言,不过都是棋子,又何来好坏之分呢?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开始打破对K的神化滤镜,开始看待K真实人性的一面。
那贤臣是谁呢?通篇读下来你也应该知道了,是我男朋友。但是,上文也说了,能臣不分好坏,都是弈者的工具。不过从平民玩家眼中,我男朋友就是区里他们唯一信服的管理,这都得益于他待人处事都追求滴水不漏,力求令各方满意的原则。
很多时候我看着他和K的聊天内容,都会产生一幅诸葛亮和刘备一同挥斥方遒的图景,他们对于如何在这个游戏里建设一个小型帝国的想法是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两人,有着相似的心性、相似的历史观和世界观、相差不大的年龄、相似的学历背景和知识素养,如果他们是现实里的朋友,估计也会无比惺惺相惜吧。
4
游戏机制使得“合作”“社交”成为了这类游戏的主旋律,如果你是社恐,那么玩这类游戏基本不会有什么存在感和良好的体验感;如果你是社牛,那无论有才还是无才,有德还是缺德,是英雄还是枭雄,这类游戏总会有你的舞台。
当然,舞台上被扔鸡蛋还是扔鲜花就取决于你的情商和智慧了。
这篇文章叙述的只是我漫长三国旅途中的比较精彩的一小段, 玩这个游戏,对我最大的感悟便是:和我以前十分沉迷的模拟生存、经营、养成类的单机游戏对比,SLG策略手游的现实世界模拟感才是最逼真的,游戏即是江湖,残酷无情的资源抢夺机制也让许多人暴露出最丑陋的黑暗面。
与单机游戏的NPC交流对话、发出指令、触发剧情,你会获得上限至多几十种的结局,虽然变化已经尽量多种多样,但还是敌不过手游里面残酷又真实的真人社交互动。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无意中抢了对方一个Boss,就引来不日之后的“杀身之祸”;你也容易暗中得罪人而不自知,行差踏错被别人捉住把柄踢你出局;你还可能因为轻信他人伪善的面具,被其利用成为刺向其他人的枪,而招人忌恨。
你一切行为的结果导向,一切酸甜苦辣的真实体验,又岂是一个游戏生产者或者即便是最尖端的人工智能可以设计推算得出的所谓主线和支线的单薄剧情?以我的浅见,战争策略类SLG手游的魅力正是在此。
大概正如那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来对这句话稍作改动的话就是,“与NPC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Max”。
被Forrester和Gartner认可的国产RPA,究竟做对了什么|36氪专访
2022年7月,RPA赛道接连炸出三个重磅消息:
7月11日,国际权威分析机构Forrester重磅发布首份中国市场RPA厂商评测报告:《The Forrester Wave™: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In China, Q3 2022》。报告显示,弘玑Cyclone布局企业级RPA产品,位列领导者,在产品与技术能力方面显著领先其他厂商获得最高分,被Forrester评为中国RPA“领导者”。
7月25日,国际权威分析机构Gartner公布2022年RPA行业魔力象限,弘玑Cyclone继2021年代表中国RPA厂商进入Gartner魔力象限后,2022年再度成功入选并实现位置大幅跃升。
7月29日,Forrester发布全球RPA市场格局报告:《The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 Landscape, Q3 2022》。其中,弘玑Cyclone与全球知名厂商一同被Forrester重点推荐。
其中,在Gartner魔力象限报告、关键能力报告、Forrester China Wave报告和Global Landscape报告中,弘玑不仅获得中国RPA厂商的头部位置,也获得了亚洲厂商迄今为止在Gartner 魔力象限报告中的最佳位置之一。今年以前,2021年,弘玑Cyclone也曾被Forrester Wave评为"卓越表现者"。
Gartner和Forrester是全球企服公司心中的“耶路撒冷”,重要性和权威性无需多言。
近年来,国内RPA赛道越来越拥挤,但第一梯队渐成雏形,按照行业发展的规律,领跑者或许即将出现。弘玑Cyclone一次拿到多张国际市场通行证,拉开同期厂商不止一步,究竟做对了什么?
01. 百里挑一的RPA
RPA本身就是企业的刚需,这是所有RPA公司发展的基础。Gartner指出,企业或机构对数字化系统改造需求的增加是驱动RPA增长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突飞猛进,海量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造就了巨大的数字化市场。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衡量,更多的解决方案也让广大企业陷入数字化转型抉择焦虑之中。
而RPA具备投资少、见效快、易部署、非入侵等诸多优点,可以代替人执行大量重复的、机械的、规则化操作,这使其一经推广就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
在以上认知基础上,我们再来拆解一下三个重磅消息,具体意味着什么。
Gartner 近期调研数据显示,全球约有近100家RPA供应商,其中活跃的商业化产品厂商约有50-60家,而最后入围Gartner 魔力象限全球报告的只有15家。
【2022 Gartner魔力象限报告】
对比2021年,弘玑在今年入围的15家国内外知名厂商中实现了产品能力的大跃升。
【2021 Gartner魔力象限报告】
Gartner高度肯定了弘玑为客户提供的端到端自动化解决方案,并指出弘玑在AI领域的投入和产出均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字助手(CIRI)和AI技能平台让人惊艳。同时弘玑在亚太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已成为迄今为止在魔力象限报告位置最好的亚洲厂商之一,拥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再看Forrester那边的评价。今年7月,Forrester发布了首份面向中国市场的国内外RPA厂商评测报告Forrester Wave in China,入围厂商共计国内外11家,从26项关键指标评分来看,弘玑在流程探索、自动化构思、机器人设计和开发、产品愿景、产品收入等20项测评中均获得了评估范围内的最高分5分,产品与技术能力更是高达4.71分,成为此次入围的11家国内外厂商中产品能力得分最高的一家。
以一个细节举例,魔力象限对产品的5大场景,14个核心能力,都有非常详细的打分,其中弘玑得分最高的是其RPA设计器,作为RPA最为关键的能力之一,设计器象征着各个厂商的技术实力。弘玑认为,他们在机器人设计器最关键的底层技术评分项如UI元素捕捉、RPA流程设计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内置了超过多达300个功能组件,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并且继续在企业级RPA的核心能力如支持机器人智能自愈能力,智能弹窗的监控与自动处理等方面,通过智能化手段如屏幕元素的图像识别与理解技术,排除各种对流程执行的干扰,保证流程执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另一个相对其他厂商的突出技术优势是,支持大规模机器人部署,支持多种数据库与基于微服务的高可用部署架构,支持整个系统能够按照需要实现机器人集群的自动扩容与缩容,并具备多维度机器人调度机制和多重监控运维机制,通过了国家信息中心软件评测中心5000机器人并发测评,这或许是国内目前最新的记录。
除了在RPA产品本身纵深上的不断精进,横向上,弘玑也在不断拓展产品边界,研发更多产品,从而帮助客户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为国内最早探索超自动化的RPA厂商之一,在2019年Gartner首次提出超自动化概念之前,弘玑就意识到使用不同相邻技术构建可组合的自动化套件,令RPA业务流程更加智能高效的必要性,通过“RPA ”的技术融合不断扩展RPA的能力边界。进而,弘玑推出了覆盖超级自动化全生命周期的先进产品组合,提供20 自动化产品套件:RPA设计器、执行器、中控、数字员工平台、自动化卓越中心、流程智能、自动化市场、智能助手、业务洞察和分析、尚书台和AI技能引擎等。
基于当前的超自动化全生命周期产品组合,弘玑将把包括流程挖掘、人机交互在内的既有产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打磨得更加成熟,尽早实现超自动化平台的能力闭环。同时进一步拓宽RPA落地场景,开展数字化运营的产品能力,包括加强aPaaS、iPaaS、低代码等强关联性技术的研发。
同时,弘玑也会继续通过自研和建立技术生态,加大在数字化转型中所需要的各种AI能力投入,包括NLP、OCR、CV等,与自动化产品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02. 拒绝的背后
如果说纵向上不断打磨产品功能,是每一家软件公司都要做到的,那么横向上做更多产品,甚至能够提供全流程的工具和服务,一定意味着这家公司想要服务大客户。
在2019年~2020年,中国曾进入一次 RPA 创业、投资热潮,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两年时间里, RPA 赛道融资事件超过20起:
这其中,不乏一批想要做大客户的厂商,但现实情况是,销声匿迹的多,依旧活跃在市场的少。
深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在服务大客户,企业为满足大客户个性化需求,逐渐沦为项目制公司。这也是中国企服赛道亘古不变的悖论。
弘玑认为,面对甲方金钱的诱惑,能坚持做产品的初心,更重要。
但是这并不代表不关注客户的需求,相反,这恰恰是对客户、对产品双重负责的体现。如果一个需求,客户提出,该需求会被记录,然后弘玑会找生态伙伴来完成,既能满足客户需求,又能不耗费过多精力;如果有五个以上的客户提出相似的需求,弘玑会开始决策,调研,决定是否要完备相关功能。
从客户需求中抽象需求、引导需求,完成需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COE产品,弘玑发现一类客户都有这个需求,在看到了诸多不同需求后,着手迭代产品设计和研发。
除了客户提出的需求,弘玑自身也有一套产品更新的逻辑,能够走在客户和市场前面。在36氪曾发布的流程挖掘相关研究中,曾经提到弘玑也在发力流程挖掘这个功能领域。早在流程挖掘独角兽Celonis闻名全球、掀起流程挖掘创业潮之前,弘玑就发现了流程挖掘的重要性,并在两年前着手布局。
其研发的流程智能产品具备数据获取、流程可视化、流程分析、流程合规、流程仿真与流程优化六大核心功能,能够客观可视化还原真实的业务流程,并从流程视角分析企业流程的KPI和合规性,定位流程瓶颈与风险,通过流程仿真、RPA自动化和基于iBPM的流程引擎进行企业流程优化。在优化流程后,可以通过对比监控优化前后的效果,以发现新的优化流程的方向,从而形成企业业务流程可以持续迭代优化的“飞轮”。
场景化落地方面,弘玑的流程智能产品服务客户数十家,分布在金融、制造、电力、通讯、政府等行业,覆盖财务、采购、审批等多种应用场景,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流程智能、流程自动化产品和服务。
今年的Gartner关键能力报告中,“流程挖掘和发现”弘玑得分由去年的2.6分升至4.0分,足足提高了53.85%。
实际上,流程挖掘和RPA可以更好的“一条龙”帮助企业解决流程问题的。如果将企业的数字化过程比作治病,那么流程挖掘就是体检中心,能够帮助企业梳理和洞察流程、从而找到在哪里出了问题;RPA 就像是其中一味处方,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部分环节的病痛。在弘玑,流程挖掘和RPA可以相辅相成,不断给彼此贡献更多产品价值和商业价值。
总而言之,除了安身立命的产品,弘玑也在不断完善包括解决方案、渠道、技术和数字化服务等在内的生态建设,充分利用伙伴的力量,进一步加速业务发展,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于全球广大客群;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完善功能,在研发过程准备新的产品,逐渐形成一套商业模式与产品的正向循环。
03. 两个引擎带来的奔跑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任何产品、技术、商业模式上的优势,都是短暂的、可被模仿的。没有哪个产品可以一直独占鳌头。
但是,如果一家企业,其运作本质就是正向循环、螺旋上升的,那就能够保持不断创新,从而在时间的复利中,长出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
弘玑就是这样的公司。正如上文说到的,在商业化和产品之间,弘玑形成了正向循环。首席产品官贾岿博士告诉36氪,他们公司将其称为“双轮驱动”、“两个引擎”。一个引擎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另一个是商业化。
在任何一个公司创立早期,产品的推出、迭代都会较为顺畅,因为创始团队有着较为明确的想法,并且产品并不复杂,商业化成果也并不明确。但是公司越到中后期,客户越会带来很多反馈,而这些反馈的总结和抽象,可以反哺产品和技术。
而产品和技术的不断迭代和突破,可以给公司带来越来越厚越来越高的商业壁垒。CEO高煜光提到,很多人认为,RPA产品本身没有技术门槛,但在他看来并不是,如果产品没有打磨到极致,作为RPA机器人,一旦坏掉,对于企业来说就完全无法接着使用,从而失去了“机器人”的意义。这也是弘玑不断增加在技术上投入的原因。去年,弘玑投入了两亿用于产品技术,而同期的国内RPA创业公司,一年甚至没有做到两亿营收。
可以说,弘玑多年来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决策,都来自于双轮驱动。
比如在超自动化领域的进展。首席产品官贾岿博士提到,Gartner每提出一个概念,都要触达来自全球约9000多个甲方乙方的数据。而超自动化概念本身当中有三大类场景,十几种技术,弘玑想要实现超自动化,不可能一气呵成、solo作战,必须有章法、有节奏。弘玑首先评估了目前在做的中国客户成熟度大概在什么范围,先做一波产品,在较为成熟的市场支撑业务,第二波产品是市场即将打开的时候深入思考,找到体感,有一些技术或者领域,弘玑会与核心合作伙伴厂商共同构建。从时间、空间、潜力、生态,多个维度去考虑,去决策。
目前,弘玑在超自动化领域已经有所成就,并有着自己对于从自动化到超自动化的独到理解。弘玑认为,早期阶段的自动化始于部门级任务型RPA,将人类劳动力的那些基于规则的重复性任务数字化,这一阶段的典型产品包括:RPA设计器, RPA执行器 和 RPA控制器。2021年开始,弘玑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要求一站式自动化平台,即“企业级RPA”,因此,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的任务自动化都需要扩展,多人多机器人的人机协同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的RPA数字员工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能力。伴随着RPA成为数字员工,企业自动化成熟度正在从任务自动化向流程自动化和数字化运营的方向快速迈进,弘玑意识到这是一个比RPA本身更大的机会,因此将产品组合扩展到iBPMS、流程挖掘、iPAAS等相邻技术,并提供丰富的可组合性使业务流程变得可视化、可管理。
未来,弘玑认为,最终胜出的RPA厂商,将是以超自动化为代表的企业级平台。在这个阶段,数字化业务将进阶为高度可组合的多种业务能力包,例如RPA为代表的数字化任务、BPA为代表的数字化流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能,和以实时业务流数据为代表的动态业务模型。借助于经超自动化平台编排后的数字劳动力和数字流程的联合力量,企业最终将获得数字原生的可组合式业务,实现对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敏捷响应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速超自动化的到来,弘玑在拓展产品版图之外,正在进行下一代RPA的研发。高煜光表示,第一代以三件套为代表的RPA,终究还是有点“傻”,下一代RPA,弘玑希望他们变得更智能。RPA AI——永远是值得RPA公司进一步钻研的方向,让职场机器人可以完成更多任务。当前,与业务自动化紧密相关的AI技术在RPA产品化和平台化的迅速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关键。
因为有着两个引擎的原动力,弘玑在国内成为头部梯队的一员,而拿下Gartner、Forrester的多张全球通行证,出海成为弘玑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在国际舞台上跟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 Blueprism等国际老牌RPA厂商和像微软、SAP、Salesforce等国际顶级的企业软件大厂PK。
为此,弘玑也早已在做准备。2020年弘玑设立了硅谷Al研发中心,并打造了一支高层次国际人才队伍;2021年,新加坡分公司成立,并以此为核心,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的同时辐射日本、中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2022年增设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慕尼黑、马来西亚与印尼分公司,将伦敦分公司作为海外战略总部,进一步加强亚太、欧洲、中东和美洲的业务拓展,全面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总结来看,弘玑管理团队对整个行业发展规律、趋势的密切把握,对国内大B客户群需求的深入了解与分析,以及在产品研发技术上的重投入和持续创新,驱动了弘玑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是赢得通行证,领跑全球的关键所在。
当然,赢得来自Gartner、Forrester国际权威机构的高度肯定,对很多厂商来说,可能是个很好的结果,但是,对于弘玑来说,或许才是开始。
本文由「晓曦」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寻求报道 。
本文图片来自:IC photo、企业授权
智氪·新能源 | 上市暴雷、股价过山车,光伏支架一哥怎么了?
文 | 范亮
编辑 | 黄绎达
2021年底,内蒙古通辽遭遇了近70年以来最大的暴雪,这场暴雪除了给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外,也压垮了当地不少的光伏电站项目。
不久之后,上市公司露笑科技发布公告,旗下造价昂贵的电站成为本次暴雪的受害者,尽管受灾的电站规模仅58.62MW,但直接经济损失却达到约2亿元。
万幸的是,保险公司为本次雪灾买单1.03亿元,露笑科技仅在账面计提了七千余万的营业外支出。不过,这对净利润本就不高的露笑科技而言,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复盘本次电站被压毁的原因,除了暴雪这一客观因素外,光伏支架在设计与用料时的考量不周也难辞其咎。
光伏支架,就是电站中将光伏组件支撑并固定起来的钢制/铝制结构件。
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光伏支架,一种是不可转动的固定支架,一种是可以追踪日光的跟踪支架。其中,跟踪支架相比固定支架而言,可以产生更高的发电量。而跟踪支架由于增加了电控部件及驱动部件,因此技术含量也更高。
固定支架与跟踪支架图示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36氪整理
由于常年隐匿在组件背后,光伏支架的重要性常常被人忽略。
然而,一旦考虑到光伏电站要在风吹日晒中挺立25年,电站中的任何部件就均不容忽视,光伏支架更是如此。如果光伏支架出现问题,对整个电站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前述暴雪压垮电站就是惨痛的教训。
目前,我国光伏支架市场整体仍处于混战中,从营收数据来看,国内最大的光伏支架生产商是中信博,其光伏支架产品主要应用于集中式光伏电站。2021年,中信博固定支架出货量4.18GW,对应收入10.75亿元;跟踪支架出货量2.13GW,对应收入11.94亿元,而仅国内的集中式电站光伏装机量就已经达到25.6GW。
中信博光伏支架出货量与营收情况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在2020年上市之初,中信博曾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但是一年后因收入下滑、净利润大跌等因素,股价从最高的270多元一路下跌至45多元,尽管近期已反弹至100元左右,但股价仍处于历史低位。
与此同时,光伏支架在市场中的争议也越来越大。不少投资者指出,尽管光伏行业长期的景气度持续,但光伏支架领域的壁垒太低,这将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超额利润。
那么,光伏支架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当前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呢?带着以上疑问,本文将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光伏支架的核心壁垒是什么?
2、中信博业绩为什么暴雷?
3、支撑中信博估值的逻辑是什么?
披着制造业羊皮的设计企业
如果单从制造的角度来看,光伏支架确实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技术。
就固定支架而言,中信博的光伏支架以钢制为主,制造流程主要就是简单的钢材加工及委外镀锌。其中,镀锌的作用主要是防腐蚀。
跟踪支架的制造流程相对来说更加复杂,在固定支架的基础上,新增电控箱、驱动系统两个部件,不过,以上两个部件的加工制造也是以代工为主。
跟踪支架制造流程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36氪整理
因此,中信博在光伏支架的制造方面,仅主导钢材部分的加工及组装,制造难度并不高,而中信博产品的原材料成本构成、以及资产结构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观点。
成本构成方面,中信博的原材料成本及镀锌成本合计占比超90%,其次运输费用约5%左右,而制造费用仅占约3.25%。资产构成方面,2021年中信博总资产51.64亿元,而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合计仅7.52亿元,是典型的轻资产结构,这意味着公司不需要投入昂贵的设备资源来维持生产。
然而,如果从毛利率的角度来看,中信博的光伏支架业务又有超出其制造水平的毛利率。
先不考虑情况较为特殊的2021年,在2020年以前,中信博跟踪支架的毛利率大约维持在25%左右,固定支架的毛利率大约维持在15%-20%,这个毛利率水平已经与立讯精密、美的等制造难度更高的成熟制造业接近,而国内主营建筑用钢结构件的精工钢构毛利率不足15%。
中信博跟踪支架与固定支架毛利率情况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那么,中信博光伏支架的毛利率能匹敌一众优质制造企业的底气来自哪里?
实际上,中信博看起来是一家销售光伏支架产品的制造业企业,但本质上出售的却是光伏支架产品的方案设计。因此,设计才是光伏支架的核心技术,而非制造。
也就是说,中信博在收到电站客户的光伏支架采购需求,随后进行光伏支架的设计,进而再进行光伏支架的制造,到出售给电站客户的整个过程中,光伏支架的设计占据着核心地位。前文已经提到,光伏系统需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平稳运行25年以上,这意味着光伏支架需要具备较强的抗风压、抗雪压、抗震、抗腐蚀等机械性能,确保在风沙、雨、雪、地震等各种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转。
由于不同电站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这意味着光伏支架的产品质量、设计安装需要符合项目地的气候环境、建筑标准、光伏电力设计等标准。
因此,不同地区的光伏支架并非千篇一律,而是需要针对当地环境进行定制化的设计。
其中,固定支架主要以力学结构设计为主,跟踪支架由于需要实时跟踪阳光以保持最佳角度,因此需要将经纬度、地形坡度等信息转变电力信号,控制支架角度变动,以实现高发电增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使用算法、软件等知识进行电控设计。
根据天风证券测算,单面组件下,跟踪支架较固定支架发电量可提升 8-15%;双面组件下,跟踪支架则可以提升发电量10%-20%。
另外,由于跟踪支架整体的稳定性天然要弱于固定支架,因此结构设计的难度也更高。
跟踪支架设计流程及关注重点 资料来源:招股说明书、36氪整理
综合来看,中信博能获取超过一般制造业毛利率的主要原因在于:客户愿意为中信博光伏支架的设计方案买单。
全球的跟踪支架龙头NextRacker则更加“简单粗暴”,其将光伏支架的制造环节全部外包,只保留方案设计业务,A股上市公司意华股份 就主要为NEXTracker提供代工服务。2020年,意华股份跟踪支架代工业务毛利率仅16%,远低于中信博的25.38%。
核心壁垒:奔跑的专利权
前文我们提到,光伏支架的核心技术在于方案设计而非加工制造。那么,光伏支架的设计可以形成行业的竞争壁垒吗?
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光伏支架中即便是生产难度更高的跟踪支架,其物理结构也仍然算不上复杂,因此在力学设计方面,各家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而在算法层面,由于行业内技术人员使用基本是类似的天文算法系统,所以各家企业的底层算法其实也并没有很大的区别,并且不同算法对发电量的增益差距也不大,这就导致光伏支架企业很难通过设计上的差异化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同光伏支架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而产品同质化又会进一步引起恶性的价格竞争。
该资深人士还指出,光伏支架企业为了应对以上情况,往往会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在行业内的地位,而由于不同企业的设计方案是类似的,因此抢先申请专利者会具有非常大的先发优势,节奏慢一拍的企业想要绕过先发者的专利往往要付出非常大的研发精力。
因此,光伏支架企业的壁垒实质上是手中握有专利权的数量与质量。一般来说,先入场的、研发强度高的企业会抢先占有优质的专利,而入场越晚的企业,也就越难参与行业龙头的角逐。
根据中信博披露,2020年中公司递交招股说明书时,仅有16项发明专利以及111项实用新型专利,而在2021年,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达到31个,实用新型专利数量则达到244个,且主要以跟踪支架的专利为主。体现在研发费用方面,公司的研发费用从2017年的约5000万提升至2021年的1.2亿元,研发费用率也从3.15%提升至4.98%。
不难看出,中信博在双碳政策实施后加大了研发力度,其中一方面是为了应对急速扩容的行业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而从专利数量来看,中信博在国内同业中已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也是中信博在上市初期受到资本市场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1年为何业绩暴雷?
简单来说,固定支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完全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中,而跟踪支架的局势尽管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下游的电站客户却对跟踪支架的态度摇摆不定。
这一点可以从中信博客户结构的变化看出端倪,公司2017-2021年前五大客户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中信博光伏支架的客户粘性并不高。
2021年至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钢材价格指数在2021年最高涨幅达40.32%,这令以钢材为主要原材料的中信博压力倍增。
钢材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Wind、36氪
在招股说明书中,中信博曾提出其产品的定价主要以成本加成法为主,因此原材料涨价对公司的毛利率影响不大。
不巧的是,此时的电站客户已经因上游硅料价格的暴涨而焦头烂额,盈利能力已经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在光伏电站的投资成本结构中,若采用固定支架,投资成本占比一般约为7.5%;若采用跟踪支架,投资成本占比则达到15%,最高接近20%。由于光伏支架在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中占比较高,因此电站客户已经无法再容忍光伏支架涨价,同时也对成本更高的跟踪支架表现出抗拒。
于是,与光伏产业链中的组件和电池片环节类似,中信博只能将成本压力自行消化。因此,其跟踪支架与固定支架的毛利率在2021年双双暴跌,其中,跟踪支架的毛利率从25.38%下降至15.65%,而固定支架的价格则从15.27%下降至7.56%。
对巅峰时净利率仅有9%的中信博而言,2021年毛利率的大幅下降已经使中信博的净利率骤降到不足1%。进入2022年,中信博的毛利率还在持续下降,Q1录得8.12%,公司在同期亦因此出现了亏损的情况。
另外,在硅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国内的集中式电站企业纷纷收缩投资规模。2021年,国内集中式电站装机量约25.6GW,同比降幅达21.66%。这令以集中式电站光伏支架为主的中信博的收入也遭受到了冲击。
2021年,中信博国内营业收入14.04亿元,同比下降8.77%。而国外业务方面,受2021年海运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中信博亦被迫收缩国外业务,最终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同比下降22.62%。
综合来看,目前中信博的困境主要是市场环境造成的,但短期内很难改善。一是铁矿石价格近期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均价仍然维持在近5年来的高位,中信博今年的成本压力依然非常大。二是硅料价格今年也依然维持高位,抑制集中式光伏装机量的同时,也压缩了中信博的议价空间。因此,公司的财务业绩在今年依然不会太好看。
当然,为了应对业绩压力,中信博也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公司已于今年投产了30万吨的镀锌生产线,同时也加大了外购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意在通过研发制造一体化来实现成本控制,由此来改善利润空间。不过,原材料价格因素对利润的影响更大,中信博的业绩拐点,依然需要等到铁矿石和硅料价格下降后才会出现。
中信博的估值信仰:国内市场的潜在空间
光伏行业的景气度毋庸置疑,然而行业的景气有时候并不意味着公司的景气,对中信博而言,在光伏支架市场当下不太友好的竞争环境中,如果想要获得超额收益,就必须要扩大壁垒更高、利润率更高的跟踪支架的业务规模,而中信博在二级市场常年享有的70倍以上的高估值,也反映出了资本市场对此的期待。那么,中信博的跟踪支架业务是否还有潜力呢?
中信博PE(TTM)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2021年,美国的跟踪支架渗透率已经超过70%,本土企业NEXTracker和Array Technologies通过专利壁垒和品牌优势牢牢把持着美国市场,并且2020年其跟踪支架产品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别达到29%和17%。
在中国,跟踪支架的渗透率则由2020年的约20%下降至约15%,本土最大的跟踪支架企业中信博在全球的市占率则从2020年的8%下降至2021年的约4%。
然而,即使从全球的角度来看,2020年跟踪支架的渗透率也已经超过50%。很明显,国内市场并不待见跟踪支架,而这其中有许多原因。
一是中国的光伏上网电价大幅低于欧美等地区,这导致下游电站对初始投资成本的敏感度偏高,而跟踪支架的价格大约是固定支架的2倍,因此电站不愿意使用价格更高的跟踪支架
而在欧美,由于电站对外销售的电价更高,因此对投资成本的敏感度也更低。另一方面,美国还专门推出针对初始投资成本的税收减免政策,政策支持令美国的电站企业在使用跟踪支架时更无所顾虑。
二是在2017左右跟踪支架兴起的初期,不少光伏支架企业的跟踪支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给电站客户留下了心理阴影。
三则是因为光伏与风电装机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电网的消纳能力日渐不足,最终导致弃光与弃风的现象。也就是说,电站企业即使采用跟踪支架发出了更多的电力,这部分电力也无法转换为收益,故而变相削弱了跟踪支架的竞争力。
不过,上述原因的逐渐消除只是时间问题。
首先是越来越多的电站企业逐渐倾向于采用IRR等指标,而非初始投资成本来考量项目质量。根据天风证券测算,目前使用固定支架的电站项目IRR约为6.89%,而在使用跟踪支架的情形下,光伏项目的IRR可提升至7.23%到7.71%。
其次,在弃光弃风的问题上,随着电调峰的压力日益凸显,国家也在通过特高压、储能等方式加大风光发电的消纳力度,全国弃光率由2015年的8%降至2020年的2%,弃光现象有所好转。
因此,长期来看我国光伏支架的渗透率的大幅提升是没有疑问的。有业内人士指出,2030年我国跟踪支架的渗透率有望达到40%。
根据安信证券测算,即使在在保守情况下,2030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也会相比2021年增加一倍,而在跟踪支架渗透率达到40%的情形下,中信博跟踪支架业务在国内至少有4-5倍的增长空间。
海外方面,尽管受专利壁垒及品牌等影响,中信博难以突破欧美市场,但却在中东等新兴市场有所收获。根据华鑫证券,2020年中信博在亚太的市场份额达到35%,在中东的市场份额达到33%。
不过,由于中东的光伏市场规模并不大,因此从长期来看,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的提升仍是支撑中信博高估值的主要逻辑,而这个逻辑很难证伪。
2020 年全球跟踪支架各细分市场的公司占比 资料来源:华鑫证券、36氪整理
如何看待中信博在二级市场的表现?
整体来看,中信博在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与光伏行业的走势比较一致,只不过弹性更大。2021年底,受公司业绩暴雷及行业整体回调的影响,中信博从高位下跌幅度高达80%,其中公司基本面因素对股价的下跌影响最大。
5月初至今,光伏行业指数反弹幅度近60%,且基本回到前期高点,而中信博虽然已实现翻倍,但是股价仍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中信博本轮的反弹可能更多是跟随光伏行业在情绪上的反弹,公司近两年基本面的恶化对股价的压制依然存在。
而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硅料价格目前依然在上涨,钢材价格也仍维持在高位,这意味着压制中信博利润的因素到目前为止并未消除,资本市场也很难在基本面上对股价作出回应。因此,在公司的盈利未出现拐点前,投资者对中信博应该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信博与光伏行业指数走势图(白线:中信博股价、绿线:光伏行业指数) 资料来源:Wind、36氪整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看法。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我们无意为交易各方提供承销服务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资质或牌照方可从事的服务。